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大在深圳国家基因库正式对外发布一项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中国人基因组学大数据研究成果。
这是由中国科学家主导,历时两年,对14余万中国人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数据进行深入研究后,首次揭秘中国人群基因遗传特征的科研成果,也是由华大主导的“百万人群基因大数据研究”项目的首秀。
对此,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文章第一通讯作者徐讯博士表示,本次研究成果有两个重要意义,首先,这标志着生命科学产业已经从单个样本的检测和诊断,正式进入了基因大数据时代;其次,也验证了基于大人群的精准医学研究已成为新的科研模式,对基因组学大数据研究具有开创性价值。
据了解,华大在2016年正式发起“百万人群基因大数据研究”项目,此次研究项目正是其第一期的成果。
南北方6大遗传差异
在本次研究中,华大的研究小组成功构建了包含904万个多态性位点在内的中国人基因频率数据库(CMDB),其中约有20万个多态性位点属于首次发现,这是目前正式发表的最大规模的中国人群基因频率数据库。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小组确定了6个在地区纬度方向上受到强烈自然选择的基因,它们在基因频率上呈现明显的南北差异,充分展现了饮食、气候、病原体等环境因素对中国人群的演化所起到的选择作用。
比如,由于古代在北方、西北等地区如新疆、青海和内蒙古等地可能由于蔬菜获取比较困难,导致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们肉类摄入比例较大,因此,促进脂肪代谢率的等位基因在这些地区有明显富集的趋势。
与机体免疫功能相关的编码红细胞补体受体I的基因CR1呈现了南方富集的现象。古代中国南方被称为南蛮瘴气之地,自然环境恶劣,病原微生物尤其是疟疾盛行,因此对于生存于该地区的人在免疫力方面有较高的要求。
北方体味小
此外,与耳垢干湿、体味(如狐臭)、大汗腺分泌等相关的ABCC11基因,也呈现了明显的南北方选择差异。除了部分广西、广东和海南的中国人没有这个基因突变之外,绝大部分的生活在北方温带气候地区的人们都有这个基因突变,突变结果表现为干性耳垢、体味较小、大汗腺分泌较少,这样可能更有利于北方的生存环境。而在南方,则没有这方面的自然选择压力,从而使野生型基因在南方长久地流传下来。
甘肃以及靠近甘肃省的宁夏和青海省有较高的欧洲血统
研究小组通过分析人群遗传距离的变化和基因流方向,揭示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群体的遗传结构特点及中国各省与欧洲、南亚、东亚人群的基因交流程度(或者说是通婚程度),发现当今中国人的遗传特点同时受到丝绸之路及近代人口大规模迁徙等因素的多重影响。
本次研究发现,甘肃以及靠近甘肃省的宁夏和青海省的汉族人群体中所含有的欧洲人成分高于其它省份,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达到0.115%。这个地区在古代恰巧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河西走廊的所在之处,是中西方人群汇聚的地方,很可能由此导致该地区汉族人有较高的欧洲血统。
首次发现“怀双胞胎”基因
通过数据分析,研究小组一次性发现并且验证了48个与身高以及13个与BMI显著相关的基因位点,包括这些位点在内的常见突变位点分别解释了48%的身高遗传率以及10%的BMI遗传率。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科学家和算法工程师有可能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构建适合于中国人的身高预测模型,通过基因数据推断个人的身高情况。
另外,研究小组对怀孕年龄和双胎怀孕两个表型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了两个与怀孕年龄显著相关的基因位点,暗示着这两个位点的突变与生育力密切关联; 与此同时,还在NRG1基因中发现了一个和双胞胎妊娠显著相关的突变位点,也就是说携带NRG1基因的突变,有更高的几率怀上双胞胎。
首次揭示中国人病毒图谱:乙肝病毒排首位
华大的研究小组还首次全面揭示了全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的人群病毒感染发生率以及病毒在血浆中丰度的分布。
研究发现,中国人血浆的病毒组与欧洲人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比如,在欧洲人群中排名前两位的分别是与皮肤急疹相关的疱疹病毒7型及与鼻咽癌相关的疱疹病毒4型,而在我国人群中排在首位的则是乙肝病毒,其感染发生率大约为2.5%。
狐臭是一种特殊的体味,主要是由腋下汗腺分泌出来的汗液被身体表面细菌分解所产生的。据统计,黑人狐臭最多,占比高达99.5%,其次是白人,约占90%,而中国最少,只有5%左右。那么,差距如此之大,是咋回事呢?
尽管有关狐臭的具体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以下几个因素占比较多:
首先是遗传因素
狐臭可能与遗传基因有一定的关系,在家族中可能存在遗传倾向。因为大量研究表明,人类的基因会对汗腺的分泌量以及汗液的气味造成影响。而不同的人群拥有不同的基因构成,所以才会导致黑人、白人、中国人之间狐臭的发生率有所差异。
其次是体质差异
不同的人种和民族之间存在着生理和代谢上的差异。例如,欧洲人的体质和代谢系统可能与亚洲人略有不同,从而可能导致他们更容易出现异味问题。
然后是饮食差异
饮食可能对身体气味产生显著的影响,中国人饮食普遍以米、面、蔬菜、水果等为主,和外国人相比较,可能会摄入较少的红肉、辛辣食物等,而这些食物通常被认为和体味有关。因此,饮食习惯的差异也可能导致中国人患狐臭的比例较低。
最后是个人卫生习惯
中国人大多注重个人卫生,洗澡频率较高,尤其是夏季,可能更加重视容易出汗部位的清洁卫生,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细菌滋生和体味的发生。而黑人,由于所属国家地区可能相对缺乏水资源,洗澡频次较少,所以狐臭更多。
虽然目前还无法完全阻止狐臭的发生,但可以考虑采取以下6种预防和治疗狐臭的方法:
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勤洗澡并确保彻底清洁腋窝和其他容易出汗的部位。可使用无刺激性抗菌肥皂或者清洁剂彻底冲洗,并在洗净后擦干净水分。
2、使用抗菌剂和除臭剂
可考虑使用含有抗菌成分的清洁产品来抑制细菌的生长。另外,选择适合自己的无臭或者除臭剂,可以帮助控制体味,减轻狐臭。
3、穿透气性好的衣物
日常生活中尽量穿透气性好的纯棉衣物,方便空气流通,并帮助吸收多余的汗液。
4、避免刺激性食物
辛辣食物可能会导致体味加重,所以应尽量避免食用辣椒、生蒜等刺激性食物。
5、减少焦虑和压力
情绪变化和压力可能会导致身体出汗增加,从而加重体味问题。因此,需通过适当的放松和应对技巧来减少焦虑和压力,从而也有助于控制狐臭。
6、医学治疗
如果以上方法无法有效解决问题,可以咨询专业医生或者皮肤科医生,随后在其指导下合理使用药物来治疗、减轻狐臭症状。
需要注意,每个人的体质和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因此最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方法可能因人而异。虽然我国狐臭患病率相对较小,但仍然需要注意预防!
汉族,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天生就拥有一些特殊的技能。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不仅创造了辉煌的文化,也形成了独特的基因特征。
那么,作为人类最大的民族,汉族人究竟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女性母乳充足众所周知,母乳是新生儿的最佳食物,给婴儿成长发育提供了所需要的所有营养和抗体。
传统观念往往认为一个母亲的乳汁质量可能与她的身材有直接的关系,认为体型丰满的女性因为体内营养物质丰富,奶水会更为充足。
事实上,奶水的多少和母亲的胖瘦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在西方国家,许多女性追求“以胖为美”的审美标准,她们的身材普遍偏向富态。相比之下,中国女性的身材多数匀称苗条。
如果按照上述观念来判断的话,西方女性的母乳应当比中国女性来得更为充沛。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事实上中国女性的母乳不仅量足,而且营养丰富。
其实,母乳的分泌和自身乳腺管的发育状况有很大关系。乳腺管作为输送乳汁的通道,其发达程度直接影响到了乳汁的分泌和流动。
我国汉族女性普遍拥有发达的乳腺管系统,这使得她们即使在体型并不丰满的情况下也能力保充足的乳汁供应,满足婴儿的需求。
体味小在人际交往中,体味是一个微妙而又敏感的话题,相较于其他种族,汉族人的体味较轻。对于群居的我们来说,这一点在紧密的社群生活中显得极其重要。
不同于一些外国人身上难以忍受的气味,汉族人即使很密集地生活在一起,也不会产生让人退避三舍的体臭。这种生理特性使得我们在集体生活与社交活动里变得更加和谐了。
再来看看外国人中的一些情况,白人或黑人群体中的体味问题非常普遍。狐臭,作为一种让很多人感到尴尬的生理现象,在这些群体中的出现比例较高。
由于基因差异,有些人的汗腺非常发达,这导致他们在分泌汗液的时候,会释放特定的脂肪酸和氨基酸,从而产生了一股难闻的体味。
这就导致外国人出门社交时会给自己使用大量香水来掩盖他们的体味,虽然这样会暂时遮掩了身体发出的味道,但依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体毛的主要作用在于保护皮肤免受外界因素的伤害,比如预防紫外线的辐射、防止污垢附着在皮肤表面损伤皮肤以及阻止身体水分的快速蒸发等。
然而,欧美人的体毛较我们中国人来说,他们体毛的密度和长度明显比我们更发达。
科学家们认为,体毛的差异可能与基因、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
对于汉族人来说,我们的祖先生活在东亚地区,这里四季分明,尤其是夏季炎热潮湿。因此,较少的体毛有助于热量的散发,可以使身体能够更有效地降温。
较少的体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频繁洗澡和高要求个人卫生环境的依赖,因为较少的汗毛意味着汗液可以更快地蒸发,减少细菌滋生的机会。
在中国,特别是汉族地区,我们的饮食通常以谷物、蔬菜为主,很少食用那些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如坚果、海鲜等。而且,我们的烹饪方法多种多样,如炒、煮、蒸等,在烹饪过程中往往能降低食物中的过敏原性。
另一方面,汉族人的居住环境普遍较为干燥,特别是在北方地区,这样的环境不利于一些常见的霉菌和尘螨的生长,这就大大降低了造成我们过敏的可能性。
据研究,过敏体质具有遗传性,如果一个家族中有过敏病史,那么这各家族中的其他成员患过敏的风险就会增加。
对于欧美地区的人来说,由于长时间的基因混合,过敏体质的基因在这些人群中变得非常普遍,造成了他们很容易患上过敏症。
此外,欧美人更习惯食用高糖、高脂肪的加工食品,这种饮食习惯可能削弱了他们的免疫系统功能,让他们更容易患上过敏症。
耐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中锻炼出来的。
历史上的多次迁徙为汉族人的耐力培养提供了条件。无论是古代因战争而引发的大规模人口迁移,还是近代由于自然灾害或经济发展导致的人口流动,这些迁徙活动都要求我们必须有强大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长期的迁徙生活使得汉族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加坚韧不拔,这种耐力在我们的基因中得到了传承。
除此之外,汉族人的耐力还体现在我们对工作的态度上。
传统的农耕文明让我们明白只有辛勤劳动才能获得丰收。因此,我们形成了勤奋耐劳的传统美德。
无论是北方的农民在广袤的田野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还是南方渔民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与风浪搏斗,他们都展现出了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
汉族人创造了灿烂悠久的文明,还具有独特的身体天赋,我们应当为此感到自豪。
不同的环境文明和生活习惯造就了各色人种,我们也应理解并尊重这种差异。
你还知道中国人有哪些与生俱来的天赋,欢迎评论区留言。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