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舌苔有狐臭味(舌苔有狐臭味怎么办)

时间:2024-05-30 14:24:47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狐臭”的病因分析及中医治疗方法

一大学生患狐臭,刻下双手掌发红,手心出汗,饮食可,二便调,舌暗红、苔白腻积腐,脉弦紧。狐臭之部位为腋下,属少阳经病,其臭味为少阳玄府湿热郁(淤)腐秽浊之气外透所致;此患证机亦合此理。

关于腋臭、狐臭的中医辩证,中医典籍认为狐臭腋臭的产生主要是"血气不和蕴积"。论曰阴阳之在人,血与气尔,两者调适,则行流散徒,莫或底滞,达于形色,畅于肤理,无不得其和,苟失其宜,血气从而凝积,此所以有狐臭之病。

肝气郁于内而出于腋,其臭如狐,又曰狐臭。腋之下有窍,肝气盛则窍寖开,而其气泄于外,盖不可近,实由肝经邪气。

而临床上根据腋臭经方"清邪散臭汤"经验反馈,通过调气血、止汗除湿便可很好的改善狐臭,这与现代医学认为狐臭与汗有关也相吻合。

一女24岁,学生,身患狐臭,内心痛苦不堪。两腋下潮湿粘手,黄染衣服,臊气甚浓,经来加重,四季如此,尤以夏季为甚。口淡,食谷不香,肢懒身倦,便溏,月经后期,色淡。素体肥胖,嗜喜厚味。时值炎夏,用“西施兰”无效。舌淡苔白浊,脉浮滑。

《古今医统大全》记载“腋属足厥阴肝经之分,肝气郁于内而出于腋,其臭如狐,又曰狐臭。腋之下有窍,肝气盛则窍寖开,而其气泄于外,盖不可近,实由肝经邪气。虽外搓以枯矾、麝香,仅疗一时之急,不终日而气复如旧者,何也?此皆不知治本也。治本者何?内以疏其肝脏之邪,则气自息,如泻肝汤、龙荟丸之类是也”

《古今医统大全》认为治疗上多用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蜘蛛散、夜明砂、田螺散等药物。

且腋臭经方清邪散臭汤根据狐臭发病的规律,将狐臭发病的原因归结为五脏六腑气血不和,具体又可以分为多个证型,常见辩证如营卫不和证、湿毒蕴表证、风水在表证。

治宜回表阳,祛风湿,用防己黄芪汤加减:汉防己,生黄芪,炒白术,生苍术,茯苓皮,泽泻,车前子(包)、车前草,生甘草等”并按语说“

素体肥胖,每多表阳不足。嗜喜厚味,湿邪必定内存。表虚湿着,而见汗出腋下,潮湿粘手,发为狐臭。清邪散臭汤基础方,可谓方证相对,投之果效。思路正确,值得研究。”

从中医角度,窃以为患狐臭者本先天少阳玄府不通、枢机不畅之人,而腋下乃少阳最疏松之处,故少阳玄府郁腐秽浊之气遂于腋下透发于外,此实为自体自调功能之表现。而西医手术摘除腋下腺体以治狐臭之法,当为堵塞封闭浊气外透之通道,既不治标又不治本,恐有百害而无一利;摘除了腋下腺体的患者将来极有可能生发少阳经位积聚癥瘕之患。

自然界中但凡有污浊腐秽之地,论其因:一者本有产生源头而又荒于清理涤除,二为开阖不畅、风气郁闭不流通。而人体狐臭之患,其形成之机正同此焉。故治狐臭,正如涤除自然之郁腐秽浊,一者清理郁腐之物,于人体当为清热化湿除秽浊;二者,流通风气,于人体当为宣通少阳玄府并保持三焦升降出入之通畅。狐臭患者,于体质分型虽属先天特禀质,根深蒂固,但只要治法方药对路,医患坚守,假以时日,改变这个先天缺限应该是有可能的。

病因、证机、治则既明,便疏以半个小柴胡汤(用柴夏芩,去草枣姜)合三仁汤化裁以进;交待患者,疗程较长,如无坚守之信念毅力,则取效于一时耳。

患者复诊,言初期仅服5剂药后狐臭味即大减,手掌发红、手心出汗亦减,脉紧之态缓,舌苔积腐缩小。不巧的是,患者后因受外伤而停服中药。但有失有得,在停服中药将及一月里,正有利于临床观察效果。患者自诉,虽然停服一月,但效果一直保持至今。此又是余始料未及的。

你是寒湿还是湿热?怎么祛除湿气?不同的湿有不同的办法

你是寒湿还是湿热?4招自查一下

想祛湿却不知道自己是寒湿还是湿热,

如何判断自己到底是湿热与寒湿呢?

可以从4个方面着手。

■ 寒湿

寒湿主要由两个原因引起:

从外而言,居住的地方潮湿,

冒雨涉水,久卧湿地;

从内而言,饮食生冷、瓜果水饮之品,

损伤脾胃。

寒湿的表现主要有:

1、舌头: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白厚腻,

有的舌苔上面漂浮着一层水汽。

2、小便:尿液清长没有什么味道,如水一样。

3、大便:寒湿导致的腹泻程度缓慢,

肚子总觉得不舒服,

一紧张、一吃油腻食品就想上厕所,

次数多,不成形,很稀薄,中医叫便溏。

慢性腹泻多数都是脾胃虚寒造成的。

4、体味:寒湿体质的人汗出肤冷,

身上基本上没有啥味道。

寒湿的人伴有阳虚,阴盛阳衰,

会怕冷,怕吹风,怕吃凉东西。

寒湿内阻,会阻碍气血的运行,

导致瘀阻经络,不通则痛,

所以寒湿体质的人会觉得全身哪都疼。

■ 湿热

湿热内蕴中焦,脾胃纳运功能失职,

其致病因素大多是由外感湿热之邪;

或湿邪不解,郁而化热,

湿热合邪,蕴结脾胃,

或嗜食酒酪肥甘,因酒生热,

再加上喜欢吃含有脂肪的食物,

从而易酝酿湿热而损伤脾胃。

湿热的表现主要有:

1、舌头:舌质偏红,舌苔黄厚腻。

2、小便:小便会发黄,味道很重。

3、大便:湿热导致的腹泻又急又猛,

所谓暴迫下注,里急后重,

上完厕所肛门有灼热的感觉,且味道臭秽。

4、体味:湿热体质的人体味很重,

狐臭、腋臭、脚臭等,都经常出现。

湿热的人,因为湿所以运化受阻,

因为内热所以吃一点滋补厚腻的东西,

就会上火、口臭、口疮、长痘。

怎么祛除湿气?不同的湿有不同的办法

● 寒湿:

治疗原则:温寒化湿,可服生姜砂仁茶。

做法:

取生姜5克、陈皮3克,

温水煮开后下砂仁3克,水煎代茶饮,

注意砂仁不宜久煮。

生姜可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陈皮可温中散寒、燥湿理气,

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止泻,

三者合用,常饮可温寒化湿。

● 湿热:

治疗原则:清热祛湿,

可服马齿苋土茯苓绿豆汤。

做法:

把新鲜马齿苋60克,洗净,

一同加入土茯苓30克、绿豆50克,

炖至熟烂,煎汤服食。

马齿苋具有清热解毒、散血消肿的功效,

土茯苓是祛湿要药,加上绿豆清热毒,

常饮有清热、利湿、解毒的作用。

“湿热”和“寒湿”分不清,祛湿只会越祛越湿!

“千寒易除,一湿难祛”,湿气入体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出现,很多人都知道要祛湿,其实体内的湿气也是分“寒”“热”的!

不同属性的湿气,祛湿方法也不尽相同,快来看看哪些方法更适合你呢?

湿气易渗透,入体分寒热

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受,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比较重,寒湿袭人。

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又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烈日当空、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

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很难治好了。

你是“寒湿”还是湿热

▶ 寒湿

寒湿主要由两个原因引起:从外而言,居住的地方潮湿,冒雨涉水,久卧湿地;从内而言,饮食生冷、瓜果水饮之品,损伤脾胃。

寒湿的表现主要有:

1.舌头: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白厚腻,有的舌苔上面漂浮着一层水汽。

2.小便:尿液清长没有什么味道,如水一样。

3.大便:寒湿导致的腹泻程度缓慢,肚子总觉得不舒服,一紧张、一吃油腻食品就想上厕所,次数多,不成形,很稀薄,中医叫便溏。慢性腹泻多数都是脾胃虚寒造成的。

4.体味:寒湿体质的人汗出肤冷,身上基本上没有啥味道。

寒湿的人伴有阳虚,阴盛阳衰,会怕冷,怕吹风,怕吃凉东西。寒湿内阻,会阻碍气血的运行,导致瘀阻经络,不通则痛,所以寒湿体质的人会觉得全身哪都疼。

✦姜枣茶

做法:姜切片取2~3片,红枣3颗,在红枣上用刀划几个口子,这样药性也能释放至茶中,大火煮开,中火10-15分钟,可以喝水,红枣最后可以吃掉。最好在早上和中空腹服用,下午3点后喝会影响睡眠。

姜枣茶能够祛除寒湿、调和营卫。但脾胃有热的人不能喝,会造成湿热。体寒怕冷的人,可以多加几粒花椒,煮成花椒姜枣茶,祛寒湿的效果更强。

✦泡脚

在中医看来,脚是人体经脉聚集处,光踝部以下就60多个穴位,泡脚可以起到温经散寒、疏通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

寒湿重的人在这时用热水泡脚,有助于祛除寒湿,让人精神振奋,增进食欲,促进睡眠。

热水泡脚水温以42℃~45℃,温暖舒适为宜。

泡脚以后最好做些简单的按摩,比如在脚心(涌泉穴)、脚趾、脚跟处细心找找有没有痛点,每个痛点处按揉三分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湿热

湿热内蕴中焦,脾胃纳运功能失职,其致病因素大多是由外感湿热之邪;或湿邪不解,郁而化热,湿热合邪,蕴结脾胃,或嗜食酒酪肥甘,因酒生热,再加上喜欢吃含有脂肪的食物,从而易酝酿湿热而损伤脾胃。

湿热的表现主要有:

1.舌头:舌质偏红,舌苔黄厚腻。

2.小便:小便会发黄,味道很重。

3.大便:湿热导致的腹泻又急又猛,所谓暴迫下注,里急后重,上完厕所肛门有灼热的感觉,且味道臭秽。

4.体味:湿热体质的人体味很重,狐臭、腋臭、脚臭等,都经常出现。

湿热的人,因为湿所以运化受阻,因为内热所以吃一点滋补厚腻的东西,就会上火、口臭、口疮、长痘。

✦荷叶茉莉茶

荷叶清香微苦,清心解暑,很多人都知道荷叶能减肥,其实这主要就是依赖于它的祛湿利水的功效。茉莉花清雅芬芳,还有平肝解郁,清热利湿的效果。

两者一起泡茶饮用可以祛痰除湿,清热降浊

4种习惯,易助湿邪

除了穴位与食疗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能帮助避免生湿。以下4种生活习惯,易助长体内湿邪,大家可根据自身情况,加以调整改善。

1.熬夜、过劳

古籍《脾胃论》中指出:劳倦则脾先病。而脾受伤,体内水谷运化受影响,自然会加重体内湿邪。

建议:要注意劳逸结合,每天23点前就应进入睡眠状态。

2.久坐不动

久坐会使人供血不足,加重乏力和肌肉酸痛,影响湿气的排出。

建议:平时每坐1小时,就起身动一动,拉伸筋骨。

3.贪凉或口味重

喜欢吃生冷的食物或者凉性蔬果,亦或是喜欢吃油腻、过甜、过咸的食物,都会给胃肠消化增加负担,胃动力不足,经络不通,也就增加了湿邪积聚的机会。

建议:饮食要均衡、荤素搭配;烹调凉性食材时,最好加入温性的调料来中和。

4.嗜酒

酒精对胃粘膜有直接的刺激作用,而且其需经过肝脏代谢才能转化成无毒的乙醇排出体外,会增加肝脏负担。

长期饮酒的人脾胃虚弱,不能受纳腐熟水谷,宣发精微,水精不能四布就会积聚。


来源:云南中医、中医界+

编辑:珠海市场监管团队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我们将24小时内进行处理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