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椒就是辣椒,只是在云贵川等地,喜欢叫海椒,虽然全国各地对海椒的看法不一,但是四川人吃海椒绝对可以进入吃海椒排行榜的前三名,当然未必是第一。
不过,遗憾的是,海椒这东西并非中国祖传原生,它是在明朝才逐步传入中国,到了清代,四川才大肆流行。之后,好吃又非常酷爱制作各种美味的四川人民,不断调教各种辣椒品种,在海椒的运用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不过在明朝之前的巴蜀子民,并没有吃到海椒。那么,《华阳国志》等地方方志,记载很古老的时代,这里的人就“尚滋味、好辛香”注意是好辛香,虽然没有写辛辣,但是,辛到极致就是辣,其实还是一个意思。
那么古代四川人喜欢的辛香又是什么呢?听沽酒客慢慢给大家聊。以下言论,是沽酒客个人查阅资料所撰写的 ,仅仅代表一家之言,欢迎大家讨论。
在说这个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为啥四川人民的口味那么独特或者说刁钻。
有人曾经这样描述过:四川位于云贵川高原之上,而且又有大部分人口(基本上四川的人口都在那)在季风区,来自南部的湿润气流加上高地气候的冷风,这就形成了冷湿风带。常年居住在那,人会得好多体寒病,索性大自然有着一环扣一环地妙着,那里的海椒拥有最干烈的性质,聪明的川人发现这干烈的海椒不仅能帮人们驱赶湿寒,还能调出美妙的味道,于是,海椒文化产生。
这句话看起来很有趣味,也有一定道理,但是这个作者显然不清楚,明朝前不要说四川,全国都没有海椒。其次四川人虽然爱吃今天的海椒,自己也种植,但是贵州的一些海椒品种,他们比自己种出来的还喜欢,这也不是说这里种出来的海椒品种有多么完美。基于上述两点。我们对川人喜欢辛辣必须重新审视一下。
生活在四川盆地,有人说是天府之国,一百多年前甚至有外国人说这里离天堂只有一步之遥,把四川人夸得忘乎其形。好在,四川人也不是憨包,自己几斤几两重从来不会浮夸。至于部分假打之徒,爱胡扯的哪个地方都存在一些。
首先来说,四川人爱吃辣椒,不是主观因素,而是很多客观因素结合在一起的结果。川蜀之地一向是川贵山区湿气较重的偏寒地区,人们为了抵挡内心的寒气,会吃些辣味食品来以辣攻寒湿是正确的,这也是巴蜀先民长期跟此地自然界斗争所积累的生存经验,只是,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引进辣椒,所以他们会寻找替代品,比如花椒。
花椒,我相信各位不会陌生,今天依然是大多数川菜中不可或缺的配料。而且四川麻辣可以说是独特的存在,其他喜欢吃辣的省份还是辣为主,四川是又麻又辣。
花椒一名,最早有文字记载是在《诗经》里。《诗经》是收载西周时期的民间诗歌,说明中国人民于二千多至三千年前已经利用花椒了。古代人认为花椒的香气可辟邪,有些朝代的宫廷,用花椒渗入涂料以糊墙壁,这种房子称为“椒房”,是给宫女住的。一开始是当作香料来用的。不过今天有一些人,身体发出的狐臭味道,也有花椒味,实在有些重口。
当然,中原之外的巴蜀大地,则独辟蹊径,偏偏要拿来吃。今天我们说喝醉酒的人是麻口,其实吃一颗四川的花椒,你才知道什么是麻口的感觉。
花椒之麻,麻在果皮,果皮富含挥发油和脂肪,具有浓郁的麻香味。花椒的果实密密麻麻,代表多子多孙,国人总能给一些植物赋予更高的价值。
这一点上,花椒跟海椒比起来,花椒成不了菜,至于那些夸张的吃播把花椒下饭的恶趣味,你大可以当它是为了流量无底线的行为,不值得推崇。但是花椒确实有一定除湿的效果。
还有人说茱萸,这个茱萸一般分为: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
王维写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就是其中一种。而四川老祖先们当年用来当作类似辣椒的食物,就是食茱萸。不过当时叫“艾子”。
在《齐民要术》有记载:“食茱萸,二月、三月栽之,宜故城堤冢高燥之处,候实开便收之。挂著屋里壁上,令荫干,勿使烟熏,烟熏则苦而不辛也。用时去中黑子,肉酱鱼鲊偏宜用。”
而自古以来食茱萸就是药食兼用的本草。所以在辣椒传入中国前,是川菜辣味香料的主要来源之一。
四川古人称其为“艾子”。至明代中叶时,食茱萸已成为四川食物中广泛使用的调味品。
《本草纲目》记,食茱萸:“味辛而苦,土人(此处“土人”指四川湖北一带)八月采,捣滤取汁,入石灰搅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味辛辣,入食物中用”。
在中国千年历史里,茱萸也曾扮演十分重要的辛香角色,是六味中“辣”的主要来源,但因茱萸多为野生,采摘不易,而且处理工序较为复杂,在明代中期辣椒从美洲传入中国(最初是被当为观赏性植物),并在明后期用为调味品后,茱萸才逐渐退出厨房。
相比与辣椒而言,食茱萸的酸味和苦味是它主要瑕疵。
当然除此之外,胡椒和芥末也是其中之一,但是都不是本国本土的特产,而且当时这两种食材的普及性也不够高,基本属于达官贵人用的,普通老百姓可不好碰触。
所以,在辣椒进入之前,四川辛辣地位最高的只有花椒,其次是食茱萸,然后是胡椒和芥末。也不妨碍,川人烹饪美食。
所以清代以后,四川人在麻辣上的功夫用的多了,刺激口感,不再仅仅是为了身体出汗排湿气了,不过也不是川菜只有麻辣。
倒是到了今天,麻辣成为了川菜的一种代表和象征,而作为一种烹饪方式的巴蜀火锅,简直推波助澜,因为方便,弄得大家对川菜误解很深。那天沽酒客在家里讨论,还被老爹数落,你跟我说,不用海椒还是川菜吗?
我从来不拒绝辣椒,但是我还是觉得,尚滋味的四川,不会只有一种味道打天下吧。
广告法禁用词汇:与“最”有关
最、最佳、最具、最爱、最赚、最优、最优秀、最好、最大、最大程度、最高、最高级、最高档、最奢侈、最低、最低级、最低价、最底、最便宜、时尚最低价、最流行、最受欢迎、最时尚、最聚拢、最符合、最舒适、最先、最先进、最先进科学、最先进加工工艺、最先享受、最后、最后一波、最新、最新科技、最新科学。与“一”有关
第一、中国第一、全网第一、销量第一、排名第一、唯一、第一品牌、NO.1、TOP.1、独一无二、全国第一、一流、一天、仅此一次(一款)、最后一波、全国X大品牌之一。
与“级/极”有关
国家级(相关单位颁发的除外)、国家级产品、全球级、宇宙级、世界级、顶级(顶尖/尖端)、顶级工艺、顶级享受、极品、极佳(绝佳/绝对)、终极、极致。与“首/家/国”有关
首个、首选、独家、独家配方、全国首发、首款、全国销量冠军、国家级产品、国家(国家免检)、国家领导人、填补国内空白。与品牌有关
王牌、领袖品牌、世界领先、领导者、缔造者、创领品牌、领先上市、至尊、巅峰、领袖、之王、王者、冠军。
与虚假有关
史无前例、前无古人、永久、万能、祖传、特效、无敌、纯天然、100%。与欺诈有关 涉嫌欺诈消费者
点击领奖、恭喜获奖、全民免单、点击有惊喜、点击获取、点击转身、点击试穿、点击翻转、领取奖品涉嫌诱导消费者秒杀、抢爆、再不抢就没了、不会更便宜了、错过就没机会了、万人疯抢、全民疯抢/抢购、卖/抢疯了
与时间有关
限时必须具体时间 今日、今天、几天几夜、倒计时、趁现在、就、仅限、周末、周年庆、特惠趴、购物大趴、闪购、品牌团、精品团、单品团(必须有活动日期)严禁使用随时结束、随时涨价、马上降价。处罚措施:新法第五十七条规定若有发布有新法第九条规定的禁止情形的广告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发布广告,对广告主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可以吊销营业执照,由广告审查机关撤销广告审查批准文件、一年内不受理其广告审查申请;对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广告费用,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可以吊销营业执照、吊销广告发布登记证件。附录:
严禁使用极限用语:
1、严禁使用国家级、世界级、最高级、第一、唯一、首个、首选、顶级、国家级产品、填补国内空白、独家、首家、最新、最先进、第一品牌、金牌、名牌、优秀、顶级、独家、全网销量第一、全球首发、全国首家、全网首发、世界领先、顶级工艺、王牌、销量冠军、第一(NO1Top1)、极致、永久、王牌、掌门人、领袖品牌、独一无二、绝无仅有、史无前例、万能等。2、严禁使用最高、最低、最、最具、最便宜、最新、最先进、最大程度、最新技术、最先进科学、最佳、最大、最好、最大、最新科学、最新技术、最先进加工工艺、最时尚、最受欢迎、最先、等含义相同或近似的绝对化用语。3、严禁使用绝对值、绝对、大牌、精确、超赚、领导品牌、领先上市、巨星、著名、奢侈、世界 全国X大品牌之一等无法考证的词语。4、严禁使用100%、国际品质、高档、正品、国家级、世界级、最高级最佳等虚假或无法判断真伪的夸张性表述词语。
时限用语:
限时须有具体时限,所有团购须标明具体活动日期,严禁使用随时结束、仅此一次、随时涨价、马上降价、最后一波等无法确定时限的词语。违禁权威性词语:
1、严禁使用国家XXX领导人推荐、国家XX机关推荐、国家XX机关专供、特供等借国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名称进行宣传的用语、2、严禁使用质量免检、无需国家质量检测、免抽检等宣称质量无需检测的用语3、严禁使用人民币图样(央行批准的除外)4、严禁使用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特供、专供等词语(唯品会专供除外)。严禁使用点击XX词语:
严禁使用疑似欺骗消费者的词语,例如“恭喜获奖”“全民免单”“点击有惊喜”“点击获取”“点击试穿”“领取奖品”“非转基因更安全”等文案元素。严禁使用刺激消费词语:
严禁使用激发消费者抢购心理词语,如“秒杀”“抢爆”“再不抢就没了”“不会再便宜了”“错过就没机会了”“万人疯抢”“抢疯了”等词语。疑似医疗用语(普通商品,不含特殊用途化妆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1、全面调整人体内分泌平衡;增强或提高免疫力;助眠;失眠;滋阴补阳;壮阳;2、消炎;可促进新陈代谢;减少红血丝;产生优化细胞结构;修复受损肌肤;治愈(治愈系除外);抗炎;活血;解毒;抗敏;脱敏;3、减肥;清热解毒;清热袪湿;治疗;除菌;杀菌;抗菌;灭菌;防菌;消毒;排毒4、防敏;柔敏;舒敏;缓敏;脱敏;褪敏;改善敏感肌肤;改善过敏现象;降低肌肤敏感度;5、镇定;镇静;理气;行气;活血;生肌肉;补血;安神;养脑;益气;通脉;6、胃胀蠕动;利尿;驱寒解毒;调节内分泌;延缓更年期;补肾;祛风;生发;7、防癌;抗癌;8、祛疤;降血压;防治高血压;治疗;9、改善内分泌;平衡荷尔蒙;防止卵巢及子宫的功能紊乱;去除体内毒素;吸附铅汞;10、除湿;润燥;治疗腋臭
#新作者扶植计划 第二期#
我的爸爸是1958年1月从河北故城老家来到内蒙古大兴安岭甘河林区的,当时他19岁,招工办负责人问他:“小伙子,林区的气候条件、工作条件、生活条件都很苦,你受得了吗?”他毫不犹豫地说“什么困难都不怕。”几天后爸爸就接到了招工录取通知书。
1958年1月某一天,爸爸和12个工友带着帐篷、行李、食品和劳动工具,坐着马爬犁,沿着甘河局址北上向库西林场进发。“大烟泡”天气让人看不到几十米以外的景物,“白毛风”刮得像小刀子割在脸上。他们走走停停,实在冻得受不了就跟着马爬犁一溜小跑,来到库西林场已经是傍晚了。
在生产生活状况艰苦的条件下,林场生产小工队开始建点,工人们选择地势平坦、避风向阳、接近水源的地方,支起简易工棚,用小杆搭铺,找到废弃的油桶改造成取暖用的炉子。帐篷里30—40人,来了以后没有褥子,就买了几尺白布装上草铺在铺上当成草褥子,工人们穿得又破又脏,干完活后棉裤、棉鞋、棉袄湿透了,又没有换穿的衣裤,常常几个人将身子脱得精光,围着铁炉子烘烤衣裤,反正又没有女人,工人们也就习以为常了,应了这句民谣“有女不嫁伐木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有朝一日回家转,破衣烂裳堆满床”。
工队大师傅做菜的方法很简单,将冻白菜、大头菜切碎放入锅里,添水、放盐,熬熟后工人们抢着吃。困难大劲儿时,连咸菜,大酱都吃不上,吃饭就盐水。那时林区的野物多,真是“棒打狍子瓢舀鱼”。工人们在休息时去河里捕鱼来改善伙食,当时也没有什么调料,更谈不上什么烹饪方法,只是舀瓢河水,加把盐,在锅里炖熟就可以吃。那时“熊瞎子”总光顾工队,很多食物都被它糟践了,工人们就把食物挂在高处,有时黑天半夜它还在工队附近转悠,工人们吓得手拿斧子、大锯,躲在帐篷里连大气都不敢出。
1960年后,甘河林业局组织职工开展各种劳动竞赛、义务劳动,加紧木材生产。当时的机械化生产程度低,伐木用“大肚锯”、“弯把锯”。集材用人力、牛马套子,归楞、装车全部是人力作业,肩杠、把门,肩扛、手举。林场有1台苏联产的T-40集材拖拉机(俗称爬山虎),后来有了国产的J-40集材拖拉机。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本着“先生产,后生活,边生产,边建设”的原则,各工队就开始了木材生产。
林区山场的活儿爸爸几乎都干过,先说说伐木吧。进山后有个仪式,第一棵树要由年龄大的、德高望重的伐木工人挑选,还得挑一棵直径在30厘米以上的树,树龄也要选在七八十年左右的。在雪地里伐木,要先用长柄斧头和双脚除去树根周围的灌木、杂草和积雪,两人手拿快马子锯的一端,弯下腰身或者干脆跪着,在平坡上采用坐式采伐,在斜坡上采用单膝跪地式采伐。采伐时不要平端,下楂锯进树木深度1/3处时,要用斧子从上往下砍,叫“端下颚”,伐根高20厘米左右。贴着树根来回拉扯着大锯,树倒后用长柄斧去掉枝杈后,伐木时还要喊山,要大声喊三声“上倒”或者“顺山倒”、“横山倒”,以提醒伐木工人注意安全。伐木时也会有意外发生,比如“回头棒子”、“吊死鬼”,遇到有风的时候,原本“横山倒”的树“下山倒”了,这会儿要及时喊号告诉同伴,以免发生危险。
归楞全靠人工来完成,蘑菇头也叫尖杠,就是专业的抬杠。掐钩上端一个铁环,套上绳扣,穿上尖杠就构成抬木头的家什。木头重,要增加人,就要用到扒门。扒门子是由1米多长的硬杂木做成,一面为平面,另一面为圆面,使用时平面朝下,两端各套上绳扣,分别穿进尖杠,然后将一支掐钩挂在扒门中间。6人抬时,前面4人用扒门,遇到特别大的木材需要8人一组。小肩(用左肩抬木者)还要负责拿卡钩、把门。上楞时由一个人喊号子,其余的人接号子,动作是哈腰、挂钩、挺腰、走步、上跳板、放下。遇到特大号木材时喊号子:哈腰挂呀,挺腰起呦,哥四个哟,亲弟兄哟,前面有个,小雪窝儿欧......肚子饿了,便会加上这样的号子: 今天中午,吃糖饼呦,加把劲呀,快收工喽......号子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具体情况,由喊号子的随机应变喊出。如果有人挡了他们的道,他们会用粗鲁的话语喊号子骂人,让挡了道的人哭笑不得。
装爬犁最快的办法就是抱:几个人沿着原木一字排开,一声吆喝便将其抱在腹中、胸前或举过头顶,然后直接将木头码在爬犁上。用抱的方法装爬犁要多上人,不怕人多,只要听指挥,步调一致就行。第二是抬:把原木放到两根木棍上,四个人抬或扛着木棍,将树干平行横移到爬犁旁,先将靠近爬犁一侧的木棍搭在已经装好的原木上,再抬起木棍的另一侧让木头归位。第三种办法就是滚:先找两根木杆斜着搭在爬犁上,大家合力将待装的原木沿着木杆滚上爬犁,必要时要用绳索,撬棍帮助完成。第四种办法就是撬:撬便是人手一根木棒,用接力的方式撬动原木,将木头移动,抬升,归位。装汽车时,对那些轻一些、比较短小的木材用手举、肩扛装车,那些粗大的木材就要搭跳板,用卡钩来抬了。在装车过程中,要分阶段用铁线进行捆绑,用u型钉固定。
伐木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清林,伐区没清干净前,木头是不会让你全部拉走的。清林的工作很轻松,就是将不用的枝枝叉叉堆成一米见方的木头堆,在伐区内的地面上不允许看到横七竖八、长短不一的树枝树杈。每天下午天色全黑前收工,工队厨师已经将晚饭准备好了,爸爸就和这些工人聚在一起,吹吹牛皮、喝喝酒,没有时间概念,微醉后就进入了梦乡。棉裤、绑腿、棉胶鞋、袜子、包脚布挂在头顶的帐篷杆上,整个帐篷充满着汗臭、脚臭、狐臭...... 由于条件艰苦、危险系数极高,伐木工人群体从来都不生产“怂包蛋”,而是硬汉的营地,有很多文弱的年轻人干了两天受不了就走了。
我的爸爸嗜酒,常常喝的酩酊大醉,据他说伐木工人没酒量那是怂包蛋,记忆中他总是喝地瓜懵,就着馒头抹荤油吃,妈妈说爸爸喝酒其实是一种寄托,一是在冰天雪地里伐木御寒,二是壮胆,喝烈酒干活有力气,可惜啊,爸爸52岁就由于过劳和嗜酒得了脑出血,倒在了伐木这个岗位上,这成了我永远的痛,爸爸过世后母亲带着我们姐弟六人着实过了一些年的苦日子,现在想来难以忘却。林区工人太苦了,为国家做了这么大贡献,历史不会忘记,我们作为林二代、林三代更不能忘记,忘记了就等于丢了初心。
清晨,太阳又一次升起的时候,工人们穿上已经烘干的、仍散发着汗臭气的棉裤、棉鞋,系紧鞋带,打上绑腿,坐上爬犁,向着森林里进发。现在停伐了,年轻的伐木工人没活干了,冰雪融化后的这个春天,该往何处去?
来源于:隋海涛 岭上视角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