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肚子肥胖种类(肚子肥胖形状)

时间:2025-03-29 00:07:24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肥胖居然有5种类型?不同肥胖有不同的应对方式,可别减错了

#名院名医##中医#

近段时间,“国家喊你减肥”成为热点话题。肥胖不仅影响体型,更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元凶”之一。要想成功减肥,首先要明白自己是哪种类型的肥胖,下面我们就来聊聊中医对于肥胖的分类,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如何看待肥胖

中医认为,肥胖与脾胃功能失调、痰湿内蕴、气血运行不畅密切相关。《黄帝内经》中提到“肥贵人则膏粱之疾”,指出饮食不节、运动不足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中医体重管理强调“治未病”,通过调理脏腑功能、疏通经络、平衡阴阳,从根本上解决肥胖问题。中医将肥胖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胃热火郁证

常见症状:肥胖多食;常感口干、饮水多;易出汗,尤其是头部和上半身口臭;易生痤疮或皮肤油腻;平常情绪不稳、易发怒;面部潮红,眼睛充血;食欲旺盛、食量大,易饥饿;睡眠质量差,多梦易醒;便秘;舌质红,舌苔黄厚,脉数。

治法:清泄胃热,通腑泄浊。

方药:佩连麻黄汤,或铁皮石斛、麦芽等食药物质。

2. 痰湿内盛证

常见症状:形体肥胖,常感疲惫,活动后加重;头部沉重;胸部闷胀,腹部胀满,饭后尤甚;可能出现轻度水肿,尤其是下肢;胃口不佳,或食后消化不良;白天易困倦,睡眠时间较长;大便稀溏或黏滞,排便不畅;舌质淡胖或大,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治法:化痰利湿,健脾渗湿。

方药:导痰汤合四苓散,或薏苡仁、橘皮、砂仁等食药物质。

3. 气郁血瘀证

常见症状:肥胖懒动,胸闷、腹胀、嗳气,喜欢叹气,易怒或抑郁;常感疲倦,活动后加重;局部疼痛;食欲不振,便秘或腹泻;男子性欲下降甚至阳痿,女子月经不调、量少,甚或闭经,经血色暗或有血块;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舌苔薄,脉弦或涩。

治法:行气解郁,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合越鞠丸,或橘皮、山楂、当归等食药物质。

4. 脾虚不运证

常见症状:肥胖臃肿,体重超标,脂肪堆积,尤其是腹部;疲倦乏力;饭后腹胀、嗳气、恶心,消化不良;面部或四肢水肿,尤其是下午或晚上加重;食欲不振,小便不利,大便稀溏或便秘;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细。

治法:健脾益气,渗利水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或茯苓、山药、莲子等食药物质。

5. 脾肾阳虚证

常见症状:形体肥胖,脂肪堆积,尤其是腹部;腰膝酸软、易于疲劳,畏寒肢冷,夜尿频多,性功能减退;面部或四肢水肿,尤其是下午或晚上加重;食欲不振,喜食热饮,腹胀,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胖,舌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补益脾肾,温阳利水。

方药:真武汤,或小茴香、山药、肉桂等食药物质。

中西医结合减肥的优势

1. 标本兼治,效果持久 西医精准检测,找出肥胖根源;中医调理体质,改善代谢,双管齐下。

2. 个性化方案,安全高效 根据个人体质、生活习惯等,制定专属减重方案,安全无副作用。

3. 内外兼修,健康升级 帮助减重,同时关注整体健康,改善睡眠、调节情绪。

整体而言,中医通过针灸、拔罐、穴位埋线、中药调理等方法,疏通经络、调理脾胃,从根本上改善体质,达到健康减重的目的。现代医学则从营养学、代谢调节等角度出发,通过个性化饮食方案、运动指导和必要时的药物或手术治疗,帮助患者科学减重。中西医结合,既能发挥中医整体调理的优势,又能借助现代医学的精准干预,实现“1 1>2”的效果。

【重要提醒:本文出于科普之目的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诊疗之依据,具体请就医并遵医嘱】

【来源:衡阳市中医医院 黄新艳 曾海燕】

【编辑:sanx 】

欧洲提出腹型肥胖简单定义 | 腰围别超身高一半

既往证实,肥胖是多种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心血管病、癌症、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等。《柳叶刀·糖尿病和内分泌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进一步表明,肥胖与21种重要疾病有关。那么,肥胖如何定义?近期,欧洲肥胖研究协会提出了成人肥胖诊断、分期和管理的新定义,指出腰围身高比>0.5,更具有心脏代谢风险预测的优越性。

1

肥胖是多种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柳叶刀》杂志发表的一项由非传染性疾病风险因素协作组织与世卫组织合作进行的全球性分析研究显示,全球儿童、青少年、成人的总肥胖人数已超过10亿。一项基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2019的分析提示,2019年,在各类代谢性疾病中,全球因肥胖死亡的人数最多,约500万人死于肥胖。《柳叶刀》杂志子刊指出,肥胖是一种慢性、终身疾病。

可见肥胖问题已经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上的一项系统综述分析表明,全身性和中心性肥胖均增加心衰风险。研究发现,体重指数每增加5,心衰风险增加42%;腰围每增加10厘米,心衰风险增加28%;腰臀比每增加0.1,心衰风险增加33%。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提到,我国儿童和成人超重与肥胖均呈快速增长趋势。2019年中国归因于高体重指数的心血管病死亡人数为54.95万,归因于高体重指数的心血管病年龄标化死亡率为38.64/10万,11.98%的心血管病死亡归因于高体重指数。

《高血压》杂志发表的文章中指出,七成原发性高血压,可归因于超重肥胖。肥胖对血压影响涉及多种机制,包括脂肪的物理性压迫、脂肪类型、脂肪分布、炎症性脂肪因子、胰岛素抵抗、遗传易感性等。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研究人员发表的一项基于英国生物样本库的研究表明,在大约70种与2型糖尿病有关的临床危险因素、新型生物标志物及遗传风险评分中,大多数对≤50岁人群的影响最大,其中肥胖的风险最高。

《柳叶刀》杂志子刊发表的一项新加坡研究发现,对于亚洲人群,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与认知功能下降存在因果关系。肥胖是认知功能降低的关键代谢危险因素。

02

腰围超身高一半属于肥胖

大量科学研究表明,肥胖不利于健康,尤其是腹型肥胖,可增加患心脑血管病的风险,从而缩短寿命。那么,如何判定一个人是否属于肥胖?此前,我们常用身体质量指数作为衡量肥胖的指标之一。但欧洲肥胖研究协会指出,肥胖的诊断与治疗基于体重质量指数是不足的,因为体重指数不能完全反映脂肪组织分布和对疾病的影响。而腹部脂肪与心脏代谢疾病的关系更密切,即使依据体重指数还不足以诊断肥胖。

基于此,新框架明确指出,腹部脂肪过多堆积提示是重要危险因素,即使是对于低体重指数也没有明显临床表现的人群。新的肥胖定义包括体重指数25~30但腹部脂肪增多以及存在身体功能或心理疾病的人群。

诊断肥胖的指标中引入腰围身高比,而非腰围,腰围身高比>0.5,也就是腰围超过身高一半,更具有心脏代谢风险预测的优越性。

之前,《英国医学杂志》在线发表的一项针对72项前瞻性队列研究252万人的Meta分析(用于比较和综合针对同一科学问题研究结果的统计学方法)就提到,腰围每增粗10厘米,死亡风险则增加11%;腰围身高比每增加0.1,死亡风险增加24%。

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卡斯商学院所进行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对30岁左右的男性来说, 如果腰围数字超过身高的一半以上,其寿命会缩短14%。研究人员建议人们尽量将腰围控制在身高的一半以下,就是公式“腰围÷身高≤0.5”,这样有助于延长寿命。

03

慎重选用减重药物和手术

如何远离肥胖?肥胖者往往饮食质量差(如吃较多的饱和脂肪、含糖食物和超加工食品、吃新鲜水果和蔬菜较少),以及身体活动减少或久坐,这些因素都独立增加心血管病风险,也均与不良的社会经济状况有关。因此,很多指南建议人们从饮食、运动、药物等方面控制肥胖。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等学术组织发布的《超重或肥胖人群体重管理流程的专家共识》认为,体重管理包括调整饮食、运动和心理行为,重塑生活方式,以达到改善健康状况的目的。建议减少体重≥5%~15%;少坐多动,作息规律,少吃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少下馆子,不暴饮暴食,多饮水,慢饮食,饮足水,寻求家里人和社交圈支持,必要时接受专业指导;控制每日总能量的摄入;有氧+阻抗运动;增加自信,缓解压力与抑郁、焦虑情绪,提高减重效果和生活质量等。

肥胖的治疗方面,欧洲肥胖研究协会指出,药物与减重手术应严格实施循证医学标准,减重药物或手术不宜直接用于有严重疾病负担但体重指数较低的患者。

欧洲肥胖研究协会建议,尤其对于身体质量指数≥25、腰围身高比>0.5、存在临床、功能或心理障碍或并发症的患者,应考虑使用减肥药物,而不应依赖于当前的体重指数。

你了解自己的肥胖类型吗?

肥胖的分类及合理饮食控制方法

一、肥胖的常见分类

1. 按脂肪分布分类

中心型肥胖(苹果型):脂肪集中在腰腹部及内脏周围,与代谢综合征(如高血压、糖尿病)风险高度相关。

周围型肥胖(梨型):脂肪多分布于臀部和大腿,健康风险相对较低,常见于女性。

2. 按病因分类

单纯性肥胖:占肥胖人群90%以上,由热量摄入过剩、运动不足等生活方式因素导致,无明确疾病诱因。

继发性肥胖:由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多囊卵巢综合征)或药物(如激素类药物)引发,需针对原发病治疗。

3. 遗传与代谢因素

部分人群因基因缺陷(如瘦素分泌异常)导致食欲失控或能量代谢低下,称为“遗传性肥胖”,需医学干预。

二、合理控制饮食的五大原则

1. 控制总热量,科学分配

每日摄入热量应略低于消耗量,建议减少300-500大卡/日,但不可低于基础代谢(女性约1200大卡,男性1500大卡)。

三餐比例建议3:4:3,晚餐以低脂高纤维为主,避免夜间脂肪堆积。

2. 优化营养结构

蛋白质(20-30%):选择鸡胸肉、鱼类、豆类等优质蛋白,增强饱腹感并保护肌肉。

碳水化合物(40-50%):以全谷物、燕麦等低升糖指数(GI)食物为主,避免精制糖。

脂肪(20-30%):优先摄入坚果、深海鱼中的不饱和脂肪酸,限制动物油脂。

3. 增加膳食纤维与水分

每日摄入25-30g膳食纤维(如蔬菜500g、水果200g),延缓糖分吸收并促进肠道健康。

餐前饮用300ml水可减少进食量,全天饮水量建议1.5-2L。

4. 调整饮食习惯

采用“211餐盘法”:每餐2份蔬菜、1份蛋白质、1份粗粮。

避免暴饮暴食,细嚼慢咽(每口咀嚼20次以上),减少高盐高糖零食。

5. 特殊人群个性化方案

糖尿病肥胖者需严格控糖,选择低GI食物;代谢综合征患者应减少饱和脂肪。

三、综合管理建议

饮食调整需配合每周150分钟中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并保障7小时睡眠以调节瘦素分泌。短期极端节食易反弹,建议通过3-6个月逐步减重5-10%,建立可持续的健康生活方式。

通过科学分类与精准饮食干预,肥胖问题可得到有效改善,同时降低慢性病风险。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