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狐臭病的故事(狐臭的历史)

时间:2024-05-28 09:38:34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青春期故事:聊城初三男生尴尬的“臭味儿”

起初,我对“腋臭”这个词语并没有概念,只知道有人身上有异味会让人不自觉远离甚至反感。直到接了任务去采访一个有腋臭的小男孩,才知道有腋臭的人原来是这样的心理状态。

一大早,随车赶到聊城市高唐县汇鑫街道,一进家门看到的是摆在地上的各种废品,妈妈看到我们赶紧出来迎接,妈妈说,小硕去上学了,一会才能回来。

随后,和妈妈交谈了起来。据妈妈介绍小硕现在上初三了,马上就要考高中。但最近他的反常让妈妈很担心。

“以前小硕是个很活泼的孩子,特别热爱运动。在学校还是足球队的,业余爱好喜欢和朋友们在一块打拳,还拿过奖。但是最近几个月变得很奇怪,老师给我打电话说,你家小硕在足球方面培养培养还是挺不错的,为什么退出了,希望你好好劝劝他,听到这我就特别奇怪,以前刚加入的时候我和他爸爸还反对,怕耽误学习,软磨硬泡的总算答应了,怎么又自己退出了呢。”

我问妈妈,那这段时间小硕有没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妈妈说:“以前放学后根本找不到人,和他那些同学玩到很晚才回来,为这事我还打过他。后来就变了,放学看就回来写作业,还帮我整理废品,帮我做家务。我问他,你怎么不出去玩了,他说,不想出去了。看他一天比一天沉默,那天就吃饭的时候问了问他,就是腋下有异味,同学们说他了,伤自尊了。”

我问平时您不知道他腋下有异味吗,妈妈说,我平时忙,也注意不到他,家里人都没有这东西,不知道怎么他就有了。我确实也不知道这件事情对他的影响这么大。

这时候,小硕放学回来了,看到我们显得很拘束,但我注意到他总是两个胳膊夹得紧紧的,但确实也能闻出味道。

既然求助我们了,我们就带着小硕来到了济南现代皮肤病医院,找到主任为小硕检查后,主任和我们解释道,他的这个年纪就是腋臭的高发期,即使没有家族史,也会因为大汗腺的变异散发异味,但他这个年纪还是比较好治疗的,毕竟年纪还小,大汗腺还没有发育成熟,而且现在有救助补贴,如果家里实在困难,可以申请免费治疗。

主任为小硕制定方案后,随后就接受了治疗,妈妈问医生,这个治疗会不会留疤,毕竟还是个孩子。主任回答说:“我们采用的这个方式是无创治疗,不会留疤的。”

我怀着好奇心问主任,这个疾病真的能让一个特别外向的人变成这样吗。主任说:“可能在我们眼中有腋臭的人和我们没有什么不一样,但是他比我们要敏感,可能一个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就会让他心理压力。尤其是现在的青少年发病率很高,或许就因为这件事情,在学校就会受欺负,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

结束了一天的随拍,心里有了一些感慨,对腋臭患者有了更深的了解,原来他们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坚强乐观,他们也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帮助。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民间故事:狐臭女

家住溪水村的李三两口子近日里愁眉不展。

他家独女李小花已到了婚配的年纪,相亲了数次人家男方都借口推脱,全是因为李小花的狐臭闹的。

要是一点还罢,可她的狐臭相当严重,小时候就没人愿意跟她玩,这长大后更是连婆家都找不到,这让李三两口子如何能不愁?

年近二十的李小花也因此越发的自卑起来,平日里更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眼看人都要精神出问题了。

这天,李三媳妇,也就是李小花她娘不知从哪里找了个偏方,说是一位神医开的药,只要用它来泡澡,就能把这狐臭给治好喽,李小花一听,眼神都变得明亮了起来。

为了将这草药的性质发挥到极致,她硬是强忍着药水变凉的刺骨感,让自己在大桶里足足泡了快两个时辰,人都险些泡晕了才肯罢休。

还真别说,这药还真管用!

李三两口子嗅了又嗅,都只闻到了一股药草的香味,那难闻的狐臭味已经彻底消失了。

就连李小花自己都觉得一阵神清气爽!

见自己女儿好了,李三手舞足蹈的就要去找媒婆替自己女儿物色对象,可李小花却摇了摇头,其实她的心里早就有喜欢的人了,只是以前她不敢表明心意,怕人家嫌弃自己。

如今自己已经好了,她决定要为自己的幸福去努力争取一次。

她让爹爹帮忙约了村里的年轻小伙张奔,他家是个猎户,小伙子长得结实不说,样貌也生得英武。

李小花从小就对他有好感,长大后更是将他当做了自己另一半的首选。

只是喜欢张奔的姑娘却不止她一个,可好在张奔对成亲一事不上心,平日里也极少去理会对他嘘寒问暖的姑娘们。

这让李小花越发觉得,他是个能托付终身的人。

午饭过后,李小花打扮一番就出了门,到了约定地点,见张奔已经等在了那里,心里头不由得一阵小鹿乱撞。

好不容易鼓足勇气走到了他跟前,张奔却先开了口,第一句话就是问她吃饭了没有。

李小花先是一愣,随即点了点头,一脸娇羞的模样。

其实李小花人长得不错,只是以往因身体原因鲜少露面,也少了一份精气神,所以没什么人注意过她。

如今见她松快了不少,张奔也忍不住替她高兴。

其实他本就对李小花多了一份关注,只是这份关注无关情爱,单纯就是觉得这姑娘心地善良,却偏偏身患隐疾,替她觉得有些惋惜而已。

如今她好了,张奔想,似乎处处看也不错,于是才爽快地答应了张三前来赴约。

两人慢慢散着步,好半天才聊那么一两句,两人都不属于善谈之辈,所以气氛有些尴尬。

这时,天上的日头也似乎来了劲,想要在他们身上添一把火一般,越来越烈,不多时就把张奔跟李小花晒出了汗。

眼看天气越来越热了,张奔细心的发现李小花出了不少汗,于是便提议去那旁的大树底下坐坐。

李小花欣然应允,可好巧不巧的,一时没注意脚下,一只脚居然绊到了路上的一块石头,眼看就要摔倒在地。

说时迟那时快,张奔很快就做出了反应,一把将人给接住了,只是突如其来的一股怪味让他忍不住轻呕了一声,从他瞬间无意识皱起的眉头,李小花突然就悟到了什么。

只见她猛地推开张奔,用右手捂住嘴巴,哭着跑开出去。

待张奔反应过来时,她人已经跑了老远了,且背影是那么的落寞跟无助……

当一位老游医提着酒葫芦哼着小调走到一处溪水旁时,就看到一抹弱小的身影正坐在溪水边埋头痛哭。

哭了一会儿后,就望着眼前的溪流出神。

老游医大半辈子阅人无数,一眼就看出了这姑娘有轻生之意。

他素来爱管闲事,更何况是自己碰到的,他就更想管一管了,于是便走过去询问情况。

得知小姑娘是因为自身狐臭而苦恼时,老游医猛的一个哈哈就乐了起来,说这又有何难,不正好撞到了自己的老本行上了嘛。

于是他给了姑娘一个偏方,还说这偏方用不到药草,不用她再泡那只能暂缓一时、一出汗就打回原形的药澡了。

而老游医口中的那道“药”却让李小花差点惊掉了下巴。

但一想到方才张奔无意识的举动,她就既羞愤又难过。

尽管那喝的醉醺醺的老头看上去有那么几分的不靠谱,但李小花决定,无论如何都要试它一试。

她眼尖的发现,在一旁的小路上,就有那老游医口中所说的秘方……

当李小花沮丧的回到家中,一眼就看到了站在院门前手足无措的张奔。

她下意识的躲到角落里,本想着等他离开了自己再回去。

直到她娘出来跟张奔说小花不在,张奔才急忙离去,边跑还边对李母解释,说自己要去寻小花。

李母刚觉得疑惑,就看到自家闺女从一旁的稻草垛边走了过来,问清缘由的她也不得不狠狠地叹息了一番。

第二天一大早,李家的柴门就被敲得震天响。

李三老不高兴的出去开门,见是张奔和他的父母亲,他就不爽的道:“道歉就不必了,是我家闺女配不上你家好儿郎,你们走吧。”

哪知张父张母一听,顿时就扯出一抹认命的笑容来,解释说,他们一家是来提亲的。

李三一听,心里顿时那个高兴呦,不过还是决定先拿乔一番,哼哼地开了门。

两家的婚事很快就定了下来,李小花过门那日,新郎张奔在婚房外深吸一口气,进到房里就要去揭新娘子的盖头。

李小花害羞的垂下了头,随着喜帕落下,一张清秀娇羞的面容就浮现在了张奔的面前。

他下意识的放缓了呼吸,可那日那股上头的异味却并没有传来,他不由得有些惊讶,后来一想,或许是小花又用那药草泡过澡了,于是内心一阵感动。

李小花自是看出了他的异样,说,“若是我日后腋下发臭,你可嫌弃?”

“不会!”

张奔想也不想,赶紧回答到。

那日就在小花捂嘴跑走时,他才突然明白了自己的内心,原来他早就对这个可怜的姑娘心生爱意而不自知。

直到他去她家找她,她避而不见,他就越发的牵肠挂肚。

思考了一夜后,他果断告知父母说,自己这辈子非她李小花不娶。

也正是因为这样,他的父母才勉强同意,从而上门去提亲,谁叫儿子动不动就说要打一辈子的光棍呢,执拗如他,他们可不敢赌。

再说这李小花也是他们看着长大的,那孩子样样都好,心地也善良,就是那熏的方圆几米内都让人眼睛疼的臭疾让他们犹豫不决。

最后还是拗不过自己儿子,两孩子终成眷属。

新婚第二天,张奔带着媳妇儿给老两口来敬茶,期间他一直偷偷乐着,时不时还乐出声来,惹得媳妇儿直朝他飞眼刀。

就连父母也以为他抽风了,正想骂他呢,却又不敢放开呼吸。

还是张奔赶紧上前,凑到老两口的耳边轻声说了一句什么,老两口才半信半疑的试着吸了一口气,嗬,当真什么也没有闻到。

他们十分好奇,忙问缘由,李小花也是一脸乐观的把前因后果一一道来。

原来那日她按老游医说的秘方治了腋下,回家路上她见臭味还在,就以为无效,哪知回家后换衣服时,她才后知后觉的发现,原来那味道都是身上的衣服散发出来的,腋下的味道已然淡了许多。

她内心狂喜,赶紧洗了个澡,出浴后再一闻,就再也没闻到那股令自己都作呕的异味了,一时欣喜不已,赶紧将这一好消息告诉了父母。

李三两口子听完是老泪纵横,自己女儿总算治好了,以后再也不用担心被人嫌弃了,看着女儿不再封闭自己,他们心底说不出的欣慰。

更值得高兴的是,张奔那孩子明知道女儿有臭疾还带着自己父母上门来提亲,可见他是一个值得托付的人。

于是欢欢喜喜的将女儿嫁了过去,往后的日子也正如他们所料,夫妻二人日甚一日的甜蜜,老两口当真是彻底的放心了。

只是那游医到底给李小花开了什么药方,李小花却闭口不提。

她时刻谨记着老游医离开时的那句交代,“这秘方只能告知另有臭疾的人知道,至于没有臭疾的人,要守口如瓶,不然的话,会遭反噬的。”

世间奇事有许多,而李小花命好,遇到了这个机缘。

而善良如她,只要有臭疾患者慕名前来,她都会将那秘方偷偷告知。

然后在他们震惊又难以置信的神情中怡然自乐。

心道那日的她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当李小花老了,她也依旧不忘老游医的大恩。

既然再也遇不到他当面去感谢,那她就把这份恩情继续传下去罢。

在她的帮助下,许许多多的臭疾患者如重获新生一般,迎来了积极向上的人生。

至此以后,那老游医所说的药方就成了臭疾患者口口相传的神秘秘方,而那些没有患过臭疾的人是无法得知的。

洪纬读《身体的气味》︱“隐疾”给人带来多大伤害?

洪纬

《身体的气味:隐疾的文化史》,陈桂权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184页,36.00元

封城的日子里,你最希望做的却无法立刻实现的事情是什么?我的愿望是能够和朋友们线下聚聚会,去图书馆翻翻书,看看博物馆,逛逛水族馆……总之,就是走出方寸之间,回到大千世界。我想,这也是大部分人的愿望。而一旦进入人群,我们便难免遇到形形色色的人——闻到千奇百怪的体味。

关于人体散发出的气味,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在他著名的个人哲学思考录——《沉思录》中向读者发问:

遇到患有狐臭的人,你会生气吗?

遇到患有口臭的人,你会生气吗?

你怎么善待这样的麻烦?

这位皇帝认为这些气味是很自然的东西,人类应该理性对待。但是,在现实世界里,要对这个问题做到理性,谈何容易?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不知不觉会充分调动全身的感官系统探知对方,包括嗅觉、触觉、听觉、视觉乃至味觉。大家对汗臭和脚臭都不陌生,它们给我们的嗅觉感官带来强烈的刺激,令人相当不快。倘若遇到有严重狐臭或口臭的人,这种刺激感可能会更加强烈。

俗语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狐臭和口臭并不引发疼痛,仅仅是给交往对象带来一些感官上的“麻烦”,它们是否能被归为“病”类呢?在《身体的气味》中,作者陈桂权博士将它们归为被称为“隐疾”的一类疾病。在现代习惯用语中,隐疾多指性病,事实上,在古代它所指的内容相当广泛,但凡涉及隐私或者难言之隐的病症都可计入其中,而那些表征不明显的病症和问题也可用隐疾来指代。陈博士在《身体的气味》中着重讨论了几个当下比较敏感的主题:狐臭、口臭、性病和脚气病。

作为一位非医学史从业研究人员,作者没有囿于医学史的内史范畴,而是将关注点放在了文化层面,吸纳了众多明清笔记小说、当代小说和逸闻轶事,畅其旨趣。阅读该书时,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隐疾给当事人生活造成的巨大负面影响展露无疑。用这些史料来探讨隐疾文化史最为恰当不过,也是书写一部大众史学读物的巧妙之处。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引发狐臭的原因认识不清,认为它可能是一种传染病,抑或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譬如,唐代医家孙思邈便认为得狐臭有天生与传染两种途径。这些传统观念或曰医学理论直接影响了人们对伴侣的选择。四川省凉山诺苏人认为狐臭具有遗传性,与这些“病患”联姻被视为大忌。在成都市,相亲过程还有这么一个阶段:男方托人到女方家中去看门户,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把待嫁女子叫到身边来坐,闻闻有无狐臭。

在婚姻不自由的年代,女子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男子则享有相当不同的待遇,婆家对媳妇不满意,要么休妻要么纳妾。其实在古人的现实生活中,休妻、纳妾并不是由着男人的性子来。晚清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便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浪荡子龙光因妻子有狐臭想纳妾,妻子同意,可惜老爹不允,龙光便与妻舅串谋,害死了亲爹。

史学家黄永年说,中国人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喜欢把异族骂为畜生。出于对异族的偏见与歧视,汉文化将腋气与“胡臭”联系起来,进而再将“胡臭”变成“狐臭”。这种叫法延续至今,根蒂是歧视异类的文化隐疾。古代志怪小说也有描述人与狐狸精发生情愫,并最终染上狐臭的故事,从中更能直观体会汉文化对“狐臭”的偏见。在河南省某些地区,狐臭又被称为“门病”,被认为是门第不清所致。

现代医学已经证明狐臭不具有传染性,全因个体腋下大汗腺过于发达所致,只是它具备遗传性。经过一定的治疗,狐臭可以得以消除或者减轻。

至于口臭,对身体健康的人来说,重点是需要保持良好的口腔清洁习惯。在《身体的气味》中,作者对口腔清洁史做了一番清晰的梳理。大概最晚在东晋时期,人们已经知道用盐末揩齿来清洁牙齿。后来人们又发明出了劳牙散、揩牙散之类的牙粉,以指点药,揩在齿上。宋代佛门弟子在日常起居中也很重视洗漱、揩牙。宋代《禅院清规》规定早晨起来盥洗漱口,步骤如下:“使用齿药时,右手点一次,揩左边,左手点一次,揩右边。不得两手再蘸。恐有牙宣(笔者注:牙龈出血,严重化脓)口气过人。” 《红楼梦》中大观园内的公子小姐们在漱口之前都会先用青盐擦一遍牙齿。青盐常被做成棱柱形状,方便使用。除了用手指揩牙,古人还会用揩齿布,我国大约在晚唐时期就有揩齿布了。

虽然洁牙剂可以追溯至古代,但是,西方牙粉和牙膏被引进中国时,还是经过了一番曲折的。在十九世纪末,洋货牙粉和牙膏在中国的主要使用者是学生、公务人员、社会名流、名妓等,刷牙成为“文明人”的象征之一。对新生事物,人们需要一段接受过程,担心用毛刷长久地刷牙,牙齿会坏掉。1876年的《格致汇编》就说:“有人喜欢用牙粉刷牙,此质虽能令牙齿变白,但久用之,则外壳消磨净尽,而牙易坏。” 其实这种担心也不无道理,我于硕士期间做口腔微生物学研究时,一位在国际知名公司负责口腔护理产品研发的专业人士便告知,有些品牌的牙膏里添加了一些磨损牙釉质的物质,期望达到美白牙齿的效果。尽管过程曲折,在1915年,汉口民生化学制药公司已经开始制造国产牙膏。

关于上述各种洁齿方式在社会上的普及度,我们不可过于乐观。历史上,莫说程序复杂的揩齿,就连能够做到简单漱口的人也不多。2004年,一项调查显示,现代中国人的刷牙率虽然猛然上升,但至少还有三亿人不刷牙,而且大部分坚持每天刷牙的人都没有掌握正确的刷牙方式。

1880年代的布朗牙粉广告(来源于Ebay网站)

口臭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比如,东汉典故“刁存含香”讲的便是老臣子刁存口臭的故事。据称,在商讨政务时,刁存的口臭让汉桓帝实在有些受不了,但又碍于老臣身份不便明言。一日,朝务完毕,皇帝赐刁存一片丁香,令其含在口中。刁存口含丁香,却不知何故,只觉得口中辛辣、刺舌,又不敢咀嚼。他以为自己犯了大错,皇帝赐他与毒药。回到家中,他抱定必死之心,与家人诀别,经朋友家人鉴定所含之物是丁香后,方才恍然大悟。

到了民国阶段,女子争取到了更多的权利,男女婚姻恋爱也主张自由。1939年,在上海发行的一个期刊《五云日升楼》里讲了一位宁波女子因丈夫口臭提出离婚的故事。该女子时年二十五岁,受过一定教育,在1935年奉父母之命嫁给了当地同样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富二代大学生。二人结婚四年,却从未同房,最终女方聘请律师向法院提出调解离婚。

相较于女性,在古代,男性享有更多的特权,他们对色的追求也从来没有半点隐晦。中国娼妓业的长期合法化经营,文人骚客对青楼妓院的情有独钟,便是例证。性话题属于中国文化中隐的部分,在现代习惯用语中,“隐疾”亦逐步演化为单指“性病”。中国传统文化关于性学方面的知识也是相当丰富的。荷兰汉学家高罗佩对中国古人在性方面的文化与风俗有比较全面的考察,代表性著作有《中国古代房内考:中国古代的性与社会》。在儒释道三家中,道教的学说与实践对中国古代的性文化贡献最多。“长生”是道教修行的宗旨之一,在南方道教中别有一支专攻房中术,持采阴补阳的理论,企图以男女交合的方式实现延年益寿或治疗疾病的目的。

男子对妓女的追求使他们付出了严重的健康代价,在寻花问柳中身染疾病,“花柳病”的名称便由此而来。明代至民国期间,梅毒一直是危害中国人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据现在主流观点,梅毒是十五世纪地理大发现之后,美洲新世界反馈给旧世界的瘟神。在远航海员与当地娼妓的共同作用下,梅毒辗转传到了东南亚、东亚地区。美国作家德博拉·海登在《天才、狂人的梅毒之谜》一书中提到,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林肯、福楼拜、莫泊桑、尼采、王尔德等多名国外历史名人都身患梅毒。据传,在中国历史上,明代正德皇帝十分好色,生活荒淫,三十一岁便短命呜呼,且无子嗣。有人说他死于天花,有人说他死于梅毒,但是梅毒说似乎得到了更多的认同。

对普通人,隐疾给个人的正常社会交往、家庭婚姻关系以及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伤害。民国时期,上海报纸上关于男子身患隐疾,不敢与妻同床的故事屡见不鲜。例如,在1932年,上海一家服务于现代都市女性的杂志,《玲珑》刊登了一则“新婚夜不敢同床,原来丈夫患隐疾”的故事,讲的便是男子婚前与妓女有染,导致严重性病,以至于心感愧欠,不敢面对新婚妻子。

随着全球化的加剧,病毒、细菌、真菌横扫世界的脚步也在逐步加快。最后,陈博士还触碰了一个富有争议性的话题,即“脚气”和“脚气病”。在现代社会里,“脚气”通常是指一种由真菌引起的足部疾病,俗称香港脚。患者奇痒难耐,严重者甚至引发恶臭。该病给当事人的日常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虽然不及上述几类隐疾,但是在群居之处,传染性极强,患者也不愿意大大方方地讨论。说“脚气”主题具有争议性,主要还是源自疾病的名称。在中国历史上,“脚气病”被广泛记录,宋代车若水著有《脚气集》,题为疾病名称,但内容非也。著《脚气集》时,车若水身患脚气病,据考据,这是一种非真菌引发的疾病。《身体的气味》是一本史学著作,陈博士将重点放在了史学方面,他并未对真菌引发的脚气这一现代病置于过多的笔墨。他重点将古代“脚气病”的文化史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指出我国古代所指的脚气病可能是一种维生素B1缺乏症,也可能是由于士人长期服食丹药造成的重金属慢性中毒而引发的一种疾病。

综上所述, 隐疾不仅给当事人带来身体上的煎熬,也带来了羞耻感。部分隐疾还给个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甚至影响了治疗,严重时还会引发厌世或自杀行为。另一方面,通过《身体的气味》,我们可以看到,隐疾的概念从最初的“身体被衣服遮蔽处的疾患”这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慢慢缩小为特指的某些疾病,比如腋气、口气和性病,直到今天成为性病的代名词。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们对“隐疾”持有的态度是逐步趋向开明的。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人除了需要满足基本生存,还需要参与到社会活动当中。因此,我们有必要树立这样一个疾病观:患者及时就医;旁人给予精神支持。这应该也是陈桂权博士书写《身体的气味》时最希望表达的一个愿望吧。

责任编辑:于淑娟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