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荽。视觉中国/图
出家人的戒律里,向有戒五荤之说。譬如《楞严经》就明确,众生当断世间五种辛菜,说这五种辛菜,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并且将永断五辛,定为修菩提者第一增进修行渐次。《梵网经》则说,佛子不得食五辛,且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太清玉册》也说,一切菜皆可食,然修道之士不可食五荤菜。
《本草纲目》阐明,五荤即五辛。同时也将其定性为辛臭昏神伐性。其对五辛五荤的具体陈述则是:练形家以小蒜、大蒜、韭、芸薹、胡荽为五荤;道家以韭、薤、蒜、芸薹、胡荽为五荤;佛家以大蒜、小蒜、兴渠、慈葱、茖葱为五荤。
被出家人上升到熟食发淫生啖增恚故食者犯轻垢罪高度从而严格禁食的辛菜或曰荤菜,其实就是禀赋浓郁厚重气味的草本植物。最具权威的古早辞书《说文》的解释更其直白:荤,臭菜也。
如你所知,此处的臭,纯指气味,涵盖其臭如兰和久而不闻其臭两造,即《诗经》所谓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虽然熟食生啖引发昏神伐性,然辛荤之菜,却纷纷溅落本土食谱。譬如五荤中出镜率不低的胡荽。
胡荽的胡,一如胡瓜胡椒胡豆胡桃种种,表白其乃并非本土原产的外来物种,是特命全权大使的张骞从西域得其种归。而荽,则在于其茎叶细而根多须,绥绥然也。
胡人出身的后赵开国皇帝石勒,忌讳胡字,于是诸以胡命名之物统统改名,胡饼作麻饼,胡荽为香荽。香字中选,正应了许慎所谓可以香口的论断。此外,它还有胡菜芫荽等称谓。
按照李时珍的考据,芫荽当作蒝荽,蒝乃茎叶布散之貌,变身芫花之芫就错了。只是蒝字看着面生,所以俗作的芫荽更其广布。说到芫荽,少年时听农村大妈说起,以为盐碎,懵然不解其义。原来不识字的老辈才不会念错,而不求甚解的读书人也未必认得蒝字。
诚然,相较蒝荽或者芫荽这样的古早称谓,其在后世民间最通行的俗之名号,是香菜。这名号听起来不免有些自诩的霸道,意思是蔬菜中真香的代言。
明朝人说芫荽是,肉食者喜,藿食者谐。原来本菜居然是足以击穿阶层壁垒,令朱门草民皆大欢喜的利器。这便无怪胡荽在本土,果然处处种之。
前贤描摹本菜:八月下种,晦日尤良。初生柔茎圆叶,叶有花歧,根软而白。冬春采之,香美可食,亦可作菹。《王祯农书》则指出,胡荽于蔬菜中,子叶皆可用,生熟俱可食,甚有益于世者。
所谓晦日尤良,透露的是细致的农时。作菹也即做腌菜,倒乱巧和不知云尔的盐碎吊诡呼应。而香美可食乃至子叶皆可用生熟俱可食甚有益于世种种,见出农耕社会于胡荽的高度期许,果然不愧真香。
论到香气,水土品种之间也略有差异。概而言之,南方系的本菜,棵矮叶小,香气浓郁;北方系则棵高叶大,香气略淡。
在蔬菜领域博得如此盛名的本菜,入药却呈现别样景色。著有《食疗本草》的唐朝刺史孟诜在肯定它可和生菜食之后声称:此是荤菜,损人精神。并引华佗所云,称狐臭、口臭、虫牙及脚气、金疮之人,皆不可食,一旦吃了,病会更为加剧。陈藏器也说:久食令人多忘。根,发痼疾。不可同邪蒿食,令人汗臭难瘥。李时珍则站在药学立场提示,凡服一切补药及药中有白术、牡丹者,不可食此。
损人精神的断语,顿时将本菜打落尘埃,而狐臭口臭虫牙脚气金疮种种,实在也是吃五谷杂粮的芸芸众生日常大概率难以规避的诸般症候,而诱发痼疾则更令本菜裹挟不确定突发因素。相较而言,多忘和汗臭难愈,反而是不妨忽略的癣疥小患了。至于补药,在养生泛滥的时段,也潜伏下若干不方便。
而本菜担任药品的主治栏下,倒是一派利好:消谷,治五脏,通心窍,补不足,利大小肠,通小腹气,拔四肢热,止头痛,疗沙疹、豌豆疮不出,作酒喷之,立出。即便是孟大人的《食疗本草》上也郎朗写着:补筋脉,令人能食。治肠风,用热饼裹食,甚良。
热饼裹食,听起来宛如主食厨房货卖的小吃。更有元朝吴瑞取《本草》之切于饮食者分门著作的《日用本草》直言,合诸菜食,气香,令人口爽,辟飞尸、鬼疰、蛊毒。而明朝宁原的《食鉴本草》也说它辟鱼肉毒。
合诸菜食云云,大略透露出本菜在烹饪体系中更多作为提香提味的点化本功。而气香口爽顺势辟诸毒的斐然业绩,顿时荡涤荤菜出身惹来的损人精神发痼疾种种阴霾,还我真香蔬菜的本色。
前述班班貌似纠结的纷繁,李时珍条分缕析发明道:胡荽辛温香窜,内通心脾,外达四肢,能辟一切不正之气。故痘疮出不爽快者,能发之。诸疮皆属心火,营血内摄于脾,心脾之气,得芳香则运行,得臭恶则壅滞故尔。
他又引用《直指方》分析:痘疹不快,宜用胡荽酒喷之,以辟恶气。床帐上下左右皆宜挂之,以御汗气、胡臭、天癸、淫佚之气。一应秽恶,所不可无。若儿虚弱,及天时阴寒,用此最妙。如儿壮实,及春夏晴暖、阳气发越之时,加以酒麴助虐,以火益火,胃中热炽,毒血聚畜,则变成黑陷矣,不可不慎。
一应秽恶所不可无云云,再于真香平添加分项。而小儿虚弱与壮实及天时阴寒与春夏晴暖阳气发越之间,偏是颠倒相反的迥异跳差,谆谆提示,于本菜化身药品之分寸拿捏把握,弥漫贴心抚慰的款款温情。
半夏
责编 邢人俨
茶叶初现之时是上古时期神农尝百草。《神农本草》中:“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传说中神农氏为了给百姓治病,不惜亲身验证草木的药性,历尽艰险,遍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舌头麻木、头晕脑涨,正值生命垂危之际,一阵凉风吹过,带来清香缕缕,有几片鲜嫩的树叶冉冉落下,神农信手拾起,放入口中嚼而食之,顿觉神清气爽,浑身舒畅,诸毒豁然而解,就这样,神农发现了茶。
于是在神农氏的带领下,辛苦打猎的人民将茶叶直接放进嘴里嚼,解除了一天的疲乏。可见,茶最早是作为药材而出现的。
那到底是何时茶才作为饮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呢?如果您现在正在玄宗开元年代之前的唐朝溜达观光,那么奉劝您一句,出门最好自带茶水。而且,唐朝的服务员也不叫小二,您要招呼人家,应该高喊一声“博士”!对,这在唐朝是对服务行业从业者或者中低级技术人员的称呼,跟现在差很多。
在唐玄宗时代以前,中国北方地区,不但街上的饮食店里没茶水,就是跑去普通贵族官员或者平民百姓家里,也不要指望谁家能动不动给您端杯茶上来。
为什么?开头已经说了,神农尝百草,茶是作为药材出现的。我国人民并不是自盘古开天辟地以后就开始喝茶一直至今的。在西汉之前的年代,如果想要喝口茶,那得装病,求医生给您开药方的时候把一味叫“茶”或者“荼”或者“茗”的树叶子加进去,然后让家人花大价钱去药铺买来这味药,自己煮水喝。
到了南北朝,喝茶的范围可以扩大到整个南方。南北朝的上层贵族社会,乌衣巷的王谢子孙们的日常便是挥挥拂尘,喝喝茶水,谈理想,谈人生,谈世界。
茶叶作为药材,最早被神农氏发现。这个传说便源自《神农本草经》,其文字简练古朴,是中药理论精髓。《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其作者并非一人,而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而在不久之后的东汉末年,出现了一位医学大家,其医药理论至今仍被人们沿用,他还是中国外科手术的鼻祖,率先使用麻药“麻沸散”。他就是神医华佗。
今人根据华佗古方研制出华佗草本精华液,选取名贵中药材,包含藏红花、川芎、杜仲、党参、菟丝子、远志、艾叶油、薄荷、姜、木香、羌活、当归、甜扁桃油、葡萄籽油等。华佗草本精华液在沿袭古方的基础上,也首次将现代工艺与之结合,引进了更为先进的西医工艺,采用29道纳米渗透技术和激光萃取,运用了离子激活技术,深入解决细胞层面问题,达到人体的续血运行畅通和经络打通效果。
华佗草本精华液,能有效疏通经络,拔毒泄热、缓解疼痛、抗菌抑菌。适用于各种肌肉肢体引起的疲劳疼痛,其用途广、起效快、携带方便。彻底解决了许多人们阴雨天腰腿痛的问题,同时还具有美容养颜的功效。对关节痛、脊椎痛、头痛、风湿、皮炎、浮肿、湿气重、炎症、肌肉酸痛甚至灰指甲、狐臭、肥胖、真菌等病症都有着显著效果。
华佗草本精华液选取比茶还安全的药材,是真正可以喝的纯草本。饮茶能保健身体,而华佗草本精华液更是如此。华佗草本精华液是您通往人生巅峰路上的助推器。
香菜,原名胡荽,又称元荽、香荽、胡荽,属伞形科年生草本,全株嫩苗供食用亦供药用。有特殊芳香气味,具有健胃、祛风解毒、促进周身血液循环的保健医疗作用。李时珍谓其“辟一切不正之气、散风寒、发热头痛,消谷食停滞,利二便,去目翳,益发痘疹。”
香菜鲜嫩青翠,幽香绕鼻。元朝王祯《农书》载述:“胡荽于蔬菜中,子叶皆可用,生熟俱可食,甚有益于世者。”入药始载于唐代《食疗本草》,其性温味辛,入肺脾二经。言其“利五脏,补筋脉,主消谷能食,治肠风,热饼裹食”。《医林纂要》记述:“补肝,泻肺,升散,无所不达,发表如葱,但专行气分。”《嘉祐本草》谓之“治五脏,补不足,…通心窍。”
经科学测定,香菜营养丰富,每100克香菜中含蛋白质2克,碳水化合物6.9克,脂肪0.3克,钙170毫克,磷49毫克,铁5.6毫克,胡萝卜素3.77毫克,维生素C41毫克,硫胺素0.14毫克,核黄素0.15毫克,尚含尼克酸及旋甘露糖醇、黄酮甙及正癸醛、壬醛、芳香醇等。
药理试验研究,香菜又被誉为治疗女性不孕症良药,所含雌二醇、雌三醇等有效成分,能调整妇女体内性激素,促使排卵,疗效超过化学药物克罗米酚。
生食要注意洗净,不可多食或久食,否则令人多忘昏目耗气损精神。名医华佗认为,患口臭、狐臭及生疮的人,不可吃香菜,否则会加重病情。凡服一切补药及药中有白术、牡丹者,均应忌食。
吉林日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
作者:戴宝柱
编辑:马贺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