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到饭点,小辣椒就忍不住发愁:今天又要整点什么下饭视频,来对付这难吃的外卖呢?
吃播有些乏味了,武林外传看过两遍了,车祸视频虽然下饭但看多了容易不敢上路。
没想到最后峰回路转,在托尼老师的收藏夹里,发现了一块新大陆——清理电子产品的视频。
表面上看,博主展示的只是一部普普通通的旧手机:
然而打开之后,在镜头的特写下,它却处处都藏满了污垢。
用钩子在每条沟壑中划过,都能刮出不少脏东西。
再看那充电插口,早已是满满的灰尘、纤维、毛发。博主就拿个小铁棍,搁里面划拉划拉。
一开始出来的都是些三三两两碎屑,看得人非常焦虑。
盼望着,盼望着,一大块垃圾终于被破防,铁棍将它整个挖出。
有些充电口看起来黑乎乎深不见底,其实用钩子一掏,里面都是衣服上的棉絮。
再用风筒吹一下,底部原有的金属光泽神奇般出现了!
这种一下子把积灰清理出来的感觉,真就一个大大的 Nice 。
比这种手机还要脏的,估计就是多年没拆开的机箱了。
不管是打开里面的哪一个部分,都免不了收获积灰的惊喜。
看看这 CPU 散热器,已经脏成了奥利奥,不知道是在机箱里抽了几条烟。
拿工具对着一顿猛吹,直接给它换了个皮肤,过程极为解压。
还有些视频,让人忍不住纳闷:到底是哪里找到这么脏的电子产品的!比如下面这个键盘。
真的是败絮其外。
也败絮其中啊。。。
可恶,真的是越看越想把这个键盘迅速丢掉了。
或许,这就是程序员的键盘吧,头发都掉在里面了
不过,普通的清灰看多之后,很容易又觉得不够爽了。
进阶的勇士,选择看一点 “ 湿乎乎的脏东西 ” 。
从外表上来看,这只是对普普通通的 AirPods ,略微有点小脏。
然而放大来看,那画面,实在是太恶心了。。。
这脏的程度让人都不由得疑惑:AirPods 有问世这么长时间吗,怎么感觉这耳机像是用了十年。
不得不说,老外的油耳太适合做这种视频了。用牙签在表面一扣,都能攒出一个大泥球。
而且处理这种 “ 湿垃圾 ” ,单靠工具去掏是整不干净的。
博主直接把纯酒精( 容易蒸发,不会伤害耳机 )倒进去,再搅和搅和。
画面逐渐重口起来 ▼
遗憾的是,尽管经历了一番猛如虎的操作,最后耳机还是泛着一丝黄光,边边角角仍旧残存着一些污垢,建议还是重新买一对吧。
还有这种手机上的扬声器开孔,肉眼看也正常的一批,显微镜下,就好像一个常年不被掏的耳道。。。
这个下饭程度,堪比之前小辣椒写过的那篇《 看别人刷车的视频,为啥会觉得贼爽?! 》。
评论区的观众们都大喊: “ 真恶心,但真上头! ”
小辣椒看完就只有一个念头:三分钟内,我要一台旧手机和一个显微镜!老子要亲自爽一把!
“这两个月耳朵痒得像有蚂蚁在爬,还流出臭水!”在宁德市闽东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室里,陈女士(化名)痛苦地捂着耳朵说道。
一旁的王女士(化名)更懊恼:“采耳后耳道瘙痒持续半个月,如今连听力也变得模糊……”
经耳内镜检查,两人的耳道深处布满灰白色霉菌团块和菌毛,如同发霉的墙壁。闽东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刘俊平眉头紧锁:“又是真菌性外耳道炎——通俗说,这是耳朵得了‘脚气’!”
最近,宁德市闽东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接诊了多例耳朵"长脚气"的患者。这种被称为真菌性外耳道炎的疾病,正悄然成为夏季高发的耳部问题。
采耳后耳朵“遭了殃”竟是真菌在作祟
38岁的陈女士两个月来耳道奇痒难忍,甚至流出腐臭分泌物。检查发现,她的耳道爬满灰白色霉菌团块,鼓膜被完全覆盖。
无独有偶,61岁的王女士因采耳后出现类似症状,医生追问发现,她每周用发卡掏耳朵,还曾在足浴店体验过“采耳服务”。
刘俊平指出,真菌性外耳道炎就像耳朵的“脚气”,南方地区是高发区,潮湿气候和长期掏耳等不当清洁习惯是主要诱因。他表示,门诊中每周都能遇到十几例,甚至有患者因反复抓挠导致鼓膜穿孔。
耳朵为何会感染真菌?
人体表面原本就存在多种真菌,正常情况下它们不会引发疾病。但当耳道环境失衡,真菌便会趁机大量繁殖,引发炎症。
刘俊平解释,耳道的特殊结构本就容易成为真菌滋生的温床,加上以下诱因,更易发病:
游泳、洗澡后耳道进水未及时清理,潮湿环境助长真菌。
危险挖耳习惯:如棉签掏耳,反将耳垢推入深处,划伤皮肤;用钥匙、牙签等硬物掏耳,破坏耳道屏障,引发感染;滥用抗生素,破坏耳道菌群平衡,导致真菌过度繁殖。
日常如何预防
●保持耳道干燥,游泳或洗澡时可用耳塞防水,耳朵进水后可用棉球吸干或侧头单脚跳排出。
●戒掉频繁掏耳习惯,油耳人群仅需清洁耳廓即可。
●避免在非正规机构采耳,防止交叉感染。
得了真菌性外耳道炎,也别急,及时就诊后大部分都可以痊愈。刘俊平建议:
定期由耳鼻喉专科医师清理耳道,清除耳道内的霉菌团块、分泌物、耵聍(耳屎)、痂皮等;
保持耳道的干燥和清洁;
坚持用抗真菌药物,遵医嘱不可随意停药。
“除非堵塞影响听力,否则不要掏!”刘俊平强调,耵聍实为耳道保镖,正常耵聍无需刻意清理,它可随咀嚼、张口等动作自然排出。油耳人群也只需清理耳廓即可。网上流行的“采耳解压视频”误导大众,过度清理反而增加感染风险。
编辑:李可欣
</body></html>“这两个月耳朵痒得
像有蚂蚁在爬,还流出臭水!”
在宁德市闽东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室里,
陈女士(化名)痛苦地捂着耳朵说道。
一旁的王女士(化名)更懊恼:
“采耳后耳道瘙痒持续半个月,
如今连听力也变得模糊……”
经耳内镜检查,两人的耳道深处布满灰白色霉菌团块和菌毛,如同发霉的墙壁。闽东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刘俊平眉头紧锁:“又是真菌性外耳道炎——通俗说,这是耳朵得了‘脚气’!”
(网络图,由豆包AI生成)
最近,宁德市闽东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接诊了多例耳朵"长脚气"的患者。这种被称为真菌性外耳道炎的疾病,正悄然成为夏季高发的耳部问题。
采耳后耳朵“遭了殃”
竟是真菌在作祟
38岁的陈女士两个月来耳道奇痒难忍,甚至流出腐臭分泌物。检查发现,她的耳道爬满灰白色霉菌团块,鼓膜被完全覆盖。
无独有偶,61岁的王女士因采耳后出现类似症状,医生追问发现,她每周用发卡掏耳朵,还曾在足浴店体验过“采耳服务”。
刘俊平指出,真菌性外耳道炎就像耳朵的“脚气”,南方地区是高发区,潮湿气候和长期掏耳等不当清洁习惯是主要诱因。他表示,门诊中每周都能遇到十几例,甚至有患者因反复抓挠导致鼓膜穿孔。
耳朵为何会感染真菌?
人体表面原本就存在多种真菌,正常情况下它们不会引发疾病。但当耳道环境失衡,真菌便会趁机大量繁殖,引发炎症。
刘俊平解释,耳道的特殊结构本就容易成为真菌滋生的温床,加上以下诱因,更易发病:
游泳、洗澡后耳道进水未及时清理,潮湿环境助长真菌。
危险挖耳习惯:如棉签掏耳,反将耳垢推入深处,划伤皮肤;用钥匙、牙签等硬物掏耳,破坏耳道屏障,引发感染;滥用抗生素,破坏耳道菌群平衡,导致真菌过度繁殖。
日常如何预防
●保持耳道干燥,游泳或洗澡时可用耳塞防水,耳朵进水后可用棉球吸干或侧头单脚跳排出。
●戒掉频繁掏耳习惯,油耳人群仅需清洁耳廓即可。
●避免在非正规机构采耳,防止交叉感染。
得了真菌性外耳道炎,也别急,及时就诊后大部分都可以痊愈。刘俊平建议:
定期由耳鼻喉专科医师清理耳道,清除耳道内的霉菌团块、分泌物、耵聍(耳屎)、痂皮等;
保持耳道的干燥和清洁;
坚持用抗真菌药物,遵医嘱不可随意停药。
“除非堵塞影响听力,否则不要掏!”刘俊平强调,耵聍实为耳道保镖,正常耵聍无需刻意清理,它可随咀嚼、张口等动作自然排出。油耳人群也只需清理耳廓即可。网上流行的“采耳解压视频”误导大众,过度清理反而增加感染风险。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张帅
来源:福建卫生报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