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知伏龙肝是从久经柴草熏烧的灶底中心的土块取下后,用刀削去焦黑部分及杂质后得到的,有止血止呕吐的作用,类似的药材还有百草霜,但你知道还有一种矿物药是从锅底下的灰堆堆里找出来的么?而且这种药用来治疗小儿疱疹,除狐臭颇有奇效。
说起这扒灰,《红楼梦》里描写贾府里的老奴才焦大整天无所顾忌地喝得烂醉如泥,喝完后嘴巴还不干净,数落主子们每日偷鸡摸狗,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
宝玉听闻便去问王熙凤爬灰是什么意思,反而被劈头盖脸的数落了一番。这爬灰是有什么个意思,如此上不得台面,最终还导致焦大因口无遮拦落得满嘴填粪呢?
辞书里说这“爬灰”乃是指与儿媳妇发生不正当关系的意思,但为何有如此说道呢?有说法是指在灰上爬行,会导致膝盖污染变脏,所谓污膝者污媳也。
另一种更生活化的解释是这样的,旧时候总有修锅补盆的修补匠,修补锅盆的时候选择熔点较低的锡作为焊接剂,使用的时候免不了会落下些星星点点,为了节省开支,修补匠在空闲间隙就要掏扒拉炉底的灰,寻找散落的锡块,而扒灰么就是找锡,锡与媳谐音,便如此寓意公公与儿媳通奸。
不过今天要说的这个宝贝药并不是炉灰里的锡块,而是在银铺里的烧银炉底下。银溅落到炉底,不仅有细碎的银两,还有我们的主角,炉灰与银生成的沉积物——密陀僧。
中药男神李时珍说它可以治诸疮,消肿毒,染髭发,除狐臭。《本草经疏》说:“密陀僧感银铜之气而结,故其味咸辛气平,有小毒。现代研究表明密陀僧的成分主要是氧化铅。
对于小儿水痘,将密陀僧研磨成极细的粉,加香油调敷于水痘上,三至五天即可治好。
对于狐臭的话,取一热乎的馒头切开掺上密陀僧粉,趁热夹在腋下,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祛深色疤痕的话,可以选用密陀僧、白芷、生白附子各等量研磨为细粉,宝宝霜调匀,每日早晚在疤痕上各抹一次,稍微按摩,一段时间后,瘢痕即会淡化。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密陀僧的其他用法:
遗精:密陀僧3克,五倍子3克,海螵蛸4克,共研极细末,每晚临睡时用少许涂在阴茎龟头上。
痤疮:用密陀僧、赤石脂、雄黄、樟脑、天仙子、白果各10克,冰片适量,共研极细末,加入75%酒精300毫升。装瓶密封3天即可。用时将药液充分摇匀,棉签蘸药涂擦,早晚各1次。
酒糟鼻:密陀僧60克,玄参、硫磺各30克,轻粉、白蜜适量,调成糊状,早晚各搽1次,每次在患部搓擦5分钟。
白癜风:密陀僧、硫磺、枯矾、雄黄、蛇床子各6克,冰片3克,研细末,凡士林调涂患处,日1次。
阴囊皮炎、湿疹:密陀僧、青黛、硫磺、滑石各等份,为细末,香油调涂。
手足癣:密陀僧、赤石脂各120克,研细末,生桐油150毫升,调匀备用。每日擦3次,或晚上敷药于患处。
褥疮:密陀僧10克,蜂房6克,冰片2克,研细末,凡士林调膏外敷。
痔:密陀僧细末6克,明矾、芒硝各30克,开水600毫升冲化坐浴。
复发性口疮:密陀僧3克研细末,醋调漱口。另密陀僧10克,白芷6克,共研细末,蛋黄油调擦,见效迅速。
〔丹〕肝木气实,肝火盛而胁痛者,当归龙荟丸,为泻肝火要药。胁痛甚者,用生姜自然汁,吞下龙荟丸,以肝火盛也。(龙荟丸方见“治法门肝实条”)
经云:肝气实则怒。又云:肝痛者,两胁下痛引少腹,善怒。龙荟丸治肝实胁痛,其人气收者,善怒是也。甚则用姜汁吞下。经云:风木淫胜,治以辛凉是也。
寿四郎右胁痛,小便赤少,脉少弦不数,此内有陈久积痰饮,因外感风寒所遏,不能宣散,所以作痛。与龙荟丸三十五粒,保和丸三十粒,细嚼姜片,以热汤下,服后胁痛已安,小便尚赤少,再与:
白术(三钱) 陈皮 芍药(各二钱) 木通(一钱半) 条芩(一钱) 甘草(五分)
上姜三片,煎热饮之。
一妇人脾疼,带胁痛,口微干,问已多年。时尚秋,用二陈汤加川芎、干葛、青皮、木通,下芦荟丸二十粒。
章张郎气痛,自右肋时作时止,脉沉而弦,小便时有赤色,吞酸,喜呕,出食,此湿痰在脾肺间,所以肝善乘之。小柴胡汤去黄芩,加川芎、白术、木通、芍药、滑石、生姜煎汤,下保和丸三十五粒。
一妇人气晕,两胁胸背皆痛,口干。
青皮 半夏(五钱) 白术 黄芩 川芎(三钱) 木通(二钱半) 陈皮(二钱) 桔梗(二钱) 甘草(炙,五分)
上分六帖,煎热服。又:胁下有食积一条扛起,加吴茱萸、炒黄连。
〔《本》〕治因惊伤肝,胁骨里疼痛不已,桂枝散。
枳壳(一两,小者) 桂枝(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枣汤调下。
〔洁〕匀气散 专治胁痛。
山栀 熟地 茯苓 细辛 桂心 川芎(各等分)
上研为末,加羊脂煎服。
〔《本》〕治胁下疼痛不可忍,兼治肺弱,芎葛汤。
川芎 干葛 桂枝 细辛 枳壳 人参 芍药 麻黄 防风(各半两) 甘草(二钱)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渣,温服,日三服。有汗避风。
治胁下风气作块寒疝,发则连小腹痛凑心。其积属肝,在右胁下,故病发,则右胁手足头面昏痛,不思饮食。
干葛(一两) 麻黄(二分) 附子(一个) 川芎 防风 当归 枳实 芍药 桂枝 羌活 甘草(各四钱)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渣服,日三。有汗避风。
治胁痛如前,兼去手足枯悴,薏苡仁丸
薏苡仁(一两) 石斛(用细者,二钱) 附子(半两) 牛膝 生地黄(各三钱) 细辛 人参 枳壳 柏子仁 川芎 当归(各半两) 甘草 桃仁(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酒吞下,食前,日三服。丸子食前,煮散食后,相兼服为佳。治悲哀烦恼伤肝气,至两胁骨疼,筋脉紧,腰脚重滞,两股筋急,两胁牵痛,四肢不能举,渐至脊膂挛急。此药大治胁痛,枳壳煮散。
枳壳(四两,先煎) 细辛 桔梗 防风 川芎(各二两) 葛根(一两半) 甘草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枣同煎至七分,去渣,空心食前温服。
上肝虚胁痛,经所谓木不及,病中清,胠胁痛是也。中清,谓中有寒也。热实胁痛,当归龙荟丸是也。
〔仲〕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大黄(三钱) 附子(二枚,炮) 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更进一服。
〔垣〕神保丸 治心膈痛,腹痛血痛,肾气胁下痛,大便不通,气噎,宿食不消。
木香(二钱半) 胡椒(二钱半) 巴豆(十枚,去皮心膜,研) 干蝎(七枚)
上四味共为末,汤浸蒸饼为丸如麻子大,亦用朱砂为衣。每服五丸,心膈痛,柿蒂灯心汤下;腹痛,柿蒂煨姜汤下;血痛,炒姜醋汤下;肾气胁下痛,茴香酒下;大便不通,蜜汤调槟榔末一钱下;气噎,木香汤下;宿食不消,茶酒任下。
许学士云:沈存中《良方》载:顷在建阳,医者王琪言,诸气唯膀胱胁下痛,最难治,谓神保丸能治之。熙宁中病项筋骨痛,诸医皆作风治之,数月不瘥,乃流入于背膂,又臂挛痛甚苦,意琪语有证,乃合服之,一服而瘥,再发又一服,立效。
〔洁〕煮黄丸 治胁下痃癖痛,如神。
〔丹〕控涎丹 治一身气痛及胁走痛。痰挟死血,加桃仁泥。凡胁痛有痰流注,二陈加南星、川芎、苍术。实者,控涎丹下之。
〔《本》〕治男子两胁疼痛,枳实散。
枳实(一两) 白芍药(炒) 雀脑芎 人参(各半两)
上细末。姜枣汤调二钱,酒亦得,食前,日三服。
〔东〕调中顺气丸 治三焦痞滞,水饮停积,胁下虚满,或时刺痛。
木香 白豆蔻(去壳) 青皮(炮) 京三棱(炮,各一两) 陈皮 大附子(各二两) 半夏(汤炮七次,一两) 缩砂(去壳) 槟榔 沉香(各半两)
上为末,煮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渐加六十丸,食后,陈皮汤送下。
沉香导气散 治一切气不升降,胁肋痞塞。
沉香(二钱半) 人参(五钱) 槟榔(二钱半) 白术 乌药 麦糵(炒) 神曲(炒) 紫苏叶 大腹皮(炒) 厚朴(制,各一两) 诃子皮(炮,半两) 香附(炮,一两半) 姜黄 橘红 甘草(各四两) 京三棱(二两) 广术(炮,四两) 益智(二两) 红花(四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沸汤点服。
丹溪云:胁痛有死血者,桃仁、红花、川芎之类是也。若跌扑胁痛者,亦为污血流归胁下而痛,东垣复元活血汤之类是也。治法见攧扑伤损门。
运气胁痛者,乡境皆病胁痛也,其证有二:
其一,风木助肝气实而痛。经云:厥阴所至为胁痛。又云:厥阴在泉,风淫所胜,民病两胁,里急支满。又云:少阳司天之政,初之气,风胜乃摇,候乃大温,其病胁痛,治以凉剂得痊也。
其二,燥金攻肝虚而痛。经云:少阳所至为胁痛。又云:阳明司天,燥气下临,肝气上从胁痛。又云:少阴司天,地乃燥,凄沧数至胁痛,善太息。又云:岁木不及,燥乃大行,民病中清,胠胁痛,治以温剂得痊也。
〔丹〕咳嗽胁痛方。二陈汤加南星,多香附、青皮、青黛、姜汁。
《内经》灸刺胁痛有三法:
其一取肝。经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小腹,善怒,取其经,厥阴与少阳。又云: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是也。
其二取胆络。经云:邪客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温衣饮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其病不已,复刺如法是也。
其三取心。经云:心手少阴脉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视虚实热寒陷下,施补泻疾留灸之法也。
〔《集》〕胁痛:悬钟 窍阴(此二穴,左取右,右取左,窍阴出血妙) 外关 三里(此一穴正取)
又法:支沟 章门 中封 阳陵泉(治闪挫) 行间(泻肝怒气) 期门(治伤寒后胁痛)
治胁并胸痛不可忍:期门(四分) 章门(六分,灸七壮至七七壮) 行间 丘墟 涌泉
〔东〕胸胁痛:期门(沿皮三寸) 支沟 胆俞(沿皮半寸) 胸胁胀满痛:公孙 三里 太冲 三阴交 腰胁痛 环跳 至阴 太白 阳辅
〔《撮》〕胁肋痛:支沟(透间使,泻之,灸) 外关(透内关,如取支沟,不必再取外关)
〔《通》〕胁痛:阳陵泉
〔《甲》〕胁下支满,呕吐逆,阳陵泉主之。腹中气胀,嗑嗑不嗜食,胁下痛,阴陵泉主之。
〔仲〕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灵》〕合腋张胁者肺下,肺下则居贲迫肺,善胁下痛。青色粗理者肝大,肝大则逼胃迫咽,则苦膈中,且胁下痛。
凡胁骨偏举者肝偏倾,肝偏倾则胁下痛。揭唇者脾高,脾高则䏚引季胁而痛。(俱见《本藏篇》)脾满气逆。(见“喘条”)
附:腋肿 腋臭
《内经》针灸刺腋肿,有二法:
其一取胆。经云:胆足少阳之脉所生病者,缺盆中肿痛,腋下肿是也。
其二取心。经云:心主手厥阴,是动则病,手心热,腋肿,皆视虚实寒热陷下,施补泻疾留灸也。
〔丹〕腋气神效方
密陀僧(一两) 白矾(七钱) 硇砂(少许) 麝香(少许)
上为细末。先用皂角煎汤洗,后傅上。
又方
铜青 密陀僧 辰砂 白矾 硇砂 白附子
亦如前法搽之。
〔《本》〕治腋气。用夜明砂,不拘多少为末,用豆豉汁调涂,立效。
又方 以铜青好者,不以多少,米醋调成膏,先洗净腋下,用轻粉掺过,却使上件涂之,立效。
〔经〕治狐臭。用生姜涂腋下,绝根本。
〔《三因》〕治狐臭。大蜘蛛一个,以黄泥入少赤石脂,捣罗极细,入盐少许,杵为一窠,包藏蜘蛛在内,以火烧令通红,放冷剖开,将蜘蛛研细,临卧入轻粉一字,用酽醋调成膏,傅腋下。明日登厕,必泻下墨汁,臭秽不可闻,于远僻处倾埋之,免致染人。
〔《世》〕治腋气。先用刀削去腋毛净,用白定粉,水调搽傅患处,至过六七日夜后,次日早看腋下有一黑点,如针孔大,用笔点定,即用艾炷灸七枚,灸过攻心中痛,当用后药下之。
青木香 槟榔 丁香 檀香 麝香 大黄
上煎服,以下为度。
【别名】:靛花、青蛤粉、青缸花、蓝露、淀花、靛沫花
【性味】:味咸;性寒。
【归经】:入肝、肺、胃经。
【入药部分】:为爵应酬科植物马蓝、蓼科植物蓼蓝、豆科植物木蓝、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或团块。
【产地分布】:主产于福建、云南、江苏、安徽等地。此外,江西、河南、四川等地亦产。福建所产的品质最佳,称建青黛。
【形态特征】:本品为极细的粉末,灰蓝色或深蓝色,质轻,易飞扬,可粘手粘纸。具草腥气,味微酸。以体轻、粉细,能浮于水面,燃烧时生紫红色火焰者为佳。如质重坚实,呈团块状,有白色小点,置水中有颗粒状下沉者品质为次。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1.5-6g;或入丸剂。外用:适量,干撒或调敷。
【注意事项】:中寒者勿使。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清肝泻火。主温病热毒斑疹;血热吐血;衄血;咯血;肝热惊痫;肝火犯肺咳嗽;咽喉肿痛;丹毒;痄;疮肿;蛇虫咬伤
【附方】:
①治伤寒赤斑:青黛二钱。水研服。(《类证活人书》)
②治妊娠伤寒,热郁阳明,热极而发紫黑斑,脉洪数者,若不急治,胎殒在即:真青黛钱半,鲜生地二两(捣汁),生石膏八钱,升麻六分,黄芩二钱,焦栀子三钱,葱头三枚。水煎服。(《重订通俗伤寒论》青黛石膏汤)
③治吐血不止:青黛二钱,新水调下。(《端效方》青金散)
④治咯血:青黛一钱,杏仁四十粒(去皮、尖,以黄明蜡煎黄色,取出研细)。上二件再同研匀,却以所煎蜡少许,熔开和之,捏作钱大饼子。每服,用干柿一个,中破开,入药一饼,合定,以湿纸裹,慢火煨熟,取出,以糯米粥嚼下。(《中藏经》圣饼子)
⑤治咳嗽吐痰,面鼻发红者:青黛(水飞极细,晒干再研用)四钱,蛤粉三钱。二味炼蜜为丸,如指头大。临卧噙三丸。(《医学从众录》青黛蛤粉丸)
⑥治肺经咳嗽有热痰者:青黛、海石、瓜蒌仁、川贝母。(《症因脉治》青黛海石丸)
⑦治小儿惊痫:青黛,量大小,水研服之。(《生生编》)
⑧治产后发狂:四物汤加青黛。水煎服。(《摘元方》)
⑨治胃脘痛,病久成郁,郁则成热:青黛,以姜汁入汤调服。(《医学正传》)
⑩治口舌生疮:青黛一钱,细辛一分,黄柏一分(锉),地骨皮一分,密陀僧一分。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取少许,贴于疮上。有涎即吐之。(《圣惠方》)
⑾治一切热毒,脓窝疮:青黛一两,寒水石一两(煅过,苏为度)。上为细末,用香油调搽。(《普济方》青金散)
⑿治天泡疮:青黛适量,鲜丝瓜叶捣汁调敷患处。加少许菜油调和亦可。(《验方选集》)
⒀治小儿湿癣浸淫疮:白胶香二两(研),蛤粉半两,青黛二钱半。上研匀为细末,干掺疮上。(《田氏保婴集》青金散)
⒁治瘰疬未穿:靛花、马齿苋同捣,日日涂敷。(《简便单方》)
⒂治耳疳出汁:青黛、黄柏末。干搽。(《谈埜翁试验方》)
⒃治烂弦风眼:青黛、黄连。泡汤日洗。(《明目经验方》)
⒄治诸毒虫伤:青黛、雄黄等分。研末,新汲水服二钱。(《古今录验方》)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