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世界狐臭较新研究成果是(全球狐臭)

时间:2024-04-11 11:47:56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大医精诚 最美是心——记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病医院执行院长何黎

何黎

何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病医院执行院长,云南省第五届“兴滇人才奖”获奖人。

她是彝族女子,中国皮肤与医学美容界响当当的人物。从医近40年,把全部精力奉献于光损伤性皮肤病基础与临床的研究,其成果惠及了广大患者,成功实现产、学、研、用的有效结合。

她以执着的热爱、医者的情怀,治愈了万千患者,在皮肤医学的领域抒写传奇。

医者初心:无论何时,医生的使命是解除病痛

“我是院长,更是党员,我先上!”今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昆医大附一院发出兄弟科室支援发热门诊、呼吸科的倡议后,何黎教授对皮肤科全体同仁说了这样一句话。

不顾科室领导班子和医生反复劝说,何黎毅然决然第一个报了名。没顾上年迈且生病住院的老母亲,何黎穿上防护服,戴上口罩,来到医院发热门诊排查发热患者。何黎说:“有大家才有小家,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如果退缩,那不是好医生。在特殊的时刻,为病人付出一切,这是我的责任和使命。”

仁心仁术,救死扶伤。在工作时间之外,何黎从不忘自己是名医生。

一次出差搭乘飞机的途中,一个孩子突然气道梗阻,随时可能发生窒息。何黎见状后,丝毫没有思量自己的得失,立即前去救助,通过自己扎实的医学功底,解除了患儿危险。

何黎在昆医大附一院皮肤病医院为患者看病。赵琳 摄

许多患者来自全国各地,对历经百般周折还是挂不到号的病人,何黎看在眼里,并为他们加号就诊,经常吃不上午饭已成为常事。

六年前何黎在网上开设实名微博,每晚抽出自己的时间,免费回复全国各地网友的咨询,每晚的回复多达100多条,相当于每天多看了100多个病人,她说“能服务到全国的患者,很欣慰”。现在何黎的微博拥有52万粉丝,曾有人建议她收费咨询,她言辞否决了,她说,开微博就是为了缓解患者看病难、找专家更难的问题。

医者恒心:三十余年潜心研究致病机制,科研成果开创中国功效性护肤品

一名云大的毕业生见到何黎后就哭了,他因面部严重的痤疮而不被某工作单位录用。何黎告诉他,“我能帮你治好!”男生兴奋地当即就把这个消息告诉单位人事处。三个月后男生的痤疮治好了,也进入心仪的单位工作。

类似的病例在何黎的记忆中还有许多,她说,皮肤病不仅是“面子工程”,还会影响患者心理健康,能帮助患者治愈皮肤病,让他们带着一份自信,去为社会创造价值、追求美好的生活,这是作为皮肤科医生最大的欣慰。

能够看好普通医生看不了的病,得益于何黎30余年来潜心研究皮肤病致病新机制,尤其是深入研究光损伤性皮肤病。

目前,我国由日光照射引发的光损伤性皮肤病患者大约有3亿,光老化、慢性光化性皮炎、痤疮、黄褐斑、日光性角化病、皮肤鳞状细胞癌等都属于这类皮肤病。云南地处高原紫外线强烈,光损伤性皮肤病发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通过多年的努力,何黎带领团队构建了12个病种5.2万份光损伤性皮肤病大样本资源库,率先发现5个致病新靶点,揭示了光损伤性皮肤病的致病机制,由她主持完成“光损伤性皮肤病防治体系的创建及应用”获得2015年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她说:“要把研究成果转化到病患身上,让老百姓受益。”

何黎在实验室。赵琳 摄

依据光损伤性皮肤病发现的致病新靶点,何黎联合中科院植物所、云南贝泰妮生物科技公司,从云南丰富的植物资源中筛选出青刺果、马齿苋、滇重楼、滇山茶的植物活性成分,参与研发出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功效性护肤品 “薇诺娜”,其功效和安全性获得国际权威护肤品检测机构认可,并达到国际知名品牌同等品质。显著提高了我国光损伤性皮肤病治疗的有效率、降低了复发率,连续2年销售排名国产功效性护肤品第一名,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

医者爱心:培育学生德才双馨,心血润泽晚辈后生

作为昆明医科大学皮肤性病教研室主任,在从教30余年的生涯里,何黎带出了一支博士占比近八成的专业技术超强的队伍,培养了多名云岭名医、青年拔尖人才,多次奔赴各地州市指导成立当地的皮肤病学专科分会,还组织大讲堂活动,帮助提高基层医师的水平,对云南省皮肤性病学科临床和科研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面对云南人才匮缺,何黎提出“立足云南,服务边疆,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的教学目标,在全国率先“以病案讨论的形式”实施教学,并构建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皮肤性病学教学体系,有效提高了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何黎十分重视疑难病例,她还记得刚进入皮肤科工作时遇到的一个慢性光化性皮炎的病人,经过治疗后回家,但没想到第二年病情发生了恶性转化,病人失去了生命。由于云南地理条件特殊,少见的疑难皮肤病比较多发,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还很欠缺,何黎深深感到作为一名皮肤科医生的责任重大。

何黎带教与学生讨论疑难病例。赵琳 摄

从2004年开始,何黎坚持每周带领科室讨论疑难病例,每月组织全省皮肤科医生开展疑难病例讨论,收集了2000多个疑难病例,主编的3辑《皮肤科疑难病例精粹》,,对每一类疑难皮肤病的临床难点问题、治疗办法等进行了详尽阐述,为全国广大临床皮肤科医师提供了丰富的诊断及治疗思路。

为了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何黎经常让研究生参与她主持的科研项目的申报、实验研究,发表高质量的论文。何黎的一位学生,还在研究生二年级就发表了SCI论文,她说,何老师给了很难得的机会去做研究,收获特别大。

除了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临床能力的教导,何黎还告诉学生要有人文关怀,应当给病人安慰和信心。何黎查房时总是给病人以自信的笑容,并且叮嘱一些诸如保暖这样的问题。

现任昆医附一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的涂颖,既是何黎的硕博生也是助手。她说,十分敬佩何黎老师的敬业精神,正是这些年耳濡目染何黎老师的一言一行,引领着她在皮肤性病学科的道路上走下去。

何黎在为学生讲课。赵琳 摄

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何黎通常以“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皮肤科医生”为题,用四句话教诲学生:“医者仁心,医德先行。立志行医,技术精湛。治病救人,攻坚克难。立足云南,面向全球。”这四句话存在何黎的手机里,是她一生行医的总结感悟,也是她的理想和追求。

医者丹心:行医报国立心间,用医学造福社会

今年58岁的何黎,荣誉满身,成绩斐然。荣获全国教书育人十大楷模,国之名医,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等称号,参与研发的薇诺娜成为云南大健康产业龙头品牌。这样的成果对于一名医生而言,已经是达到了事业的高峰,但何黎似乎并不想停下脚步。

当谈到将来的愿景,何黎心中依然燃烧着赤子热情。她多次说,皮肤科的发展要立足云南,放眼全球。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光损伤性皮肤病,找出新的致病靶点,更好服务于患者。继续用科技支撑云南民族品牌薇诺娜发展,让它成为领跑行业的国际品牌。为促进云南健康事业的发展,促进云南经济的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

四十载春华秋实,对医学事业的执着追求成就了何黎的今天。面对成绩,何黎说,党和国家给予了极大的荣誉,要怀揣初心,行医报国。

云南网记者 赵琳

名医联盟 技术引领 腋臭医学研究中心在昆成立

来源:【昆明日报-掌上春城】

掌上春城讯4月8日下午,腋臭医学研究中心成立仪式、腋臭专家联盟工作站开诊仪式暨腋臭分龄分型、立体化诊疗新闻发布会在昆明皮肤病专科医院举行。

据了解,腋臭医学研究中心在云南正式成立、腋臭专家联盟工作站开诊以及关键技术领域的不断补位,旨在汇聚名医资源、技术力量,促进云南省内腋臭诊疗服务体系的规范化发展,呵护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规避大众对腋臭带来的社交、求职等障碍的发生。

仪式上,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昕教授及省内多位专家共同见证了腋臭医学研究中心的成立,并对当前腋臭诊疗的新理念、新技术、立体化方案制定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

昆明皮肤病专科医院院长侯建凯介绍,近年来,随着医学发展,腋臭“复发率高、清除不干净”的状况已经得到较大的转变。下一步,腋臭医学研究中心将以保持超微创诊疗特色、提高临床效果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规范腋臭手术安全标准、规范腋臭诊疗临床路径的实施,为广大患者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的腋臭诊疗服务。对此,昆明皮肤病专科医院腋臭科在拥有云南省首台SRT-100浅层X射线皮肤治疗系统后又引进了美国MRT改良小切口汗腺清除术,通过非侵入式无痛抑制大汗腺的活性,阻碍汗腺分泌,让不适宜手术治疗的儿童及60岁以上老人群体均可得到有效、满意的治疗,补全了云南当前手段单一、千人一方的临床短板,补全了腋臭领域非侵入式治疗的缺位学科建设。

会上,腋臭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王志华就腋臭年龄分型、立体化诊疗路径的话题展开了学术分享和交流,王志华以复发性和困难性腋臭手术为切入点,进一步介绍美国MRT显微微创消融术的应用及目前取得的成果。他介绍,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一定要遵循“分龄、分型、立体化诊疗路径”,根据腋臭患者年龄、腋臭类型、成长发育情况之不同,结合用药后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评估、皮肤创口恢复评估等多维度考量,为患者制定各龄、各型的规范、立体化临床治疗路径;并可于术前签订“腋臭手术效果协议”,提供有据可循的安全效果保障,解决患者的解决后顾之忧。

腋臭专家联盟工作站正式开诊将在省内外一线三甲专家的领衔下,在关键技术领域的不断补位下,充分发挥“专家、技术、模式”三方互通的平台建设和学术共享模式,根据不同患者制定分龄、分型的立体化临床诊疗路径,为云南省腋臭患者带来清新、无忧的健康生活。同时贯彻“名医、名科、名院”发展构思,全力打造区域医学高地。

掌上春城记者:周晓雯

责编:李冬雨

编审:郑阳洋

终审:周健军

本文来自【昆明日报-掌上春城】,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研究发现,6000万年前“狐臭”诞生,4万年前东亚人“狐臭”消失

文/万物君

炎炎夏日,你是否已经感受到身边人发出的销魂气味?

前两天,我发了《基因研究发现,中国人直发始于1.9万年前,变白始于7500年前》的文章,有网友在评论里问:“中国人是怎样没有体味的?”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今天就来回答下。

1

所谓体味,自然是指狐臭了。

狐臭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直接原因,一个是间接原因。

直接原因是,大汗腺的分泌物,被体表细菌分解后,产生一种可挥发的硫醇,它就是产生狐臭的化学物质。

间接原因是,大汗腺提供了体表细菌的“食物”。

所以,要想没有狐臭,要么抑制大汗腺的产生,要么抑制能使大汗腺分泌物转化为硫醇的体表细菌。

对于前者,东亚人做到了。对于后者,好像还没有人做到,毕竟它诞生于6000万年前。

2

人类身上有两种汗腺:小汗腺和大汗腺。

小汗腺又叫“外泌汗腺”,遍布全身,只有少数部位没有,如唇红区。在炎热的环境中,小汗腺会分泌大量的汗液,使体温降低,从而保护身体脏器功能的正常运转。

大汗腺又叫“顶泌汗腺”,分布于腋窝等处。大汗腺较小汗腺腺体为大,腺体呈叶囊状,排泄管开口于毛根附近,不参与体温调节。

相比200万-500万的小汗腺,数量极少的大汗腺(腋窝处大汗腺大约有300~600个),对人类来说,似乎没啥作用。虽然也参与排汗,但比起小汗腺来说,可谓聊胜于无。

考虑到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它们有着发达的体毛,这种大汗腺也许对其有着很大的作用,例如排汗、调情、熏走或吓走敌人。

一项研究显示,每到繁殖季节,雄性环尾狐猴腕部腺体会分泌出散发水果和花香气味的清澈液体。它们用这种芬芳液体摩擦自己毛茸茸的大尾巴,然后向雌性环尾狐猴挥动尾巴。

环尾狐猴

而人类,因为绝大部分体毛消失,所以大汗腺也就几乎没有排汗作用了。又因为人类不再需要用它来调情,或者吓走敌人,自然更不需要大汗腺。不仅如此,它还具有产生难闻体味的不好作用。

3

大汗腺的分泌物本身并没有味道。但其中的一些物质,如半胱氨酸-甘氨酸-3M3SH,被细菌分解后,会产生具有刺激性气味的 3M3SH。

3M3SH 是一种可挥发的硫醇,是狐臭的物质载体。

科学家发现,制造这种化学反应的细菌,就是腋下的某些葡萄球菌,如人葡萄球菌。

也就是说,某些葡萄球菌摄入大汗腺分泌的无味的半胱氨酸-甘氨酸-3M3SH,然后将其转化为气味浓厚的 3M3SH。

葡萄球菌为何具有这种转化能力?很可能因为其中存在的 PatB 酶。

至于 PatB 酶如何拥有这种转化能力,研究者认为,PatB 酶在演化过程中产生了一个特别的疏水性袋状结构,可以有选择性地、更有效地和硫醇相结合。

PatB 酶只在几种葡萄球菌里存在。研究者追溯其起源,结果发现,这些具有 PatB 酶的葡萄球菌可能产生于 6000 万年前。

在新生代6000万年前古新世时,灵长类从原始树鲍向着不同方向发展,产生了原始狐猴和眼镜猴。

到了5000万年始新世晚期时,原始狐猴进化产生了原始的猴和猿类。

到1000-2000万年前中新世,当时古猿中分化出一支向人的方向发展。

大约300万年前,终于出现了最早能制造工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人类。

也就是说,具有 PatB 酶的葡萄球菌,与灵长目一起诞生,比人类诞生的时间早了很久。

如前所述,那些灵长目可能就是靠此吸引异性、熏走或吓走敌人。

4

虽然狐臭是由 PatB 酶直接导致的,但如果人类抑制大汗腺的分泌,不再给PatB 酶提供原料,自然也可以抑制狐臭的产生。

据研究,与大汗腺分泌有关的基因,为第16号染色体中部的ABCC11基因。

大约4万年前,当我们的祖先来到东亚后,ABCC11 基因发生突变,其第 538 位碱基从 G 变为 A ,导致大汗腺的分泌物显著减少,从而控制了狐臭的“源头”。

换言之,没有狐臭的人都是基因突变的“变种人”。

蓝色—狐臭型,黄色—突变型

据统计,全世界有狐臭的人占80%,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及非洲。

没有狐臭的人,也即突变基因人群,主要分布在东亚。在中国人没狐臭的人占了95%左右,在华北平原,大约只有1%的人有狐臭。这一数字在日本、韩国分别是84%和95%。

大洋洲土著只有30%没有狐臭,白人里面只有10%没有狐臭!黑人中只有0.5%没有狐臭!也就是说,除了东亚人以外,外国人几乎人人都有狐臭!

5

说个有趣的事情,狐臭可以用来辨别人种迁徙。

北美土著印第安人也是大多没有狐臭,说明他们是从东亚迁徙过去的。

华北平原大约只有1%的人有狐臭,韩国95%的没有狐臭,说明ABCC11基因变异可能发生于华北,当然,这只是猜测,未必科学。

日本84%的人没有狐臭,有狐臭的人集中在原住民阿伊努人中,而不是占主体的大和民族,说明二者有不同起源。

6

有趣的是,ABCC11 基因不仅和体味有关,还决定人类的耳垢。体味小的人一般是干耳垢,而体味重的人则会有湿耳垢。

道理很简单,正常情况下,耳道里的大汗腺分泌旺盛,产生油耳。而当ABCC11基因突变,导致大汗腺分泌减弱,耳道里也就不冒油了。

不过,也不是所有有狐臭的人都有油耳,只能说相关性非常大。有统计表明,896名有狐臭者中860人有油性耳垢,所以并不是100%的关系。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