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来了,衣服穿少了,在地铁上、电梯里,空气中常会闻到一股“体味”,也就是腋臭。但你知道吗?腋臭的味道其实是五花八门的,九院黄浦分院的陈斌医生专注于研究腋臭很多年,他曾指出,临床上最多的是“孜然味”,其他还有小葱味、酸臭味、垃圾桶味、臭袜子味、铁锈味……
事实上,腋臭并非不讲卫生所致,而是一种病,还会遗传。在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院),每周四为患者开设腋臭专病门诊,如选择外科手术治疗,那么在社区医院就能完成。日前,记者围观了一台“有味道”的手术,打浦桥街道社区医院的外科医生田陶然介绍了腋臭的科学治疗方法。
别把腋臭不当病,它可以治疗
腋臭,一个被“嫌弃”的词,仿佛看到字眼就能闻到味儿。很多人认为它不是病,但在中国有超过5000万腋臭患者。田陶然说,腋臭其实是大汗腺在“作怪”,腋窝部位的大汗腺(学名“顶浆腺”)过度发达,产生大量分泌物,与皮肤上的微生物发生化学反应,产生臭味,腋臭在天热多汗时更加明显。
腋臭要看什么科?一般来说,腋臭患者分散于皮肤科、普外科、整形外科等科室。腋臭可以手术治疗,也有非手术疗法,少数医院开设腋臭专科,更方便患者求医。
为满足辖区居民对外科门诊手术的就医需求,打浦桥社区医院外科率先在居民家门口开展了体表痣切除术、脂肪瘤切除术、皮脂囊肿切除术等门诊适宜手术。今年1月,经前期调研和周密筹备,由该院田陶然医生和九院黄浦分院的陈斌医生共同完成一例腋臭小切口根治型微创手术,这也是首例在上海社区开展的腋臭手术,随后社区便开设了腋臭专病门诊。迄今,在打浦桥社区医院已完成15例腋臭手术,费用比三甲医院和非公医疗机构低。
图说:首例在上海社区开展的腋臭手术患者术后 来源/采访对象提供
20岁的小丽从青春期开始就一直受到腋臭困扰。“我爸爸也有腋臭,但他从来没有去医院看过。没想到,我身上也出现了这种讨厌的味道。”小丽说,她时常感到自卑,明明很注重卫生,可身上味道怎么洗也洗不掉,一直以为腋臭将是伴随终生的“不治之症”。直到上大学后,她才知道,腋臭是可以治疗的。
最近,她看到打浦桥社区医院的公众号上有推送腋臭专病门诊,住在附近的她就立即赶来咨询。根据评估,小丽达到了手术治疗的指证,田陶然医生给她讲解了手术的利弊,她预约了暑假手术。
图说:图为打浦桥街道社区医院的医生为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来源/左妍摄(下同)
腋臭可遗传,手术效果最好
“患者18岁,手术预计要2个小时。”看完门诊,记者跟随田陶然医生走进手术室,手患者小波已进行了局部麻醉,双臂外展,腋窝进行了刮毛处理。
医生在其双侧腋下分别作一个1.5-2厘米的小切口,用剪刀插入腋窝皮下,仔细将皮肤上的汗腺清除出体外。“这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手术,每一侧腋下大概有400-600个大汗腺,要清理干净才能把味道消除。”为了提升效率,通常两个医生一起操作。“手术的创伤小、疤痕小、出血少,只是术后恢复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还要防止术后感染。但这种手术是最有效、最彻底的治疗方法。”田医生说。
为什么要清除大汗腺?这就不得不说腋臭的来源。人体汗腺主要分为大汗腺和小汗腺,小汗腺遍布全身,排汗较稀,一般无味;但大汗腺分布在一些特殊的部位,如腋窝、乳晕、肛门、外耳道等,排出的汗里含有各种蛋白质和脂肪酸。
通常认为腋臭的产生跟体表的细菌有关,但陈斌医生表示,腋臭的根源是基因。由于汗腺分泌物本身是带有味道的,细菌促使症状加重,但不是产生味道的根本原因。
“腋臭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80%的腋臭与遗传有关,也有一部分腋臭患者并没有家族史。”田陶然介绍,3月初,家住松江区的年轻女性小陌前来就诊,小陌十年前做过传统的腋臭切除术,疤痕大,还有残留异味,田医生给她讲解了腋臭的各种治疗方案以及优缺点,建议她做腋臭微小切口根治型手术,最终决定当天就手术。由于患者是复发型腋臭,瘢痕粘连严重,术中需要精准的剥离和仔细的操作,最终手术耗时一个多小时完成。小陌经过后续的换药护理,没有了异味,还带她妈妈也来做了手术。
图为田陶然医生在做手术
腋臭会“复发”吗?与这些原因有关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外科手术效果好,但也并非所有人都能达到预期。田医生表示,有的患者做腋臭根治术后还觉得有味,怀疑腋臭复发,其实这不叫复发,因为大汗腺通过手术清除后是不可再生的。这种情况称之为异味残留,可能与手术不彻底有关。还有的患者未发育完好之前做了手术,手术后有新的汗腺发育。因此,一般至少要年满15周岁,症状明显,治疗意愿强烈,医生才会考虑手术方案。现在也可以通过各种非手术疗法治疗腋臭,比如微波治疗无创伤,效果好,不过价格较高,需要多次治疗。
田陶然说,门诊经常遇到年轻女性,明明味道只有一点点,但坚持要做手术。“我们也会劝说她外用止汗露、各种香水喷雾等来掩盖味道,没有必要做手术。”
如果是遗传型腋臭,一般从青春期开始就会出现症状,随着年龄增加,异味更明显。一般来说,通过减少摄入葱、蒜、咖喱类辛辣刺激的食物来减轻症状,勤洗澡、适当使用香水或止汗露也有一定效果。田陶然提醒,虽然肉类食物的体内代谢产物是汗腺排出物的来源,但对于青少年而言,不建议通过减少肉类饮食来控制体味,这种牺牲孩子生长发育来达到控制症状的方法是得不偿失的。(文中患者均为化名)
新民晚报记者 左妍
门诊能看病,外科能开刀,在南京市秦淮区月牙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藏着一个外科门诊,社区百姓有个清创缝合都爱来这里。开诊4个月,已经做了上百台小手术,在家门口解决了社区百姓的难题。
外科门诊,一个上午5台小手术
在月牙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二楼,穿过一道长长的走廊,便来到了外科门诊。在专家诊室,来自东部战区总医院的骨科专家杨金城正在为患者黄先生切除黑色素痣。
今年62岁的黄先生,家住富丽山庄,两年前,他的右腿长了一颗痣,一直在长大,由于不疼不痒,当时没有在意。一个月前,痣的周围皮肤突然出现了红肿、疼痛的症状,听说家门口的社区医院来了位专家,能开刀,便找了过来。经过诊断,是黑色素痣,为避免癌变,当天,专家就为他进行了门诊手术。
消毒、麻醉、切除、缝合、包扎,记者看到,这个过程也就15分钟不到。医院帮忙联系好上级医院后,黄先生拿着标本去医院进行病理检测。费用结算,只收了350块钱,黄先生表示,没想到这么便宜。杨金城告诉记者,如果在大医院的话,费用需要2000元以上。
记者看到,门诊虽小,但人气颇旺。从早晨8点上班,杨金城一刻未歇,一直忙到了中午11点半,看了25个患者,做了5台小手术。“没想到,社区医院对外科有这么大的需求,”杨金城连连感叹。
手术费用是三级医院的零头
小手术在社区,不仅能解决问题,还能减轻患者经济负担。黄先生在进行费用结算时,非常惊讶,只收了350块钱。黄先生表示,真没想到这么便宜。而杨主任告诉记者,如果在大医院的话,费用需要2000元以上。
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42岁的虞女士,因为长期穿高跟鞋,诱发了甲沟炎。虞女士说,得过的人都知道有多疼。没得过的人,光听描述就知道有多么折磨人。不仅疼痛,还影响指甲美观。折磨了几年后,虞女士下决心去手术。但是,大医院根本没有时间做这样的小手术。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了解到家门口社区医院也可以,于是找到了杨金城。经过仔细的评估,杨主任为虞女士制定了手术方案。削掉一半的脚趾甲,再将甲床切掉一部分,把增生坏死的组织清理干净,从而避免复发。拿到收费单的虞女士同样有点不敢相信,整个费用只有200多元。三甲医院的专家,社区医院的收费,虞女士说,希望社区医院发展得越来越好,很多问题就能在家门口解决了。
159402892543472.jpg
开诊4个月,已做上百台小手术
月牙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蒋主任告诉记者,目前,月牙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口有6万多人,清创、包扎等小手术需求旺盛,像体表包块切除,脂肪瘤、纤维瘤、囊肿、甲沟炎、狐臭根治术等,去大医院是小问题,但是患者有实际的需求。看到社区居民一些皮外伤小手术也要跑到大医院,就诊不便,择期手术排队等候时间长,为更好地服务社区百姓,中心决定成立外科门诊和门诊小手术室,为居民解决外科常见病。
今年3月,中心聘请东部战区总医院外科专家杨金城,每周二、周六上午定期来坐诊,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解决常见的小手术。据统计,开诊4个月,已经做了上百台小手术。记者了解到,近几年,越来越多社区医院重开手术室,承担留住病患、承接大医院下转患者的重任。在此基础上,手术室的设备也在不断更新中,新增了LED手术无影灯、综合电动手术床等医疗设备,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选择到家门口社区医院就诊。
交汇点记者 戚在兵
来源 | 交汇点新闻
导语:一种令人沮丧的超能力。
我可以散发一种令人不适的气味。你也许会想到狐臭,甚至脚臭。可我身上的,远不只这么简单。
故事时间:2016年-2018年
故事地点:湖南
一
星期五,我才上了这个星期的第二节课。
大学里,我已经习惯被看作爱翘课的差生。和往常一样,因为我的出现,同学们出现了集体"感冒"的症状。全班一共40人,有十几个人开始此起彼伏地咳嗽,而老师从上课就清嗓子,直到下课。
我已经坐在教室最后面,尽可能远离人群,但仍无法控制住我的"超能力"。
三年前,我第一次注意到自己身上的气味能让人过敏。高中的一个午后,数学老师正在黑板上写下公式,教室里只有笔划过纸的“沙沙”声。
伴随着突如其来的一声“好臭啊”,后桌的同学猛地踢了一下我桌子。这种强烈的指向性,打破了一切的宁静,撕碎了我正常的生活。
在这之前,从没有人向我提及过气味的问题,我连忙给后桌同学道歉。那之后的几十分钟里,我在座位上如坐针毡,可同桌对我的气味却一点反应也没有。
趁着吃饭的休息时间,我赶忙跑回宿舍洗澡。以为洗干净,一切就会好起来。但当我洗完澡,换了套干净的衣服回到教室,等待我的只有失望。
后排同学继续抱怨空气闷,嗓子不舒服。他小声嘀咕:“怎么他刚洗完澡,身上还是有股味儿。”
我变得焦虑不安起来,我身上到底有什么味道?为什么我自己一点也闻不到?由于青春期的敏感,自卑压垮了我去向同学求证的勇气。
每个星期,我们会进行一次座位调整,我开始特别注意新来的后排同学的反应。后排同学换了一个又一个,但他们无一例外地会抱怨空气差,有的同学还会刻意起身,看我的垃圾袋里是不是放了腐败的食物。
我带着困惑去问父母,他们说:“你这是心理问题。”我去问发小,他们也说:“你身上哪有什么气味啊?”
但更多的困扰发生在我身上,使我不知道该相信谁的话。考试时,我后桌的同学将座位移到最后,导致传递试卷都没能正常进行;前排女生会喷很浓的香水,有次班上两个女生经过我旁边,开玩笑地说:“你靠近他试试。”
时间继续向前,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我的状态也越来越糟。一次英语课,老师随口的抱怨,和全班的哄堂大笑,终于将我的自尊心撕成碎片。
此后,我的生活里从未有一刻放松。我像疯子一样不停地琢磨这个奇怪的问题。
二
高三的生活很紧张,但因为身上这股莫名的气味,我已经没有办法再集中注意力学习。
每当晚自习结束后,我会一个人翻越两米高的铁门,去操场跑步。学校的操场竖有围墙,唯一的一道门,到了晚上十点后就锁上了。操场空寂,天色漆黑,只剩我一个人在操场上疯狂奔跑,来排解所有的压力和不解。
有次遇上下雨天,我索性脱掉了上衣,在湿滑的跑道上狂奔,直到浑身无力,一下子瘫软在草地上。跑步的时间,成了我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刻。
回到宿舍,我还是打开小台灯,为理想做最后的挣扎。经常想着一道数学题,就不知不觉睡了过去,台灯亮了一个晚上,起来发现手上、脸上都留有蓝色的水笔印。
然而这一切都是徒劳,我从刚开始全班前十,下滑到40名左右,即便躲在被窝里,痛哭流涕地看了理想大学的宣传片100多遍,也未能改变我成绩下滑的事实。
在一次月考期间,我的情绪彻底崩溃了。那晚我回到宿舍,用衣服裹住台灯,漏出一点微光,在4A大小的本子上,写下5000字的退学信。里面我痛陈自己成绩下降,心理压力过大,又因为身上有气味,感到负罪,希望老师允许我退学。
第二天,我在班主任到教室视察时,抱着“人世无望”的心情,把厚厚一叠纸交给了她,她带着我去了办公室。
就在几个月前,我已经因为害怕不敢来学校,请假过一个星期。我被父母接回家,看了心理医生。回到学校后,每周定时两次去学校的心理辅导室报道。在所有人眼里,我成了一个心理疾病患者,只有我自己知道不是这样。
看着班主任浏览着我的退学信,压力和委屈一下涌上我的心头,我一时忍不住哭了出来。班主任却轻描淡写地安慰着,甚至说:“你说哪些人闻到过?我之前问过一些同学,大家都说没有。你这就是心理问题,不要因为怕考试就逃避,要迎难而上。”
当知晓我想退学后,我一个室友跑来安慰我,以为我家里出了什么变故而被迫退学。当我告诉他原因时,他和所有正常人的反应一样,大笑道:“你是傻逼吧,哪有什么味儿?”
他还天真无邪地凑到我衣服闻了闻,拉着我去向别人求证。答案全都是:你想多了,其实没有闻到什么气味。
我多希望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仅仅是因为一个少年的敏感,导致了这场奇怪的事件。但现实告诉我,故事远未结束。
三
在这场和“超能力”的博弈中,我既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
为了掩盖气味,我开始琢磨一些偏方:在校服里面,多穿一套皮衣皮裤;一进教室,先在桌上倒上一些风油精——半年里我用掉了几十瓶风油精。
一有空闲,我就开始在网上寻找像我这样的"超能力"患者。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体臭吧“。我像是挖掘到宝藏一样,仔细查看每个吧友的发帖,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归属感。
随着深入了解,我发现有的病友竟已有几十年的病龄,有的病友说自己的气味能传播几十米开外;有的甚至产生了被迫害妄想症,认为周围人在针对他。
高考之前,我在贴吧里发帖求助。有吧友在下面留言:可以试试缠保鲜膜,短时间可能对身体影响不大。
我在贴吧里发帖求助
就这样,我像神经病似的终于熬过了高三。转机出现在高三暑假的那个六月,那天我习惯性地在贴吧里浏览文章,希望能有病友分享他们的治愈经历。一篇“PATM“的帖子突然吸引了我的注意, 杭州青年时报当天报道了一起和我非常相似的病例。
对照发现,我实际是患上了PATM ( People Allergic to Me) ,即人们对我过敏症。症状表现为:一部分靠近我的人,会出现各种呼吸道不适症状,产生咳嗽,清嗓子等反应,还会伴随一定的刺鼻气味。
medhelp上的PATM社区
PATM不是专业的医学术语,只是我们病友间的称呼,最早来源于日本。在日本,美国,欧洲等地都出现过和我们类似的情况,也都被误作心理问题。我认识的病友里,多为青少年群体。
目前世界罕见病目录里,仍然没有将我们这类病归为其中,也缺少专业医疗机构的认可。在日本,有病友做了皮肤气体检测,发现很多含有刺激性气味的化学物质超标。有病友觉得是鱼臭症,一种已经列入罕见病目录的疾病。也有病友觉得是肠胃方面感染了白色念珠菌导致的。
这篇新闻如昙花一现,又迅速淹没在了互联网信息浪潮中。而此时“体臭吧”已经分成了两派,一派依旧认为是有难闻的气味,另一派开始觉得气味不重要,一定有某种特殊物质引起了别人过敏。因为没有专业的医学研究,我们只能妄加猜测。
高中毕业后,我向一名同班同学求证我身上的气味。他随即转述给当时踢我凳子的后排同学。后排同学主动给我发消息,说:“我当时也没闻到什么。都过了这么久了,你别想太多。”
带着对自己疾病无限的疑问,我开始了大学生活。
四
进入大学之后,我发现我的“超能力”变得更加无法控制,辐射的范围越来越大,受影响的人群也越来越多。我像一个拥有神秘力量的怪物,因为无法操控它们,而陷入惊恐之中。
到了北方,我仍然每天洗澡,但就算在澡堂里,别人也会受我影响咳嗽。在宿舍,我的5个室友都出现了呼吸道不适反应,其中一个室友说:"真奇怪啊,他一进来,我不到十分钟就感冒了。"
我继续徒劳无功,但自我安慰的解决措施,每天在口袋里放上两包活性炭,还不死心地往宿舍各种角落塞上一包。
一次上大课,百来号人坐满阶梯教室,伴着此起彼伏的咳嗽声,老师问:“班上是不是有什么病毒?” 我羞愧地低下头,偷偷溜出了教室,自此开启了我漫长的翘课生涯。
经过在自习室的多次实验,我已不敢再踏入自习室打扰大家。每当考试,我就带着课本去偏僻的楼梯间复习。此时室外气温已经零下,但比起寒冷,我更害怕别人对我的过敏反应。周围每一次咳嗽,都会使得我大脑一片空白,哪怕是他们自己风寒感冒,也被我归因于自己的气味疾病。
有天舍友找我借电脑,我在手机上发现他登陆了我电脑上的QQ。那时我已经加了不少PATM的群,但特别害怕别人知道我的情况。当他把电脑还给我时,我感觉他像是故意咳嗽来刺激我,我当场失控,一拳挥了过去。
我关注的一些日本PATMer
无论是挣扎还是愤怒,我都摆脱不了自己的“超能力”。我在日记里写道:自己就像是在钢丝上表演的艺术家,神经时刻紧绷着。无人理解,自生自灭。
我变得害怕人群,各种集会我都会请假,也拒绝加入各种社团;我开始学着抽烟,在游戏中麻醉自己,以逃避和人的接触。
我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一个人骑遍了城市里的大街小巷。当身上的气味被风吹散,没有一个人注意到我时,我才能获得片刻的喘息和自由。
五
去年九月,PATM患者昏暗的世界里,突然出现了一道微光。
一位50多岁的病友姜先生发帖,中南大学组织了一次关于体臭的医学项目研究。早在十年前,就有几位资深病友在努力和大学科研机构取得联系,但那时医疗条件还不成熟,直到2017年,才有了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体臭医学项目研究在QQ群,在贴吧和微信群里面疯狂传开,病友们为此建立了专门的微信群。有的病友负担不起往返的路费,我们还为此组织了捐款。
当天下午,各个地方的病友都陆续赶到。仅仅是参加一次检查,病友使出了浑身解数。有的是父母陪同;有的则是编造理由偷偷跑来;还有的病友被家人阻止,害怕这是个传销骗局。
三十多名病友们集合到一个房间开会,我发现病友们年龄跨度很大,从十几岁到五十多岁,最小的还在读高中。在那个房间里,我闻不到任何气味。
就在教授和他的研究生给我们发取样工具,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时候,走廊里传来一个女孩歇斯底里的叫声。她已经休学在家几个月,当她见到我们之后,并没有闻到我们身上的气味,她感觉自己被骗,接受不了只有她拥有“超能力”的事实,在房间外崩溃大叫。
从研究室回来,已经是深夜。几个差不多大的病友相互说起了自己的故事。
在聊天过程里,我也发现,“过敏”这件事从人身上扩散到了小动物,有个病友说自己每次抱起他家的狗狗时,狗狗也会打喷嚏。
而关于到底是什么样的气味,我们也都没有确定的答案。有的说是脚臭;有的说是口臭;有的说是烟味;还有的说是下水道味。传播方式除了空气,也出现通过电话、网络就能传播的情况。
最后,我们相互仔细闻了闻彼此的身体,依旧没有发现任何奇怪的气味。
这次长沙的检查,分批次有100多个病友参加,而“体臭吧“的关注人数,从2016年的6千人,增加到现在的2万人。
由于长期的紧张,焦虑,被周围人排斥,有个年纪小的女病友,甚至几个月都不出门,躲避在家。很多病友有了严重的社交恐惧,甚至患上精神上面的疾病,不得不依靠药物治疗。
三个病友的口腔气体检测报告
从长沙检查结束,我们这些病友都抱着很大的期待,但原本许诺三个月后出结果,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项目未能及时展开。时隔一年后至今,仍然没有任何医学研究上的答案。
我们以为的希望,又一次成为梦幻泡影。
六
对于PATM患者,求医之路更是望不到尽头。刚开始去医院看病,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应该挂什么科室。
第一次,我挂了内科,当我说出自己的病情后,中年医生建议我改换精神科。我无奈走出医院,看着人来人往的街道,再次陷入对病情的疑惑。
第二次,我改换中医。坐诊的是中医药大学的教授,老头头发花白,细细听我陈述完,微微点头。我暗暗惊喜,以为遇到了神医。接着,就见他起身凑到我身上闻了闻,还叫他的两个研究生也来闻了闻,最后在病历上大笔一挥,写下“缓解焦虑,凝神静气”的建议。
从内科、中医门诊到消化科、内分泌科,辗转十几次寻医无果后,我开始转向精神卫生科。在各项检查正常的情况下,医生给我开了奥氮平和盐酸帕罗西汀片,这是治疗精神分裂的药。晚上吃完一粒,我就能一口气睡上十来个小时,醒来只觉得头痛。
三年过去,一切都没有改变,周围人对我的过敏反应还在继续发生。翘课、夜不归宿、在大街上流浪,依旧是我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
我唯一的兴趣,是看看以前的照片。那些我正常时期的笑容,它们还在提醒我不要放弃挣扎。有时候,我也会自我调侃,想象今后和漫威合作,以我们这些患者为原型,创造出致敏侠IP。
我又一次翘课出去骑车,绕过学校操场,阳光穿过梧桐树,印出斑驳的树影。就像三年前,我被“超能力”选中的那个午后。
编辑 | 鲁瑶 作者周海生,学生
罕见病
世界卫生组织将罕见病定义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1‰之间的疾病或病变,国际确认的罕见病有五六千种,约占人类疾病的10%。
我国各类罕见病患者总数达千万人,但绝大部分医务人员对罕见病缺乏治疗经验和研究,多数罕见病患者对自己的疾病也了解甚少。
事实上,每一个病患的故事都可以变成科学进步的里程碑。让更多的罕见病案例被看见,有利于推动社会各方面对于该疾病的关注。
本文来源于真实故事计划
推荐阅读:
所有医生注意!处方审核规范来了
详解“血气分析”,每个医生都要会!
信号来了!医生、院长年薪制或将全国推广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