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苏东坡的回文诗描绘了一幅风雅的夏季画卷。然而,许多人的夏天却被酸臭的体味所困扰,部分体臭患者如误用大量的止汗剂、香水等,欲盖弥彰的同时还可能引发过敏性皮炎等皮肤病。
汗是人体代谢的产物,在夏季正常汗出是非常有必要的。汗水本来是无味的,停留在皮肤表面,在人体皮肤的微生物群作用下,产生不同的味道。每个人表皮微生态环境都是不同的,所以体味也因人而异。要从根本上改变体味,首先要调体质。中医学中体味重和肝有很大关联,肝热者出汗就容易产生异味,甚则汗出黄而粘稠。“从肝论治”,三招帮您告别体臭,拥有独特的个人体香。
第一招 香体药浴
明代胡文焕所著《香奁润色》一书,是一本集古代美容方药大成的医学著作。其中“身体部”中详细提到了香体敛汗的外洗方,蒉纲主任将其中数方相结合加减,拟出我科特色“香体方”,外洗可凉皮、香皮、住痒,临床效验立奇。
香体方
材料:
干荷叶50g、蒿本50g、零陵香50g、茅香50g、藿香50g、佩兰50g、威灵仙50g、白芷25g、甘松25g。
做法:
上述各味药,锉为细末,每次用30~50克,放入纱布袋中,加水煮沸,药汁倒入洗澡水中沐浴,可以使皮肤清凉有香气,还能止痒。
第二招 香体针灸
汗多体臭与手少阴心经和足厥阴肝经有关,因汗乃血之余,又为心之液,为肺之主。心液外溢,皮腠不宣,故心之液郁久则化热而臭。故针刺极泉穴、阿是穴,使汗液分泌归经,玄府开张宣散,腋臭得除。
中医学认为,耳与脏腑在生理功能方面息息相关,耳穴同样具有调整脏腑功能协调性的作用。神门主痛证,再选用交感和皮质下五穴合用,具有安神定惊,敛汗清心的作用。
无痛揿针及艾灸疗法
揿针疗法,又称“埋针法”,是以无痛微针刺入并固定于腧穴部位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埋藏的一种方法。针埋入皮下后,可产生持续而稳定的刺激,不断地促进经络气血的有序运行。激发人体正气,从而达到祛除病邪的目的。优点:无痛感,防水防汗,隐形美观,稳定长效。雷火灸用悬灸的方法刺激相关穴位,通过热效应激发经络气血循环,同时调节腋下局部皮肤微生物环境,抑菌除汗,起到祛味香体的功效。
香体选穴
耳穴:神门,心,肾,交感,神经系统皮质下。体穴:极泉穴 阿是穴。
第三招 香体食疗
夏季肝火易亢,食物代谢很大程度依赖于人体的肝脏,因此适当多吃柔肝、清肝的花香类食物以及敛汗生津的酸味水果有良好的香体作用。
茉莉枸杞粳米粥
材料:
茉莉50g、枸杞10~15颗、粳米100克。
做法:
1. 粳米、大米浸泡半小时后捞出沥干。
2. 加清水将大米大火煮开。
3. 加入枸杞以小火煮至浓稠状,撒上茉莉花同煮片刻,调入盐拌匀即可。
功效与作用:
枸杞清肝益肝,调气血,茉莉花芳香通窍,清热解毒。粳米补中气,止渴是人体消化道益生菌的保护伞。
此粥具有清肝养肝,芳香益气的作用,更能调理人体消化功能,从内而外拥有良好的微生态环境,尤其适合在夏季食用,让健康由内而外。
薄荷白菊柠檬茶
材料:
薄荷7~8片、杭白菊3~5朵。
做法:
开水冲泡后加入新鲜柠檬1片。
功效与作用:
茶色金黄淡绿,口感微酸中带有清凉,有浓郁的独特香气。薄荷芬芳辟秽,薄荷茶被美国《健康》杂志评为保健饮品。加入平肝疏风的杭白菊及酸甘美白的柠檬,让体味及口气清新怡人。
藿佩淡竹汤
材料:
广藿香10g、佩兰10g、淡竹叶15g。
功效与作用:
夏季汗多味重,汗出粘稠者,可以服用此方剂,代茶饮广藿香佩兰是重要的夏季芳香辟秽治疗体臭口臭的中药,竹叶清新利尿,让湿热从下焦而出,故而起到清热敛汗的功效。
巧用的中药特色治疗方法,不仅适用于体臭人群,也适合希望体味变得更怡人的求美人士,希望大家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芬芳一夏!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中医科
李琰 胡军(副主任医师)
散剂(粉剂)
散剂是将药物研成极细粉末,掺入膏药或者直接撒布在疮面上的一种常用的外用药剂型。传统的散剂因为常与膏药配合应用,又称为“掺剂”。皮肤科现在通常称散剂为“粉”、“面”、“丹”、“散”等,一般将由单味药制成的细面称为“面”或“粉”,如:黄柏面、枯矾面、滑石粉等;将复方研制成的药粉称为“散”,如:二妙散、如意金黄散;也有将散剂称为“丹”的,如:红升丹、白降丹、八宝丹等。
中药散剂的主要来源是植物和矿物,也有用虫类动物干燥的尸体制成的。散剂的制成通常采用机械物理的裁截、研磨等方法,传统的方法是将药物研磨成不同粗细的粉末,再过绢罗或马尾罗。现代制药工业通常采用过样筛的方法制成散剂,即按每平方厘米筛眼的目数,形成不同粗细的粉末。
一、散剂的要求皮肤科外用散剂必须首先将药粉混合均匀,量取准确。由于散剂直接作用于皮肤上,这就要求散剂过80~120目的样筛,保持干燥,以避免物理、化学性的刺激和药物因受潮而变质。为了保证复方药物混合均匀,含量准确,必须采用正确的方法,如处方中含有红升丹、轻粉、雄黄等药物时,要采用等容积递增配研法将药物混合均匀,质量重的中药要同质量轻的中药混合均匀,可采用过样筛的方法配制。
二、散剂的功能(一)收湿拔干
将散剂撒布于皮肤表面,能将皮肤表面的汗液、皮脂及一定的渗液收湿拔干,从而起到干燥的作用。但对于渗出液较多的皮损应忌用这种方法,以防止形成药痂。
(二)散热作用
散剂的结构是不同程度的颗粒,极小颗粒的干燥药粉撒布于皮肤表面,可扩大与皮肤的接触面积,加上中药的清凉解热的药理作用,可降低皮肤炎症部位的温度,使小血管收缩,红肿迅速消退,起到清热消炎的作用。散剂的颗粒愈小,其散热的作用愈大,如痱子粉便可用于痱子的治疗,以协助散热消炎。
(三)防止感染
在无渗液的皮损上撒布大量散剂,能使患处少受或免受外界摩擦刺激,并能折射光线,从而使皮损免受光线的损伤,防止感染的发生。
(四)生肌长肉,消除疣赘
有些散剂作用于疮疡及一些皮损上,具有平胬、腐蚀、消疣赘及生肌长肉的作用,如:红升丹、枯矾面、生半夏面等。
(五)护肤作用
粉剂可适当隔绝外界的摩擦刺激,具有一定保护皮肤的作用,如滑石粉等撒布在皮肤上,便可起到保护皮肤的作用。
三、散剂的适应证1﹒由于散剂具有安抚收湿、清热凉血的作用,常用于痱子、急性红斑、丘疹而无明显渗出的各种皮炎,如:急性红斑性湿疹、接触性皮炎、过敏性皮炎等。
2﹒散剂具有收湿拔干的作用,可用于多汗症及夏季皮肤皱褶的接触面。脚气收干药粉还可用于渗出性脚癣的治疗。
3﹒应用油膏及糊剂的皮损,涂药后若再撒布些散剂,可加强药物的吸收作用,减少外界及衣物对皮损的摩擦。
四、散剂的使用方法(一)撒布
用棉签蘸药粉轻扑患处,如滑石粉、痱子粉的使用。
(二)水调外擦
用水(也可采用蜜水、茶水)将散剂调匀外擦,或用新鲜植物药汁蘸药粉外擦,如颠倒散、龟板散等的使用。
五、使用散剂的注意事项1﹒配制散剂要过100目左右的样筛,药粉要保持干燥,以避免对皮损的不良刺激。
2﹒有渗出液分泌物及脓性皮损忌用散剂,因为散剂容易与渗出液结成药痂,会导致继发感染,而且散剂对糜烂面有较大的刺激性。
3﹒干燥皲裂性皮损忌用散剂,以防止进一步拔干脱水,使皮损加重。
4﹒毛发部皮损使用散剂,因不易被清除,也不应使用。
5﹒含淀粉类的散剂,忌用于腋窝、腹股沟、乳房下及阴部、肛周等部位,因在皱褶及多汗区使用含淀粉类散剂,会使药物与汗液混合,药物粘附于皮损,腐败分解,产生毒素,会加重对皮损的刺激。
六、散剂常用方剂(共计75方剂)1﹒祛湿散
组成:黄柏10g,黄芩10g,寒水石20g,青黛5g。
功能:清热解毒,除湿止痒。
主治:湿疹、接触性皮炎等。
用法:直接撒扑或用植物油调敷。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过100目筛。
来源:张作舟经验方。
2﹒脚气散(处方1)
组成:枯矾10g,硫黄3g,滑石粉50g,冰片1g。
功能:除湿杀虫敛汗。
主治:渗出性手足癣等。
用法:撒布于患处。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
来源:张作舟经验方。
3﹒脚气粉(处方2)
组成:樟脑20g,水杨酸50g,氧化锌100g,硼酸100g,薄荷脑10g,滑石粉720g。
功能:收敛、吸湿、止痒、消炎。
主治:汗疱型、擦烂性足癣。
用法:外撒。
制法:先将樟脑与薄荷脑研磨液化后,加入少量滑石粉研匀,再分次将水杨酸、硼酸及氧化锌加入研匀,最后逐次加入滑石粉研匀,过筛即得。
来源:《制剂手册》。
4﹒黄石散
组成:黄柏面10g,滑石30g。
功能:清热收湿。
主治:湿疹及皮炎有继发感染者。
用法:直接撒布于患处。
来源:张作舟经验方。
5﹒祛湿药粉(祛湿散)
组成:川黄连25g,川黄柏25g,黄芩150g,槟榔100g。
功能:清热解毒,除湿止痒。
主治:急性湿疹、接触性皮炎、脓疱疮、婴儿湿疹。
用法:直接撒扑,或用植物油调敷或配制软膏用。一般丘疹样或有少量渗出液的皮损,可以直接撒扑或用鲜芦荟蘸药外搽,流水多或脓汁多者可用油调外用,暗红干燥脱皮者可用药粉配成软膏。
制法:研极细粉末。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备注:阴疮禁用。
6﹒化毒散
组成:黄连面、乳香、没药、川贝母各60g,天花粉、大黄、赤芍各120g,雄黄60g、甘草45g、冰片15g、牛黄12g。
功能:清热解毒,杀虫止痒。
主治:脓疱疮及有继发感染的皮炎、湿疹等。
用法:直接撒扑或用植物油调敷。
制法:除雄黄、冰片、牛黄另研细末外,余药共研末,与前三味混合即成。
来源:市场方。
7﹒新三妙散
组成:黄柏面300g,寒水石面150g,青黛面30g。
功能:除湿清热,解毒止痒。
主治:急性湿疹、婴儿湿疹、过敏性皮炎、脓疱病。
用法:直接撒扑,或用鲜芦荟蘸搽,或用植物油调成糊状外用。
制法:研极细末。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8﹒止痒药粉
组成:老松香30g,官粉30g,枯矾30g,乳香60g,轻粉15g,冰片6g,密陀僧15g,炉甘石30g。
功能:祛湿收敛,杀虫止痒。
主治:脓疱疮湿疹、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
用法:装入布袋外扑皮损或用油调外敷,也可配成5%~20%软膏外用。
制法:研细末。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备注:本药有一定刺激性,对于急性炎症性皮肤病、黏膜病损慎用。对汞过敏者禁用。
9﹒青黛散
组成:青黛粉15g,黄柏面15g,滑石粉60g。
功能:收干止痒,清热定痛。
主治:脓疱疮、急性湿疹、接触性皮炎或脂溢性皮炎、痱子。
用法:直接撒扑外用。
制法:研极细末。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10﹒止痒散
组成:滑石粉30g,寒水石15g,冰片2g,雄黄3g,明矾3g。
功能:杀虫止痒。
主治:虫咬皮炎等。
用法:直接撒扑或用植物油调敷。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和匀。
来源:经验方。
11﹒新青黛散
组成:青黛18g,牙硝18g,朱砂18g,黄连10g,黄柏10g,生玳瑁2g,雄黄1g,牛黄1g,冰片0﹒3g,硼砂1g。
功能:清热解毒,收敛定痛。
主治:口腔溃疡、扁平苔藓。
用法:直接外用口腔疮面上。
制法:研极细末。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12﹒龙骨散
组成:龙骨100g,牡蛎100g,海螵蛸100g,黄柏500g,雄黄100g,滑石粉30g。
功能:解毒收敛。
主治:湿疹、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趾间足癣。
用法:直接扑上或油调外用。
制法:研细末过100目。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备注:化脓性的陈旧肉芽疮面禁用。
13﹒平胬散
组成:乌梅10g,煅石膏3g,轻粉3g,月石6g。
功能:祛湿收敛,平胬肉。
主治:各种疮面水肿肉芽增生。
用法:直接撒布水肿胬肉的疮面上,纱布压扎。
制法:研细末,过100目。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备注:新鲜疮面脓毒未净者勿用。对汞过敏者禁用。
14﹒粉色干燥药粉
组成:樟丹180g,五倍子250g,枯矾120g,上官粉120g,轻粉120g。
功能:祛湿收敛,固皮止痒。
主治: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头癣。
用法:与其他药粉合用撒扑或油调成糊剂用。常用量为5%~20%。
制法:研细末,过100目。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备注:本药粉有一定刺激性,凡新发湿热性皮肤病、溃烂疮面及黏膜损害部慎用。对汞过敏者慎用。
15﹒紫色消肿散
组成:紫草15g,赤芍30g,当归60g,贯众6g,升麻30g,白芷60g,荆芥穗15g,紫荆皮15g,草红花15g,儿茶15g,红曲15g,羌活15g,防风15g。
功能:散风活血,化瘀消肿。
主治:慢性丹毒肿胀,红斑性结节性疾患。
用法:单独或与其他药粉混合应用。常用蜂蜜调或荷叶煎水调和外用。
制法:研细末。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备注:疖、痈、疽初起毒热盛者勿用。
16﹒收干生肌药粉
组成:乳香面30g,没药面30g,琥珀面6g,血竭面12g,儿茶面15g,水飞甘石面20g。
功能:收敛止疼,固皮生肌。
主治:烫灼伤、女阴溃疡、下肢慢性溃疡、疮面脓毒已尽者均可用。
用法:薄敷于疮面或制成药捻用。
制法:研细末,过100目。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备注:痈、疖疮面脓毒未净者慎用。
17﹒生肌散
组成:象皮3g,没药3g,乳香3g,血竭3g,龙骨3g,儿茶3g,冰片1g,赤石脂3g。
功能:生肌长肉,止痛收敛。
主治:慢性顽固性溃疡、下肢溃疡、放射性溃疡。
用法:直接撒布疮面,或配制成软膏外用。
制法:研细末,过100目。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备注:疔、痈溃后脓毒未净的疮面勿用。
18﹒痱子粉
组成:冰片3g,薄荷冰3g,甘石粉15g,滑石粉30g,黄柏6g。
功能:清热敛汗,解毒止痒。
主治:痱子、尿布皮炎。
用法:直接扑撒。
制法:研细末,过100目。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19﹒小儿痱子粉
组成:樟脑8g,薄荷脑8g,氧化锌24g,硼酸140g,升华硫20g,滑石粉800g。
功能:吸湿、止痒、收敛、消炎。
主治:小儿痱子、痱毒。
用法:撒布皮损。
制法:取樟脑、薄荷脑置乳钵中研磨共熔,再分次加入升华硫、氧化锌、硼酸研匀,最后分次加入滑石粉研匀,过筛即得。
来源:《制剂手册》。
20﹒腋臭散
组成:密陀僧240g、枯矾60g。
功能:敛汗,除臭。
主治:腋臭,手脚多汗。
用法:治疗腋臭用药粉干扑两腋下,每日1次。
制法:研细末,过100目。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备注:此药切勿入口,对铅过敏者禁用。
21﹒二白散
组成:白石脂30g,白蔹30g,苦杏仁30g。
功能:祛湿散风化瘀。
主治:痤疮、酒渣鼻。
用法:用鸡蛋清调药外用。
制法:研细末,过100目。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备注:慎勿入目。
22﹒搽绿药粉
组成:硼砂100g,自然铜30g。
主治:神经性皮炎及角化过度类皮损。
用法:用黄瓜蒂、茄子皮或生姜片蘸药外用,或配成10%软膏外用。
制法:研细末,过100目。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备注:溃疡疮面勿用。
23﹒搽黄药粉
组成:栀子30g,雄黄12g,朱砂12g,轻粉12g。
功能:祛风止痒,剥脱上皮。
主治: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
用法:用黄瓜蒂、茄子皮或生姜片蘸药外用,或配成10%软膏外用。
制法:研细末,过100目。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备注:溃疡疮面及对砷汞过敏者勿用。
24﹒青白散
组成:青黛30g,海螵蛸末90g,煅石膏37g,冰片3g。
功能:收湿止痒,消炎退肿。
主治:羊胡疮、湿疹、过敏性皮炎等。
用法:撒布于患处,渗水不多,用麻油调。
制法:先将青黛研细,再加入海螵蛸研末,后加煅石膏末研和,最后将冰片研细研匀混合。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25﹒颠倒散
组成:大黄120g,硫黄120g。
功能:清除油腻,清热活血。
主治:酒渣鼻、痤疮、脂溢性皮炎。
用法:用凉开水或胡萝卜、鲜芦荟蘸药粉涂擦。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过100目样筛。
来源:《医宗金鉴》。
备注:勿入口与目。
26﹒龟板散
组成:龟板面30g,黄连10g,红粉1﹒5g。
功能:收湿清热,去腐解毒。
主治:黄水疮及其他皮肤病有继发感染者。
用法:直接撒布于患处。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
来源:成药。
备注:对汞过敏者忌用。
27﹒金黄散
组成: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160g,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64g,天花粉320g。
功能:清热除湿,散瘀化痰,止痛消肿。
主治:丹毒、疖肿等。
用法:用葱汁、酒、麻油、蜜、菊花露、银花露、丝瓜叶捣汁调敷。
制法:共研细末,过80~100目筛。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8﹒湿疹散
组成:黄芩、煅石膏各50g,寒水石250g、五倍子125g。
功能:安抚解毒,收敛止痒。
主治:急性湿疹、皮炎和感染性皮肤病(包括细菌、真菌引起的)。
用法:外扑,或用植物油调成糊状外涂。
制法:上药共研极细粉末。
来源:经验方。
29﹒增色散
组成:雄黄、硫黄、雌黄、密陀僧各6g,冰片3g,麝香、斑蝥各0﹒6g。
功能:刺激色素生长,调和气血。
主治:白癜风。
用法:用新鲜茄蒂、黄瓜、胡萝卜等任选一种,蘸药末擦损害区,1日3次。
制法:将上药分别研极细末,兑入混合,瓶贮,勿令泄气。
来源:经验方。
备注:黏膜皮肤交界处的部位慎用。头面部要采用米醋调擦。皮肤过敏者忌用。
30﹒大黄散
组成:大黄、苍术、黄柏各等份。
功能:清热解毒,燥湿消肿。
主治:丹毒、疖肿、脓疱疮等。
用法:取金银花或菊花煎汁,或用凉开水调成糊状,涂擦。亦可用植物油调涂。
制法:研细末。
来源:经验方。
31﹒九一丹
组成:煅石膏9g,升丹1g。
功能:祛腐,生肌。
主治:溃疡伤口脓腐未尽。
用法:将药粉撒在伤口上,外涂相应软膏,一天一换。
制法:各研细末后,兑入混匀,放在棕色瓶中贮藏,勿晒太阳。
来源:《医宗金鉴》。
备注:对汞过敏者忌用。
32﹒珠黄散
组成:牛黄、珍珠各等份。
功能:解毒生肌。
主治:黏膜溃疡等。
用法:吹药于患处。
制法:研极细粉末,贮存瓶内。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3﹒养阴生肌散
组成:雄黄、青黛、甘草、冰片各2g,牛黄、黄柏、龙胆草各1g。
功能:清热养阴,生肌止痛。
主治:口糜、口腔黏膜扁平苔藓。
用法:取少许外擦于口腔黏膜损害处,每日2~4次。
制法:共研细末。
来源:北京医学院口腔医院经验方。
34﹒玉盘散
组成:白牵牛10g,甘松10g,香附10g,天花粉10g,藁本5g,白蔹5g,白芷5g,白附子5g,官粉5g,白及5g,大黄15g。
功能:调气退斑。
主治:雀斑、粉刺等。
用法:水调擦面。
制法:研细末。
来源:《疡医大全》。
35﹒四白散
组成:糯米350粒,巴豆5个。
功能:点痣去斑。
主治:雀斑、黑痣。
用法:针挑开,外搽之。
制法:布包用石灰水煮,如糊,点敷患处。
来源:《外科大成》。
36﹒盘玉散
组成:黄柏、红枣(煅存性)各15g。
功能:清热解毒。
主治:湿疹类皮肤病。
用法:外搽。
制法:研细末,用植物油调。
来源:《医宗金鉴》。
37﹒五虎丹
组成:水银、白矾、清矾、牙硝各180g,食盐6g。
功能:腐烂瘤体。
主治:皮肤恶性肿瘤。
用法:用糨糊调和,点在肿瘤创面上,或用米饭赋形,搓成锭剂(宽、长各2~3cm),插在肿瘤上,待其肿瘤坏死脱落,再按溃疡创面处理。
制法:将上药制成药粉,放在乳钵内共研至不见水银为度,再放入炼铜砂罐内加温,蒸发水分,使成“丹胎”,然后将砂罐倒置于瓷碗内,盐水石膏封口,放入荷叶水坛口上,坛内盛水约10kg,坛上放炭火约2小时,冷却瓷碗取丹,以白色结晶为佳。
来源:湖南中医学院方。
38﹒消癌散
组成:红矾、红粉、紫硇砂、天花粉、达克罗宁各5g。
功能:祛腐攻毒。
主治:皮肤肿瘤等。
用法:用2%的丁卡因或2%奴佛卡因溶液调成的消癌散在肿瘤创面涂一层,外盖纱布,一日换1次,或2~3日一换。
制法:依法制成药粉。
来源:旅大方。
39﹒雄黄四黄散
组成:石黄、雄黄、硫黄、白附子、雌黄、川槿皮各等份。
功能:杀菌止痒。
主治:花斑癣、白癜风。
用法:外搽或用酒调。
制法:研细末。
来源:《外科正宗》。
备注:对砷汞过敏者忌用。
40﹒狐臭粉
组成:寒水石、密陀僧等份。
功能:避秽祛臭。
主治:狐臭、体气。
用法:外扑,一日2~3次。
制法:研细末,过100目筛。
来源:经验方。
备注:对铅过敏者忌用。
41﹒五香散
组成:沉香、檀香、木香、零陵香、麝香各等份。
功能:芳香避臭,杀虫除毒。
主治:体气、紫白癜风(花斑癣)。
用法:外扑或水调外搽患处。
制法:研细末。
来源:《外科正宗》。
42﹒密陀僧散
组成:硫黄6g、雄黄6g,蛇床子、密陀僧各3g,轻粉1﹒5g。功能:祛风杀虫。
主治:白驳风、汗斑、足癣等。
用法:醋调搽或干扑患处。
制法:研细末。
来源:《医宗金鉴》。
备注:皮肤过敏者忌用。
43﹒解毒雄黄散
组成:雄黄4g,硫黄6g。
功能:解毒止痒。
主治:血风疮。
用法:外搽。
制法:研细末。
来源:《外科正宗》。
44﹒回阳生肌散
组成:人参15g,鹿茸15g,雄黄1﹒5g,乳香30g,琥珀8g,京红粉3g。
功能:回阳生肌,止痛收敛。
主治:结核性溃疡、慢性顽固性溃疡及属于阴疮久不收口者。
用法:薄撒于疮面上,或制成药捻用。
制法:研细末,过100目。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备注:火毒疮疖,属于阳证脓毒未净者及汞过敏者禁用。
45﹒二妙散
组成:苍术500g,黄柏500g。
功能:清热燥湿。
主治:急性湿疹、接触性皮炎、脂溢性湿疹、脓疱疮、丘疹样荨麻疹。
用法:直接干撒或植物油调上。
制法:研细末,过100目。
来源:《丹溪心法》。
备注:对湿热性皮肤病薄敷。
46﹒三妙散
组成:苍术500g,黄柏500g,槟榔500g。
功能:清热除湿,解毒止痒。
主治:急性湿疹、接触性皮炎、脂溢性湿疹、脓疱疮、丘疹性荨麻疹。
用法:直接干撒、鲜芦荟蘸药或用植物油调上。
制法:研细末,过100目。
来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备注:对湿热渗出性皮损宜薄敷。
47﹒雄黄解毒散
组成:雄黄30g,寒水石30g,生白矾120g。
功能:清热解毒,杀虫止痒。
主治:慢性湿疹、多发性毛囊炎、脂溢性湿疹及蚊虫咬伤。
用法:可单独撒布或与他药混匀植物油调上。也可加入酒剂中或其他软膏中外用,一般浓度为5%~20%。
制法:研细末,过100目。
来源:《证治准绳》。
备注:凡疖、痈破后新鲜疮面勿用,勿入目内。
48﹒甲宇提毒粉
组成:什净轻粉30g,京红粉30g,朱砂9g,血竭12g,琥珀9g,麝香0﹒9g,冰片6g。
功能:化腐提毒,生肌长肉。
主治:疮疡瘘管。
用法:外用。
制法:研极细末。
来源:《房芝萱外科经验》。
49﹒清吹口散
组成:煅石膏、煅人中白、青黛、薄荷、黄柏、黄连、煅月石、冰片。
功能:清热解毒止痛。
主治:口舌生疮等。
用法:洗漱净口腔,用药管吸入患处。
制法:共研细末。
来源:《中医皮肤诊疗学》。
50﹒花蕊石散
组成:花蕊石30g,西月石10g,枯矾20g,滑石粉40g。
功能:燥湿止痒。
主治:血管瘤。
用法:外扑。
制法:分研极细末,和匀。
来源:《医宗金鉴》。
51﹒三黄散
组成:生地黄、蒲黄、牛黄、冰片。
功能:清热,解毒。
主治:小儿丹毒等。
用法:外敷。
制法:扁柏叶汁调敷,或植物油调匀。
来源:《疡医大全》。
52﹒黄灵粉
组成:黄升25g,硫黄50g。
功能:增加色素,调和气血。
主治:白癜风。
用法:外搽。
制法:研细末,用镇江醋调匀,随用随调。
来源:经验方。
53﹒翠云散
组成:铜绿15g,胆矾15g,轻粉30g,煅石膏30g。功能:祛湿止痒。
主治:湿疮、平疮。
用法:湿疮干掺,干疮则用公猪胆汁调涂。
制法:研极细末。
来源:《外科正宗》。
54﹒玉肌散
组成:绿豆250g,滑石、白芷、白附子各10g。
功能:祛风退斑。
主治:白屑风、酒刺、雀斑等。
用法:研细末,每次2匙,洗面时用。
制法:共研细末。
来源:《外科大成》。
55﹒铜绿散
组成:铜绿、石膏、枯矾、松香。
功能:燥湿、止痒、杀虫。
主治:体癣、臀癣等。
用法:同青黛散混合,随病情轻重加减。
制法:用植物油调搽。
来源:《中医皮肤科诊疗学》引《中医外科学讲义》。
56﹒清凉粉
组成:六一散120g,梅片12g。
功能:散风止痒,清凉收汗。
主治:痱子等。
用法:直接外扑。
制法:研细末。
来源:经验方。
57﹒穿粉散
组成:轻粉、穿山甲、铅粉、黄丹各10g。
功能:清热渗湿。
主治:旋耳疮、黄水疮。
用法:植物油调成糊状。
制法:研极细末。
来源:《医宗金鉴》。
备注:对铅、汞过敏者忌用。
58﹒解毒丹
组成:青黛6g,黄柏6g,煅石膏60g。
功能:解毒祛湿。
主治:湿疹、急性过敏性皮炎。
用法:植物油调成糊状。
制法:研极细末。
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简编》。
备注:对汞过敏者忌用。
59﹒玉容散
组成:白牵牛、团粉、白蔹、白细辛、甘松、白鸽粪、白及、白莲蕊、白芷、白术、白僵蚕、白茯苓各30g,荆芥、独活、羌活各15g,白附子、鹰条白、白扁豆各30g,防风15g、白丁香30g。
功能:退黑去斑。
主治:黧黑斑、黑变病、黄褐斑、雀斑、粉刺等。
用法:每用少许,放手心内,以水调浓搽面上,良久再以水洗面,早晚各1次。
制法:共研细末。
来源:《医宗金鉴》。
60﹒石珍散
组成:煅石膏30g,真轻粉30g,青黛10g,黄柏10g。
功能:解毒、收水、生肌。
主治:脓疱疮等。
用法:外涂。
制法:先用甘草煎水外洗,将上述诸药共研细末,用植物油调匀。
来源:《疡医大全》。
备注:对汞过敏者忌用。
61﹒月白珍珠散
组成:青缸花1﹒5g,轻粉30g,珍珠10g。
功能:祛腐生肌。
主治:女阴、龟头黏膜溃疡。
用法:直接撒在患处,或用鸡蛋清调敷。
制法:研细末。
来源:《医宗金鉴》。
备注:对汞过敏者忌用。
62﹒六星丹
组成:儿茶10g,雄黄5g,冰片0﹒5g,轻粉5g,滑石10g,血竭5g。
功能:除湿,解毒,生肌。
主治:连续性指端皮炎等。
用法:外搽。
制法:研细末,植物油调匀。
来源:《洞天奥旨》。
备注:对汞过敏者忌用。药量由医者酌定。
63﹒大枫丹
组成:大枫子肉50g,土硫黄20g,枯矾10g,明雄10g。功能:润肤,杀虫,止痒。
主治:手癣、体癣、疥疮。
用法:外搽,将药混匀包入纱布搽手。
制法:研末,油调。
来源:《血证论》。
备注:药量由医者酌定。
64﹒柏黛散
组成:黄柏30g,青黛10g,煅石膏15g,飞滑石20g。
功能:清热解毒,收湿止痒。
主治:湿疹、皮炎。
用法:外搽。
制法:研细末,植物油调匀。
来源:《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
备注:药量由医者酌定。
65﹒陀僧枯矾散
组成:密陀僧、枯矾各10g,花蕊石20g。
功能:收水止痒。
主治:手足缝流水、浸渍等。
用法:外搽患处,一日2~3次。
制法:研细末。
来源:经验方。
备注:对铅过敏者慎用。
66﹒真君妙贴散
组成:明净硫黄10g,荞面5g,白面5g。
功能:清热解毒,杀虫止痒。
主治:疥疮。
用法:清水微拌,外敷或干扑。
制法:研细末,或用油调匀。
来源:《外科正宗》。
67﹒五倍五石散
组成:五倍子6g,煅石膏、花蕊石、钟乳石各12g,滑石、炉甘石各
15g。
功能;收湿,祛臭,生肌。
主治:多汗症、腋臭。
用法:外扑或外敷。
制法:研细末或油调匀。
来源:经验方。
68﹒牛角散
组成:牛角尖、水龙骨、松香、轻粉各等量。
功能:软坚散结。
主治:胼胝等。
用法:敷贴。
制法:研细末,用凡士林按25%浓度调成软膏。
来源:《外科大成》。
69﹒冰硼散
组成:元明粉15g(风化),朱砂0﹒5g,硼砂15g(炒),冰片0﹒5g。
功能:消肿止痛。
主治:咽喉舌肿痛、口腔溃疡。
用法:用吹药器喷入。
制法:研极细末。
来源:《医宗金鉴》。
备注:对汞过敏者忌用。
70﹒甘石散
组成:炉甘石、石决明、煅龙骨各30g,熟石膏、松花粉各60g,枯矾15g,冰片6g。
功能:收水止痒。
主治:湿疹、渗出性皮炎。
用法:外扑。
制法:研细末。
来源:经验方。
71﹒鸡眼膏(粉)
组成:水杨酸10g,盐酸普鲁卡因5g,樟丹5g,乌梅肉5g,蔗糖50g。
功能:腐蚀角质赘生皮损。
主治:鸡眼、胼胝。
用法:先用胶布按鸡眼大小剪一洞,粘套在鸡眼上,使鸡眼露在胶布洞上,将鸡眼膏厚涂鸡眼皮损上,再用胶布覆盖固定,4天换药1次,待脱落为止。
制法:先将乌梅肉剪成细碎渣备用,另取普鲁卡因粉、樟丹在乳钵中研细,再加水杨酸粉、乌梅渣,共同研匀,尽量将乌梅研细,再加蔗糖并滴入少量酒精,用力研细,成黏稠物。
来源:张作舟经验方。
72﹒古月粉
组成:胡椒适量。
功能:杀虫止痒。
主治: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等。
用法:外扑。
制法:研细末。
来源:经验方。
73﹒抑阴散
组成:草乌2份,南星、狼毒、白芷、独活各1份。
功能:回阳抑阴,温化寒湿。
主治:寒性脓疡。
用法:葱白水或蜂蜜调敷。
制法:研细末。
来源:《外科全生集》。
备注:切勿入口。
74﹒发际散
组成:五倍子末310g,雄黄末30g,枯矾末30g。
功能:灭菌止痒,收湿化毒。
主治:毛囊炎、脓疱疮、湿疹感染。
用法:毛囊炎用香油或醋调敷疮上,脓疱疮或湿疹感染,与湿疹粉等两混合,香油调搽。
制法:先将雄黄及枯矾研细,后加五倍子末研和。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75﹒四黄散
组成:大黄末15g,黄柏末15g,雄黄末15g,硫黄末15g。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
主治:发际疮(毛囊炎)、疖肿、脓疱疮。
用法:麻油调搽。
制法:以上共研细末。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关注微 信公众号,阅读,观看,收听更多中医知识。
古医书记载了很多验方,其中就有美容保养,皮肤护理,减肥瘦身,头发护理等,一般都比较有效,并世代以文字的方式流传。如今,大家都比较重视个人形象,护理产品一般都比较贵,而且品质繁多,含有化学品的安全性不一定有所保障。这里选择了医书记载中的一些个人护理方面的实效方,大家可以按照个人需要参考。
1.常葆青春
容颜不老方
(《奇效良方》)
[应用效果]令人容颜不老。
[组成药物]生姜一斤,大枣半斤,白盐二两,甘草三两,丁香、沉香各半两,茴香四两。
[调制方法]上药共捣成粗末,和匀备用。
[使用方法]每次三五钱,清晨煎服或沸水泡服。
[方药解说]要使容颜不老,首先需使人身的营卫调和。营卫调和,才有充沛的气血不断的灌注营养;充沛的气血不断地灌注营养才能防止衰老,永葆青春。这个方剂所用的药物药性平和,不难服用,所以古人十分珍视,写了一首诗把它概括起来,并加以赞美。诗是这样写的:“一斤生姜半斤枣,二两白盐三两草,丁香沉香各半两,四两茴香一处捣。煎也好,点也好,修合此药胜如宝。每日清晨饮一杯,一世容颜长不老”。
2.面黑
冬瓜洗面方
(《御药院方》)
[应用效果]治颜面不洁,苍黑五色。
[组成药物]冬瓜一个。
[调制方法]用竹刀子去青皮,切作片子,酒一升半,水一升,同煮烂,用竹筛擦去滓,再以布滤过,熬成膏,入蜜一斤,再熬,稀稠得所,以新绵再滤过,于瓷器内盛。
[使用方法]用时取栗子大,用津液调涂面上,用手擦。
[方药解说]本方用冬瓜的肉、瓤、子为主,因为肉有“面黑令白”(《圣济总录》)的功效;瓤又称练,“洗面澡身,去衦憎,令人悦泽白皙”(《本草纲目》);子能“令人悦泽好颜色”(《神农本草经》),“去皮肤风及黑衦,润肌肤”(《日华子本草》),是古代面脂中的常用药。集合三者的长处,可以使面黑消退,皮肤白皙润泽。再配上滋养皮肤,延缓衰老的白蜜,功效就会更加显著。
3.肥胖
荷叶灰方
(《证治要诀》)
[应用效果]减肥降脂。荷叶灰是减肥方中效果最好的,适合肥胖较严重的人,即使对顽固性肥胖都极为有效果。
[组成药物]煅荷叶适量
[调制方法]烧存性,研末,收贮备用。
[使用方法]每次用10-20克,米饮调服,每日3次,连服1个月。
[方药解说]《证治要诀》:“治阳水浮肿:败荷叶烧存性,研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日三服。荷叶灰服之令人瘦劣。今假病。欲容体瘦以示人者。一味服荷叶灰。故可以退肿。”是治疗水肿和顽固性肥胖的最佳中药材之一。注意:月经期间要停服,同时喝荷叶灰的同时不要与红糖同服,以免糖分与味道略咸的荷叶灰冲突,造成呕吐情况发生。
荷叶灰由于制作方法比较复杂,有新闻报道安徽毫州涉嫌集体制作出售假荷叶灰,另外也有很多冒充同仁堂的荷叶灰,均为假货。
4.面黄
千金翼面膏
(《千金翼方》)
[应用效果]令人面色悦泽,如桃花光。
[组成药物]香附子大者十枚,白芷一两,茯苓一两,零陵香二两,麝香半两,白蜡八两,蔓菁油二升,无即猪脂代之,牛髓一斗,养髓一斗。
[调制方法]上药切,以油、髓微火煎五物,令色变,去滓,纳麝香,研千遍,凝用。
[使用方法]澡豆洗面后涂傅之。
[方药解说]本方配制方法是先把牛羊髓和蔓菁油放入锅中,然后放入切好的香附子、茯苓、白芷、零陵香及白蜡,用火文煎熬,等药物颜色变为焦黄时起锅,滤去药渣,加入预先研好的麝香,拌搅均匀,凝结成膏后备用。注意加麝香时药油的温度宜合适。太高则麝香的有效成份容易损失;太低则不宜搅拌均匀。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本方使用的白蜡,是蜂白蜡。
5.面皱
栗荴散
(《新修本草》)
[应用效果]令皮肉急缩可展,又治老人面皱。
[组成药物]栗上薄皮。
[调制方法]捣为末,蜜和。
[使用方法]涂面。
[方药解说]栗荴即栗子的内果皮,一般都丢弃不用,药铺也不备本品,其实它是一味美容良药,性味甘平而涩,用蜜调涂,能使脸面光洁,皱纹舒展,是不可多得的皮肤防老防衰药,很有开发前途。此外,它还可以用来消瘰疬,化骨鲠,如《食物本草》单用本品捣烂,外敷以消瘰疬;《本草纲目》烧存性研末,吹入喉中以化骨鲠,都有一定疗效。
6.面无光泽
麋角涂发
(《食疗本草》)
[应用效果]令人光华,赤白如玉可爱,并令人面不皴。
[组成药物]糜角。
[调制方法]以浆水磨泥。
[使用方法]涂面。
[方药解说]糜角是麋鹿的角,是补养药中的血肉有情之品。李时珍指出:糜角“补阴,左肾血液不足者宜之”(《本草纲目》)。糜角具有良好的抗老防衰作用,用它涂面,让皮肤吸收,也有效果。浆水由粟米饭浸制而成,具有营养肌肤,使皮肤变得白皙的作用。两者配合,相得益彰。此外,麋鹿的骨头也有很好的美容润肤作用,《嘉祐本草》指出:“煮汁酿酒饮,令人肥白,美颜色”。如能配合应用,效果就会更好。
7.雀斑
黑牵牛涂法
(《摘玄方》)
[应用效果]治面上雀斑。
[组成药物]黑牵牛末。
[调制方法]鸡子清调。
[使用方法]夜傅日洗。
[方药解说]黑牵牛是牵牛花的种子。这是一味力量较强的泻水退肿要药,如《儒门事亲》治疗停饮肿满的禹功散,就用它为主药。民间有用牵牛子晒干研末,加入粉中敷面的习惯,认为可以使皮肤滑润光泽,不生斑点。由于牵牛子具有滑利的特性,善于涤除垢浊,因此用来治疗雀斑,很见功效。它没有腐蚀性,又含油脂,既能祛除雀斑,又能保护皮肤,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雀斑祛除药。牵牛花是花中的平民百姓,但可以与凌霄媲美而无愧色。
8.粉刺
牵牛方
(《普济方》)
[应用效果]治妇人粉刺,面上黑子。甚者不过三,效。
[组成药物]黑牵牛不拘多少。
[调制方法]以童子小便浸令软烂,研极细。
[使用方法]先以生姜自然汁涂患处,却以药涂之,诘旦用温酒洗净。
[方药解说]这个验方善于治疗妇人粉刺及面上黑子,黑子指的是雀斑。一般都在晚上使用,使用前用生姜自然汁涂在患处,涂后皮肤微有热辣感觉时,再涂搽黑牵牛膏,晨起用稍稍加温的黄酒洗去。生姜汁味极辛辣,易于透过皮肤,消散粉刺及雀斑;牵牛子苦寒滑利,清除粉刺及雀斑的作用更是妙不可言。至于洗去药物的“温酒”,一定要用黄酒,因为黄酒具有“润皮肤”(《本草拾遗》)的作用。
9.酒皶鼻
栀子丸
(《千金要方》)
[应用效果]治酒皶鼻疱。
[组成药物]栀子仁三升,芎䓖四两,大黄六两,豉三升,木兰皮半两,甘草四两。
[调制方法]上六味末之,蜜和,如梧桐子。
[使用方法]服十丸,日三,稍加至十五丸。
[方药解说]酒皶鼻的形成,大多数是肺胃积热上蒸,又遇风寒外束,血瘀凝结;或者因为在治疗的时候,凉血清热,活血通脉是最重要的措施,适当运用一些疏风开腠药物,也十分必要。本方还是偏于寒凉的,因此服用本方宜渐渐递加,不宜大剂量骤服,否则很容易出现腹泻、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胃气受伤的证候。一般可以服用三、五天增加一粒,如服药期间胃纳正常,二便无变化,那么便可循序渐增。
10.疤痕疙瘩
赤地利散
(《太平圣惠方》)
[应用效果]治火烧疮,灭瘢。
[组成药物]赤地利二两。
[调制方法]捣罗为末。
[使用方法]以生麻油调傅疮上,以瘢灭为度。
[方药解说]本方专门治疗烧伤的疤痕疙瘩,方中的“疮”字即“创”字。赤地利又名旱辣蓼、山荞麦、五毒草,是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本品南方各省及四川、山东等省都有生长,药用其根,农历八月采取,洗净晒干备用。本品除有灭瘢作用外,还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等功效,可用于痈疽恶疮、蛇虫咬伤、痢下赤白及赤白带下等病。
11.黑痣
藜灰膏
(《太平圣惠方》)
[应用效果]治黑痣生于身面上,宜用此方。大者不过三遍,神验。
[组成药物]藜灰五两。
[调制方法]上以水一大碗,淋灰汁,于铜器中盛,以重汤煮令如黑膏。
[使用方法]以针微拔破痣处点之。
[方药解说]藜俗称“灰苋菜”,用来去痣,须用藜茎,李时珍的经验是用本品“烧灰,和荻灰、蒿灰等分,水和蒸取汁,煎膏,点疣赘黑子,蚀恶肉”(《本草纲目》)。本方仅用一味藜茎,烧成灰,用水淋灰上,取汁,再淋,再取汁,三四遍后,取汁放入铜质容器,然后隔水炖煮,待浓缩到稠厚时取起即成。使用时先用针尖拔破患处,再点以藜灰膏。由于本品具有轻微腐蚀性,因此不宜沾到好肉。
12.赘疣
去疣目方
(《千金要方》)
[应用效果]去疣目,即落。
[组成药物]石灰。
[调制方法]苦酒渍六七日,滴取汁。
[使用方法]点疣上。
[方药解说]赘疣好发于手背及面部等处。由于本病的性质与黑痣不同,但两者的治疗方剂往往可以通用。本方以石灰为主药,因为它擅长腐蚀体表赘生物,据《本草图经》记载:“古方以诸草杂石灰熬煎,点疣痣黑子”,《神农本草经》等书上也有类似记载。苦酒即米醋,具有消坚软积作用,两者配合,效果更显。本方配制简单,使用方便,但要注意两点:一是浓度要适当高一些,才能充分发挥功效;二是要频频点涂,方可较快奏功。
13.皮肤干糙
澡豆(《千金要方》)
[应用效果]主手干燥,常少润腻,神良。
[组成药物]猪胰五具,白茯苓、白芷、藁本各四两,甘松香、零陵香各二两,白商陆五两,蒴藋灰一两,大豆末二升。
[调制方法]猪胰干之,大豆末绢下。上九位为末,调和讫,与猪胰想和,更捣令匀。八九月则合,冷处贮之。
[使用方法]欲用,稍稍取以洗手面。至三月以后勿用。
[方药解说]本方主要用于皮肤干燥,缺乏柔软华润的感觉,同时起到营养和洁净皮肤的双重作用。本品是忍冬科植物,极易繁衍,俗称“接骨草”或“接骨木”,因为它善于治疗跌打损伤,经动物实验证实,本品确有加速骨折愈合的作用。至于本方的调制,将九种药物先分别研成细末,过筛,然后合在一起拌匀,密贮于阴冷处。
14.手足皴裂
手足皴痛方
(《胜金方》)
[应用效果]治手足皴痛,极秒。
[组成药物]川椒四合,猪羊脑髓不拘多少。
[调制方法]川椒以水煮之,去渣;猪羊脑髓挼烂。
[使用方法]手足渍之椒汤中,半夏顷出令燥,须臾再浸,候干涂猪羊脑髓。
[方药解说]本方先用椒汤浸渍,籍以祛寒止痛,并有开腠理,通血脉的作用;然后涂上猪脑髓或养脑髓,可以较快地吸收,使皮肤得到滋润,皴裂可以愈合。川椒是花椒中的上品,效果好,应用时须知道鉴别。本方亦说是僧深的秘方,僧深又称“深师”,是南北朝时宋齐之间的和尚,医名四播,尤其是治疗脚气病,更有独到之处。
15.毛发干枯
猪胆汁洗法
(《普济方》)
[应用效果]洗其发,自然如漆光泽。
[组成药物]猪胆一枚。
[调制方法]取汁倾水中。另以乳香油浸七日外。
[使用方法]以水洗发,干后抹乳香油。
[方药解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上说:猪胆汁“入汤沐发,去腻光泽”,《太平圣惠方》还用它来治疗白发,可见这是一味能去油腻。乌头发的良药。用本法洗头后,再抹上乳香油,更能使头发漆黑光亮。乳香油的配制方法是取纯净的乳香,打成米粒大小,浸入黑脂麻油中,一般乳香与麻油的比例是1:16,过七天之后,就可以取出来应用了。
16.毛发黄赤
发黄方
(《千金翼方》)
[应用效果]治发黄。
[组成药物]腊月猪膏、羊矢灰、蒲灰等分。
[调制方法]和匀。
[使用方法]傅之,三日一为,取黑止。
[方药解说]本方之所以要选用腊月的猪膏,因为不容易变质,猪膏具有滋润毛发,催进毛发生长,使毛发变得乌黑光亮的作用;羊矢灰是一种极好的乌发剂;蒲灰是香蒲全草烧成的灰,能除垢去腻,用在本方中,可使猪脂与羊矢灰充分发挥功效。以上三药配合,可以营养毛发,使原来黄赤的毛发很快地变得乌黑起来。
17.毛发变白
大豆煎
(《肘后方》)
[应用效果]染发须白令黑,黑如漆色。
[组成药物]醋浆、大豆。
[调制方法]上二物,以浆煮豆烂,去豆煮稠。
[使用方法]涂发。
[方药解说]本方曾被隋炀帝的后宫所采用,成了一个宫廷秘方,《隋炀帝后宫诸香药方》这本书中就收载了本方。方中的大豆,是一种补肾行水、调营祛风的药品,它善于乌须黑发;醋浆即米醋,配合黑大豆,可以使白发变黑。本方的调制是先将黑大豆浸泡醋中过一二夜,然后加热煮烂,过滤去渣,再用小火浓缩药液,待稠后即成。使用时先将头发洗干净,等干燥后涂药。
18.毛发脱落
治眉毛脱落方
(《太平圣惠方》)
[应用效果]治眉毛脱落,宜用此方。
[组成药物]莲子草。
[调制方法]捣绞取汁,磨生铁。
[使用方法]涂之,以手揩摩,令药气透内。一日可三两度涂之,为妙。
[方药解说]本方用莲子草捣烂绞取汁,以汁涂眉毛脱落之处,涂时用手指揩擦。必须使药力透达,效果才会显著。生铁的功效,据《日华子本草》说,能“黑鬓发”,用在本方中的目的是要使用长出来的眉毛黑。莲子草能使眉毛长,生铁又能使眉毛黑,长而去黑,那么就毫无遗憾了。此外,眉毛稀薄,也常常使人难堪,可单用莲子草汁涂敷,确有效验。
19.毛发不长
长发方
(《千金要方》)
[应用效果]以洗沐,则发不落而长,甚有验。
[组成药物]麻子三升,白桐叶一把。
[调制方法]麻子碎,白桐叶切。上二味,以米泔汁二斗,煮五六沸,去滓。
[使用方法]以洗沐。
[方药解说]本方原出《肘后方》,孙思邈经过验证,认为确实有效,才把它收入自己的著作中。《太平圣惠方》中有一个“洗头令长发方”,用梧桐叶与大麻仁各半斤,捣碎,以米泔汁一斗,煮至五升,去滓,每日洗头,半月即发长。其实就是本方,只不过把白桐叶换成梧桐叶罢了,可供参考。
20.头痒白屑
治头痒白屑方
(《千金要方》)
[应用效果]治头中风痒白屑。
[组成药物]蔓荆子、附子、细辛、续断、零陵香、皂荚、泽兰、防风、杏仁、藿香、白芷各二两,松叶、石南各三两,莽草一两,马鬓膏、猪脂、熊脂、松膏各二升。
[调制方法]上十八味,父咀,以清醋三升,渍药一宿,明旦以马鬓膏等微火煎,三上三下,以白芷色黄膏成。
[使用方法]用以泽发。
[方药解说]头皮燥痒,搔落白屑,属于风燥的,使用本方极为合适。方中以附子、细辛、续断、防风、白芷、松叶、石南、莽草、皂荚祛风止痒;蔓荆子、杏仁、马鬓膏、主治、熊脂、松膏润燥除屑;零陵香、藿香、泽兰香发去臭。调制时除二膏二脂外,都打成粗末,用米醋跑进过夜,次日早晨捞起沥半干,与二脂二膏合并,以小火煎煮,三上三下,等白芷颜色变黄,离火过滤,其膏即成。平时常用涂发,可以消除头痒白屑。
21.牙齿黄黑
玉池散
(《普济方》)
[应用效果]治牙齿垢腻不洁净。
[组成药物]升麻、藁本。甘松、兰草、香白芷、川芎各一两,细辛、青盐、生地黄、地骨皮各二两,皂角三挺,麝香少许。
[调制方法]上为细末,并入一处,研匀。
[使用方法]每日早晚揩牙,如常用。
[方药解说]本方善于治疗牙齿垢腻不净,并能清洁口腔,所以称为“玉池散”,而玉池则是道家对扣的一种称呼,如《黄庭内景经》:“口为玉池太和官”。以上药物除地骨皮之外,全是芳香药品,因此使用以后,满口芬芳,不但垢腻尽去,牙齿洁净,而且口臭得除,齿痛可防,实为护养牙齿的一个良方。
22.口臭
主口香去臭方
(《千金要方》)
[应用效果]主口香去臭。
[组成药物]甜瓜子。
[调制方法]作末,蜜和丸,如枣核大。
[使用方法]每日空心洗漱讫,含一丸,亦傅齿。
[方药解说]本方在《三因方》中名为“生香膏”,主治“口气热臭”,甜瓜子去壳取仁,研细后加炼蜜调成膏,食后含化。甜瓜古书上称为“甘瓜”,所谓“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曹植《与朝歌令吴质书》),指的就是本品。甜瓜食用后将其子洗净晒干,可供药用,本方即用为主药,它性味甘寒,功能清肺润肠,和中止渴,清肺则渴自止,润肠则中自和,肺胃内蕴之热得以清解,则不仅口臭可除,而且口渴亦随之而愈。
23.腋臭
治胡臭方
(《千金要方》)
[应用效果]治胡臭。
[组成药物]辛夷、芎䓖、细辛、杜衡、藁本各二分。
[调制方法]上无味以淳苦酒渍之一宿,煎取汁。
[使用方法]傅之。欲傅取临卧时,以瘥为度。
[方药解说]本方用米醋浸泡药物一夜,然后再加水适量,煎取浓汁,注意煎煮的时间不宜过长,使用方法比较简单,只要临睡之前擦洗干净腋窝,涂上药汁就行。方中所用的五种药物,都具有浓郁的芳香,可以理气,可以活血,可以疏风,可以燥湿,因此对腋臭颇有疗效。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病人不宜食用芸苔、五辛之类。腋臭患者除上述食物不宜食用之外,饮酒对病情不利,必须戒止。经常洗澡,勤换衣服,保持腋窝清洁,也十分必要。
24.黑瘦
肥白方
(《肘后方》)
[应用效果]服尽五升,不出一月,即大能食,肥白,试用之。
[组成药物]大豆黄。
[调制方法]炒,春如作酱滓,取纯黄一大升,捣,筛,炼猪脂和令熟,丸。
[使用方法]酒服二十丸,日再,渐加至三四十丸。
[方药解说]服用本方能增进食欲,使瘦人变为肥白。制法是取黑大豆淘洗干净,加水浸泡,等到外皮微皱,即可捞出,放入竹箩内,上盖湿蒲包,每日淋水一二次,并保持一定的温度,促使发芽,待芽长到1厘米时,在竹匾内摊开,先放有风处吹半干,然后再移至日光下晒干。据《名医别录》记载,本品主治“五脏不足,胃气结积,益气止痛,去黑衦,润肌肤皮毛”;刘完素还认为有“补肾气”(《宣明论方》)的作用,足见本品具有很好的补益功效。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