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本以为会见识到外国的繁华,感受他们的绅士风度和人文素养,可没想到,最让这位中国女生印象深刻的,竟然是老外身上的味道。这味道,她直言就跟羊肉串似的,闻得她再也不敢吃羊肉串了。这事儿在海外华人和留学生中引起了热议,他们倒是有话要说。
有个国内的女生,好不容易盼来了去英国留学的机会。兴冲冲地收拾好行李,带着一腔热血飞到了大不列颠。
刚到那儿的头几天,姑娘还沉浸在异国风情中,觉得哪儿哪儿都新鲜。可没过几天,她就发现哪儿哪儿都不对劲了。最让她受不了的,就是身边老外身上散发的味道。
这不,前两天,姑娘特意拍了个小视频,跟大伙儿分享她在英国的这段"难忘"经历。视频里,姑娘一脸痛苦地皱着眉头,直言英国人身上的味道,就跟羊肉串似的,闻着闻着她都不敢吃羊肉串了。
这视频一发出去,瞬间在海外华人和留学生圈子里炸开了锅。大伙儿纷纷表示,这姑娘说得太对了!那味道哪里止羊肉串啊,还有孜然味儿、猪狗味儿,洋葱味儿,反正就是一言难尽。
有个在加拿大的网友就说,他那儿的同事,也就印度人的味道能跟英国人一较高下,其他国家的根本没法比。广东的网友实在看不下去了,直接来了句诗:"久居兰室不闻其香,久居鲍市不闻其臭。"诗句朗朗上口,笑翻一片。
从新西兰、美国和日本回来的网友,也都身临其境地描述了一番。据说路过那些老外身边,都差点没给熏晕过去。咖喱味儿才叫一个浓啊,就连香水都盖不住。夏天坐个公交车,那味道绝了,跟化学武器似的。
更有甚者,意大利和澳洲的网友爆料,他们的女同学,就因为受不了这味儿,当众吐了出来。去个健身房锻炼,汗味儿都能把人给腌入味儿了。坐个电梯那更别提了,出来都觉得自己身上沾满了各种味儿。
还有个倒霉蛋,好不容易在外面买了个汉堡,咬了一口差点没吐出来。他怀疑那汉堡里的培根,是不是老外腋下捂出来的。想想都让人倒胃口。
一个去法国旅游的女生,也跟大家分享了她的惨痛经历。她跟德国、南非、葡萄牙的三个女生结伴同游,一周下来那叫一个生不如死。连向来最爱吃土耳其肉夹馍的德国妹子,自从去了一回老外的健身房,从此就再也不碰土耳其肉夹馍了。
住在西班牙的华人就更惨了,隔壁老外没事就爱串门儿,一来就把屋里给熏得够呛,头痛欲裂的那种。每次等老外走后,只能赶紧把门窗都打开,猛通风,屋里的味儿才能散去。
日本华人感慨,咱们东亚人身上确实是没什么味儿,这倒也不全是好事儿。适应其他地区的人那味儿,对咱们来说,难度确实有点大。倒是其他地区的老外,来咱们这儿,那叫一个如鱼得水,毫无障碍。
总结下来吧,除了东亚这边儿,你要是去其他国家留学,能不去健身房就别去,能不坐公交车就别坐。教室和电梯这种没得选的,只能看天命了,碰上味儿大的,那真是躲都没地儿躲。
说到这儿,有个有趣的事儿,虽然老外身上味儿这么重,可咱们国内不还是一堆人对跨国婚姻趋之若鹜吗?他们受得了这味儿?难不成就为了生个混血娃?
还真别说,最近这几年短视频平台火了之后,一帮嫁到国外的国内姑娘,天天拍视频秀恩爱。最爱拍的就是给白人公婆做饭,给老公做饭。刚出国就这么贤惠了?这到底是为啥?
以前不懂为啥管老外叫"洋人",现在总算明白了。就冲他们身上那味儿,还真没比"羊肉串味儿"更贴切的形容了。怪不得老外发明高跟鞋和香水,估计就是为了对付这味儿吧?
这个视频在网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尤其是在海外华人和留学生群体中,大家都对此深有感触。
"我去,这姑娘说的也太实在了吧。我刚来英国那会儿,坐地铁都不敢大口呼吸,生怕把那味儿吸进去。"一位英国留学生表示赞同。
"就是,这味儿又不是一般的重,跟化学武器似的,闻多了都能把人给熏晕了。"另一位网友附和道。
更有吃货网友惋惜地说:"以前最爱吃羊肉串了,自从来了英国,闻着他们身上的味儿,我是彻底没胃口了。这日子没法过了。"
对此,不少华人网友也感同身受。"出国后最怀念的就是国内那干净清新的空气啊。想想满大街都是香香的,哪像这儿,一出门就得捂着鼻子。"
"就是,这老外怎么回事儿啊?洗澡不会吗?换衣服不会吗?这味儿也太顶了吧。"有网友忍不住吐槽。
还有调皮的网友打趣道:"这事儿要是火了,老外的香水和除臭
很多人喜欢掏耳垢,用火柴、棉签或挖耳勺在自己耳朵里捣来捣去,那种惬意,别提有多舒服了。
在成都,更是有专门的采耳人为人掏耳朵,已成为成都文化的一部分。外地人尤其是老外,很多人去成都都要专门体验一下这种“酸爽”的感觉,一位名叫邓禄普的英国女士在成都学习期间,第一次掏耳朵时,感觉“刺激又兴奋”,还有一种“愉悦的颤栗”,另一位加拿大人波特则形容,(掏耳朵)就像在公共场所解皮带。
然而,如果你对耳垢有足够的了解,你恐怕就再也不敢对自己的耳朵这么放肆了,尤其是中国人,用棉签掏耳朵可以说非常危险,这源于东亚人和西方人在基因上的一个重大不同。
耳垢,俗称耳屎,学名耵聍,是人类及哺乳动物外耳道内部内垢腺体分泌的蜡状物质,与外耳道皮肤混合后的产物。主要由死皮、毛发及耵聍腺、皮脂腺的分泌物组成,主要成分是脱落的皮屑,即角蛋白,占60%;长链饱和和不饱和脂肪酸、醇类、角鲨烯占12%到20%,胆固醇约6%到9%。
以上数据来自2004年发表在牛津学术上的一份研究,有趣的是,该研究指出,如果把耳垢放在滤纸上,15%的可能会在周围浸出一个油脂环。
是不是和你的经验完全相反?谁掏出的耳屎放在纸上会浸出油来呢?只怕一个几百斤的大胖子都不可能吧。
这就要说到我们前文所说的,东亚人和西方人在形成耳垢基因上的不同了。
耳垢分为湿性和干性两种,湿性耳垢为黄褐色到暗褐色的黏性物质,干性耳垢为灰色至棕褐色的碎性物质。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决定耳垢干湿的,竟然不是你的饮食或生活习惯,而是你基因中与生俱来的,无法改变。
并且湿性耳垢为显性遗传,干性耳垢为隐性遗传,科学家们已确定了一个特定基因负责人体耳垢的干湿。这个基因位于16号染色体中部的第538码位,称作ABCC11,湿性耳垢对应鸟嘌呤(G),干性耳垢对应腺嘌呤(A),表达为蛋白质时则分别对应了甘氨酸与精氨酸。是不是觉得很神奇?一个碱基的变化,就决定了你的耳垢是干的还是湿的。
通过对这个基因的追踪,科学家们发现,人类的耳垢原来可能都是湿的,在大约3到5万年前(约2000代前,人类学和遗传学上通常使用25、20或15年为一代)的时候,出现了一次基因突变,导致干性耳垢的出现,由于比湿性耳垢多了约1%的相对适应性,干性耳垢就通过自然选择被保留下来了。所以至少在耳垢上,东亚人比西方人要先进1%。
由于耵聍腺是一种顶泌汗腺,和腋窝、乳晕、肛门和会阴等处的大汗腺一样,并且都与ABCC11基因表达相关,因而湿性耳垢的人更易有狐臭,乳腺癌发生率也显著更高。日本一项研究就发现,896名就医的狐臭患者中,有860人都是湿性耳垢。
而这次基因突变被认为来自东亚,之后干性耳垢随着混血被传播到世界各地,所以目前世界上大多数人是湿性耳垢,而东亚人则大多是干性耳垢。演化的最后结果,可能是干性耳垢完全取代湿性耳垢,狐臭可能也会越来越少。
其中日本人湿性耳垢者约占16%,白人则高达90%,而黑人更高达99.5%——这也证明了干性耳垢基因起源于东亚,因为黑人与黄种人的混血,确实比白人和黄种人的混血要少得多。
而在中国,华北汉族湿性耳垢比例不足5%,东北为10到15%,福建汉族为20%,广东汉族达35%,台湾原住民在70%以上,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接近90%。
看到这里,耳垢的来龙去脉你应该已经彻底搞清楚了,那么耳垢究竟有什么作用,是好是坏,能不能时常清除耳垢呢?
耳垢既然存在于人体这么多年这么多代,当然就是一种好东西了,它可以保持耳道清洁,防止昆虫和细菌侵入,抑制真菌生长,比如研究就已发现,耳垢可以降低多种细菌的活力,包括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很多大肠杆菌的变种,有时降低高达99%。当然,也有研究称耳垢会支持微生物的生长,不过主要是一些共生菌。
存在即合理,耳垢既然有这么重要的作用,当然就不宜时时刻刻掏之而后快,事实上人体自己已建立了陈年老耳垢的清除机制。这就是在人类下巴运动,包括咀嚼、说话、打呵欠等的辅助下,耳道内的上皮细胞会像传送带一样,不断将耳垢移向外迁移,并带走耳道中出现的任何颗粒物,其速度和指甲生长的速度差不多。这些耳垢到达外耳道口后,会因为人体的运动而自然掉落。
所以掏耳朵是一种不好的习惯,而且会带来风险和危害。
一些人喜欢用棉签掏耳朵,这样做风险很大。欧美人家中棉签是必备工具,这是因为他们的耳垢大都是湿性的,棉签可以吸收油脂将其带出;而东亚人耳垢是干性,用棉签反容易将耳垢推到耳道更深处。
即使如此,美国耳鼻喉学会专家也不建议清除耳垢,因为经常清除耳垢,会导致腺体分泌旺盛,形成更多的耳垢。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掏耳朵会上瘾,越掏耳垢越多 ,耳朵越痒,到最后就只好不停地掏,这就是腺体受到刺激,分泌了更多的耳垢。而你转移注意力,根本不要管它后,慢慢地耳朵就不会痒了,也不会觉得有耳垢影响自己了,这就是耳朵的自洁系统在起作用了。
掏耳朵还有其它方面的很多风险,比如:
掏耳朵用力过猛,可能导致耳膜穿孔,甚至并发中耳炎;
耳道皮肤娇嫩,掏耳器具容易导致损伤;不卫生的器具,也容易导致细菌侵入,引发感染。尤其是多人共用的掏耳器材,风险更大,容易引发交叉感染,甚至引发外耳道乳头状瘤等疾病。
掏耳垢容易将耳垢推到更深的地方,滋生细菌,形成耵聍栓塞,导致听力衰退。最好不要用棉签,大多数东亚人都是干性耳垢,棉签很难掏出来,只会推得更深。
另外,长期使用入耳式耳塞或助听器,也可能阻止耳垢从耳道中的自然移出,导致耵聍栓塞,引发耳鸣、耳闷、耳痛及听力损失。
如果确实因各种原因,导致耳道不适、疼痛甚至栓塞,正确的姿势是去医院,请医生帮助处理。鉴于东亚人干性耳垢的体质,如果有轻微不适,也可用耳匙轻轻刮擦,让耳垢碎裂掉出,但切不可用力过猛,或图舒适经常掏,反而形成更多耳垢。
国内一个女生去英国留学,到那之后震撼到她的不是所谓的发达,也不是所谓的绅士风度,更不是公知吹嘘的人文素质高,而是老外身上的体味。
姑娘特地发了个视频展示这件事对她的影响程度,表情证明一切。直言英国人身上的体味就跟羊肉串味道一样,她再也不敢吃了。
视频发布后获得众多国内外网友的关注,加拿大华人和英国留学生纷纷对此表示认可,他们认为那不只是羊肉串的味道,还是“孜然味,猪狗味和洋葱味。”
有个加拿大网友表示他的同事只有印度人味道重,其他国家的没有。广东网友看不下去了,吟了一句诗,“久居兰室不闻其香,久居鲍市不闻其臭。”真是太逗了。
来自新西兰、美国和日本的网友也纷纷分享自己的见闻,直言路过都要晕倒,咖喱味才是最浓烈的。就连香水都遮不住,夏天一坐公交车,那味道绝了。香水喷多了,就连教室都夹杂着一股呛人的臭味。
意大利和澳大利亚的网友甚至分享自己女同学还因此被熏得当众呕吐过,坐个电梯出来感觉都被腌入味了。
有人甚至买个汉堡吃,让他怀疑里面培根的味道是在老外腋窝下腌制出来的。
一个女生分享自己去法国旅行的经历,她跟分别来自德国、南非、葡萄牙的三个同班女生结伴同行,一周下来她已经莫可名状。就连一向喜爱吃土耳其卷饼的德国留学生在去了一次老外的健身房后,从此把土耳其饼给戒了。
西班牙华人分享白人邻居跑来她家串门,狐臭味把她熏得头痛欲裂,每次只能等人家走后把所有门窗打开通风很久屋里的味道才会消散。
这个话题让日本华人感叹,还是咱东亚人好,“80%没有狐臭。”
可这也带来了不便之处,那就是东亚地区的人们很难适应其他地区人们身上的味道,而其他地区的老外很容易就融入东亚地区。
看了众多海外华人和留学生的留言,总结起来就是,除了东亚地区国家,你去到其他国度能不去健身房就别去,能不坐公交车就别坐,教室和电梯这种没得选的地方,只能祈祷自己运气好,不要遇到太多身上有味道的人。
说实话,既然外国人身上味道这么重,为何还是有很多人崇拜甚至向往跨国婚姻,他们受得了老外身上的体味吗?难道就为了生一个混血儿?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自从短视频平台火爆全球后,一些嫁去西方国家的国内女生,她们分享的国外生活,很多都是自己如何给白人父母和丈夫做饭的视频,一出国就贤惠,这到底是为何?
以前不明白为什么我们把老外称作“洋人”,现在我总算懂了,就他们身上那股味道,估计没有比“羊肉串味”更适合形容了。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发明了高跟鞋和香水的最大原因吧。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