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狐臭基因和血型基因(狐臭基因是显性还是隐性)

时间:2024-04-22 15:00:14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你知道蚊子喜欢叮哪种人么?

特殊品种

你知道蚊子最喜欢叮咬哪种人吗?两个人待在一起的时候,为什么蚊子只咬你吗?很多人认为跟你的血型有关,或者跟你的皮肤好有关,其实这些说法都是错的,看到最后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

花蚊子

众所周知,蚊子是世界上杀死人最多的生物,平均每年有七亿人因为蚊子叮咬而患病,其中100万人会死亡,这是一个极其可怕的数字。蚊子咬你一口,你认为起了个包不会太在意,实际上真的有那么简单吗?据研究报告显示,蚊子是有自己的触觉系统,他的体内有一种叫加热体的东西,能让它感知温度,所以对温度十分的敏感。另外,蚊子还喜欢带有狐臭的人,因此蚊子爱咬你跟血型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对你的体温和气味情有独钟。比如一个经常爱出汗的人和一个不爱出汗的人相比,那么蚊子更喜欢爱出汗的那个人,因为人类的汗液中含有大量的氨基酸,而这就是蚊子最爱的味道。

蚊子结构

其次,蚊子嘴上一共有六根吸管,最外面的两根非常的锋利,可以轻松穿透我们的皮肤表层,然后开始疯狂地吸血,在这过程中,蚊子会在我们皮肤周围喷出一种唾液,这种唾液里有一种叫凝血剂的成分,不仅可以防止血液凝固,还能增加其流动性,让蚊子更好地进食。并且唾液中含有一种麻醉剂,让我们被咬食后没有任何感觉,同时在咬我们的过程中还会向人体中传送唾液。如果这只蚊子没有叮咬过其他带有病毒和细菌的人,证明你的运气很好。如果这只蚊子叮咬过感染了病毒的人或者是动物,很有可能通过蚊子的唾液直接传染给你。说到这是不是皮肤感到一阵痒那么你们夏天是怎样防蚊子的呢?

花几百块基因检测癌症风险,是科学还是算命?

花个几百块钱,提供点唾液,就可以检测出各种疾病的风险,还能知道你的祖先来自哪里,性格有哪些特征?

这件事到底有没有科学道理,还是和算命一样的玄学生意?

几年前我做过一次,记得里面有好几个基因点位风险,而且说我酒量差,但是节奏感好。

特别是节奏感一项,让五音不全的我顿时信心满满!

但是仔细了解基因检测现阶段的技术发展,才知道几百块钱的检测,基本上是一门玄学生意,现阶段我们对基因的了解程度,还有检测技术,根本说明不了什么。

如果真要检测出一点靠谱的可信的结果,那费用至少几十万,而且还不一定有用。

为什么呢?

这得从基因说起,我们每个人有30亿的碱基对的数据,而现在几百块的费用会测多少对的碱基呢?有的测二三十万对,有的测七八十万对。就按六十万对算,也只相当于测序了全基因组的1/5000。

那什么碱基对才能放入这1/5000呢?只有SNP基因,也就是单核苷酸多态性。

DNA中,SNP位点一共5300多万个。5300多万个在DNA上可能的差异点,究竟哪些点是只需要变一个,就能明显观察到生物性状差异的呢?其实非常非常少。

现阶段科学界明确有因果关系的也就那么两三个,比如比如说,镰刀性贫血症就是其中之一。它是由第11号染色体HBB基因的第17个碱基,由腺嘌呤(A)突变成胸腺嘧啶(T)导致的。

这种单点检测的确有意义。但是5300多万个SNP位点,能只测一个就发现问题的实在没有多少。

其他几乎全部的SNP位点,都是统计学意义上多个组合在一起才和某个性状有相关关系。

比如,二百多个SNP位点形成一个大集合,与肝癌的发病率有一些统计相关;还有另外100多个SNP位点形成的集合,和直肠癌的发病率有一些统计相关

但是这二百多个,100多个基因检测公司会全部去检测么?并不会,他们只会检测前4-5个,或者10-20个。不然需要测的内容太多了,成本上也不划算。

不仅如此,这里还和这家公司选取哪个科研成果也有关系,今天有一篇论文说肝癌是和这200个点位有关系,明天又出来一篇论文说不对,是和另外三百个有关系,再后天又来一篇论文说你们都不对,其实是100个。

就算研究可信,这家公司选的10-20个点位也运气好,最后得出的结论其实一样也不大。

很多研究的结论是肝癌发生率提升一倍,很可怕是不是?

其实一点不可怕,这个20%是在肝癌基础发生率上提升20%,现在肝癌的发生率是十万分之23%,就算提升一倍也是变成十万分之46%,十万分之46%的概率,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都还太远。

所以这么几个环节下来,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样的检测都没什么意义,不确定性太多,而且当你看过上百人的检测报告里和健康风险相关的那部分后,就会发现,每个人测完了大致结果都差不多。

比如,100多种疾病风险提示里,有一半以上都检测到了变异的位点,患病风险高于平均值的可能100项里有20多项。这些病听着都挺邪乎的,比如克罗恩病、口腔癌、癫痫、肾病、黄斑变性、脑动脉瘤、高血压、溃疡性结肠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散发性心房颤动、静脉血管栓塞、红斑狼疮等等,比普通人患病的风险倍数从几倍到十几倍不等。

但是这些病本身的基础概率极低,十万分之都是少的,有几百万分之一的罕见病,你提升个十倍也没啥可怕的。

而疾病筛选,还算是这类检测里相对靠谱的部分,至少有科学研究支撑!

剩下的祖源分析和生理心理特质分析的可靠度还远远比不上健康风险的分析。

因为人类从非洲到欧洲到亚洲,越是往后走,分叉树越多越乱,现在主流科学界都在研究欧洲和非洲起源,一方面这两个相对容易,另一方面研究主力都是西方科学家。

至于东亚的这类研究,不管是定义和结论都很少,都是用一些不靠谱的科研结果自己猜的。

至于性格分析就更假了,性格和基因的关系,科学界甚至已经开始反对了,性格是后天养成占大多数,先天基因影响极少,你测个一点点的点位就像了解性格倾向?这和算命一样,甚至不如算命呢。

至于血型、乳糖耐不耐受、酒量大小、有没有狐臭、耳垢是干的还是湿的,这些不用测你也早就知道了。

所以现阶段的技术水平和科学研究的进度,除非你花个几十上百万做个全套基因组检测,再配合现在主流科学界的一些研究共识,是可以得到一些相对靠谱的疾病筛查。比如艾吉丽娜朱莉做得那种。

但是几百块的基因检测,就算是娱乐项目也要谨慎——因为你的基因数据泄露风险在这里。

人家要是倒闭前把你基因数据卖掉了,你的数据十几年后出现在一家保险公司手里,他告诉你保险费涨三倍,因为你这个里面某某疾病比人家高好多。

你说冤不冤!

人种是怎样形成的

据报道,根据美国人口普查的最新预计,到2024年,白色人种在美国的人口中占比将首次小于50%。那时,美国将呈现出更加多元、均衡的种族格局,这将对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类的由来,种族的形成,曾是近代几个世纪中使人最感困惑的问题。

在15世纪以后,由于航海交通事业的发展,西方一些国家向外寻求市场和原料基地。当他们把从非洲聚敛的大批财宝运回国内,并将第一批形态迥异的非洲黑人运至英伦三岛及葡萄牙的里斯本后,立刻轰动了整个欧洲。人们惊疑:这些非洲黑人也同是亚当的后裔吗?可翻遍了整本《圣经》,也得不到答案。

同样属于人类的大家庭,然而,不同种族的人们在外观上还是有着显著的区别。事实上,如果世界上真有什么“造物主”,那么,它为什么会如此“造人”,也是至今人们的认识难以说清的问题。

林耐最早提出四大肤色人种划分

对人种进行划分,并标明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首推林耐。林耐是18世纪的一位瑞典博物学家,他在幼年时就对形形色色的自然生物发生浓厚的兴趣。1735年他写出了《自然体系》一书,对植物、动物包括人在内进行了系统的分类。林耐的分类方法,即以种为单位的等级划分,至今仍被生物界广泛应用。他首先按照形体结构相似、生理机能相近的分类原则,将人类同高等灵长类的猿类划在同一类中,然后又将彼此间可以通婚并能正常生育的世界各种肤色的人种划归为统一的智人种,即具有同等智力水平的同一物种。在种级以下,他又根据不同肤色的人类的地理分布,将全世界的人进一步划分为4个地理亚种,即亚洲黄色人种、欧洲白色人种、非洲黑色人种、美洲红色人种。

林耐的人种划分奠定了人类科学划分的基础。但是他的四大肤色人种的地理亚种区划却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了不少问题。

原来,人种肤色的分布与世界各大洲的区划并非完全一致。例如,亚洲人的肤色并不都是黄色。亚洲南部的印度人,其肤色的浓重程度与非洲北部靠近地中海沿岸的人群的肤色相比,更深、更重。至于美洲的红色人种一说,早已废除不用,因为美洲原始居民——印第安人的肤色为棕黄色而非红色。红色一说可能是15世纪欧洲人初来美洲时,因见到印第安人在宗教活动中有用红土涂身的习俗而误认为印第安人是红种人。

1775年,即在林耐的四大人种区划提出40年之后,德国自然人类学家布鲁门巴哈又在他的《人类的自然变种》一书中,公布了一个新的人种划分方案。布鲁门巴哈把全世界的人分为五大人种,即:高加索人种、蒙古人种、马来人种、尼格罗人种(初称埃塞俄比亚人种)、美洲人种。

头型、毛发等都曾当作划分标准

布鲁门巴哈及后来的许多人种学家,均感到使用肤色区分人种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人群肤色的梯度变化是连续性的,互相过渡的,很难找出一条明确的界线。于是,人们试图从其他途径寻找划分人种的标准。

时墨庄先生在《千姿百态的人种》一书中讲到,1842年,瑞典人体学家雷求斯首先利用头骨测量方法对欧洲人的头型进行了测量。在使用一套严格测量标准后,测出的结果是,在北欧人群中,长头型的出现率较多;在欧洲南部的人群中,中头型及宽头型的出现率较多。但是当这一方法被推广应用到非洲地区时,却出现了问题。在非洲中、西部,黑人的头型也居然是长头型居多,而且其指数比起欧洲北部白色人群来或许还要更高些。

19世纪时,法国人类学家托平纳对人类的鼻部作了测量与观察,并建立了鼻长宽指数。测量结果表明,欧洲人多属狭鼻型;非洲人多属宽鼻型;而亚洲地区的人多属中鼻型。但是后来人们发现,鼻型的变化也是一种适应性的人种特征。在寒冷干燥的地区,窄而狭长的鼻子是一种有利适应的形状;相反,在热带潮湿地区,短而宽的鼻子,则有利于热气的呼出与散发。而世界上鼻子最窄的人是生活在亚洲最北部的寒带地区的爱斯基摩人。

与此同时,德国的生物学家海克尔观察到,人类头发的自然形状有3种类型,即直发、波发与卷发。并指出亚洲的蒙古人种多为直发;欧洲的白色人种多为波形发;而非洲的黑人多为卷发。但进一步的观察表明,卷形发便于空气的储藏,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成为良好的隔热体,对头部有保护作用。因此,不仅非洲热带地区的黑人有卷形发,而且太平洋西南岛屿上的新几内亚、美拉尼西亚等部落中也都有卷形发。而波形发也不仅存在于北欧大部分地区的人群中,在澳大利亚土著居民中也极为多见。

此外,在近代人种学上,眼形、眼色、耳廓外形、牙齿包括耳垢、基础代谢等凡是可以观测到的人体形态特征,几乎都曾用来试作划分人种的标准。其结果怎样呢?

拿眼形来说,在对比中人们发现,在上眼睑上出现内毗褶是蒙古人种的独有特征,故称作“蒙古褶”,被认为是对生活在草原风沙地区的人具有保护作用的有利适应特征。但是近年来又发现,远在南非地区的布须曼人的眼部也有类似“蒙古褶”的构造特征。

关于眼色,世界不同人种的眼睛有蓝、灰、黑褐等色。眼色的变化与肤色的变化一样,也与外界环境有着一定的联系。比如在阳光充足、折射强烈的沙漠、雪原地区,具有较多色素覆盖的深眼色就像一个人戴了墨镜一样,对眼睛有一定的防护作用;而在光线暗弱的地区,浅眼色要比深眼色具有更高的视觉分辨力。

耳垢是耳道内皮脂腺的分泌物,对耳器官有保护作用。在蒙古人种中,耳垢多为黄灰色,干燥,气味小;而在非洲人种及欧洲人种中,耳垢多为黑褐色,潮湿,呈粘液状。人的体味,特别是腋下狐臭,以白色人种为最浓,黄色人种中最少。通常有腋臭的人,其耳垢是粘液状的。

血型、指纹等同样无法确切区分

上述人种特征的划分,似乎可以互相补充,然而它们又是相互交错的,它们彼此独立地分布,其地理分布的多样性,构成了人类种群的差异性,彼此间难以找出一种规律性的内在联系。

在经过多年努力和认真总结之后,人们初步发现,肤色、头型、鼻型、眼型、发型等都是人体的外部性状。也就是说,它们是经常与外部环境相联系、并受到外界适应性影响的表面性状。那么,是否可以找出一些不受外部环境影响的内在特征,即非适应性特征,作为人种划分的标准呢?

20世纪初,血型发现以后,许多人都对利用血型划分人种抱有希望,因为它很可能不像肤色等人体表面特征那样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但是测试与统计的结果是,在世界各大人种中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A、B、O、AB等4种血型系统遍布世界各地,只是其数量比例略有不同。在欧洲地区的人群中,A型与O型量较多,B型量较少;在美洲的印第安人中,O型量最多,A或B型量较少;在亚洲地区的人群中,B型量最多;在澳大利亚地区的人群中,则主要是A型与O型;在非洲地区的黑色人群中,多为A型和B型。

在人体皮肤表面,特别是在指掌上生有明显的皮纹,构成一定的纹路与图形,它们也曾被用作人种划分或识别人体的特征。指纹的花型大体可分3种,即弓形纹、箕形纹与斗形纹。弓形纹是从一端开始横向另一端的平行弧线;箕形纹则是从一端开始折向同端并不封闭的纹线,即一端开放、另一端封闭的折线;斗形纹是由许多近似同心圆迂回形成的纹线。经过人种学家的分类统计,3种指纹的花形在各人种中都有出现,但其出现频率各有不同:在亚洲蒙古人种中,斗形纹出现频率最高,约占指纹花型的50%左右;在欧洲白色人种中,箕形纹的出现频率最高,约占指纹花型中的50%-60%;在非洲黑色人种中,弓形纹的出现频率最高,约是其他人种中弓形纹出现频率的两倍。因此,运用指纹特征,也不能进行严格的人种划分。

创客杂志为您选编:

领略前沿科技,探索未知世界

请关注微信号创客杂志(chuangzazhi)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