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天眼妹问你,哪一行的公司能赚大钱?你第一个想到的是……
也许是房地产业、金融业、IT业?
毕竟这些行业的公司常常登上《财富》、胡润等各类500强榜单。
但是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行业以外,还有许多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实则也能赚大钱的行业。今天天眼妹就来盘一盘它们的生意经~
“最牛打印店”即将上市:藏身于酒店,靠打印IPO材料起家你印象里的打印店是什么样子?天眼妹经常在小区门口、学校宿舍楼下见到它们。
不大的店面里,混着油墨的味道和A4纸新鲜出炉的热气,门口时不时响起“支付宝到账X元”的声音。
每单生意只能赚几块几毛钱,看起来是个“小本买卖”,实际却能干到上市。
这家不断发展壮大的打印店就是“荣大科技”。据羊城晚报报道,荣大垄断了90%的上市申报材料印刷市场,被称为“最牛打印店”。
荣大成立于2000年,一开始也只是家普普通通的打印店,后来才走出一条差异化路线,专注为拟上市的公司打印IPO资料。
从选址上看,荣大的总店位于北京西直门附近的金灿酒店中,这里距离证监会不到3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便利。
虽然地理位置很重要,但做生意最讲究的还是专业服务。对于荣大的客户而言,上市是一件大事,而上市文件基本都在1000页以上,且对于格式的要求极其严格,一旦打印出错,就可能耽误公司的上市进程,酿成巨大损失。这就给荣大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据中国基金报报道,荣大将打印员分为A、B、C三个等级,随着技艺娴熟才能不断晋升。在这种模式的培养和无数次打印的训练下,荣大的打印员甚至都能指出客户在程序上的疏漏。
而发展至今的荣大,也不仅仅是一家单纯的打印店了。据投中网报道,在其披露的招股书中,荣大将自己定位为“创新型科技企业”。目前其主营业务分为印刷、投行相关业务支持与服务以及智慧投行软件等三大板块。
但是,外界对荣大“科技公司”的身份依然抱有一些质疑。理由之一便是荣大的主要收入源仍是“投行相关业务支持与服务”和“印务”,而其科技相关业务——“智慧投行软件业务”近3年来仅占总营收的不到10%。
谈到那些并肩创业的(前)夫妻,你首先想到的是谁?
是当当的李国庆、俞渝?
还是“奶茶第一股”——奈雪的茶创始人彭心、赵林?
2010年当当在纽约上市时,李国庆46岁、俞渝45岁。今年奈雪的茶在香港上市时,彭心34岁、赵林42岁。这些夫妻成功将自家公司推向股市时,正值三四十岁的事业黄金期。
但也有夫妻创立的公司挂牌新三板时,两人已年过古稀,而如今他们已过八旬。
他们就是朱尚华、刘崇庆夫妻,其所创立的“西施兰”公司主营狐臭药品,其中打头阵的产品叫“西施兰夏露”,它从1979年一直卖到了现在。
上世纪70年代,朱尚华、刘崇庆夫妻在香港从事药物研制和销售,“西施兰夏露”狐臭药就此诞生。
1985年,两人决定将西施兰落户到河南南阳。1986年,“西施兰夏露”获主管部门批准投入批量生产。之后,西施兰公司不断扩大经营范围。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西施兰从一个只有一条生产线的小公司不断发展壮大——2015年,公司实现收入1.58亿元;2016年,公司登陆新三板。
如今,西施兰旗下产品还包括洗牙粉、爽足粉、止汗香体棒等。
据媒体报道,西施兰公司的狐臭药品有着超高的毛利率,高达84.92%。天眼妹也注意到,西施兰主体公司近两年都保持着2000万以上的年利润。
而一瓶的狐臭药不过才二三十元,真算得上薄利多销了!
“鬼故事大王”:个人小说畅销千万册,名下公司九成收入都靠卖版权你爱看鬼故事嘛?你知道鬼故事也能“吓”出一个大市场嘛?
如果你是小说爱好者,那你或许也听说过他的名字——蔡骏,一个被称为“中国悬疑第一人”的男人。
不过,蔡骏的成长之路就和他的小说一样叫人“捉摸不透”。蔡骏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一名国家地理绘图员,后来又与美术学院擦肩而过,后来他自称“灵感的宠儿”,发誓要用汉语写出世界上最好的小说。
22岁开始发表小说的蔡骏,连续9年都保持着中国悬疑小说的畅销纪录,主要代表作品有:《地狱的第19层》《蝴蝶公墓》《谋杀似水年华》等。目前其系列悬疑小说销量已突破1000万册。
而他所创立的“浩林文化”,就是一家靠着售卖悬疑IP登陆新三板的公司。浩林文化每年会在悬疑文学大赛中买下优秀作品的版权,然后转手卖给影视公司,后者会将其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剧。
例如,浩林文化就签过《京城81号 II》等多部作品。
蔡骏更是亲自出马,担当此片编剧。最终该片取得2亿元的票房。
天眼查显示,2015和2016年,浩林文化营业总收入分别为892万和1271万元,公司保持盈利状态。不过在此之后,由于“阴阳合同”等事件影响,部分影视作品拍摄延迟,公司转盈为亏。到了2020年,公司在新三板停止挂牌。
但尽管如此,作为知名作家的蔡骏,曾经撬动了悬疑小说的巨大市场,将“鬼故事”做成了千万元级别的生意。
无论是开打印店、卖狐臭药,还是讲鬼故事,这些公司都在所属的小领域里深耕,一步步做大做强。天眼妹觉得,即使有些行业看似并不起眼,但生意也能做得风生水起。
你还知道哪些在“不起眼”的行业赚大钱的公司?快来告诉天眼妹吧~
西禾村曾有一个老道士,那一身道术可谓是出神入化,鬼神莫测,奈何老道士已经六十有余,依然没见有谁真正成为他徒弟。
老道士倒是收了很多记名弟子,一批又一批的,可最终都无一人让老道士看上眼。
去了山上的人纷纷都说是老道士脾气太怪了,使唤这些孩子像使唤仆人一样,而且轻则呵斥,重则打骂,哪有当师傅的样子?
老道士也从不辩解,每天拎个酒壶,烈酒一口一口的往嘴里灌,看到谁依然是那副乐呵呵、无所谓的样子。
话说村里有个叫林坚的孩子,自幼父母双亡,跟着二叔生活,待到林坚八岁后,就被送到了老道士那儿当徒弟。
当了老道士徒弟,林坚才知道这个师傅是有多么不靠谱,什么脏活、累活都交给了他,做的不好还有责骂,平日里也不指点林坚修行,自顾自的逍遥快活。
要是一般孩子哪受得了这苦,可林坚在二叔家的日子过的比这可怜多了,起码这里一日三餐能吃饱,林坚也不抱怨,天天少说话多做事,生怕老道士会把他赶走。
时间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林坚也已长大成人,一天,老道士晃晃悠悠提着酒壶来到林坚跟前,乐呵呵的说道:“林坚,我又没酒了,快出去给我挣钱酒钱。”
林坚听到这话,满脸的无奈,老道士现在是没酒喝了就找自己,要自己外出做工挣钱,这一年下来,自己少说也往外跑 了十多趟,本事没学到,力气倒是增加了不少。
说到学本事,林坚更是气的牙痒痒,十多年来,天天就是干活、打坐、吐纳,也不见老道士教出几个实质性的道术出来,一问起,老道士总说时机未到。
“这次又去哪儿啊?“林坚知道,每次老道士叫自己出去,都是知道有谁家会请短工了才会告诉自己。
”隔壁村王权家,我和他说好了你做半个月的工,他付二两银子。“老道士悠哉乐哉,又迈进了屋子。
来到王权家,一个挺着个大肚子的中年男人早已经等候多时,看到林坚进门,不由大声呵斥道:“这都几点了才到?干脆别来了。”
大清早的天刚亮呢,竟然就说自己来迟了?林坚很想反驳一句,不过想到要是没完成老道士的交代,那后果更严重后,只得低着头默不作声。
进了院子,林坚才知道,这活竟然只有自己一个人,而且是要去山上砍木头扛回来,看着如此陡峭、漫长的山路,自己要做半个月,林坚很想扭头就走,不过最后还是咬着牙跟了上去。
做了那么多家的短工,林坚觉得只有这家是如此的剥削,每天天未亮就得起床干活,天黑了才准休息,饭还吃不饱,中途稍有歇息还被喝斥,威胁扣钱,真不知道老道士怎么就找了这家活给自己做,简直是要人命啊。
半个月时间终于熬了出来,林坚整个人黑了一圈,也瘦了一圈,现在林坚彻底能体会为何老道士没徒弟了,这都叫徒弟干些什么事啊,有几人受得了?这不修行吗?怎么跑来干农活了。
林坚搓着双手,看着王权道:“大哥,这活做完了,工钱是否结一下,我师父还等着我回去呢。”
王权摸了摸肚子,眉头一挑,阴阳怪气道:“林坚啊,你看你干的什么活,我以前找的工人没谁有你那么差劲,经常偷懒不说,扛回来的木头质量也不行,你看这…看这…”
林坚内心咯噔一下,有了不好预感,不过转念一想,应该没人敢赖老道士的账吧,那可是有鬼神之力的人。
王权眼见林坚不为所动,干脆也就直言道:“林坚,你的工钱我给你一半,不要的话一分也没有了。”
“说好的二两银子,你竟然反悔?”林坚满脸怒容,一声怒问。
王权呵呵一笑,不屑道:“谁叫你活做的那么差,这事儿就是拿到你师父那儿,我也占理。”说着扔了一两银子给林坚。
林坚终于明白,这王权根本就是在赖账,依据老道士性格,肯定不会帮他讨回这钱的,很有可能安慰他给找下一家的活干,可林坚那是怒火攻心,自己辛辛苦苦半个月,一点血汗钱还被克扣,这还有天理吗?
“你滚不滚?不走的话我叫人轰你走了。”王权嚣张的像只公鸡,指着林坚谩骂。
……
“哎呦,张天师来了怎么也不说一声呢?”正当林坚要争执时,王权侧身快步走向门口,对一身穿道服的干瘦老者谄媚一笑,随即将这老者迎进了屋内。
林坚盯着那道服老者,愣在当场,内心却是轩然大波,这老者竟然不是人。
擦身而过时,林坚明显闻到了一股狐臭,天眼一看,那哪是老者,分明就是一直老狐狸在那直立双腿行走,还口吐人言。
想到这,林坚偷偷趴在窗外,偷听王权和这老狐狸的谈话,终于也明白了王权和这老狐狸的事情来由。
原来王权母亲生病了,到处遍访名医无果,谁知这老者主动上门拜访,开始王权也不信这干巴巴的老头还有这能耐,可让这老头一试,那真是看的王权目瞪口呆,人家根本不用药,只见手中光华绽放,在老母亲几个穴位按动,病人脸色就有了好转,现如今这是第二次来治疗,再来两次病人就可彻底好转。
“黄鼠狼给鸡拜年,能安好心吗?”林坚听完不由摇摇头,这狐狸精怕是要图谋这一家老小呢,最不济也是让王权钱财尽失。
“一个连我血汗钱都要剥削的人,能是好人吗?刚才还骂我,这种人死了也好。”林坚想起那事就来气,咬牙切齿的迈步往外走去,也不要那剩下的一两银子了。
刚要迈出大门,林坚抬着的右脚又提了回来,低着头折身又往王权客厅走去,不知何时,右手已经从兜里摸出了一张符箓,这是老道士给他的,一贴上,什么妖怪都得显形。
来到屋内,王权和老者还在侃侃而谈,王权看到进来的林坚,不由怒目道:“林坚,不是让你滚了吗?你竟然还来打扰我和张大师的雅兴。”
林坚看着王权那嘴脸,又听得这刻薄话,顿时神情一抽,不过还是笑脸道:“我这忘记拿一样东西,拿完就走。”说着慢慢靠近老者。
趁老者一个不注意,林坚反手就把那符箓贴到了老者身上,老者大惊,反应过来为时已晚,一个道服老者瞬间变成了一只老狐狸,眼珠直转,却被定在当场不能移动。
眼见老狐狸显形后,林坚抄起旁边凳子就往老狐狸身上砸去,王权在旁想要阻止也是迟了,慌忙大声惊呼:“老师父…”
“啪,林坚拿起的凳子被屋外飞来的一股大力卸下,落在了地上,再看屋外,缓缓走来一个老者,依旧是邋里邋遢,提着一个酒壶,目中精光四射。
“你要是再不来,我就得被你徒弟砸死了。”老狐狸口吐人言,带着一丝无奈。
王权看着安然无恙的老狐狸,竟然如释重负的拍了拍胸口。
林坚却是一脸茫然,这是什么情况?来的正是老道士,可看那样子怎么和王权、老狐狸很熟悉的样子?
最后害死老道士带着欣慰徐徐说出真相,果真,老狐狸和老道士竟然是朋友,这次为了测试林坚的道心,所以请老狐狸出来帮忙,王权当然也是知情的,还帮着演出了这场戏,把林坚蒙在鼓里。
干了活不给钱,就是要让林坚发怒,要是林坚知道老狐狸还离开,那这次回去,也是老道士和林坚的诀别,要是林坚留了下来,即使厌恶王权,还能出手帮他,那说明林坚值得托付,那回去,就是老道士的正式弟子。
善恶有时就在一念间。
林坚听完老道士的话,不由哀声道:“当你徒弟真不容易。”
老道士欣然一笑,却是目露沧桑道:“当然不易,我们这一脉都不容易,经常在生与死之间徘徊,却又不能迷失自我,所以我必须得找有一颗赤子之心的传人。”
“要用心去分辨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像他,分明是一只狐狸,却和我成了朋友。”老道士一手指向老狐狸。
”像他,虽然扣了你工钱,那只是吝啬,也不是恶,更罪不至死。“老道士另一只手指向王权。
林坚恍然大悟,老道士本领够强,可是要是让恶人学了那一身道术,为非作歹,那还得了,所以老道士才会慎之。
“走吧,回去教你真本事了。”老道士率先起身,对老狐狸和王权拱手一礼后,愉悦的走出了大门。
林坚在后,赶紧跟上。
01
夏天闷热,出门乘凉捡了把扇子,一看就有年头了,上面的广告比较有喜感。
都习惯了第二杯半价,第二根半价还真没享受过。
这广告上令人尴尬“仁爱医院”,似乎在很多个省市都有看到,这一批同名连锁医院,究竟是何方神圣?
这个医院要从一个名叫陈德良的老头说起,他是莆田系的带头大哥。
陈德良出生在1950年,福建莆田秀屿区东庄镇人,14岁就进了生产队,承担起养家的重任。年少的他有两个优点,喜欢拜师,动手能力强学得快。
很快,他学会了磨剪刀、配钥匙、补锅等等手艺活,边生产边靠手艺赚外快,虽然足够糊口,但他并不满足。
1976年,陈德良26岁,镇上出现一个耍把戏的师傅,村民集体围观表演:变魔术、打拳、耍猴,顺便卖一些跌打损伤膏药。
别小看这个,没一会就收了一沓一沓的药钱,陈德良动心了,拜师学卖艺卖膏药,从此跟着师傅走南闯北过了三年。
该学的都学会了,陈德良决定出来单干。
不久,他就发现一个机遇。
当时在福建一些湿热地带,出现一个传染病叫"疥疮" ,发病的地方又疼又痒,挠了更会加剧,陈德良搞到了一个偏方:“用硝酸化水银,十几个小时后,水银变成水,再加上醋,一擦就好了。”
为了卖药,他开始在电线杆上贴小广告,很快就有源源不断的患者来看病,还别说,这偏方有点用处,他的名声越来越大。
在那个物价按分来计算的年代,这偏方成本不到两毛钱,但是每瓶要卖一两块,陈德良一天要净赚三四百块钱,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赚的钱比一个科级干部一年的收入还高,他很快就成了东庄镇的“从医致富第一人”。
02
没费什么劲,陈德良就发财了,于是来了很多亲朋好友找他拜师。
陈德良一共收了8个徒弟,这里面,就有日后的莆田系四大家族,年纪最小的名叫詹国团,当时才15岁:
(根据天眼查的数据,莆田四个家族掌控了民营医院的大半壁江山)
陈德良有了徒弟之后,开始走上了扩张之路。
这时候又出现一个大机遇,由于医生太少,当地卫生部门为了救急,响应国家号召办了一个函授班。陈德良一听就去报名,拿到结业证书,以及一个《莆田爱国卫生学会许可证》。
从此电线杆上的广告变成了“福建莆田爱国卫生学会:专治皮肤病”,显得官方了许多。
几年时间,陈家班跑遍了全中国,每到一个城市,就在火车站附近的旅馆租房间,然后集体去电线杆或墙上贴小广告。当时除了疥疮,有时也会遇到其他皮肤病甚至是性病患者跑来就医,陈德良不愿意放弃送上门来的生意,就会先用疥疮的老方子先应付着,然后派人去书店查医书,再按照医书上的配方去公立医院抓药,转手再高价卖给患者。
久而久之,就成了包治百病的“全科医生”:
为了见效快,剂量也加大不少。这种看书求药的方式和随意加大药用量治愈率可想而知。但很多患者治不好再去找他们的时候,陈家班已经赚得盆满钵满,转战下一个城市了。
陈德良的徒弟们在这过程中表现都不错,最突出的是年龄最小的一位——詹国团。
03
因为有了经验,后来詹国团开始自立山头,很快他就发现来看病的人没有以前多了。有一天,他在小饭馆吃饭,猛然看见电视上的广告,一个大胆的想法产生了,也从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老百姓每天都要看新闻或者电影,信任度很高。不过,一条电视广告要价上千,相当于詹国团半个月的收入,而且不保证销售绩效。詹国团决定一把梭哈,在连云港电视台投放了第一支电视广告,原本稀稀拉拉的看病队伍,立马排长龙。
电视广告,能回本!
詹国团立刻组建了好几支游医队伍,大打广告,从皮肤病衍生到鼻炎、狐臭、风湿,甚至是淋病梅毒之类的性病,治疗方法依旧是偏方和医书。药物几毛钱几块钱一斤,卖给患者则是几十块、几百块一剂或者一瓶,暴利下,莆田老乡们疯狂入伙,游医队伍以惊人的速度扩大。
80年代中期,受骗的老百姓变多了,国家开始进行监管打击游医,詹国团看到公立医院改革的机会,回莆田注册公司,开始承包科室,依旧是选择了老本行皮肤科、性病、妇科等科室。虽然詹氏集团没有公开报表,但集团下承包的医院多达数百家,员工也逐渐扩张到了几万人,颇具规模。
这个时候,他遇到了第一个大敌——“打假狠人”王海。
游医把没病的说成有病的,卖的药也奇贵,还常常治不好。王海盯上了这个群体,调查后发现,绝大多数性病游医来自同一个地方,莆田东庄镇。
经过王海的曝光加上无数记者的暗访后,全国都在报道游医,但他们无知无畏,竟然寄匿名信威胁媒体,扬言要"炸毁报社大楼"。这一威胁,使媒体的调查和报道更加深入。全国轰动后,国家介入了。2000年,卫生部发布意见:政府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不得与其他组织合作营利性的"科室""病区""项目"……
于是民营资本撤离,詹国团也带着亿万财产,全家移民到了新加坡。
然而,卫生部整治后,莆田系的生意却没有停止,他们找上不被卫生部管理的军队医院,继续“行医”挣钱。同时,王海与莆田系的斗争从电视广告时代,延续到了互联网时代:
莆田系很清楚流量在哪里,然后重金布局,吸引越来越多的患者,期间屡屡被投诉被曝光,但好像对他们的生意都没有太大影响,2016年,魏则西事件曝光,莆田系承包科室的问题才再次被整改,百度也一度下架医院广告,全国老百姓纷纷咒骂莆田系医院以及唯利是图的百度。
但整改能干掉莆田系么?不能。
在承包科室被逐步整改的过程中,民营医院也在兴起,莆田系开始逐步将自己转成“正规医院”, 2013年时,莆田市常年在外从事医疗行业的人员就已超过6万人,年营业额2600多亿元,超过了西部某些省份一年的GDP。
04
其实,莆田系的广告不止是百度一家的问题,特别有名的还有山东的各大电视台。
2016年10月山东电视台的一期生活帮节目当中,他们采访了一位产妇及家人,报道公立医院潍坊妇幼保健院在产妇体内遗留纱布“草菅人命”的节目。
而这件事情最后很快就反转了,原来,纱布是手术后必要的抢救过程中留下,手术当时就明确告知了产妇与家属,纱布需要留在体内半月后取出,当时产妇和家属也签了字。谁知道没过几天就不认账,要求医院赔偿30万元,还溜到医院办公室偷把病程记录上的签字划掉:
接着就耍赖上访,还找山东电视台生活帮节目,表演自己是受害者,而生活帮节目也帮着断章取义,将视频剪成像公立医院草菅人命留纱布不取的样子。
大家可能对这个电视台故意黑公立医院的做法百思不得其解,但是我们仔细看看节目,底下放着莆田系的中医不孕不育医院的广告。
而这家济南中医不孕不育医院(根据天眼查,现在已经改名济南神州中医医院)属于个人独资,法人代表名叫陈建新,他同时是莆田(中国)产业总会副理事长,兼山东分会会长。
赞助着节目打广告的同时,顺便抹黑公立医院,好把老百姓吸引到自己的私立医院去收割,这营销思路可谓一石两鸟。
05
在全国开满了莆田系医院的同时,莆田本地的莆田系医院却只有三家:
莆田丽人妇科医院,莆田盛兴医院,莆田中西医肛肠医院。
是因为大家都是同乡太知根知底了不好坑吗?
莆田其实历史底蕴深厚,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称,据当地统计,自唐以来,涌现出2482名进士、21名状元,17名宰相,算得上以文闻名,但最近几十年却以造假蜚声海内外,不知道老祖宗是不是感觉后代不肖。
开医院的毕竟少数,那还有别的产业吗?当然有的,那就是造假鞋。
2007年,纽约市警方在布鲁克林的两个仓库内,查获将近30万双假耐克,市价超过3100万美元。纽约时报的记者追根溯源,发现,这些假耐克全部来自一个地方,中国福建莆田。
莆田的假鞋不是一天炼成的。
莆田的制鞋工业在70年代就开始起步了,80年代的时候,台湾锐步鞋厂迁到莆田,开始产业化,后来陆陆续续的,阿迪、耐克等品牌也在莆田设厂,就这样,莆田获得了加工真鞋的技术能力,当然还有鞋样,给别人打工挣的毕竟少,卖假鞋可是暴利啊,那就开始行动吧。
开始的时候,莆田假鞋乱真的程度相当高,再加上电商开始盛行,很是赚了一笔,但后来,经常买鞋的小伙伴们就开始怀疑自己的战靴到底是不是真的,于是跑到虎扑之类的平台上提问或者验货,有些创业者瞅准这个机会,开始做一些鉴定的服务,那时候的假鞋技术还不够好,也常常被验出来。
于是猫鼠游戏开始了,今天说鞋面纹路走线不像,莆田鞋厂就改工艺,明天说鞋底有色差,莆田鞋厂就调颜色,一步一步完善,没过两年,虎扑大神的火眼金睛已经认不出莆田鞋了。莆田鞋厂的老板甚至改口打广告:“支持虎扑验证!虎扑秒过!”
还有好事者把真鞋和假鞋买回去做实验折腾,发现两者的质量已经没有太大差异了,甚至有些假鞋比真鞋还要抗造一些:
这一来,网上出现了一个传说:
区分真假VANS的方法——如果不开胶,肯定就是假VANS!也是非常讽刺了。
再后来,海淘和代购兴起了,一开始,很多代购还吭哧吭哧从国外背鞋回来,没过多久,莆田鞋又把这块市场占领了,没办法,价格便宜啊。鞋厂、代购联手快递,把发货地改成外国的就可以了:
(异地上线的意思,就是发货显示地址想选哪儿,就选哪儿)
这事儿被曝光之后,很多人又惊呆了,海淘代购还是不靠谱,最后终于决定乖乖回专卖店买。
06
然而,据说有些专卖店的的莆田鞋比例也不低。品牌店有许可证,按照真鞋的价格,卖真假难辨的莆田鞋,那是更加暴利,莆田的工厂备货也充足,新款上市之前就把样鞋拿到手了,提前开发仿制,然后开卖。
假作真时真亦假。
发展到后来,莆田鞋的名声越来越大,有一次,调查记者来到莆田假鞋交易中心——安福电商城——卧底,拍了很多照片曝光了莆田的假鞋产业链。
结果,其中一张照片上有一位名叫王华的鞋厂老板的手机号码,据鞋厂老板说,自己的手机号迅速被打爆了——“越曝光,我生意越好”。
没错,人家就是冲着假货来的,正愁没有时间来本地看货,新闻一曝光,就可以电话联系直接买了。
现在,打假力度越来越大,惩罚也去越来越严了,莆田假鞋厂的老板们无计可施了吗?
错!既然地下的生意不好做了,那就直接转换思路,索性直接开始卖“莆田鞋”。
电商平台里,直接标明“莆田字样”,样式当然很潮,当然,这些鞋上没了耐克阿迪的字样,价格也便宜得多。
而且,当地领导还直接背书,揭秘莆田好鞋怎么出炉的。
但直到目前为止,莆田还没有一个知名的品牌,洗白的路还很长。
07
要想改变坏形象确实非常困难,一个例子是2016年,有篇文章传播很广,名字叫《比承包医院更黑:莆田人承包了中国90%的寺庙》,几千个各类媒体纷纷转发,口水又把莆田系给淹了。
搞得佛教协会都出来辟谣了,但是类似的文章2019年还在各个平台广为传播,阅读量还不低。
其实莆田还是有一些正当低调的生意的,比如木材。
莆田没有林场,但是莆田人掌握了中国80%以上的木材产业,各地从事木材生意的莆田人有二十多万,经营着八万多家企业。
在距离莆田约3400公里车程的黑龙江边城绥芬河,十几万人口里,十个就有一个是莆田的,原因无他,为了买俄罗斯进口的木材,甚至有一些木材商直接到俄罗斯承包山头伐木。
在东南亚、非洲,甚至加拿大、新西兰,都有由莆田木商组织的伐木队,大的批发商在海外拿货,一船就是好几万立方,一年的营业额几十上百亿。这在业内都不是秘密。
莆田的木材生意,既涉足上游,也打通了产业链下游,莆田的木工非常发达,给星级酒店供应红木家具,或者做精致的工艺品木雕:
从砍树到最终成品销售,全部是莆田人消化,包轮船几千块钱一吨运回国的红木,打成家具后能卖几万甚至几十万一套,全产业链给莆田人带来巨大的利润。
08 莆田人包轮船买的不光是木材,还有石油。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叫林恩强,在新加坡石油业内,他外号是“林OK”。
为什么说他呢?新加坡是世界三大炼油中心之一,每年超过5万艘油轮,把油运进新加坡,炼好之后再运走,传闻,这5万艘油轮都要经过林恩强,他不说“OK”,再多的钱也办不到。
而林恩强,祖籍就是莆田市石城村,莆田的油气产业,也和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从90年代开始,莆田系的商人们逐渐开始经营加油站,到2008年的时候中途能源、中能集团、中福集团等几大民营加油站已经成型。现在,莆田系在云南、贵州、东北等区域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中福集团在京、津、冀、蒙、闽、辽共拥有一百多个加油、加气站,在东北和华北各有一个大型油库。
莆田系的加油站也时常陷入舆论旋涡,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外观模仿两桶油,十分山寨:
(中园石化和中固石油)
二是短斤少两或者油品不合格:
(沙县一莆田人承包的加油站被查证销售劣质柴油,图为抽检报告)
只是这些生意远远不如莆田系的医院和假鞋著名,所以提到莆田,大家自然是一脸嫌弃。
莆田为啥会变成这个样子呢?
其实以前各地都穷,不过莆田地处福州,泉州,厦门三座大中心城市之间,大树底下不长草,何况三棵大树,政策扶持力度也差点,教育也跟不少,莆田的发展自然就跟不上了,当地人想要依靠正常路径逆袭自然就难点。
偏偏莆田狠人多,敢想敢干,一个人找到暴利的源头,就能把整个家族、乡邻全都拉进去,其实很多地方的致富也都依靠领路人,不过莆田的一些生意人走的是邪道,有人还总结过莆田的生意人的一个突出特点:为了钱无道德底线,有的甚至毫无人性。
这话有点过,但也能帮大家理解为什么这些黑灰产业能在这里大行其道。
挨骂挣钱,野蛮生长的时代可能好使,就是没办法永远玩下去,规则越完善空间越小,现在看来,在洗白白之前,莆田还得挨骂好多年。
本文源自大猫财经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