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麻了!”
“亚洲蹲”为何叫这个名字?原因在于我们平平无常的蹲姿在欧美人眼里竟然就像特异功能。
除了“亚洲蹲”,亚洲人的基因还有不少特殊之处,单单一个没狐臭就让想他们先羡慕得不行。
那么亚洲人的基因到底为何如此特殊?亚洲人还有哪些基因优势?
专属技能“亚洲蹲”自古以来,亚洲人就以柔韧性著称。记得在2022年的一次户外活动中,一位朋友但外籍教师朋友约翰就曾被这种“东方柔术”惊呆了。
那是在四川成都的一处景区,他们正沿着盘山小道往上攀登。突然,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家就在路边蹲下休息,并不是普通的马步蹲,而是标准的亚洲蹲姿势。
约翰看呆了,他费了好大劲也无法模仿出那副造型——双脚完全着地,臀部几乎和脚跟平行,膝盖完全曲伸打开至最大弧度。
“太不可思议了!”约翰惊呼,“这就像瑜伽大师的绝招,我的腰、膝盖和臀部根本无法做到!”
的确,亚洲蹲对于我们来说再平常不过,却往往是西方人的噩梦。
一项2021年的研究显示,全球只有约25%的人能做到标准的亚洲蹲姿势,而在欧美人群中,这一比例不足5%。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除了文化习惯,更多在于身体结构。相比起臀大腿粗的西方人,亚洲人普遍身材较为纤细,臀部和大腿肌肉相对较小,因此亚洲蹲对我们来说更为自然。
这种柔韧性的基因优势,不仅体现在生活细节,对人体健康而言,意义也是非凡的。
2020年,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就指出,亚洲蹲其实是人体最自然、最有益的排便姿势。
相较于马桶坐式,它能最大程度打开消化道角度,减少肠道压力,有效预防痔疮等疾病。研究人员由衷建议,无论亚洲人还是西方人,养成亚洲蹲的习惯对肠道健康都是重要一环。
除了蹲式优势,亚洲人在女性生理特征方面也颇有过人之处。
母乳优势你是否还记得2023年初,因母乳库事件在全球引发热议的那位中国妈妈?
正是她,让世人重新审视了亚洲女性在母乳分泌能力上的独特优势。
当时,这位妈妈捐献的母乳样本在营养含量上屡创新高,尤其是蛋白质和钠含量,远超过其他国家水平。
分析人员对此喝彩不已,一再强调母乳的营养品质直接决定着婴儿的免疫力和大脑发育,而中国妈妈们天生就占尽优势。
这一切的根源,竟然要追溯到人类35000年前的一次基因突变。
当时在东亚地区,汉族人发生了一次颇为神奇的基因突变,使得整个族群93%的人都携带了370A基因。
这一基因直接导致了亚洲女性胸部普遍偏小的现象,同时也意味着乳腺组织异常发达密集,孕期母乳分泌量可以大幅提高。
相较之下,欧美女性虽然胸部丰满,但多是由于脂肪堆积造成,真正的乳腺组织发育并不理想。这或许就是为何西方母亲普遍喂养能力不及亚洲母亲的重要原因。
在基因的神奇力量面前,我们不能不叹服生物科学的精彩。
但亚洲人的基因优越,并不仅体现在柔韧度和母乳上,在皮肤老化方面,我们同样占据重要优势。
皮肤更抗老,谁羡慕了?“皱纹像是慢慢爬上脸庞的蛛网。”2023年,著名影星克里斯蒂娜在社交媒体上对自己的容貌直言不讳。
作为好莱坞最闪亮的明星之一,她的这一评论无疑戳中了欧美人对于年龄的敏感点。
事实上,与亚洲人相比,欧美人的确更容易陷入“断崖式”衰老的困扰。
根据一项2021年的研究统计,亚洲人平均要到50岁左右才会出现抬头纹等皱纹,而欧美人则往往在40岁就开始面临这些衰老征兆。
一项针对法国和日本女性的对比实验也发现,在同一年龄段内,日本女性的皱纹状况明显轻于法国人。
这究竟是何原因?主要还是源于基因差异。
科学家发现欧洲人存在一种名为MCIR的基因变异,会导致他们的外表年龄比实际年龄要“老”2岁以上。而亚洲人由于没有这一变异,看上去自然更加年轻有活力。
不过,生活习惯对于皮肤老化同样至关重要。欧美人普遍热衷于户外运动和日光浴,长期暴露在紫外线下会加速光老化过程,导致皱纹、色斑等皮肤问题加重。
与之相反,亚洲人比较注重防晒,并受肤色基因的保护,自然会老态略缓。
如此看来,我们的祖先也许就是凭借不甘于阳光直射的本能,最终进化出了防晒红利。
而一个最为明显的红利,就体现在身体的清香之上。
没狐臭?酒量好?“闻之可以驱百步之外。”2022年,当我第一次在密歇根大学见到外籍同学卡尔时,他身上那股汗臭味确实令我颇为怯场。作为一名典型的北欧人,他身上狐臭的味道无疑是天生的。
狐臭是一种遗传性的体味,源于腋下汗液中某些有机成分被细菌分解所致。
关于狐臭,有一个惊人的数据:在白人和黑人群体中,分别有90%和95%的人拥有这种体味,而在华北地区,这一比例仅为1%左右。
解开谜团的关键在于ABCC11基因。在漫长的适应进化中,我们的祖先发生了这一基因突变,减弱了人体大汗腺的分泌量,继而阻断了狐臭产生的根源。
一代代相传下来,这一基因变异逐渐成为亚洲人的共有特质。
正因有了这一基因优势,我们远离了狐臭的困扰。然而欧美人则无法幸免,他们不得不借助止汗剂、香水等产品来掩盖体味,每年在此方面的消费高达数十亿美元。
对于中国人来说,难以想象这样的生活场景。
除了体味差异,喝酒的生理表现同样反映了亚洲人基因的独特性。
你是否也曾遇到过在酒桌上,有些人酒量了得,而另一些人喝了几口就两腮通红的情况?后者便是典型的“亚洲红”代表。
“亚洲红”是由ALDH2基因突变引起的。这一突变降低了乙醛脱氢酶的活性,酒精代谢时乙醛就无法高效转化,只能不断堆积引发面部潮红。
这种现象在亚洲人中相当普遍,全球约8%的人会出现,而在我国人群中,比例更是高达四成。
曾经有人将之视作能喝的标志,但后来的研究揭示了事实的残酷:如果长期大量饮酒,患上冠心病的风险会是普通人的4倍之多。
因此,面红其实是身体在拉响警报,提醒我们酒量有限。
从亚洲蹲、母乳到皮肤年轻、体香氤氲,我们发现亚洲人在方方面面都拥有基因上的优势。这些特质,体现了生物进化的神奇力量,同时也折射出环境对基因的深刻影响。
基因决定种族差异追根溯源,所有种族差异的根源都在于基因。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汉人之所以能在漫长的岁月中存留下来,很大程度归功于基因的适应性进化。
举例来说,干旱少雨的西北环境,让我们的祖先进化出耐渴、抗干燥的基因,而南方湿热多雨,则孕育出了耐热抵御疟疾的基因。
不同的生存环境需求,促使我们最终在基因上形成了多样的面貌。
基因差异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种种特点,更深层次上还决定着种族文化的独特性。来自美国的生物人类学家托马斯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猜想。
如果人类在非洲没有迁移出来,而是在那片肥沃的土地上一直生息繁衍,我们现在也许会是一个朴素、好斗、多妻、游牧的民族。
这种对于环境生存压力的适应,导致了人类社会模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上的重大分野,最终决定了文明差异。
也正是这些渐渐累积的微小变异,造就了人类文明在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中绽放出迥然不同的光彩。
种族差异并非一个人或一个民族所能决定的,而是自然进化无数年的必然结果。我们不应用“劣”或“胜”来评判差异,而更应审慎看待,以平和诚恳的心态去包容、去欣赏彼此的独特性。
更重要的是,科学研究的深入才能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不同族裔间的差异。
在2021年,一项史无前例的大规模人类遗传学研究揭示了全人类所有已知基因突变种类。这一发现开启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让后人对人类进化有更透彻的理解。
基因,是造就生命奇迹的根本。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我们对它的认知也将水到渠成。从这个意义上看,展望基因之门,人类文明还将续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身体的机能、代谢的方式、基因的深奥,这些都构建了种族迥然不同的面貌。
亚洲人无疑是最早进化出先进优异基因的人种之一,无论是身体柔韧性、母乳营养、皮肤年轻亦或生理独特性,我们都在基因层面占据优势。
这并非口头上的自吹自擂,而是科学研究硬凿有力的证据。基因差异所带来的身体特质,也是我们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基石。
参考资料:
1. “亚洲蹲”镇住老外:太逆天 · 新浪网 [引用日期2017-01-23]
2. 《自然—医学》3. 浅析物种概念的演变历史.生物多样性.2016-09-20 [引用日期2016-10-17]
4. 一个物种,多个起源?基因组新数据或改写人类进化史.科技日报.2023-05-20 [引用日期2023-05-20]
花个几百块钱,提供点唾液,就可以检测出各种疾病的风险,还能知道你的祖先来自哪里,性格有哪些特征?
这件事到底有没有科学道理,还是和算命一样的玄学生意?
几年前我做过一次,记得里面有好几个基因点位风险,而且说我酒量差,但是节奏感好。
特别是节奏感一项,让五音不全的我顿时信心满满!
但是仔细了解基因检测现阶段的技术发展,才知道几百块钱的检测,基本上是一门玄学生意,现阶段我们对基因的了解程度,还有检测技术,根本说明不了什么。
如果真要检测出一点靠谱的可信的结果,那费用至少几十万,而且还不一定有用。
为什么呢?
这得从基因说起,我们每个人有30亿的碱基对的数据,而现在几百块的费用会测多少对的碱基呢?有的测二三十万对,有的测七八十万对。就按六十万对算,也只相当于测序了全基因组的1/5000。
那什么碱基对才能放入这1/5000呢?只有SNP基因,也就是单核苷酸多态性。
DNA中,SNP位点一共5300多万个。5300多万个在DNA上可能的差异点,究竟哪些点是只需要变一个,就能明显观察到生物性状差异的呢?其实非常非常少。
现阶段科学界明确有因果关系的也就那么两三个,比如比如说,镰刀性贫血症就是其中之一。它是由第11号染色体HBB基因的第17个碱基,由腺嘌呤(A)突变成胸腺嘧啶(T)导致的。
这种单点检测的确有意义。但是5300多万个SNP位点,能只测一个就发现问题的实在没有多少。
其他几乎全部的SNP位点,都是统计学意义上多个组合在一起才和某个性状有相关关系。
比如,二百多个SNP位点形成一个大集合,与肝癌的发病率有一些统计相关;还有另外100多个SNP位点形成的集合,和直肠癌的发病率有一些统计相关
但是这二百多个,100多个基因检测公司会全部去检测么?并不会,他们只会检测前4-5个,或者10-20个。不然需要测的内容太多了,成本上也不划算。
不仅如此,这里还和这家公司选取哪个科研成果也有关系,今天有一篇论文说肝癌是和这200个点位有关系,明天又出来一篇论文说不对,是和另外三百个有关系,再后天又来一篇论文说你们都不对,其实是100个。
就算研究可信,这家公司选的10-20个点位也运气好,最后得出的结论其实一样也不大。
很多研究的结论是肝癌发生率提升一倍,很可怕是不是?
其实一点不可怕,这个20%是在肝癌基础发生率上提升20%,现在肝癌的发生率是十万分之23%,就算提升一倍也是变成十万分之46%,十万分之46%的概率,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都还太远。
所以这么几个环节下来,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样的检测都没什么意义,不确定性太多,而且当你看过上百人的检测报告里和健康风险相关的那部分后,就会发现,每个人测完了大致结果都差不多。
比如,100多种疾病风险提示里,有一半以上都检测到了变异的位点,患病风险高于平均值的可能100项里有20多项。这些病听着都挺邪乎的,比如克罗恩病、口腔癌、癫痫、肾病、黄斑变性、脑动脉瘤、高血压、溃疡性结肠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散发性心房颤动、静脉血管栓塞、红斑狼疮等等,比普通人患病的风险倍数从几倍到十几倍不等。
但是这些病本身的基础概率极低,十万分之都是少的,有几百万分之一的罕见病,你提升个十倍也没啥可怕的。
而疾病筛选,还算是这类检测里相对靠谱的部分,至少有科学研究支撑!
剩下的祖源分析和生理心理特质分析的可靠度还远远比不上健康风险的分析。
因为人类从非洲到欧洲到亚洲,越是往后走,分叉树越多越乱,现在主流科学界都在研究欧洲和非洲起源,一方面这两个相对容易,另一方面研究主力都是西方科学家。
至于东亚的这类研究,不管是定义和结论都很少,都是用一些不靠谱的科研结果自己猜的。
至于性格分析就更假了,性格和基因的关系,科学界甚至已经开始反对了,性格是后天养成占大多数,先天基因影响极少,你测个一点点的点位就像了解性格倾向?这和算命一样,甚至不如算命呢。
至于血型、乳糖耐不耐受、酒量大小、有没有狐臭、耳垢是干的还是湿的,这些不用测你也早就知道了。
所以现阶段的技术水平和科学研究的进度,除非你花个几十上百万做个全套基因组检测,再配合现在主流科学界的一些研究共识,是可以得到一些相对靠谱的疾病筛查。比如艾吉丽娜朱莉做得那种。
但是几百块的基因检测,就算是娱乐项目也要谨慎——因为你的基因数据泄露风险在这里。
人家要是倒闭前把你基因数据卖掉了,你的数据十几年后出现在一家保险公司手里,他告诉你保险费涨三倍,因为你这个里面某某疾病比人家高好多。
你说冤不冤!
五一假期将至,虽然疫情防控期间,大家尽量不要聚众,真是非常想聚一起也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小聚免不了喝酒,今天要谈的就是和酒有关。
有的因为疫情半年没见,假期小聚,推杯换盏在所难免。很多人对酒的感情非常复杂,既喜欢酒,又怕喝多了影响健康。
中国古人对酒有着很透彻的认识。诗人说,酒有着水一样的外表、火一样的秉性。用传统学问的思想看,水是阴、是湿,火是阳、是热,酒阴中有阳,是湿热的结合体,有功有过。清朝医家陈士铎这样概括酒的功和过:
少饮有节,养脾扶肝,驻颜色,荣肌肤,通血脉,厚肠胃,御雾露瘴气,敌风雪寒威,诸恶立驱,百邪竟辟,消愁遣兴,扬意宣言,此酒之功也。若恣饮助火,则乱性损身,烂胃腐肠,蒸筋溃髓,伤身减寿,此酒之过也。
怎么看饮酒
酒喝下去后,主要走肝胆和脾胃系统。肝喜散,酒性辛散,正好投其所好。肝藏血,酒入肝则温通血脉,改善气血循环,润泽每一寸肌肤,使人容颜不老。肝胆主生发,人体的各种兴奋,都与肝有关。酒入肝,使气血兴奋起来,抵抗外邪的能力增强,人就不畏风雪严寒等外邪的入侵;使精神兴奋起来,就给人兴致,给人灵感,让人忘掉烦恼,且抛开平时的顾忌,畅所欲言。谁说饮酒就伤肝?适量饮酒还能疏肝呢。
适量饮酒对脾胃也有好处:酒是温性的,能温脾暖胃,使肠胃兴奋起来,加强蠕动,促进消化;脾喜欢芳香,酒的芬芳之气能醒脾开胃。而且,芳香化浊,凡是芳香的东西都能驱散浊气,酒的芳香不但能驱散人体内的浊气,还能驱散我们周围环境中的浊气,所以古人说它能辟邪、去恶。
中医提倡喝什么呢?喝一点儿味道醇香的黄酒。酒量大的、想多喝几杯的人,可以在酒里放个话梅;酒量小的人,可以在酒里加点儿姜丝,而且还要喝温酒。因为如果我们所喝酒的温度低于人体体温,胃里就会感觉到凉,这样胃就需要给酒进行加温,从而额外消耗了阳气。
所以,喝温酒不伤胃,喝凉酒是最伤胃的,而且先了伤胃,之后就会伤心——这些都是中国人几千年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当然,饮酒过量,对人体刺激过度,那就不好了。在精神上,醉酒容易使人乱性,说些不该说的,做些不该做的,事后追悔莫及。在生理上,容易助长体内的湿热:湿热在肝胆,则出现脂肪肝、黄疸、胆囊炎、胆结石、高血压、胁痛、腋臭、阳痿、阴部瘙痒、阴部溃疡等,还给乙肝病毒带来很好的生长繁殖环境;湿热在肠胃则伤肠胃,导致肠胃糜烂、胃炎、胃下垂、肠炎、痔疮、肛瘘等,湿热在肌肤筋骨之间则破坏肌肤筋骨,导致各种皮肤病、风湿病、类风湿病、痛风。尤其是各种肝病病人,包括乙肝病毒携带者和有脂肪肝的人,都要尽量少喝酒,最好不喝酒,因为喝酒要加重肝的负担。可偏偏很多这种病人喜欢喝酒,结果,往往喝到最后,忽然有一天不想喝酒了,见到就都厌烦了,这就坏了,赶紧检查去吧,说不定就是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喝酒喝到这个份上,就悔之晚矣。
别啤酒「阴」了
啤酒并不算上品。原因在于它是低温发酵的产物,酒体中富含大量二氧化碳,且其味多苦、酸,所以啤酒性阴寒这事已经没跑了。为了获得更加的口感,一般的饮用温度都在15℃或者更低,这无异于寒上加寒。
凉啤酒下肚,骤伤脾胃阳气,造成中焦阳气虚弱,无力运化。又因啤酒的酒精度相对较低,畅饮之时必然会摄入大量水液。若中阳不足,脾脏运化水湿的功能就会相对较弱,湿气也就随之产生了。一寒一湿,久聚成邪,损伤脾阳,形成痰浊水饮。
且夏天贪恋清凉或冬日保暖不善,本身就使自己处于阳气不足的状态。倘若无所顾忌豪饮啤酒,只会使护卫人体的阳气更加虚弱。一阳衰而百病生,各种疾患也就接踵而至了。
给您的建议是尽量不喝,特别是中焦虚寒、阳气不足的朋友。
喝大了来杯浓茶?
有些人认为,酒后喝浓茶或咖啡有醒酒作用。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酒后饮浓茶,茶中的咖啡碱等成分作用于人体,可迅速发挥利尿作用,促进尚未分解成乙酸的乙醛(乙醇代谢的中间产物)过早地进入肾脏。乙醛对肾脏有较强的毒性,可使肾小球和肾小管细胞受损,给肾功能带来一定危害。
少整点儿,睡得香?
这句话我在酒桌上听了无数遍,其实只是一种片面的认识。酒虽能暂时抑制大脑中枢系统活动,使人加快入眠,然而酒后引起的睡眠与正常生理性入睡完不同。
酒后入睡,大脑活动并未完全停止,甚至比清醒时还要活跃得多。因而,在酒后醒来的人常会感到头昏脑胀、头痛发懵。经常夜饮入睡,还可能导致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神经炎及肝脏疾病等。
另外,睡前饮酒还最易致「胃不和」。所谓「胃不和则夜不安」,贪饮不仅影响脾胃消化功能,还必然影响睡眠质量,使人夜卧难安。夜晚饮酒入睡后,代谢减慢,肝脏代谢功能也相对减弱,酒中的有害物质(甲醇、杂醇油、氰化物及铅等)更容易积蓄,对健康极为不利。所以,失眠者切莫以饮酒助眠。
解酒有招
关于解酒,这里给大家分享两个适用度比较广的小方:
枳椇子6克,葛花6克,生山楂12克,陈皮6克,西洋参3克。以沸水冲泡,用杯盖闷5分钟后即可饮用。
此方不仅可以预防醉酒,还能极大程度解酒毒,减少醉酒对身体的损伤,适合于白酒、黄酒、米酒、清酒等醉酒者。
但要特别提醒的一点是,此方并不适合长期服用,且在未饮酒的状态下禁用。原因在于葛花「无酒毒者不可服,服之损人天元,以大开肌肉,而发泄伤津也」(《本经逢原》)。别想着依靠外力能让自己千杯不倒,酒是大老虎,越过了怡情的边界就会是吃人的猛兽。
若啤酒酒醉,橘皮盐茶是不错的选择。做法是:
取新鲜橘子2只,将橘皮洗净,以少许食盐揉搓1分钟左右。而后洗净食盐,剥下橘皮置于杯中,加入2克食盐,以沸水冲泡,闷10分钟,开盖即饮。
此法不仅能解啤酒醉,有效防止寒凉伤脾胃,还能消除醉酒后的口臭。
针灸处方:中脘、内关、胃俞、合谷、风池
加减:呕逆不止配足三里、膈俞、天枢;躁扰不安配神门、太冲、印堂、丰隆;昏迷配百会、中冲、劳宫、涌泉。
操作:手法用平补平泻法。
单方
葛花15g,水煎服。
白萝卜500g,水煎后,去渣饮服。
特别提示
人命关天的事,务必要提醒大家:
在服用抗生素,特别是头孢类、甲硝唑类、替硝唑、沙星类期间,千万不能喝酒。
因为酒精和这些药物相遇会引起双硫仑样反应,造成心跳抑制,严重的话是会嗝屁的。而在服用感冒药、降压药、肠胃炎药、抗过敏药等时也不宜饮酒。简单粗暴一句话,吃药的时候就别摸酒瓶子。
「饮酒莫教成酩酊,看花慎勿至离披」。对一切美好的体验,总是物极必反。喝酒的最佳境界便是微醺,一切都刚刚好,一切都在萌发之中,一切都是恰到好处的轻盈和闲适。这和三个月大的奶猫、四月初的香椿嫩芽以及全仁权先生的歌曲一样妙不可言。心有醉意,万物皆酒,愿你只需一口饮,便可消得万古愁。
假期愉快,顺祝君安。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侵删。有问题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觉得对您有所帮助,记得看后点击关注,后续内容更好看,也可以转发给身边朋友看一看!记得关注。@头条小助手#健康科普排位赛#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