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闭月的貂蝉,羞花的杨玉环,落雁的王昭君,还有沉鱼的西施。这四个美女,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个性。特别是杨玉环,不光胖,据说还有狐臭。
而据《后汉书》所载,史上并无貂蝉这么一个人。由此看来,所谓美女,有时候也未必如谣言那般熠熠生辉啊!好了,这是美女,那丑女呢?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有四大丑女。但他们个个都身怀绝技。先说第一个,嫫母。据史料记载,此女子长得那叫一个丑。皮肤黑得跟木炭似的。然后鼻梁还是塌的,眼睛还是小的,眉毛还是淡的。
最重要的是,她还是个大胖子,用贾谊的话来说,走起路来像个行走的大号黑箱。但是各位,就是这么一个丑到极致的女子,却被黄帝看中了。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皇帝虽然名义上建立了个统一的联盟,但各个部落之间依然矛盾重重。打架斗殴的事儿时有发生。
而这嫫母就是有这本事,只要她出面,说上几句话,那些本来斗得跟乌鸡眼似的部落首领,立马握手言和了。不光如此,皇帝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经常去请教嫫母,她总能想出妙招。嫫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丑女。还有一个,叫钟离春,据史料记载,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
和嫫母一样,她也特别黑,而且一张脸长得跟灾难现场似的,怎么丑怎么来。各位,这么丑的女子,却得到了齐王的青睐。据说为了娶到钟离春,齐王还想尽各种办法,追了几个月呢!为啥这么抢手?因为据说钟离春上马能杀贼,下马能治国。特别在外交方面,特别有一套。而战国时期么,正是各国纷争的年代,在外交方面有天赋,这是特别大的优点啊!
第三个丑女叫孟光,其老公叫梁鸿。据史料记载,梁鸿特别欣赏品德高尚的人,他屡次对外宣称,说心灵美才是真的美。至于外表,只不过是丑皮囊而已!而巧的是,孟光的品德之高,心灵之美,在当地是出了名的。据说大伙儿都把她称为女版的舜帝。梁鸿一听说此女子这么符合自己的品味,立马就让媒人去提亲。等娶回家一看,发现这孟光人品虽好,可长得也太丑了点,跟画上的夜叉似的,于是有点后悔了。但孟光还是用自己的温柔和善良感动了梁鸿。
最后一个丑女没有名字,只被称为阮氏女。据说是东晋时期的人,典型的官二代。虽然丑,但想娶她的人却特别多。为啥?因为据说她眼光特别毒,特会做生意。所以很多人都把她当作摇钱树,希望娶了她回家后,创业致富。另外,还有些人看中了她家的官方背景,希望娶了她后,借着当官的老丈人的关系,在朝堂上能谋个一官半职的。怎么样各位,这四大丑女个个身怀绝技吧?难怪男人们争着娶她们呢!
作者简介:姜宗福,男,祖籍湖南岳阳,1969年9月出生于湖北石首。曾任湖南省临湘市副市长,主管旅游,因炮轰张艺谋、批评高房价和披露官场潜规则而走红。2010年5月6日调离行政岗位,任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院长助理至今。出版有长篇小说《官路》、学术随笔集《中华汉字随笔》、散文集《瓷禅一味》。
骚
——“颠覆说文解字”系列散文之四
姜宗福
选择一种古代的方式出行,即使读不懂《离骚》,至少可以感受诗人的苍凉。遗憾的是,湘江的航道堆满了岁月,拥堵不堪,已不能行船,我只能采用徒步的方式顺着现代的马路去赴一个重要的约会。屈原比我先行一步,他从楚国出发,边走边唱,以流水的速度丈量生命的里程。就在秦兵攻破郢都前夕,他在汨罗江边停了下来,开始等我,这一等,等了整整2285年。
我终于见到了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面黄肌瘦,衣衫褴褛,言谈之中充满了对楚国的绝望和担忧。楚国的恩恩怨怨我不感兴趣,我只想请教诗人一个有关“骚“字的问题。在古代,“骚”有两层含义。一层意思是说,跳蚤跳到马的身上,让马骚动不安,引申为事态的扰乱或不安定,如骚动、骚乱、骚扰等。古文和小篆的“骚”字,右半部的上边是一只手(又)或一个“叉”,下边是一个“虫”,以手搔虫正是这一意义的注解。另一层意思是指马因发情而引发的骚动。北方方言中,人们将性情勃发的雄性动物称作“骚马”、“骚驴”,引申开来,指人的举止轻佻、作风下流等。我真搞不懂,如此一个低俗的文字,凭什么博得屈原的亲睐,还要将他的诗作命名为《离骚》?我曾经为此去请教过司马迁,司马迁解释说,所谓“离骚”,就是离别的忧伤。他在《史记》中写道,屈原是一个“正道直行”的君子,忠心耿耿地为君主效力,却被小人进谗言离间,因而被楚怀王疏远以至流放。屈原离开朝廷却依然关心国是,他对当时小人得志、正人君子被排斥的政治暗局痛心疾首,所以“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这个正版的解释一直沿用至现在,因为猜得比较在理,所以没有遭到批驳。对此我始终持不同意见,既然是离别的忧伤,为何不取名为《离伤》,而偏偏要用一个放荡的“骚”字?
诗人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而是和我谈起了他伤心的往事。绝望的人在离开生望之前最大的心愿就是找一个陌生的听众毫无保留地诉说,对往事作一个交待,然后对生命作一个安排。眼下,我无疑就是他所需要的那个最靠得住的听众。
随着诗人的思绪,我走进了骚乱(混乱不安)的楚国。
那个时候要见屈原一面真的很难。当时他才20多岁,已贵为左徒,主管立法和外交。年纪是小了一点,但很能干,为了与秦国抗衡,他一手促成楚国和齐国结成了坚实的联盟。秦国是绝对不会容忍这样的联盟存在的,便使出了最阴的一招:离间。于是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间谍张仪出场了。他带了许多财宝出使楚国,大肆行贿。他骗楚怀王说:“楚国强大,秦国希望楚国不要进攻它。楚国如果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出六百多里土地作为补偿”。屈原是个明白人,苦苦相劝,希望楚怀王千万不要上当。楚怀王不以为然,认为秦国是有意巴结楚国,居然听信张仪的鬼话,真的和齐国断绝了合纵之盟,还把相印授予张仪,封他为相。干完这一系列蠢事之后,楚王派出使节跟随张仪去秦国受地。哪曾想,张仪一回到秦国就开始装病,一连三个月都不见楚使。楚怀王以为是张仪怪他和齐国绝交不够坚决,又派人去将齐王扎扎实实地辱骂一通。齐王挨骂挨得冤枉,一怒之下断绝了和楚的合纵之盟,回过头来和秦国结成了联盟。张仪达到了离间的目的,终于和楚使见了面,但出尔反尔,许诺的六百里变成了六里。楚怀王大怒,不顾屈原的反对,先后两次兴师伐秦,结果都被秦打败,丧失八万军队,还被占去汉中大片土地。秦两次大败楚军之后,怕齐、楚复交,又主动提出退还汉中之地的一半以求和。楚怀王恨透张仪,提出不要汉中土地,只要张仪人头。秦惠王本不同意,张仪却胸有成竹地说:“以我张仪一个人就能抵得上汉中的土地,臣愿意到楚国去。”张仪到楚国以后,再行贿赂。得了好处的高官们一番花言巧语,糊涂的楚怀王居然又把张仪给放了,还和秦王结下联姻的约定。等屈原使齐回来,说明利害,怀王想追回张仪,张仪早已走得无影无踪了。屈原指责楚王不该轻信小人之言。此时这些拿了好处的贪官们已经结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他们团结起来攻击屈原,楚王听信谗言,将屈原流放汉北。屈原很自信,他坚信楚王会找他回去。果不其然,公元前299年,秦又攻楚,取楚八城。打完之后秦昭王又使一计,“邀请”,怀王在武关相会。刚从流放地被招回国都的屈原力劝怀王不要赴会,但怀王的幼子子兰生怕得罪秦国失去秦王的欢心,竭力怂恿怀王前去。结果怀王一入武关,就被秦军扣留,劫往咸阳。国不可一日无君,楚国只好将送往齐国当人质的太子横接了回来,立为顷襄王。顷襄王上台以后被秦国打得很苦,害怕江山不保,谋划再与秦国讲和,遭到屈原的坚决发对,还旧事重提,责怪子兰不该劝怀王入秦,更不该怂恿顷襄王向秦国屈膝投降。子兰很不高兴,指使靳尚到顷襄王面前大肆诽谤屈原,说他和他的妃子关系暧昧,顷襄王龙颜大怒,屈原被第二次被流放。这一流放,他就再也没有回过郢都。他心情忧伤地顺江而下,过鄂渚(湖北武昌),入洞庭,溯沅水,经枉陼 (湖南常德武陵县),至辰阳(湖南辰溪),又折向东南,停淑浦,下沅江,再入洞庭,渡湘水,一路飘零,直飘到汨罗江边。一路上,他看到自己的祖国到处骚乱不堪,满目疮痍,而强秦步步进逼,楚国灭亡在即,心情极度苦闷,只能边走边吟来释放自己的心情……
我非常理解他的心情。谁都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祖国灭亡。在他的心目中,楚怀王就好比伯乐,是他发现了屈原这匹千里马。但千里马再优秀,如果受到了跳蚤的骚扰,会因骚动不安而使良驹的形象大打折扣。他最恨的就是这些楚王身边的这些跳蚤,跳蚤施虐,会乱朝纲,朝纲一乱,国家就会发生骚乱。在他的内心深处,他最渴望的就是楚王按照他的理想去实施美政,让楚王远离跳蚤的骚扰,让国家远离战争的骚乱。我想,这应该是他把自己的诗歌取名为《离骚》的真实原因。
究竟是不是这个原因,还要向诗人求证。正当我开口要问时,有消息传来,楚国的都城郢被秦兵攻破了。屈原哀呼一声投进汨罗江里,义无反顾,拉都没有拉住。一阵风穿过祭祀他的庭院,将他的灵魂拆成了若干个零件,很隐秘地分藏在楚辞的诗句中,一个字一个句就是一个清晰的细节,细节被思维链接,拔地而起,突兀成了一座灵魂的高山。高山之上,晾晒着波澜壮阔的《离骚》,引来无数代数以亿计的人们仰望,临摹的人太多,居然风行成为了一种“骚体”(古典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模仿屈原的《离骚》的形式得名),“骚人”和“骚客”从此取代了诗人和文人。这让“骚”字捡了一个大大的便宜。一个低俗的文字,经屈原灵魂和精神的打磨,轻而易举地上升到了高雅的殿堂。古人把《诗经·国风》的“风”字和《离骚》的“骚”字结合成“风骚”,代指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并引申为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后来又把形容一个人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被称之为独领风骚。要知道,那个时代拚命想获得“统领风骚”的荣誉该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啊!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可惜我们没有好好珍惜。坏就坏在一部分性观念比较开放的诸如柳永的著名“文人骚客”们,他们经常出入风月场所,让“骚体”去了不该去的地方。那地方,红尘女子都喜欢往自己身上喷洒香水,散发出一缕缕勾魂的香味。良家女子憎恨她们勾引自己的男人,最恨的就是那股香味,到了嘴边骂出来便成了如狐臭般令人妒忌得生厌、且最能引起男人内心骚动的“臊味”。古时候进妓院的除了有钱人,就数骚人(文人)居多,一开口文绉绉,被风尘女子们戏称为满口的“骚”(此处指《离骚》)味。“骚”与“臊”同音,久而久之,二者混为一谈,“骚”便取代了“臊”。风尘女子们扭扭捏捏走来走去,衣带生“风”,风中带“臊”(香味),简称“风骚”,“骚”又由雅变俗,成了放荡和不庄重的代名词。甚至社会上还流传着一个屈原之死与风骚有关的“狗仔版”。说的是屈原之死与偷情有关。他们的理由是,屈原写过大量的情诗,其中《湘夫人》最令人关注。从诗中可以推断,此女美貌惊人,而且比屈原拥有更高的地位;因为种种限制她无法与屈原公开见面,而只能和他在荒郊野外秘密约会。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女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楚怀王的宠妃郑袖。“湘”借指楚国,“湘夫人”也就是“楚夫人”。当屈原与“楚夫人”的暖昧关系被怀王知道后,促使他以政治名义放逐屈原,使他再也无法与郑袖见面。十几年后,楚怀王驾崩,为防止屈原与郑袖形成政治同盟,楚王室遵照怀王的遗命,派人对屈原进行了追杀。兵士们最终在汨罗江边抓住了屈原,将他刺杀后装进袋子,捆紧了之后压上石块投入江心,演出了一幕残酷的历史悲剧。当地百姓目击了这一谋杀过程,在当时的暴政下他们不敢说出真相,导致了“端午节”的起源:在纪念另一个楚国英雄伍子胥的日子(五月初五)里,举行哀悼屈原的祭礼,用赛龙舟隐喻当时追杀屈原的激烈场面;用包粽子来隐喻屈原被投入江中的悲惨事实——糯米饭象征着屈原的肉体,粽叶象征着装他的袋子,粽丝象征着捆扎他的绳索;而把粽子投入水里,则象征着屈原被人淹死的真相……
历史真的被掩藏在了风俗的背后么?
我宁可相信这不是事实,而是好事者刻意编制的伪历史。因为我不想糟蹋一部伟大的诗歌!
现在究竟还有多少孩子在读这部诗歌?
不知道,只知道网上不再流行这诗歌,只流行这样一首《骚之歌》:“周杰伦唱着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骚,忍不住怀念起杭州西湖的小骚骚。买部奔驰围着长安大街每天兜上十圈亮亮骚,牢房里到处是跳蚤好烦躁当然要发牢骚。刘德华年纪大了生意不好千万别闷骚,伟大的刀郎他想起了2002年的第一场骚……”
听到这首歌,屈原又该失眠了……
─── 资治通鉴有意思 ───
第13篇
如果天上掉馅饼,你敢接吗?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楚怀王,馅饼没接到,砸了一脑袋包。他像一个被张仪摆弄的小丑;但其实在历史上,楚怀王也曾是一代雄主。
他在位三十年,前十五年风光无限,后十五年昏招迭出。
如果你是楚怀王,你能够抵挡巨大利益的诱惑吗?
有两个人,深刻地影响了楚怀王的一生,一个是冤家对头张仪,一个是耿直忠臣屈原。一个用利益去引诱楚王,一个劝楚王克制贪欲。
贪婪,真的无法克服吗?
1
怀王元年,张仪当上秦国相国,这一对冤家登上了历史舞台。
怀王六年,楚军大破魏军,夺取魏国八座城池。楚将昭阳还没玩够,打算移兵攻齐。齐王担心,派陈轸去劝说昭阳。陈轸绘声绘色地讲了“画蛇添足”的故事(对,这个成语的出处就在这里),劝昭阳见好就收。
以此看,楚国从相国到国君,都是贪得无厌的主儿,得陇望蜀,利欲熏心。
这一年是公元前323年,这一年齐湣王继位,韩、燕两国纷纷称王,秦相张仪与楚、齐举行齧桑会盟。(这个齧桑就在沛县,是汉高祖刘邦起家的地方)
当时,秦、齐、楚三国鼎立,楚国也算一号,是战国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三大强国中,一个楚怀王,一个齐湣王,后来都身首异处,国破家亡。
怀王十一年,楚怀王作为纵约长,楚、赵、魏、韩、燕五国合纵伐秦。东周赐胙于楚怀王,表彰其征伐有功。这时的楚怀王,牵头搞了五国同盟,群殴秦国,虽然没有胜利,但是个人威望达到了顶点。
怀王十二年,任用屈原进行变法。
怀王十五年,屈原因谗言被罢官,任三闾大夫。屈原不得志,在忧愤之中写作《离骚》。所谓“离骚”,就是遭遇忧患之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这一年是公元前314年,很多国家的历史从此被改写:
这一年,是周赧王元年。周赧王在位五十九年,后来被秦昭襄王灭掉,他是周朝八百多年的最后一任国君。
这一年,齐国吞并燕国,燕王哙被乱军杀死,两年后,一代英主燕昭王回国继位;
这一年,也是楚国由盛转衰的一年,标志就是弃用屈原。亲小人、远贤臣,这是历代帝王昏聩堕落的标志。
第二年,张仪就来耍弄楚怀王。
2
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资治通鉴》周纪三
张仪来到楚国,跟怀王说:“如果楚国能够与齐国绝交,秦国就赠送商於六百里的土地,还送上秦国美女做你的娇妻。”
怀王大悦,群臣皆贺,只有陈轸哭丧着脸。
怀王大怒,说:“寡人不用一兵一卒,就得到六百里土地,大家都唱赞歌,就你板着个臭脸,吊丧呢啊?”
陈轸说:“咱们不但得不到土地,齐秦还可能联合对付楚国,大难必至。”
陈轸分析:“秦国看重楚国,是因为有齐国支持。如果我们和齐国绝交,楚国就孤立了,秦国凭什么还送你土地?张仪这家伙满嘴跑火车,肯定不兑现。咱们北边和齐国绝交,西边又招来秦国的祸患,两国都会发兵攻打我们啊。”
陈轸这一篇分析,简直就是神预言,分毫不差。
就像第一篇文章讲的,《即使你穿越回过去,你也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陈轸就像从后世穿越回来一样,提着怀王耳朵跟他说:你别在那儿美了,马上要倒大霉了。
可惜怀王不听。
怀王为何不听呢?可能有一个原因,陈轸是秦国投奔过来的。张仪做了秦国相国,他和张仪不对付,所以来到楚国。怀王估计心里想:你小子讨厌张仪,张仪支持的,你就反对,所以我也不能轻信你的话,别搅了俺的好事。
其实,陈轸给怀王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计策:不见兔子不撒鹰。咱们先假意答应,然后派人随张仪入秦,如果真的给我们土地,再与齐国绝交也不晚。这叫什么?用纳西姆·塔勒布的话来说,这就是“反脆弱”啊。咱们得了便宜再卖乖,到时候你想骂谁就骂谁。
但是怀王迷之自信,说:“闭上你那张臭嘴,你就等着请好吧。”于是他一边厚待张仪,一边与齐国绝交。
如果有人给你吹得天花乱坠的,往往不是馅饼是陷阱。而怀王将要被这个馅饼砸得头破血流。
怀王派使臣随张仪入秦。张仪佯装坠车,三月不朝。消息传回楚国,怀王不但不怀疑,还认为可能是自己的表态还不够彻底,于是派人去大骂齐国祖宗八辈。
之前已经绝交了,不通使者怎么办?楚王找了个勇士,借宋国的符节去见齐王,然后当面辱骂齐王。
看出来为啥需要勇士了吧?这是作死啊。齐王大怒,派使臣与秦国联合。怀王一分回头钱没见到,就断了盟国邦交,真是蠢得可以。
张仪得知事成,才上朝。他碰到楚国使臣,装模作样地说:“你们怎么还不去接收土地啊,从这儿到那儿的六里广袤土地,水草丰美,适合养鸡。”
楚使怒,回报怀王,说张仪把咱们玩了。怀王大怒,要发兵攻打秦国。
陈轸又来劝谏说:“不如割地给秦国,与之一同发兵攻打齐国,这样虽然我们失地于秦,但是还可以得地于齐。否则楚国大难临头。”
陈轸是高人,知道什么叫做“沉没成本”。你没有必要从赔掉的地方挣回来,应该投入到更有希望的未来。输了要认错,挨打要立正。
可惜怀王又不听,坚决发兵硬碰硬。秦军大败楚军,斩首八万,俘虏七十多名将帅,攻取了丹阳、汉中之地。
你看看,本来张仪送你六里土地,你嫌少,这回可好,主动上门给秦国送了六百里土地,不但损兵折将,还断了齐国邦交。
要说怀王就该吸取教训了呗?偏不,怀王倾全国之兵再次攻秦,战于蓝田,再次大败。
就像有的人投机失败,不是冷静反思,而是继续投入,期望翻盘。
两次大败,楚国元气大伤,这时候平时不声不语的魏、韩等国也来占便宜,楚国被逼无奈,割地求和退兵。
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
楚怀王的教训,给我们所有人都上了一课,什么叫做“一意孤行”,什么叫做“路径依赖”?就像今天,有的领导做了决策之后,不顾客观事实,总是一味地要证明自己决策的正确性。
三国时袁绍在官渡之战战败,有人对关在狱中的田丰说:“您要受到重用了。”田丰却说:“袁绍表面宽厚但内心猜忌,不相信我的忠诚,而且我多次因为说真话冒犯他。如果他得胜,一高兴,还能赦免我;打了败仗,心中怨恨,内心的猜忌就会发作,我不能指望活命了。”
老板为了维护自己的一贯正确,就会闭目塞听,最终害人害己。
现实不会因为你固执己见而有任何转变,只会对你啪啪打脸。怀王这一次挨打还没有把他打醒。
3
两年之后,秦国提出与楚国交换土地,怀王意气用事,说:“不用换地,把张仪那个兔崽子交给我,我就免费献出黔中之地。”
张仪主动来楚,被投下狱,但他提前贿赂了楚国大臣靳尚。靳尚劝怀王的宠妃郑袖,说秦国要用土地和美女换回张仪,这西域美女要是来了,国色天香,楚楚动人,夫人你就会被冷落了。
这一条切中要害。争宠就是要她的命啊。
郑袖于是开始吹枕边风,当然不会说自己的事,也是冠冕堂皇,说如果大王要是杀了张仪,秦国必然来大举进攻,到时候秦为刀俎,我为鱼肉了。
看到美人哭得梨花带雨,怀王怂了,于是赦免了张仪,反而厚礼待之如故,和秦国重归于好。
怀王外有靳尚受贿,内有郑袖嫉妒,朝里朝外没一个贤臣,怎能不败。
关于这个郑袖,《战国策》中还有一段精彩的故事——魏王送给楚怀王一位美人,怀王很喜爱她。郑袖表面上善待魏美人,私下对魏美人说:”大王不喜欢你的鼻子,你以后见到大王,不妨遮掩一下。”魏美人照做了。郑袖反过来就对怀王说:“魏美人嫌弃您有狐臭,所以才每次见您都捂着鼻子。”怀王大怒,将魏美人处以劓刑。
郑袖这个人才,窝在后宫都屈才了。她这套两面三刀的本事,跟魏国相国公叔痤和庞涓有一拼啊,都可以去当相国了。
之前讲过,上不明则下不治,相不贤则国不宁。国君昏暗无能,就会有无数小人围绕在身边。如果一个公司风气不正,那一定是老板身上有一堆问题。
张仪归秦之后,秦惠王死了,秦武王继位。张仪不受待见,借机去了魏国,得以善终。秦武王力能扛鼎,结果“绝脉而薨”,在位仅三年。武王无子,弟弟嬴稷从燕国回秦继位,是为秦昭襄王,其母宣太后主政。
宣太后就是《芈月传》里面的芈八子,她是楚女,所以亲善楚国,楚国和秦国迎来了难得的蜜月期。
怀王二十三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楚国虎躯一震,趁越国大乱之机灭掉越国,设江东郡,楚国疆域版图空前辽阔。这时候楚国有点回光返照的意思。
怀王二十五年,秦昭襄王亲政,与楚怀王会盟于黄棘,秦国归还楚国上庸之地。
秦楚复合,屈原却不赞成,受朝中奸人谗言所害,他避地汉北,做《九章》。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果然不出屈原预料,秦楚的蜜月期没有多久就完了。
4
怀王二十七年,在秦国作为人质的楚国太子,因私事杀死一位秦国大夫,然后畏罪私逃回楚国。冲动是魔鬼啊。
楚怀王自己是蠢蛋,也被自己的儿子实力坑爹,因为太子激情杀人,秦楚关系迅速恶化。
第二年秦国来报复,纠集齐、韩、魏联合伐楚,楚将唐蔑阵亡,是为垂沙之战。第三年,秦军攻陷新城,斩首两万,杀楚将景缺。
国外强敌侵扰,国内危机四伏。楚国发生“庄蹻暴郢”的叛乱,楚国四分五裂,国内动荡不安。
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写信给楚怀王,相约武关会盟。
秦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弟兄,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
昭睢、屈原都劝谏说:虎狼之秦,不可相信。怀王的另一个儿子芈兰,却劝老爸你大胆的往前走。(你出事了还有我呢)
楚怀王再次被儿子坑了,最终去了武关,结果被屈原不幸言中。
秦国扣押怀王,索要土地。这一刻,楚怀王倒是颇有血性,坚决不从,要钱要地没有,老子要命一条。
在秦国被囚禁了两年,楚怀王虎口脱险,逃到赵国。当时赵主父在代地,国内没人敢做主接受怀王的政治避难。他只好转道魏国,结果被秦兵追上,像捆小鸡一样抓回咸阳。
在秦第三年,楚怀王病逝,遗体被送还楚国,“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
项羽的谋士范增说:“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所以,秦末的起义将领都打着楚怀王的旗号,陈胜、刘邦、项羽也都是来自于楚地。
怀王死后,齐、韩、魏、赵、宋五国联军伐秦,打到盐氏城而回。五国联军中并没有楚国,而且他们也不算是为楚王报仇,只是来捞取好处,秦国归还韩国武遂,归还魏国封陵。
楚王客死他乡,后继之君居然没有一点血性,不想着为父报仇,真叫人悲哀。
魏惠王曾问孟子:“老头,不远千里而来,对我国有啥利益啊?”孟子说:“国君成天念叨什么对我国有利,大夫就会念叨什么对我家族有利,老百姓就会念叨什么对我自身有利。上上下下,都为利益而争夺,国家就危险了。”
怀王自己贪利忘义,所以他的儿子们也都是唯利是图的人,他身边也都是些阿谀奉承的小人,难得有屈原、陈轸这样的忠臣谋臣,他也不能用,他的悲惨下场,怪不得任何人。
庄子曾讲过一个故事:他看到有一只鹊,手打弹弓,正准备射杀时。他看见一只蝉,因为得到一块荫凉而忘记了自身安全;螳螂正在准备攻击这只蝉,因为见到猎物可得而忘记了自己的形体暴露;鹊见螳螂有利可图,因贪利而忘掉了自身的性命。庄周见此情景,突然想到自己,是不是也是贪利忘身呢?
怀王合纵六国,东平越乱,扩土千里,仍不知足,因贪利受蒙蔽,最终失国丧身,徒留历史空叹。
5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司马迁对于楚怀王的评价最为贴切:怀王不辨忠奸,内被郑袖骗,外被张仪欺,疏远屈原,轻信奸臣,结果是兵挫地削,亡国六郡,客死秦地。
我们试想,如果怀王选贤任能,重用屈原施展抱负,屈原还会不会有那么多的愤懑,还能不能写出《离骚》这样的传世名篇?
文章憎命达。苦难人生,坎坷经历,反而是诗人的宝贵财富。作为华夏子孙,我们反而应该感谢楚怀王的昏庸无能。
楚怀王客死秦国之后,屈原被逐。他来到江边,披头散发,面色憔悴,一边走,一边悲愤长吟。
一位渔翁看到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
屈原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所以我被放逐。”
渔翁说:“一个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对事物的看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能随着世俗风气而转移。举世混浊,你为什么不一起随波逐流?众人皆醉,你为什么不吃点残羹剩酒?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般的品德,而使自己讨了个被流放的下场呢?”
渔翁是智者,屈原是高士。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身躯的人一定要掸去衣服上的尘土,有谁愿意以清白之身,而受外界污垢的玷染呢?我宁愿跳入江水之内,葬身鱼腹之中,也不让自己的清白品德蒙受世俗的污染!”
于是,屈原投汨罗江以明志。
屈原这纵身一跃,成为中华文明历史上永远的丰碑。
楚怀王轻信张仪、郑袖,让天下人耻笑。可是我们扪心自问,能不能比他做得更好?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利”字,左为“禾”,右为“刀”,收割庄稼,得利得财。但如果一味贪利忘义,就会割伤自己。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天上不会掉馅饼,其实都是陷阱,人为何自投罗网,因为利令智昏。
曾经碰到一个老人家,眉飞色舞地说起自己买的一个投资产品很赚钱,我当时就劝他赶紧撤出来。无奈交浅忌言深,人家不信啊。后来不久,果然暴雷,老人家心痛万分。
不贪小便宜,不会吃大亏。
与诸君共勉。
▽ 关注不迷路,每天读好书 ▽
北山读书
楚怀王客死他乡,第二年也有一位一代英主,落得个活活饿死的下场,他是谁?且听下回分解。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