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大足有狐臭手术吗(有狐臭动手术需要多少钱)

时间:2024-04-27 09:49:26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四大美女都有身体缺陷,西施、貂蝉、昭君、杨玉环分别是什么?

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吕氏春秋》

在我国古代,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美女”的代表,可是其中最出名的四个人莫过于西施、貂蝉、昭君、杨贵妃,世人用8个字来形容她们的美貌沉鱼、闭月、落雁、羞花,足见其颜值之高。

自古以来,这四大美女的故事一直被流传着,直到现在依然备受欢迎。不过,正如上述的一句话所言,任何事情都必然有它的缺陷所在,四大美女也不例外,千娇百媚中也会有不足之处。

只是,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她们倾国倾城、婀娜多姿的容颜,对于身体的缺陷不为所知罢了。严格来说,在四大美女中,前三人的缺陷都不算什么,杨贵妃的缺陷却让人很难接受,放到现在也是如此。

那么,这四位拥有盛世美颜的美女,她们究竟有着怎样的身体缺陷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或许会刷新你对四大美女的三观。

西施有心疾

西施出生在春秋末期,其家乡大致是现在的浙江诸暨苎萝村,她虽然出生在贫苦人家,但上天却给了她一张绝世容颜的脸蛋。

话说,西施的母亲以“浣纱”为生,经常忙到很晚,为了给母亲分忧解难,她很小便去小溪边帮助母亲,所以她还有一个名号叫做“浣纱女”。

在这个过程中,溪水中的鱼儿每当看到西施的时候,它们都会为之沉醉、着迷,随后便如喝醉了一般沉入水底,这便是“沉鱼”的起源。

可惜的是,古代女子的政治地位非常低下,“红颜”更是如此,她们大多数会成为政治的筹码,西施便是如此。

吴越争霸时,越王勾践大败,后来为了东山再起、打败吴国,越国便将西施送给了吴王夫差,“乱吴宫”便开始了。

因为吴王沉迷西施的美色,导致朝政荒废,最后被勾践的三千甲兵所击败,失去了春秋霸主的地位,西施也结束了自己“乱吴宫”的命运,陪伴范蠡畅游西湖。

对此,很多人都说西施的结局是好的。其实不然,试想一下,西施与范蠡再度相爱之时,已经是中年人了,早已失去了儿女情长的热情,也没有了最初的爱恋味道。

值得一提的是,西施虽然美丽,但她也有一个缺陷,那便是患有轻微的“心疾”。这种心疾虽然轻微,但以古代的医疗水平,根本无法治理。

根据一些史料的记载,西施经常脸色发白、咳嗽不止,有时候还会捂着胸口、眉头微蹙,这便是“心疾”带来的副作用。

只是,西施长得亭亭玉立,而以上的那些动作,更是将她“楚楚动人、惹人怜爱”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看得赏心悦目。

历史上的“东施效颦”,效仿的就是西施发病时的样子,只是东施的容颜、身体条件都不好,以至于弄出了一个大笑话,流传千古。

貂蝉的耳垂小

貂蝉是三国时期的美女,有一些资料称,她原本是贵族之家的女子,家庭没落之后,便被卖到了司徒王允家,进而成为了歌女。

民间流传,因为身份凄苦,貂蝉经常会在月下祈福,此时月亮便会躲到浮云的背后,只因自己的的容颜不如貂蝉,“闭月”的典故便是如此来的。

不过,貂蝉虽然有国色天香、倾国倾城之貌,但是她也存在一个缺陷,那就是她的耳朵要比别人小。古代人都比较迷信,认为耳垂大是福气的代表,貂蝉耳垂小便是没有福气之人。

为了遮蔽这一瑕疵,貂蝉便在耳朵上打了很多的孔,用精致的耳环、耳钉来装饰、衬托。在这些装饰品的衬托下,貂蝉显得愈发动人,以至于没人在意她的那一个缺陷了。

自古红颜多薄命,而且貂蝉又出生在豪杰群起、英雄图争霸的三国乱世,这也注定了她悲惨的命运。

董卓乱权之后,王允要使用连环计将他除掉,貂蝉便成了连环计中重要的一环,主要就是分化吕布和董卓的关系。

最后,她虽然圆满达成了任务,但却自此陷入了漂泊的生活。董卓死后,她跟了吕布,吕布死后,她又被曹操所抓。

根据一些民间艺术的诠释,貂蝉最后被关羽杀死了,也就是所谓的“关羽月下斩貂蝉”,一生可谓是凄凉无比。

作为三国时期的第一美人,她最终却沦为了一颗政治棋子,任人摆布,连自己的命运都把控不了,其中的心酸只有她自己能体会。

昭君的大足之弊

公元前52年,南郡秭归县有一名女婴诞生了,父母为其取名为“王嫱”,字为“昭君”,“嫱”便是父母对她的美好祈愿,寓意为宫中的女官、妃子。

历史上的王昭君,比父母想得更出色,她不仅长得貌美如花、娴静优雅,而且又德才兼备,擅长弹奏琵琶,是远近闻名的美女。

汉元帝时期,王昭君入宫选秀却因未贿赂画师而被恶意丑化,最终成为了宫中底层的宫女。直至匈奴来和亲,而王昭君意外成为了政治筹码,她的命运才发生改变。

在王昭君出嫁匈奴的时候,走到半路被风吹落了面纱,当时天上的大雁见到后,直接被她的美貌所惊到,发呆之余便从天上落了下次。由此,“落雁”便成了王昭君容颜的代名词。

自古以来,昭君出塞一直被人们视为和亲的典范,其实王昭君过得也并不是那么如意。首先,匈奴的生活与中原差距很大。

其次,匈奴人的思想与中原又不同,王昭君一生三嫁,这样的行为与她的伦理道德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冲突,也算是命运多舛。

不过,最终的结果却是好的,王昭君为汉朝、匈奴带来了几十年的和平,而她的传奇故事也一直流传至今。

话说,昭君虽然有惊世的容颜,但是她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那便是有着一双很大的脚丫子。

众所周知,古人认为脚丫小才比较好看,如此才能衬托出女子的娇小之美,“三寸金莲”便是对小脚的一种形容与向往。

汉朝时期,老百姓虽然开放,但是大脚也被视为一种“缺陷”,走路拖沓,影响女子的气质与形象。

在出塞的时候,为了匈奴王子满意,汉朝人为“掩盖”昭君的大脚做出了很多的努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他们为王昭君定做了一条长裙,一双“高跟鞋”。

另外,长裙、高跟鞋上都佩戴着铃铛,不仅遮盖了王昭君的弱点,还让她的气质更加青春活泼,深受匈奴王子的喜欢。

杨贵妃有“狐臭”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于一身”,坐拥三千佳丽的皇帝都能放弃后宫,专宠她一人,这便是历史对杨玉环的最高评价。

杨玉环本是唐玄宗的儿媳妇,后来,玄宗皇帝被她的绝世容颜所倾倒,随后便通过一番“骚操作”,将“儿媳妇”变成了自己的“媳妇”,从此夜夜笙歌、君王不早朝。

话说,有一天杨玉环与宫女在御花园玩耍,突然碰到了身边的一棵小草。随即,小草立刻收拢了自己的叶子,从此,天下便流传花草见到杨玉环的美貌都害羞地躲了起来,这便是“羞花”的来源。

对于这件事情,有一些专家做出了解释,或许杨玉环所触碰的那一棵小草,刚好就是一棵含羞草,所以才会有那样的事情发生。

不管事情的缘由如何,杨贵妃能被评为我国的四大美女之一,也足够证明她的颜值之高,让六宫的粉黛变得毫无“颜色”。

然而,杨贵妃虽然美,但她也自己的缺陷,而且还是四大美女中最让人难以接受的缺陷,那便是如今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狐臭”。

唐朝时期,老百姓以胖为美,杨玉环的身体也比较丰满。或许是因为这一原因吧,所以她经常会出汗,这便导致身体会产生异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杨玉环每天都要洗澡,而且还会加入很多的花瓣来掩盖自己身上的味道,香囊、香料、香膏都是她的必备之物。

每天,唐玄宗与杨贵妃在一起的时候,一方面为她的美色所沉迷,另一方面又被她身上的香气所吸引,久而久之狐臭便被忽视了。

俗话说得好:“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哪怕是流传千古的四大美女也是如此,只是这些缺点被她们全部遮盖了。

再加上,对于美女,人们更多的是关注她们的颜值,而非她们的缺陷,如此对于四大美女的“不足之处”才鲜为人知。

自古红颜多薄命,四大美女的结局也完美地诠释了这7个字,西施成为了政治和亲的筹码、貂蝉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昭君也是政治和亲的一员。

杨玉环虽然不在上述行列,但她却在马嵬坡被赐死,豆蔻年华里香消玉殒,结局也称得上“凄凉”儿子,在权力面前她依然不值一提,可悲、可叹。

玉环外史(民间故事)

题外话,中国人实在跟四字渊源深厚。年分春夏秋冬四季,地有东南西北四方,举世文明四大发明,流传甚广四大名著,佛家讲四大皆空,影坛还评出什么四大天王,四小花旦。也难怪,古代还评出四大美女,选美机制,古亦有之,可见从古至今,食色,人之本性也。

话说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哪几位呢?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也。她们究竟多美?“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两个成语一以概之。这两个成语其实细分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分别对应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贵妃。

所谓沉鱼,传说西施在河边浣纱(洗衣服),因为她长得实在太美,映入河中的身影吸引着水里的鱼,鱼居然忘记了划水,于是慢慢地沉到水底去了。

落雁讲的是王昭君。昭君出塞那天,秋高气爽,风和日丽。貌美如花的她,因为要远离故土前往异域,心中惆怅,就拿出了琴,坐在马上,拔动琴弦奏起悲伤离别之曲。塞外南飞大雁听到如泣如诉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美丽女子,竟忘记了扇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王昭君就有了“落雁”美名……

貂蝉是汉末三国时人物,吕布的妾。传说一月光皎洁之夜,貂蝉在后花园拜月,忽然天上的浮云把明亮的圆月给遮住了。其干爹王允正看见这一幕,就觉得是月亮看见不如貂蝉美丽,躲到了云朵后面去。从此,人们就用“闭月”来形容貂蝉的美。

现在细说一下有倾城倾国之色的杨贵妃。众所周知她是唐玄宗的爱妃,能歌善舞,姿色丰艳。刚被选进宫的时候,她日夜思念家乡,总对月伤怀,见花流泪。一天,她在花园里声泪俱下对花儿们喃喃细语倾诉,并用手抚摸花瓣,没想到她触碰到了含羞草,含羞草一受外界刺激就会收缩花瓣,这幕恰好被贴身宫女看到,于是杨玉环的美貌让花都自惭形秽不好意思开放了之传闻,就一传十十传百传开了,也就推波助澜让杨玉环在姹紫嫣红的后宫里从李瑁的寿王妃摇身一变,升为贵妃得到唐玄宗宠幸,后世人们就用“羞花”的典故来形容杨贵妃的美了。

其实还有众多文人墨客,或以诗以画描绘玉环国色天香之盖世盛颜。杜甫用“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夸扬其貌。一代诗仙李白用“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写玉环之美。白居易则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胜赞其美。而一系列诸如“贵妃醉酒”“贵妃出浴”“贵妃上马”等名画也传扬后世。可以说体丰姿腴的杨贵妃直接引领了大唐盛世以胖为美的审美风潮。

杨贵妃不光有羞花美貌,身上还有奇异芳香。传闻其实作为颜值担当的天生美人胚子四大美女也并不完美,据说西施大足,昭君溜肩,貂蝉耳小,而杨玉环的身理缺陷其实就是狐臭,因此她常随身佩戴采集各种花晒干制成的香囊,也常常沭浴,因而有了华清池贵妃出浴的香艳野史。

杨玉环为什么有腥气的狐臭?为什么取名玉环?又为什么白绫死于马嵬坡?听我细细道来。

这唐朝是李姓的天下,唐高祖李渊便以汉族远古圣人老子为祖,自称“老君子孙”四处大修老子庙,并且多次亲自前往祭拜。太宗李世民也曾多次下诏,说“大道之行,肇于邃古”,道法可以“迈两仪而运行,包万物而亭育,故能经邦致治”,唐玄宗也常邀得道高人在长安宫中与他传经布道。

这些既抬高了李天子们自己宗族的地位,以使其可以服众;又巧妙的利用了老子之道教在民间巨大的影响力,获得了巨大的声望和支持。所谓得道者得天下,唐朝李氏家族因而开创了“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太平盛世景象。

话说一日,那与玄宗讲道的道士于宫中讲道归来,行至马嵬坡一座山头。实在又累又热,一下坐在路边石头上,随手扯了把草来揩汗。这草根带着,将土里一蚯蚓扯成了两半截,修道人也讲慈悲善念不伤生。这得道高人想他伤了一命,欲将功补过,遂扯下了自己穿的白衣袖子一道布条,将分断两半的蚯蚓缠接在一起,念了道语,还不够,又使了道行,让它投胎尘世,使其化天生丽质一女身来人世享一番荣华富贵,权作补偿。

这蚯蚓就投胎为杨氏之女,生下来腰间一圈白,遂取名玉环。杨家有女初长成,还不到十八岁的杨玉环已女大十八变,出落得越发花容月貌冰肌玉骨了。

因为是蚯蚓投胎转世,她天生腥臭,但有香囊伴身此缺陷也无足轻重了,亦因为前生为蚯蚓,她生来珠圆玉润柔弱无骨娇无力,步态越发袅娜娉婷,“云鬓花颜金步摇”绝世红妆实在是惊鸿照影让人销魂蚀骨。

因而她的惊世美貌早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不足十八就做了寿王妃,一番辗转,天生丽质难自弃的她,色艺俱佳一朝选在君王侧,又被唐玄宗封为了贵妃,于是开始了“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荣华富贵。

唐玄宗也由此开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颠鸾倒凤又歌舞升平的日子。一代君王爱江山更爱美人,对杨贵妃极尽宠幸。“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可略见一斑。

宠幸杨玉环初始,唐玄宗还常与道士说道。一次喝酒后,犯昏与道士闲聊到了杨玉环。道士也不小心,酒后吐了真言,一一道尽了杨玉环的前世今生,包括玉环身上那道白环。

玄宗回到后宫,当闺帷戏言说与玉环。玉环听闻后心里很是恼羞成怒,想一个道士竟知她身上有白环,脸面何在?还在背后对她说三道四,说她是蚯蚓转世,简直胡说八道污蔑她。就开始在原本还算一代明君的圣上面前霓裳羽衣翩翩起舞,绰约丰姿媚惑加巧言蜜语参了那道士坏话。唐玄宗渐渐远离了道士,与以前开始简直判若两人起来,彻底变得骄奢淫逸,昏聩不堪。以致产生了后面的安史之乱,让大唐繁荣局面急转直下,唐朝从此由盛而衰,盛世荣耀慢慢一去不返。

彼时当初引之入世的道士认为怪自己将蚯蚓误转人间,以至红颜祸水,祸国殃民。解铃还需系铃人,决计收她回去,于是又使道行,任美人哭得怎样“梨花一枝春带雨”,还是顺应民意呼声,被高力士用一条白绫终结了她的生命,一代惊世盛颜就此命丧马嵬坡,正所谓魂归来处。可怜红颜命薄杨玉环,生命起于一条白布,亦终于一道白绫。

“浓香犹自随銮辂,恨魄无由离马嵬。”从此,人间再无玉环,香囊佩身之时尚风潮亦渐退,一代绝世佳人真真正正所谓香消玉殒也,颠倒众生倾城倾国之姿终就倾倒颠覆了自己。

《榆林之人生礼仪》

婚俗

择亲 旧时,榆林之婚姻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择亲讲究门当户对。俗语说:“门相当,户相对,金稻黍芯芯挠脊背”,不喜攀高接贵。一重视门色。所谓门色即其家族有无狐臭史,或本人有无狐臭。如有狐臭或狐臭嫌疑,即不愿结亲。二重视人气。即其家庭人品如何,在社会上的威望高低,威望高者,即使贫穷也愿结亲,威望低者,即使富裕也不愿结亲,因之,威望低者,难以找到好对象。三重视八字。榆林群众信鬼神而迷命运,因之对男女双方生辰八字(即年、月、日、时辰的四个干支)考问甚严。俗有犯月说,即“正蛇、二鼠、三牛、四猴、五兔、六狗、七猪、八马、九羊头,十月的老虎满山吼,十一月金鸡架上愁,十二月的龙海底游。”鸡年出生之人,生在十一月即为犯月。据说犯月之人,一生厄运,既妨公婆,又妨丈夫,故不愿结亲。还有相生相克的说法,即:兔龙相逢一旦休,自古白马怕青牛,老虎见蛇如刀刮,羊鼠相逢不到头,猪见猴儿泪长流,狗遇金鸡一辈子愁。属相相克,曰大婚不合。随着科学文化的普及,群众渐渐不讲究这一套了。择亲还有倒问骨血的说法,即妗子不可作婆(虽远方妗子也不可作婆),否则就算倒问骨血。同族虽出五服,即使十数辈,也不能通婚,否则,是违背“人伦”的。姨姨姑姑作婆者虽不反对,也不被人赞美。有“姨姨作婆,刀剪相磨。”“姑姑作婆,一世不和”的说法。国家婚姻法禁止近亲结婚,姨姨、姑姑作婆者更为罕见了,换亲、转亲者也有,但或因家境贫寒,或因儿子残疾,无可奈何,此类婚姻,是非颇多。旧时,还重视女子是否缠足,大足女子很难嫁人。

相亲 旧时双方结亲前,互相递过庚贴(即八字贴),双方经过选择,认为门当户对,即可缔结婚姻。过去缔结婚姻时,由父母包办就行了,现在订婚前男女双方必须会面,此曰相亲。乡村没有公园,也不善于书来信往,所以多在赶集上会之时,互相或眉来眼去,相看对方,或坐在一隅,多方攀谈,有时也侧旁打听,问其家庭和本人在村庄里的威望。不少青年女子还要看家。看家时甚为隆重,一般由介绍人导引,到男方家,看男方有几孔窑,有几口人,公婆待人如何,家里光景怎样。男方家笑脸相陪,小心招待,并给吃饸饹面,女方吃了饸饹,婚事则八九不离十,如不吃饸饹,则大有告吹之可能。

定亲 双方互相了解,相过亲后,愿意缔结婚姻的,预先订婚,叫定亲。定亲有定亲仪式,各地风俗不一。定边县要择期喝酒(俗叫换盅或拔酒瓶),喝酒时男方对邻舍送礼,叫“和庄礼”。喝酒这天,由男方父亲或族长至女家正式定亲,女方备席招待,但资费由男方负责,谓之饭食,少者两桌,多者四桌,每桌以猪肉1.5公斤,蒸馍32个计。席间未婚媳妇给公爹叩头,公爹赏以见面礼。男方带两瓶酒,酒塞是红枣,由未婚媳和未婚夫分别拔掉红枣,然后敬亲朋喝。绥德、米脂、清涧、子洲、横山、靖边等地男方准备四色水礼(米、酒、肉、果馅)和一些首饰礼物,择定吉日,一般在双月双日,由介绍人、房头、娘舅到女方家设宴招待其亲戚。子洲老君殿一带仪式在男方家举行。日子是由阴阳择定的,参加人有男女双方的房头(叔父家)、娘舅家的代表,双方的家长,未来的媳妇,男方办酒、肉、枣、挂面四色水礼,同时给果馅、衣物,男方设宴招待,双方亲戚互相认识。仪式结束后,女方之父(或长者)告辞时,未来的女婿给背褡裢送行。女方给少许钱币赏赐。定亲时男女双方可以互赠礼物,俗称递把柄,作为信物。榆林给女方金银首饰或金镯、玉镯的,女方回赠笔架、戒指的。其他地方之人,互递小巧玲珑心爱之物,男方或递手镯,或递手表,女方或给手帕,或给绣荷包。现在定亲礼仪日趋简单,不少地方仅亲友聚会聚会而已。城乡还流行新式订婚仪式,用烟、酒、糖果之类招待来宾,介绍恋爱经过,即算订了婚。榆林定亲也有男方招待女方之亲属的习俗。

定亲时,彩礼早已商妥。一般最少得一份礼。所谓一份礼,清末民国初年是24块银圆,米麦4斗,土布10丈。改革开放前是240元人民币,四斗米麦,十丈裹亲布(或两床铺盖)。如果光景太穷苦的,或女婿有弊病的,则要出很多彩礼,有时高达数百银圆(或上万元)或几十石米,不少人家为彩礼叫苦连天。有的女方认为养大女子喂大猪,得彩礼卖钱是天经地义之事,把女儿当作摇钱树,吃不够,要不够,勒索钱财。陕甘宁边区时期“绥德县卖一个女子一般价为12石米,最高价为小米16石,匹布还不在内。靖边最高有卖小米20石的。卖钱的,有的价高达边币200万元,最低价边币20万元,延属有银洋860元,一般是边币100多万元。”(《榆林地区审判志》第64页)1972年,子洲县槐树岔乡有一青年出1800元彩礼,结婚时在洞房贴了一幅对联:“高价钱买高价粮,高价姑娘入洞房”,横额是“一千八”,足见其不平心情。也有不计较彩礼的,有“不挑秦川地,单挑好女婿”的谚语。不管要彩礼否,男方总或多或少给一些钱币,作为聘礼。

21世纪以来,一份礼为2400元人民币,也有8800元的,或更多,有的竟有数万元。

定亲后一月左右,男方给女方簪环首饰及酒肉等食品,名叫戴耳坠,女方回赠一双鞋,这双鞋叫稳根鞋,一般是由姑娘亲手做的,鞋做的好,鞋垫更好,花花绿绿绣上“并蒂莲花”,“勾连万字”等吉祥图案,从此以后,婚姻如大树参天,根深叶茂,稳稳当当,永不动摇,无有反悔。定亲后双方婚丧大事互相往来,未婚媳妇到婆家,可以小住几天,临行时公婆一定给媳妇钱物。如遇上闰月,男方至少得给女方一件衣服,女方也回赠一件衣服,这叫添精神。定边成婚当年或头一年,端阳或中秋节,男方得给女方送礼称“追节”。《葭县志》载:“两姓结亲之后,每值岁终,馈妇家羊一只,曰‘助年羊’,嫁后乃止。”

旧时,也有在襁褓中即缔结婚约的,此谓奶头亲。

迎亲 旧时陕北男女十有八九为早婚,一般男子上了十四五岁,女子到了十三四岁即可完婚。陕北民歌有《十三上定亲十四上引》,即可证明。1948年,有人做过子洲、清涧妇女结婚年龄调查,在173个妇女中,12岁结婚的1人,13岁结婚的12人,14岁结婚的30人,15岁结婚的39人,16岁结婚的29人,17岁结婚的32人,18岁结婚的20人,19岁结婚的7人,20岁结婚的仅有1人。结婚年龄一般男大于女,也有大女子小丈夫的现象,有“女大三,抱金砖”的说法。陕甘宁边区时期,政府规定男20岁,女18岁(后改为男18岁,女16岁)。1950年,国家法定婚龄为男20岁,女18岁。但早婚现象仍屡禁不止,山村尤为严重。1980年,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法定婚龄改为男22岁,女20岁,之后,早婚者很少,大多在二十三四岁后结婚。

男方决定结婚,必须举行迎亲婚礼。先择吉日(多由阴阳先生决定),婚嫁大事,以春节前后为盛,男子二十岁叫当梁,一般不举行婚礼。有的地方男女生于何月,是月不举行婚礼,吉日选择好后,男方将择定的婚期由介绍人通知女方,互相协商,这叫商话,女方同意后方可按期迎亲。榆林把迎亲叫引人。迎亲之日男方选定引人婆姨两人和三五个男子组成引人队伍(引人的男子必须是单数),带着十个大催妆馍馍(十月怀胎,故催妆馍必须是十个),新娘的被褥、装新衣服,用驾窝子迎亲。如果彩礼未交完者,还要带上彩礼。起程时先喝一碗红豆小米粥,鸣炮三声,然后唢呐作前导,响吹细打,威威武武,向女方家进发。到女方家,先盛宴招待,然后男方一主事人向女方交待迎亲时携带之物,女方家一一过目后,向男方家交待陪嫁之物,嫁妆可多可少,至少有一对平箱或一只门箱。不管嫁妆多少,洞房之夜的点灯油、次日的儿女面扁食、双方枕头、便盆由女方准备。在双方交待礼物时,新娘早已在另一孔窑内由引人送人婆姨陪伴下,梳洗打扮,焕然一新。新娘要坐在男方带来的被褥上穿装新衣服。装新衣服叫作硬衣,是特制的。送人婆姨也是两个,寡妇、再嫁妇女是不能引送人的,还有“姑不引,姨不送,妗子引的黑枣棍”等说法。引人婆姨和送人婆姨互相寒喧,互赠礼物,还有围儿女馍馍等习俗。送人男子遵循一引二送的古训,即男方来几个引人的,女方送人的必须加倍。一切就绪,然后仍鸣炮三声,新娘子上轿,临行时,女儿恋恋不舍,有时竟和母亲洒泪话别。迎亲队伍浩浩荡荡,颇为壮观。抬门箱的男子早已先期出发,投灶马爷(灶君)去了。此时,先是唢呐班子,呜呜哇哇,吹吹打打,接着是引人婆姨和引人男子,中间是架窝子(或花轿),最后是送人婆姨和送人男子。路人争看风采。有时新娘不坐轿子,骑着毛驴,这时看的更方便、更仔细。新娘红纱盖头,身着红衣,似羞似喜,路人评头品足,热闹非凡。如果恰好中途又遇另一迎亲队伍,必抢花路。所谓抢花路就是双方新娘争走靠近阳山之路,据说谁抢了花路,则一生如意。因此,为了抢花路,颇费心机,有时新娘独自而行,神不知鬼不觉抢了花路。近年来,抢花路的陋习渐少。双方迎人的遇在一块,可以互换花朵,表示祝福。迎亲时如遇出殡队伍,甚为扫兴,出殡的送一块红布以避邪,引人的归来还要设法禳解。

迎亲队伍回到男方村子时,速度放慢,吹鼓手大显身手,或吹得胜令,或吹大摆队,十分欢乐。有人给吹鼓手赏赐烟酒,让其高高兴兴,用力吹奏,是时众人围观,形成高潮。 此时,洞房已收拾一新,新席子、新毡,席子四角和中方预先压好核桃、钱币、红枣、五色丝线等物,并在新娘坐帐的地方贴上“坐帐大吉”的红贴贴,洞房门上贴着红对联、红窗花,并把碾磨盖严,防止冲了青龙白虎星。有的地方婆母坐在炕上,一边捻线线,一边膝上抱两个枕头,名曰“抱孙子”,这是“三十年媳妇熬成婆”和盼望早生孙子的心理反映。

引人队伍快进院子时,一个小孩忙忙地为新娘牵驴,送人的给以钱币赏赐。

新人进院子了。放一串鞭炮,三声铁炮。这时忽从一旁跳出来一个念喜之人,唱喜歌祝贺。各地不一,今摘录一首:

太阳出来红花开,家有金斗挂银牌。

富贵人家喜门开,念喜的人而闪上来。

花轿进院我挡住,唱段喜歌来贺祝。

黄道吉日喜事连,天作地合好姻缘。

花轿好比天仙宫,八洞神仙绣两边。

四个兔儿四角站,嫦娥陪伴女貂蝉。

两个瓶儿挂轿杆,一路顺风保平安。

花轿快落西南角,西南角处儿女多。

忙把轿帘一把揭,轿门走出女英杰。

大红毛毯铺在地,锦绣前程一家喜。

红綾两人牵,永结同心心不变。

火盆就在面前放,跳过火盆呈吉祥。

马鞍挂瓶放门前,跨过马鞍保平安。

斗米斗面参新人,一生荣华享不尽。

斗上又插尺子秤,一头还挂菱花镜。

方天尺子有规矩,秤称天地人心公。

菱花大镜照妖镜,邪恶除尽祈安宁。

吉时已到拜天地,傧相上前主持定。

一拜天,夫妻和合好百年;

二拜地,夫妻一生多吉利;

三拜高堂父母亲,朗朗乾坤日月明;

夫妻对拜成了双,相亲相爱进洞房。

柳木弓,桃木箭,射了帐房保安全。

洞房里面两盏灯,和气二灯放光明。

鸳鸯枕头红綾被,绣花褥子铺几层。

双双核桃双双枣,双双儿女满院跑。

对对碗筷对对盆,郎才女貌都称心。

吹手张号来响帐,白虎远离喜洋洋。

全福之人来撒帐,五福俱全能久长。

新娘带来踩帐鞋,新郎穿上快踩帐。

四角先要踩东角,红火热闹好日月;

然后再把北角踩,又有喜事又发财;

再把西角踩几踩,栽下梧桐凤凰来;

南角踩出礼仪钱,家风家训代代传。

踩了四角要坐帐,结发夫妻恩爱长。

交杯酒,成了双,新娘含羞看新郎。

大富大贵大顺畅,大福大喜大吉祥。

夸罢新人夸主家,百里挑一好人家。

前院栽着摇钱树,后院又有金银库。

摇钱树上摇几摇,地上尽是大元宝;

金银库里常去拿,不愁没有银钱花。

高门大院花栏墙,周围人家数你强。

公婆都是贤良人,四乡六亲都夸颂。

前世修路好福气,才有今天好日子。

一定高升主家富,两家和好一起发。

三阳开泰乐开花,四季发财享荣华。

五福临门喜事多,六亲欢畅多高兴。

七巧仙女进家门,八仙题诗作画屏。

九重天上神赐福,十全十美笑盈盈。

伙计们敲打起来,喜钱〇块!

于是念喜人(多由乞丐担任)拿出三二十块喜洋,递给总管,总管笑嘻嘻接下,又拿出三二十块,共是四五十块,回赠念喜人,念喜人高高兴兴地接了赏赐,主人欢欢喜喜地听了喜歌,宾客也兴致勃勃地看了热闹,皆大欢喜。

然后地上铺绵毡或地毯,新人下轿,同新郎一前一后,踩着毡(也叫倒毡),直到礼棚,二人并肩而立。礼棚上有长条桌,上面放置宝斗,宝斗是盛满小米的斗,上插天地牌位,还放有尺子、秤,秤钩上挂着猪尾巴、镜子、米糕,还有宝瓶。举行拜天地仪式,一拜天,二拜地,三拜公婆,然后夫妻对拜,拜毕天地,新郎新娘即要同入洞房。此时新郎端着宝斗,新娘端着宝瓶,用一朵大红绸花连系起来,一前一后,缓缓踩毡而行。此时,有人端着一碗五谷,在洞房内外边撒边唱《撒帐歌》。

撒帐据说源于汉代,据《戊辰杂抄》记述:“撒帐起源于汉武帝,李夫人初至,帝迎入帐中共坐,饮合卺酒,邓告官人,遥撒五色同心花果,帝与妇人以衣裙盛之,云得果多,得子多也。”另有一种说法,也说撒帐起于汉代,但做法迥异:“汉京房之女,适翼奉之子,房以三煞在门,犯之,损尊长,奉以麻、豆、谷、米禳之,则三煞可避。”宋时撒帐已很盛行,《东京梦华录》载:“凡取妇,男女对拜毕,就床,男向右,女向左坐,妇以金钱彩果撒掷,谓之撒帐。”榆林之撒帐习俗,就是古代撒帐习俗的遗存。

撒毕帐后,新郎新娘双双进入洞房:此时举行上头仪式,

甚为严肃,闲杂人等一律不准进入洞房,尤其是孕妇、寡妇、黄毛丫头不能进来,防止冲了洞房。首先一个全福之人端着盛有两盅酒、两双筷子、两碟小菜、两把木梳、油糕、面石榴等的盘子放置炕上,新郎新娘背坐一起。然后由一老者手持木梳,把新郎新娘的头发搭在一起,一面象征性地梳,一边念念有词地唱:

头一老木梳长,

高缘贵娘;

二一老木梳长,

×家女跳过×家花栏墙;

三一老木梳长,

双双核桃双双枣,

双双儿女满院跑,

站起一个阵,

坐下一板凳,

养小子,是好的,

穿蓝衫,戴顶子;

养女子,是巧的,

石榴牡丹冒剪的。

瓜籽油炸炸香脆的,

夫妻到老一辈子。

双双儿女满院跑,

天作良缘配好的,

夫妻恩爱一辈子。

神木一些地方在门槛处上头,俗称拦门上头。

上过头后,还要喝交杯酒,夫妻象征性地饮酒吃菜,且交杯换盏。据说上了头才算真夫妻,否则只是露水夫妻。其实喝交杯酒是古代合卺之礼的变化,上头风俗应是古老的结发习俗的遗存。

喝过交杯酒后,新郎新娘争抢预先在炕席四角压下之物,俗云“抓四角”,据说谁抓的多,谁有福气。抓过四角后,新娘把自己亲手做的一双鞋双手递给新郎——这叫足乍帐鞋,新郎穿上新鞋,走几步,名曰“足乍帐”。这些仪式举行完毕后,新娘得规规矩矩地背坐在炕上,有一首民谣作了形象的反映:“哇呜哇,噔噔嚓,迎过新媳妇背坐下,我问新媳妇吃什么?瓜籽花生油炸炸。”此后,男方的亲眷皆来看新媳妇,这叫结缘发,先由婆母看,再让其他亲眷看望。看时由引人婆姨一一介绍辈份,互相初次认识,每人都给新娘少量钱币,新娘用早已做好的绣花针簪簪酬谢(后改为毛巾、袜子、床单等,视钱币多少儿定)。

此时新郎家盛宴招待客人,新郎分别向赴筵席的客人作揖拜谢,这叫“拜席口”。过去每个席口都拜,现仅给送人的拜席口或新郎新娘逐桌斟酒敬客。

婚礼上还有祭祖、开拜等习俗。祭祖就是祭尊祖先。一张供桌上放置祖宗牌位,同族男子,按辈份依次站立,分别向祖宗牌位叩头礼拜。开拜时在院子里放置一张桌子,桌上摆着酒菜,一个当司仪,唱:“××给喜洋几元!”新郎、新娘一一拜谢。一般先拜冰工(媒人),再拜房头、娘舅家,后拜亲朋,给长辈叩头,平辈作揖,晚辈不揖不叩头。拜毕后,让新娘抓三次钱,酬谢其叩拜之劳。府谷也由先拜娘舅家的,顺序是一娘舅,二典家,三姑四姨五亲家,六姑舅七两姨,八姐妹九朋亲,十本家。

晚上,闹房是必须举行的,似乎不闹房洞房里冷冷清清的太不好了。新郎的姐夫,祖父辈和朋友都可以闹房,三天内无大小,其他人也可以闹房。先用酒菜招待闹房之人,闹房之人凑点钱递给新娘,才可以闹房。闹房的即兴出了不少稀奇古怪引人发笑的题目,让新郎新娘解答。或让其介绍恋爱经过,或让其唱酸曲儿,或让其拥抱接吻,或让其吃苹果、抽烟等,同时说一些戏谑之语,洞房里笑声不断,喜气洋洋。

闹过房后,新娘新郎才入睡。此晚灯光不熄,小俩口半羞半喜,亲亲热热,得拉话,否则据说要生哑巴孩子的。其实,是让新郎新娘第一晚上即感情融洽,直到百年好合。此晚上婆婆将窗户纸戳开一点,向里边撂儿女馍馍,边撂边说:“白女女,黑小小,跟着娘娘吃搅搅”,真是“喜今日银河初渡,盼来年玉树生枝”,渴望代代繁衍,其心情何等迫切! 第二天起床后,新郎给送人的端洗脸水,送人的得用钱币赏赐。与此同时,新娘在别人的帮助下揩脸(神木称之为开面),所谓揩脸即设法将面部及颈后的汗毛去掉,束髻装饰,意味着黄毛丫头变成小媳妇了。

饭后,举行回门仪式。男方用回箱羊、小白馍、肉方等回赠女方,两块离母糕必不可少。离母糕每块长约二尺,宽约一尺,厚一寸左右,四面角角和中心皆放置一颗红枣,两块离母糕至少得用五公斤多糕面。给女方离母糕的用意是让女儿高高兴兴地离开母亲,母亲高高兴兴地嫁出女儿。旧俗,嫁女之日女方一般不吃糕,男方要吃糕。回门后女方将离母糕切成小片,用油炸后招待亲朋。近年来,嫁女之日也可以吃糕,男方仍给女方两块大离母糕。在回赠女方后,要酬谢介绍人,送一颗大大的猪头,几碟小白馍。女方也酬谢介绍人一件羊胛子,所以有“好了猪头羊胛子,不好了磨棍碾夹子”的说法。同时用几片熟肉,一碟(六个)白馍酬谢送人的女宾。新郎向送人的作揖送行。送人的走后一会儿,新郎由女方一人陪同到岳父家。到了岳父家,大家先喝一碗南瓜汤(南瓜,俗称云瓜,谐音荣华,盼望荣华富贵),然后设宴招待。饭后,由一长者导引,让新郎一一拜见女方亲朋。

回门后,亲戚大都告辞,主人要给亲戚馒头一碟或两碟(每碟6-8个,偶数),熟猪肉一小块,为之“茶饭”。

回门后第二日,小两口返回家里,此日或岳父,或岳母陪同归来。回家后,新娘就得参加劳动,成了家庭的一员。 在婆家住了八天之后,娘家又派人来请女儿,新娘又返娘家住七天后,方才归来,这叫对七对八。“对七对八,富了娘家富婆家。”

新婚夫妇尚有不少礼节。先是族中请新郎新娘吃饭,一来为了互相认识,二来为了增进感情。然后二人拜访男方的舅母家。

新娘的生日,岳母特地赶来,这叫知生。知生时两亲家畅叙儿女幼年之时的小事,谈笑风生,并互赠礼物,男方需给岳母一件衣服酬谢知生之劳。清涧知生时娘家须蒸赠面篮一对,面鱼十二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婚礼日趋简单。20世纪五六十年代,城镇结婚不要迎送,待客只备烟茶、花生、糖果,七十年代提倡男到女家,举办集体婚礼,旅游结婚的日渐增多。八十年代,婚礼不拘一格,但日趋豪侈,高级衣料、彩电、洗衣机、收录机、摄像机、自行车、地毯等不为希罕,宴请客人也越来越多。目前,迎亲时很少用轿(或架窝子),改用毛驴,手扶拖拉机、自行车、汽车等迎亲,也有步行的。迎亲日由两天改为一天,蒙盖头、踩红毡、拜天地、端宝斗、祭祖、开拜等仪式已少见了,唱喜歌、上头、结缘发、喝交杯酒、闹洞房、撂儿女馍馍、吃儿女扁食、回门等仪式仍要举行。有的村庄还增加了迎人回来由新郎背新娘、村里后生耍媳妇等习俗。有的地方送人的当日即返回女方家。过去,新郎不亲迎,现在,新郎亲迎,有的地方新郎骑着马迎接新娘。

婚礼仪式各县大同小异。府谷县城附近娶三送四,即三个引人的四个送人的,乡里至少四人,也可以6至12人,甚至18人,得用偶数。用骡驮轿轿内要放压轿羊胛子(女方只割下羊胛子的两根肋骨,为离娘肉,其余随轿退回)、糕盘(农村是78片碗口大的油糕,其实做了80片,留两片。)和8个催妆馍(其实做了10个,只带8个,由女方家给吹鼓手2个,骡轿手2个,实收4个),催妆馍内包红枣和核桃,为鱼形。如路遇他人花轿要放炮,新娘互换手帕,已接友好。到女方家顺便“偷”拿一个酒盅和一双筷子,盼望儿女久长。迎送时神木西乡送客越多越好,绥德县仅用一个引人婆姨。榆林订婚由男方主持,宴请女方叔叔、大爷、兄弟姊妹(榆林城女方父母不来参加)和媒人,双方互送订婚礼品(旧时还要订立婚约),男方送女家酒、肉(榆林城送整席菜肴到女家)、金银首饰、衣服、钱等;女家送男方“回头”礼品有鞋、帽、食盐等,所谓“稳根鞋”、“铁头帽”、“喜结良缘”(盐与缘谐音)。旧时榆林城官绅富户多回送以笔、墨、金戒指等“回头”礼物。订婚后一段时间若逢节日,男家要给女方送过节食品,如粽子、月饼之类,谓之“添精神”。订婚后双方通常尽快择日完婚,多在冬季。旧时,榆林城结婚仪式有迎亲、娶亲两种。娶官绅富户家女多为迎亲,即新郎乘轿,有“娶客”、“陪客”相随,牵羊担酒,媒人背斗,(显赫官绅还打“万人伞”、“肃静”、“回避”牌,民国十六年(1927)后少有到女家迎亲。迎亲回时,女家嫁妆丰厚,新娘穿戴华丽婚装,头可不盖红绸乘坐花轿,跟随新郎轿后,通过大街,一路唢呐班(吹鼓手)响吹细打,大耍排扬,夸耀财富,热闹非凡。一般人家为娶亲,即迎娶之前一日,男家遣“揽头”(专办红白大事的职业人员)将新媳妇所用婚衣及“催妆馍馍”送女家。第二天迎娶吉日早上,男家派新郎的叔父或舅、兄持酒赴女家祭其先祖,谓之“斟杯”。斟杯者返,男家即遣两娶客及管事者(即后之陪客)押花轿出发,前有唢呐班响吹细打来到女家娶亲。新娘父母及亲朋热情招待娶亲来客,设茶、点心等小宴款待,并以红纸裹两个月饼或点心递给娶客、管事者各一包,称之“揣福”。娶亲队开始从女家出发,新娘身着红棉衣(俗称“披硬衣”)、脚穿毡窝、头盖红绸,由其舅父从炕上背至轿中,轿中还要站一“把轿门的男娃娃”,女家则“打醋坛”(敬神求平安仪式)、放鞭炮,送女儿出嫁,并派两名“送客” 与嫁女同行。榆林县定亲时聘礼多用金银首饰,女方回礼有笔架、戒指等。办婚事由揽头承包,迎亲临行时,要打醋坛。新娘进院子后,担水者、拿柴者接踵而入,取进福招财之意;醋炭气弥漫,放置新房锅里的翻身肉随之翻身,取更新和好之意。洞房的铺盖有四床,且花团锦簇,耀人眼目。结婚日城内女方宾客也由男方招待,不用吹鼓手。定边订婚、结婚同一天进行。新娘轿内扣竹筛,放置桃弓柳箭,称为“天罗地网穿云箭”,悬挂铜镜,用红纸写“狮”字,称为照妖镜,以此来镇妖煞,避犯忌。新娘全身穿红,周身不露,意为避“三光”。尤其要穿红棉袄。新人各自捧着一个花瓶进洞房,花瓶两短用还红绳连着,意为月老牵引,百年好合。轿娶者,用椅子抬新人上轿;乘马者由胞兄或姐夫抱扶上马,倒出门,哭泣,意为难舍难分。上轿(马)后,一路低头,不得仰面。

城里也有迎送之仪式,婚礼多在酒店举行,有专门的司仪主持婚礼。新郎穿着婚服、新娘穿着素净婚纱,皆胸佩红花,手牵手踩着红毯步上新婚礼台。奏乐、献花、鸣炮、点燃蜡烛等。先由证婚人为新人致证婚词,并主持交换结婚戒指,有的也颁发结婚证。接着举行拜谢仪式:新人向父母一鞠躬,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新人向来宾二鞠躬,感谢来宾的光临和带来的祝福;新人相互致礼三鞠躬,从今往后相亲相爱、白头偕老;并喝交杯酒。有的也向天地鞠躬的,感谢天成佳偶,地配连理。 还有新郎、新娘介绍恋爱经过、表达爱恋之语言,还有父母讲话等程序。结束后,招待客人,父母、新人分别向亲朋敬酒,敬酒时新娘换成大红旗袍,既有纯洁的爱情,又有欢乐的气氛,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婚俗中有不少陋俗,一是大操大办,动辄摆几十桌婚宴,礼金剧增;二是花成千上万的花炮费,买花炮燃放,迎亲路上,一路炮竹不停,震天炮声不仅聒耳扰民,而且污染环境;三是耍公婆,给公婆脸上抹灰等恶作剧;四是肆意折磨新娘与新郎,给他们喷射五颜六色的化学泡沫剂,有的还捶打新郎,让其饱尝“新婚痛苦”,做各种不得不做的不雅动作。在闹洞房时亦如此。

守寡、再嫁 妇人中道失偶,旧时封建礼教,提倡守节。青春年龄,独对孤灯,形单影只,茕茕孑立,实在寒苦。死后或建立一节孝牌坊,或留一节孝口碑,此等摧残妇女的习俗,财主富户,多肯实行,守五六十年寡者,也不乏其人。但穷苦老百姓改嫁者为多,且可多次改嫁,习俗也比较宽容。原因有二:其一,陕北土地硗薄,生活困难,一个孤苦的女子很难维持生计,不得不改嫁;其二,陕北地处边塞,是民族融合的前沿,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较小,民风粗犷,豪爽开放,讲究适用。

旧时寡妇再嫁,改嫁之权,操自夫家,因之得征得公婆同意,方可改嫁。婆媳同意改嫁,但要写回头文约写回头文约应在河滩石畔上写,写过的笔再不可用。临离开时,寡妇还要焚烧“离门纸”。即到前夫坟头烧纸,曰辞坟。待死之后,两家为争女尸,或巧藏智取,或明争暗夺,甚至打群架,酿成血案,惹冤结仇,例子甚多。也有殡葬数年后,互相偷尸骨者,笑话不少。民国《米脂县志》就有记载:“寡妇再嫁不忘前夫,再醮时立有字据,将来身故仍归前夫,同穴殡葬,谓为回头。虽于理于法俱嫌未安,而时俗间有行之者,或云掉头不顾者较稍胜一筹。姑勿深论。惟在后夫家生有孩子者,往往因争女尸致起斗殴,诉讼官庭,每难乎判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妇女青春丧偶,守寡与否,由自己决定,俗语云,先嫁由父母,再嫁由本人。改嫁之权,操在己手,也有个别公婆,从中作梗,但媳妇坚决改嫁,也无可奈何。不写回头文约,死后仍有争执尸骨的现象,也有斗殴等情,但前夫家大多“巧争智夺”,一般不进行诉讼。

习俗,认为寡妇不是全人,对寡妇的禁忌甚多,比如寡妇不能迎送新人,寡妇不能为新人缝衣服、被褥,寡妇不能为人上头,寡妇不能进洞房,等等,害怕寡妇带来晦气和灾难,实则是歧视妇女。受其影响寡妇再嫁几乎是偷偷摸摸进行。一般在下午或晚饭后,由新夫家来人或新夫本人牵一驴或赶一车引走,到新夫家,不举行什么仪式,只有几个至亲聚集吃一顿饭而已,凄苦而清冷,使寡妇更加伤心。寡妇离开时,不能带前夫的任何财产,如果公婆同意,可以带走未成年的儿女。但事先约定,长大后回归前夫家,这叫“活带”;也有不回归的,名曰“死带”。儿女到后父家,一般叫后父为“叔叔”,后父对待的尚周到,俗话说“寻个后老子,穿个后袄子。”寡妇和前夫家尚有联系,尤其是前夫的公婆去世后,寡妇要奔丧戴孝。一般来说,寡妇有儿女的,和前夫家联系更多,婚丧大事多有往来。

招赘 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女无子户,为了防止断绝香烟,老来无靠,招女婿上门,这叫招儿女婿。招儿女婿要立婚约,写清赡养、继承、产权等内容,要有族人作证,还要宴请族人。儿女婿一身而二任,既当女婿,又当儿子,可以改女方姓,也可以不改。生下第一个儿子姓女方姓,第二个儿子可姓男方姓——这叫借子还孙。儿女婿既有养老送终的义务,又有继承遗产的权利。另一种是妇女中年丧夫,再行招赘的,这叫招老汉或曰坐堂招夫。招赘来的老汉有抚养前夫子女的义务,也有享用前夫家产的权利。旧社会赘婿地位较低,有时会受他人歧视。因此夫妇把老人“扶上山”(即送终)后,离开此地,返回原籍;还有未送上山即溜回原籍的。俗话说:“先招哩,后刁哩”,就是说的这种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提倡男到女家,赘婿地位大大提高,因受旧习俗的影响,男到女家虽比旧时多,但仍不盛行。

旧时还有娶妾、童养媳、站年汉、换亲、转亲、卖妻、典妻指腹为婚、奶头亲等婚俗,一些地方还曾有“嫁汉换媳”、“搭伙计”、“以李代桃”“招夫养子”“转搓”等习俗。

寿诞 群众重视过生日。先一日吃长寿面,多食杂面或白面,生日这天吃米糕,取一生长寿,年年升高之意。遇到本命年(即自己属相相同那一年),还要系一根红腰带,穿红兜肚,以求吉祥。过生日男子比女子隆重,老年人尤为隆重。近年仿效西洋吃生日蛋糕,点生日蜡烛,唱“祝您生日快乐”之歌曲,风行城里。一般不作寿,民间有寿日三不过的讲究,即父母在世不过,孝服在身不过,未满花甲不过。只有子孙满堂,光景富裕者有时庆贺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耋)、九十(耄)、百岁(期颐)大寿。作寿重九,比如百岁大寿,一般在九十九岁庆贺。逢五小庆,逢十大庆。有一些地方庆六十六大寿,取其吉祥。通行庆八十八岁之寿,为之米寿。父为椿寿,母为萱寿,父母健在,为椿萱并寿。

也有为父母祝寿的,其仪式有生日前一天的暖寿和生日这一天的祝寿或拜寿。

庆寿前一天,至亲前来,预先作准备,也进行祝福,为之暖寿。

翌日,庆寿时家中高搭寿棚,烛光辉煌,喜气洋洋,老人披红挂彩,端坐寿棚,接受儿孙跪拜。朋友、邻居或送寿幛,或送寿屏,或送寿酒,或送礼物,或送匾额,以示祝贺。特别爱用百寿图、松鹤延年图、梅鹿福寿图、蟠桃献寿图、麻姑献寿图、八仙庆寿图等,寓意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鹤风仙骨,百福百寿。旧时,还有向延长、永寿等县衙在寿屏上讨盖县印的习俗,盼望延长寿命和永远福寿。是时唢呐高奏,欢声笑语,大家欢聚一堂,点寿烛,摆寿桃、寿果,吃寿面、寿糕,饮寿酒,祝福老人。有的地方还举行隆重的祝寿仪式,为寿星祝词,寿星也作谢词。有成就者同时举办成果展览,让与寿宴者观看。也有的请戏班或曲艺班助兴。当然,寿宴是不可少的,吃八个凉菜,八个热菜,八八生福,八八增寿,寄托着晚辈的美好祝愿。

定边等地,还有上寿之俗,即把新置寿材放置庭堂,让老人穿上寿衣接受儿孙叩拜,并设宴招待,用意是祝老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有的还坐在寿材前拍照,可谓豁达大度,知死亡不可避免,也不甚恐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祝寿活动很少见,仪式也较简单,只在厅堂悬一寿字中堂,亲朋好友举杯共贺长者德高望重、健康长寿而已。近年,人们生活好转,祝寿活动有所增加规模也较前隆重。但也有人害怕祝寿有张扬和减寿的可能,不祝寿,即使晚辈硬要祝寿,也设法躲避,是谓避寿,其目的也是为了高寿。也有的官员避寿,为了表示廉洁。也有人为自己已故的亲人作九十或一百等冥寿,其目的是缅怀亲人。也有的人迷信阎罗掌握人之寿命,有向神灵祈祷借寿的讲究。借寿一般是至亲,在神前许愿,把自己的寿出借给垂危的亲人,希望亲人延寿。有的地方有补粮借寿的习俗,即小孩或年轻人有了病,其父母向乡邻求米,乡邻一般给一升米,此米由病人食用,祝愿延年益寿,步步升高。

丧葬 榆林实行木棺土葬,讲究入土为安。有一句谚语:“子孙出在坟里,富贵出在门里。”所以,群众很重视选择阴宅(即坟地)。一般有三代坟、五代坟等,皆为单数。长者在上,长子、长孙抱宗,左昭右穆排列。妇女先死不上祖坟,寄埋在他处。男人死后女人才进祖坟和其合葬,儿子先死,待父亲死后,才进祖坟。坟地多请阴阳先生定方位选择,选择好后,先在地上挖一个长两三米,宽一米,深三米左右的渗坑,后掘墓窑。墓窑的大小单埋时可放一副棺材,合并时,至少可放两副棺材。富裕者,预先在地下用砖石砌成墓窑,这叫砖葬或石葬。

死者棺材也颇讲究。俗话说:“活着要床好铺盖,死着要有好棺材”。寿木多为柳、杨、水桐等木,柏木、松木为上,不用椿木,少用榆木。讲究者多将棺材漆画。从榆林出土的东汉画像石可知,东汉时达官贵人埋葬时用画像石,今已不用。从地下文物可知,境内也有用陶罐盛骨灰实行火葬的。此俗今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提倡火葬,榆林实行者仍较少。

埋葬数年之后迁葬,用小棺材。这种棺材叫盒子,为装敛尸骨而用。

寿衣也颇讲究,多为大红、大紫之色,有褥、有被、有袄、有裤,也有袍子,都用棉制。不用灰、黑等色。榆林人更讲究,一般由女儿备衾单,孙女做被褥,重铺不重盖,被子只能一床,褥子不限,褥上依北斗星形状摆缀铜钱(现用镍币)七枚。男外为茄紫色,里为大黄色;女里外皆为红色;衾单外蓝里红或黄色;被子红面黄里,褥子多红面红里,敛裹绸多为蓝色。

十二岁以下夭亡的小孩,未成人,均不埋葬,用谷秸裹尸,送到山巅让禽兽吞食,这叫天葬,也叫明葬。

十二岁以上未婚男子亡后,家人先将其埋葬(俗称便埋),等有别人家的女子夭亡,征求其同意,将夭亡女子合葬于一穴,此曰冥婚。婚礼即是葬仪,生前素不相识,死后合葬一穴,亡者毫无所知,生者彼此了却一桩心愿,两家成了亲戚,可以互相往来,此俗近乎可笑,但由来已久,不为怪诞。万一无冥婚对象,则可埋一银人(称银氏女)或香把子(称香氏女)予以合并,了却心事。冥婚合葬是陕北旧时非常流行的习俗,至今仍有。十二岁以上未婚女子夭亡后,不设女坟,必请他人冥婚。死后之棺材也不从门口走出,得从窗户送出。其实这是男尊女卑思想的反映,现在多不如此。

怀孕妇女死亡,需把腹中婴儿剖出后埋葬,同时用两道符箓禳解。坐月子死亡的妇女埋葬时也得另外用两道符箓禳解。

年老之人寿终正寝,称为顺心老人,才隆重葬埋。葬埋时又有单埋和合并之分。单埋就是夫妇双方亡故一人或有其他原因不能合葬,暂时厝埋,一般不入老坟;合并是夫妇双亡,同葬一穴,取其生而同床,死而同穴之义。榆林群众重视合并。群众认为把:“老人扶上山”(即埋葬了)还未了结心事,只有将亡父母合葬一处才算完成作人子的义务。正因此俗,才有寡妇再嫁亡后争抢女尸的陋习,也有为给其亡父找配偶的奇事。

群众相信风水先生的“山不利”之说,即某年某山不可动土埋人,只好人亡之后,暂时寄埋它处,待合适时期方才再举行合葬仪式。所以合并时的葬仪最为隆重。

老人既终后,儿女一片哭声,乡人谓之送终,据说,不嚎啕大哭,死人来世要转哑巴。同时掼死一只公鸡,叫替罪鸡。

接着要理发、洗面、敛容、净身。寿衣是早就准备好了的,或预先穿好了,有的来不及穿,待死后赶紧穿上。将亡者抬放到铺有谷秸(俗叫干草)的门板上,抬到脚地上,头朝里,脚朝外,将寿数纸(小方块麻纸,数目和死者的年龄同),钉于门扉上。

人亡之后,孝男孝女皆披麻带孝,门上贴着白麻纸写的对联,小白麻纸,连哭丧棒上也用白麻纸条。其实旧时批麻戴孝是区别很大的,按斩衰、齐衰、缌麻、大功、小功之古代五服予以区别,今日不甚区别,只有曾孙辈可戴花红孝,孝帽可以是红的。孝子给亲属报丧,报丧者手持哭丧棒,只磕头,不作揖,也不言语。路遇村人也要叩头,意为替老人免罪,以积阴德。

人亡后,要到阴阳先生家中去打殃单。所谓殃单是阴阳根据死者的年龄,死亡的时辰等,决定埋葬的日期或所需的镇物等。回来时禁忌带上殃单乱走串,必须迅速带回,盖在亡人脸上。为亡者选择墓地,也请阴阳先生,阴阳先生看好墓地,先要烧香纸破土,第一锨土放置固定地方,以后葬埋时把这锨土还在坟头,这叫原土。旧时一些地方信风水,“入茔必占山向大利,否则停柩宅内,以瓦成仓,中实以沙,名曰‘沙葬’。”(民国《横山县志》)今已多不如此。

葬期定了之后,孝子拄着丧棍,披麻戴孝,遍告亲友,城里多张贴讣告、讣闻,泣告亲友。今日有了电话、网络,多用电话、电子邮件传递有关信息。

葬仪颇繁琐,简述于下:

指明路 由孝子制作生面饼、面棒数个,用麻线串为两串,分别系于亡人两手腕上。也叫打狗饼或打狗棒。据说是亡魂到处,用此防止狗咬。有的地方孝子用凉水一碗,碗上放点燃的一炷香,到坡上顺大路处烧黄表纸,边拨水,边呼叫亡者的名字:“走明路,别走黑路,顺顺走,别回头!”

盛含 亡后三日入敛,俗称盛含。入殓时在棺木底放铜钱,摆成北斗七星图案,并铺五色线,给亡人口中也含铜钱,有的地方衔金、衔银、衔玉,然后将亡人抬入棺内。此仪式多在日落时举行,今将铜钱改为镍币。

守灵 用椽棍席子单子等物临时搭成灵棚,盛含后将棺木放入灵棚之下,同时放上亡人的牌位,摆设各种祭品点长明灯,孝子定时烧香焚纸,祭奠亡者,晚上守灵。如果天气太热,或距殡葬之日尚远,亡人已先行偷葬(即是先把棺木暂厝于墓穴中,届时安魂殡葬),灵棚里只有亡人的牌位,但照常守灵。

吊唁 吊唁有两日、三日之分。旧时单埋时一般二日,合并时三日,三日连前后约客、酬客两日,实则五日,礼仪甚为繁琐。

开吊前一天,约客。这天总管、办事人员、礼生、远路客人都来了,先行祭奠,主人以菜肴招待。

开吊日,亲戚朋友、近族本家于是日陆续携带香纸祭礼和献品(鱼状花馍)来吊唁亡者。事主设礼房,由二人接收祭礼。吊唁者到灵前为亡者烧纸、叩头,孝子陪伴,有司仪人给吊唁者敬一方孝布。

开吊日还举行祭坟仪式,全体孝子到祖坟上烧纸祭奠,如属合葬者还要举行请灵、安灵仪式,实则是在先亡之人的坟上祭奠一番,捧回牌位,供奉于灵棚之下。

开吊后一日叫正日子,很多葬仪在此日举行。开吊后第三天出殡。

三日丧事,共祭九次,即晚祭两次,早祭两次,午祭、路祭、河祭、坟祭、祖祭各一次,祭礼时有礼生尤为肃穆。礼生大多由二至四名有学问见过世面的老者担任,他们好像唱诗班一样,在祭奠时,举行唱赞美歌的仪式。四名礼生分别叫鸣站、统站、引站、哑站。礼生个个身穿礼袍,肃穆端庄,有条不紊,按部就班,让孝男孝女叩头、烧香、哭灵,祭奠行三跪九叩首之礼。吹鼓手们同时奏乐,唢呐呜呜咽咽,如泣如诉。有时戛然而止,一礼生宣读祭文,祭文根据主祭者的身份而有别,而主要是对死者歌功颂德、抒亡后人怀念之情。今录祭文一篇:

祭李鼎铭副主席文

维中华民国三十七年二月二十五日陕甘宁边区各界与绥德城内,谨具蔬果酒之仪,致祭于李副主席鼎铭先生遗像之前曰,呜呼痛维:

我副主席 鼎铭先生 幼而好学 孜孜不停 博览经史

旨奥义精 钻研历数 布月测星 学有专长 乡里闻名

壮而有为 兴办义学 提倡放足 禁止赌博 破除迷信

宣讲科学 地方事业 得益良多 砚田出耕 绥中榆中

桃李盈门 咸被春风 复研国医 济世活人 寒儒仁术

室陋德馨 日寇亡华 民族为难 众难缄默 思想不变

民主团结 坚持抗战 谁敌谁友 泾渭立判 谓蒋介石

反共媚外 消极抗日 必然失败 谓共产党 民心所系

坚决抗日 必然胜利 辛巳岁冬 普选实行 人民代表

济济群英 群义举公 副主边政 举世称述 万民引领

政躬甫履 宏义立现 精兵简政 推为卓见 发展生产

民生改善 减租减息 公所称赞 民主新业 如日中天

赖公参策 成就斐然 接见记者 侃侃而谈 厉斥独裁

揭露谣言 力澄边区 绝无包办 建业日宏 公望日隆

日寇投降 渴望和平 三届选举 乐之融融 副座连任

众望所同 可恨蒋贼 勾结美帝 肆行内战 背信弃义

公闻变色 大声疾呼 力申正义 誓诛独夫 胡匪寇边

人民涂炭 公处后方 关怀前线 号召自卫 参军参战

全力支前 痛歼胡顽 发展西北 解民倒悬 平分土地

整党整干 两项政策 公极称赞 历史车轮 前进无已

革命形势 远非昔比 我军英勇 全面出击 发动群众

同心戮力 消灭封建 发展经济 伟大时代 翻天覆地

进入高潮 奔流激荡 爱国分子 革命阶级 战线扩大

敌愈孤立 联合政府 公所希冀 事业垂成 公胡去世

万里雪飘 噩耗飞驰 闻者含悲 化悲为力 团结愈坚

奋战愈力 扫清障碍 走向胜利 曙光在前 英灵有寄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