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邻座同事有狐臭

时间:2024-07-04 13:53:14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调查一下,你是如何度过国庆假期的?

清华大学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放假回来,你的状态怎么样?排名第一的答案是---累!每次长假,你是怎么度过的?

调查排名前几位的答案是这样的:

第一,补觉;

第二,急行军式旅行;

第三,刷电影刷电视剧;

第四,宅家里玩游戏;

第五,胡吃海喝;

第六,去KTV、酒吧等嗨到三更半夜。

这样放肆过长假,既伤身体又无意义,所以每次国庆、春节等长假归来,你都感觉疲倦、空虚、焦虑……英国作家埃尔伯特有句名言:“没有比刚刚度过假的人更需要假期的了。”“姿势”不对,越休越累。

既然长假已经结束,在这里,我将和朋友讨论关于长假的对话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各自参悟吧。

朋友:长假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我:有机会可以静下来几天,对我而言,独处是最好的休假方式。

朋友:长假最令你难受的是什么?

我:最令我难受的是出行的时候会堵车,面对美食美景也毫无欲望,只盼望这一天早点抵达目的地。

朋友:你还记得第一次国庆长假在做什么吗?

我:绞尽脑汁想了一下,大概是2002年吧,当年有一部电视剧大火,叫《寻秦记》,国庆假期,窝在宿舍里一口气刷完,除了吃饭上厕所,基本上等于没休息。现在想想也是微微一硬,以示致敬。

朋友:你认识的最会过长假的人?

我:我的一个同学,最会计划,每次假期前一个月,就早早做好攻略,订机票订酒店,安排好出行,吃喝拉撒一应俱全,但每次出去玩都累个半死,也看似省了一些钱,但我真的无法体会那样有什么乐趣。我喜欢漫无目的的出行。

朋友:你怎么理解,“我一定要……可是……”

我:一定要多赚点钱以便随时去度假。可是真出去度假的时候有时候又舍不得花钱。我这一代人的消费观念还是不够好。

朋友:最不喜欢的地方是哪里,为什么?

我:中国所有的火车站。一进去就头疼。那些气味儿、声音,以及摩肩接踵的人带来的压迫感,都让我恨不得下一秒就逃离地球。

朋友:世界上哪个地方让你感觉最幸福?

我:奔波一天之后,躺倒在酒店的床上。

朋友:描述一段童年旅行经历?

我:童年哪有什么旅行呢?因为交通工具的限制,我的活动半径可能就是周围 10公里之内。不过小时候,由于父亲的工作原因,跟随父亲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北京,我还算是幸运的,早早就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我们这一代同学里最早在国旗下敬礼的人。

朋友:旅行中最难忘的一顿饭?

我:绿皮火车上的泡面。

朋友:最特别的住宿经历?

我:有一年去关山牧场,人太多根本没地方睡,最后住在当地农民家里,睡的是火炕,两家人挤在一个大炕上,将就着睡了一晚,现在想想还挺美的。

朋友:旅途中乘坐过的最奇怪的交通工具?

我:我出门重在体验,因此,几乎乘坐过你所能想到的所有的交通工具,就连狗拉雪橇这种滑行工具我都可以驾驶的很嗨,老司机你懂的。

朋友:旅途中遇到的最有趣的人是?

我:说到最有趣,除了各地的导游,恐怕在无人能敌他们的段子嘴了。京城的导游最能解读高层内幕,海南的导游最会卖鸡蛋。此处省略一万字。

朋友:旅途中丢失的最贵重的东西?

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在酒店丢了手表。李嘉诚同款西铁城,但对当时的我来说,那已经算是个人物品中最值钱的物件了。

朋友:旅途中最不能忍受的是什么?

我:本人最不能接受的是密闭空间有异味。在飞机上邻座的人狐臭或是口臭,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在火车上,旁边的人开着手机外放看视频。邻座小孩子大声哭闹。在长途汽车上有人脱鞋。那一刻只想去死。

朋友:旅途中有过艳遇吗?

我:我倒是想,但就我这自然条件……我总怀疑所谓艳遇就是类似丽江这样的旅游景点为了宣传而打造的民间传说,也就想想得了。

朋友:旅行中最离奇、荒诞、搞笑的一件事?

我:我第一次去台湾,一出机场就看各种人士举着各色标语喊着口号抗议。在国内哪有这热闹看?到了酒店,赶紧打开笔记本电脑,上谷歌搜索不可描述,毫秒级打开,终于安心了。现在想起来,很荒诞不是?

朋友:想去而一直没去的地方?

我:国内一些大城市的博物馆。

朋友:对国庆假期还有什么遗憾?

我:对假期没什么遗憾的,我唯一遗憾的是缺钱。要不你赞助点?

朋友:滚~

洗洗睡吧你,晚安

(你还有什么要问的,请留言)

长假出门最怕遇到的10种人

长假到了,出门免不了要坐交通工具吧?刚刚坐下的时候,心情很好吧?

骚年,你还是太天真了!没看邻座还空着吗?旁边坐的是什么人,可能会决定你的心情!总之,你绝对不想遇到下面这些....

坐着就打瞌睡,还把头靠到你身上的丑逼(颜值高另说)

喜欢出汗,身上一股狐臭味还肆意发散的家伙

造型诡异,姿势奇葩,看起来非常危险的人

废话很多,令你不胜其烦的大伯大妈

毫无道德,乱脱鞋子臭气熏天的家伙

神经质的自言自语的变态

不停地煲电话粥,嗓门还很响的二货

在公共场合肆无忌惮观看成人内容的猥琐男

自私自利,毫不顾及他人感受的low逼

烦人的熊孩子以及完全不管孩子的熊爸妈

这个时候,真有点想这样吧?

这也提醒我们自己,出门在外,要多一点同理心。不然你的邻座可能已经在心里上演“激情杀人”了!

新书速递|素质教育在美国

点击上方“长江文艺 可以订阅哦!

《素质教育在美国》

作 者:黄全愈

出 版 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恍然已有40年。

1977—1981年,普通高考录取率分别为4.8%、6.6%、5.9%、6%、5.5%。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1998年,高考录取率开始从11.6%升至36%,1999年开始连续大扩招,这一年,录取率达到了56%,成为高考录取率的风水岭。

从最初的100个人录取5人左右,上升至70多人,我国高考录取率一路攀升。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步迈向“大众教育”。

也有各路声音直言,我们需要的是高素质人才,而不是只会考试的机器;我们需要的是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才,而不是畸形发展的人才。从个人到国家,呼声始终凝聚于此。

如果说中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中国留学生的孩子在美国成绩那么好?

如果说中国的教育很棒,为什么中国的科技落后?

如果说美国的教育好,为什么长年在美国读书的孩子回国后无法跟班?

如果说美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人口只占世界5%的美国,却获得了世界上最多的诺贝尔奖?

就上述问题,黄全愈教授历时二十余年,深入到美国教育的“心脏”中去做研究,并对国内的教育进行了发人深省的反思。作者从他跨文化的经历和独特的视角,揭示美国基础教育成功的精髓,从而指出中国素质教育的盲区。

要不要取消高考

回首20年,什么事件对青年影响最大?

根据《羊城晚报》1998年12月17日的一则报道,中华青年联合会和中国青年报社曾经在2.5万人中做抽样调查,这项调查显示:恢复高考,是20年来对我国青年影响最大的事件。31岁至40岁的年龄段,是受恢复高考影响最大的社会群体。73.8%的受调查者,认为恢复高考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和前途。

高考赋予千千万万的青年以神圣的公平竞争的权利。如前所述,根据《羊城晚报》的报道,73.8%的受调查者认为恢复高考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和前途。这种公平竞争,促使全国形成追求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因此,恢复高考,被认为是20年来对我国青年影响最大的事件!

在中国是“上大学难,读大学容易”。

所谓“难”,就是要通过“高考”,在起跑线上过五关斩六将;所谓“易”,是只要在起跑线上被“择优”,就进入了“计划名额”的保险箱

在美国是“上大学容易,读大学难”,与中国正好相反。

在美国教育机制的运作中,除了军校或一些拿联邦政府资助的专业以外,基本没有“分配”一说。至于招生,各个高等院校依据市场经济的调节机制,综合各个方面的情况和信息,决定自己的招生名额。成绩及格以上的高中毕业生,只要交得起学费,一般都可以上这样或那样的大学,即“上大学易”的意思。入学后,要经历数不胜数的小测、中试、大考,摸爬带滚打,过五关斩六将,修足学分,才能毕业,即“读大学难”的意思。难怪北大清华等顶尖大学的学生到迈阿密大学读书,都叫苦连天,怨天尤人……

如果我们仔细比较在招生制度和分配制度上中、美间的微妙差异,我们会发现:

美国的高等院校开放起跑线,在终点线上对学生择优汰劣;中国的高等院校以起跑判断胜负,然后开放终点线。于是,在美国的高等院校学习,起跑是竞争,过程是竞争,冲刺更是竞争。学生们自始至终都保持着竞争的压力。而我们中国呢?起跑成了冲刺,然后整个过程就似“放羊”一般,只缺一首优哉游哉的“信天游”。

美国的高等院校从招生到毕业的整个教学运作,像一座“大进小出”的冶炼炉,几乎什么人都能进来,但不是什么人都能出去。但中国的高等院校从招生到毕业的整个教学运作,不似一座“大进小出”的冶炼炉,而是被动的“进多少出多少”的传送带,不是什么人都能进来,但是几乎什么人都能出去。无怪乎,美国大学没有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隆重得异乎寻常;而中国大学开学典礼隆重异常,毕业典礼逊色许多。

中国的“高考”是一考定终生的一锤子买卖。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任何科目的任何部分失手,甚至邻座的“狐臭”,都可能使你成为“相约在明年”的悲剧人物。

然而,美国的方式却不一样。美国有许多经审定的有权威的考试机构,像国内许多人都熟悉的TOEFL、GRE、GMAT等考试,就是由ETS(Education Testing Service,教育考试服务)这个非营利性质的机构主持的。众多的考试机构根据不同的要求或测试重点,设计了各种各样的考试。美国学生大概从小学三年级起,年年都参加一次这种由各种考试机构出题的考试。至于参加何种考试,由各个学校或者其上级机构,如学区领导机构等决定。

到1999年初,矿矿已参加了7种不同的考试,例如,Metropolitan Reading Tests,Stanford Achievment Test,Psychological Evaluation,Iowa Tests,Proficiency Tests,STS High School Placement Test,SAT。

其中,SAT(Scholastic Aptitute Tes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是美国大多数大学对入学的大学生要求的考试。ACT(American College Test,美国大学考试)、CEEB(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Board,大学入学考试)是另外两个也被不少大学承认的入学考试。高中毕业生应该参加哪一个考试,主要是看你想要上的大学要求或承认那种考试。这些考试就有点像我们国家的“高考”。但又有诸多不同:

1

中国的高考一年一次。美国的这类入学考试,每年举办很多次。而且允许一些在上面提及的考试中达到全国平均99%以上的学生提前参加SAT考试。美国这些统一标准考试的记分法与我们的高考不同。这些考试并不是评判你得了多少分,而是在所有参加考试的人中,占百分之第几。理由是如果某种考试的总分是1000分,第一次出题深了,得800分已很难;第二次出题浅了,得900分也较容易。这样,800分和900分就没有可比的基础和参照数。这些考试采取的“百分比法”,就是将个人的总分与所有考生的分数比较占百分之第几。99%是最高。由于矿矿参加的这些考试成绩达到了99%,因此尽管他现在还在读初中二年级,但也获得了提前参加SAT考试的资格。SAT不采取“百分比”记分法,而是记录总分。

2

在中国,除了极少数特殊人才不用看高考分数外,其余的均以高考成绩为录取入学的唯一标准。但是,美国学生年年都参加各类考试中的至少一种考试,一次失手,情有可原;两次失手,也可以理解;但总不至于年年失手吧。因此,这些各种各样的考试成绩就可以作为非常重要的录取入学的考量标准。

3

平时成绩(GPA),也是重要的参考成绩。特别是那些比较有名的学校的毕业生,平时成绩(GPA)的分量就更重。

取消“高考”,改革计划招生和统一分配的目的,是让学校拥有真正的自主权和主动权,并且能够做到开放起跑线,在终点线对学生择优汰劣,不让学生因过早达到目的而失去竞争的原动力;同时,学生们自始至终的冲刺又反过来形成对校方的持续压力。

一句话,把“传送带”式的学校变为除渣成钢的“冶炼炉”。

内容中数据和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章节选自《素质教育在美国》

作 者 黄全愈

高考这东西,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经历过

无非是,

经历的结果不同而已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