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炎热的夏季来临时,在人潮拥挤的地方就会有味道感人的“腋来香”,让人感到十分的不适。这时就有人认为,狐臭是一种传染性疾病,甚至有的老人说,狐臭其实与接触过狐狸有关。
其实经过科学研究后证实,有狐臭是正常的,没狐臭才是“变异者”,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狐臭到底是什么?它又是如何产生的?
让人尴尬的“腋来香”
狐臭是什么?如何产生的?狐臭又叫腋臭和臭汗症,往往是因为汗液排出过多,且汗液当中的脂肪酸会更浓,最终在经过皮肤表面的时候,就会与细菌接触分解,最终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可见,狐臭本身与人类的汗腺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不是说接触狐狸之后沾染上的。
至于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是因为狐臭的味道和狐狸肛门配出的其为类似。
莫名背锅的狐狸
人体有许多的汗腺,其中小汗腺几乎遍及人的全身,通过小汗腺排出的汗液一般是无色无味的弱酸性物质。
而狐臭是源于大汗腺的,大汗腺一般在腋窝、肛门、腹股沟等部位都有分布,其导管相对于小汗腺来说更加短直。
大小汗腺
大汗腺排出汗液的同时,会排出大量的脂肪酸,这些脂肪酸本身是没有味道的。但是由于人的腋窝十分隐秘,通风性又非常的差,就使得这些脂肪酸很容易在腋下的“温床”当中发酵腐败,最终散发出臭味,产生所谓的狐臭。
大汗腺分泌脂肪酸
可见,狐臭的产生与大汗腺息息相关,而大汗腺是每个人都有的。至于为什么会表现出差异,主要是因为大汗腺在不同个体上的位置、数量都有明显的区别。
日本的学者曾经针对大汗腺做了专门的研究,最终得出,狐臭患者的大汗腺数量明显更多,并且在表皮下的位置更深,大汗腺腺管数量也是一般人的3倍左右。
狐臭的产生原因
而当学者深入研究和调查之后才发现,原来人类的祖先其实都有狐臭,甚至说在那时,有狐臭的才被认定为自己人,没有狐臭的反而都是“变异者”。
原始人
狐臭基因“人人都有”根据科学家的观察,人类应该在原始人时期就有狐臭了,并且那时人类的毛发比现在还要旺盛,给了脂肪酸更好的发挥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几乎人人都有狐臭,而大家蹲在一起都臭烘烘的,就不会感觉到奇怪了。
甚至说可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狐臭都被当成了一种自己人的标志亦或是特殊的“体香”。如果按照非洲起源论的说法来看,人类后来走出非洲之后,向着各个大陆进发,从而接触到了不同的环境。
从前大家都有狐臭
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人的基因发生了变异,变异的位置正是16号染色体。有了这种变异之后,大汗腺的功能明显减弱,从根源上解决了狐臭。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狐臭的人才是真正基因变异的。
研究显示这个突变基因主要分布在东亚,在中国人当中占了95%左右,在华北中原地区的人口中占了99%以上。
基因发生突变
实际上大家在中国,可能会觉得患有狐臭的人是异类,但这种情况在国外其实非常常见。比如与咱们肤色不同的白种人,可能就只有10%的人狐臭基因发生了变异,黑人则更少。并且哪怕是亚洲人,日本的狐臭患有率也高达16%。
狐臭在全球很常见
所以,如果感觉到自己有狐臭其实也不必过分担忧,可以去咨询医生,在得到明确指导之后,勤换衣物,少摄入高热量食物就可以了。
而且许多外国人为了对抗狐臭,经常会使用止汗剂或者香水,这些东西都可以起到除臭的效果。虽然在很多人看来,臭上喷香依旧很臭,但是也算是改善了一些。
可以使用专用的止汗剂
值得一提的是,狐臭之所以在中国总是被视作异类,甚至有时候会遭受很大的歧视,实际上与咱们的历史文化有关系。
中华文化当中的“狐臭禁忌”咱们在上文中提到,自从人类祖先走向世界各地之后,来到中国的那一部分人就因为适应气候等原因,发生了基因变异,将大汗腺的功能削弱了许多。
在这样长此以往的累积之下,保留住原始基因的人并不多,狐臭在中国,尤其是汉人聚集的中原地区就十分少见了。
中原地区的划分
因此,在文化习俗当中就产生了一些有关狐臭的禁忌,尤其是在谈婚论嫁的时候。
以陕西省为例,古时候陕北人十分相信“穷不扎根、臭扎根”,所以在娶亲之前,会特别询问对家有没有“狐臭遗传史”。
资料显示,“榆林地区男婚女嫁,要查清门色,即对方家族或本人有无狐臭史”。延安市旧社会“讲究不同有狐臭的人、吹鼓手结亲”。洛川县男女择偶,有不与狐臭者订婚的禁忌,有“违者族人不准同宗祭祖,俗名‘分户’。”
陕北民俗
除了陕西省之外,像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江苏省等地都有这种隐性规定,可见那时的人对狐臭确实非常介意。
而之所以会如此抗拒,主要是因为狐臭在古代医学界被认为是一种可遗传、会传染,需要忌讳的疾病。
就连当时的名医孙思邈都认为,狐臭会传染,而且治疗非常难,他曾这样说过,“生臭者难治,为人所染者易治,然须三年醋敷矾石散勿止,并服五香丸,乃可得瘥,勿言一度敷药即瘥,止可敷药时暂得一瘥耳。”
不止如此,古代的一些医生还认为狐臭会对其他人产生影响,尤其是像孕妇、小孩儿等,很可能因为闻到了狐臭而患上其他的病症。
药王孙思邈
其次当时的社会存在“夷夏之防”的观念,简单来说社会上还是比较排斥汉族和胡人通婚的。虽然后来在不断地同化之下,人们看起来都差不多了,但是咱们在前文中说了狐臭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所以当时很多人就将狐臭作为区分胡人和汉人的依据。
胡人
毕竟在夷夏之防当中,可是有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说法,所以有狐臭的人更是会遭到歧视和区别对待。甚至有说法认为,狐臭的“狐”字就是用来指代胡人的。
陈寅恪认为“狐臭”一词“本由西胡种人得名”,本应名“胡臭”,后随着时代发展而改为“狐臭”,所谓:“疑此腋气本由西胡种人得名,迨西胡人种与华夏民族血统混淆既久之后,即在华人之中亦间有此臭者。”
胡人与汉人之间长相有区别
最后就是中国人自古行事,就有很多避讳。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重大的祭祀活动,不仅要避讳女子的生理期,甚至将狐臭也划分到了污秽之气的范围之内。在这种情况下,患有狐臭的人都会被视为污秽之人。
总之,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当中,人们对狐臭的偏见确实非常严重,其中包含民族歧视等多个原因。
这种不正确的观念在现代是应该被摈弃的,所以如果大家在闻到狐臭味道的时候,不要表现得特别夸张,伤害到他人的自尊。
不要表现的过于夸张
不过许多学者也认为,中国人的狐臭变异基因应该就是在这种狐臭禁忌的影响下保留下来的,表示这种禁忌虽然不科学,但是确实对保证人口质量起到了作用。
并且历史已经是过去了的事情,我们再去苛责意义也不大了,更重要的是在充分理解狐臭产生的原因后,以正确的眼光看待它,对待身边有狐臭的人,宽容一些。
我是一个北方人,确切地说是西北人,在20岁以前,关于洗澡的感受和记忆,痛苦占八成,舒爽只能占两成。冬天一周一洗,夏天三天一洗,于我而言都是煎熬,然而到了南方,我却喜欢上了洗澡,或者说,喜欢上了南方人的洗澡方式。
有些人,一旦搓过就不在~
搓澡是一种神圣的仪式对于大部分北方人来说,洗澡就等于搓澡,一身的泥丸子(老家话唤作“垢痂”,可以说十分形象了)糊在身上,见了水不搓掉那是难以忍受的事情。洗完澡后的清清爽爽必须伴随着一身泥垢的离去,这是一种神圣的仪式。
儿时的记忆中,这种仪式尤为神圣,因为我的父亲是一位追求“境界无限”的狠人,对洗澡也有这样的追求。
父亲给我搓澡,起手式一般都是手背或者小臂,这时候还不疼,我更多的是惊讶手天天洗为什么还是这么多泥丸子。一路搓到了胳肢窝,我甚至还能痛快地笑出声,然而再继续,笑声就没了,下到脚底板,上到耳朵窝,我简直像一只快熟透的大虾,笑声渐渐变成了咬紧牙关的隐忍声、下意识躲闪的哎呦喂,以及父亲的呵斥。其实此时的父亲也是咬紧牙关的,在他眼里我就是一段不洁的猪大肠,不洗干净就不能入锅。许多年后我才知道,猪大肠不能洗太干净,不然就没那味了,吃起来不香,失去了灵魂。同样的道理,身上的垢痂于我而言,何尝又不是一种保护层。都是重要的东西。
大家想象一下,一个小男孩,无助地坐在大盆里,被追求完美的父亲拽着一顿狠搓,虽说不至于搓到我起飞,但记忆的长河里,每一滴水都有火辣辣的印记,疼到了灵魂深处。
对于父亲而言,这才叫洗澡,这才叫干净了,我也记住了这种感觉。
所以洗澡对于北方人来说,速度根本快不起来。
冲凉不等于搓澡,是伪命题吗?上了大学,初到南方,三位舍友都是“一天一洗”甚至“一天多洗”的南方男孩,尤其是舍长,拥有一般水准的狐臭,酷爱洗澡(更确切的说是冲凉)并且引以为豪,经常催促我们赶快去洗澡,十分尽职尽责。
那时的我对于舍长所谓的洗澡是充满疑惑不解的,因为他的所谓洗澡,时长最多不会超过五分钟,所以我就一直在琢磨,舍长到底用了什么神奇的方法在这么短时间内完成搓澡大业的?我脱衣服穿衣服还得花十几秒呐。
朝夕相处了好几个月,我才发现是我进入了思维误区,当时的我便得出了一个自认为无懈可击的结论:
舍长没有洗澡,舍长只是在冲凉!
冲凉这个概念北方人也不陌生,冲凉意味着不用搓,意味着时间短,还意味着盛夏。但冲了几天凉,身上依然还是会有很多泥丸子,所以更多的节奏就是一天一冲凉,一周一洗澡。泥丸子天天搓,谁也受不了,五天才是最佳选择。我惊讶地发现,在南方同样适用这个道理,想到此处,我便不禁开始同情我的舍长,几十年如一日地每天洗澡3分钟,那身上得多少泥丸子!?
我想我大抵是永远不会这样洗澡的。
终被同化多年后,我碰到了我的夫人。
会玩游戏的理想型
她是一位南方姑娘,有着白皙光滑的双腿,无瑕的玉臂,天鹅般优雅的脖颈,让我无限沉迷,但沉迷的同时,我也十分好奇,这样美好的姑娘,是怎么洗澡的?是如何保持皮肤细嫩光滑的?
在一个合适的时间,一个合适的地点,一个合适的气氛中,我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但同时心灵也受到了极大地震撼,我命中注定的另一半,竟然也不搓澡!
这怎么可能!身上那么多陈年老泥丸子,为什么皮肤的状态还是那么美妙?
不痒吗?
事实上,还真的不痒。
婚后,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洗澡的时间越来越短,神奇的是确实不痒,久而久之,我也能在五分钟之内洗完澡了,五分钟之内意味着不搓。
可能是因为常年身处湿热的南方,体表并不难受,但感觉真的很不错。
只是每当想起父亲,便会觉得羞愧,对不起他老人家从小对我洗澡的严格要求。
意犹未尽。
Sir说的是《寄生虫》。
二刷,三刷,四刷,震撼程度,不减反增。
四刷就真的看懂了吗?
Sir不敢说。
但Sir敢说——
奉俊昊埋下的暗语,细节之丰富,信息量之庞大,绝对是这部电影成功的关键。
为此,Sir反复拉片、分析,并搜集了所有目前可见的访问和资料,总结出以下这30个重点彩蛋。
当然不止。
但足够打开一部全新的《寄生虫》。
以下内容涉及严重剧透。
没看的可点“在看”后收藏,看了的可尽情阅读。
1
为何片头有6次钟声?
以往的CJ E&M片头都是烟花声,这次却变成了6次钟声。
这其实是为了测试电影院音响效果而设的。
Sir在上一篇影评也提到过,最好的观影版本是全景声版。
不要以为这跟电影无关。
“如果你发现六次钟声都从同一个地方出来,那么就该换一家电影院看了。”奉俊昊如是说。
2
开头将近一分钟定格的玄机?
片头一分钟,除了常规的出片名和演员名,还有藏着大玄机。
镜头定格,是让观众听声音。
用环境音展现金家的生活环境:
声音从四面八方涌来,汽车的引擎、自行车的铃铛,有年轻男子在洗衣店讨说法的抱怨,也有屋外大妈闲聊的嘈杂声,还有慵懒的猫叫……
仔细听,还有地下室上方传来别家的脚步声。
目的,就是为表现金家所处的,最底层的空间。
3
《寄生虫》里就真的没有虫吗?
尽管奉俊昊曾多次表示,《寄生虫》不会有寄生虫出现,但实际上电影里还是出现了三次虫。
一开始奇泽(宋康昊 饰)在家吃面包,桌上爬过一只突灶螽(灶马),被奇泽一脸嫌弃地弹走。
灶马对人无害但形态丑陋,通常藏匿于暗处,预示着金家暗中“寄生”行动的开始。
金家在朴家吃喝玩乐的时候,忠淑(张慧珍 饰)戏称做事毫无计划的奇泽就像蟑螂,关灯出现,开灯就会惊慌四散躲藏。
这一句,预言了奇泽最终的下场。
最后一次,最讽刺。
杀戮之后,苍蝇停在了吴勤势的手指上。
发现没?
虫只围绕穷人出现。
虽然电影并未明确出现寄生虫,但每一次虫的出现都侧面反映出穷人一方的丑态和卑微。
就像那雨夜,明明逃跑的是人,你看到的却是蟑螂。
而金家也经历了嫌弃虫,讨论虫,最终却成为虫的悲哀。
4
石头
故事发生,始于一块石头。
作为礼物被送到金家,在奇友(崔宇植 饰)的朋友阿明(朴叙俊 饰)口中,这块石头有着增加财运的功效。
石头,是贯穿整部电影的关键道具,代表跻身上流的欲望。
无论是奇友拿起石头想砸在家门外撒尿的人,还是最后想拿着它解决掉地下的一家,都是石头赋予他的底气和勇气。
然而整部电影最超现实的一幕,也有石头。
被淹没的金家里,如此重量的石头却浮到了奇友的手上,就算逃出了被水淹没的家,奇友也一直抱着石头没放手。
当奇泽问奇友为何一直抱着石头时,奇友如此回答——
“不是我抱着它,而是它一直缠着我。”
真的是这样吗?
这就是说不明,又撇不清的欲望。
究竟是谁抱着谁,谁缠上谁。
我们什么时候分清过?
5
楼梯
开场,奇泽对奇友说,wifi是要向上吸的,奇泽和奇贞爬上了家里的楼梯站到了厕所才找得到新的wifi。
言外之意——
想要获得资源,你就得往上爬。
奇友进入朴家,进入多惠的房间授课,都得经过楼梯。
楼梯不仅是朴家房子空间的间隔部件,更是金家往上爬的工具。
奉俊昊导演和美术导演同在访问中承认,楼梯的选择有参考韩影史的经典作,金绮泳导演的《下女》。
《下女》里,楼梯不仅是隔开下女和男主人的设置(同样是象征贫富),同样是通往欲望的路径,更是承载所有惨剧的地方。
△ 金绮泳《下女》
《寄生虫》同理。
你会发现,朴家大部分行动动线,都在向上。
台阶的高度和宽度也略有不同。富人的台阶可以自由优雅地往上走,甚至可以让狗狗一起走,高度低而宽敞。
而通往地下的台阶则又陡又高。
金家正相反。
除了入侵朴家后有上楼梯外,其他的场景,几乎都是向下,最突出的是那场大雨,他们从最高层的豪宅不断地下楼梯,象征着徒劳和漂泊。
这也是奉俊昊特别要求的。
6
台湾古早蛋糕店到底是什么?
奇泽和吴勤势都提到的台湾古早蛋糕店,现实里确实有。
韩国游客曾经在台湾淡水旅游时吃到这种现烤蛋糕,发现便宜新鲜又好吃,加上制作过程简单和原料健康,所以引进回韩国。
因为韩国的面包都不便宜,这种蛋糕就在韩国爆红。
但走红后,有节目爆料蛋糕在制作过程中为了控制成本并非使用真正的新鲜鸡蛋,而是添加蛋液,一时间对这种面包店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而《寄生虫》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台词,是因为这是韩国人都了解的民生事件,同时也呼应了金家和地下一家都是上流的冒充者。
7
“拉冬”(炸酱浣熊)是什么鬼?
在雨夜里突然归来的朴家,延娇(赵茹珍 饰)提前打电话给忠淑说孩子想吃Japaguri(짜파구리),字幕翻译成“拉冬”,甚至还得把冰箱里的贵价韩牛加上。
Sir当时就心头一紧……
这是什么高逼格料理,我要吃!
看完一查。
呵呵,原来是指由农心出品的两款速食炸酱面(짜파게티)和小浣熊干脆面(너구리)混合组成的面。
拉面 乌冬=拉冬。
听起来高大上的名字就只是“垃圾食品”的混合,唯一高级的就是混在其中的韩牛。
但这碗面,又完美匹配当时豪宅内的情形:
一个碗,装两款廉价泡面和一份高级韩牛,分别对应同一屋檐下的金家、地下一家和高贵的朴家。
8
前管家菊炆广的模仿
炆广模仿的对象,确有其人:
因“咆哮式”播报而成为世界级网红的朝鲜女主播,李春姬。
明显隐喻“南北关系”。
9
前管家夫妇的身份到底是?
地下室墙上的结婚证上,两人的汉字名为吴勤势和菊炆广。
分别出生于1977年和1974年, 婚前一个住在大林洞(华人聚集地),一个住在昌信洞(玩具批发市场),两人家乡都在京畿道(乡下地方)。
结合上一条炆广对李春姬的模仿,以及吴勤势的歌颂,两人的身份变得神秘起来。
除了债务原因,二人是“脱北者”的可能性也很大(此说法未被主创证实,仅为猜测)。
10
“味道”到底指什么?
多颂最先提出金家人身上有“味道”。
这股味道不是指真实的味道,像是狐臭味汗味香水味洗发水味那种,可以被明确形容。
难以形容的味道,是指穷的臭酸味。
虽然电影把这股味道归结为地下室的霉味,但Sir认为,这股味道更像是朴家和地下一家因行事习惯和见不得人的癖好所散发出来的,区别于上流的底层特征。
就像奇泽开车遇到意外急刹车后,无意识地骂出脏话“西八”。
长期侍奉富人家的司机,绝不可能有这样的失误出现。
气味,无孔不入。
穷酸的本质,终究穿帮。
11
宋康昊的手部动作在学谁?
躲在桌下听着朴家夫妇的15禁场景时,奇泽用胳膊挡住了脸。
奇泽在向奇友辩解“无计划”的时候,也用胳膊蒙住了脸。
这个动作,来自奉俊昊的前作《母亲》里金惠子的演技细节。
二人同样,都在逃避眼前所见所闻的现实。
12
水
一场大雨,对于朴家来说,只是坐在客厅观赏的景色。
多颂就算是处在暴雨中,也有“美国制”的帐篷作为保护。
同一场大雨,对金家来说,却是致命的。
奇友停下来看着自己的鞋被洪水淹没,无法阻止一家人的沉没。
这场雨里,你不见他们逆流而上,只能顺着水的方向不断地往下走,最后回到被淹没的家。
不仅有洪水在扼杀着他们真正的家,就连厕所都在“欺负”他们,不断喷射出黑水。
如果说楼梯是通往上流的桥梁,那么水就是冲刷欲望和毁灭幻想的清洁剂。
奇贞认命般地拿出了私藏的烟,坐在厕板上压住黑水。
Sir过了很久才看出这个场景的讽刺——
连水都在往高处走,而她,只能在原地。
13
奉俊昊对雨声动过什么手脚?
暴雨这场戏,原来的效果并非如我们现在所见。
原本通过多次混声,做出了一个雨声更低,音乐更磅礴的版本。
但最后时刻,奉俊昊决定推翻,把雨声调得更强烈。
这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场,倾盆毁灭式的暴雨。
14
多颂为什么破译了密码也没表示?
啧啧,奉俊昊也“鸡贼”。
这纯粹是他放的烟雾弹,让观众紧张起来。
实际上多颂用尽力气翻译完摩斯密码以后,就累倒睡着了,所以没有任何行动(毕竟也只个是学前儿童啊)。
15
罐头上的人像
地下室里有个一闪而过的镜头,桌面上摆着一排罐头,上面印着各种各样的头像。
不是随便贴的。
那里面包括了林肯、曼德拉、金大中和李姬镐夫妇,几乎全都是“解放”的代表人物。
最重要的当属金大中。
他是亚洲金融风暴(IMF危机)发生期间上任的总统,任内致力于使在亚洲金融风暴中备受打击的韩国经济复苏。
IMF时期则是每一部讲述贫富悬殊题材的韩国电影都不会忽略的历史折点。
16
剧本和分镜
《寄生虫》的想法其实在拍摄《雪国列车》后期就已经有了雏形,拍《玉子》时有20页大纲,到2017年下半年就敲定剧本。
家庭成员中最先想到的选角,是宋康昊和崔宇植。
自己一个写着实在太过孤独了,让我不那么孤独的正是他们两位。已经有完整的演员在脑海中,就好像有演员在身旁看着,孤独感似乎就消除了。其次是饰演奇友妹妹的朴素丹演员。是个演技很好的演员,再加上跟崔宇植演员很像。即使不怎么解释从视觉上看也像是亲兄妹一样。一边写在剧本一半把他们两个人的照片放在一起。然后三个人一组一共8名主演依次登场。
《CINE21》
为了呈现出细节,所有的分镜都由奉俊昊亲自作画。
制作人张荣焕如是说:“那些画面都刻在脑海中,十分地明确和准确,特别是决策十分果断”。
实际上,无论对建筑甚至幕后音效、配乐都提出非常细致的要求以达到目前呈现出来的效果。
17
金家的设计
金家的设计在细节上花了巨多心思。
美术组和布景组,花费数月寻找各种各样的旧式瓷砖、门板、窗框、防虫网、玻璃窗、大门、烟筒等。
然后一点点修改调整,才最终制作出金家这样一个数十年来一直生活在修修补补,充满平民气息的空间。
屋里层层堆叠的衣服、墙上黑乎乎的霉斑、瓦斯炉上的油、床边挂着的袜子等,散发出半地下房的霉味。
屋外小区则是铺上了道具组制作的散发着臭味的厨余,拍摄时真的就苍蝇和蚊子到处飞舞。
然而,美术组做着做着觉得既然都搞成这样了,那不如再搞大一点吧。
结果做成了近四十户人家,每一个半地下房子里都有自己的故事。
有与儿女分居,一个人靠捡废品,勉强维持生活的奶奶;有来自海军陆战队自豪感爆棚的传播商;一楼还有许多孩子、住户及新娘……
“寄生虫宇宙”?
不是不可能啊。
18
厕所的秘密
会喷黑水的厕所堪称Sir印象最深刻道具。
奉俊昊导演和美术导演联手的杰作。
奉俊昊还明确地在剧本上给那个厕所命名为“屎神殿”。
这个厕所并非夸张,而是美术导演通过自己的经历设计的。
用美术导演的话说:“是感叹着卫生间长满霉菌的现实再结合曾生活过的地方来构建的这个空间。”
因为他曾经的居所里就有这样的厕所,因为水压不够,厕所只能建在那么高的地方。
19
朴家的设计
相比起金家的细节,朴家的设计重点则落在了空间感上。
最显著的特点当然是,大。
到底有多大?
整栋豪宅占地600坪(约等于四分之一个标准足球场),1层建筑200多坪,2层建筑250多坪。
屋内的除了上上下下的楼梯,还有各种各样的大牌生活用品,同时还有不少艺术品。
20
豪宅到底有多贵?
奉俊昊亲自解答:如果以韩国现时的人均收入计算,要买下电影中的豪宅,可能需要547年。
什么概念?
根据今年3月5日韩国银行(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韩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约为3.13万美元(数据来自《新京报》)。
这么算的话,这套豪宅需要3.13*547=1805.1万美元。
折合人民币1.27亿元!
21
衣服的秘密
相比起《母亲》里金惠子穿的紫色花外套和《玉子》里安瑞贤的红色外套这种与在环境中非常显眼的衣服。
《寄生虫》为了凸显环境的重要性,选取的都是低调的颜色,每个家庭的衣服都与角色相符合。
金家的衣服基本上带有一种不合身和多次洗涤的痕迹,尤其是忠淑每次一举手都会露出肚子上的肉。
炆广的衣服颜色和这座房子最为贴近。
因为她是在豪宅里生活最久,被这个空间同化最多的角色。
同时也是为了在初登场的时候,让观众产生她是岳母或者婆婆而不是管家的错觉。
朴家的衣服则是偏向于简约设计风。
因为朴家的身份并非财阀,只是科技新贵,所以穿的衣服也没有非常的贵,而是选择更注重剪裁和实用性的风格。
22
苦逼的音乐导演
《寄生虫》和《玉子》的音乐导演是同一人,郑在日。
他在2017年末、2018年年初就已经收到《寄生虫》的剧本了。
然而整部电影中难度最高的音乐是名为《信任的纽带(The Belt of Faith)》的段落。
这段长达7分30秒的“桃子”,拍摄就用了将近3个月。
单单是配乐就做了7次,每首都长达8分钟,到了最后一版才确定采用。
23
牛逼的摄影导演
《燃烧》和《寄生虫》摄影师其实是同一人,洪坰杓。
花絮里最常出现在奉俊昊身旁的人。
为拍摄出金朴两家的差别,两人不仅到全韩各地勘景,更是从光线、颜色到拍摄路线和角度都要精准把握。
比如金家晚上玄关的灯偏昏暗,偏绿色,而朴家为了突出更华丽的质感用了偏黄色的灯光。
更不用说那些从上到下的楼梯路线,全都精心设计过。
更艰难的是,拍摄《寄生虫》的时候有几个地方要出现光斑。
为了要捕捉到光线进入半地下房间的瞬间,花了非常多的时间。
先确定好几点阳光会进到半地下房间,在日出前就得设好摄影机等着。
然而夏天跟秋冬不一样,太阳一升起来就会变化……
错过一瞬间,又等一天。
24
差点拍不成的场景
因为去年拍摄地很少下雪,所以原本设定的唯一一场雪景戏差点没拍成。
导演当时定下了最后期限,不管雪来不来都要拍。
当天天气预报也没说下,原来打算就那样放弃了。
结果在去拍摄的路上突然就下起鹅毛大雪,才有了那场雪景戏。
25
实景和布景
金家和朴家其实都是搭景拍摄,但有一处是实拍——
JTBC电视台的新闻报道。
那两位新闻记者其实都是JTBC的现职记者。
因为奉俊昊导演不喜欢电影里出现看起来很假的新闻报道画面,所以到电视台借来了演播室拍摄,还请来替身扮演著名主播孙石熙。
最搞笑的是,得奖以后奉俊昊也到了同一个演播室里接受孙石熙主播的访问。
26
奇友究竟在笔记本上给多惠写了什么?
哈哈,事实上演员拍完就忘了,导演也忘了。
美术组工作人员们拍完也不知道笔记本到底扔哪了所以……
这题没有答案。
(当然撩妹技巧还是值得一学)
27
画里到底有什么秘密?
多颂的画作其实一早就剧透了地下室有人。
画中最大的人被认为是多颂自己。
而注意右下角——那块黑色,代表是地下室的黑洞。
右边黄色箭头往上,旁边还有个人形,暗示有人从地下室里出来过。
这就是多颂一年级时遇到的怪事。
更讽刺的是,金家女儿作艺术辅导时,还把从网上看到的理论对朴家女主人有模有样地科普:
画作右下方,通常被称为思觉失调症区,你看这里黑黑的,所以才会显现出精神方面的症状(大意)。
28
为了不剧透做到了什么程度?
戛纳公映前,除了出现奉俊昊导演的防剧透声明外,还有其他更厉害的措施。
戛纳的红毯,看似是全员出席对吧。
其实“那位演员”也去戛纳,但为了不让摄影机拍到,红毯没有走,也没有参加任何宣传活动,在韩国本土也是上映了一个月后才开始接受访问。
即使海外也有相应措施,无论是赠送的勋章还是海报上全都写着不要剧透的提醒。
Sir建议大家再去看看豆瓣演员列表。
嗯,有惊喜。
29
20年的变化
《寄生虫》是奉俊昊和宋康昊的第四度合作。
从认识,到《杀人回忆》《汉江怪物》《雪国列车》和《寄生虫》,至今将近20年。
但当被问到这20年来有什么变化,宋康昊如此回答——
“别的没有变,变化的只有增加了2倍的体重。”
果然是最懂对方的搭档。
这句“没有变”,恰恰对应奉俊昊在得奖感言里所说的:
“我就只是一个在12岁的年纪下定决心当导演的,特别小心翼翼同时也带着傻劲的电影狂。”
变的是体重,不变的拍电影的初心。
30
片尾曲的秘密
是不是很多人没看完字幕就直接走了或关了呢?
《寄生虫》最后的彩蛋在片尾曲。
由奇友的演员崔宇植演唱,歌名叫做《一杯烧酒》。
音乐导演郑在日谱曲,奉俊昊作词,讲故事一样淡然地将剧中奇友的心境唱出。
歌词也是一场情绪复杂的戏:
往下滑动查看歌词
*歌词翻译来自微博 @崔宇植中国后援会
길은 희뿌연 안개속에 白雾弥漫的路
힘껏 마시는 미세먼지 使劲吸入的雾霾
눈은 오지않고 没有雪
비도 오지않네 没有雨
바싹 메마른 내 발바닥 我干燥的脚底
매일 하얗게 붙태우네 每日尽情地燃烧
없는 근육이 다 타도록 不存在的肌肉也被烧伤
쓸고 밀고 닦고 不断地擦拭
다시 움켜쥐네 再次握紧
이젠 딱딱한 내 손바닥
如今变得坚硬的我的手掌
아, 아, 아... 啊,啊,啊…
차가운 소주가 술잔에 넘치면
冰冷的烧酒溢出酒杯的话
손톱 밑에 낀 때가 촉촉해
手指缝间的污垢变得湿润
마른 하늘에 비 구름 晴天里的阴云
조금식 밀려와 一点点的涌来
쓰디쓴 이 소주가 술잔에 넘치면
这苦涩的烧酒溢出酒杯的话
손톱 밑에 낀 때가 촉촉해
手指缝的污垢变得湿润
빨간 내 오른쪽 뺨에
我通红的右边脸颊
이제야 现在才
비가 오네 下雨呢
为何以这样一首歌作为结尾?
奉俊昊导演对此表示:“当人们内心充满了各种感情情绪的时候,会想要自己喝上一杯烧酒,在电影的结尾,听着这首承载了奇友心境的歌词,相信电影那种百感交集的余韵会就此延续。”
余韵。
为什么好电影都有余韵?
为什么有好电影出现,我们总忍不住一刷,再刷,解读,再解读?
有一张图,某种程度能解答。
《寄生虫》的导演访问里,奉俊昊背后是一排又一排密密麻麻的DVD。
有些人眼中,120分钟的电影,就是一个故事。
但有些人眼中,它注入了另一批人半辈子的心血,和一辈子的热诚。
Sir总会听到一种言论。
不就是一部电影,有必要分析那么多,解读那么多,搞得这么复杂吗?
一句“装逼”,推翻所有。
装吗?复杂吗?
其实电影之于Sir,特别简单。
它就像一个有义气的朋友(好电影尤其)。
你付出越多。
他一定回敬更多。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