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怎样治狐臭止汗(狐臭怎么止汗)

时间:2024-03-19 14:25:20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夏季腋窝多汗症及腋臭的治疗

腋窝多汗症及腋臭是一种常见病,汉族人的发病率为4~8%,有家族遗传性。该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职业、社会交往、心里健康都会造成不小的影响。尤其在夏季,寻求治疗的患者人数会较平时有所增多。

发病机制

腋窝多汗症及腋臭的发病机制与大汗腺分泌功能异常有关,其他因素包括激素水平、腋窝微生物、遗传等。研究表明腋窝多汗症及腋臭患者的腋窝大汗腺体积比正常人群大,数量也为正常人群的3倍,其大汗腺分布在真皮网状层,尤其是真皮与脂肪组织交界的结缔组织中,大汗腺分泌的汗液等排泄物受到细菌的分解作用产生短链脂肪酸及氮而放出异味,症状从青春期开始出现,至老年后减轻或消失。

治疗方法

腋窝多汗症及腋臭的治疗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外用药物,包括氧化铝止汗剂、格隆溴铵止汗剂、福尔马林等具有一定止汗和去臭效果的药物。不良反应有皮肤刺激、痒痛、色素沉着等。其中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少,一次治疗效果可保持4~6个月。

激光治疗,通过长脉冲1064激光脱毛效应在毛囊周围产生高温,破坏大汗腺。

聚焦超声,通过超声透过皮肤在大汗腺部位聚焦产生高能量从而形成高温,破坏大汗腺。

微针射频,通过绝缘的微针使射频在皮下大汗腺部位产生高能量从而形成高温,破坏大汗腺。

新型微波,通过微波在大汗腺部位形成高温,破坏大汗腺。

X线放射,通过浅层X线对皮下大汗腺部位照射,破坏大汗腺。

以上激光、超声、射频、微波、X线治疗均为无创或近于无创,一般需要多次治疗,才能根治。

手术治疗有:

搔刮术,切口5mm,通过搔刮器刮除大汗腺,清除率较高,并发症多,有一定复发率。

微创小切口,切口20mm,在直视下清除大汗腺,清除率较高,并发症多,复发率低,瘢痕不明显。

治疗方案创伤较小的,适合范围广,创伤较大的,适合范围窄,需要休息,术后需要固定,但是根治效果好。

(桃仁 百合 蛤蚧)

今日分享:治疗狐臭四个有效中药偏方

腋臭又称“狐臭”,是由于大汗腺分泌物与细菌分解而产生的臭味。多见于青壮年,具有遗传性,好发于腋窝、乳晕、脐部、会阴等处,以腋窝最为常见。与祖国医学的“体气”、“狐气”等相似。

为您收集民间治疗狐臭四个有效中药偏方,如下:

腋臭散

【组成】密陀僧24克,枯矾6克。

【用法】治腋臭用药粉干撒在两腋下,每日1次,或用垫马铃薯块、甘薯块去皮后蘸药挟于腋下,变凉为度。

【功效】敛汗、除臭。

【主治】腋臭,手足多汗。

【来源】全国著名中医皮肤科专家赵炳南教授验方。

腋臭擦剂

【组成】密陀僧末15克,红粉9克。

【用法】研细末。用指头蘸药擦于腋下。

【主治】腋臭症。

【来源】全国著名中医皮肤科专家朱仁康验方。

复方陀僧散

【组成】密陀僧30克,冰片6克,枯矾30克。

【用法】上药研极细末,用有色玻璃收藏。同时先用水洗净腋窝、擦汗、将药粉涂局部揉擦片刻。每日2~3次。

【主治】腋臭。

【来源】全国名医陈树森验方。

腋臭良方

【组成】雄黄、煅石膏各120克,白矾240克。

【用法】上药研细末,用水将药粉调成糊,涂于患处,日2次。

【主治】狐臭。

【来源】重庆名医贾河先验方。

腋窝多汗甚至狐臭,中医都有办法!

中医认為腋窝出汗属热象,多由肝虚挟热或少阴挟热所致。肝胆二经分佈於两胁,热邪内鬱,迫津循经出於腋下,故主要责於肝胆。另心经有热,心火循经上冲,薰蒸心液从腋下溢出。中医治疗以清热,调理臟腑经络為主。#超能健康团#

肝虚内热#头条健康#

腋下汗出,夜晚尤甚,多梦易惊,虚烦不眠,头晕乏力,面色无华,午后潮热或五心烦热,口乾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中医治法為滋阴,柔肝,清热。#健康乐享官#

举例方剂:一贯煎加知母、黄柏、煅牡蠣、麻黄根

心经有热#健康知识#

腋下频频出汗,烦躁,口乾欲饮,小便痛,舌红或生舌疮。中医治法為清热利湿。

举例方剂:导赤散

另外,若患者每於神情不安时加剧,多属心气不足,宜养心益气,用生脉散等可收敛汗液。#健康好物大赏#

腋臭辨証论治

根据中医理论,身体气味由父母遗传决定。体臭是汗孔泄出的一种浊气,表示体内气血不和,同时感受了湿热之毒,薰蒸於体表,以致臭秽难闻。过食辛甘肥腻致湿热内生,又或天热衣厚,久不洗浴,以致湿热内鬱,都是重要诱因。腋窝、阴部、乳晕等都是肝胆经脉循行区域,因此与之关係密切。中医治疗以芳香化浊、解毒除秽為主。

湿热黄汗

腋窝汗出黏热,色黄散发臭味,还伴有心烦,口渴,大便不爽,瘙痒,舌红苔黄,脉浮或滑。中医治法為清热利湿,养血通滞。

举例方剂:茵陈蒿汤加黄芪、白芍、桂枝、苦酒(醋)

阴虚内热

腋下散发臭气,多汗,心烦,手足心热,口乾,失眠,大便乾结,舌红苔薄黄,脉细数。中医治法為养阴,清热,敛汗。

举例方剂:生地麦冬饮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