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老家有没有歧视狐臭患者的习俗 单选 0人 0% 有 0人 0% 没有 0人 0% 不知道
大多数人都应该经历过,烈日炎炎的夏天,在拥挤的车厢等一些公共场所,不时的闻到别人身上传出来的难闻味道,没错,就是令人尴尬又无可奈何的狐臭。
狐臭,即腋臭,是一种与遗传相关的皮肤病。主要表现是腋下散发出难闻臭味,在情绪紧张或夏天天热汗出时愈明显,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形成心理障碍。因其气味如狐狸的骚味,故称狐臭。有的地方,有不娶狐臭患者的习俗。笔者认为这是一种陋习。
现代医学认为腋臭与遗传有密切关系,由于青春期内分泌开始活跃,人体腋窝处的大汗腺受影响,分泌太过旺盛,经细菌分解后产生了刺鼻异味。中医学认为腋臭与手太阴肺经和手少阴心经有关。心主血脉,汗为心之液,故又为血之液;肺主一身之气,外合于皮毛,心液外溢,腠理不宣,蕴久化热就会产生臭气。
对于本病的治疗,目前主流的方法是手术,如操作得当,效果明显。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了解到火针治疗腋臭也有不错的疗效,且操作简单方便。其实早在90年代已故山西老中医师怀堂先生就用细火针点刺治疗狐臭了。那么火针疗法是什么?它又是怎样治疗的?以下就为大家详细介绍。
火针疗法古称“焠刺”,是一种将特制的金属针在火焰上烧至通红或白亮,快速刺入体表而疾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治疗时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腋窝部位,取手少阴心经极泉穴,即腋窝正中处,用碘伏做大范围常规消毒后,烧红火针点刺,再于极泉穴的上下左右的腺体部位进行围刺。刺后可加闪罐拔罐数分钟,拔出少量血液及黄色液体,清除后消毒即可。
火针治疗腋臭的临床效果显著,但具体机制尚未十分明确,有研究认为可能是高温使局部腺体组织蛋白变性,破坏、封闭大汗腺及导管,从而阻断汗腺分泌,达到治疗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火针治疗需要专业医生进行,非专业人士切勿操作,且极泉穴处于腋动脉搏动处,治疗时需避开腋动脉。对于患者而言,治疗后应保持局部干燥,四五日严禁触水,防止感染;饮食忌辛辣刺激;不宜选在天气太热时治疗;在平时,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勤换内衣;勤洗澡以防止汗液停留,保持腋窝的干燥,对腋臭的消除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由于体质的关系,许多西方人都有狐臭,他们将其视为正常现象。然而在中国却有很多人因为狐臭而自卑,其实有狐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此引起的心理疾患,有的患者会因此导致精神及性格的不正常,所以我们在积极寻医的同时一定要正视它,切莫给自己造成过大的心理负担。
(作者张盛,山西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6月21日电 题:屠呦呦团队“大招”背后,有一个会美容的将军
作者 宋宇晟
几天前,屠呦呦团队放“大招”了,青蒿素又一次在网上刷屏。
据媒体报道,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提出了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青蒿在中国的应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将青蒿用于治疗疟疾则始于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在青蒿提取物实验药效不稳定的情况下,正是这句出自葛洪对青蒿截疟的记载,给了屠呦呦与她的同事们新的研究思路,最终于1972年发现青蒿素。
制图:张舰元
葛洪是谁?
又丑又穷但很自信
“性钝口讷,形貌丑陋。”这是葛洪在书中对自己的描述。
除此之外,葛洪还在书中列举了自己的诸多缺点,包括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身体不好、“居疾少健”,以及穷。
穷到什么程度呢?葛洪自己形容,“衣不避寒,室不免漏,食不充量,名不出户”。简而言之,就是吃不饱、穿不暖,住在破屋子里,别人也不愿意和我交往。
一个相关的细节是,葛洪十几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他不得不一边干农活,一边利用农闲时间读书,甚至是用砍柴换来的钱,去买纸笔。
按理说,一般人都不会在自己的书中把自己写得又丑又穷。可葛洪不仅这么做了,还说大家都把他叫做“抱朴之士”,甚至也自称“抱朴子”。
“抱朴”二字源见于《老子》。其中,“朴”指平真、自然、不加任何修饰的原始。“抱朴”即保守本真,怀抱纯朴,不受自然和社会因素干扰的意思。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葛洪简直有一种“迷之自信”。
制图:张舰元
带兵打仗、手射敌兵的将军
不过这样的自信并非无来由,葛洪的确有这样的资本。
虽然葛洪今天因为青蒿素的缘故,常以一个医药学家的身份出现,但其实他最初的身份是个带兵打仗的将军。
葛洪生活的年代正好经历西晋历史大动乱的时期。大概在他20岁前后,西晋皇族内乱已演变成一场战争。
晋惠帝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张昌反于安陆,陷江南诸郡,其别帅石冰寇扬州。
这一年,21岁的葛洪已经受召带兵平乱,对抗石冰。
葛洪确实有将才。他在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攻破石冰当日,城内遍地珍宝,同行的其他军队都放任士兵拾取财物,唯独葛洪命令士兵保持戒备。结果数百敌军伏兵杀出,其余部队士兵死伤惨重,只有葛洪率领的部队没有损失,甚至还斩首了敌军一个小头目。
也是因为这次作战有功,葛洪被封为“伏波将军”。
不过战场上没有常胜将军,葛洪也没少遇到危险。他后来回忆自己的军旅历程,还加上了这样一个细节——自己曾被敌军骑兵追击,危急时刻射杀两人一马,才得以脱险。
制图:张舰元
东晋的美容方剂
次年,石冰事件平息,葛洪不愿争功邀赏,辞官北上。
这以后,他将相当大部分精力放在了修道、炼丹以及对医学、药学的研究上。
在医药研究方面,除因青蒿素而为人熟知的《肘后备急方》,他还著有《肘后救卒方》《玉函方》等作。这些书中涉及诸多当时的医学养生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葛洪自认“形貌丑陋”,但在他的医学著述中,却有不少内容被今天的研究者归入“美容方剂”。
在《肘后备急方》“外发病” 一卷中 ,载有手足皲裂、浸淫疮(湿疹)、白癜风、粉刺、䵟黯(黄褐斑)、狐臭、口气臭等病症治疗方法。
其中,第五十六篇为“治面疱䵟黑发秃身臭方”,有研究者认为这便是这部书中的“美容专篇”。
制图:张舰元
篇中集中了治粉刺、酒渣鼻、䵟黯、黑痣、脱发、体气的方药,如“治年少气充,面生疱疮方”“去黑痣方”“治面多䵟黯,或似雀卵色者方”等。
同时,该篇中还刊载了很多美容妆饰方,如“服药取白 方”“治人面无光润、黑䵟及皱,常傅面脂方”“治人面体黑,肤色粗陋,面血浊皮厚,容状丑恶方”“令人体香方”“染发须白令黑方”等。
这些方剂已不着眼于治病,而是着眼于美容。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毕竟是东晋的美容方法,以今天的科技水平衡量,其中一些外用药或“化妆品”用铅、汞过量。
“我命在我不在天”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当时的名士之间,纵酒、服散等行为颇为流行。葛洪也不例外,只是他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在今天可见的材料中,葛洪笃信神仙道教,他认为可以靠自身努力修炼成仙。
事实上,他关于医学、药学、化学等方面的探索,也均源出于这种思想。
从这个角度而言,相对于同时代的其他魏晋名士,葛洪的这种想法,还算是积极的。
他在《抱朴子》中明确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即是强调个人的生命,能由自我决定,不由天地掌握。
因此,葛洪在自己的著述中也用了大量篇幅讲如何修仙。
制图:张舰元
今天我们看起来,《抱朴子》中不乏奇闻异事。
例如,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记载,汉成帝时有猎人在终南山中发现一个“身生黑毛”的妇人。此人自称本是秦代宫人,因秦末战乱逃入山中,有一老翁教她吃松叶松实,当时苦涩,但吃过后不饥不渴,而且冬天不觉得冷,夏天也不觉得热。
自秦末到汉成帝时,已经历二百余年。这名二百多岁的妇人被发现后回归人世,便不再吃松叶松实,结果身毛脱落,“转老而死”。
显然,这样的故事在今天看来是完全不可信的。而在葛洪的书中,这样的故事成了“修仙”的反面案例。
今天看起来不可思议的故事,其实与葛洪的经历密切相关。
自葛洪青年时起,就饱尝世道艰辛。长生不老、羽化登仙,很自然地成为当时士人的一种追求。
但这样的追求终究不可得。晚年的葛洪隐居山中,专注于求仙炼丹。而对于葛洪的去世时间,后世史家有不同说法。
不过其中一个故事颇耐人寻味。葛洪发出信件,说自己想远行寻师,定期即行。当日正午便如安睡般去世。(完)
参考资料:
1 [晋]葛洪:《抱朴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 [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3 丁宏武:《葛洪年表》,《宗教学研究》2011年第1期。
4 袁济喜、杨康:《从葛洪看魏晋士人的个体价值观》,《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6年第3期。
5 黄霏莉:《葛洪的美学思想及其对中医美容学的贡献》,《中华医学美容杂志》1998年01期。
6 [美]康儒博 著、顾漩 译:《修仙:古代中国的修仙与社会记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个夏日,烈日热得人格外的烦躁。当时的午饭是回家吃,返校后则先在教室集体午睡,午睡的“床”就是我们的长条桌子和凳字。学校的长条桌一般一尺来宽,凳子只有三寸左右。两个孩子坐一桌,一般较胖的同学睡在桌子上,瘦的那个睡在凳子上,偶尔也会轮换一下。
那天恰好是轮到我当午睡管理员,我装作老师的模样在过道里“巡睡”,突然听到有个同学的呼噜声,可能大多数同学都睡着了,那个呼噜声显得格外响亮。寻声走过去,我发现班里的张林正酣睡中,有节奏地打着呼噜。我凑近仔细地观察他的呼噜劲,觉得他特别享受这种呼噜,这种节奏似乎让他睡得更香了。我萌发了想逗逗他的念头,完全忘了自己“巡睡”的职责。
我先用一个带橡皮擦的铅笔头轻轻地滑他的脸,可他只是用手背搓了两下脸蛋,接着翻个身又睡着了。我又拿起铅笔在他手下画圈圈,他顺势把手捏成拳头,又继续酣睡了。最后我大胆地给他一通升级版挠痒痒,选择挠他的腋窝,因为他脚上穿着厚厚的千层底鞋子。记得当时他穿着蓝白相间的海军背心,我瞅准时机把铅笔伸到他的腋下。一连挠了好几下他才迷迷糊糊地醒来,口水挂在嘴边,手不停地揉着眼睛,一脸无辜地问我,“组长,我不是在乖乖睡觉了吗?”我赶紧诡辩说,“你的呼噜太响了,同学们都要被你吵醒了!再打呼噜,就站教室外面去!”他像小猫一样乖巧地说,“我不打呼噜了,可以继续睡觉吗?”我示意他继续睡觉。
午睡结束后就该下午第一节课了。上课时我拿起那只唯一的铅笔开始写字,总觉得那根铅笔头上有股味道,那节课老师讲的内容我根本没听,因为心思全放在“破解”铅笔头散发的味道了。记得有次偷听大人们聊天,他们说有些人天生就有狐臭味,狐臭味就是身体里散发出的臭味。我经过反复推断,最后断定铅笔头上的味道就是大人们口中说的狐臭味道。当时我也没有闻到过真正的狐臭味,只听大人们说村子里某家某户有狐臭,周围人不愿与他们通婚,怕遗传给后代。我像大侦探一样,猜测着张林可能就是大人们所提及的那家人的孩子。
下课后我大声地宣布,“张林有狐臭,不信你们来闻闻我的铅笔头。”好多凑热闹的同学一下子围过来,开始轮流嗅起我的铅笔头来。可能是因为我是老师“乖宝贝”,也可能因为我是相当影响力的班干部,很多同学嗅完铅笔再去嗅张林,一个个向我赞同道,“张林有狐臭!” 一时间张林被捣乱的人嗅来嗅去,因为大家都知道他是“小绵羊”,不会“咬人”。我对自己的新发现洋洋得意,终于知道大人们神神秘秘地谈论的狐臭是啥味道了。
第二天清晨,我刚到班级坐下来就听到一个粗粝的声音在嚷嚷,“谁说你有狐臭?指出来给我看看!我看看谁在嚼舌根!看我不把他(她)的嘴撕烂!”这个声音离我越来越近了,只见一个胖乎乎的妇女拉着张林站到教室前面,“小绵羊”抬头朝我坐的位置迅捷地看了一眼,马上低下头去。我心里害怕极了,害怕那个“母老虎”把我的嘴撕烂,更怕自此之后被班里的同学耻笑。我浑身禁不住地开始哆嗦起来,偷偷地朝寂静的教室瞄了一眼,接着就故作镇定地写起作业来。“母老虎”不停地数落张林,说他太没出息了,太窝囊了,被人欺负了都不敢举报。最后她开始“怂恿”班里的同学来揭发我,当时感觉每一秒都过得好慢,感觉自己随时都可能被同学给“供出”来。我甚至曾想过向“母老虎”主动认错,最终因为惧怕她的暴揍而退却了,我朝班里的同学发出“认错”的眼神,期望他们能给我悔改的机会,不要检举我。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班主任来到了教室。她一进来就微笑着安慰起怒气中的“母老虎”,“哎呀,你这么大个人,孩子们的胡话你也当真呀!他们在背后也给我们老师起了绰号,我们要是一个个去生气,那不早就气死了!”班主任向她保证,以后绝不会有人再说张林有狐臭,此事她会查个水落石出,让那个同学给张林道歉。听到班主任说的这些话,我意识到“母老虎”不会打我了,颤抖终于停止下来。可心里还是害怕在全班面前向张林道歉,因为我是模范生,模范生犯错误是很丢脸的事情。上午的课正常地一节节上过去,我的心结却越拧越紧,我在忐忑不安地等待着那个道歉仪式的来临。我甚至想到了干脆逃学回家或者中午回家吃饭后请假,这样就可以躲避下午可能发生的道歉仪式。
上午最后一节课是仔细可,班主任说改为品德课。她开场就问,“听说你们在研究狐臭?那今天咱们就说说狐臭吧。我先给你们科普一下吧,免得你们再闹笑话。”她言简意赅地说,狐臭又称腋臭,人人都有腋臭,这个味道因人因时而变,有的腋臭味重,有的味轻,大多数人在热天流汗时才能闻到。接着她鼓励我们互相嗅嗅,描述自己嗅到的味道。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向老师报告,有的说是酸菜味,有的说是蒿草味,有的说是大蒜味,有的说是杏子的酸味……。班主任说“你们看,我说各有各的狐臭味吧?你们吃啥东西就会散发啥味道,外国人吃洋葱多,所以他们大多数是洋葱味。咱们甘肃人,大多是有大蒜味的。以后不准再说狐臭,因为咱们都有狐臭味。”全班笑作一团!事后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主动写了一个道歉的小纸条塞到张林的文具盒里,发现纸条后他朝我微笑了。
几十年来,我一直在心底里感激这位给狐臭独特解释的班主任老师,正是她的错解,挽救了两个孩子的尊严。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