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臭是一种由于汗腺分泌物有特殊气味导致的生理现象,但是也经常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因很多狐臭是先天性的,在治疗上很难彻底治愈,只能通过药物减轻其臭度,或者通过手术的方式将汗腺摘除,所以中医探讨如何防治狐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汗大是狐臭的一大原因
1. 狐臭产生的原因现代医学认为狐臭的产生主要原因是汗腺分泌物,多汗症大多会导致狐臭产生,治疗上可以激光治疗,轻者不必治疗。中医认为狐臭原因有三,其一,天生即有。唐孙思邈所谓:“有天生狐臭”,明陈实功认为“因狐胎受生者,故不脱本来气质。”其二,传染而得。隋巢元方认为“此气能染易著于人,小儿多是乳养之人先有此病,染著小儿。”唐孙思邈所谓:“有为人所染臭者”。宋陈言认为“夫狐臭多因劳逸汗渍,以手摹而嗅之,致清气道中受此宿秽,故传而为病。方论有天生之臭说,恐未必皆然,多见为人相染者,盖其气吸上元宫,遂散百脉,多相沾染,忌之为得。”《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认为狐臭有因“有乳养之人而有染著者”。其三有因病而致。巢元方所谓:“人腋下臭如葱豉之气者,亦言如狐狸之气者,故谓之狐臭,此皆血气不和蕴积,故气臭。”元王珪称:“且如方中云:狐臭者,皆因拔腋下之毛,为秽气入肺而然。”明徐春甫云:“腋属足厥阴肝经之分,肝气郁于内而出于腋,其臭如狐,又曰狐臭。腋之下有窍,肝气盛则窍寖开,而其气泄于外,盖不可近,实由肝经邪气”。另外,食用胡荽、胡葱、芸苔、羊肉、五辛等食物会加重。
中医典籍认为狐臭的产生主要是“血气不和蕴积”“ 论曰阴阳之在人,血与气尔,两者调适,则行流散徒,莫或底滞,达于形色,畅于肤理,无不得其和,苟失其宜,血气从而凝积,此所以有狐臭之病”、“肝气郁于内而出于腋,其臭如狐,又曰狐臭。腋之下有窍,肝气盛则窍寖开,而其气泄于外,盖不可近,实由肝经邪气”,而临床上的经验反馈,只需要通过调气血、止汗除湿便可很好的改善狐臭,这与现代医学认为狐臭与汗有关也相吻合。笔者认为,狐臭的产生是人体气血不和为根本原因,而湿气太重、汗出为狐臭发生的直接原因,所以在防治上必须结合两大因素。
狐臭防治常用方法1外敷法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用以防治狐臭的药物、方剂比比皆是,如《食疗本草》记载生姜有去胸中臭气、狐臭的作用,有根绝之功。通常用以治疗狐臭的还有矾石、伏龙肝,《外台秘要》记载“有天生狐臭,有为人所染臭者。天生臭者难治,为人所染者易治。然须三年酢敷矾石散,勿止,并服五香丸,乃可得瘥。勿言一度敷药即瘥,即一敷药时暂得一瘥耳。凡狐臭人通忌食芸薹、五辛,食之终身不瘥”,在外敷法中不外使用两种类型的药物,一是芳香类型者,如麝香、青木香、沉香的药物,《冯氏锦囊秘录》认为“凡脏腑之情,遇香则营卫通行,遇臭则营卫凝塞”;其二是使用白矾、伏龙肝、铜绿等具有除湿功能的药物,可以敛汗,降低狐臭的发病程度。
2内服法
《古今医统大全》记载“腋属足厥阴肝经之分,肝气郁于内而出于腋,其臭如狐,又曰狐臭。腋之下有窍,肝气盛则窍寖开,而其气泄于外,盖不可近,实由肝经邪气。虽外搓以枯矾、麝香,仅疗一时之急,不终日而气复如旧者,何也?此皆不知治本也。治本者何?内以疏其肝脏之邪,则气自息,如泻肝汤、龙荟丸之类是也”,治疗上多用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蜘蛛散、夜明砂、田螺散等药物。
蘑菇也可以治疗
狐臭防治辨证根据狐臭发病的规律,可以将狐臭发病的原因归结为五脏六腑气血不和,具体又可以分为多个证型,如营卫不和证、湿毒蕴表证、风水在表证。
1风水在表证
狐臭出现的时候,很多伴随着汗大,对应于中医药则是风水证,《金匮要略》记载“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记载“阮士军医案:孙某某,女,24岁,学生,1982年8月3日诊治。身患狐臭,内心痛苦不堪。两腋下潮湿粘手,黄染衣服,臊气甚浓,经来加重,四季如此,尤以夏季为甚。口淡,食谷不香,肢懒身倦,便溏,月经后期,色淡。素体肥胖,嗜喜厚味。时值炎夏,用“西施兰”无效。舌淡苔白浊,脉浮滑。治宜回表阳,祛风湿,用防己黄芪汤加减:汉防己30克,生黄芪30克,炒白术15克,生苍术15克,茯苓皮20克,泽泻20克,车前子(包)、车前草各12克,生甘草6克。3剂。”并按语说“ 素体肥胖,每多表阳不足。嗜喜厚味,湿邪必定内存。表虚湿着,而见汗出腋下,潮湿粘手,发为狐臭。用防己黄芪汤治疗,可谓方证相对,投之果效。本方治狐臭,思路正确,值得研究。”
2湿毒蕴表证
《经方一百首》记载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以皮肤瘙痒、水疱、糜烂、渗出等为特征的皮肤科疾病。如荨麻疹、急性湿疹、红皮病、脂溢性皮炎、寻常性痤疮、水痘、玫瑰糠疹、病毒性疱疹、过敏性皮炎、汗腺闭塞证、皮肤瘙痒症、狐臭等。”
3营卫不和证
因狐臭患者大多有汗大的特点,同时也有臭味,是气血不和导致的,《走近中医》认为“ 狐臭,是汗腺分泌过于旺盛的表现”,所以在临床上可以用桂枝汤治疗营卫不和导致的汗出怕风,在临床中使用,能够达到比较好的疗效。
抹香水
狐臭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身体有气味,在防治上一直是用外敷的方法或者使用经验方,并没有从病因病机上进行探讨,所以一直以来治疗狐臭的效果都不理想。
经过临床及理论的探讨,我们会发现,狐臭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气血不和,才会导致大量的臭气味产生,一是汗出,因为有汗的渗出,才会有狐臭的产生,所以在治疗上终止汗出、调节营卫就可以达到治疗的效果。其中,列举的黄芪防己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桂枝汤、龙胆泻肝汤等方剂的使用就是从这个角度加以考虑。
狐臭是一种由于汗腺分泌物有特殊气味导致的生理现象,但是也经常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因很多狐臭是先天性的,在治疗上很难彻底治愈,只能通过药物减轻其臭度,或者通过手术的方式将汗腺摘除,所以中医探讨如何防治狐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汗大是狐臭的一大原因
1. 狐臭产生的原因现代医学认为狐臭的产生主要原因是汗腺分泌物,多汗症大多会导致狐臭产生,治疗上可以激光治疗,轻者不必治疗。中医认为狐臭原因有三,其一,天生即有。唐孙思邈所谓:“有天生狐臭”,明陈实功认为“因狐胎受生者,故不脱本来气质。”其二,传染而得。隋巢元方认为“此气能染易著于人,小儿多是乳养之人先有此病,染著小儿。”唐孙思邈所谓:“有为人所染臭者”。宋陈言认为“夫狐臭多因劳逸汗渍,以手摹而嗅之,致清气道中受此宿秽,故传而为病。方论有天生之臭说,恐未必皆然,多见为人相染者,盖其气吸上元宫,遂散百脉,多相沾染,忌之为得。”《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认为狐臭有因“有乳养之人而有染著者”。其三有因病而致。巢元方所谓:“人腋下臭如葱豉之气者,亦言如狐狸之气者,故谓之狐臭,此皆血气不和蕴积,故气臭。”元王珪称:“且如方中云:狐臭者,皆因拔腋下之毛,为秽气入肺而然。”明徐春甫云:“腋属足厥阴肝经之分,肝气郁于内而出于腋,其臭如狐,又曰狐臭。腋之下有窍,肝气盛则窍寖开,而其气泄于外,盖不可近,实由肝经邪气”。另外,食用胡荽、胡葱、芸苔、羊肉、五辛等食物会加重。
中医典籍认为狐臭的产生主要是“血气不和蕴积”“ 论曰阴阳之在人,血与气尔,两者调适,则行流散徒,莫或底滞,达于形色,畅于肤理,无不得其和,苟失其宜,血气从而凝积,此所以有狐臭之病”、“肝气郁于内而出于腋,其臭如狐,又曰狐臭。腋之下有窍,肝气盛则窍寖开,而其气泄于外,盖不可近,实由肝经邪气”,而临床上的经验反馈,只需要通过调气血、止汗除湿便可很好的改善狐臭,这与现代医学认为狐臭与汗有关也相吻合。笔者认为,狐臭的产生是人体气血不和为根本原因,而湿气太重、汗出为狐臭发生的直接原因,所以在防治上必须结合两大因素。
狐臭防治常用方法1外敷法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用以防治狐臭的药物、方剂比比皆是,如《食疗本草》记载生姜有去胸中臭气、狐臭的作用,有根绝之功。通常用以治疗狐臭的还有矾石、伏龙肝,《外台秘要》记载“有天生狐臭,有为人所染臭者。天生臭者难治,为人所染者易治。然须三年酢敷矾石散,勿止,并服五香丸,乃可得瘥。勿言一度敷药即瘥,即一敷药时暂得一瘥耳。凡狐臭人通忌食芸薹、五辛,食之终身不瘥”,在外敷法中不外使用两种类型的药物,一是芳香类型者,如麝香、青木香、沉香的药物,《冯氏锦囊秘录》认为“凡脏腑之情,遇香则营卫通行,遇臭则营卫凝塞”;其二是使用白矾、伏龙肝、铜绿等具有除湿功能的药物,可以敛汗,降低狐臭的发病程度。
2内服法
《古今医统大全》记载“腋属足厥阴肝经之分,肝气郁于内而出于腋,其臭如狐,又曰狐臭。腋之下有窍,肝气盛则窍寖开,而其气泄于外,盖不可近,实由肝经邪气。虽外搓以枯矾、麝香,仅疗一时之急,不终日而气复如旧者,何也?此皆不知治本也。治本者何?内以疏其肝脏之邪,则气自息,如泻肝汤、龙荟丸之类是也”,治疗上多用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蜘蛛散、夜明砂、田螺散等药物。
蘑菇也可以治疗
狐臭防治辨证根据狐臭发病的规律,可以将狐臭发病的原因归结为五脏六腑气血不和,具体又可以分为多个证型,如营卫不和证、湿毒蕴表证、风水在表证。
1风水在表证
狐臭出现的时候,很多伴随着汗大,对应于中医药则是风水证,《金匮要略》记载“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记载“阮士军医案:孙某某,女,24岁,学生,1982年8月3日诊治。身患狐臭,内心痛苦不堪。两腋下潮湿粘手,黄染衣服,臊气甚浓,经来加重,四季如此,尤以夏季为甚。口淡,食谷不香,肢懒身倦,便溏,月经后期,色淡。素体肥胖,嗜喜厚味。时值炎夏,用“西施兰”无效。舌淡苔白浊,脉浮滑。治宜回表阳,祛风湿,用防己黄芪汤加减:汉防己30克,生黄芪30克,炒白术15克,生苍术15克,茯苓皮20克,泽泻20克,车前子(包)、车前草各12克,生甘草6克。3剂。”并按语说“ 素体肥胖,每多表阳不足。嗜喜厚味,湿邪必定内存。表虚湿着,而见汗出腋下,潮湿粘手,发为狐臭。用防己黄芪汤治疗,可谓方证相对,投之果效。本方治狐臭,思路正确,值得研究。”
2湿毒蕴表证
《经方一百首》记载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以皮肤瘙痒、水疱、糜烂、渗出等为特征的皮肤科疾病。如荨麻疹、急性湿疹、红皮病、脂溢性皮炎、寻常性痤疮、水痘、玫瑰糠疹、病毒性疱疹、过敏性皮炎、汗腺闭塞证、皮肤瘙痒症、狐臭等。”
3营卫不和证
因狐臭患者大多有汗大的特点,同时也有臭味,是气血不和导致的,《走近中医》认为“ 狐臭,是汗腺分泌过于旺盛的表现”,所以在临床上可以用桂枝汤治疗营卫不和导致的汗出怕风,在临床中使用,能够达到比较好的疗效。
抹香水
狐臭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身体有气味,在防治上一直是用外敷的方法或者使用经验方,并没有从病因病机上进行探讨,所以一直以来治疗狐臭的效果都不理想。
经过临床及理论的探讨,我们会发现,狐臭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气血不和,才会导致大量的臭气味产生,一是汗出,因为有汗的渗出,才会有狐臭的产生,所以在治疗上终止汗出、调节营卫就可以达到治疗的效果。其中,列举的黄芪防己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桂枝汤、龙胆泻肝汤等方剂的使用就是从这个角度加以考虑。
拼音Cōnɡ Bái
别名葱茎白(《纲目》),葱白头(《药品化义》)。
出处《别录》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葱的鳞茎。采挖后切去须根及叶,剥除外膜。
原形态葱(《诗经》),又名:和事草(《清异录》),芤、菜伯、鹿胎(《纲目》),火葱(《草木便方》),四季葱。
多年生草本,高可达50厘米。通常簇生,全体具辛臭,折断后有辛味之粘液。须根丛生,白色。鳞茎圆柱形,先端稍肥大,鳞叶成层,白色,上具白色纵纹。叶基生,圆柱形,中空,长约45厘米,径1.5~2厘米,先端尖,绿色,具纵纹;叶鞘浅绿色。花茎自叶丛抽出,通常单一,中央部膨大,中空,绿色,亦有纵纹;伞形花序圆球状:总苞膜质,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被6,披针形,白色,外轮3枚较短小,内轮3枚较长大,花被片中央有一条纵脉;雄蕊6,花丝伸出,花药黄色,丁字着生;子房3室。蒴果三棱形。种子黑色,三角状半圆形。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部我国各地均有栽植。
化学成分鳞茎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蒜素;又含二烯丙基硫醚。叶鞘和鳞片细胞中有草酸钙结晶体。
又含维生素C_97毫克%(湿重计)、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痕量的维生素A、脂肪油和粘液质。脂肪油中含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油酸和亚油酸。粘液汁中主要成分为多糖类,其中有20%纤维素、3%半纤维素、41%原果胶及24%水溶性果胶。
药理作用葱白挥发性成分等对白喉杆菌、结核杆菌、痢疾杆菌、葡萄球菌及链球菌有抑菌作用,此乃作用于细菌的酶系统所致。水浸剂(1:1)在试管内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性味辛,温。
①《素问》:"辛。"
②《别录》:"平。"
③张元素:"味辛而甘,平。"
④《本草蒙筌》:"味辛,气温。"
归经入肺、胃经。
①张元素:"入手太阴、足阳明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胃、肝三经。"
功能主治发表,通阳,解毒。治伤寒寒热头痛,阴寒腹痛,虫积内阻,二便不通,痢疾,痈肿。
①《本经》:"主伤寒寒热,出汗中风,面目肿。"
②《别录》:治"伤寒骨肉痛,喉痹不通,安胎。"
③孟诜:"通关节,止衄血,利大小便。"
④《日华子本草》:"治天行时疾,头痛热狂,通大小肠,霍乱转筋及责豚气,脚气,心腹痛,目眩及止心迷闷。"
⑤《用药心法》:"通阳气,发散风邪。"
⑥李杲:"治阳明下痢下血。"
⑦《日用本草》:"能达表和里,安胎止血。"
⑧《本草蒙筌》:"蛇伤、蚯蚓伤,和盐罯即解。"
⑨《纲目》:"除风湿,身痛麻痹,虫积心痛,止大人阳脱,阴毒腹痛,小儿盘肠内钓,妇人妊娠溺血,通奶汁,散乳痈,利耳鸣,涂猘犬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煮酒。外用:捣敷、炒熨、煎水洗或塞耳、鼻窍中。
注意表虚多汗者忌服。
①《千金·食治》:"食生葱即啖蜜,变作下利。"
②《食疗本草》:"上冲人,五脏闭绝。虚人患气者,多食发气。"
③《履巉岩本草》:"久食令人多忘,尤发痼疾。狐臭人不可食。"
④《纲目》:"服地黄、常山人,忌食葱。"
⑤《本草经硫》:"病人表虚易汗者勿食,病已得汗勿再进。"
复方①治伤寒初觉头痛,肉热,脉洪起一,二日:葱白一虎口,豉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取汗。(《补缺肘后方》葱豉汤)
②治时疾头痛发热者:连根葱白二十根。和米煮粥,入醋少许,热食取汗即解。(《济生秘览》)
③治妊娠七月,伤寒壮热,赤斑变为黑斑,溺血:葱一把,水三升,煮令热服之,取扦,食葱令尽。(《伤寒类要》)
④治脱阳,或因大吐大泻之后,四肢逆冷,元气不接,不省人事,或伤寒新瘥,误与妇人交,小腹紧痛,外肾搐缩,面黑气喘,冷汗自出.须臾不救:葱白敷茎炒令热,熨脐下,后以葱白连须三七根,细锉,砂盆内研细,用酒五升,煮至二升。分作三服,灌之。(《华佗危病方》)
⑤治胃痛,胃酸过多,消化不良:大葱头四个,赤糖四两。将葱头捣烂,混入赤糖,放在盘里用锅蒸熟。每日三次,每次三钱。(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⑥治虫积卒心急痛,牙关紧闭欲绝:老葱白五茎。去皮须捣膏,以匙送入喉中,灌以麻油四两,虫积皆化为黄水而下。(《瑞竹堂经验方》)
⑦治霍乱烦躁,卧不安稳:葱白二十茎,大枣二十枚。水三升,煮取二升顿服之。(《补缺肘后方》)
⑧治小儿初生不小便:人乳四合,葱白一寸。上二味相和煎,分为四服。(《外台秘要方》)
⑨治小便难,小肠胀:葱白三斤。细锉,炒令热,以帕子裹,分作二处,更以熨脐下。(《本事方》)
⑩治小儿虚闭:葱白三根。煎汤,调生蜜、阿胶末服。仍以葱头染蜜,插入肛门。(《全幼心鉴》)
⑾治少阴病下利: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伤寒论》白通汤)
⑿治赤白痢:葱一握。细切,和米煮粥,空心食之,(《食医心镜》)
⒀治腹皮麻痹不仁者:多煮葱白食之。(《世医得效方》)
⒁治痈疖肿硬、无头、不变色者:米粉四两,葱白一两(细切)。上同炒黑色,杵为细末。每用,看多少,醋调摊纸上,贴病处,一伏时换一次,以消为度。(《外科精义》乌金散)
⒂治痈疮肿痛:葱全株适量,捣烂,醋调炒热,敷患处。(江西《草药手册》)
⒃治疔疮恶肿:刺破,(以)老葱、生蜜杵贴二时,疗出以醋汤洗之。(《圣济总录》)
⒄治阴囊肿痛:㈠葱白、乳香捣涂。㈡煨葱入盐,杵如泥,涂之。(《纲目》)
⒅治小儿秃疮:冷泔洗净,以羊角葱捣泥,入蜜和涂之。(《纲目》)
⒆治痔正发疼痛:葱和须,浓煎汤,置盆中坐浸之。(孟诜《必效方》)
⒇治磕打损伤,头脑破骨及手足骨折或指头破裂,血流不止:葱白捣烂,焙热封裹损处。(《日用本草》)
各家论述①陶弘景:"葱亦有寒热,白冷青热,伤寒汤不得令有青也。"
②张元素:"葱茎白专主发散,以通上下阳气,故《活人书》治伤寒头痛如破,用连须葱白汤主之;张仲景治少防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厥逆脉微者,白通汤主之,内用葱白。若面色赤者,四逆汤加葱白。腹中痛者,去葱白。成无己解之云,肾恶燥,即食辛以润之,葱白辛温,以通阳气也。"
③《纲目》:"葱,所治之症,多属太阴、阳明,皆取其发散通气之功。通气故能解毒及理血病。气者,血之帅也,气通则血活矣。金疮磕损,折伤血出。疼痛不止者,王璆《百一方》用葱白、砂糖等分研封之,云痛立止,更无痕瘢也。葱叶亦可用。又葱管吹盐入玉茎内,治小便不通及转脬危急者。余常用,治数人得验。"
④《本草经疏》:"葱,辛能发散,能解肌,能通上下阳气。故外来怫郁诸证,悉皆主之。伤寒寒热,邪气并也;中风面目肿,风热郁也;伤寒骨肉痛,邪始中也。喉痹不通,君相二火上乘于肺也,辛凉发散,得汗则火自散而喉痹通也。肝开窍于目,散肝中邪热,故云归目。除肝邪气,邪气散则正气通,血自和调而有安胎安中利五脏之功矣。其曰益目睛,杀百药毒者,则是辛润利窍而兼解散通气之力也。"
⑤《医林纂要》:"葱,陶氏谓白冷青热,此却不然。但全用则行通身,根与白行肌肤,青与尖专行达肌表,上头目。又生用则外行,泡汤则表散,熟之则守中。"
⑥张寿颐:"鲜葱白,轻用二、三枚,重至五枚,以柔细者为佳,吾吴谓之绵葱。其粗壮者则曰胡葱,气浊力薄,不如柔细之佳。去青用白,取其轻清;或连须用,欲其兼通百脉;若单用青葱茎,则以疏通肝络之郁窒,与葱白专主发散不同。"
临床应用①治疗感冒
取葱白、生姜各半两,食盐1钱,捣成糊状,用纱布包裹,涂擦五心(前胸、后背、脚心、手心、胭窝、肘窝)一遍后让患者安卧。部分病例半小时后出汗退热,自觉症状减轻,次日可完全恢复。治疗107例,均在1~2日内见效、一般用1次,少数病例用2次。
②治疗蛔虫性急腹痛
鲜葱白1两捣烂取汁,用麻油1两调和,空腹1次服下(小儿酌减),每日2次。一般服1~7次后缓解。服药后大便可能转为稀便,但不致腹泻。除个别外,多数未见有蛔虫驱出。或用青葱(连根须)2~3两,捣烂取汁顿服,10分钟后,再服菜油或麻油1两。约半小时即可止痛,4~6小时后,排出粘液粪便,有时夹有蛔虫。
③治疗蛲虫病
取食用大葱及大蒜,去叶、皮、根须,洗净。葱白每两加水100毫升,大蒜每两加水200毫升,分别用微火煮烂,纱布过滤,装瓶备用。在傍晚或临睡前,任选-种煎液灌肠。剂量:4~5岁10毫升,7岁15毫升。治疗后以棉拭漂浮法检查虫卵。结果:葱白煎液治疗116例,阴转86例,阴转率为74.1%;大蒜煎液治疗38例,阴转29例,阴转率为76.3%。均以男孩的阴转率较高;在年龄方面,葱液的阴转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减,蒜液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
④治疗乳腺炎
以葱白、半夏栓(简称葱半栓)结合姜汁水罐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130例,有效率达96.9%。葱半栓是采用新鲜葱白与生半夏捣烂如泥,捏成鼻孔一样大小的栓子,塞入患乳对侧的鼻孔中,经20分钟左右除去,每日1~2次。姜汁水罐是采取生姜(或干姜)的浓煎液,盛入小玻璃瓶内,抽出空气,利用负压,在炎性肿块及其周围拔罐。可用废弃的青霉素瓶,磨去瓶底,不去瓶塞,以5~10个吸着在患乳上。配合葱半栓同时进行。如乳腺局部炎性浸润明显,腋窝淋巴结肿大,且全身有畏寒、发热症状者,宜同时内服清热解毒剂;如脓肿已形成,则必须切开排脓,本法无效。
⑤治疗小儿消化不良
取生葱1根,生姜5钱,同捣碎,加入茴香粉3钱,混匀后炒热(以皮肤能忍受为度),用纱布包好敷于脐部。每日1~2次,直到治愈为止。对吐泻严重的病例,须按常规禁食及补液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