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呢,来了个病人,说肩膀痛。我就问他了,病多久了,病人说,痛几个天了。好。这个好办,赶紧给他拔罐。就在肩周围和肩胛骨处拔罐。拔过罐了,就好得差不多了。如果是病没几天的话,不管是痛在那个部位。就是拔罐,就可以了。不用辩证什么的,也不用看他是哪条经脉受累。如果客人说,痛好几个月了,嗯,有点麻烦了。你就要问他了,把手抬起来看看。往前面抬,往侧面抬,往后面挠背,挠头,四个方向。对是四个方向了。然后,我们看看,这个肩膀上有多少条经脉经过呢,从前面看,哦。肺经,过来呢,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四条经脉,对吧。对,首先你要判断是哪条经脉受累了。对吧,然后你才可以知道用哪条经脉的输穴。
然后,我们再分析一下,书上分了三种情况,上举,后伸,平举。对吧。肩不能上举针后溪,养老!肩不能后伸太渊,经渠,手三里!不能平举会宗,支沟,阳池!我们看看,后溪,养老是小肠经的穴位了。太渊,经渠,是肺经的穴位了。手三里是大肠经的。会宗,支沟,阳池是三焦经的。 好了,我们看呢,肩不能上举,判了用小肠经的,后溪,养老;肩不能后伸,判了用肺经和大肠经,肩不平举,判了用三焦经。哎呀,你看我也太大意了,我看的都是配穴,还有主穴。有七个主穴。还有压痛点。肩髃,肩俞,肩髎,肩臑,肩内陵,天宗,巨骨,压痛点,手法呢,肩部穴位深刺,透刺,肩髃透极泉。或者透肩内陵,董氏奇穴治肩周炎的例子也很多了。我试过用过,效果也很好。今天不讲董氏。
用五输穴治肩痛也可以,先分清楚受累的经脉,分虚实,虚的呢,用母穴,实的呢,用子穴。
也可以用疼痛三针治肩周炎。分清楚受累的经脉,然后刺输穴。
五输穴里的治法,也可以不分虚实的,就是刺本穴,本穴呢,虚实同治。
好了,怎么分清楚,是哪一条经脉受累呢?
一般我是这样分的,往前抬不起手的,我们呢,就判他是手阳明受累了。
手不能弯到后背去了,我们就判他是小肠经受累了。
手抬不起来梳头了,是三焦经受累了。
好了,这样就清楚了。病人来了,你不管他三七二十一,先给他拔罐。任何呢,问他怎么样呢,抬起手来看看,往前面抬,哦,抬不起来,你就在大肠经的输穴上给他一针。
广东-理岳 :
前抬不起手阳明,后不能伸小肠经。
梳头也难三焦寻,辩证输穴来一针。
黄贵生 :
小肠经受累呢,一般是从肩胛骨开始的,你看看小肠经,在肩胛骨弯了好多个绕的。所以呢,肩周炎刚犯的时候,病人晚上那个痛,痛得睡不着的,很辛苦,你呢给他在肩胛骨拔罐,肩胛骨哪里,满满的淤血印的。啊!太舒服了。他呢,晚上睡好了。 松口气,然后,你说什么,他都信你了。然后女士们呢,早上发现梳头手举不起来了。那是三焦经受累了,你就在她的三焦经上的输穴上来一针。
好了,疼痛三针的第一针,你基本上也用上了。效果很好。
但是,也不是可以全部都可以治好了,就是刚开始痛的情况,可以用。就一针下去,手就抬起来了。
如果,病痛久了的话,就有点麻烦了。
济南 李旭钟 中医
黄老师我下午针的患者是在阳陵泉附近痛点一针,痛点下两寸,四寸各一针,针用三寸的,都扎到胫骨后面,留针30分钟!
黄贵生 :
喜欢用刃针的朋友们,总是在这个时候啦发威了,因为他们用刃针,可以大刀阔斧地把粘连割开。
对。那是在对侧的痛点刺,也是内经的刺法。就是,肩上的病痛久了,肌肉与肌肉之间,筋健之间,有很多的粘连。这些个粘连,你要用很好的针法,才可以把它冲开来的。
江苏镇江吕国:
真是治疗的方法千变万化!
黄贵生 :
所以,王文远的肩平穴,大幅度捻转提插,然后叫病人马上运动手臂。效果不错。
透穴刺法又称为透刺法、透针法、透穴疗法,是针刺入某一穴位后,采用不同的针刺方向、针刺角度和不同的针刺深度,以同一根针作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多个穴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一种针刺方法。
透穴刺法治疗疾病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透穴刺法”始见于《黄帝内经》,在《灵枢·官针》篇有九刺、十二刺、五刺等各种针法,其中“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与后世的直针透刺、斜针透刺近似。“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与近代的横针透刺类似。“恢刺者,直刺旁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及“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这两种一针变换多个方向的刺法与现在的多向透刺法相近。正式定名“透针”的是金代的窦默,他曾著《针经指南》,内有透针的提法,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方》中就有记载:“救卒死尸厥方,爪切人中良久,又针人中至齿立起”。此为针刺人中透龈交治疗卒中症的急救针法。又如元·王国瑞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首次明确提出了透穴刺法,并为之立名,其中所记载的玉龙歌曰:“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希”。这是针刺丝竹空透率谷治疗偏头痛的针法。同时《玉龙歌》中还记载了口眼歪斜和鹤膝风的透穴针法。曰:“膝盖红肿鹤膝风,阳陵二穴亦堪攻,阴陵针透尤收效,红肿全消见异功”。明朝吴昆在《针灸六集》中也有不少透穴针法治疗疾病的记载。这都说明透穴针法在临床上确有卓越的疗效。
1 透穴刺法的作用透穴刺法是以经络学说为依据,以腧穴主治功能为基础,治疗疾病以辨证施治为准则的针刺疗法。这种针法充分发挥了两穴双重主治作用的叠加效果,提高治疗效果,并具有取穴少,针感强,疗效佳的特点。
1.1 协调阴阳,疏通经络透穴刺法可以直接沟通表里阴阳二经经气,并能加强经络与经络,腧穴与腧穴,经穴与脏腑之间的联系,每一透穴犹如各经又增添一个“经穴”,能促使阴阳经气接通,以发挥“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之作用。(《灵枢·刺节真邪》)
1.2 免伤卫气,增强针感《难经·七十一难》云:“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素问·刺要论》所说“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古人非常重视顾护人体卫气。卫为人体卫外屏障。采用透刺法,取穴少而精,可尽量减少刺破皮肤次数,免伤卫气,亦可减少病人畏痛的恐惧感。局部透穴多在病变处围透,围透可逐渐缩小病灶。透穴可扩大刺激面,使酸麻重胀感直接扩散至病变部位,以达益气助阳、托邪外出、祛腐生肌、舒筋和络、活血通络,疏经止痛的作用。
1.3 接气通经,上下相接透穴刺法弥补了传统一穴进针的针刺刺激点少的不足,以不同的角度、方向由本经透向他经,使针尖引导着经气直接刺向所要透之腧穴,加强了刺激面,刺激量和针感效应,上下相通,迎随逆从,内外相应,数经相交,宣导出入逆乱之经气,“从阴引阳”,疏通经络、脏腑、阴阳、气血。加速神经和经络功能的全面恢复。一针透多经(多穴),各经之间同时得气,不同针感在相疏通各区域神经分布范围交汇,使各经络经气沟通交融,经气感应(得气)广泛地加强多经间的联系和对经络的刺激,舒筋活络以行“通”之意,贯通上下经络,运行气血达到“气至病所”。又以远道循经取穴,联络各脏腑,沟通内外经络、腧穴,使瘀滞的经络,营卫气血得以流通疏导,较快地改善和调节各经络循行失调,促进神经组织代谢,降低神经变性,恢复神经及经络正常生理功能,从而获得满意疗效。
2 透穴刺法的分类2.1 直透法即本经透穴,是从本经一穴进针,待得气后,针芒向着本经的另一穴位透刺,结合迎随补泻手法,可以向上透,亦可向下透。如上星透神庭治疗鼻炎;中脘透下脘、气海透关元、肝俞透胃俞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下陷症等。
2.2 横透法
即阴阳经透穴,表里经透穴。一般用于四肢内外侧相应的阴阳经,从一经一穴进针,透向相对应的另一经一穴,针尖不宜穿透,以能看见针尖顶起皮肤为度。临床常用阳陵泉透阴陵泉治疗膝痛、胆道疾患;支沟透间使治疗胸胁痛;间使透支沟治疟疾等。以上横、竖透法可配合运用,亦称“十字透”,多用于头部及四肢关节部位。
2.3 局部围透法即在病变部位数针围透,使针芒直刺患处。可用于腱鞘囊肿、肱骨外髁炎、破溃创面、局部神经麻痹等。
3 透穴刺法的操作透刺的针具选择一般根据病情病位而定,头面胸背及四肢肌肉较薄处,宜用短针,选撮捏进针法;四肢肌肉较丰处,宜用长针,选挟持捻转进针法。不论选用何种透刺法,所透之穴一定要有针感,针感是透刺获效的关键之一。透穴刺法的操作可分为直透、斜透和横透三种,直透是针尖与皮肤呈90°垂直透刺,操作是从肢体的一侧直刺,透向对侧某穴,如内关透外关、曲池透少海。斜透是针尖与皮肤呈60°或45°透刺,操作从一个穴位直刺三分许,斜向另一个穴位,多用于病症涉及相邻经脉或同一经脉,如胆经的阳陵泉透胃经的足三里、膀胱经第一侧线肾俞透第二侧线的至室。横透是针尖与皮肤呈10°角或 20°角透刺,操作从一个穴位倾斜进针,针体横卧 15°角以下缓缓向第二穴推进,用于病位浅表或肌肤较薄的部位,如上星透神庭。此外,斜透刺法还常在透向一穴得气后将针退至皮下,变换方向,另透一穴,如百会透四神聪、合谷透鱼际、劳宫等。在透穴的操作中,还可先在进针的穴位运用手法,有酸、麻、重、胀等得气感后再进针至所透腧穴,运针以产生新的针感。
在透穴刺法的应用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熟悉透穴部位的局部解剖,尽量避开大血管及神经主干;二是不得在溃疡及瘢痕组织面透穴;三是在胸背部腧穴透穴中要严格掌握进针的角度、深度,不得伤及内脏;四是在操作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人的表情,出现晕针、滞针、断针要立即停止操作,并作适当处理,五是对初次接受针刺的老弱、妇女、儿童在透穴中手法不宜过重。
4 透穴刺法的临床应用透穴刺法不但能治疗局部病,而且还能治疗全身病,不仅能治疗经络病,同时还能治疗内脏病。透穴刺法在临床上仍是遵循《灵枢·经脉》篇“盛则泄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为基本准则,使用多种透穴方法,从而达到对多种疾病的治疗作用。
透穴刺法具有取穴少,针感强,疗效好,无毒副作用等特点,具有协调阴阳,疏通经络,不伤卫气,增强针感的作用。透穴刺法的应用加强了经络与经络,腧穴与腧穴之间的联系,使经气得以相互沟通。透穴刺法突破了传统一针一穴,取穴多,进针次数多,经络与经络,腧穴与腧穴之间缺少有效沟通的缺点,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临床意义。
头针特殊刺法,亦称多针刺法,是用2根或2根以上毫针同时刺激某一头穴或头针治疗线(区、带)的方法。常用的多针刺法有对刺、交叉刺、齐刺、十字刺、接力刺、扬刺等。
一、对刺法
用2根毫针相向对刺同一治疗线,称对刺法。有上下对刺和前后对刺二种。用于相应适应症较甚者。
(一)上下对刺
一般用于额区。如针刺额中线时,一根针从神庭穴由上向下刺,另一根针从前额发际下0.5寸处由下向上刺。
额旁1、2、3线的上下对刺法,可按上法进行。
(二)前后对刺
一般用于顶区。如针刺顶中线时,一根针从前顶穴进针向百会穴透刺,另一根针从百会穴进针向前顶穴透刺。
顶旁1、2线的前后对刺法,可按上法进行。
需要注意的是,对刺法的二根针是相对而入,并不要求它们针尖相抵。
二、交叉刺法
交叉刺法是临床最常用的多针刺法。它是根据《内经》旁针刺法演化而来的。旁针刺法要求用二根同时针刺某一穴,一针正刺,一针旁刺,呈交叉状。头针疗法的交叉刺法,则可用2~4根毫针呈交叉状同时刺激某一头穴或治疗线。
如百会穴的针刺,可采用三针交叉刺法。一针由后向前刺入百会穴,另外二针分别由百会穴1寸并向左右旁开0.5寸处刺入,其针尖透向百会穴。如此,则三针呈倒“丫”形交叉,以加强对百会穴的刺激。
又如顶中线和顶颞前斜线的针刺,可采用二针交叉刺法。一针由前顶穴向后透刺百会穴,另一针从前神聪穴进针,沿顶颞前斜线向下透刺,此时二针在皮下交叉。为瘫痪常用刺法。
再如顶颞前斜线的交叉刺,顶颞前斜线沿线透刺二针,第一针从前神聪进针,第二针从第一个等分点进针(将此线三等分),第三、四针则分别从该线的第一、二个等分点进针,向顶颞后斜线方向透刺(由前向后)。如此,这几根针呈阶梯状交叉。可用于瘫痪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者。
三、十字刺法
十字刺法,是用于某些头针治疗线和头部穴头维穴(位于额角发际)较特殊的交叉刺法。在临床上,可用二根针透刺穴区,第一针从上而下(或从左至右),第二针从前向后刺入。如此,这二根针呈十字形交叉。可用于偏头痛、面瘫等。
四、齐刺法
齐刺法,是用三根毫针并列集中刺激同一头穴(治疗线)的刺法。适用于额、顶、枕区,如额中线、顶中线、枕上正中线等。
(一)额中线
第一针从神庭穴进针,由上而下透刺1寸,第二、三针则分别从神庭向左右旁开5分处进针,针尖稍斜向正中线(督脉),透刺1寸。可用于病情严重的神志病症。
(二)顶中线
第一针从前顶穴进针,向百会穴透刺;第二、三针分别从前顶向左右旁开5分处进针,斜向透刺至百会穴。可用于顶叶癫痫发作等。
(三)枕上正中线
第一针从强间穴透脑户穴,第二、三针分别在强间穴向左右旁开5分处进针,斜向透刺至脑户穴。可用于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背痛和各种眼病。
五、接力刺法
接力刺法,适用较长的头针治疗线,如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额顶线、顶枕线等。其操作常用三根毫针(同等长度)分别从上述治疗线的起点、第一个等分点和第二个等分点处进针,沿线透刺。如此,这三根针犹如接力赛跑的接力棒,依次传递,故名曰“接力刺”。如顶颞前斜线,可从神聪和第一、二个等分点分别进针,沿线向下透刺。又如额顶线,则可从神庭穴和第一、三个等分点分别进针,分别由前向后透刺。前者主要用于瘫痪,以促进患肢运动功能得到改善。后者可用于五脏病变或额叶病变等。
六、扬刺法
头针的扬刺法,是根据体针变通而来的。常用于某些头部线区和百会穴和四神聪穴,可用治小儿精神发育不全症、顶叶癫痫、美尼尔氏综合征发作期等。在临床上,可从前神聪、后神聪、左神聪、右神聪分别向百会穴透刺;也可从百会穴分别向上述四个神聪穴透刺。(图例):扬刺法(百会、四神聪)。
七、井字刺法
井字刺法,与上述扬刺法一样,也用于头顶部某些头穴线区及四神聪穴。其临床适应症相类似。在应用时,可由前神聪向左神聪透刺,左神聪向后神聪透刺,后神聪向右神聪透刺。如此,这四根毫针相互交叉,构成“井”字形状。
额5针为林学俭氏所倡用,适用于小儿脑瘫、颅脑外伤后遗症等。
临床上可在前额发际上2厘米处进针,由左向右依次刺入5针,每针之间距离相等,呈扇状排列。
【十二透穴歌】:
肩髃透臂臑,外关透内关,丘墟透申脉,
合谷劳宫到,阳关透曲泉,太冲透涌泉,
腋缝透胛缝,曲池透少海,阳池透大陵,
绝骨三阴交,阳陵阴陵泉,环跳风市穿。
一、肩髃透极泉:肩髃为手阳明经与阳蹻脉之会穴,其功能可疏经络,祛风湿,利关节,调气血;极泉为手少阴心经起始穴,有清心宁神,通经括活络的功能。二穴相透,可疏通阳明和少阴之经络气血,利于肩关节之恢复。
二、腋缝透胛缝:二者皆为经外奇穴,有舒筋利节、活血通络之功能,透刺可促进上肢功能恢复。
三、曲池透少海: 曲池为大肠经合穴,可疏经络,调气血,利关节;少海为心经合穴,可疏经调气,二穴透刺可使二经经气贯通,气血通畅促进上肢功能恢复,尤可疏通肩肘关节之经气。
四、外关透内关:外关为三焦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维,可散风解表,通经活络;内关为心包经络穴,亦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为醒脑开窍法之主穴。二穴相透可使三焦、心包及阴.阳维脉之经气疏通 中风多与肝风内动有关,外关可镇惊熄风平肝,内关可宁心安神,舒肝降逆。二穴透之使肝风平息,内风可灭也。
五、阳池透太陵:阳池为三焦经原穴,可疏散少阳风火,通达三焦经络,滋阴除烦;大陵为心包经俞穴原穴,可清心宁神,疏通心包,和胃宽胸。二经原穴相透,可治其脏腑之疾。
六.合谷透后溪:合谷为大肠经原穴,有醒脑开窍,通调气血,疏风清热的功能;后溪为小肠经输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可清热解表,醒神通阳。二穴透剌,可开窍醒神,清心豁痰,驱邪外出,恢复掌指关节之功能。
七.环跳透风市:二穴皆为胆经之穴。环跳为足少阳、太阳之交会穴,有疏通经络,强腰益肾的功能,是治疗腰骶下肢疾患之要穴。风市可祛风寒、强筋骨,主治下肢顽痹,腿膝无力。二穴可疏通下肢的经络气血,是恢复下肢功能的要穴。
八、阳关透曲泉:膝阳关为胆经合穴,有疏风散寒,舒筋活血之功能;曲泉为肝经之合穴,功能舒筋活络,调理气血。二穴透之可治膝关节僵直,屈伸不利,小腿麻木不仁。
九、阳陵透阴陵:二穴分别为胆经脾经之合穴。阳陵泉为八会穴之筋会,可疏肝清胆,舒筋活络,主治筋之病。阴陵泉有健脾利湿,通利三焦的功能。二穴透剌可补肝肾,健脾温阳,强筋健膝利关节。
十、悬钟透三阴交:悬钟又名绝骨,是八会穴之髓会,可通经络,祛风湿,补脑益髓,强壮筋骨;三阴交为三阴经之交会穴.可健脾胃助运化,通经络活气血。二穴透之,可使三阴三阳经之气血贯通,调和营卫,滋补阴阳, 可舒利踝关节。
十一、昆仑透太溪:昆仑为足太阳之穴,功能为解肌通络,强腰补肾;太溪为足少阴之俞穴原穴,可滋补下焦,调理冲任。二穴透剌可疏利踝关节,恢复其功能,纠正足内翻、外翻。
十二.太冲透涌泉:太冲为肝经俞穴原穴。有泄肝火,清头目,行气血,化湿热的功效:涌泉为肾经井穴,功能可滋肾清热,除烦宁神,开窍救逆。肾阴虚,肝火旺时可致中风。二穴透剌可清舀肝火,滋补肾阴.肝肾同调, 中风为恢复手指、足趾功能,还可取八邪、八风穴, 以1.6寸针向腕踩关节方向透刺。若病程较久,正气已虚,可用捻转补法。
另外,为了系统地整理和研究有关透刺的问题,王乐亭老先生还把全身能够透刺的穴位归纳如下:
风池透风池,迎香透睛明,阳白透丝竹
风池透风府,上星透神庭,头维透曲鬓
攒竹透丝竹,阳白透鱼腰,丝竹透率谷
太阳透颧髎,四白透承泣,迎香透巨髎
地仓透颊车,耳门透听会,大迎透下关
肩髃透极泉,腋缝透胛缝,曲池透少海
支沟透间使,外关透内关,阳池透大陵
合谷透劳宫,后溪透三间,居髎透环跳
伏兔透阴市,阳关透曲泉,膝眼透膝关
绝骨透三阴交,昆仑透太溪,丘墟透照海
解溪透中封,侠溪透临泣,太冲透涌泉
阳陵透阴陵,内庭透冲阳,大渊透列缺
肩髃透臂臑,条口透承山,环跳透风市
风市透箕门,后溪透劳宫,列缺透偏历
中渚透少府,曲池透臂臑,内关透郄门
支沟透间使,天枢透中脘,天枢透下脘
天枢透建里,三阳络透郄门 。
在针刺穴位后,经过手法操作或较长时间的 留针 ,使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 行针 者则觉得针下沉紧;称为 得气 。这种针感产生的程度及其持续时间的长短,往往和疗效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与镇痛效果的好坏有关。得气与否也是 针刺麻醉 成功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穴法,刺法名,即透穴而刺,一针多穴的刺法。又称透针法、透刺法。其法为刺入某穴后,将针尖刺抵相邻近的穴位,但不可穿透皮肤。
针刺取穴也应明其病变在经在络,在脏在腑,应当循经取穴,不可只见穴位不管经络,穴位仅是一个“点”,经络则是一条“线”,取穴宜少而精。最佳是采用透穴法,达到“点线结合”,再配点刺,则是“点线面的结合”,方能达到针刺目的。
为达此效果,刺法最常采用斜刺,针尖与穴位皮肤成15°~30°角,然后沿经脉走向上下移动体针,于是既刺腧穴,又不偏离经脉;既刺一点又达一线;既以一穴为主,又透他穴配伍,可以明显提高针刺效应。透穴配法,主要有:
本经透穴:从一个穴位进针,向着同经的穴位或上或下透刺。
外关透支沟:主治热病、头痛、耳鸣、胁痛、肩臂酸楚、上肢麻木。
间使透内关、大陵:主治心痛、惊悸、癫痫狂证、呕吐脘痛、肢挛且肿。
足三里透上巨虚:主治消化不良、肠鸣腹泻、腹胀纳呆、肠痈腹痛。
足三里透下巨虚:主治乳痈肿块,下肢痿证,痹痛。
气海透关元:主治腰痛遗尿,阳痿早泄,久利不止,经闭痛经。
中脘透下脘:主治脾胃虚弱,中气下陷。
异经透穴:一经一穴进针,再透刺多经多穴,或从一经一穴进针,透刺他经他穴。
一针透五穴:由曲池下针,透刺尺泽、曲泽、少海、小海。主治泄泻,肢节病证。
太阳透下关:主治面部三叉神经痛。
翳风透瞳子髎:主治面部三叉神经痛。
地仓透颊车:主治面部三叉神经痛,中风面瘫,失语流涎,牙关紧闭。
外关透三阳络:主治中风上肢瘫痪。
阳陵泉透阴陵泉:主治中风下肢瘫痪。
内膝眼透外膝眼:主治膝关节诸疾。
中脘透天枢:主治肠胃诸病。
一穴贯两经数经沟通经气刺入某穴,得气,透刺到另一穴,得气,针尖所向则气至病所,如此则两经经气即可沟通交融。久病入阴,即从阳引阴;病在阳,即从阴引阳。一穴担两穴,免伤卫气,气主骨(关节),血主筋,气血凝滞则筋骨失利而拘挛,透刺的功能主要是通经活络,调补气血,舒筋利节。
组成:①肩髃透臂臑②腋缝透胛缝③曲池透少海④外关透内关⑤合谷透劳宫⑥阳池透大陵⑦环跳透风市⑧阳关透曲池⑨阳陵透阴陵⑩绝骨透三阴交11丘墟透申脉12太冲透涌泉凡单数穴为主主治:①主要用于中风后遗症半年以上,且关节筋脉拘急挛缩者。②痹症日久,关节屈伸不利③小儿麻痹足下垂④脑炎后遗症,关节拘挛⑤脑外伤后遗症,瘫痪,筋脉拘急。
注意事项:透刺比一般针刺的作用量和刺激量大,故体虚者,应进针后先令得气,再透;体壮者可直达对侧,再候气行补泻。
透穴表风池透风池,迎香透睛明,阳白透丝竹,风池透风府,上星透神庭,头维透曲宾,攒竹透丝竹,阳白透鱼腰,丝竹透率谷,太阳透颧髎,四白透承泣,迎香透巨髎,地仓透颊车,耳门透听会,大迎透下关,肩髃透极泉,腋缝透胛缝,曲池透少海,支沟透间使,外关透内关,阳池透大陵,合谷透劳宫,后溪透三间,居髎透环跳,伏兔透阴市,阳关透曲泉,膝眼透膝关,绝骨透三阴交,昆仑透太溪,丘墟透照海,解溪透中封,侠溪透临泣,太冲透涌泉,阳陵透阴陵,内庭透冲阳,太渊透列缺,肩髃透臂臑,条口透承山,环跳透风市,风市透箕门,后溪透劳宫,列缺透偏历,中渚透少府,曲池透臂臑,内关透郗门,支沟透间使,天枢透中脘,天枢透下脘,天枢透建里,三阳络透郗门。
四季针灸是有区别的并不是每个季节针灸都一样的,具体的区别有:
春天针刺时,应取浅表部位的络脉和各经荥穴以及大筋和肌肉的间隙,比较严重的病要深刺,轻的要浅刺。
夏天针刺时,要取十二经的腧穴以及肌肉、皮肤之上的浅表部位。
秋天针刺时,应取十二经的合穴,深刺或浅刺与春天针刺的方法一样。
冬天针刺时,应取十二经的井穴和脏腑的腧穴,要深刺并且留针。这是四时气候的暖热凉寒的次序,脉气所聚的处所,病疾发生的部位,针刺最为适宜的地方。如果遇到转筋的病症,令患者站立稳定,刺其当取的腧穴,就可使筋伸缩自如。如果遇到四肢偏废的痿厥病人,令患者仰卧,四肢伸开,进行针刺,就可使气血通畅。
我是刘阁大夫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