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材不仅影响美观,还关乎一个人的体能、代谢、疾病几率等多种健康问题。什么样的身材才是好身材?在科学家看来,“细腰肥臀”的梨型身材,患代谢相关慢性病的风险较低,寿命更长。
四种蔬菜水果身形
01
梨形身材
梨形身材多见于女性,特点是脂肪多堆积在臀部及大腿部位,形成上小下大状。粗大腿是梨形身材的重要特征。
02
苹果形身材
苹果形身材腰腹部过胖,状似苹果,细胳膊细腿大肚子,又称腹部型肥胖、向心型肥胖、内脏型肥胖,这种人脂肪主要沉积在腹部的皮下及腹腔内。上身胖,下身瘦是苹果形身材的特点。
03
西瓜形身材
西瓜形身材可以说是“大苹果身材”,是非常严重的腹型肥胖、向心性肥胖,特点是脂肪大幅堆积在腰腹部。西瓜形身材的重要标志是腰围大于臀围。
04
冬瓜形身材
冬瓜形身材的特点是身高较矮,全身肥胖粗壮。四肢、腰腹、肩部、脖子、都有较为“壮观”。
以此三种体型,健康程度依次下降、疾病风险依次上升!
梨形身材
细腰合并粗腿的梨形身材的人群患高血压风险最低。超重和肥胖人群中,粗壮的大腿比纤纤细腿更易于血压和心血管健康。
苹果形身材
粗腰合并细腿的苹果形身材的人群患高血压风险较高。苹果形身材更应重视血压状态,并定期进行血压检测和心血管疾病筛查。
西瓜形身材
作为苹果身材的升级版,西瓜身材的患高血压风险最高,且越胖风险越大。中心性肥胖是代谢综合症的指征之一,易导致一些系列代谢相关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以及其他心脑血管疾病。
英国一项研究显示,对于30岁左右的女性而言,拥有“梨形身材”要比“大苹果身材”有望多活9.5年。
而冬瓜身材不能一概而论,要区分而言:如果是皮下脂肪多,那么还是存在健康隐患的,需要提高警惕的;而如果是肌肉多,则较为健康,那就不叫“胖”,那叫“壮”!
梨型身材是“基因彩票”
近日,“梨形身材才是基因彩票”的话题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研究发现,大腿粗、臀部大的“梨形身材”,可能比肚子大的人长寿。
一项研究称,最健康的身材是“标准梨子”,即上半身脂肪最少,腿部脂肪最多;与之相对,最不健康的是“标准苹果”,上半身肉多得很,腿上却没多少脂肪。
研究人员发现,在体重指数(BMI)、脂肪质量指数(FMI)、腰臀比(WHR)三个肥胖评估指标中,腰臀比与全因死亡和疾病特异性死亡之间的关联最强,且不受体重指数影响。腰臀比越大的人,死亡风险越高。
腰臀比(WHR)=腰围 / 臀围
腰围指标反映的是腹部内脏脂肪组织的情况。臀围除了能测量臀部脂肪情况,还能反映出下肢肌肉质量。
腰臀比(腰围/臀围)则反映中心型肥胖的程度。
世界卫生组织将中心型肥胖定义为,男性腰臀比超过0.9,女性超过0.85。若腰臀比大于1,则意味着健康风险较大。
大腿粗,心脏好?
丹麦一项为期12年、涉及3000名男子的研究显示,大腿周长60厘米以上、腿部肌肉强壮者,早亡和患心脏病风险大大降低。大腿围的长度可能和心肌的重量成正比,大腿越细,心肌重量也较轻。
很多女性嫌自己的腿不够细,其实女性的脂肪大部分是储存在臀部和大腿上,腿粗一点其实是正常的。
就像上一条所说的,腰部较细、臀部和腿围较粗的“梨形身材”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要小于大腹便便却腿细细的“将军肚”。
5个方法练出“长寿身材”
健康的身材是长寿的要素之一,任何年龄段都应该注重身材管理。只有保持健康的体重和合理的比例,才是“好身材”。
1
给臀腿“囤”点肌肉
腿部肌群是身体最大的肌群,占全身肌群的60%。适当进行深蹲练习,不仅可以激活臀腿肌肉,增加下肢活力,还可以保护关节稳定性,增强基础代谢水平。
2
控制腰臀比
有研究表明,腰围大的正常体重者比肥胖者患心脏病的风险更大。那些体重稍微增长几斤,肚子就明显发胖的人,一定要保持警觉。
另外,一些久坐者臀部很胖,这是因为长期不活动导致的脂肪堆积,并不是下肢肌肉增加。这种情况看似腰臀比合理,却依然存在皮下脂肪过多、发病率升高的风险。
3
30岁后管好腰围
随着年龄增加,身体代谢能力下降,脂肪堆积慢慢显现,因此30岁后要严格管理腰围。
可以多做有氧运动,有助提升代谢、全身减脂,让各项身体指标达到健康标准。
4
老人、孩子体重要求不同
研究发现,青少年时肥胖会明显增加全因死亡风险。防止肥胖要从小做起,不能因为孩子处于生长发育期就放松体重管理。
65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不用特别苛求体重“达标”,尤其是年纪偏大的老人,如果只是轻度肥胖,且没有明显心血管疾病,不一定要减肥,微胖的老人遭遇疾病或意外时机体抗打击能力更强。
5
吃和动都要“适可而止”
长寿身材是良好生活习惯的积累,坚持控制饮食和运动锻炼很重要。
要把“适可而止”当成生活的一项准则:吃饭的量和速度要适可而止,七分饱即可,细嚼慢咽控制食量;高脂肪、高热量、高糖高盐的食物摄入要适可而止;剧烈运动要适可而止,适量运动才有利身心健康。(约见名医)
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积极促进中医药与妇幼健康融合发展,加强中医医院妇科建设,推动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服务保障女性健康中的优势作用。
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医药在护佑女性健康方面有哪些良方。在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与少数民族医药司副司长欧阳波说:“从《金匮要略》到《傅青主女科》,从扁鹊到张仲景再到傅山,中医药在妇女医疗保健方面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运用,在治疗女性疾病和维护女性健康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优势,深受广大女性朋友的喜爱。”
体质
中医强调个体化诊疗,对不同体质的女性来说,在治疗和调养方面是有区别的。
“比如气虚的体质,常感疲惫、面色苍白无华、肌肉皮肤松弛,容易多汗,调理就应该健脾补气,用一些性味平和的健脾益气的药物、食物,如牛肉、大枣、山药等,不宜吃比较生冷、寒凉的食物,辛辣食物也尽量避免吃。在运动方面,适合低强度运动,避免剧烈活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马堃表示。
阳虚体质的人,表现为畏寒、易出冷汗,应该用补肾温阳的方法,宜选用一些性味甘温、健脾、温肾的食物和药物。“比如《金匮要略》的当归生姜羊肉汤,还有韭菜、核桃这类的食物,少进食一些生冷、油腻的食物,比如螃蟹、柿子等。即使是在盛夏期间,也不要过食寒凉食品。”马堃说,阴虚体质的人,容易偏瘦,五官和皮肤都会干燥,容易上火,尤其是晚上容易出现盗汗、失眠的症状,宜选一些性味甘凉、滋阴的食物,比如鸭肉、黑芝麻、百合这类的药食同源之品,少吃温燥、辛辣、香浓的食物,比如羊肉、辣椒、咖啡等。
至于湿热体质的人,容易多油,面部发油光,容易长痤疮,口干、口苦、口臭,出汗偏黏腻,有异味。“可以常食用一些寒凉苦寒,包括清热利湿的食物,比如赤小豆、黄瓜、苦瓜、冬瓜等,还可以适量饮用一些茶品,比如绿茶、菊花茶、荷叶茶。少吃羊肉、辣椒、花椒这类辛温的助阳助热的食品。运动方面稍微加大一点运动量,中长跑、快走、游泳、各种球类运动,都是比较好的。”马堃说。
马堃表示,血瘀体质的人,面色晦暗,口唇包括舌都有瘀斑、瘀点,皮肤色素也容易沉着,比如黄褐斑、黑眼圈较重,四肢一碰就容易出现瘀血、紫青症状。吃的食物比如黑木耳、燕麦、山楂都非常好。少用一些酸涩、寒凉的食物,比如乌梅、苦瓜以及高脂肪、高胆固醇这类食物,建议做一些节奏轻快的舞蹈,可以练习中医传统养生功法,比如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等,可以促进气血运行。
“气郁体质的人,往往消瘦,面色忧郁、情绪低落,需理气解郁,适当服用紫苏、薄荷这类的食物,少吃一些酸涩的食物,比如乌梅、酸枣仁等。”马堃说,“痰湿体质的人,也是皮肤容易分泌油脂,形体比较肥胖,特点是向心性肥胖,腹部脂肪沉积较多,出汗也较多,黏腻,可以选择一些健脾利湿的食物,比如赤小豆、冬瓜等。忌饮食不节,比如暴饮暴食。肥甘油腻的食物要少吃。”
减肥
女性多关注身形、体重。今年多部门将继续推进体重管理年。对此,马堃表示,从中医角度来看,减肥并非单纯追求体重减轻,而是通过调和脏腑、气血功能,达到形神兼养的健康状态。
“中医减肥的本质是‘纠偏’,通过平衡人体阴阳实现健康状态。”马堃说,减肥不是单单减体重,过度的节食减肥,会导致很多问题出现。
一是气血亏损,乏力、头晕,女性月经量少、闭经或不孕等。二是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便秘或便溏。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还会导致面色苍白、皮肤干燥、头发枯萎暗黄、缺乏弹性,还容易感冒疲劳,抵抗力下降。三是冲任失调,出现月经紊乱,比如减肥引起的卵巢功能低下,导致月经量少、闭经、不孕等疾病。四是耗伤肾精,导致肾气不足,影响生殖和内分泌功能,出现腰膝酸软、畏寒、性欲减退、脱发等一系列症状。五是过度减肥还会影响情绪,出现焦虑、抑郁、失眠、烦躁等情况。
马堃表示,中医建议的减肥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合理饮食,避免过度节食,选择营养均衡的食物,保护脾胃;二是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比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促进气血运行;三是调节情绪,保持身心愉悦,避免肝气郁结;四是在医师指导下,辨证论治,个体化减肥,这样既可以促进健康,也可以控制体重。
“比如痰湿体质的人,要以化痰祛湿为主;脾胃虚弱的人,可以使用健脾益气化湿的方法,适当食用生薏仁、赤小豆、茯苓、木瓜等药食同源之品。黄芪可以补气、升阳,增强体质;当归、陈皮可以养血,调整气血功能、疏肝,改善血液循环。”马堃说,“同时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以养肝血,适度晒太阳以助阳气升发,避免熬夜……要用科学可持续的方法减肥,最终达到形瘦神健、气畅人和的效果。”
痛经
痛经是困扰女性的常见问题。
马堃表示,造成痛经的原因,除了寒邪以外还有以下几个因素。首先,情志因素,情绪的波动、紧张、焦虑,会导致肝郁气滞、气滞血瘀,出现小腹胀满疼痛、拒按,胁肋疼痛,经血有块等。二是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经行的时候血泻,胞宫胞脉失养导致的痛经,表现为小腹隐隐作痛,经血量少,月经质地稀薄、量少,头晕乏力。三是肝肾亏虚,久病虚弱、作息不规律、长期熬夜、过度节食这些不良习惯导致肝肾精血不足,表现为小腹隐隐作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
总之,有实邪引起的不通则痛,也有因虚邪引起的不荣则痛。针对痛经的这些病因,马堃介绍了如下几种防治方法。
一是针灸,就是穴位按摩。比如三阴交穴,在双足的内踝尖上的四指,也就是踝尖上3寸,在胫骨内侧,可以采用两个穴位交替用拇指按摩的方法,每次3分钟左右,调和气血。还有合谷穴,在手掌背部的第二掌指中间,虎口部的中间部位,用指腹轻揉按摩,按摩至酸麻就可以帮助缓解疼痛,也可以调节情绪。还有子宫穴,在肚脐的神阙穴以下4寸,旁开3寸,在两侧小腹部位,把手掌心摩擦暖和了以后,顺着这两个穴位进行画圈式按揉就可以。
其次是热敷法,可在神阙穴暖水袋或暖宝宝来热敷。“我们临床也有药物,比如寒痛乐,可以放在肚脐部位,具有温宫止痛的作用,但主要适用于寒凝血瘀型痛经。”她说,还可以用艾草的盐包,加热以后放在神阙穴部位,也可以温经散寒止痛。
在饮食方面,痛经女性忌食生冷。月经前3天左右,可以服用姜枣红糖茶,生姜切三到五片,红枣用三到五颗,红糖水适量,这样可以暖宫散寒,缓解紧张情绪,进而减缓疼痛。要是胁肋胀满疼痛,可以饮用菊花茶等这些温经舒缓止疼的茶饮。
马堃提醒,不管是青春期的痛经还是生育期的痛经,在紧张劳累时期,比如考试、工作等特别紧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减少熬夜。经期的时候,要适当做一些舒缓的运动,避免久坐,比如八段锦等。
更年期
女性在更年期时往往会有一些不适症状。对此,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罗颂平分析,更年期是女性从育龄期过渡到老年期的重要过程,在45岁到55岁之间。“中医认为肾主生殖,从40岁往后,肾气渐衰,肾阴不足。50岁左右,大部分女性就会自然停经。”她说,但是也有一部分女性会出现阴阳失衡,表现为阴虚阳亢,会出现潮热、出汗。如果是肾阳不足,会怕冷,容易疲劳。更年期女性操心的事比较多,容易出现肾虚肝郁,出现情绪波动、焦虑、抑郁等。还有一部分人表现为心肾不交,出现心悸、失眠、烦躁等症状。
罗颂平从5个方面提出应对之策。首先,中药调理。如常见的阴虚阳亢类,可选择滋阴补肾药物,比如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肾虚肝郁的女性,可以用逍遥丸;心肾不交的,可以选用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对于改善失眠效果不错。
第二是针灸,调节经络气血,常用的穴位如养阴方面有三阴交、太溪、肾俞、肝俞等穴位。
第三,饮食调理,避免刺激性食物,咖啡、浓茶、酒要尽量避免。可以吃滋阴的食物,银耳、百合、枸杞、黑芝麻等。此外健脾食物也有帮助,如山药、莲子等。
第四,情志调节,要保持心情舒畅,可以通过听音乐、打太极拳、做瑜伽来进行放松。
最后是生活方式的调整。避免熬夜,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睡眠,配合适当的运动,像散步、五禽戏等。注意避免受寒。
“更年期延续时间长短不一,个体差异大,有些可能几个月就过去了,有些可能会延续好几年,应该在专业中医妇科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或者针灸,药食并用,长期管理,不能急于求成。”罗颂平说。(熊建)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积极促进中医药与妇幼健康融合发展,加强中医医院妇科建设,推动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服务保障女性健康中的优势作用。
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医药在护佑女性健康方面有哪些良方。在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与少数民族医药司副司长欧阳波说:“从《金匮要略》到《傅青主女科》,从扁鹊到张仲景再到傅山,中医药在妇女医疗保健方面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运用,在治疗女性疾病和维护女性健康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优势,深受广大女性朋友的喜爱。”
体质
中医强调个体化诊疗,对不同体质的女性来说,在治疗和调养方面是有区别的。
“比如气虚的体质,常感疲惫、面色苍白无华、肌肉皮肤松弛,容易多汗,调理就应该健脾补气,用一些性味平和的健脾益气的药物、食物,如牛肉、大枣、山药等,不宜吃比较生冷、寒凉的食物,辛辣食物也尽量避免吃。在运动方面,适合低强度运动,避免剧烈活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马堃表示。
阳虚体质的人,表现为畏寒、易出冷汗,应该用补肾温阳的方法,宜选用一些性味甘温、健脾、温肾的食物和药物。“比如《金匮要略》的当归生姜羊肉汤,还有韭菜、核桃这类的食物,少进食一些生冷、油腻的食物,比如螃蟹、柿子等。即使是在盛夏期间,也不要过食寒凉食品。”马堃说,阴虚体质的人,容易偏瘦,五官和皮肤都会干燥,容易上火,尤其是晚上容易出现盗汗、失眠的症状,宜选一些性味甘凉、滋阴的食物,比如鸭肉、黑芝麻、百合这类的药食同源之品,少吃温燥、辛辣、香浓的食物,比如羊肉、辣椒、咖啡等。
至于湿热体质的人,容易多油,面部发油光,容易长痤疮,口干、口苦、口臭,出汗偏黏腻,有异味。“可以常食用一些寒凉苦寒,包括清热利湿的食物,比如赤小豆、黄瓜、苦瓜、冬瓜等,还可以适量饮用一些茶品,比如绿茶、菊花茶、荷叶茶。少吃羊肉、辣椒、花椒这类辛温的助阳助热的食品。运动方面稍微加大一点运动量,中长跑、快走、游泳、各种球类运动,都是比较好的。”马堃说。
马堃表示,血瘀体质的人,面色晦暗,口唇包括舌都有瘀斑、瘀点,皮肤色素也容易沉着,比如黄褐斑、黑眼圈较重,四肢一碰就容易出现瘀血、紫青症状。吃的食物比如黑木耳、燕麦、山楂都非常好。少用一些酸涩、寒凉的食物,比如乌梅、苦瓜以及高脂肪、高胆固醇这类食物,建议做一些节奏轻快的舞蹈,可以练习中医传统养生功法,比如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等,可以促进气血运行。
“气郁体质的人,往往消瘦,面色忧郁、情绪低落,需理气解郁,适当服用紫苏、薄荷这类的食物,少吃一些酸涩的食物,比如乌梅、酸枣仁等。”马堃说,“痰湿体质的人,也是皮肤容易分泌油脂,形体比较肥胖,特点是向心性肥胖,腹部脂肪沉积较多,出汗也较多,黏腻,可以选择一些健脾利湿的食物,比如赤小豆、冬瓜等。忌饮食不节,比如暴饮暴食。肥甘油腻的食物要少吃。”
减肥
女性多关注身形、体重。今年多部门将继续推进体重管理年。对此,马堃表示,从中医角度来看,减肥并非单纯追求体重减轻,而是通过调和脏腑、气血功能,达到形神兼养的健康状态。
“中医减肥的本质是‘纠偏’,通过平衡人体阴阳实现健康状态。”马堃说,减肥不是单单减体重,过度的节食减肥,会导致很多问题出现。
一是气血亏损,乏力、头晕,女性月经量少、闭经或不孕等。二是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便秘或便溏。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还会导致面色苍白、皮肤干燥、头发枯萎暗黄、缺乏弹性,还容易感冒疲劳,抵抗力下降。三是冲任失调,出现月经紊乱,比如减肥引起的卵巢功能低下,导致月经量少、闭经、不孕等疾病。四是耗伤肾精,导致肾气不足,影响生殖和内分泌功能,出现腰膝酸软、畏寒、性欲减退、脱发等一系列症状。五是过度减肥还会影响情绪,出现焦虑、抑郁、失眠、烦躁等情况。
马堃表示,中医建议的减肥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合理饮食,避免过度节食,选择营养均衡的食物,保护脾胃;二是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比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促进气血运行;三是调节情绪,保持身心愉悦,避免肝气郁结;四是在医师指导下,辨证论治,个体化减肥,这样既可以促进健康,也可以控制体重。
“比如痰湿体质的人,要以化痰祛湿为主;脾胃虚弱的人,可以使用健脾益气化湿的方法,适当食用生薏仁、赤小豆、茯苓、木瓜等药食同源之品。黄芪可以补气、升阳,增强体质;当归、陈皮可以养血,调整气血功能、疏肝,改善血液循环。”马堃说,“同时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以养肝血,适度晒太阳以助阳气升发,避免熬夜……要用科学可持续的方法减肥,最终达到形瘦神健、气畅人和的效果。”
痛经
痛经是困扰女性的常见问题。
马堃表示,造成痛经的原因,除了寒邪以外还有以下几个因素。首先,情志因素,情绪的波动、紧张、焦虑,会导致肝郁气滞、气滞血瘀,出现小腹胀满疼痛、拒按,胁肋疼痛,经血有块等。二是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经行的时候血泻,胞宫胞脉失养导致的痛经,表现为小腹隐隐作痛,经血量少,月经质地稀薄、量少,头晕乏力。三是肝肾亏虚,久病虚弱、作息不规律、长期熬夜、过度节食这些不良习惯导致肝肾精血不足,表现为小腹隐隐作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
总之,有实邪引起的不通则痛,也有因虚邪引起的不荣则痛。针对痛经的这些病因,马堃介绍了如下几种防治方法。
一是针灸,就是穴位按摩。比如三阴交穴,在双足的内踝尖上的四指,也就是踝尖上3寸,在胫骨内侧,可以采用两个穴位交替用拇指按摩的方法,每次3分钟左右,调和气血。还有合谷穴,在手掌背部的第二掌指中间,虎口部的中间部位,用指腹轻揉按摩,按摩至酸麻就可以帮助缓解疼痛,也可以调节情绪。还有子宫穴,在肚脐的神阙穴以下4寸,旁开3寸,在两侧小腹部位,把手掌心摩擦暖和了以后,顺着这两个穴位进行画圈式按揉就可以。
其次是热敷法,可在神阙穴暖水袋或暖宝宝来热敷。“我们临床也有药物,比如寒痛乐,可以放在肚脐部位,具有温宫止痛的作用,但主要适用于寒凝血瘀型痛经。”她说,还可以用艾草的盐包,加热以后放在神阙穴部位,也可以温经散寒止痛。
在饮食方面,痛经女性忌食生冷。月经前3天左右,可以服用姜枣红糖茶,生姜切三到五片,红枣用三到五颗,红糖水适量,这样可以暖宫散寒,缓解紧张情绪,进而减缓疼痛。要是胁肋胀满疼痛,可以饮用菊花茶等这些温经舒缓止疼的茶饮。
马堃提醒,不管是青春期的痛经还是生育期的痛经,在紧张劳累时期,比如考试、工作等特别紧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减少熬夜。经期的时候,要适当做一些舒缓的运动,避免久坐,比如八段锦等。
更年期
女性在更年期时往往会有一些不适症状。对此,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罗颂平分析,更年期是女性从育龄期过渡到老年期的重要过程,在45岁到55岁之间。“中医认为肾主生殖,从40岁往后,肾气渐衰,肾阴不足。50岁左右,大部分女性就会自然停经。”她说,但是也有一部分女性会出现阴阳失衡,表现为阴虚阳亢,会出现潮热、出汗。如果是肾阳不足,会怕冷,容易疲劳。更年期女性操心的事比较多,容易出现肾虚肝郁,出现情绪波动、焦虑、抑郁等。还有一部分人表现为心肾不交,出现心悸、失眠、烦躁等症状。
罗颂平从5个方面提出应对之策。首先,中药调理。如常见的阴虚阳亢类,可选择滋阴补肾药物,比如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肾虚肝郁的女性,可以用逍遥丸;心肾不交的,可以选用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对于改善失眠效果不错。
第二是针灸,调节经络气血,常用的穴位如养阴方面有三阴交、太溪、肾俞、肝俞等穴位。
第三,饮食调理,避免刺激性食物,咖啡、浓茶、酒要尽量避免。可以吃滋阴的食物,银耳、百合、枸杞、黑芝麻等。此外健脾食物也有帮助,如山药、莲子等。
第四,情志调节,要保持心情舒畅,可以通过听音乐、打太极拳、做瑜伽来进行放松。
最后是生活方式的调整。避免熬夜,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睡眠,配合适当的运动,像散步、五禽戏等。注意避免受寒。
“更年期延续时间长短不一,个体差异大,有些可能几个月就过去了,有些可能会延续好几年,应该在专业中医妇科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或者针灸,药食并用,长期管理,不能急于求成。”罗颂平说。(熊建)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