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堡县位于陕西省东北,榆林市东南部。北靠佳县,西接绥德,东临黄河,与山西省临县、柳林相望。南北长30.4千米,东西宽26.8千米,总面积428平方千米,耕地1.27万公顷,总人口8.69万(2012年),吴堡县扼秦晋之交通要冲,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是陕北通往华东、华北的桥头堡。吴堡县是陕西省5个蚕桑基地县之一,红枣产量、收入居全市之首。四座黄河大桥连接秦晋两省,咸宋公路过境。名胜古迹有黄河二碛——吴堡大同碛、吴堡石城、太平寺、柳青故居、横沟温泉等。
辖宋家川街道办、寇家塬镇、辛家沟镇、郭家沟镇、岔上镇 、张家山镇共5镇、1街道办事处。
中文名称
吴堡县
外文名称
Wubu County
别 名
铜吴堡
行政区类别
县
所属地区
中国陕西省榆林市
下辖地区
宋家川街道办,寇家塬镇,郭家沟镇等
政府驻地
宋家川
电话区号
0912
邮政区码
718200
地理位置
陕西省东北部,榆林市东南部
面 积
420.85平方千米
人 口
8.69万
方 言
晋语-吕梁片-吴堡话
气候条件
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黄河二碛,吴堡石城,柳青故居等
机 场
榆林榆阳机场
火车站
吴堡火车站
车牌代码
陕K
行政区划代码
610829
年降水量
463.8毫米
年平均气温
11.3℃
建制沿革
据考古资料记载,旧石器时代中期本境已有先民活动。1923年县境内发现有打制的石斧、石刀,三次文物普查发现很多旧石器时代遗址。
新石器时代,先民活动更加频繁,沿黄河和清水河域、统汇川流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比比皆是,已发现有27处。在这些遗址中发现有磨制的石斧、石刀和粗糙陶器。之后,农牧业成为重要生产活动。
夏(约前21~前16世纪),属传说中的雍州地,为狄夷活动区之一。
商(约前16~前11世纪),为鬼戎活动区域之一。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为翟人活动之地。 吴堡县
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先为白翟属地,后属晋。
战国时期,先属赵,后属魏上郡地,秦惠文王十年(前328)纳上郡于秦;赵惠文王三年(前296),又归赵。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前222),一统天下,战国终,全国划36郡,本境属上郡肤施县。
西汉高祖元年(前206),项羽改上郡为翟国,七月复故。今吴堡仍为肤施县属地。元朔四年(前125)并入并州刺史部(监察区)西河郡增山县,元始二年(公元2年),属朔方刺史部(监察区)西河郡隰城县(存疑)。后王莽设增山县,本境又属之。
东汉初属上郡肤施县,后匈奴侵略,上郡失,又属朔方刺史部(监察区)西河郡蔺县(存疑)。
三国时,西河郡黄河西岸被羌人所据,本境属之。
西晋时,本境仍属羌胡领带。
东晋十六国时,晋咸和二年(327),为后赵属地;晋太和元年(366),为前秦领地,隶属上郡;太元二十年(395),属后秦,隶属上郡;公元409年属大夏国。
公元431年,北魏灭赫连氏大夏国,设统万镇,今吴堡地和绥德东部地设政和县。
西魏初仍名政和县,隶朔方郡。大统十二年(546),属绥州。废帝元年(552),改名延陵县,隶于绥州抚宁郡。公元562年属银州抚宁郡,572年改属绥州抚宁郡。
公元581年,隋文帝统一中国,设190郡,延陵属抚宁郡(今米脂)。开皇三年(583)撤郡制,实行州、县制,延陵改属绥州,隋开皇十七年(597),改县名为延福,大业元年(605)绥州改名上州,三年(607)撤销上州,设立雕阴郡,延福县属之。唐武德六年(623),延福县范围内曾权设三州七县,历时5年,延福县隶于关内道(监察区)绥州(天宝元年改为上郡,乾元元年又改为绥州)。唐德宗建中三年(782)设定难军,领夏、绥、银、宥等州,延福县隶绥州。
五代十国,前四代,延福县属定难军绥州。后汉灭亡,“十国”中的北汉建立,修吴堡水寨。宋开宝九年(976)定难军节度使李光睿破北汉吴堡寨归宋,属绥州延福县。
宋至道三年(997),全国分十五路,领府、军、州、县。延福县属定难军绥州。景佑五年(1038)西夏建立,吴堡寨归属。治平四年(1067)克夏,收复吴堡寨,归神木营,熙宁间(1068~1077)又失于西夏。
元丰四年(1081),沈括,种谔克西夏之葭芦、吴堡、义合、俘图、塞门等六寨(见《纲鉴易知录》)。元丰五年(1082)至元符元年(1098),吴堡寨隶于河东路石州定胡县。元符二年(1099),隶于河东路晋宁军定胡县,治所在今山西柳林县孟门镇的黄河滩(清咸丰六年,孟门被黄河洪峰冲毁)。
宋政和五年(1115)金人占领,至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属河东北路葭州定胡县(在今山西柳林孟门镇),吴堡为寨地。金正大三年(1226)升为县,始定名吴堡县。隶于鹿延路葭州。
金天兴三年(1234)蒙古族侵占,到南宋景定五年(1264)。隶延安路葭州,仍名吴堡县。
元代,全国划11个行中书省,185路。至元元年(1264),撤销吴堡县,并入绥州;次年(1265)复设,属陕西行省延安路葭州,仍名吴堡县,志元二十八年(1291),吴堡县升为吴州,隶于陕西行中书省延安路,元贞元年(1295),撤州设县,仍称吴堡县,属于陕西行中书省延安路葭州。
明代,吴堡先隶于陕西布政使司延安府葭州,洪武七年(1374)十一月改隶于绥德州。洪武十年(1377)五月,废县并入绥德州。洪武十三年(1380)十一月恢复县制,隶于延安府葭州。
清初划全国19行省。顺治元年(1644),吴堡由陕西省延安府直隶,雍正三年(1725)。隶于陕西省延安府葭州,乾隆元年(1736),改隶于绥德直隶州。
民国二年(1913),废府、厅、州,陕西分三道,吴堡属延绥榆道。民国二十二年(1933),废道制。民国二十四年(1935),设行政督察区,吴堡属陕西省第二行政督察区(绥德)。
民国二十二年(1933)至二十五年(1936),吴堡县国共两党军事斗争激烈,县城、集镇、要道为国民党军队占据,广大农村为红军游击区。共产党于1934年冬建立县革命委员会,后改为县苏维埃政府,1935年11月,受陕北省(省府在瓦窑堡)领导。此时国民党县政权依然存在。
民国二十六年(1937),国共两党合作,地方政权和地方武装保安队属国民党,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718团(后改为警备8团)进驻吴堡县,各联保派共产党的驻军代表。
1940年2月28日,吴堡军民赶走了国民党县政府官员,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吴堡属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管辖。1949年5月吴堡属陕北行政区(行署在延安)绥德分区管辖。1950年2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吴堡县属陕西省绥德专区管辖。1956年9月,撤销绥德专区,改属榆林专区。
1957年11月,撤销吴堡县,辖地并入绥德县。1959年秋,设宋家川中心乡,1960年12月又撤销。
1961年8月,恢复吴堡县,属榆林专区。1968年“专区”改为“地区”,称榆林地区,归属未变。
旅游
横沟温泉
位于吴堡县横沟村,地处黄河中游秦晋峡谷地段,与山西省隔河相望,距县城17.5公里。横沟温泉是西至榆林市定边县,东至太原范围内独一无二的温泉,在区域板块中具有稀缺性。而且,温泉本身富含钙、钾、镁、钠等元素及丰富的重碳酸根等阴离子,对各种皮肤病、慢性风湿性疾病、狐臭、妇科病、骨质增生等有保健作用和治疗效果。横沟温泉作为陕北地区独一无二的温泉,集旅游、观光、保健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区。水温33℃至39℃,化学类型为C1-Na,PH值为7.8,矿物质11.71克/升,日涌水量达8000立方米,是吴堡县发展旅游产业的第三大宝贵资源。
吴堡石城
吴堡石城
位于距县城宋家川东2.5公里的吴山之颠,海拔高度约793米。古城东、南、西三面为悬崖峭壁,北门外为咽喉狭道连接后山梁。“环山抱水”的吴堡石城自古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地。吴堡石城依山而建,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城周长1125米,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城墙内为黄土夯筑,外为石砌,条石拉筋。城垣残高1.6至11.2米。城垣设东、南、西、北四门,上均建有门楼,今门楼皆毁。原门上所嵌石刻题额现仅存西门、南门二处三块。城垣西墙、北墙各设马面一处,东北、西北角设有角台。城内原有南北大街一条,店铺数十处及历代衙门、娘娘庙、祖师庙等。
每当炎热的夏季来临时,在人潮拥挤的地方就会有味道感人的“腋来香”,让人感到十分的不适。这时就有人认为,狐臭是一种传染性疾病,甚至有的老人说,狐臭其实与接触过狐狸有关。
其实经过科学研究后证实,有狐臭是正常的,没狐臭才是“变异者”,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狐臭到底是什么?它又是如何产生的?
让人尴尬的“腋来香”
狐臭是什么?如何产生的?狐臭又叫腋臭和臭汗症,往往是因为汗液排出过多,且汗液当中的脂肪酸会更浓,最终在经过皮肤表面的时候,就会与细菌接触分解,最终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可见,狐臭本身与人类的汗腺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不是说接触狐狸之后沾染上的。
至于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是因为狐臭的味道和狐狸肛门配出的其为类似。
莫名背锅的狐狸
人体有许多的汗腺,其中小汗腺几乎遍及人的全身,通过小汗腺排出的汗液一般是无色无味的弱酸性物质。
而狐臭是源于大汗腺的,大汗腺一般在腋窝、肛门、腹股沟等部位都有分布,其导管相对于小汗腺来说更加短直。
大小汗腺
大汗腺排出汗液的同时,会排出大量的脂肪酸,这些脂肪酸本身是没有味道的。但是由于人的腋窝十分隐秘,通风性又非常的差,就使得这些脂肪酸很容易在腋下的“温床”当中发酵腐败,最终散发出臭味,产生所谓的狐臭。
大汗腺分泌脂肪酸
可见,狐臭的产生与大汗腺息息相关,而大汗腺是每个人都有的。至于为什么会表现出差异,主要是因为大汗腺在不同个体上的位置、数量都有明显的区别。
日本的学者曾经针对大汗腺做了专门的研究,最终得出,狐臭患者的大汗腺数量明显更多,并且在表皮下的位置更深,大汗腺腺管数量也是一般人的3倍左右。
狐臭的产生原因
而当学者深入研究和调查之后才发现,原来人类的祖先其实都有狐臭,甚至说在那时,有狐臭的才被认定为自己人,没有狐臭的反而都是“变异者”。
原始人
狐臭基因“人人都有”根据科学家的观察,人类应该在原始人时期就有狐臭了,并且那时人类的毛发比现在还要旺盛,给了脂肪酸更好的发挥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几乎人人都有狐臭,而大家蹲在一起都臭烘烘的,就不会感觉到奇怪了。
甚至说可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狐臭都被当成了一种自己人的标志亦或是特殊的“体香”。如果按照非洲起源论的说法来看,人类后来走出非洲之后,向着各个大陆进发,从而接触到了不同的环境。
从前大家都有狐臭
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人的基因发生了变异,变异的位置正是16号染色体。有了这种变异之后,大汗腺的功能明显减弱,从根源上解决了狐臭。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狐臭的人才是真正基因变异的。
研究显示这个突变基因主要分布在东亚,在中国人当中占了95%左右,在华北中原地区的人口中占了99%以上。
基因发生突变
实际上大家在中国,可能会觉得患有狐臭的人是异类,但这种情况在国外其实非常常见。比如与咱们肤色不同的白种人,可能就只有10%的人狐臭基因发生了变异,黑人则更少。并且哪怕是亚洲人,日本的狐臭患有率也高达16%。
狐臭在全球很常见
所以,如果感觉到自己有狐臭其实也不必过分担忧,可以去咨询医生,在得到明确指导之后,勤换衣物,少摄入高热量食物就可以了。
而且许多外国人为了对抗狐臭,经常会使用止汗剂或者香水,这些东西都可以起到除臭的效果。虽然在很多人看来,臭上喷香依旧很臭,但是也算是改善了一些。
可以使用专用的止汗剂
值得一提的是,狐臭之所以在中国总是被视作异类,甚至有时候会遭受很大的歧视,实际上与咱们的历史文化有关系。
中华文化当中的“狐臭禁忌”咱们在上文中提到,自从人类祖先走向世界各地之后,来到中国的那一部分人就因为适应气候等原因,发生了基因变异,将大汗腺的功能削弱了许多。
在这样长此以往的累积之下,保留住原始基因的人并不多,狐臭在中国,尤其是汉人聚集的中原地区就十分少见了。
中原地区的划分
因此,在文化习俗当中就产生了一些有关狐臭的禁忌,尤其是在谈婚论嫁的时候。
以陕西省为例,古时候陕北人十分相信“穷不扎根、臭扎根”,所以在娶亲之前,会特别询问对家有没有“狐臭遗传史”。
资料显示,“榆林地区男婚女嫁,要查清门色,即对方家族或本人有无狐臭史”。延安市旧社会“讲究不同有狐臭的人、吹鼓手结亲”。洛川县男女择偶,有不与狐臭者订婚的禁忌,有“违者族人不准同宗祭祖,俗名‘分户’。”
陕北民俗
除了陕西省之外,像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江苏省等地都有这种隐性规定,可见那时的人对狐臭确实非常介意。
而之所以会如此抗拒,主要是因为狐臭在古代医学界被认为是一种可遗传、会传染,需要忌讳的疾病。
就连当时的名医孙思邈都认为,狐臭会传染,而且治疗非常难,他曾这样说过,“生臭者难治,为人所染者易治,然须三年醋敷矾石散勿止,并服五香丸,乃可得瘥,勿言一度敷药即瘥,止可敷药时暂得一瘥耳。”
不止如此,古代的一些医生还认为狐臭会对其他人产生影响,尤其是像孕妇、小孩儿等,很可能因为闻到了狐臭而患上其他的病症。
药王孙思邈
其次当时的社会存在“夷夏之防”的观念,简单来说社会上还是比较排斥汉族和胡人通婚的。虽然后来在不断地同化之下,人们看起来都差不多了,但是咱们在前文中说了狐臭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所以当时很多人就将狐臭作为区分胡人和汉人的依据。
胡人
毕竟在夷夏之防当中,可是有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说法,所以有狐臭的人更是会遭到歧视和区别对待。甚至有说法认为,狐臭的“狐”字就是用来指代胡人的。
陈寅恪认为“狐臭”一词“本由西胡种人得名”,本应名“胡臭”,后随着时代发展而改为“狐臭”,所谓:“疑此腋气本由西胡种人得名,迨西胡人种与华夏民族血统混淆既久之后,即在华人之中亦间有此臭者。”
胡人与汉人之间长相有区别
最后就是中国人自古行事,就有很多避讳。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重大的祭祀活动,不仅要避讳女子的生理期,甚至将狐臭也划分到了污秽之气的范围之内。在这种情况下,患有狐臭的人都会被视为污秽之人。
总之,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当中,人们对狐臭的偏见确实非常严重,其中包含民族歧视等多个原因。
这种不正确的观念在现代是应该被摈弃的,所以如果大家在闻到狐臭味道的时候,不要表现得特别夸张,伤害到他人的自尊。
不要表现的过于夸张
不过许多学者也认为,中国人的狐臭变异基因应该就是在这种狐臭禁忌的影响下保留下来的,表示这种禁忌虽然不科学,但是确实对保证人口质量起到了作用。
并且历史已经是过去了的事情,我们再去苛责意义也不大了,更重要的是在充分理解狐臭产生的原因后,以正确的眼光看待它,对待身边有狐臭的人,宽容一些。
榆林地区男婚女嫁多是父母之命,媒的之言。男女青年选择对象,讲究门当户对。一查清门色,即对方家族或本人有无狐臭史。二查清人气,即对方及其家庭的人品如何。三查清男女双方生辰八字 (即年、月、日、时辰的四个干支)是否相合。
在订婚前男女双方必须会面,当地叫相亲。相亲多在赶集上会之时,或相看对方,或攀谈情况。相亲之后,女方还要看家,即到男方家看家里光景怎样。男方家招待女方,女方吃了饸饹,婚事则八九不离十,如不吃饸饹则大有告吹之可能。
男女双方经过互相了解,相亲看家后,愿意缔结婚姻的,就订婚,叫定亲。定亲仪式各地风俗不一。定边县要择期喝酒(俗称换盅或拔酒瓶)。绥德、米脂、清涧、子洲、横山、靖边等地男方准备四色水礼(米、酒、肉、果馅)和一些首饰礼物,择吉日,由介绍人、房头、娘舅到女方家设宴招待女方及其亲戚。子洲老君殿一带,仪式在男方家举行。定亲时,男女双方可以互赠礼物,俗称递把柄,作为信物。现在城乡流行新仪式,用烟、酒、糖果之类招待来宾,介绍恋爱经过,即算定亲。
定亲一个月后,男方给女方簪环首饰及酒肉等食品,名叫戴耳坠。女方回赠一双由姑娘亲手做的鞋,叫稳根鞋。鞋垫上绣有:“并蒂莲花”,并勾连“万”字等吉祥图案,意为婚姻大树参天,根深叶茂,稳稳当当,永不动摇。
婚期决定后,必须举行迎亲婚礼。当地人把迎亲叫引人,由引人婆姨两人和三五个男子组成引人队伍(引人的男子必须是单数),帝着10个大催妆馍馍(包括“儿女馍馍”和“离母糕”,意为10月怀胎)以及新娘用的新衣服等用品。起程时,要喝一碗红豆小米粥,鸣炮3声,唢呐作前导,响吹细打,向女方家进发。女方家盛宴招待引人。双方交待礼物。女方嫁妆中有4条用面蒸的鱼,其中有两条大鱼和两条小鱼,象征着吉庆有余,还意味着大富裕里有小余头。面鱼还用红线双双相对拴成一起,叫“拴面鱼”。祝贺新婚夫妇相亲相爱,白头借老。送人婆姨也是两个,送人男子数是引人男子人数的加倍。然后鸣炮3声,新娘启程。旧时或坐轿,或骑毛驴,如今,改用手扶拖拉机、自行车、汽车等迎亲,也有步行的。新娘上轿前,要坐在炕上,四周摆上花馍,这叫“围儿女馍馍”,这是新娘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的祝福。
迎亲队伍返回时,先是唢呐班子,吹吹打打,接着是引人婆姨和引人男子,中间是新娘,最后是送人婆姨和送人男子。迎亲队伍回到男方村子时,行走速度放慢,吹鼓手或吹得胜令,或吹大摆队,十分欢乐。
新人进院子,放一串鞭炮,3声铁炮。念喜人唱喜歌祝贺。接着新郎新娘举行拜天地仪式。一拜天,二拜地,三拜公婆,然后夫妻对拜。拜毕,新郎端着宝斗(盛有小米,上插天地牌位,放有尺、秤、猪尾巴、镜子、米糕等),新娘端着宝瓶,用一朵大红绸花连系起来,一前一后,进入洞房。此时,有人端起一碗五谷,在洞房内外边撒边唱撒帐歌,表示祝福。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后背靠背坐在一起,由老者手持木梳,把新郎新娘的头发搭在一起,一面象证地梳,一面唱上头歌。这种上头习俗是古老的结发习俗的遗存。上头后,夫妻喝交杯酒。喝过交杯酒,新郎新娘争抢事先压在炕席四角下的核桃、钱币、红枣、五色丝线等物品,俗称“抓四角”,谁抓得多,谁福气大。有的地方婚礼上还有祭祖和开拜等习俗。新娘和婆婆在婚礼上第一次见面时要互赠礼物,这叫“结喜缘”。意味着尊婆爱媳。婚礼上,人们还特意把婆婆打扮得奇形怪状,这叫“耍婆婆”,也是一种祝贺的形式。
晚上闹新房,参加闹房的人要凑点钱递给新娘,才可以闹新房。闹房之后,洞房灯光不熄。新婚夫妇就寝之前,婆婆将窗户纸戳破,向房内撂儿女馍馍。
第二天起床后,新娘要在别人的帮助下揩脸,把脸上的汗毛绞掉,意味着黄毛丫头变成小媳妇了。早饭时小两口吃儿女扁食,一家人吃和睦扁食。
饭后,举行回门仪式。男方用回箱羊、小白馍、离母糕等回赠女方。给女方离母糕的用意是让女儿高高兴兴地离开母亲,母亲高高兴兴地嫁出女儿。新郎由新娘陪同到岳父家。回门后第二天,小两口返回家里。在婆家住了8天之后,娘家又派人来请女儿返娘家,住7天后再回婆家,这叫“对七对八”,有“对七对八,富了娘家富婆家”的说法。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