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灵宝哪里可以去除狐臭(灵宝哪里可以去打疫苗)

时间:2024-04-22 09:18:45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赵祯啊赵祯,叫你一声明君你敢答应吗

1

汴梁皇宫里一切都有,唯独没有明亮的童年。从记事开始,赵祯就在严加管束下长大。作为宋真宗唯一的子嗣、大宋帝国将来唯一的继承人和储君,赵祯一举一动有有人盯着,没有半分任性的可能。脱掉鞋袜在宫城的地面上赤足行走,可能就算是唯一的乐趣。

玩伴?不存在的。赵祯身边每天来来回回的,只有比他个子高出几头的太监宫女。父亲真宗一堆妃嫔,生了五个儿子一个公主却全部早夭,四十二岁才如获至宝地终于迎来赵祯。赵祯本来盼来一个妹妹,开心地以为可以跟他一起玩,但他五岁时妹妹就因为体弱多病而被送进道观,最终也还是没有活到成年。于是没有兄弟姐妹的赵祯,一直以来都是皇宫里唯一的小孩,几乎没有跟同龄人见面的机会,孤独到不知道什么是孤独。

作为储君自然需要着力培养,毕竟整个国家的锅,今后都要他一人来背。于是为他选择的太傅,无一不是德艺双馨的饱学宿儒。目标很明确,就是要用一千年来的儒学积淀,造就出一个安邦定国的明君。

明君自然要稳重,所以即便是嫡母刘皇后,对他也少有和颜悦色的时候。尚书孙奭讲课,只要发现赵祯心不在焉或是用脚敲打床沿,立刻就停下来“拱立不读”。无形的压力迫使九岁的赵祯保持正襟危坐、仪容端庄,以致于后来在他面前变戏法,他也能做到神情庄重、一丝不苟。严肃紧张是百分之百的,活泼是一丝一毫也没有的。

赵祯的嫡母是皇后刘氏,但负责从小养育他的却是杨妃,因此赵祯爱的是杨妃、敬畏的是刘氏。直到刘氏也去世,赵祯才知道刘氏并非自己的生母,为先皇看守陵寝、一年前去世的李宸妃才是自己的亲身母亲。二十三岁的青年人悲不自禁兼怒不可遏,命兵马包围刘氏外戚的宅院,一旦发现李妃有被毒杀嫌疑,立即以刘氏满门血祭生母。

开棺后赵祯看到自己母亲的遗容面色如生,身上冠服与皇后无异,于是潸然泪下,说:“大娘娘(刘氏)平生分明矣。”当即撤去兵马,以后待刘氏一族亲厚更甚往日。

天子一怒,血流飘杵。刚刚遭遇人生最大的欺骗,却仍然不以威权迁怒于人,原因除了宿儒们十余年来的谆谆教导之外,或许更应该归功于赵祯天生温厚宽恕的性情。否则在痛哭生母时的一念之间,已不知有多少姓刘的和不姓刘的身首异处、血流成河。

2

从真宗朝到刘氏朝再到赵祯亲政的三朝元老们,发现这一届的官家,与原来有不小的差别。

宋真宗嗜酒,饮酒三斗而能面不改色。不仅独酌,他还履召大臣入宫对饮,喝到日上三竿也是常事。酒能娱人亦能伤人,真宗的子女几乎统统早夭,唯一活到成年的赵祯也体弱多病,或许也与酒不为无因。况且从小赵祯就被灌输纣王酒池肉林的反面教材,所以赵祯不像父亲一样无酒不欢。

虽然自己不饮,赵祯却喜见平民畅饮。一夜他在睡前听到远远传来喧腾的乐声,宫人告知“此乃樊楼百姓饮酒乐声也”,赵祯非常高兴,“得百姓长如此足矣!”不以自己的好恶去干涉他人的好恶,不说一国之君,便于常人而言也为难事。

刘氏对他保护极为上心,赵祯娶皇后之前,起居举止都被刘氏严加看管,避免过早沉迷女色而伤身。娶皇后时赵祯本来心仪绝色的蜀女王氏,但刘氏却假公济私将王氏许给了自己的刘家子弟,赵祯最后被迫立姿色平庸的郭氏为后;第二次立后时赵祯已经亲政,属意的张氏却又被大臣们否定掉,最终只能立“貌丑不至惑君”的曹皇后。

自己不能决定自己的皇后,倒也不是赵祯一人的悲哀。赵祯宠爱的尚美人和杨美人,被大臣们强逼着遣出宫去,理由是不利于赵祯干正事。眼看一年一年过去赵祯子嗣全无,大臣们又进谏要赵祯全面撒网才可能重点捕捞……在后宫呆得久一点被骂荒淫好色,迟迟没有子嗣又被臣下指责不为社稷大局考虑,赵祯也是难做。

何况赵祯不爱吃也不爱穿。他喜欢吃海鲜,秋初的京城有蛤蜊上市,有臣下欲进献此物。赵祯问他价格多少?回答一枚一千钱,共献二十八枚。赵祯说我常常告诫你们不要奢侈,现在一动筷子就费钱两万八,“吾不能忍”。朝臣在他生病时进宫奏事,发现赵祯盖的被褥颜色黯淡多日未换,赵祯说我在宫中这样已经足够了,这都是民脂民膏,“可轻费之哉?”

自己不爱奢侈,赵祯却常常厚赏嫔妃和臣下,并不是一个吝啬的领导。遇到水旱灾害,他还会从专门供应宫中的内库中拿出二十万绢以赈灾。自奉甚俭而厚待他人,赵祯就算一开始是装,后来也习惯成了自然。

不为财死不为食亡,可人总要活一口气吧?京城开宝寺的灵宝塔遭遇火灾,谏官余靖强烈反对赵祯重建此塔,理由是节省开支。余靖体有狐臭,时值盛夏又隔得近,一阵阵的汗臭味快将赵祯熏晕了,而且口水甚至都喷到了赵祯的脸上。

常人都不能忍,但赵祯忍了。他居然忍到余靖畅所欲言之后,才回到内廷呼吸新鲜空气,“险被一汗臭汉熏杀,喷唾在吾面上。”人说唾面自干,可如此能忍的有几个皇帝?

据南宋吴曾的《能改斋漫录》记载,柳永虽然考中进士,但不待见他“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言词的赵祯,却在放榜前黜落下柳永,还斥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千年以来,这都是赵祯气量狭小的论据之一。

其实柳永应试时,大权都在临朝的刘后手中,名义上的君王赵祯不过宫中一少年,取谁不取谁完全没有发言权。而亲征后的首场科举,赵祯就取屡试不第的柳永为进士。若赵祯真的对柳永有看法,怕是柳永再活几十年,也不要想金榜题名。

所以无论酒色还是财气,这些庸人的弱点,很难在赵祯身上寻出端倪。他自幼受的就是圣贤教育,他克制又克制,无非是为了做一个儒家经籍中翻来覆去所描述的:明君。

可是明君没有那么容易,才会让人特别着迷。

3

明君有许多的标准和注意事项,有所不为有所必为。赵祯之前的众多帝王,许多为所欲为的就都站到了明君的对立面。而赵祯从小开始,就一直被引导向着明君的方向努力。

明君要勤政爱民。赵祯亲政以后改变之前刘氏单日才上朝的惯例,恢复每日上朝问政的旧制,对百官奏章亲自览批。他对臣下说,“朕受先帝之托,处理天下政务,怎么敢贪图安逸?”宋真宗大兴土木修建玉清昭应宫,后来被火焚后臣下请赵祯在遗址上修建御花园,赵祯说我继承先帝的苑囿已经觉得够宽广了,又有什么必要浪费民力修花园呢?即便是辽国发生饥荒、大批辽人逃亡宋朝求食,赵祯也下诏用唐、邓两州出产的粮米救济辽人,“皆吾赤子也,可即赈救之。”

明君要能纳谏。欧阳修批评他贪爱女色,包拯批评他任人不当,他统统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唐太宗在魏征生前表彰他善谏,死后却连魏征的墓碑也捣毁了,可谓秋后算账从来不晚。没有子嗣是赵祯中年之后的伤心事,监察官张昇讽谏他“陛下乃孤寒”“唯有一班后妃”,赵祯回宫后与皇后相对而泣、泪水涟涟。但即便是触及心头最痛的情形下,赵祯也没有把张昇就此像韩愈一样贬去天涯海角。

明君要能知人善任。赵祯一朝,名臣辈出:范仲淹、富弼、韩琦、文彦博、欧阳修、吕夷简、包拯、王安石、司马光、苏辙、狄青……嘉佑二年之时,唐宋八大家中的六大家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和曾巩齐聚汴梁,这一年的科举388名进士中最终9人官居宰辅,被誉为千年第一榜。

明君要有容乃大。因言获罪在其他时候层出不穷,在赵祯治下却难得一见。蜀地一名屡试不第的老秀才献诗成都知府,“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不说在清朝是百分百掉脑袋的反诗,即便神宗朝遭遇“乌台诗案”的苏轼,惹祸诗文的尺度也比这小太多。而赵祯只是淡然视之,说这只是老秀才发牢骚想要做官,没必要惩治,给他个小官让他试试去。

明君不嗜杀。除了继承从赵匡胤开始“不杀士大夫”的祖训之外,赵祯更要求臣下慎刑轻杀,“朕未尝咒人去死,更不敢滥用死刑。”臣子吕觉办案有功却未升职,赵祯专门跟他解释,说我还会派你做别的事,做得好自然会升官,若是因查案就获升职,“朕恐小人之徒望风希见,妄加他人深罪。”

明君不问鬼神。汉武帝好巫术以求长生,唐太宗嗜丹药也求长生,赵祯却不学他们。即便中年膝下无子,他又想有继承人得要命,赵祯也没有求助于术士乱吃药。他五十四岁驾崩,寿命虽然不算长,却也不是死于术士所进的丹药。

最后,明君还不嗜好明君的名声。行百里者半九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才是真正的明君。宰相吕夷简曾经当面称赞他,说即使古代的圣君贤主也不过如此,赵祯羞涩地回应到:不要对外人宣扬,否则容易显得我沽名钓誉。后来个人点赞更是变成集体点赞,群臣接连五次上表,请赵祯自己给自己加上“大仁至治”的尊号,但终于都被赵祯推掉了。赵祯表示:朕做得不够,受之有愧。

至于宋真宗搞的泰山封禅,赵祯更是不去模仿。就收敛自己的欲望而言,古今没有几个帝王能与他相提并论。

4

客观而言,赵祯成为这样的明君,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赵祯亲政时,其实是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赵氏皇族与文官集团分享权力、相互制约。赵祯远远达不到明清帝王一言九鼎的专权程度,所有才有人评价他“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这其实就是公元十一世纪时的君主立宪制。

后代看赵祯,既有觉得他仁德盖世的,也有觉得他窝囊平庸的。他治下的大宋,也确实有许多问题,比如冗官冗军、米价腾飞;他的庆历新政半途而废;对辽国和西夏虽然没有割地却有赔款;文治虽然成就斐然,但武功似乎相差得太远……

然而很多人都忘了:赵祯是以百分之百儒家标准打造出来的明君。他的一切,从小就统统被打上了儒家的痕迹。而那种杀伐决断眼睛不眨的皇帝、那种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皇帝、那种对自己狠对别人更狠的皇帝,都不是讲究温良恭俭让的儒家、重视守成远超进取的儒家、习惯以书本去指导现实的儒家能制造出来的。何况赵祯天性温厚,更是没有半分成为西夏李元昊的可能。李元昊虽然是开国之君,最终也因强占貌美儿媳而被怀恨的亲生子刺杀而失去了鼻子。

人贵有自知之明,对于一举一动都系国家命运的帝王而言,自知尤为可贵。赵祯明白自己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再加摆脱不掉的种种限制,不可能是争战杀伐开疆拓土的雄主明王,只能是兢兢业业的守成之君。他清楚自己治国御民尚且时感捉襟见肘,要改弦更张尽除社会弊端,更加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为了求治而好大喜功、妄动干戈,越爱民可能反而越害民。而不折腾的智慧,赵祯之后的神宗和哲宗都没有。

赵祯的治下或许不完美,但没有酷吏、没有文字狱、没有连年刀兵、没有修运河修长城修宫殿运花石纲的徭役,却有纸币交子、有活字印刷指南针和火药、有宋朝三百年最出色的一批文章。元人编撰的《宋史》评价他:

在位四十二年之间,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国未尝无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类之气。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

赵祯不仅是一个好人,更是两千年来最符合儒家标准的明君,从宋到清再到如今,希望活在赵祯年间的大有人在。就“仁”一字而言,数千年帝王里,没有第二个比他做得更到位。

所以赵祯驾崩之后,臣下给他的庙号是“仁宗”。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有幸以“仁”为庙号的君王,宋仁宗也是跟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明仁宗朱高炽、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相比,于“仁”之一字最名符其实当之无愧的帝王。

作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赵祯用一生的时间去做一个儒家标准的明君,至于这条路究竟是光明还是坎坷,是幸福还是折磨、是简单平易还是枯燥无趣、是“我欲仁斯仁至矣”还是“生生世世勿生帝王家”,他都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不管明君还是昏君,公元1022年到1063年间的大宋百姓,至少有幸不曾遇上暴君。赵祯生于1010年,到如今正好也过了1010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千年来后人热议仁宗的声名,无人在意赵祯的寂寞。

杨贵妃的故里有4种说法。一则关于她童年放羊的传说

杨贵妃(公元719-756年):真名叫杨玉环,字太真,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杨贵妃自小习音律,善歌舞,姿色超群。她的曾祖父杨汪是隋朝的上柱国、吏部尚书,唐初被唐太宗李世民所杀,父亲杨玄琰,是蜀州(四川崇州)司户的小官。

杨贵妃10岁左右,她的父亲去世,她寄养在洛阳的三叔杨璬家。后来又迁往永乐(今山西永济)。如果问杨贵妃是哪里人,有说陕西华阴,广西容县的,有说四川的,有说山西永乐的,莫衷一是。

《唐国史补》说: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 唐玄宗 的女儿咸宜公主举行婚礼,杨玉环也应邀参加。咸阳公主之胞弟寿王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唐玄宗李隆基在宠妃武惠妃的要求下当年就下诏册立她为寿王妃。婚后,两人甜美异常。他们 婚后本来生活幸福甜蜜。然而皇帝唐玄宗见杨玉环有倾城倾国之色,竟悖常伦,欲占为己有。于是唐玄宗以把杨玉环以“做女道士”为名招入宫,经过一番暗渡陈仓后,于天宝四年(745),封杨玉环为贵妃(此等手法与唐朝武则天削发为尼后入宫如出一辙),即后来的杨贵妃(当时唐玄宗年61岁,扬贵妃27岁)。杨贵妃的父、兄均因此而升官。

杨贵妃出生于唐代宫廷音乐家庭,她本人是音乐家、歌舞家,她的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少见。杨玉环天生丽质,加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

杨贵妃与西施、王昭君、貂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四大美女”享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其中“羞花”,说的就是这位以胖为美的杨贵妃。她虽为美女,但仍有缺陷:她有狐臭,因此特别喜欢沐浴。

后来,即唐玄宗末年(755年),由唐朝边防将领安禄山发动了安史之乱,唐玄宗仓皇逃离都城长安,西幸成都。途经马嵬坡,右龙武军(禁军)将军陈玄礼等六军将士认为杨家祸国殃民,不肯前行,说是因为杨国忠(杨贵妃之堂兄)通于胡人,而致有安禄山之反。唐玄宗为平息军心,于是命人杀了杨国忠。杨贵妃亦被缢死。杨贵妃死时,年仅38岁。

如今,随着电视剧《杨贵妃秘史》等多部大唐宫廷戏的热播,杨贵妃的形象再度风靡当世,让这位历史上存在诸多争议的大美人的身世之谜,更加扑朔迷离。

关于杨贵妃的故里有多种说法。主要有4种:四川成都说、山西永济说、河南灵宝说、广西容州说。但关于杨贵妃到底出生于哪里?她的故里算在哪里?这是一个高悬了1000多年来的历史谜团。

第一种、四川成都说

四川成都说,王要依据是《旧唐书·杨贵妃传》《新唐书·杨贵妃传》所载,但此两部史书有关杨玉环出生地说法不一。

《旧唐书》载,杨玉环,字太真,祖籍蒲州永乐,生于蜀郡。其中最详细的说法是:皇家册封贵妃文告上称杨玉环生于蜀郡。父杨玄琰因避玄宗讳,改名杨玲,官蜀州司户,为七品以下的刺史衙吏。

民间有一则有关杨贵妃童年贫苦、艰难身世的传说。

在千里群峦起伏、碧清瓦蓝的滔滔岷江河边,汶川县境内的羊店寨子是出漂亮女子的地方,据说杨贵妃(杨玉环)是这里出生的。

据说,杨贵妃几岁就死了母亲,父亲给她娶了一个后母。没过几年,父亲也死了。后妈心肠不好,杨贵妃每天要早起干好多家务,白天还要去放羊,经常遭到后妈的毒打。杨贵妃只能对着和她日夜在一起的老山羊哭诉。老山羊很通人性,每当这时它就依偎在她身边,好像在安慰她。当杨贵妃挨了打,老山羊就用舌头轻轻地舔尽她身上的血迹。慢慢地,老山羊成了杨贵妃亲密的伙伴。

转眼,杨贵妃长大了。岷山清新的山风,岷江清澈的江水,使牧羊女出落成了美丽的羌家姑娘。她体态丰满,脸庞端庄红润,一双大眼有黑又亮,白白的耳轮上一对小耳环一晃一荡。看到牧羊女的丰姿,寨子上的乡亲们说,这是天神木比塔赐于她的美貌,都对她十分亲热。可杨贵妃的后妈却又气有恨,就想毒死她。

有一天,小玉环赶着老山羊从山上回家,刚走进家门,她后妈就一改往日的凶样子,端来一碗面,挤出几滴眼泪,说,姑娘这几年辛苦你了,以后妈再也不打你了。看到这情景,小玉环有点惊到了,乖乖地接过面碗正要吃,突然,那只老山羊猛地串过来,撞翻了她手中的面碗,把撒在地上的面条吃光了。后妈见山羊把面条吃了,慌了,她怕毒性发作羊死在屋里,于是恶毒的把小玉环和老山羊赶出了村子。

小玉环带着老山羊,来到平日她放羊躲雨避风的一个山洞。小玉环对老山羊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下吧!”可是老山羊已经口吐白沫,“咚”地一声倒地上死了。见此情景,小玉环方才明白,老山羊是为了自己死的,她不由得放声大哭,哭声凄惨哀伤。她的哭声惊动了岷山,惊动了岷江,惊动了老天爷。这时狂风大作,传来阵阵响雷声,一道闪电划破天空,一声响雷震耳欲聋,后妈就在这声响雷中被劈死了。

小玉环哭累了,就昏昏沉沉地睡过去。恍惚间看到老山羊来到身边,对她说:“姑娘你不要难过。把我的皮扒下做成褂子,这样既可为你遮风挡寒,我们还能天天在一起。”小玉环一惊醒来。她按照老山羊的话,扒下羊皮做成羊皮褂子,然后用双手挖开洞边坚硬的泥土,痛苦地把老山羊埋了。

小玉环从远远的岷江河边背来鹅卵头,按羌家的习惯,为老山羊垒砌了一个坟头。她整天不吃不喝,沉浸在痛苦中,日子一久便生了病,身上长满了恶疮,头上的疮口灌了脓,头发一缕一缕地掉。她想,老山羊死了,自己失去了伙伴,现在身上又生了恶疮,如果这些恶疮传染给常来关心自己,给自己送吃送穿的姐妹,怎么好呢?为了不连累乡亲们,小玉环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这天晚上,她又梦见老山羊了,老山羊对她说:“你的苦难就要过去了。好日子要来了,明天正午你到岷江边,在水平的地方去洗个澡,你的恶疮就会好,病痛就会消除。”她醒来发现是个梦。

第二天正午,小玉环按照老山羊所说,来到岷江河边,在水平如镜的江水里洗了个澡。清澈的江水暖融融的,她尽情地洗着。

说来也怪,一洗头,那些脓口脱落了,顿时长出了乌黑油亮的长发,洗身,浑身的脓血荡然无存,光滑的肌肤显得又白又嫩,小玉环更美丽了。

小玉环正在奇怪之时,突见从山路上来了一群衣冠楚楚的行人,眼见走到了近前,小玉环又羞又急,顺手从河滩上捧起起一捧细沙朝天上扬去,江边顿时刮起了风暴,漫天的风沙向来人卷去,只见黄沙弥漫,对面不见,小玉环乘机穿好衣衫跑回了岩洞。带风沙停下,众人发现眼前竟堆起了一座大沙丘,原来平坦的山路也一下变成了悬崖峭壁。

小玉环回到洞中,梳梳妆完毕走出洞口,又碰上了刚才那群人,那群人被她的美貌惊呆了,一个穿着官袍的人从怀中取出一副画卷展开,突然向玉环口称:“贵人大喜,请更衣入宫吧!”

原来,当朝皇帝唐玄宗一日酒后昏睡,梦中见一位身着羊皮褂子的羌族美女飘来飘去,似天女下凡,嫦娥出月,使他恋慕不已。醒来后,他即叫宫中画师按梦中所见,绘成丹青图像,下旨叫人到西羌查找。这群人就是奉旨出京,千里迢迢跑遍了岷山羌寨,今天终于在这里找到了。

从那以后,羌族人就有了穿羊皮褂子和包白头帕的习惯。也是从那时候,小玉环洗澡的地方一到中午就要刮风,扬起细沙,从而得名“飞沙关”。

第二种、第三种、山西永济说、河南灵宝说。

《新唐书》载,杨玉环,字太真,祖籍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生于蜀郡成都,父亲杨玄琰亡故后,她寄养在为官的河南府士曹参军的三叔家,因她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被选入寿王府充为才女。后为寿王李瑁所钟情,在唐玄宗宠妃武惠妃的要求下,当年就被下诏册立为寿王妃。

第四种、广西容州说。

这种说法主要依据是载于《全唐文》的、由杨贵妃同时代人、四门助教许子真所撰的《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杨玉环,乳名玉娘,开元六年718年)农历六月初一生于容州普宁县城外的杨冲村。出身农家,为宦门世家所养。

赵祯啊赵祯,叫你一声明君你敢答应吗

汴梁皇宫里一切都有,唯独没有明亮的童年。从记事开始,赵祯就在严加管束下长大。作为宋真宗唯一的子嗣、大宋帝国将来唯一的继承人和储君,赵祯一举一动都有人盯着,没有半分任性的可能。脱掉鞋袜在宫城的地面上赤足行走,可能就算是唯一的乐趣。

玩伴?不存在的。赵祯身边每天来来回回的,只有比他个子高出几头的太监宫女。父亲真宗一堆妃嫔,生了五个儿子一个公主却全部早夭,四十二岁才如获至宝地终于迎来赵祯。赵祯本来盼来一个妹妹,开心地以为可以跟他一起玩,但他五岁时妹妹就因为体弱多病而被送进道观,最终也还是没有活到成年。于是没有兄弟姐妹的赵祯,一直以来都是皇宫里唯一的小孩,几乎没有跟同龄人见面的机会,孤独到不知道什么是孤独。

作为储君自然需要着力培养,毕竟整个国家的锅,今后都要他一人来背。于是为他选择的太傅,无一不是德艺双馨的饱学宿儒。目标很明确,就是要用一千年来的儒学积淀,造就出一个安邦定国的明君。

明君自然要稳重,所以即便是嫡母刘皇后,对他也少有和颜悦色的时候。尚书孙奭讲课,只要发现赵祯心不在焉或是用脚敲打床沿,立刻就停下来“拱立不读”。无形的压力迫使九岁的赵祯保持正襟危坐、仪容端庄,以致于后来在他面前变戏法,他也能做到神情庄重、一丝不苟。严肃紧张是百分之百的,活泼是一丝一毫也没有的。

赵祯的嫡母是皇后刘氏,但负责从小养育他的却是杨妃,因此赵祯爱的是杨妃、敬畏的是刘氏。直到刘氏也去世,赵祯才知道刘氏并非自己的生母,为先皇看守陵寝、一年前去世的李宸妃才是自己的亲身母亲。二十三岁的青年人悲不自禁兼怒不可遏,命兵马包围刘氏外戚的宅院,一旦发现李妃有被毒杀嫌疑,立即以刘氏满门血祭生母。

开棺后赵祯看到自己母亲的遗容面色如生,身上冠服与皇后无异,于是潸然泪下,说:“大娘娘(刘氏)平生分明矣。”当即撤去兵马,以后待刘氏一族亲厚更甚往日。

天子一怒,血流飘杵。刚刚遭遇人生最大的欺骗,却仍然不以威权迁怒于人,原因除了宿儒们十余年来的谆谆教导之外,或许更应该归功于赵祯天生温厚宽恕的性情。否则在痛哭生母时的一念之间,已不知有多少姓刘的和不姓刘的身首异处、血流成河。

从真宗朝到刘氏朝再到赵祯亲政的三朝元老们,发现这一届的官家,与原来有不小的差别。

宋真宗嗜酒,饮酒三斗而能面不改色。不仅独酌,他还屡召大臣入宫对饮,喝到日上三竿也是常事。酒能娱人亦能伤人,真宗的子女几乎统统早夭,唯一活到成年的赵祯也体弱多病,或许也与酒不为无因。况且从小赵祯就被灌输纣王酒池肉林的反面教材,所以赵祯不像父亲一样无酒不欢。

虽然自己不饮,赵祯却喜见平民畅饮。一夜他在睡前听到远远传来喧腾的乐声,宫人告知“此乃樊楼百姓饮酒乐声也”,赵祯非常高兴,“得百姓长如此足矣!”不以自己的好恶去干涉他人的好恶,不说一国之君,便于常人而言也为难事。

刘氏对他保护极为上心,赵祯娶皇后之前,起居举止都被刘氏严加看管,避免过早沉迷女色而伤身。娶皇后时赵祯本来心仪绝色的蜀女王氏,但刘氏却假公济私将王氏许给了自己的刘家子弟,赵祯最后被迫立姿色平庸的郭氏为后;第二次立后时赵祯已经亲政,属意的张氏却又被大臣们否定掉,最终只能立“貌丑不至惑君”的曹皇后。

自己不能决定自己的皇后,倒也不是赵祯一人的悲哀。赵祯宠爱的尚美人和杨美人,被大臣们强逼着遣出宫去,理由是不利于赵祯干正事。眼看一年一年过去赵祯子嗣全无,大臣们又进谏要赵祯全面撒网才可能重点捕捞……在后宫呆得久一点被骂荒淫好色,迟迟没有子嗣又被臣下指责不为社稷大局考虑,赵祯也是难做。

何况赵祯不爱吃也不爱穿。他喜欢吃海鲜,秋初的京城有蛤蜊上市,有臣下欲进献此物。赵祯问他价格多少?回答一枚一千钱,共献二十八枚。赵祯说我常常告诫你们不要奢侈,现在一动筷子就费钱两万八,“吾不能忍”。朝臣在他生病时进宫奏事,发现赵祯盖的被褥颜色黯淡多日未换,赵祯说我在宫中这样已经足够了,这都是民脂民膏,“可轻费之哉?”

自己不爱奢侈,赵祯却常常厚赏嫔妃和臣下,并不是一个吝啬的领导。遇到水旱灾害,他还会从专门供应宫中的内库中拿出二十万绢以赈灾。自奉甚俭而厚待他人,赵祯就算一开始是装,后来也习惯成了自然。

不为财死不为食亡,可人总要活一口气吧?京城开宝寺的灵宝塔遭遇火灾,谏官余靖强烈反对赵祯重建此塔,理由是节省开支。余靖体有狐臭,时值盛夏又隔得近,一阵阵的汗臭味快将赵祯熏晕了,而且口水甚至都喷到了赵祯的脸上。

常人都不能忍,但赵祯忍了。他居然忍到余靖畅所欲言之后,才回到内廷呼吸新鲜空气,“险被一汗臭汉熏杀,喷唾在吾面上。”人说唾面自干,可如此能忍的有几个皇帝?

据南宋吴曾的《能改斋漫录》记载,柳永虽然考中进士,但不待见他“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言词的赵祯,却在放榜前黜落下柳永,还斥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千年以来,这都是赵祯气量狭小的论据之一。

其实柳永应试时,大权都在临朝的刘后手中,名义上的君王赵祯不过宫中一少年,取谁不取谁完全没有发言权。而亲征后的首场科举,赵祯就取屡试不第的柳永为进士。若赵祯真的对柳永有看法,怕是柳永再活几十年,也不要想金榜题名。

所以无论酒色还是财气,这些庸人的弱点,很难在赵祯身上寻出端倪。他自幼受的就是圣贤教育,他克制又克制,无非是为了做一个儒家经籍中翻来覆去所描述的:明君。

可是明君没有那么容易,才会让人特别着迷。

明君有许多的标准和注意事项,有所不为有所必为。赵祯之前的众多帝王,许多为所欲为的就都站到了明君的对立面。而赵祯从小开始,就一直被引导向着明君的方向努力。

明君要勤政爱民。赵祯亲政以后改变之前刘氏单日才上朝的惯例,恢复每日上朝问政的旧制,对百官奏章亲自览批。他对臣下说,“朕受先帝之托,处理天下政务,怎么敢贪图安逸?”宋真宗大兴土木修建玉清昭应宫,后来被火焚后臣下请赵祯在遗址上修建御花园,赵祯说我继承先帝的苑囿已经觉得够宽广了,又有什么必要浪费民力修花园呢?即便是辽国发生饥荒、大批辽人逃亡宋朝求食,赵祯也下诏用唐、邓两州出产的粮米救济辽人,“皆吾赤子也,可即赈救之。”

明君要能纳谏。欧阳修批评他贪爱女色,包拯批评他任人不当,他统统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唐太宗在魏征生前表彰他善谏,死后却连魏征的墓碑也捣毁了,可谓秋后算账从来不晚。没有子嗣是赵祯中年之后的伤心事,监察官张昇讽谏他“陛下乃孤寒”“唯有一班后妃”,赵祯回宫后与皇后相对而泣、泪水涟涟。但即便是触及心头最痛的情形下,赵祯也没有把张昇就此像韩愈一样贬去天涯海角。

明君要能知人善任。赵祯一朝,名臣辈出:范仲淹、富弼、韩琦、文彦博、欧阳修、吕夷简、包拯、王安石、司马光、苏辙、狄青……嘉佑二年之时,唐宋八大家中的六大家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和曾巩齐聚汴梁,这一年的科举388名进士中最终9人官居宰辅,被誉为千年第一榜。

明君要有容乃大。因言获罪在其他时候层出不穷,在赵祯治下却难得一见。蜀地一名屡试不第的老秀才献诗成都知府,“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不说在清朝是百分百掉脑袋的反诗,即便神宗朝遭遇“乌台诗案”的苏轼,惹祸诗文的尺度也比这小太多。而赵祯只是淡然视之,说这只是老秀才发牢骚想要做官,没必要惩治,给他个小官让他试试去。

明君不嗜杀。除了继承从赵匡胤开始“不杀士大夫”的祖训之外,赵祯更要求臣下慎刑轻杀,“朕未尝咒人去死,更不敢滥用死刑。”臣子吕觉办案有功却未升职,赵祯专门跟他解释,说我还会派你做别的事,做得好自然会升官,若是因查案就获升职,“朕恐小人之徒望风希见,妄加他人深罪。”

明君不问鬼神。汉武帝好巫术以求长生,唐太宗嗜丹药也求长生,赵祯却不学他们。即便中年膝下无子,他又想有继承人得要命,赵祯也没有求助于术士乱吃药。他五十四岁驾崩,寿命虽然不算长,却也不是死于术士所进的丹药。

最后,明君还不嗜好明君的名声。行百里者半九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才是真正的明君。宰相吕夷简曾经当面称赞他,说即使古代的圣君贤主也不过如此,赵祯羞涩地回应到:不要对外人宣扬,否则容易显得我沽名钓誉。后来个人点赞更是变成集体点赞,群臣接连五次上表,请赵祯自己给自己加上“大仁至治”的尊号,但终于都被赵祯推掉了。赵祯表示:朕做得不够,受之有愧。

至于宋真宗搞的泰山封禅,赵祯更是不去模仿。就收敛自己的欲望而言,古今没有几个帝王能与他相提并论。

客观而言,赵祯成为这样的明君,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赵祯亲政时,其实是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赵氏皇族与文官集团分享权力、相互制约。赵祯远远达不到明清帝王一言九鼎的专权程度,所有才有人评价他“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这其实就是公元十一世纪时的君主立宪制。

后代看赵祯,既有觉得他仁德盖世的,也有觉得他窝囊平庸的。他治下的大宋,也确实有许多问题,比如冗官冗军、米价腾飞;他的庆历新政半途而废;对辽国和西夏虽然没有割地却有赔款;文治虽然成就斐然,但武功似乎相差得太远……

然而很多人都忘了:赵祯是以百分之百儒家标准打造出来的明君。他的一切,从小就统统被打上了儒家的痕迹。而那种杀伐决断眼睛不眨的皇帝、那种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皇帝、那种对自己狠对别人更狠的皇帝,都不是讲究温良恭俭让的儒家、重视守成远超进取的儒家、习惯以书本去指导现实的儒家能制造出来的。何况赵祯天性温厚,更是没有半分成为西夏李元昊的可能。李元昊虽然是开国之君,最终也因强占貌美儿媳而被怀恨的亲生子刺杀而失去了鼻子。

人贵有自知之明,对于一举一动都系国家命运的帝王而言,自知尤为可贵。赵祯明白自己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再加摆脱不掉的种种限制,不可能是争战杀伐开疆拓土的雄主明王,只能是兢兢业业的守成之君。他清楚自己治国御民尚且时感捉襟见肘,要改弦更张尽除社会弊端,更加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为了求治而好大喜功、妄动干戈,越爱民可能反而越害民。而不折腾的智慧,赵祯之后的神宗和哲宗都没有。

赵祯的治下或许不完美,但没有酷吏、没有文字狱、没有连年刀兵、没有修运河修长城修宫殿运花石纲的徭役,却有纸币交子、有活字印刷指南针和火药、有宋朝三百年最出色的一批文章。元人编撰的《宋史》评价他:

在位四十二年之间,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国未尝无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类之气。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

赵祯不仅是一个好人,更是两千年来最符合儒家标准的明君,从宋到清再到如今,希望活在赵祯年间的大有人在。就“仁”一字而言,数千年帝王里,没有第二个比他做得更到位。

所以赵祯驾崩之后,臣下给他的庙号是“仁宗”。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有幸以“仁”为庙号的君王,宋仁宗也是跟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明仁宗朱高炽、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相比,于“仁”之一字最名符其实当之无愧的帝王。

作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赵祯用一生的时间去做一个儒家标准的明君,至于这条路究竟是光明还是坎坷,是幸福还是折磨、是简单平易还是枯燥无趣、是“我欲仁斯仁至矣”还是“生生世世勿生帝王家”,他都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不管明君还是昏君,公元1022年到1063年间的大宋百姓,至少有幸不曾遇上暴君。赵祯生于1010年,到如今正好也过了1010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千年来后人热议仁宗的声名,无人在意赵祯的寂寞。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