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生姜化学组成复杂,如含有姜醇、姜烯、水芹烯、姜酮、柠檬醛、芳香油、姜辣素、姜黄素、二苯基庚烷等多种物质,使其生物活性功能多样。
1、抗氧化,抑制肿瘤
生姜中所含的姜辣素和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的结构均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所以吃姜能抗衰老,提高人体免疫力,老年人常吃姜可除“老人斑”。
2、开胃健脾,促进食欲
在炎热的夏天,人体唾液、胃液分泌会减少,从而影响人的食欲,如果饭前吃几片生姜,生姜中的姜辣素能刺激舌头味觉神经和胃粘膜上的感受器,刺激唾液、胃液和消化液的分泌,从而起到开胃健脾,促进消化、增进食欲的作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冬吃萝卜,夏吃姜”,“饭不香,吃生姜”的道理。
夏季里,人们喜食冷饮,凉菜等冷制品,加上吹风扇、空调,体内易积累寒邪,导致脾胃虚寒,因此需要吃姜来驱风散寒。
3、防暑、降温、提神
姜能加快血液循环,扩张毛孔,利于排汗,有很好的防暑祛湿的作用。在炎热的时候吃一些生姜能起到兴奋、排汗、降温,提神的作用。
对于大夏天一直待在空调房里面没有出汗的人来说,要多点吃姜,姜能帮助散发体内寒气,使得内外热气保持平衡,防止中暑和空调病!
对于有一般暑热表现,如头昏、心悸、胸闷、恶心等情况的病人,适当喝点姜汤是大有裨益的。中国传统的防暑中成药——人丹就含有生姜成分,其作用就是健胃、提神、醒脑。
4、偏头痛
偏头痛时可用热姜水浸泡双手,大约浸泡15分钟左右,痛感就会减轻,甚至消失。早、晚空腹各饮用热姜水1至2杯,可收到补气、提神之效。持续下来,对神经衰弱、头晕、头痛、烦躁等症具有良好疗效。
5、消除酒醉
用热姜水加适量的蜂蜜可加速血液流通,缓解或消除酒醉不适感。
6、减轻面部暗疮
坚持喝生姜蜂蜜水,每天早、晚各1次,持续约60天左右,暗疮就会减轻或消失。此法对雀斑及干燥性皮肤等亦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7、防治头皮屑、促进头发生长
热姜水清洗头发,可有效防治头皮屑掉落。此外,经常用热姜水洗头,对秃头亦有一定治疗效果。
8、缓解腰肩疼痛
先在热姜水加入适量的盐和醋,用毛巾浸水拧干,敷于患处,反复数次。此法能使肌肉由张变弛、舒筋活血,可明显缓解疼痛。
9、杀菌解毒,消肿止痛
科学研究发现,生姜能起到某些抗菌素的作用,尤其是对沙门氏菌效果更好。在炎热的气温下,食品容易受到细菌的污染,而且生长繁殖快,容易引起急性胃肠炎,适量吃些生姜可起到防治作用。生姜提取液具有显著抑制皮肤真菌,可治疗各种痈肿疮毒。
10、防晕车,止恶心呕吐
吃生姜具有防止恶心、止呕吐的作用,如果有由于某些运动而引起的“运动适应不良症”,吃点生姜就可以使其得到缓解。有研究证明,生姜干粉对因运动引起的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有效率达百分之九十,且药效可持续4小时以上。民间常吃生姜或在内关穴贴姜片来防晕车、晕船,效果明显,因此生姜素有“呕家圣药”之誉。
11、消除脚臭、狐臭
用姜泡脚,浸泡时加点盐和醋,浸泡15分钟左右,抹干,加点爽身粉,脚臭便可消除。用生姜汁频擦腋下,对狐臭有一定治疗效果。
12、去除腥味
姜油中的姜酚、姜醇及姜酮等成分均是具有挥发性的有机物。生姜中的辛辣成分6姜醇、10姜二酮都具有辛辣的味道。它们在去腥味中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3、助阳
中医认为,姜是助阳之品,自古以来中医素有“男子不可百日无姜”之语。姜具有加快人体新陈代谢、通经络等作用,因此,姜常被用于男性保健,可以起到助阳的作用,对肾虚阳痿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如果男性常感胃寒、食欲不振,可以经常含服鲜姜片,刺激胃液分泌,促进消化。干姜温中散寒,健胃活血,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配合食用可以治疗由于肾阳虚引起的阳痿、畏寒肢冷、腰疼、腰膝酸软、倦怠等。
14、生姜治疗口腔溃疡
用热姜水代茶漱口,每天二至三次。一般六至九次溃疡面可以收敛。
15、治疗牙周炎
先用热姜水代茶漱口,早晚各一次,如果喉咙痛痒,可用热姜水加入少许盐代茶饮用每天二到三次。
16、治疗蛲虫病
每天睡前用热姜水清洗肛门周围,后再饮用热姜水一至两杯。持续十天左右可治愈。
17、降低高血压
血压升高时,可用热姜水浸泡脚十五分钟左右。可反射性引起血管扩张,使血压随之下降。
18、治疗荨麻疹
生姜10片,桂枝3克(研末),粳米50克,红糖30克,煮稀粥食,每日1-2次,可有效治疗荨麻疹。
19、消除咽喉肿痛
在热姜水中加入少许的食盐,当茶饮用,可有效治愈。
20、缓解女性痛经
在生姜、红糖水里再加入2~3粒山楂,一日2~3次,可有效缓解痛经。
21、治疗风寒感冒
用生姜30克切片,配红糖50克,泡热水口服,既可去寒暖身,又可发汗去寒,防治风寒感冒。
22、美颜抗衰老
每天坚持用姜切成丝冲水喝,可达到美颜抗衰老的效果。
23、治疗打嗝
将生姜研磨的汁水倒出,取枣花蜂蜜两汤匙,将生姜汁和蜂蜜搅拌均匀后,一次性缓缓喝下。
注意事项:生姜是个宝,但具体使用过程中需根据个人体质科学使用,才能达到日常养生的效果。
注: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丹〕肝木气实,肝火盛而胁痛者,当归龙荟丸,为泻肝火要药。胁痛甚者,用生姜自然汁,吞下龙荟丸,以肝火盛也。(龙荟丸方见“治法门肝实条”)
经云:肝气实则怒。又云:肝痛者,两胁下痛引少腹,善怒。龙荟丸治肝实胁痛,其人气收者,善怒是也。甚则用姜汁吞下。经云:风木淫胜,治以辛凉是也。
寿四郎右胁痛,小便赤少,脉少弦不数,此内有陈久积痰饮,因外感风寒所遏,不能宣散,所以作痛。与龙荟丸三十五粒,保和丸三十粒,细嚼姜片,以热汤下,服后胁痛已安,小便尚赤少,再与:
白术(三钱) 陈皮 芍药(各二钱) 木通(一钱半) 条芩(一钱) 甘草(五分)
上姜三片,煎热饮之。
一妇人脾疼,带胁痛,口微干,问已多年。时尚秋,用二陈汤加川芎、干葛、青皮、木通,下芦荟丸二十粒。
章张郎气痛,自右肋时作时止,脉沉而弦,小便时有赤色,吞酸,喜呕,出食,此湿痰在脾肺间,所以肝善乘之。小柴胡汤去黄芩,加川芎、白术、木通、芍药、滑石、生姜煎汤,下保和丸三十五粒。
一妇人气晕,两胁胸背皆痛,口干。
青皮 半夏(五钱) 白术 黄芩 川芎(三钱) 木通(二钱半) 陈皮(二钱) 桔梗(二钱) 甘草(炙,五分)
上分六帖,煎热服。又:胁下有食积一条扛起,加吴茱萸、炒黄连。
〔《本》〕治因惊伤肝,胁骨里疼痛不已,桂枝散。
枳壳(一两,小者) 桂枝(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枣汤调下。
〔洁〕匀气散 专治胁痛。
山栀 熟地 茯苓 细辛 桂心 川芎(各等分)
上研为末,加羊脂煎服。
〔《本》〕治胁下疼痛不可忍,兼治肺弱,芎葛汤。
川芎 干葛 桂枝 细辛 枳壳 人参 芍药 麻黄 防风(各半两) 甘草(二钱)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渣,温服,日三服。有汗避风。
治胁下风气作块寒疝,发则连小腹痛凑心。其积属肝,在右胁下,故病发,则右胁手足头面昏痛,不思饮食。
干葛(一两) 麻黄(二分) 附子(一个) 川芎 防风 当归 枳实 芍药 桂枝 羌活 甘草(各四钱)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渣服,日三。有汗避风。
治胁痛如前,兼去手足枯悴,薏苡仁丸
薏苡仁(一两) 石斛(用细者,二钱) 附子(半两) 牛膝 生地黄(各三钱) 细辛 人参 枳壳 柏子仁 川芎 当归(各半两) 甘草 桃仁(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酒吞下,食前,日三服。丸子食前,煮散食后,相兼服为佳。治悲哀烦恼伤肝气,至两胁骨疼,筋脉紧,腰脚重滞,两股筋急,两胁牵痛,四肢不能举,渐至脊膂挛急。此药大治胁痛,枳壳煮散。
枳壳(四两,先煎) 细辛 桔梗 防风 川芎(各二两) 葛根(一两半) 甘草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枣同煎至七分,去渣,空心食前温服。
上肝虚胁痛,经所谓木不及,病中清,胠胁痛是也。中清,谓中有寒也。热实胁痛,当归龙荟丸是也。
〔仲〕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大黄(三钱) 附子(二枚,炮) 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更进一服。
〔垣〕神保丸 治心膈痛,腹痛血痛,肾气胁下痛,大便不通,气噎,宿食不消。
木香(二钱半) 胡椒(二钱半) 巴豆(十枚,去皮心膜,研) 干蝎(七枚)
上四味共为末,汤浸蒸饼为丸如麻子大,亦用朱砂为衣。每服五丸,心膈痛,柿蒂灯心汤下;腹痛,柿蒂煨姜汤下;血痛,炒姜醋汤下;肾气胁下痛,茴香酒下;大便不通,蜜汤调槟榔末一钱下;气噎,木香汤下;宿食不消,茶酒任下。
许学士云:沈存中《良方》载:顷在建阳,医者王琪言,诸气唯膀胱胁下痛,最难治,谓神保丸能治之。熙宁中病项筋骨痛,诸医皆作风治之,数月不瘥,乃流入于背膂,又臂挛痛甚苦,意琪语有证,乃合服之,一服而瘥,再发又一服,立效。
〔洁〕煮黄丸 治胁下痃癖痛,如神。
〔丹〕控涎丹 治一身气痛及胁走痛。痰挟死血,加桃仁泥。凡胁痛有痰流注,二陈加南星、川芎、苍术。实者,控涎丹下之。
〔《本》〕治男子两胁疼痛,枳实散。
枳实(一两) 白芍药(炒) 雀脑芎 人参(各半两)
上细末。姜枣汤调二钱,酒亦得,食前,日三服。
〔东〕调中顺气丸 治三焦痞滞,水饮停积,胁下虚满,或时刺痛。
木香 白豆蔻(去壳) 青皮(炮) 京三棱(炮,各一两) 陈皮 大附子(各二两) 半夏(汤炮七次,一两) 缩砂(去壳) 槟榔 沉香(各半两)
上为末,煮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渐加六十丸,食后,陈皮汤送下。
沉香导气散 治一切气不升降,胁肋痞塞。
沉香(二钱半) 人参(五钱) 槟榔(二钱半) 白术 乌药 麦糵(炒) 神曲(炒) 紫苏叶 大腹皮(炒) 厚朴(制,各一两) 诃子皮(炮,半两) 香附(炮,一两半) 姜黄 橘红 甘草(各四两) 京三棱(二两) 广术(炮,四两) 益智(二两) 红花(四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沸汤点服。
丹溪云:胁痛有死血者,桃仁、红花、川芎之类是也。若跌扑胁痛者,亦为污血流归胁下而痛,东垣复元活血汤之类是也。治法见攧扑伤损门。
运气胁痛者,乡境皆病胁痛也,其证有二:
其一,风木助肝气实而痛。经云:厥阴所至为胁痛。又云:厥阴在泉,风淫所胜,民病两胁,里急支满。又云:少阳司天之政,初之气,风胜乃摇,候乃大温,其病胁痛,治以凉剂得痊也。
其二,燥金攻肝虚而痛。经云:少阳所至为胁痛。又云:阳明司天,燥气下临,肝气上从胁痛。又云:少阴司天,地乃燥,凄沧数至胁痛,善太息。又云:岁木不及,燥乃大行,民病中清,胠胁痛,治以温剂得痊也。
〔丹〕咳嗽胁痛方。二陈汤加南星,多香附、青皮、青黛、姜汁。
《内经》灸刺胁痛有三法:
其一取肝。经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小腹,善怒,取其经,厥阴与少阳。又云: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是也。
其二取胆络。经云:邪客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温衣饮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其病不已,复刺如法是也。
其三取心。经云:心手少阴脉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视虚实热寒陷下,施补泻疾留灸之法也。
〔《集》〕胁痛:悬钟 窍阴(此二穴,左取右,右取左,窍阴出血妙) 外关 三里(此一穴正取)
又法:支沟 章门 中封 阳陵泉(治闪挫) 行间(泻肝怒气) 期门(治伤寒后胁痛)
治胁并胸痛不可忍:期门(四分) 章门(六分,灸七壮至七七壮) 行间 丘墟 涌泉
〔东〕胸胁痛:期门(沿皮三寸) 支沟 胆俞(沿皮半寸) 胸胁胀满痛:公孙 三里 太冲 三阴交 腰胁痛 环跳 至阴 太白 阳辅
〔《撮》〕胁肋痛:支沟(透间使,泻之,灸) 外关(透内关,如取支沟,不必再取外关)
〔《通》〕胁痛:阳陵泉
〔《甲》〕胁下支满,呕吐逆,阳陵泉主之。腹中气胀,嗑嗑不嗜食,胁下痛,阴陵泉主之。
〔仲〕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灵》〕合腋张胁者肺下,肺下则居贲迫肺,善胁下痛。青色粗理者肝大,肝大则逼胃迫咽,则苦膈中,且胁下痛。
凡胁骨偏举者肝偏倾,肝偏倾则胁下痛。揭唇者脾高,脾高则䏚引季胁而痛。(俱见《本藏篇》)脾满气逆。(见“喘条”)
附:腋肿 腋臭
《内经》针灸刺腋肿,有二法:
其一取胆。经云:胆足少阳之脉所生病者,缺盆中肿痛,腋下肿是也。
其二取心。经云:心主手厥阴,是动则病,手心热,腋肿,皆视虚实寒热陷下,施补泻疾留灸也。
〔丹〕腋气神效方
密陀僧(一两) 白矾(七钱) 硇砂(少许) 麝香(少许)
上为细末。先用皂角煎汤洗,后傅上。
又方
铜青 密陀僧 辰砂 白矾 硇砂 白附子
亦如前法搽之。
〔《本》〕治腋气。用夜明砂,不拘多少为末,用豆豉汁调涂,立效。
又方 以铜青好者,不以多少,米醋调成膏,先洗净腋下,用轻粉掺过,却使上件涂之,立效。
〔经〕治狐臭。用生姜涂腋下,绝根本。
〔《三因》〕治狐臭。大蜘蛛一个,以黄泥入少赤石脂,捣罗极细,入盐少许,杵为一窠,包藏蜘蛛在内,以火烧令通红,放冷剖开,将蜘蛛研细,临卧入轻粉一字,用酽醋调成膏,傅腋下。明日登厕,必泻下墨汁,臭秽不可闻,于远僻处倾埋之,免致染人。
〔《世》〕治腋气。先用刀削去腋毛净,用白定粉,水调搽傅患处,至过六七日夜后,次日早看腋下有一黑点,如针孔大,用笔点定,即用艾炷灸七枚,灸过攻心中痛,当用后药下之。
青木香 槟榔 丁香 檀香 麝香 大黄
上煎服,以下为度。
熏法系列方:中医外治的璀璨瑰宝
熏法,作为中医外治之道的璀璨星辰,借助草药的神奇力量与热力的交融,引领腠理疏通,使气血如涓涓细流般流转。此法在消肿、止痒、止痛、祛风等方面具有卓越的疗效,被广泛记载和应用。自《五十二病方》以来,熏法在各种皮肤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熏法主要分为热气熏与烟熏两种。热气熏法需将药水煎煮至沸腾,倒入小口锅中,使患处直接对准锅口进行熏蒸。而烟熏法则需根据病症选用草药,研磨成细末,以棉纸裹药搓捻,或浸油点燃,用烟熏患处。但需注意,避免皮肤灼伤。
余在医道探索中,对烟熏法深有心得,特此分享。同时,也提供了两款专治皮肤疾病的熏药配方:
1. **熏药治癣方**
* **组成**:苍术9g、黄柏9g、苦参9g、防风9g、鹤虱草12g、大枫子30g、白鲜皮30g、松香15g、五倍子15g。
*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润肤。
* **主治**: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松皮癣、皮肤瘙痒。对于银屑病导致的皮肤粗糙、顽固瘙痒,此方效果尤为出色。
2. **皮肤肥厚方**
* **组成**:大枫子30g、地肤子30g、蓖麻籽30g、蛇床子30g、艾叶30g、紫苏子12g、当归12g、川芎12g、杏仁12g、苦参12g。
* **功效**:祛风、杀虫、活血、润肤。
* **主治**:鱼鳞病、银屑病。
3. **熏药治湿疹方**
* **组成**:苍术15g、黄柏15g、地肤子15g、白鲜皮15g、蛇床子15g、艾叶30g、苦参9g、荆芥9g、防风9g。
* **功效**: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 **主治**: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等。
4. **熏药治银屑病方**
* **组成**:大枫子30g、白疕30g、地肤子30g、蛇床子30g、苦参15g、防风15g、黄柏12g、苍术12g、艾叶9g。
* **功效**:活血解毒,祛风止痒。
* **主治**:银屑病。
5. **熏药治痤疮方**
* **组成**:金银花9g、连翘9g、黄柏9g、薏苡仁15g、苍术15g、黄芩6g、黄连6g、大黄6g。
* **功效**:清热解毒,化湿散结。
* **主治**:痤疮,粉刺。
6. **熏药治冻疮方**
* **组成**:桂枝15g、红花9g、紫苏9g、姜黄9g、艾叶15g、花椒15g。
* **功效**: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 **主治**:冻疮,手足发冷。
7. **熏药治痔疮方**
* **组成**:苦参30g、黄柏15g、地榆炭15g、蒲公英30g、金银花30g、连翘12g。
*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 **主治**:痔疮出血,肿痛难忍。
8. **熏药治丹毒方**
* **组成**:黄连9g、黄芩9g、黄柏9g、栀子9g、野菊花30g、金银花30g。
*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 **主治**:丹毒,红肿热痛。
9. **熏药治酒渣鼻方**
* **组成**:黄柏15g、苦参15g、硫磺6g、雄黄6g、轻粉3g。
* **功效**:清热解毒,杀虫止痒。
* **主治**:酒渣鼻,鼻部红斑、丘疹、脓疱。
10. **熏药治手足癣方**
* **组成**:黄精20g、土槿皮20g、白矾10g、蛇床子10g、百部10g、皂角10g。
* **功效**:杀虫止痒,燥湿解毒。
* **主治**:手足癣,水疱、脱屑、瘙痒。
11. **熏药治带状疱疹方**
* **组成**:板蓝根30g、贯众30g、马齿苋30g、青黛15g、血竭15g。
*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痛。
* **主治**:带状疱疹,红斑、水疱伴疼痛。
12. **熏药治鱼鳞病方**
* **组成**:桃仁9g、红花9g、赤芍9g、生地15g、丹皮9g、蛇蜕9g、红枣10枚。
* **功效**:活血化瘀,养血润燥。
* **主治**:鱼鳞病,皮肤干燥、鳞屑。
13. **熏药治白癜风方**
* **组成**:补骨脂15g、白芷15g、紫草15g、首乌15g、墨旱莲15g。
* **功效**:活血祛风,润燥止痒。
* **主治**:白癜风,皮肤白斑。
14. **熏药治荨麻疹方**
* **组成**:地肤子30g、白鲜皮30g、蛇床子30g、黄柏15g、苦参15g、荆芥15g、防风15g。
* **功效**:祛风止痒,凉血润燥。
* **主治**:荨麻疹,皮肤瘙痒、红斑。
15. **熏药治多发性脂囊瘤方**
* **组成**:茯苓15g、猪苓15g、泽泻15g、茵陈蒿15g、桂枝9g、白术9g。
* **功效**:利湿排脂,温阳化气。
* **主治**:多发性脂囊瘤,囊肿、皮疹。
16. **熏药治神经性皮炎方**
* **组成**:生地30g、熟地30g、赤芍15g、白芍15g、首乌30g、僵蚕10g、全蝎10g、蜈蚣3条、生甘草9g。
* **功效**:滋阴养血,息风止痒。
* **主治**: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干燥。
17. **熏药治硬皮病方**
* **组成**:桃仁9g、红花9g、川芎9g、当归9g、赤芍9g、生地9g、羌活9g、桂枝9g。
* **功效**:活血通络,温阳散寒。
* **主治**:硬皮病,皮肤硬化、发冷。
18. **熏药治寻常疣方**
* **组成**:香附30g、木贼30g、莪术30g、紫苏叶30g。
* **功效**:行气活血,散结解瘀。
* **主治**:寻常疣,皮肤赘生物。
19. **熏药治酒糟鼻方**
* **组成**:枇杷叶15g、桑白皮15g、黄芩15g、栀子15g、野菊花30g、黄连9g。
* **功效**:清肺泄热,凉血化瘀。
* **主治**:酒糟鼻,鼻尖红肿疼痛。
20. **熏药治皮下脂肪瘤方**
* **组成**:决明子30g、山楂30g、荷叶20g、泽泻20g。
* **功效**:清肝明目,消脂散结。
* **主治**:皮下脂肪瘤,皮下结节。
21. **熏药治狐臭方**
* **组成**:白矾30g、滑石30g、密陀僧30g、炉甘石30g。
* **功效**:收湿敛汗,除臭止痒。
* **主治**:狐臭,汗出异味。
22. **熏药治瘢痕疙瘩方**
* **组成**:丹参30g、莪术30g、夏枯草30g、赤芍15g、浙贝母15g、生牡蛎30g。
* **功效**: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 **主治**:瘢痕疙瘩,皮肤硬结。
23. **熏药治子宫肌瘤方**
* **组成**:桂枝15g、茯苓15g、丹皮15g、桃仁15g、赤芍15g、鳖甲30g。
* **功效**: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 **主治**:子宫肌瘤,腹部肿块。
24. **熏药治脱肛方**
* **组成**:黄芪30g、党参30g、升麻9g、防己15g、白术15g。
* **功效**:益气升阳,固脱止泻。
* **主治**:脱肛,肛门下坠。
25. **熏药治褥疮方**
* **组成**:黄柏30g、大黄30g、黄连15g、黄芩15g、紫草15g。
* **功效**:清热解毒,收敛生肌。
* **主治**:褥疮,皮肤溃烂。
26. **熏药治痔疮方**
* **组成**:苦参60g、五倍子30g、地榆炭30g、紫草30g、黄柏30g。
* **功效**:清热解毒,收敛止血。
* **主治**:痔疮出血,肿痛难忍。
27. **熏药治中耳炎方**
* **组成**:黄连9g、黄芩9g、千里光9g、金银花9g、连翘9g。
* **功效**:清热解毒,祛湿排脓。
* **主治**:急慢性中耳炎,耳内流脓,肿痛。
28. **熏药治耳聋耳鸣方**
* **组成**:磁石30g、石菖蒲30g、骨碎补30g、龙骨30g。
* **功效**:补肾聪耳,活血通窍。
* **主治**:肾虚耳鸣,听力下降。
29. **熏药治鼻炎方**
* **组成**:辛夷9g、苍耳子9g、白芷9g、薄荷6g、冰片3g。
* **功效**:疏风散热,通窍解痉。
* **主治**:鼻炎,鼻塞流涕,头痛。
30. **熏药治牙周炎方**
* **组成**:两面针15g、黄连15g、黄柏15g、大黄15g、甘草15g。
*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 **主治**:牙周炎,牙痛肿痛,牙龈出血。
以上方剂均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使用过程中如有不适,请及时停止并咨询专业医师的建议。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