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渡美博士狐臭

时间:2024-04-29 17:57:26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李春香‖点击《香山魂》激活名城记忆(评论)

来源:中山日报

栏目:文棚

历时三个月终于断断续续读完这部60万字的历史文学——《香山魂》。读罢沉思,我仿佛看那些挂在墙上的、沉默在雕塑里的香山的名人瞬间被唤醒了,走到我面前述说他们的故事;那些沉淀在历史深处的中山本土深厚的风情风物也一一被激活,在时光隧道里激活了这座近千年的历史名城。

《香山魂》是一部历史性和文学性兼备的英杰列传;是一部弘扬民族精神和具有浓厚区域文化特色的鸿篇巨制。何谓“香山魂”?掩卷沉思,当是奋斗的中山先驱群像的生命之喻。宋代吴沆《环溪诗话》言“诗有肌肤,有血脉,有骨格,有精神。无肌肤则不全,无血脉则不通,无骨格则不健,无精神则不美,四者备,然后成诗。”窃以为,写一首诗是这样,写一部书亦然。而《香山魂》可谓四者兼而有之,作品以本土的历史文化为肌肤,以南宋遗民世代传承的优秀基因为血脉,以十多位各历史时期各领域的历史名人代表的生平为骨格,以贯穿全书的“家国情怀”为精神,四者的水乳交融,生动地诠释了吴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香山魂》作者欧阳小华

追求艺术真实 唤醒中山名人

《香山魂》是基于史料的文学创作,它像是地方史,又像是地方志;像是散文,又像是小说。地方史主要记叙过去的人类社会活动,主要靠收集史料;地方志则是记录现代的自然和社会中的风俗、古迹、经济等,收集主要靠调查、采访。而作者是在充分阅读《香山县志》、《宋史》、《明史》等典籍的同时,加上实地进行大量调查走访取得大量素材的基础上,用创新的手法写就的文学作品,追求艺术真实。

所以,《香山魂》要比纯粹的历史书多了许多现代语言与观点。作者像是一个说书人,娓娓述说历史上的英雄,要紧处不时评论几句,又在人物的活动背景里添加了现当代中山本地的风情风俗,这又有了地方志的味道。不过,地方史、地方志虽真实,但毕竟记录简单,其工具书的特点远远大过文学特点,难以吸引大多数人的阅读兴趣,更不易传播。而小华君在史和志的基础上,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带着真情实感,用小说笔法,叙写真实人物,追求着一种艺术上的真实,生动形象,可读性较高,俨然是一部历史小说。

《香山魂》成功塑造了十多位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山历史名人,他们分别是南宋“四大忠臣”之一的马南宝、明代的大学者黄佐、南明宰相何吾驺;清总督曾望颜、书法大家鲍俊、上海小刀会领袖刘丽川、能臣黄槐森、启蒙思想家郑观应、外交家欧阳庚、共和体制下第一个总理唐绍仪;民国前后的,有开创共和政体的孙中山、现代音乐之父萧友梅、“亘古未有之天才”苏曼殊、博士之父王云五、空军之父杨仙逸等。这些历史人物跨度近千年,领域不同,而作品能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一以贯之。这离不开小华君对历史人物的熟识,准确把握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纵观全书,作者塑造的人物群像可分成四大类:

第一类是为国家谋发展的知识分子形象。无论是样貌丑陋,书法被道光皇帝赐予“书法冠场”的鲍俊;还是除弊兴利,兴学开埠,政声显赫,创办广西体用学堂(广西大学前身)的黄槐森;或者是创办国立音乐学院,有“中国近现代音乐之父”盛誉的萧友梅;乃至半僧半俗,才华盖世的苏曼殊。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生于朝代更替前后,有一种天生的改变社会的使命感。他们如同何吾驺一样“拒绝的是官场黑暗,忧愤的是家国动荡,守望的是精神独立”。

但是,毕竟他们每个人生活所处的时代不同,各人性格不同,故所走的道路迥然不同。例如同为文官,黄佐生于明代初期,社会百废待兴,富有活力,他的性格亦非常有活力。他是十分聪慧的神童式人物,从9岁考童生得了一名,到秀才、举人、贡生、进士,一路高歌猛进,这样的成长经历必然恃才傲物,一生波折。果然,在嘉靖年间的“大礼仪”事件中,他就被驱逐出朝廷,凄凉回乡了。但他的才华不允许他沉默,颇有地位的王阳明欣赏他的才华,成了他重新迈上仕途的伯乐。所以,于黄佐而言,“成也才华,败也才华”,只因他耿直的性格。同是明代的官员,何吾驺生于晚明,他拯世救民的思想更重。他很想尽忠保家卫国,然而,他与黄佐一样,不擅中国权谋之术,在朝廷稍露锋芒就被贬回故乡。但他们二人性格不同,在被贬期间的表现不同。黄佐静心研究学问,何吾驺却爱热闹,总是三五知已相聚一起研习书法,谈诗作画,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所以,发起赛菊之举,诗酒流连,演变为闻名的“小榄菊花大会”。另外一个十分有个性的官员是曾望颜,晚清官员,他一生刚正、清廉,敢于言事,查贪得力。每当读到他大刀阔斧地清除贪官污吏,就联想到现在反贪形势,心生感悟:为官之道,为人之道,种种是非黑白,无不在拷问着人性,由此可见,《香山魂》的现实意义。

第二类是忠心耿耿的横刀立马英雄形象。如抗元“民族英雄”马南宝,抗清英雄刘丽川,他们都是力捍汉族的尊严与统治,两人年纪轻轻就奉献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战死沙场,何其悲壮,何其动人心魄!先说抗元“民族英雄”马南宝,皇帝避难香山,他发动乡民勤王至忠。厓山之战后,10万多军民跳海殉国,他也想跳海了事,但是他选择了比死更难的“活着”。他率领着存留不多的义师迎战元军,被俘不屈而死,年仅35岁。再说,抗清“民族英雄”刘丽川,能文能武,爱打抱不平,因主持正义得罪了权贵致家破人亡,逃亡香港。凭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很快成为洋行买办,他通晓中医,擅接骨医术,应该会生活得很好,可是他偏偏走上了反清复明道路。他发动小刀会起义,攻占上海,建立“大明国”政权。可惜人心不齐,在清军强大的围剿下壮烈牺牲,时年也是35岁,与马南宝一样,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

第三类是睿智的政治家、军事家形象。这里的代表人物是“起共和终帝制”的孙中山,内阁总理唐绍仪,著名外交官欧阳庚,中国空军之父杨仙逸等。越熟识的历史人物越难写,如何写好孙中山,绝非易事,但作者却别开生面,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观点,比如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均指责孙中山在日本成立革命党,要求宣誓按手指模的做法显然是一种倒退专制行为,而小华君却不是这么认为:“客观地说,仅凭按手指模宣誓就视为倒退回专制行为,完全有失公允,这就好比时至今天的农民卖地要按手指模一样的道理。关键是看其宣誓之内容如何,当年的誓约是:‘为救中国危亡,拯民生困苦,愿牺牲一己之生命自由权利,附从孙文再举革命。’完全为了国家,不为一己之私。也就是说,孙中山在特定时期自树个人高度权威,甚至要求革命党按指模起誓的做法完全可以理解。‘要使中国成功地走向宪政、真共和的社会,光有良善的愿望是不行的,必须结合中国国情,找出适合于自己的模式来’。孙中山在特定时期自树个人高度权威甚至按指模起誓的做法完全可以理解。”

写历史文学最异枯燥,尤其是近代政治人物,一般的作者由于诸多顾忌总是患得患失。可是,在小华君笔下,不仅有自己的观点,而且能把大家耳熟能详的东西写得生动起伏,如写到三民主义,他绝不像绝大多数作家那样依书照搬,如是通过设计场景的形式生动的演绎出来:

“此时,有听众问:‘先生是医生出身,知道医治病人要方子,那请问先生,这救国救民的‘共和’方子是由几味药构成?”这个听众这么一问,瞬时全场静了下来,等待孙中山如何回答。‘问得好!’孙中山胸有成竹地说:‘共和’这方子,由三味药组成: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民族主义是‘药引’....;民权主义是‘主药’.....;民生主义是‘补药’.....”

这样生动的演绎手法,读起来一点也不生闷,一些读者与我交流时,都说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第三类是塑造了倡导“富强救国”的工商实业家形象。作者选取了郑观应、王云五等杰出人物。郑观应因《盛世危言》而出名,大家知道他是中国第一个启蒙思想家、维新变革的倡导者,更多实情却罕为人知。郑观应首先是一位实业家,他是中国早期开创民族实业的领军人物。当时的“央企”——招商局,就是他一手打拼并敢于同外国企业“商战”的大企业。本书写出了他与其他企业家不同之处:“富而思进”,关心国家的命运。王云五是本书中我最佩服的人之一,没进过像样的学堂,却成为“中国科学管理之父”、“中国博士之父”、“活着的百科全书”、“文化巨匠”,无论是他的时代,还是现在这个时代,他都是不可多得的励志传奇人物。

作者以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综合的表达方式进行人物塑造,使那些历史人物“死而复生”。但我注意到,作者未有止步于此,作品显然不是单纯的一部人物集,而以《引子》开启,统领全书,最后以《尾声》归纳,使本来看似很散的篇章一点也不散,而是有机、紧密地统一在一起,浑然一体。其手法之创新,行文之灵动,达至“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境界,文笔灵动,情节生动,自然阅读起来,就有一种畅快淋漓、引人入胜的快感。

长篇历史文学《香山魂》

融入习俗 唤醒本土文化记忆

本书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将中山风土人情融入人物成长的叙事中,不露痕迹的巧妙植入本土文化。犹如巧妙的广告植入,让观众在无意识下记住、接受。这对于传播中山文化是首创,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为什么这些植入的“广告”不让人觉得是“广告”?是因为小华君安排得很巧妙、很合理,遵行了“文人对雅事,武夫对舞事,商人对商事”这一自然原则。

例如,开篇的《引子》,在解读中山何以原名叫香山时,作者以香花、香木、香果层层进行解读,犹如抽丝剥茧般,步步深入,在写到重点处,即以故事植入,生动自然:“很久以前,五桂山附近的村庄有一户沈姓人家,生有一个女儿,长得如花似玉,然而已届婚龄还未嫁出去,皆因身上长了臭狐。大热天时,奇臭无比,没有人家的男子愿意娶她.....,话说,沈氏姑娘第一次随同村的姐妹洗晒沉香。她学着人家把鹧鸪斑样纹的香块藏于云袖之间,或贴于胸脯前。那想到,香气随女儿之体,入肌,入骨,一身袭香。就这样,身上的臭气不见了。引来那些追香慕名的男孩,很快沈氏姑娘嫁了一个如意郎君。香中极品“女儿香”由此得名并传开.....,相传当年杨贵妃就是因为听了这个故事,用了“女儿香”,把狐臭变为勾魂的体香,令唐玄宗心神荡漾、神魂颠倒的。”

末了,作者还创作了首诗词:“独见仙花熏桂岭,原来遍地芬芳。 千金难买土沉香。 香山留正气,馥郁又清扬。 江渚渔樵居岛上,也曾阅历苍桑,披星戴月渡寒霜。春风吹过后,四海闻其香。”

这个故事,加上一首古典诗,不仅读起来,生动吸引,而且雅俗共赏,同时也为中山沉香木卖了一次“广告”,令人拍案叫绝。

又如第十四章写到“中国博士之父王”王云五,说到他不堪家贫压力要到上海打工,临行前的一天,母亲带着王云五一道放风筝。

“说起风筝,当地人说‘纸鸢’.....平时都是王云五与小伙伴一道玩,今日母亲带着自己一起玩,王云五觉得有点奇怪,但见到母亲凝重的脸色,又不敢问。到了空旷之地,王云五捉紧线条,一路小跑,纸鸢逆风飞高。他不停地、慢慢地放线,看着随之越飞越远越高的纸鸢,王云五的心情也为之雀跃。正在兴头之上,想不到母亲走过来,说:‘云五,把它放走吧!’‘为什么?’王云五莫名其妙。只见母亲用手把线掐断。口中念念有词:‘ 九月九日去登高,纸鸢望天流。 滞运流晒好运到,长命富贵步步高。’王云五一听,才明白母亲带他放纸鸢的用意。他一声不响地跟在母亲身后回到家里。当晚母亲帮他准备好行囊,他知道明天一早就要离开这个宁静、美丽的乡村了,心里怅然若失。年少的王云五忘不了沉睡的村庄,他孑然伫立在院子里,翘首望着苍茫的夜空,那浩瀚的星海有着无声的辉煌。他想:难道我就像空中的那一颗不被注目的小星,沉寂无闻,无声无息吗?”

这一段,不仅把当地九月九放风筝的习俗巧妙代入了,而且把他不愿离开家乡的心里活动描写得入木三分,真是催人泪下。

又如第三章写是明朝宰相何吾驺时,把小榄菊花会的来历有机植入, 把菊花会放在这一章,让诗文俱佳的“树一帜于岭外”的何吾驺来开创、组织,是十分符合他的爱好与身份。在读这一段时,参观过中山市菊花会的人都会有一种即视感,既知菊花会的来历,又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还有,把中山的咸水歌以故事的形式巧妙植入曾望颜这一章,也十分合理可信。因为曾望颜家住石岐、靠九曲河,兼且又“善诗文,工书画”;把鹤舞斗歌放在刘丽川一章,皆因鹤舞的盛行与刘丽川是同时代的,而且又起源于他的家乡;把杏仁饼、乐乡民谣植入在萧友梅一章,前者是因为杏仁饼是萧友梅的叔父萧友柏发明,而他母亲梁碧帆是东乡,这开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真实。

须知,民俗风情凝聚着当地人的情感、传统、审美与文化渊源,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大凡写到这方面,过往都是以镇区村为单位,平铺直叙,但小华君完全颠覆了这传统的写法,让中山的习俗有了故事,有了文化, 有了浪漫的色彩。为推介中山这座城市品牌增加了巨大的影响力量。

中山市鸟瞰图(资料图片)

自成体系 具有厚度和使命感

《香山魂》不同于一般的历史小说或历史散文,除了写法创新,更在于小华君能从大处落笔,小处着眼。他在《引子》这里先以轻灵笔法,叙述中山是一块风水宝地,为解读中山何以出伟人、名人埋下伏笔。继而,正文第一章即以全国有影响的大事件——宋元生死大决战开启中山波澜壮阔的历史。

当我阅读了完了第一章,才恍然大悟:小华君何以不把立县功臣陈天觉立为第一章的传主,只把陈天觉放在《引子》这里写,而是把尽忠报国、勤王有功的马南宝立为第一章传主?因为只有这样,才会顺理成章地带出“基因说”,并以此统筹全书十多个历史人物,这不仅为全书定下悲壮的基调,而且解码了中山何以产生这么多名人的千年奥秘,这绝非无中生动,而是有理有据的:“经此浩劫,失去了南宋王朝的庙堂庇护的赵氏皇族和宋室后裔,基本上以隐居的方式在香山县开枝散叶。万分庆幸的是,宋室的年长文官及后宫女眷和小孩,以及留守在沙涌的文臣将领,在当地乡民帮助下,早分散在香山各处岛屿隐匿,避此大难,宋室因之得以把根留住。文臣武将均来自五湖四海,在村落聚族而居,故人烟稀少的香山县,一下子有500多个姓氏和40个少数民族,有三大语系20种方言,这种现象在全国绝无仅有。他们身上有着宋代皇室的血脉,出身高贵,只是朝代更迭,江山轮流坐,昔日的祖上从政治舞台上下台后,后裔如惊弓之鸟,流落尘世,也与平民百姓一样每天为生计而奔波。生活还要继续,历史还要延续。可以说,今天的香山或说中山本土人,除了少部分是从珠玑巷迁徙至此之外,绝大部分都是宋室或南宋遗民,中华民族不死的基因,从此在香山县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扎下根来。”

从中可以看到,小华君在“大处落笔”的同时,做到“大事不虚”,这是本书的价值又一所在。另外,《香山魂》从选择题材、塑造形象、艺术构思、语言表现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角度的和手法。

从艺术结构方面看,本书以散文体小说为样本,并融合了章回体小说的形式,从而形成自己的全新面目。全书十五章,每一章立一名人为传主,每一章均以“诗曰”起头,后有诗词评论作为结束,中间采用人物传记的方式进行叙事。综合运用了履历表式、鉴定式、评传式、史志传记式的人物传记的方式叙写。每章开头都有人物履历,然后按照时间为序,以空间变换为序,时空自然转换,采用叙述、描写表达方式叙述典型人物的重要事件,间有评论,夹叙夹议的方式。每一章节独立成篇,相近朝代的人物之间又略有交集,使整本书自成体系。

从语言艺术方面看,本书讲究文采。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史通》说“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至若书功过。记善恶,文而不丽,质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怀其德音,三复忘返,百遍无致”。古今中外的大作家看法一致:任何能够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都必须有文采。回过头来看《香山魂》,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作者叙行录言,用最典型的行动、语言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代入感强。

如第十五章,写到杨仙逸年少时在家乡与奶奶相处的日常生活,写得十分自然生动:“杨家老宅庭院前面有一棵很大的龙眼树。童年的夏夜,杨仙逸爱跟着奶奶杨老太太在那棵龙眼树下乘凉,他最爱听奶奶讲故事,百听不厌。

在那张长条的板凳上,杨仙逸常常半坐地依偎着奶奶,充满好奇的眼睛望着夜幕中闪烁的星星。周围蟋蟀的鸣叫,更显乡村夜晚的寂静。

慈祥的奶奶左手轻抚着杨仙逸的背,右手抓住的葵扇缓缓地挥动着,为这个可爱的孙儿扇凉,驱赶蚊子。轻声细语地讲述着杨著昆在异国他乡创业的故事。

‘爸爸为什么要离开家乡,到这么遥远的地方去打工?’杨仙逸经常重复地问这个问题。

皱纹已爬上脸庞的奶奶总是不厌其烦地说:‘唉,清入主中原后,中国人没有一天过上好日子。家里太穷,揭不开锅,你爸爸与不少乡里人一样背井离乡,这都是因生活所迫的啊!’”

这段显然是虚构的,但十分符合人物性格。了望星空,听奶奶讲故事等场景的描写,无不暗示着传主今后要走的路。龙眼树,是当地特有的果树,并普遍植于私人院落中;在没有电气的年代,葵扇则是珠三角地区夏天时最常见的扇凉工具。只有作者的成长背景,才会写出这么接地气以及生动的文字。

言为心声,人物的思想、情感、愿望无不表现在他们的语言中。这种多种形式的表述,行文灵动,有活力,阅读起来不沉闷,还常常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在思想性方面,尽管《香山魂》有写到些许风水内容,但其契合当地风俗。纵观全书,作品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因为每一章都以那种“家国情怀”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贯穿始终,因而作品有着正能量的“教化”作用。可以说,小华君用故事让消失在历史风烟中的中山名人成了有血、有肉、有情感的鲜活人物,他们走进我们每日走过的街,吃着中山特产杏仁饼,唱中山咸水歌。他们让中山骄傲,让香山骄傲,让中国人骄傲!

历朝历代都有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爱国主义气节的人物,如果这些人就在自己的村庄,像石岐人读到黄佐、萧友梅,三乡镇人读到郑观应,可以极大的激发人们的爱乡土感情。只有热爱自己的故乡,才能热爱自己的祖国。可见《香山魂》是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好教材。

综上言之,《香山魂》以如此创新手法和效果呈现,不仅令读者耳目一新,更能唤醒国人、海外同胞,世界友人对中山这座城市的关注。

今天,大家都希望中山能重振虎威,《香山魂》的面世正当其时。唯愿每一个中山人都来读一读这本书,让这骄傲之情充盈每一个中山人的心间,让这些名人的故事更为远播,让寄以“敢为天下先”的香山魂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和发展动力。

(请勿微信投稿!文棚是一个以散文为主的共享平台,面向全球华人开放,供作者、读者转发推送。其“写手”栏目向全国征集好稿。凡当月阅读量达6500次,编辑部打赏100元/篇。请一投一稿, 并注明文体。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非签约作家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银行账户全称、账号。)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编辑:徐向东

◆二审:蓝运良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盛放吧!唐诗|一个诗人追求武则天,因“臭”被拒绝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凌文秀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有的人活成不朽,有的人褒贬不一,也有的人被后世不齿。

本期《盛放吧!唐诗》主人公宋之问属于后两者。宋之问的名号不算响亮,但现代人大都用过他的诗句。成语“近乡情怯”,就出自他的诗。

1 追求武则天遭拒,转而攀附男宠们

尘世喧嚣、人世繁华终会落幕。但生活在其中总是很难完全挣脱欲望,宋之问就沉醉的浮世繁华名利中。

据说宋之问长得很帅,有实力派的才华,又有偶像派的颜值。宋之问曾经追求武则天,想做武则天的男朋友。然而盛传因为宋之问有狐臭,也有说是口臭,遭到武则天的拒绝。

电视剧《大明宫词》剧照,武则天与男宠们。

追求女皇未果,宋之问转而攀附武则天的男宠们张易之、张宗昌。甚至帮两人拿夜壶。

武则天重病后,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张氏兄弟被杀。宋之问被贬岭南。被贬途中,他写下一首《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虽然在追求武则天和攀附张氏兄弟的过程中写过很多溜须拍马的诗文,但都不如这首《度大庾岭》。

第二年,宋之问送岭南偷偷回中原,写下一首绝句《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宋之问被流放到岭南,那时候的岭南是贫穷荒芜的地方,人烟稀少、通信不便。一个“断”字,写出被贬蛮荒、与亲友沟通不便的孤独和煎熬。

后来,宋之问从流放地回到家乡。从岭南到中原,需要经过湖南、湖北,要渡过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这就是这首诗题目的由来。马上要到家了,但是离家越近,心中越胆怯。成语“近乡情怯”就出自这里。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被贬期间,谁知道家乡有什么变化呢?

在路上遇到从中原过来的人,内心想知道家乡的消息,却欲言又止不敢多问。

2 争夺刘希夷诗作,传曾因版权引发命案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出自诗人刘希夷的名篇《代悲白头吟》。这句诗感慨青春易老,世事无常,是千古名句。传说宋之问非常喜欢这首诗,想据为已有,甚至动了谋杀刘希夷的念头。

《全唐诗》中,收录了宋之问的一首《有所思》,全篇与刘希夷这首《代悲白头吟》只有三个字不同。刘希夷写的是“洛阳女儿好颜色”,宋之问的是“幽闺女儿惜颜色”。

《代悲白头吟》

刘希夷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卓文君一首《白头吟》是与司马相如的分手诗。后来,《白头吟》成为乐府诗题目,从魏晋到隋唐,包括李白在内的很多诗人写过《白头吟》。到清朝,还有赵艳雪写下“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到白头”。

白头吟成了诗人们感慨时光易逝的重要选题。

刘希夷这首七言歌行《代悲白头吟》奠定了唐代歌行诗体的发展。后来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杜甫的《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都是歌行体。

3 出卖收留他的好友,最终被唐玄宗赐死

写得出好诗,也喜欢追逐权势,当诗人宋之问决定去追逐权势时,他做出很多突破古代士大夫信仰底限的行为。

偷偷返乡路上“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宋之问,回到洛阳后,好友张仲之收留了他,把他藏在家中。

当时武三思骄横专权,张仲之和王同皎密谋诛杀武三思。宋之问听到这消息,卖友求荣让自己的侄子去告密。好友张仲之被杀,宋之问重新得到重用。

武则天在世时,他巴结男宠张易之、张宗昌。张氏兄弟倒台后,他巴结武三思。武三思垮了,他又去巴结太平公主。后来韦太后、安乐公主势力强了,他又抛下太平公主去巴结安乐公主。

见风使舵的次数多了,总有翻车的时候。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诛杀韦太后和安乐公主,拥立唐睿宗,宋之问被流放广西。李隆基即位后,宋之问被赐死。

4 风骨和气节,古代士大夫看得比命还重

回望宋之问这一生,追求做面首、给男宠们端尿壶、谋杀刘希夷夺诗、出卖好友……虽然不一定都是真的,但还是他品性太差,才会被世人诟病。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李白写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些人的这些话蕴含着古代文人士大夫推崇的风骨和气节。他们把风骨和气节看得比生命还重。宋之问在这方面显然不及格。

与宋之问同一时期的诗人沈佺期,人设与宋之问相似。虽然两人人品备受诟病,但两人的诗歌作品不错,对律诗也做出一定贡献。在诗歌发展史上,两人占有一席之地。他们在格律、音韵和创作技巧方面的成就,也为未来的盛唐诗坛打下一定基础。

老同事、好朋友杨炯去世后,宋之问曾写过一篇祭文,开篇写道“自古皆死,不朽者文!”看来道理宋之问都懂。

主播/后期 严宁逸(实习)

编辑 凌文秀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无意间刷头条,看到了一个网友高水准的评论,突然来了...

无意间刷头条,看到了一个网友高水准的评论,突然来了兴致,我也来我的微头条和大家分享一下。

咱先不看发生了什么事,先来看看这位大哥的评论是这样回复的:

不要随意扰动他人的气数,否则损耗的是自身。

这世间这么多人,你是渡不尽的,所以自古就有道不轻传、法不空出、医不叩门,师不顺路。

不问则不说,成年人的世界只有筛选,没有教育,只有选择,没有改变。

咸鱼躺的好好的,你非要给他翻个身;

一块朽木,你非要把它雕成材;

烂泥烂的好好的,你非要给他扶上墙;

别这样,一定要克制自己去纠正别人的欲望。

有道是自己不醒悟,他人如何渡?

—— ——

大家看了他这段评论是不是也有一种当头棒喝的感觉。我当时看完这条评论,有一种钦佩之情油然而生,接着就开始思考自己何尝不是那个话多又爱管闲事喜欢干涉别人的人呢?

说到这,你们肯定一头雾水,到底是个啥事情,得来这条神评论?

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女孩发头条抱怨她身边的一个女同事有体臭,那个女同事还主动和她说自己有体臭,过了几天,她大胆的建议这位有体臭的女同事一定要去医院做检查,因为有体臭一般都是身体哪个器官出问题了,或者是有严重的妇科病才会有这种腥臭味,说她这种臭不像狐臭,建议她赶紧去看病。话没说完就被她这个女同事劈头盖脸的骂了一顿,尴尬至极。她呢也在头条抱怨自己好心被当驴肝肺,也希望她赶紧去看病省的每天得忍受这种难闻的腥臭味。可得来的是这样一个心凉尴尬的结果。故事大概就这样,所以得来大叔的这条神评论。

我觉得大叔的评论水准之高,精辟的几句话就把做人做事的道理讲了个通透。没有一句话是废话,我觉得每一句都是金句,讲的精辟又实在,简直是经典。

比如第一句:不要随意扰动他人的气数,不然损耗的是自身。

这让我想起了自身的经历:前些年我妹闹离婚,我呢以为当个和事佬,希望他们能为了孩子,把婚姻继续下去,听了我妹的单面讲述大概了解了一下他们的婚姻状况,后来我单独找妹夫聊了聊,又单独和妹夫的母亲聊了些他们之间的事。没过一天我就被妹夫骂的狗血淋头,责怪我教唆我妹和他闹离婚,我那个真是冤枉啊,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也不知道他们回去发生了什么,怎么枪头就对着我的头上开了。后来他们也离婚了,而我呢经历这事后也反思了自己,但是百思不得其解,直到看到大叔这一句话,我才幡然醒悟。妹妹的婚姻那是她自己的生活,只有她自己才能去解决问题,外人是没有资格也不该去插手的,出发点是好的,可容易帮倒忙。还把屎盆子扣自己身上。这不就是扰动他人气数,损耗自身了吗!

所以大叔说的对,这世间这么多人,你是渡不尽的,所以自古就有道不轻传、法不空出、医不叩门,师不顺路。

人活一世,管好自己就足够学习努力一生了,受教了。

各位看官也有这种管闲事不落好的经历吗,欢迎留言分享——

#头条的奇妙经历#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