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世界讨厌香菜日”流行了起来。据非官方统计,全球大约有15%的人不吃香菜。因此,一些不喜欢吃香菜的人将每年的2月24日定为“世界讨厌香菜日”。而关于吃不吃香菜的话题,古人其实也很纠结。
香菜传入中国
没准比张骞出使西域还要早
不同的人对于香菜味道的感觉可能会不一样。明朝的植物学家屠本畯写过一首《蒝荽》,其中就有“臭如荤菜,脆比菘薹。肉食者喜,藿食者谐”之句。对于喜欢吃香菜的人来说,香菜有一种类似于薄荷或部分水果的清爽之味;可对于不喜欢的人来说,恐怕对香菜这种刺激性的味道避之不及。
可在我国古代,爱吃香菜的人还真不少。起初,香菜可以代指很多植物,如刺芹、香薷等。但也许是芫荽过于出众,在流传中,“香菜”的称呼逐渐成了芫荽的专属,一提到香菜,人们便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芫荽。
芫荽也有很多别称,比如盐荽、香荽等,但它最早的汉语称呼是“胡荽”,盖因它的原产地在西方,据学者考证,香菜原产于西亚或南欧。但香菜传入中国的时间很早,晋代人张华在《博物志》里说:“张骞使西域还,得大蒜……胡荽”。也有人考证:香菜传入中国的时间要比张骞的时代晚。可古人实在不知道谁干了这件好事,便把功劳记在了张骞身上。
晋代陆翙在《邺中记》里记录了一个和香菜名称有关的故事,说的是南北朝时后赵的皇帝石勒是胡人,听不惯身边人说“胡”字,于是把带“胡”字的事物名称全改了,胡荽被改为了“香荽”。或许从那以后,香荽便逐渐演变成了如今的通俗叫法“香菜”。后来,清代的学者厉荃在《事物异名录》里也引用了这种说法:“石勒改胡荽为香荽,今呼为盐荽。”所谓“盐荽”,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芫荽”。
由于味道很神奇,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香菜已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提味菜。晋代文学家潘岳就喜欢吃香菜,他写过一篇《闲居赋》,总结了自己官场生涯的同时表达了对闲居的向往,其中就提到:“堇荠甘旨,蓼荾芬芳”。“荾”就是香菜,意思是堇菜荠菜甜美可口,蓼菜香菜多么香美芬芳呀!明代农学家王象晋也在《群芳谱》里说:“(芫荽)甚香美脆嫩。”
“香菜粉”贾思勰
教你种香菜吃香菜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应该是个“香菜粉”,他在《齐民要术》里不仅仔细地为大家传授香菜种植的经验,还教大家如何吃香菜,比如他提到过一种“胡荽菹法”。“菹”(zū)是腌制的意思,其主要做法为:“汤中渫出之,着大瓮中,以暖盐水经宿浸之。明日,汲水净洗,出别器中,以盐、酢浸之,香美不苦。”用开水沥过再用温盐水浸泡一夜,第二天搭配盐、醋一起吃,非常香美。
此外,香菜还有药用价值,比如元代农学家王祯在《农书》里说:“(胡荽)食馔中多作香料,以助其味。于蔬菜子叶皆可用,生熟皆可食,甚有益于世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也详细介绍过香菜,而且还说:“胡荽辛温香窜,内通心脾,外达四肢,能辟一切不正之气。”
宋朝时,香菜还曾经和职场搭上关系,《宋史·舆服志》记载过:官员的束带纹饰有金荔支、师蛮……胡荽等,不同的纹饰代表着不同等级,看来,宋朝的香菜很吃“香”。
北宋学者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还记录了一个段子,话说吕惠卿曾开王安石的玩笑,说他脸太黑,芫荽能去黑,用芫荽洗洗脸就能变白。王安石说:“我天生就黑,用芫荽洗又有什么用?”当然了,段子是当不得真的,但却说明香菜是足够寻常的一种菜蔬。
古人想吃香菜可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像《齐民要术》这类农业百科全书里都有香菜的种植指南。小说《西游记》里还有个桥段:唐僧师徒来到五庄观,孙悟空带着师弟们去偷人参果,看到观里的菜园子种有“葱蒜芫荽韭薤”。五庄观的主人镇元子是地仙之祖,看来,芫荽不仅为凡人所喜,就连神仙也爱。
花样繁多,餐桌上的“黄金配角”
古人吃香菜,其花样繁多。不仅会腌制,而且还会生吃。
生吃香菜在吃鱼时尤为常见。元代陈元靓编的《事林广记》里记载了很多需要用到香菜的菜肴。比如吃鱼脍,也需要以鲜鱼为食材,鱼肉切丝,加上萝卜和姜丝,最后摆盘时加上生香菜装点,再蘸着醋吃。
元朝的营养学家忽思慧在专著《饮膳正要》里也有强调“香菜与诸菜同食,气味香,辟腥”。他还介绍了几种和香菜有关的美食,比如“秃秃麻食”,这是一种“手撇面”,撇是动作,类似于抛扔,和拉面颇为相似。吃的时候先将羊肉切细加葱炒熟,再加入肉汤调匀浇于面上,最后加上香菜末和蒜点缀一下,这可不是一碗正宗的羊肉拉面吗?
明代中叶的美食研究家宋诩在《竹屿山房杂部》中记载过不少和芫荽有关的菜肴。比如,他记载过一道“熟爨牛”,“爨”(cuàn)原有烧火做饭的意思,但是在制作菜肴的时候,爨有汆、涮的意思。这道菜的具体做法是将牛肉切细后放入冷水中烹熟,再以胡椒、花椒、酱、醋、葱调和,最后加上咸菜和芫荽提味。
此外,宋诩还提到过“羮胾(zì)制”,这是肉羹的制作方式,他列举了许多熬羹时可以加入羹中点缀的佐菜,比如乳腐、豆腐等等。但他还特意强调:“羮中事件视所宜入”,即看具体情况添加,但“每羮入一件,惟胡荽葱可并入之”。由此观之,宋诩应该是一位资深的“香菜粉”。
当然了,香菜还有一些别致的吃法,比如小说《金瓶梅》里提到过各式各样的茶,那时人们喝茶喜欢在茶中加入配料,在第七十五回中提到了一种“芫荽芝麻茶”,就是往茶里加入香菜芝麻调味,这一定是一杯味道极其浓郁的茶。宋末元初的诗人俞德邻写过:“儿挑苦芺供鹅食,妻撷葫荽荐客茶”。应也是以香菜入茶。香菜籽磨碎之后也可以当作一种香料。王祯在《农书》里也提到过:“胡荽其子捣细,香而微辛,食馔中多作香料,以助其味。”
西方人也喜欢吃香菜,据说,希腊人至少在公元前两千年就开始使用芫荽了。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时期,英国人曾把芫荽籽磨成粉,用来调制一种在婚礼时饮用的甜酒。这种调制方法一直延续到现代,如今,还有许多人习惯使用芫荽籽粉来调制鸡尾酒或冰咖啡。而且“香菜鸡尾酒”还受到了不少爱好者的欢迎,我想,这与“芫荽芝麻茶”应该是异曲同工之妙吧。看来,古今中外,爱吃香菜的可大有人在。
撒种要说脏话?对香菜的那些误解
古人对于香菜还有着一些深刻的误解,比如《饮膳正要》里提到的:“猪肉不可与芫荽同食,烂人肠。”有古人认为,芫荽辛温,其性散发,耗气伤神。猪肉滋腻,助湿热而生痰。所以二者一起食用,一耗气、一无补,对于身体不利。不过,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这种说法从营养学上来说有一定道理,但是两者的成分其实并不冲突,通常适量食用不会引起不良反应。
元朝时还有一本《居家必用事类全集》的生活小百科,里面提到了有关香菜种植的注意事项:“常以鱼腥水浇之,则香而茂。不得用粪浇,则不香。如无洗鱼水,泥沟水米泔水,亦佳。”用鱼腥水浇灌出来的香菜不仅长势好,而且味道香,使用粪便浇灌出来的香菜则全无香味。这可能是古人对香菜的某种误解。此外,由于芫荽的味道重,还有古人将香菜称为“秽荽”,并与臭蒜、邪蒿放在一起。
不过,古人对于香菜的最大误解,可能是撒芫荽种子时必须口说秽语,芫荽才能长得茂盛。唐朝人顾非熊在《灵物志》里便说:“下芫荽种,须说秽语。”于是,后世便衍生出了许多相关的笑话。
比如,北宋僧人文莹在《湘山野录》里记载了一个笑话,说的是一位叫作李退夫的读书人,此人行事斯文古板,当时他带着儿子来到京城开封,居住在城北近郊的草房。有一天,种菜的老农请他撒芫荽种子,并告诉他需要说一些“猥语”,芫荽才能长势喜人。李退夫硬着头皮上阵,只好一边手撒芫荽籽,一边低声细语地说道:“夫妇之道,人伦之性。”菜籽还没撒完,有人来访,他就交代儿子把这件事做完。他的儿子于是不停地念“大人已曾上闻”,意思是父亲刚刚已经说过了。明朝小说家冯梦龙在笔记小说集《古今谭概》里也记载过类似的段子。
爱恨情仇,有些人不宜吃香菜
也有古人提出香菜并不适合所有人,比如元代医学家贾铭写过一本专论饮食禁忌的书,书名叫作《饮食须知》,里面就提到有狐臭、口气等症状的人不宜吃香菜。
由于味道比较冲,香菜还是“五荤”之一。在练形家眼中,小蒜、大蒜、韭、芸苔、胡荽为“五荤”,道家则以韭、薤、蒜、芸苔、胡荽为“五荤”。上面提到过镇元大仙的五庄观里种过芫荽,其实,作为“五荤”之一的芫荽练形家和道家认为是荤菜之一。部分出家人认为食用五荤会口气重,恼人心绪,碍人修行,其实是不吃芫荽的。
即使是在普通人当中,不爱吃香菜的也不难找,比如明代文学家王世懋在《瓜蔬疏》里就直接说:“胡荽,味苦无当。而在五荤之内,不植吾圃中可也。”有趣的是,历史上的许多美食家都有专著,比如清代最有名的大吃货袁枚就有一部《随园食单》,记述了三百多种南北美食等,里面却没有出现香菜。也许,袁枚先生觉得香菜这种配料并不起眼,所以没有刻意强调。又或者大胆推测一下:袁枚老师可能并不喜欢吃香菜?
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种食物都有人喜欢、有人不喜。香菜更是这样,有人对它爱得深沉,有人却不习惯它的味道。现代人如此,古人也一样。
文并供图/邱俊霖
香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的调味菜,香菜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胡萝卜素、钙、锌等。中医指出,香菜辛温香窜,内通心脾,外达四肢,辟一切不正之气,是温中健胃养生食品,具有醒脾调中,消食下气,壮阳助兴等功效,适合于胃弱体质、寒性体质及肠腑壅滞者食用,可用来治疗消化不良、胃脘冷痛、麻疹不透等症状。
盐水香菜
原料:香菜300g,熟火腿50g,盐5g,白糖3g,味精3g,姜汁10g,香油5g。
制法:香菜去根后择洗干净,切成长约4cm的段,放在碗里,加上盐腌10分钟,把熟火腿切成丝,放在碗里,待用。把腌好的香菜段压去盐分,加入火腿丝、味精、白糖、姜汁与香油调拌均匀,装盘即成。
特点:红绿相间,清香脆嫩,生津开胃。
原料:香菜50g,猪油35g,胡萝h75g,葱、姜末各3g,清汤750g,盐5g,料酒 10g,味精3g,胡椒粉少许,香油5g。
制法:香菜择洗干净,切成段备用;胡萝卜去皮,洗净后切成丝,用冷水浸泡后捞出沥水。汤锅置火上,放入猪油烧热,用葱姜末炝锅后加清汤烧沸,放入胡萝h丝和盐、料酒烧熟,再加上香菜段、味精、胡椒粉烧开,装入汤碗淋入香油即可。
特点:红绿映衬,芳香健胃,香辣适口,增进食欲,冬季食用尤为适宜。
香菜梗炒肚丝
原料:香菜150g,熟猪肚200g,清油1000g(约耗100g),料酒25g,盐3g,味5g,米醋lOg,葱姜丝、蒜片各2g,香油10g。
制法:将熟猪肚洗净,切成长4cm的细丝,放人沸水锅里焯一下水,捞出沥水待用。将香菜择洗干净,去叶切成寸段,待用。锅置旺火上,放油烧至六成热时,将肚丝滑油,然后将肚丝捞出沥油,原锅中留些许底油,烧至七成热时,将肚丝、香菜段及调味料加入,快速颠锅拌匀,然后勾芡、淋油,出锅装盘即成。
特点:白绿相间,质地鲜嫩,清淡爽口,可补虚,适于大小肠出血、便血等。
现在香菜经常用于烹调领域。具有去腥和增进食欲的作用。香菜一般不可多食,同时不是任何人都适合食用香菜,患有狐臭、龋齿、生疮、口臭等人不宜吃香菜,否则会加重病情。
狐臭又叫臭汗症,是一种分泌带有臭味汗液的疾病,狐臭主要由大汗腺分泌物和局部的细菌作用引起,发病区域主要分布在腋下、外阴及其肛门周围,腋下是狐臭最严重的部位,尤其在夏季或剧烈运动以后,臭味会随汗液排出,狐臭具有遗传性,但并不会影响人体健康,只需注意个人卫生就可减轻病情
狐臭的症状
1.狐臭患者通常会伴发腋下多汗症,一旦周围环境中温度稍高,或出现紧张等不良情绪,腋下就会出现出汗现象,并发出难闻的气味
2.狐臭和流汗过多也会使腋部衣服被染黄,并会留下很难散去的异昧,不仅会让自己很不舒服,而且也会影响到周围的人
狐臭是怎么产生的?
1.一般而言,汗腺有两种:一种是外分泌腺,又名小汗腺,这种腺体分布于全身,分泌99%的水分和0.5%的盐分;另一种为顶浆腺,又名大汗腺,位于皮肤真皮层,只分布在腋下或阴部和眉毛,会分泌较浓稠之液体,含有油脂、蛋白质及淀粉。分泌汗液被腋下的细菌分解后形成恶臭
2.一般狐臭患者的大汗腺管壁细胞的间隙较大,所以从大汗腺排泄出来的汗液,含有较多的油脂、蛋白质及铁等,这些有养分的汗液经皮肤表面的细菌,主要是葡萄球菌的发酵分解后,会产生一种叫作不饱和脂肪酸的物质而发出狐臭味
3.引起狐臭的因素还包括遗传因素、生长发育过程中激素的分泌失常、气候变化、过度劳累、精神与神经系统受损等因素也会引起
4.个人卫生与身体的气味也有密切关系,不良生活卫生习惯往往导致狐臭
5.许多青年男女喜欢穿紧身衣、牛仔裤等,导致皮肤与衣服紧贴,阻止了分泌液的挥发,使这些局部温度高、湿度大,一些细菌便在这里滋生、分解,并产生特殊的异味
哪些人会有狐臭?
1.由于大汗腺在青春期分泌旺盛,所以狐臭患者大多是青壮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衰老,大汗腺也逐渐退化,狐臭的症状也可以减轻或消失
2.狐臭具有遗传性,大多数患者有家族遗传史,根据调查,父母双方都有狐臭的,后代80%会遗传到狐臭,父母有一方有狐臭的,那么后代遗传的几率为50%
3.狐臭还与性别、种族有关,一般女性多于男性,白种人和黑种人多于黄种人,在西方人中,80%的人身上都会有狐臭,所以,在西方国家,狐臭并不算疾病
狐臭的预防应注意以下几点
1.患者应注重个人卫生,如果出汗则应尽快擦干或洗澡,以尽量减轻狐臭
2.经常洗澡,洗澡时可适量使用消毒液或有消毒作用的药皂,以减少细菌的滋生
3.经常出汗的人应穿着宽松、透气的衣服,气温较高时尽量不要穿长袖和厚衣服
4.最好不要以香水遮盖臭味,这样容易引起皮肤的过敏,此外,香气与臭味混合会使气味难闻
5.如果使用止汗剂则最好在皮肤干燥或洗澡时使用,出汗后最好禁用
6.多食用新鲜的蔬菜、水果和清淡的食物,少食用肉类、油炸类食物,对抑制狐臭的产生有一定的作用,如羊肉、香菜、韭菜及一些辛辣刺激性食物,都是狐臭气味加重的因素
狐臭的治疗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在医生的指导下涂抹外用药剂,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效果比较短暂
2.患者也可采取手术切除的方法治疗狐臭,这种方法虽效果比较显著,但疤痕较长,对上肢的行动有较大影响
3.患者可采用腋臭剥离术,这种方法是手术中最好的选择。对上肢活动与腋部皮肤的影响都很小
4.患者也可进行激光脱毛,同时封闭大汗腺,这种方法疗效显著,但需多次治疗,通常每隔两月就需要治疗一次,进行约4~5次方能痊愈
如果别人有狐臭你该怎么做
1.不要回避这个话题,这个话题确实让人难以启口,但试想一下,如果别人在你的背后议论纷纷,你会多么希望受伤的不是你啊
2.要善解人意,选对时机,狐臭可不是个可以公开讨论的话题
3.给朋友提供应对狐臭的切实可行的建议
参考书籍
1.健康生活图书编委会编著,女性健康大百科,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03.
2.张新成编著,很灵很灵的老偏方112个女人健康美丽小偏方,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06.
3.(英)道恩·哈波著;龙华,祝凤英译,道恩医生的健康箴言,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09.
4.刘小涵,张松著,我知道你不知道 奇妙的身体,华夏出版社,2013.02.
5.秦旭东编著,很久很久的老偏方 男人养生特效秘方,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05.
6.蒋艳青编著,青年健康指南,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06.
注:图片来自网络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