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狐臭能吃小黄米(有狐臭的人可以吃鸡蛋吗)

时间:2024-08-17 10:21:02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对痛苦的记忆

01

人一生中精神性痛苦都是白白忍受了的,但忘记是不可能的。

在县城读高中的几年里,痛苦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而且多是精神性的。

02

当我第一次踏上经常听说的柏油马路时,老有穿鞋走在谁家铺着羊毛毡炕上的感觉,心情紧张得一步也走不出去,几次都想脱掉解放牌秋鞋,无奈脚上的洋袜子露着指头。

当我第一次去县城的厕所小便时,面对小时候经常去公社灶房喝水的那口大铁锅锅台一样的水泥池子,总有往公社灶房锅里尿的害怕,一滴也尿不出来,半个小时后,只好痛苦地往河滩跑去。

03

城里女人的水灵和风摆杨柳般的走路姿势,让我知道腿不光是用来走路的,也让我走着走着,踩人了;走着走着,撞树了。她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味,让我再也不敢给人描述黄芥油炒黄米干饭有多香了。

挨了骂、撞破了鼻梁骨后,我终于意识到观看这样的风景,稀罕那种香味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痛定思痛后,我下定决心树立起拼命考大学的“正确思想”,同时也把对城市女人的欣赏定为“反动思想”。

于是,我开始在考大学的努力中,拼命打压体内雄性因子的暴乱,千方百计把没有打压住的雄性因子弄出的胡思乱想,用“摇头否定法”干掉。

我的一个李姓同学,就是因为打压无效,突然辍学回家结婚了,和他爷爷、他父亲一样当起了农民。这让我太害怕了。我坚决不能步他的后尘。

“拼命打压”和“千方百计”也有失败的时候,所以,为了保险起见,我每次吃饭,都用意念进行控制,让吃进嘴里的每一粒小米,在胃里停留的时候,尽量都转化成学习和抵抗饥饿的能量,转化不成的就直接变成那种臭臭的东西,排出体外,千万不要变成助纣为虐的荷尔蒙。

不上街,我很容易做到,但命苦的是,我的同桌是一位漂亮的油矿子弟女同学。一个多月里,她让我吃尽了苦头,“拼命打压”和“千方百计”在巷战中,根本派不上用场。我只好向班主任提出不和她坐同桌,理由是,她脸上荡漾的雪花膏味,诱惑得我的“正确思想”和“反动思想”在大脑里不停地打仗,根本没有工夫记东西。

班主任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第二天就让我坐到教室的最后一排,和一个浑身散发着狐臭味,没有人愿意跟他坐同桌的男生坐到了一起。

我用香味换臭味,完全是为了解除痛苦。

04

我对橘子、香蕉的概念是从书上知道的,实物性的认识是从县百货二公司货架上的塑料制品开始的。每次上街,我都会身不由己地遛进那里,爬在几乎跟我一样高的红色柜台前,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些鲜红鲜黄的东西,冥思苦想它们究竟有多么的香。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让我知道磨掉油漆的木头味道有点咸。

多次的光顾,仍然想象不出那两种东西的来头,欲想象不来,欲想去那个地方;每去一次,都要痴迷半个多小时,腿困得不行了才离开。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有一次我正在痴迷时,被突如其来的两个愣头青狠狠地揍了一顿,其中一个声称是女售货员的对象。

我没有语言反抗,更没有出手还击,因为他们穿的裤子太新了,还是喇叭裤,头发特别长,还发着幽幽的光,嘴里还都嚼着饼干。

当我站起来,用棉袄袖子擦掉鼻血后,才发现柜台里的女售货员很漂亮。要是她不是斜提溜着一双得意又鄙视我的眼神的话,我有可能还认为她很美丽。

鼻子流着血,头上肿起两个包,但我感觉没有小时候被驴踢了疼,不算啥;可想着还没有弄清楚那两种东西是什么滋味,而且再没机会往清楚弄了,心如刀割般的痛。

多年后,有幸见到真正的橘子和香蕉,按照桃杏吃法咀嚼时,苦涩的滋味差点让我痛苦地流出鼻血。

前年有幸和那个女售货员一起吃饭,我才有机会告诉她,当年我瞅的是货架上的塑料香蕉和橘子,根本不具备看她的条件。

对痛苦的回忆

人一生中精神性痛苦都是白白忍受了的,但忘记是不可能的。

在县城读高中的几年里,痛苦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而且多是精神性的。

02

当我第一次踏上经常听说的柏油马路时,老有穿鞋走在谁家铺着羊毛毡炕上的感觉,心情紧张得一步也走不出去,几次都想脱掉解放牌秋鞋,无奈脚上的洋袜子露着指头。

当我第一次去县城的厕所小便时,面对小时候经常去公社灶房喝水的那口大铁锅锅台一样的水泥池子,总有往公社灶房锅里尿的害怕,一滴也尿不出来,半个小时后,只好痛苦地往河滩跑去。

03

城里女人的水灵和风摆杨柳般的走路姿势,让我知道腿不光是用来走路的,也让我走着走着,踩人了;走着走着,撞树了。她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味,让我再也不敢给人描述黄芥油炒黄米干饭有多香了。

挨了骂、撞破了鼻梁骨后,我终于意识到观看这样的风景,稀罕那种香味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痛定思痛后,我下定决心树立起拼命考大学的“正确思想”,同时也把对城市女人的欣赏定为“反动思想”。

于是,我开始在考大学的努力中,拼命打压体内雄性因子的暴乱,千方百计把没有打压住的雄性因子弄出的胡思乱想,用“摇头否定法”干掉。

我的一个李姓同学,就是因为打压无效,突然辍学回家结婚了,和他爷爷、他父亲一样当起了农民。这让我太害怕了。我坚决不能步他的后尘。

“拼命打压”和“千方百计”也有失败的时候,所以,为了保险起见,我每次吃饭,都用意念进行控制,让吃进嘴里的每一粒小米,在胃里停留的时候,尽量都转化成学习和抵抗饥饿的能量,转化不成的就直接变成那种臭臭的东西,排出体外,千万不要变成助纣为虐的荷尔蒙。

不上街,我很容易做到,但命苦的是,我的同桌是一位漂亮的油矿子弟女同学。一个多月里,她让我吃尽了苦头,“拼命打压”和“千方百计”在巷战中,根本派不上用场。我只好向班主任提出不和她坐同桌,理由是,她脸上荡漾的雪花膏味,诱惑得我的“正确思想”和“反动思想”在大脑里不停地打仗,根本没有工夫记东西。

班主任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第二天就让我坐到教室的最后一排,和一个浑身散发着狐臭味,没有人愿意跟他坐同桌的男生坐到了一起。

我用香味换臭味,完全是为了解除痛苦。

04

我对橘子、香蕉的概念是从书上知道的,实物性的认识是从县百货二公司货架上的塑料制品开始的。每次上街,我都会身不由己地遛进那里,爬在几乎跟我一样高的红色柜台前,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些鲜红鲜黄的东西,冥思苦想它们究竟有多么的香。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让我知道磨掉油漆的木头味道有点咸。

多次的光顾,仍然想象不出那两种东西的来头,欲想象不来,欲想去那个地方;每去一次,都要痴迷半个多小时,腿困得不行了才离开。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有一次我正在痴迷时,被突如其来的两个愣头青狠狠地揍了一顿,其中一个声称是女售货员的对象。

我没有语言反抗,更没有出手还击,因为他们穿的裤子太新了,还是喇叭裤,头发特别长,还发着幽幽的光,嘴里还都嚼着饼干。

当我站起来,用棉袄袖子擦掉鼻血后,才发现柜台里的女售货员很漂亮。要是她不是斜提溜着一双得意又鄙视我的眼神的话,我有可能还认为她很美丽。

鼻子流着血,头上肿起两个包,但我感觉没有小时候被驴踢了疼,不算啥;可想着还没有弄清楚那两种东西是什么滋味,而且再没机会往清楚弄了,心如刀割般的痛。

多年后,有幸见到真正的橘子和香蕉,按照桃杏吃法咀嚼时,苦涩的滋味差点让我痛苦地流出鼻血。

前年有幸和那个女售货员一起吃饭,我才有机会告诉她,当年我瞅的是货架上的塑料香蕉和橘子,根本不具备看她的条件。

05

那时候,饥饿使我把描述食品的文字转换成具体食品的能力特别强,瞬间就能透过文字看见所表达的食品,并且身不由己地去咀嚼、吞咽,直到流下的口水把书浸泡得无法翻动。

但是有一次,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讲“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成语时,大谈鱼汤的美味。我却怎么也想象不来鱼汤是个什么东西。

无法进行意识性美餐是非常痛苦的,而且还延续了好多年。

终于喝了鱼汤后,才痛苦地发现多年的痛苦白白忍受了。

06

饥饿也让我对食物散发出的气味特别敏感。

有一天下午,我在操场上背书,想上厕所,就走进操场边的厕所。一进门,突然嗅到一股厕所味道之外的气味。我立即判断出肯定是炒葵花籽的香味。在嗅觉的带领下,我去了厕所尽头。水泥地上果然有一些散落的葵花籽,但我的物理老师在最靠近葵花籽的那个坑上蹲着。

看着那些不属于任何人的炒葵花籽,想到每天出入校门口时,闻到的那些小商贩篮子中散发的沁人心脾的香味,我决心要亲自体会一下沁人心脾。

我原本只想小便,便临时决定改为蹲坑,等待物理老师离去。

假装大便很不是滋味,浪费背书时间不说,还得不停地用劲,因为旁边蹲的是老师。学生怎么敢在老师面前不诚实呢?

大约过了20分钟,我的腿有些发麻,就用眼睛的余光看老师。他放了一个特别响亮的屁,脸色红红的,没有一点站起来的意思。我想,老师肯定是遭遇排泄不畅了,才放了个屁,离结束还远着呢。

无奈之下,我离开厕所,心慌意乱在厕所旁的一棵大树下,假装继续背书。虽然眼睛在看书,但看见的字都是葵花籽一样的黑片片,还散发着香味。

又过了十多分钟,我想老师肯定走了,便急急赶回厕所,直奔散落葵花籽的地方。

炒葵花籽的香味更浓了。令我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老师正撅着屁股,一颗一颗地捡地上的炒葵花籽;一边捡着,一边往嘴里塞着。我明白了,更浓的香味是老师咀嚼出来的;也意识到他没有遭遇排泄不畅。

我急刹车般站住,血一下子就涌到了头顶,胸口堵得特别难受,受惊了的黄鼠狼似的跑了。

跑着跑着,犯罪的感觉油然而生。我太不要脸了,怎么产生了和老师争抢炒葵花籽的想法呢?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贪婪炒葵花籽的香味了,也不敢去物理老师办公室问题了。期末考试,我的物理只考了27分。其他没有及格的同学都挨老师训了,我没有。

07

走上工作岗位后遭遇的痛苦也有,但都不单纯,而且多是物质性的;只要远离铜臭,痛苦便不再深刻,白白忍受的感觉没有不说,现在记起的也几乎没有。

「岁时风俗纪」戏说端午

文丨三风子@bigfun社区

写在前面

今年闰了一个四月,虽然不影响我们吃饭睡觉打豆豆,但本该是上个月的端午节被挪到了今天。

往年清甜的粽香也推迟了整整一个月,纵然某位哲人说过“好饭不怕晚,好汉不怕单(身)”,但为师果然还是想找一个女友,如果大家有什么合适的……咳咳!总之,就在这激情四射的六月,端午节正迈动那裹着白丝的轻柔脚步,向我们深情走来。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端午的那些事儿。


入门:端午释名

从小我们都知道有这么个吃粽子,看龙舟,手脖儿挂五彩丝线的日子,后来竟然还有三天假可以放,这端午节过得属实美炸了。但“端午节”的“端午”又是什么意思呢?不知诸君想过没有。

接下来不妨让为师咬文嚼字一番,给大家仔细掰扯掰扯。(戴上蚊香圈儿的厚眼睛)


,在《说文解字》中,“端“这个字的解释是“物初生之题也”,即开始,初始;而端午之“午”,则指五月。我国古代先民在历法当中,将十二地支匹配十二个月份,而五月恰恰对应的是“午”这一支,所以每到五月过节的时候,养马的地方就很不消停(这是真的,看后面会有解释)。

顺带一提,“端”这个字据说也有源于古人的空耳,如《燕京岁时记》记载:

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燕京岁时记》中说“端”这个字作“单”讲,端午即为“单五”,但这种说法暂且存疑,大家当个乐儿就好。

综上,端午=五月刚开始的这段时间。《晋书·卷二十二·志十二》也有这样的记载:

五月之辰,谓之“午”,午者,长也,大也,言物皆长大也。

但“端午”还有另一种称呼——“端五”。只不过端五涉及的范围更广,每个月的初一到初五都可以加个“端”字:

初一——端一

初二——端二……

以此类推,端五就是每个月的初五,但端午不同,在古人的认知中特指五月初五,如晋代周处《风土记》的记载:

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至于为什么端午和端五莫名其妙的合体了呢?还要从唐代,这个带着孜然味儿和狐臭味儿的朝代说起。

大名鼎鼎的唐明皇李隆基同志出生在八月初五这天,也就是所谓的八月“端五”日。这天被史书称为“千秋节”,取千秋万岁之意,自然不免有一些大臣积极上表,可劲儿放彩虹屁。如张说《上大衍历序》:

谨以开元十六年八月端午赤光照室之夜献之。

宋璟《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

月惟仲秋,日在端午。

当时的文人出于某种避讳,不能直接写“五”这个字,就用午来代替。从此端午与端五就开始傻傻分不清楚,两个词渐渐趋同。到了元明时期,二者已经完全合体,如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说:

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又见《雅俗稽言·卷二·天时》曰:

岁时记五月一日为端一,二日为端二,五日为端五午,端即初也,又俗以为端午。


当然,关于端午节的别称还有很多,比如某百科上说有二十多个,虽然比不上鲁迅先生的笔名,但还是相当牛叉的。而且同学们好像也能说出几个来,如“重午”“端阳”“重阳”……嗯?

说重阳的同学放学留堂,接受我和数学老师的拷♂打。

其实这么多怪里怪气的别名,和端午这个日子在阴阳五行中的地位密切相关。

按照古代哲♂学思想,午为阳辰(十二地支中位列单数的六个之一),所以端午也有“端阳”“重午”的别称,刚才有同学说为什么不叫重阳呢?

小傻瓜~(摸头)因为九月还有个重阳节啊kora!(揍)


进阶:端午之源

端午的名字的来历,小朋友们了解了吗?

(小朋友:这不够味儿!tm说一段儿荤的!

三老师:这一代都怎么了,吃激素吃多了吧……)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端午的起源……咳咳,端午他妈是谁!

(小朋友:这个好!(狂吃爆米花)好!)

根据我国著名高僧唐三藏大师的理论,人是人他妈生的,妖是妖他妈生的,所以端午节也应该是端午他妈生的,就此我们不妨采访一下端午节——

三老师:端先生,请问你妈贵姓?

端午:wdnmd!谁告诉你节日有妈了?!

三老师:呃,看您这么暴躁,莫非是剑崎一真和相川始的私生子?

端午:……

其实端午的身世很复杂,就像超高校级轻音部澪田唯吹同学的那首成名作《千辛万苦把孩子生了下来却不知道父亲是谁》一样。


和其他节日类似,端午也是早已有之,但目前典籍的记载中,最先提出“端午”一词是在晋代周处的《风土记》:

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其实大家回忆为师以前讲的那些节日,貌似每个月份与日子重合的那天都是个节,比如正月正元旦,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上巳节,四月四……死又死,清明?寒食?五月五不用说自然是端午,六月六……饿,这个……六月六!看朴秀!春打69头~

(注:按《穆天子传》的说法,六月六是王母瑶池会,八月八同样也是瑶池会……唉,天天开大趴,神仙真腐败啊)

七月七,来搞姬……咳咳,越说越不像话了,总之端午也是这么个特殊的日子。

现在很多卖萌女生都喜欢用叠字,什么吃手手,小裤裤,啪啪啪,嘤嘤嘤,也许是一种返祖现象,如果各位同学发现身边的某些人这样,请立刻联系医院和人类进化研究所(暂无此机构),谢谢。

当然端午被选成节日,绝对不是月日重叠这么简单。因为这天据说是“升龙”的日子。没错!接招吧!——

庐山升龙霸!

才怪咧……

但这天确实有升龙,是《易经》所说的“飞龙在天”,大吉大利的日子。

端午节的起源,其实与二月二(龙抬头)一样来自古代天文学,因为这天是苍龙七宿到达正南中天的时候。

关于苍龙七宿和二十八星宿是啥,没有学习到的同学不妨去看老师的这篇文章: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是龙抬头,角宿刚刚出现在夜晚的地平线上,而到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则完全腾起,在南方的夜空当中。

这一天举行盛大的宴会和庆典,想必就和汽修爱好者随身带着扳手一样不足为奇,那么到底是谁这么蛋疼,会如此在意这苍龙七宿的变化呢?据说最早庆祝端午的,是来自南方的吴越民族。


春秋时期在苏杭一带有吴越两国,没错,就是卧薪尝胆的故事发生地。

越国股份有限公司老总勾践忍辱负重,团灭吴国以后北上称霸,是谓“春秋最后の霸王”,但越国不幸在战国时期被楚国兼并,越人纷纷前往更远的沿海地区,后世将其称为“百越”,又叫“古越”,在历史上分为很多的部族,如:

越常、骆越,瓯越、瓯皑,且瓯、西瓯、供人、目深、摧夫、禽人、苍吾、越区、桂国、损子、产里、海癸、九菌、 稽余、北带、仆句、句吴,是渭百越也。

——宋·罗泌《路史》

又见《汉书·地理志》所载:

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从后世历朝历代的史书可知,百越各部虽然势力微小,生存力却相当之强,从越南到浙江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顺带一提吴越民族也是壮族等少数民族的祖先。

关于他们的文化,可以听听袁成杰的《梅里古都》,其实歌词中“断发文身”“以石为笔”都涉及到了当初吴越民族的遗风。

我们今天过的端午,就和吴越民族最高端大气的风俗有关,即“龙图腾崇拜”。众所周知我们是“龙的子孙”,但对龙图腾信仰最早也最强烈的,还要数吴越民族,因为他们开创了划龙舟庆贺端午(升龙)的滥觞。

据宋人高承《事物原始》中记载:

竞渡之事,起于勾践,今龙船是也。

龙舟的出现,和江南地区古时候的交通有关。因为水道纵横,人们经常靠船代步,就跟咱们都要买私家车一样,估计吴越健儿们念大学的时候也要考驾驶证吧……

总之习船用船,让他们也有了划船比赛的契机,即端午节的龙舟竞渡。

这一习俗从古至今可谓不曾断绝,其中三风老师我最喜欢的莫过于《陶庵梦忆·金山竞渡》:

看西湖竞渡十二三次,己巳竞渡于秦淮,辛未竞渡于无锡,壬午竞渡于瓜州,于金山寺。西湖竞渡,以看竞渡之人胜,无锡亦如之。秦淮有灯船无龙船,龙船无瓜州比,而看龙船亦无金山寺比。瓜州龙船一二十只,刻画龙头尾,取其怒;旁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中用彩篷,前后旌幢绣伞,取其绚;撞钲挝鼓,取其节;艄后列军器一架,取其锷;龙头上一人足倒竖,敁敠其上,取其危;龙尾挂一小儿,取其险。自五月初一至十五,日日画地而出。五日出金山,镇江亦出。惊湍跳沫,群龙格斗,偶堕洄涡,则蜐捷捽,蟠委出之。金山上人团簇,隔江望之,蚁附蜂屯,蠢蠢欲动。晚则万艓齐开,两岸沓沓然而沸。

按照张岱在《陶庵》所说,明代的竞渡作为大型的端午活动,可能不仅限于端午节一天,往往要持续一周以上,属实有排面嗷。


但接下来的这种起源显然没有前面那么好听,因为端午的另一个起源,来自“恶月恶日”的传统观念。

没错,端午的另一个起源假说,是古人用来避祸消灾的日子,与上巳、除夕等节类似。

在传统文化里,五月不仅为“午月”,更有“恶月”的名讳。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五月》就说过:

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忌盖屋。

因为从五月开始降水变多,江南一带入梅,即“梅雨”,也就是日本那边说的“五月雨”,阴柔缠绵,藕断丝连。

在这样的时节,衣服等物品容易发霉腐烂,同时五月也是昆虫活动旺盛的月份,对田地有相当大的危害。


而五月也是一个“有毒”的月份。

《礼记·月令》曰:

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齐(斋)戒,处必掩身,毋躁,止生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嗜欲,定心气,百官刑事毋行,以定晏阴之所成。

翻译成现代的话就是这个月人会不由自主的暴躁起来,分分钟化身祖安人一顿嘴臭。因为五月开始热了嘛,天一热大家脑子就不好使了,也有情可原。

五月的热是一种“毒”,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夫毒,太阳之热气也”,这时太阳的热气熏蒸地面,蛇虫鼠蚁啥的都疯狂繁殖疯狂生长,当时人们又没有“凭良心”(一种农药,广告极为魔性)

后世常说的“五毒”(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也正在此时危害人间;

不止是那些可爱的小动物们,连人也因为天气热而变得奇怪起来,甚至有“父慈子孝”的危险:

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王充《论衡·卷二十三·四讳篇》

可以说五月是一个诸事不宜的月份,因此才有著名的五月病……貌似和这个没啥关系。

大家不妨看看老黄历,五月里少有适宜婚丧嫁娶的日子,正是来自“恶月”的传统观念。


既然“恶月”如此可怕,那么“恶月恶日”岂不是恶上加恶,恶到没边儿了?

因此古人之所以给五月初五定下一个节日,也许是想把灾祸具体化,变成一个不吉祥的日子,人们用种种习俗(如南方的雄黄写“一笔虎”,戴五色丝线,贴五毒等),与之对抗。

(P.S.五月初五,就像某个被强加了“此世全部之恶”的无辜青年一样……都是拿来背锅的。)

在众多的避祸风俗里,最有名的是喝雄黄酒。当年的著名草蟒英雄许仙医生就被法海老秃驴忽悠了,给白素贞喝了雄黄酒,让她现了原形。

人家小两口不就是物种不同嘛,况且人外娘超级色的好吗!法海你丫结不了婚也别破坏人家的幸福啊kora!

但是有一说二,宗教掺和节日习俗这种事,古代屡见不鲜,端午亦是如此。在宋代,道教文化与端阳节融合得最为密切。如武林旧事提到的端午,也是道教的盛大节日:

道宫法院,多送佩带符篆。而市人门首,各设大盆,杂植艾蒲葵花,上挂五色纸钱,排饤果粽。虽贫者亦然。湖中是日游舫亦盛,盖迤逦炎暑,宴游渐稀故也。俗以是日为马本命,凡御厩邸第上乘,悉用五彩为鬃尾之饰,奇鞯宝辔,充满道途,亦可观玩也。

——《武林旧事·卷三·端午》

因此端午这天家门上都要挂点东西,南方挂菖蒲,北方挂艾叶,去灾避祸是一方面,但这味道驱虫倒是真的,闻起来香香凉凉,就像三九天不戴帽子的感觉一样(x

而且前面也提到过“午”对应生肖马,因此这天不光是人过节,其实马也很嗨。明明是代步工具的它们,却被打扮成了可爱的萌物,哪怕只有今天一天也是它人生……不,马生的高光时刻了。


走火入魔:端午之误

说了这么久大家一定发现了一件事(也许没发现),为师始终没提那位大人。那么那位大人会来吗?

(呃……抱歉,不是你)

为师要说的,是那位和楚王搞基,最后分手出走踏上伤心之旅,最后投身汨罗江的屈原大夫。

但是怎么说呢……其实端午节和屈原没什么关系的。

嘛,现在很多的传说啊,故事啊,大家不要全信。有不少都是讹传误传,就像屈原的诗表面上是政治隐喻,细品品也许都是情诗(x),至于大家都爱吃的粽子嘛……

《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但角黍作为一种传统食物由来已久,《太平御览》卷八五引晋周处《风土记》曰:

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计煮之令熟,於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糉,一名角黍。

此外大家手上绑的五色丝线也有类似的传闻。《太平寰宇记》一四五引《襄阳风俗记》曰:

屈原五月五日投泪罗江,其妻每投食于水以祭之。原通梦告妻,所祭食皆为蛟龙所夺。龙畏五色丝及竹,故妻以竹为粽,以五色丝缠之。今俗其目皆带五色丝食粽,言免蛟龙之患也。

但五色丝线的由来,一是《抱朴子》所记载的古老巫术:

入名山,以甲子开除日,以五色缯各五寸,悬大石上,所求必得。

而《风俗通义》与《荆楚岁时记》也有类似的说法,将五色丝线作为一种护身符:

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以益人命。

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可能戴上就会感受到生命的流动吧( 1s)

二来也与吴越民族“断发文身”的习俗有关。吴越健儿擅长弄潮,断发文身正是为了避免被蛟龙所伤,这种做法与栓五彩丝线的习俗之间必定存在着一些联系。

(这越人的发型有点精神小伙内味儿嗷)

综上可见端午是纪念屈原的说法也并不靠谱。


除了纪念屈原,历史上还有纪念伍子胥或是曹娥的版本,因为他们好像都是五月初五这天领便当的……

合着你们隔那么多年,死还死得这么有默契?!

伍子胥的事简单。当初老爹被杀,逃到吴国,建功立业,标准的贵族落魄青年逆袭剧本,后来把仇家棺材挖出来用鞭子抽了几下才解气……这么记仇,估计是天蝎座的(玩笑,无它意,还望天蝎座的读者见谅),同时也为后世的游戏玩家留下了“鞭尸”个词。可惜后来吴王夫差没有坚定革命意志,被带资本家勾践的糖衣炮弹腐蚀,伍子胥好话说尽也挽不回夫差的心,只能接过君上赐予的剑,一命呜呼。临死前还放狠话说:夫差你就是个J⑧!我tm就把眼珠子贴城门上,看着勾践灭了你们这帮衰人!

有一说二,尽管卧薪尝胆是值得赞誉的,但勾践是真的苟,尽管吴王夫差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就,资本的积累本来就是血粼粼的(x,能像范蠡一样全身而退的又有多少呢?呜呼!可怜文种,可怜伍子胥,都成了其中的牺牲品。

因此汉代赵晔在《吴越春秋》里指出龙舟“起于勾践,盖悯子胥之忠作”。


比起前两者的壮烈悲惨,曹娥则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家庭梦想,参加王脚丫主持的《开心辞典》……不,是为了寻找父亲溺水身亡的尸体,在五月五日这天投江。《会稽典录》是这样说的:

汉安二年五月,迎伍员。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时娥年十四岁,号慕思盱,哀吟泽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经五日抱父尸出。

针对以上三位的“死亡报告”,很多人都提出了质疑,比如早在民国就有暴躁老哥闻一多先生进行过考据,他甚至觉得屈原是虚构的人物。

其实我们的节日很少有为了纪念某个人(寒食节除外,介子真的惨)而存在的,更多来自传统文化的流传,来自精神与信念的代代相承。


大成:端午食趣

端午节嘛,要吃的东西很多,像是汪曾祺老先生《端午的鸭蛋》里写的“十二红”,红苋菜,水煮大虾,红心鸭蛋等等;江浙一带吃“五黄”:黄鱼、黄瓜、雄黄酒、鸭蛋黄、黄鳝。

但不管哪里,都要吃一样东西,粽子。

粽子的事,我早先有一篇《食粽之趣》,一直没挑到机会发出来,今天正巧赶上端午,就贴在下面吧:

食粽之趣

中午去祖父母家吃饭,拿到了一袋粽子,是自家包的。

好像到了端午就要吃粽子一样,偶尔我也会把端午节戏称为“吃粽子节”。具体来由大概是因为屈原大夫投江的那件事,当然也有说是纪念伍子胥的。但我不管这个,因为比起故去千载的古人,我手里的粽子才是真真切切的。

粽子最早叫“角黍”,想必诸君都知道。名字很形象,就是用叶子包着黍米(黏黄米),明清时期用糯米,就是现在的粽子了。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说:“糉,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桐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隗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

粽子看着简单,一层粽叶内裹糯米和馅料,但细说起来也有不少值得一提的。

首先是粽叶。

材料上南北有一定的区别,北方用芦苇叶,南方用箬叶,实际上这没什么特别的讲究,只是当地盛产什么就用什么了。

当然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能为粽子内裹的糯米和馅料带来草木清香的新鲜味道。

馅料也有不少说头儿。

东汉时就有的“碱水粽”似乎是不加馅儿的,真正能吃到有“心”的粽子是在南北朝时,当时的“杂粽”会加入各种好料,比如肉类豆类等,也许肉粽是最先出现的粽子?

宋代才开始有“蜜饯粽”,如今的“江米小枣”粽子正是宋代的遗风。

话虽突然,接下来的话会涉及到一场堪比伯罗奔尼撒战役的大战,希望各位理性选择。那么……

诸君喜欢甜味的粽子还是咸味的粽子?

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不仅仅在粽子界,也包括豆腐脑,汤圆等传统名吃,似乎都因为口味不同而分成了两个对立的阵营,俨然有美苏对峙剑拔弩张的态势。似乎甜咸二党也是有地域划分的,北人大多喜欢甜味的汤圆粽子,咸味的豆腐脑,南方人反之。不过现在口味与思想齐开,鲜肉并红枣一色,大江南北共属我中华神州,矛盾也渐渐消弭。

粽子的馅儿可分为荤素两类,荤粽子以肉为核,素粽子以枣为心。不过无论是鲜肉咸肉红烧肉,还是砂糖蜜枣大红枣,都要有一个核心思想才行,所谓“契合”是也。

首先馅料应当契合糯米的质地与口感,其次应当配合粽叶的清香。粽叶,糯米,馅料,三位一体,从而产生1 1 1>3的神奇反应。因此肉粽或者枣粽其实只要调味得当,都是可以被大众接受的。但也有例外,比如谁能给我来一个鲍鱼馅儿或者带鱼馅儿的,也许我会避而远之,粽子用的食材不需要多华贵,但必须要满足一个要求,放冷以后也不能有腥味儿。

最近几年突然流行了什么“小龙虾粽子”,那真是恶作剧了。

说了这许多粽子本身的讲究,也应该到吃粽子的时候了。

吃粽子不用教,有手有脚几乎都会剥开,可不知各位想过没有,为什么用手剥开的粽子格外好吃?(注:没有手的赶紧去体会一下!)

答案很简单,因为是自己动手的“自助餐”。

仔细想来,吃粽子与吃螃蟹,吃饭团类似。以前读《红楼梦》,稻香村蟹宴一段真的是馋煞我等老饕。其中印象最深一句,莫过薛姨妈的“我自己掰着吃香甜,不用人让”,自此我便认定这是吃蟹的不二法门。像西洋料理把蟹肉弄出来,再填到蟹壳里烤制,味道是不错,可丧失了剥蟹的快感,反而没什么趣味。

我是关外人,故水产食谱里鲜见螃蟹等甲壳类,不过这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做法也不是没体会过,如吃酱骨头的时候。吃酱骨,最妙的地方与吃蟹,吃粽子类似,都是一手持饮品,一手持吃食,临风大嚼,快事也哉。

关于“手剥文化”我更佩服太宰治在《斜阳》一书所写的那段:

这种不雅的吃法,不仅令母亲显得很可爱,甚至是迷人,不愧是真正的贵族,就是非同凡响。不光是带骨头的鸡肉,吃午餐时,母亲也时不时捏起火腿或香肠之类的送进嘴里。

妈妈还对我说过:“你知道饭团为什么那么好吃吗?因为它是用手指捏出来的呀。”

不过糯米的黏性着实可怕,在捏着粽叶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否则这就不是什么潇洒了,而是一幅活生生的乞丐图。

总之,经过笔者这番闲谈,诸君想必也应该知道了吃粽子的乐趣种种。

写到这里,骤然想为我包粽子的祖父母了。也许真正宝贵的不是粽子本身,是他们在水与火之间,在岁月与生活中打磨出的那双手。


时过千年,光阴流转,端午也和其他的节日一样跨越了朝代更迭,人事变迁。到现在虽然只有短短一天,外带两天周末的假期,可终究还是我们华人心中难以割舍的一种情结所在。

也许是不曾存在的屈原,

也许是断发文身的弄潮健儿,

也许是盘中那一只只清香恬然的粽子,

这就是端午了。

(注:关于本文,只是涉及了端午节的一点皮毛,如蜻蜓点水,仅能见波纹数匝,如果大家真的对端午节有兴趣,可以读一读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这才是真名士的真干货,我……只是个不会抽烟,酒也不能多喝,只能熟读离骚的假名士罢了。)


岁时风俗纪·端午

五月初五,岁时笔记皆谓“端午”,盖五月初也,一曰端阳。时夏气渐浓,百虫俱生,百姓门前皆悬艾叶,南人用菖蒲。

端午者,南方节也。初为升龙日,吴越健儿弄潮竞渡,盖龙舟之发端也。

端午所食甚繁,惟粽不可缺也。或肉粽或甜粽。

不知今年,忘斋所得甜乎?咸乎?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