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人眼中的“懒婆娘”与“针线”
“茶饭”能手趣说
(西部黄河文化走笔丛书·笔记杂谈卷)
武 永 宝
一、靖远人娶媳妇喜欢“针线”“茶饭”俱佳的巧妇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天下惯例。
靖远人家,男孩子大了娶媳妇,是大事,全家上下非常的重视。条件好的人家,会在沿河上下,大肆求索、遴选女孩子。最后,终于瞅准谁家的女孩子最配自家儿子,就会千方百计娶回来的。靖远人土语,往往将“娶回来”,说成:“说回来”。男女间若是情投意合,私定终身,那么,男孩子会信誓旦旦地给女孩子保证:“尕妹子你放心,我跟我大(爸)我妈说,一定把你给说(娶)进我家的门……
靖远人家娶媳妇的考察条件:
一是,从“德,言,容,工”等四个方面来衡量之。这一点,与全国其它地方没什么差别。“德,言,容”自不必说,那是首要的条件。最后一个条件是:工。这里的“工”是“女红”的意思。这里“红”读“工”,不读红(hong)。“红”与“工”,它们是一个意思。
“女红”就是对女子做饭、纺织、缝补衣服、刺绣、针线等做家务能力的综称。靖远人的土语说法,将其高度概括为:“茶饭”与“针线”。这是靖远人的专用术语。读此,大家一定以为这“女红”——“茶饭”与“针线”,乃是靖远人说媳妇的最低标准了。其实,不然。
“德,言,容”的考察标准,往往有些高大上,理想主义色彩过于浓厚。有句俗话:理想很高远,现实很骨感!所以,这三个标准有些笼统,只是一种综合考量的提法而已。靖远人其实更为重视最后一项,即“茶饭”与“针线”的考核标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将这一点不动声色地放置在了首位。
如此以来,似乎有些本末倒置了。以靖远人的聪明智慧,按理绝不会这样处理事情吧。是的,没错,靖远人这么做,恰恰是其狡黠、变通、实用和高度智慧的具体体现。话说女孩貌美,谁不喜欢呢?肯定都喜欢。可貌美只是相对而言的,貂蝉只有一个,别人家娶走了,难道你家就不再说媳妇啦?那当然不是。我们说,只要男孩子中意的女孩,就是“貂蝉”。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家娶回去的都是美女“貂蝉”,而没有什么丑女“嫫母”的。同理,女孩子的“德”、“言”也是笼统的提法而已。
新媳妇在未娶进门时,婆家就已经暗暗调查了好久。但这毕竟都是间接得来的信息。新媳妇新婚进门后的第一天,婆婆会与亲友组团对其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考核。第一道关口,就是“茶饭”功底的考察。“茶饭”,这里就是指做饭、茶艺、厨艺等手段、本领。亲友团会全神贯注地观察新媳妇做饭的流程,饭熟时,大家一起品尝,予以品评……等等。所以,新媳妇嫁到婆家的第一次厨艺展示,那是十分重要的。
其后,婆家还会对新媳妇的刺绣、缝纫、纺织等手艺逐步展开考察。这些活儿,靖远人谓之“针线”。若是“茶饭”与“针线”俱佳,那么,公婆以及全家会皆大欢喜,额手称庆的,觉得终于娶得了一位全能手的巧妇。之所以这样,说明“巧妇”在今后的居家过日子中,非常的重要,其发挥的作用无可替代。总之,一个家的兴旺发达,对于“巧妇”的依赖尤重。
“茶饭”与“针线”俱佳,固然好,可是这样的好媳妇,不可多得,简直比珍稀动物大熊猫还要稀罕。谁家娶得了这样的全能手巧妇,会被认为是主人烧了高香,或者久久积德行善,老天爷对这家人的福报。
谁家的媳妇“茶饭”好……谁家的媳妇“针线”好……等等,旧时代,这是人们久久议论不衰的话题。现实生活中,往往是,至少,新媳妇二者中有一项特长,就很不错了。这样的媳妇也会被婆家褒扬、看重的。若是,二者皆无,什么本事都没有,就知道吃,那么,就糟了,如此新媳妇会被靖远人无情地列入“懒婆娘”之类的。要知道,“懒婆娘”可是为整个社会都不喜欢,讨人嫌的啊。
有趣的是,若是按照这个旧时代的标准来衡量今天社会上的新媳妇,那就很不幸喽,几乎所有的新媳妇都会被悉数罗入“懒婆娘”的范畴的。可谓“全军覆没”,无一幸免的……
二是,靖远人“说媳妇”的条件,还有地域限制。一般情况下,基本都喜欢找“滩道里”的女子。“滩道里”就是指黄河、河道两岸的乡村区域。黄河沿岸多滩涂地,故曰:滩道里。有时候,将滩道里也叫作:水地里。这里一般有黄河水浇灌的大水田地,自然经济条件较好,生活相对富裕一些。靖远人还有这样约定俗成的等级观念,说来朗朗上口,也道出了畛域之见的实质。曰:
一等人,各府州县;
二等人,黄河两岸;
三等人,古野深山。
靖远人将府、州、县所在地的城里人,看作是一等人。看来,自古城乡差别巨大。此话,不言自明。除此之外,二等人就是黄河两岸的人了……靖远人看来还算谦虚,因为住在黄河边之故,所以,大家都以“二等人”自居。至于三等人嘛,则是指塬上、山区、旱地里的人们。
由此可知,靖远人找媳妇,相对应地更喜欢找“滩道里”的姑娘。而“滩道里”的人家有女待嫁,往往也喜欢将女子嫁到“滩道里”的男孩子家。其道理就在这里。
如今,社会大变迁,人口大流徙,城镇化突飞猛进,这一观念早已成老黄历了。我们只是将此当做一种旧时代的烙印看待吧。这无疑也是曾经存在过的一种陋习文化,我们了解一下,也无妨。其实却是颇有趣的。
三是,十分重视“骨濡”问题。“骨濡”就是靖远人对“狐臭”的土语说法。“骨濡不对”的人家女孩子,那是绝对不能要的。而男孩子家若有此“污点”,则很难说到媳妇儿。打光棍者很多。
靖远人对“骨濡不对”者怀有极端的歧视心里,以为这是一个关乎原则的大问题,绝不可等闲视之的。这一点,绝对算得上靖远特色的又一“陋习文化”,而且非常的顽固。其冥顽程度,简直到了极度偏执的程度。真是不敢想象。
“骨濡”二字,不知造成了多少人间的婚姻悲剧……由于认为“骨濡”有问题,家中大人对儿女婚事极力抵触反对之,以致想不开的年轻人,为此“跳河落井”者有之;“自寻无常”者有之;“剃度出家”者有之……等等,不一而足。
早年,我曾想为之写一部大部头小说出来。这样的作品,绝对是情节生动,故事跌宕起伏,很有看点的……可惜,俗事缠身,终未能如愿。
“骨濡”是靖远人的大忌。那怎么判断呢?一般来说,“鼻子”是判别的直接“法宝”。其次,就是固执的,先入为主的观念了。说那家“骨濡不对”,那么,几辈子,甚至几十辈子人都是“不对”的。只讲固执的观念,不讲科学。
其实,按照医学原理,“鼻子”这“法宝”是极不靠谱的。科学告诉人们,“骨濡”的遗传,也有“隔代”和“隐性”之说。所以,你用“鼻子”这“法宝”闻到的“臭人”,其下一代未必就一定“骨濡不对”。而你的“鼻子”这“法宝”闻到的“香人”,下一代恰恰生出一个“臭人”……
遗传学还告诉人们,这种毛病也有突然的“变异”,也就是说,好好的人家,下一代突然就会“莫名其妙”地出现“骨濡不对”者。而原本“骨濡不对”者,经过几代人的改良,家族很可能已经完全摆脱了这种痼疾和缺陷……但是,可怕的是,无论谁家,一旦被世人认定染上了这道色彩,你几乎就再也“洗不白”了……这是靖远人根深蒂固的陋习观念。
于此,不得不感叹世俗偏见力量的强大,身在其中的“骨濡不对”者,既就是你后来“骨濡对了”,也是饱受歧视、排斥之苦的。可谓,苦不堪言。
不过,靖远人很奇怪,也很是势利眼的。有句老话说:臊得,臭得,穷不得!意思是说,“穷”比“臊”和“臭”更可怕。有时候,“骨濡”清白者,若是看上对方家的优越的经济地位和条件,那么,不论对方“骨濡”有多糟糕,也会奋不顾身地与之结亲的……这真是够奇葩的,令人有些哭笑不得啊。
近年来,由于受人口大流徙的剧烈冲击,靖远人的这一陋习观念有所淡化。因为,靖远人的儿女遍布世界各地,其中,孩子有与少数民族结亲者,更有娶来“洋媳妇”者……而此类人“骨濡不对”者比比皆是,也就是说更为严重……可是,靖远人不但不因此而忌讳什么,反倒引以为荣,沾沾自喜……这真是滑稽透顶啦。
由此可知,讲究“骨濡”,绝对算得上靖远的一项独特民俗,应该是没有多少科学性的陋俗和愚见吧。这种偏执的带有些许野蛮的世俗力量,曾在靖远城乡间肆虐了几百年,似乎曾或多或少地左右了地方史的走向,以及地方人种族群的布局梯次和演绎进度吧。所以,对此做深入的探讨,是不可回避的地方民俗学的一个课题,也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二、历史上男女劳动分工造成的风俗习尚
我们说,靖远人对于女人的“茶饭”与“针线”手艺的考察和要求,绝不是对女性的有意歧视和苛求。这一切是历史自然形成的。
基本常识是,人类历史曾经有过几次大分工:1.原始农业与畜牧业分离。2.原始手工业与农业分离。3.原始商业与农业和畜牧业分离。中华民族的主体是农业民族,农耕文化是灿烂的中华古文明的基础。男耕女织,是中国几千年的自然经济状态的写照。
所以,我们说,中华儿女无论男女,共同创造了历史,男女同劳动。男人承担更为繁重的农业耕作任务,以获取食用的农作物。那么,女人则承担相对较轻的“女红”任务,以供给家庭成员的衣饭所需……正是基于此,在农耕文明的内部,就男女性别而言,很自然地进行了上述的分工。
在艰苦的年月里,无论男女都有一技之长,这样便于谋生,大家抱团勤劳劳作才能一起过上好日子。说到这里,那么没有什么特长的“懒婆娘”遭人嫌弃,就不难理解了。
查看古典籍,对于女人“茶饭”与“针线”的分工记载很是悠久。大约2500年前孔子编纂的“四书五经”之一,《礼记·郊特牲》里,就有这样的记述:
黼黻文绣之美,疏布之尚,反女功之始也。
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更是驰名中外,反映了慈母的“女红”活儿对游子的重要性。诗曰: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唐代的另一位诗人秦韬玉,一首《贫女》诗,把一位擅长针黹的女红巧手贫家女的闺怨刻画的淋漓尽致,同时还抒发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
蓬门未识绮罗香,
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
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
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
为他人作嫁衣裳!
从这里可以看出,历史上女人“茶饭”与“针线”的女红活儿,可谓是女性劳动分工的天然属性。这活儿也确实需要高标准、严要求才行,这无疑有利于小家庭现实生活质量的提升。这种分工现象乃是现实生活的自然法则所致,不是人为的逼迫、歧视的结果。
宋代以后,女子开始普遍缠足,女子不便外出,更不能胜任繁重的农活儿,所以,专注地“主内”了。这就更强化了世俗社会对于女子“茶饭”与“针线”方面的要求。以至于延续到近代民国和新社会的初期……
靖远人这方面的讲究,在上世纪的1980年左右,农村里还在盛行。这显然是原始的农耕文明残余观念的尾声体现吧。到了“礼崩乐坏”,现代化浪潮汹涌的今天,这一切似乎已经绝迹了。关于女人“茶饭”与“针线”的提法,年轻人一定感到十分的陌生。正因为如此,将这一问题提出来探讨,让后来者深刻了解祖辈人所奉行的习俗风尚,也是蛮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嘛。
我们这辈人承上启下,处于社会革新鼎故大变革的潮头浪尖,将靖远人祖先过去所有的,现在业已消失的东西传承下去,乃是我们的职责。
三、靖远人的几则婚育谚语与生殖崇拜
1.早养(生)的儿子早大呢,早养(生)的女娃早嫁呢。
2.人要自生呢,谷要自种呢。
3.克朗(疙瘩)地长的好麻子,丑婆娘生的好娃子。
4.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
限于篇幅,这里简述吧。这几则靖远民间谚语,很多人一定感到陌生。其实,它们几乎共同说明了一个问题,这就是在历史上“懒婆娘”曾在社会中成批量地存在着,很多很多的,绝不在少数的。
问题的本质在于,既然懒婆娘这么多,而且还有人家会娶她们,没有谁落下做嫁不出去的纯粹的“剩女”,那么,这是为何呢?核心问题,我认为就出于靖远人对于“生殖”的高度崇拜。
众所周知,女人天生就是生孩子的,一旦女人不生孩子,那还叫女人吗?试想一下,人类,一旦所有的女人都不生孩子了,那整个人类不都得完蛋吗?所以,女人的生育,可谓高于一切……这样就不难理解懒婆娘在生活艰难,封建礼教严肃的过去,还有厚重的存在土壤了。
所谓的“茶饭”与“针线”之说,与女人的生育比较起来,立马会退居于次要地位的。女人的“茶饭”与“针线”技能再好,若不能生育,立马就不值钱了。很显然,会生育的“懒婆娘”于这一刻,身价倍增,完全要压倒前者一头的。“懒婆娘”一旦给婆家生下“贵子”,那可就“贵重”得不得了喽。这下子,婆家似乎对于“懒婆娘”身上的存在的一切臭毛病和缺点都忽视了,原谅了……
细细分析一下,那几则谚语。1.早养(生)的儿子早大呢,早养(生)的女娃早嫁呢。2.人要自生呢,谷要自种呢。
3. 克朗(疙瘩)地长的好麻子,丑婆娘生的好娃子。4.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我们不难发现,女人生育力旺盛,这“一俊”,就会“遮百丑”的。丑婆娘能生出“好娃子”,这是真理。当然也是娶到丑媳妇的一种自嘲和自我安慰吧。意思是,只要能生育就好,就胜过一切。
人要自生呢,谷要自种呢。这则谚语,也说明了生育的重要性。抱养的子女往往与养父母关系不太融洽,所以,普遍的现象是,不如亲生的。这个时候,养父母就会无奈地发出这样的感叹。当然,天底下,养子女与养父母关系胜过亲生的也是很多的。
至于,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则形象地说明了“懒婆娘”之懒。“懒婆娘”除了会生孩子,这是其优势。此外,“懒婆娘”的一切,则是很不堪的。比如,她们的臭脚……
由于过去女人都缠足,懒婆娘既不善于干活儿,也不善于打理自己,不勤快地洗濯。所以,懒婆娘的裹脚布,那可真是“又臭又长”的。
后来,人们形容文人空洞无物,且文字冗长的文章,往往也用这则谚语。
文章足够长,就此收笔吧。
2019年11月27日写于陇上平川陋斋
说起变美教科书,内娱首推我的宝。
大变活人般的蜕变,堪比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而自宝贝之后,新一代明星中,又以钟楚曦最为牛逼。
从土气憨憨进阶到明艳可人儿,一夜飞升成全网好评的大美女。
但今天要说的主人公,整商高过我的宝,美商堪比钟楚曦。
她就是斋藤飞鸟的队友、乃木坂46的人气c位:
西野七濑。
她的变美史堪称教科书。
从土气娇憨,到优雅娇媚。
蜕变的她一路走上了乃木坂的C位。
所长上下求索,翻了大概千百张图片,发现她的变美思路有点东西。
不同于某些女明星“大动干戈”式的改动,她的变化更多是润物细无声式的进化。
今天,所长就以她为例,详细说说普通人如何在脸上四两拨千斤,用最小的变动,画最美的画~
1
取舍得当
西野七濑原生的长相,介于可爱与土气之间。
鼻骨稍宽、鼻翼偏大、山根扁平,显得圆钝。
再加上齿形嘴凸,下半张脸土气十足。
偏又生了双吊梢眼,眼尾上挑,透出精明之感。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也是一双吊尾丹凤,曹公说她是: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可见,丹凤眼生得好,是自有一种不怒而威的清冷感。
但可惜,西野七濑虽生一双吊梢,偏是大鼻和微鲍来配。
眼尾那一丝精明,也被下庭漫溢的憨气吞没了。
龅牙还带来了下巴后缩的问题,再加上她本身下巴就短,后缩就更为明显。
正面看尚可用小动作搪塞,侧脸看则是一览无余。
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杂揉到一张脸上,结果就是一个:
别扭。
为了消弭这种不协调感,她早期拍照特别喜欢遮挡,以达到面部风格的统一。
她的变美思路克制而温吞,首先选择了对眼睛进行改造。
利用眼睑下至,改变了原本走势上扬的下眼睑,化凌厉为温润。
原本的内双变为开扇型双眼皮,增大了瞳仁的露出,眼睛如小鹿般纯良灵动。
黑而圆亮,明眸闪动。
眼尾平顺,有些角度甚至稍显下垂。
像狗狗眼般,有种楚楚可怜的脆弱感,令人恨不能亲之近之。
此外,她还改变了眉毛的画法,变细眉为粗眉,多了一些自然的“野生感”。
此外,还增加了眉眼间距,增添懵懂之态。
增大眉眼间距,不失为营造幼态的好办法。
就连皇后也不例外,眉毛稍稍上提。
原有的狠厉,也被慈悲取代。
不做表情时,也自有一种故事感,引人不禁想细探究竟。
也凭借这般“白切黑”的气质,她后来还出演了悬疑剧《轮到你了》中的大Boss。
除了眼睛,西野七濑的鼻子,也从宽鼻骨变成了纤细鼻骨。
鼻小柱下延,衬得鼻子更为秀长。
但最值得肯定的,是她没有一味追求高鼻梁翘鼻头的审美,而是审度自己的面部风格后:
保留了原本的鼻部特色,低起伏的山根、和圆润的鼻头。
小缺陷的保留,为她维持住了少女感,也拉近距离感。
这就是她的聪明之处,不一味追求模板化审美,而是适当保留原有的一些小缺陷。
但对真正的缺陷,也绝不手软。
做过正畸后,她的笑容更加自然,精雕细琢之余,增强了亲和力。
总结一下,眼睑下至 扇型双眼皮 鼻综合 正畸。
动的虽多,但增删有度,下手的准头刚刚好,所以看脸几乎没有任何整容痕迹。
保留缺点,放大特色。
这不仅是西野七濑的变美思路,也是很多日本女星的美商内核。
2
不足之美
日式变美的内核,在于因地制宜。
不同于韩国女星千篇一律的大眼高鼻鹅蛋脸,日本女星无论是大整,还是微调,都不掩特色,各有其美。
永野芽郁鼻头稍大,略显圆钝。
但瑕不掩瑜,圆润的鼻头凸显亲和,自有一股顽强的生命力。
保留缺陷这一变美技巧,不仅日本人熟捻于心,欧美人也略知一二。
斯嘉丽约翰龅牙微凸,但她凸任她凸。
反倒显得清冷倔强,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感。
此外,凸嘴会导致人在放松状态下嘴唇微张,有种若有所思的故事感。
闭紧的时候嘴周肌肉用力,唇周肌紧张,有轻微拉扯感。
看起来严肃、庄重、如地母般审视人间。
邱淑贞的凸嘴配上短小秀气的下巴,娇媚中带点俏皮。
同样地,王祖贤也是嘴凸界的美颜选手。
看新垣结衣初出道时的样子,眼睛远没有现在大,眼皮遮住了一部分瞳仁。
典型的吊梢眼,笑起来是双眼向上挑,有种促狭之感。
按照常规思路,肯定是加宽双眼皮,增大眼睛露出。
但新垣结衣只加强了窄开扇,然后补充了眼睑下至。
从正面看,内外眼角的连线与水平的夹角明显变小,精明感被温柔取而代之。
下眼睑变上挑为圆润,搭配露出的瞳仁。
更显得目光如水,多情细腻。
不做表情时,有轻微的下三白。
因此,不笑的gakki,冷感十足。
凭借这种反差,她即能扮青春小白花,也能胜任复杂心机女。
有村架村从出道以来也是一do再do,但不变的是那张方脸。
她的粉丝很喜欢,说这是“放大版的可爱”。
这也是有村架纯的聪明之处,她的眼角尖尖,嘴角尖尖。
倘若再削骨,面部锐角过多。
美则美矣,却有种过于精致的微妙感。
也正是较宽的下颌,和锐气十足的五官做了“对冲”,让她成为了青春片女主的不二人选。
同理,厚唇给人蠢笨的钝感。
但若加以利用,也未尝不是性感的加分利器。
她们对小缺点的保留,其实来自于日本一贯崇尚的是“侘寂"之美。
所谓侘寂,是源于日本古佛学中,对于不完美和残缺的包容。
延伸到五官美学中,就是对凸嘴、塌鼻、饼脸这些“扣分”之处的包容。
缺点化用的好,也能成为独具魅力的个人特色。
倘若一味追求高鼻大眼鹅蛋脸,反倒落入千人一面的窠臼。
如韩国小姐的选手们,个个美的合乎标准,却又是那么没有灵魂。
这样的好看,又有什么意义呢?
(2018年韩国小姐top16)
就连古时的四大美人,也是各有“缺陷”。
譬如西施大脚、玉环狐臭、昭君窄肩膀、貂蝉两耳奇小无比。
但那又如何,她们仍旧美得顾盼生辉,美得穿越千年也不减色。
40年前,他曾在荆医实习1年,留下美好的师生情、同窗情;
40年后,已是医学大咖的他难忘梦想启航的地方——
医院,不仅是治病救人的战场,也是培养医学人才的摇篮。
40年前,同济医科大学(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一批优秀学子怀揣医学梦想,来到荆州地区医院(今荆州市中心医院,以下简称荆医),开展为期1年的临床实习。
轮转于内、外、妇、儿等不同科室,师从邵如庆、张爱容、杨国元、李金华、辛德光、郭灵恩等荆医“六大教授”,名医大家们谦逊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宽厚待人的人格魅力,无不影响着这批学子,成为他们人生中的榜样和坐标。
如今40年过去了,当年那批莘莘学子早已在学术上各有建树,成为学科的领军人物。但他们始终不忘医者初心,至今仍扎根于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其中,因临床经验丰富、科研成果丰硕而获得“中国科学人”称号的医疗专家——现任深圳市人民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戴勇教授,就是他们的优秀代表之一。
“从医学生到医生
我的梦想从荆医启航”
1978年,16岁的恩施少年戴勇,因成绩优异考入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大四那年,戴勇等24名医学生被分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医院——荆州市中心医院,接受为期1年的临床实习。
当年的荆州市中心医院有病床位300张,是名副其实的大医院。24名学生分成3组,每组8人,分别到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等不同科室轮换实习。
戴勇所在的这一组,第一个实习科室是妇产科。妇产科主任张爱容毕业于北京医学院,是知名外科专家邵如庆的妻子,夫妇俩均是医院“六大教授”之一。
在戴勇的印象中,张教授性格温文尔雅,很有知识分子气息。工作上更是勤奋、敬业,一些高难度手术她都是亲自上手术台。作为主刀者,不论什么时候,她都能做到随叫随到。
在妇产科实习期间,老师们放手让学生实践操作,让戴勇等人的操作能力大大提高,基本上能独立行使产科医师职责了。
他们又先后来到儿科、内科实习。其中,内科是医院的优势科室,“六大教授”中的杨国元、辛德光均来自内科,他们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毕业于同济医学院的内科知名专家。
杨国元教授先后担任过医院的副院长、院长等职务,在血液病研究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很早就开展了高水平的诊断和治疗。而辛德光教授则是以心血管专业为方向。他们的查房风格与同济医院一脉相承,不仅医学知识掌握全面,而且临床经验非常丰富,深受患者信赖。
在轮转到外科时,戴勇和同学们遇到了外科主任、知名教授邵如庆。邵教授在当地享有极高的威望,是外科领域的权威。在医学技术尚不发达的40年前,外科就能将胰头癌根治术等高难度手术成功拿下来,足见其技术之先进。
最后一个实习科室是泌尿外科。泌尿外科主任是李金华教授,他是杨国元院长的丈夫,也是医院的“六大教授”之一。李教授不仅手术做得漂亮,还是一位很能做学问的专家,经常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英文功底很好。
1年时光过得充实而忙碌,实习学生都收获了不少书本里学不到的知识与技能。外科实习即将结束之际,老师召集实习医生进行了一场病例讨论会,作为实习考查。讨论的是一例黄疸病人,老师将病历摘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公布出来,让学生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分析。
“大学实习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许多难忘的经历让我至今回味无穷。”40年后,已是国内知名教授的戴勇每每回忆起当年的实习生涯,仍心存感激之情。“从医学生到医生,荆州医院是我梦想启航的地方,是各位医学前辈的谆谆教导,帮我系好了人生的第一颗扣子。”
“前辈敬业求索的精神
是我永远前行的动力”
当年,还没有腹腔镜微创技术,剖腹产手术给产妇带来较大痛苦。
“我们在妇产科实习时,张爱容教授正在尝试一种不经腹腔的剖腹产手术,即腹膜外剖腹产手术,以减少手术时对腹腔内脏器的损害和污染。”该手术难度大,操作非常精细,所花时间远比经腹腔剖腹产多。“可为了尽量减轻病人的痛苦,张教授一直很努力,想了许多方法,尝试了许多术式,孜孜不倦地探索着。”荆医医生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带给戴勇深深的震撼。
“内科实习时,我们碰到了一位白血病患者,奄奄一息。”戴勇说,当时,病人家属看不到希望,决定放弃治疗,准备把病人拖回家等死。“可杨国元教授一直不肯放弃挽救。最后,经过几个疗程的化疗等治疗,病人奇迹般的起死回生,造血功能很快恢复,身体也逐渐康复。”
在内科和传染科轮转实习时,正是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季节,而且当年流行的出血热疫情要比往年严重,病人明显增多。好在荆医内科实力较强,自己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那时,医生的钻研、敬业精神都很强,总结出的这套抢救措施,挽救了许多病人,大大降低了流行性出血热的死亡率。”对于荆医医生们勇于探索的精神,戴勇印象深刻。
外科邵如庆教授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十分敬业。“一台高难度的手术,实习医生作为助手,轮番上场,已经换了好几个轮回,可邵教授却能不吃不喝,一直坚持做到晚上,直到手术最后成功完成。”忆起邵教授,戴勇钦佩不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学毕业后,戴勇在医学路上不断求索,从硕士读到博士,从内科医生成长为医界多面手。
40年来,戴勇始终潜心于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现任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和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暨南大学肾脏内科与血液净化研究所副所长、解放军第181医院(现924医院)全军透析与移植中心副主任等职。如今的他,已是肾内科主任医师(二级)(本专业领域影响力全国排名13)、内科学教授、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导师,广东省 A 类人才,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爱思唯尔 2020 中国高被引学者之一。
戴勇说,荆医前辈们的高尚品德修养以及对医术至善至美的追求,不仅给了他前进的力量,更让他真正明白了医者的初心。“百年初心,医心为民。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将不忘医者初心、接续奋斗,争取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作出更大的努力。”
“今天的医学后浪们
当不负韶华勇挑重担”
8名医学生,挤在一间宿舍里,配有4张高低床和4张桌子。桌子是两人共用一张,宿舍门前还有厕所和自来水管。“当时能有这样的条件,大家已经感到很知足了。”
生活上比较艰苦。实习期间,除了在医院食堂吃饭外,大家还在宿舍里支起一个煤油炉子,自己开火做菜,做得最多的就是煎鸡蛋。“那时,荆州地区物产丰富,价格便宜,一元钱可以买到10个鸡蛋。鸡蛋可是美味佳肴啊,小时候家里穷,天天盼望吃鸡蛋,可在荆州天天煎鸡蛋,吃久了便也厌恶了。”
“春节前,医院为每位职工分10斤猪肉,实习医生每人也得到一份。一时吃不完,我们就用自己的脸盘装着,用盐腌制起来慢慢吃。好长一段时间,大家没有脸盆洗漱了。”忆起当年在荆医的生活,戴勇笑得很开怀。
实习期间,大家同时报名了研究生考试以及全国医学院校统考。时间更紧了,大家只能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抓紧学习。
由于新分配来了几名住院医生,实习医生在外科操作的机会少多了,每天上手术台只是消毒、拉钩、剪线、缝皮等,甚至这些工作也被新来的住院医生抢着做。原来实习生可以做的阑尾切除或者疝气修补手术,都由新来的年轻医生做了。
为了增加上手的机会,戴勇和同学们想出了各种办法。“白天交接完班后,大家赶紧给自己所管的病人换药,做好每天的病程记录,然后跟着老师上手术台。遇到新入院的病人,则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开具医嘱和完成病历等。晚上,即使下班了,大家也不敢回宿舍,而是守在病房,等着有急性阑尾炎、疝气嵌顿等小手术,能让大家独立做。”戴勇兴奋地说:“有一天晚上,终于让我们等到了一例阑尾手术。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顺利完成手术。”
“后来轮转到门诊时,没有新来的年轻医生竞争,手术机会多多了。腋臭切除、下肢静脉曲张结扎、包皮环切、皮脂腺囊肿、乳腺肿瘤等小手术,大家每天都有机会独立去做。”回忆起当年那段实践经历,戴勇依旧兴致盎然。
又是一年开学季,一批大学新生即将步入医学院校,走上学医之路;同时,一批即将毕业的医学生,也将走进医院实习,真正接触到临床,完成由医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变。
作为湖北省区域医疗中心、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今天的荆医,规模、技术、实力均获得长足发展,医教研突飞猛进,服务群众健康的能力越来越强,这些都与4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
“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学习条件也越来越好,不像我们当年那样艰苦了。希望今天的医学后浪们,将个人梦、医学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将救死扶伤的职责牢记在心,坚持最初的理想、坚持对专业的热爱、坚持对医学的崇敬,做追求卓越的健康守护者。”戴勇教授的寄语,既饱含对青年一代的祝福和期望,更是一名医者一生的追求和信仰。
来源:荆州日报客户端 记者匡奕君 卢成海 通讯员朱飞 鲁萌 编辑许雨齐 审核杨昌洪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