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肥胖度计算器(肥胖度的计算公式105是什么)

时间:2025-04-01 22:06:30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从BMI看体重,减重的正确打开方式→

想要减重,首先要判断自己是否存在超重、肥胖等问题。用计算器算下BMI(体质量指数),具体方法是用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BMI在18.5-23.9,属于健康体重的范围,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适度运动就可以;BMI超过24但未达到28,属于超重;BMI超过28,属于肥胖,需要减重。如何科学减重?戳图了解。@健康中国

来源: 浙江发布

国家教你减肥,快来测测你的肥胖指数

惊!国家都下场教你减肥,快来测测肥胖指数

你真的了解自己的体重健康状况吗?如今,肥胖已不再只是身材美观的问题,更是与多种慢性疾病紧密相连,成为威胁健康的“隐形杀手” 。

就在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为大家带来了科学权威的减肥指导,堪称“减肥教科书”!

判断是否肥胖,体质指数(BMI)是常用标准。计算公式超简单:BMI=体重(kg)÷身高²(m)。比如,体重60千克,身高1.6米,BMI=60÷(1.6×1.6)≈23.4。评判标准如下:BMI低于18.5是低体重;18.5至23.9为正常体重;24至27.9属于超重;28及以上就踏入轻度肥胖行列了,数值越高,肥胖程度越严重。另外,男性腰围大于90cm、女性腰围大于85cm,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

你属于哪种情况呢?快拿出计算器测一测,若结果不理想,别慌,按照国家指南行动起来,开启健康减肥之旅,拥抱更美好的生活!

跟我一起,科 学 减重!

转自:衢州日报

讲述:张一鸣 整理:汪晨云

换季翻箱倒柜,拿出以前的裤子,却发现裤腰已经小了一圈;太久没有称过体重,再次站上体重器,看到显示屏上的数字打破了“历史最高记录”……不少人感慨,体重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增长,蓦然回首,才发现早已不堪重负。

既食人间烟火,难免负重前行。体重在小幅度范围内波动并不是大事,但如果过于超重,就会影响身体健康。

今年三月,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提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报道发布后,大家纷纷喊话“国家喊你来减重啦”!由此,肥胖、减重等健康问题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围绕“体重管理”话题,3月24日,记者采访了衢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主任医师张一鸣。超重、肥胖到底会给人体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体重在什么范围内才是标准的?怎样才能科学减重?在张医生的门诊病房里,发生过哪些值得参考的减重案例?张医生自己减重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一起来听一听张医生的“减重故事”。

1 体重与新陈代谢密切相关 这几年,需要减重的门诊患者越来越多了

我是衢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主任医师张一鸣,从事内分泌代谢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已经有二十多年了。

人的体重与新陈代谢息息相关。如果一个人的新陈代谢机制紊乱了,体重就容易上升。所以,很多时候,治疗内分泌疾病,需要同时管理体重。我们内分泌代谢科,也一直有体重管理的内容。

最近几年,我明显感觉到,来我这挂号的患者越来越多了。其中,有不少患者明显超重,需要减重。你过来采访时应该也看到了,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从早到晚人满为患,今天我一大早就开始出门诊,一直拖到了下午五点才有空和你聊聊,真是不好意思,但实在是忙啊。

过去,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里,减重是对自己身材不满意的爱美人士才会去做的事情。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肥胖、超重不仅会影响一个人的外表,更会影响身体健康。在国家提出“体重管理年”行动之后,更多人开始重视体重了。

国家卫生健康委曾在面向公众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中提到,有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

这是一组多么可怕的数据啊。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于很多人来说,想要摆脱“亚健康”的状态,关注并管理自己的体重,是一件刻不容缓的重要事情。

2 怎样才叫超重和肥胖? BMI是衡量是否超重的关键指标

那么,怎样才叫超重和肥胖?体重在什么范围内是标准的?

在医学上,我们一般通过一个数值来科学衡量,这个数值叫做体质指数,简称BMI。BMI有一个计算公式,即BMI=体重(kg)/身高2(m2),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在18.5至24之间,在24至28之间被定义为超重,达到或超过28就是肥胖。大家可以自己拿起计算器计算一下,自己的体重究竟处于什么范围。

如果你的BMI指数在24以下,出于健康的目的,就没有必要再去减肥。有些小姑娘的BMI指数明明已经接近或低于18.5,还被“好女不过百”之类的口号蛊惑,采用极端手段减肥,就很得不偿失。当然,还有很多人,BMI指数超过24甚至28,还毫不自知地大吃大喝高热量食物,殊不知身体健康其实已经响起了警报。

除了关注体重,大家也可以关注一下腰围。一般来说,男性腰围大于等于85cm或者腰臀围比例大于0.9,女性腰围大于等于80cm或腰臀围比例大于0.85,就说明体重已经亮起“红灯”,需要提高警惕了。

补充一下,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这些标准适用于大多数正常健康成年人,但对于老年人、运动员、孕妇、身高过矮者等可能不完全适用。

3 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 会给身体带来很多不良影响

肥胖是病吗?它会给人体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在内分泌代谢科,慢病防治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以前,慢病防治主要防“三高”,即:防高血压、防高血糖、防高血脂。

近些年,慢病防治的“防三高”扩展成了防“四高一重”。在原先“三高”基础上,增加了“一高”防高尿酸、“一重”体重超标。

是的,超重和肥胖不仅是一种疾病,甚至还是一种可能需要终身治疗的慢性疾病。

如果体重超重,会给身体带来哪些影响?在门诊坐诊时,我经常会向患者们科普超重和肥胖的危害。超重和肥胖,有很大可能会导致代谢疾病:

肥胖容易导致代谢紊乱,代谢紊乱后,就会导致代谢指标异常,如血糖升高、血压升高等;

代谢指标如果长期异常,会出现代谢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症等;

长期患有代谢疾病,最终有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例如心脏病、视网膜病变等。

对部分女性来说,严重的肥胖还会导致胰岛素抵抗、月经不调、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并增加不孕不育风险。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超重和肥胖还容易引起呼吸睡眠暂停、高脂血症等疾病。

所以,体重不仅仅是数字,更是关乎身体健康的一道红线。

“上医治未病”。要想避免得慢性病,我们就得从源头抓起,在不好的苗头出现时,就积极干预治疗,让症状缓解或者逆转。所以,你们说,“国家喊你减重”,是不是很有必要?

4 两个有启发的门诊故事 我们这样帮患者减重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治疗过许多超重和肥胖患者。在我的指导下,他们通过科学的方法减轻了体重、改善了健康,这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我可以给你们分享几个比较典型的减重故事。

先来说一个成功的案例。有位男性患者,他身高1.65米左右,体重有90多公斤,30岁的年纪,血糖已经达到了餐后27毫摩尔/升,大大超过了正常餐后血糖指数7.8毫摩尔/升的指标。

经过评估,我给他定下治疗方案:要减重!先药物干预,再调整饮食。

这位患者主观意识很想减重,非常自律遵医嘱,所以减重过程比较顺利。我要求他每个月来门诊看一次,再根据他当下情况来调整方案。每次来门诊,他的体重都比上一次要下降很多。半年后,他的体重就降到了56公斤,体态发生了很大变化,整个人精神奕奕,血糖指标也下降了很多。

我也碰到过“越减越重”的患者。比如,我曾经接诊过的一位患者,原先体重有100多公斤。他曾经参加过一个现在很流行的“减肥训练营”,通过短期内饮食改变、剧烈运动快速瘦身,在几个月内减到了70公斤。但是,在回到“正常生活”后,他很快就反弹了,反弹得比以前还重。

其实,这是减重方式不当引起的。减重是一场持久战,成功减重之后,更重要的是要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如果生活方式不改变,想着减重成功后就“解放”了可以“放开吃喝”暴饮暴食了,那么反弹只在朝夕。

我对这位患者开展了综合诊疗措施,联合我们医院营养科制定营养餐、运动医学科指导运动,多管齐下,将减重融入生活,最终帮助他重新达到了理想体重。

有时候,减重也需要多学科合作。在进行减重治疗时,除了内分泌代谢科提供体重管理建议,心理咨询科可以提供心理疏导,中医科可以开中药调节药方,外科也有微创手术治疗重度肥胖的手段。不过,外科手术是排在最后一项的选择,不到“迫不得已”,不建议用外科手术的方式减肥。

5 半年减掉23公斤 我用“轻断食”科学减重

其实,我自己也减过重。

你看我现在的样子,很难想象我之前也是个“小胖墩”吧?

我的身高是1.62米左右,刚工作时体重是60公斤。大概七八年前,我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长到了80公斤,小肚腩都出来了。

作为一名内分泌科的医生,我经常苦口婆心地劝糖尿病、肥胖的患者:“你要减重,减重才有用。”现在想来,患者看着当时也胖胖的我,心里很可能在嘀咕:“你也胖,还说我。”

为了让我的医嘱更有说服力,减重势在必行。而且,我有糖尿病的家族史,如果我继续放任下去,离糖尿病也不远了。

减重,必须减重!

我的减重方法很简单:改变生活习惯,调整饮食配合运动。在具体饮食控制方法上,我尝试过很多方式。最后,我发现轻断食的方案最适合我。

我的轻断食方案是“5 2”,即:一周7天,5天正常饮食,另外2天早上正常吃,中午适量吃,晚上不吃。不碰高油、高糖的食物。

这个方法对我来说很有效,坚持一段时间后,我的体重很快就往下掉了。

半年时间,我从80公斤,减到了57公斤。现在,我的体重是63公斤左右。

在控制饮食的同时,我还通过户外跑步、健身房锻炼等方式,积极做运动,努力让身体在快速减重的同时尽量不掉肌肉。我运动是循序渐进的,从少到多,慢慢地给自己加量。从一开始跑500米就气喘吁吁,到现在我可以参加全马、半马比赛。和减重健身之前比,我的体力好了很多!现在,为了保持减重成果,我一周跑步四五次,也继续定期去健身房“打卡”。

减重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体重经常会上下波动,在下降过程中,会有瓶颈期,只有继续坚持,才能突破瓶颈期,继续掉秤。减重的过程中,还要尽量保持好的心态。我想告诉所有减重患者一句话:减重不是一味追求重量轻,也不是必须达到完全标准的BMI,因为人不是机器。代谢健康才是第一位的,要尊重个体最佳体重。

瘦下来给我带来了很大改变:精力明显充沛了,精神状态也更好了。脂肪肝的症状没有了,对待生活的态度更积极,行动力更强了。周围人对我的评价也变得更加正面,女儿也会认为她的父亲是个有毅力的人,是她学习的榜样。

因为自己亲身经历过减重,所以我可以很好地站在患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并且用自己的例子来激励他们,用减重来预防和改善疾病。

儿童肥胖问题需重视 管住嘴迈开腿,还要保证睡眠质量

6

在开展日常工作的过程中,我发现,大众减重意识虽较前些年有所提高,但仍有很多人群意识不够。

前面提到,《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中指出,儿童超重肥胖率正在渐渐攀升。这是我特别忧心的一个现状。一想到未来,祖国出现越来越多亚健康的肥胖儿童,我就着急。

传统上,部分老人和家长觉得孩子“胖点好”“胖点福气”,这是不对的!肥胖会极大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家长要在观念上作出改变,胖嘟嘟虽然可爱,但也可能潜藏着风险。发现孩子有肥胖倾向时,一定要及时干预:帮孩子管住嘴,加工食品不宜多吃,烹饪方式越简单越好,减少油、糖的摄入,还要加强锻炼和保证睡眠。

睡眠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部分。但其实,保持良好的睡眠对于体重管理也至关重要。研究发现,长期熬夜以及不稳定的睡眠模式可能会增加体重。因此,成人应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保持8小时以上睡眠时间。而对孩子来说,最好能在10点前入睡。

近几年来,在工作之余,我和同事们利用休息时间积极向大众宣传健康理念,加大进校园、进社区的频次,向更多群体宣教科学减重。

但光靠医生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媒体的宣传、全社会的呼吁,让各年龄段、各区域的群众,都能明白体重管理的重要性。

不过,发现自己有肥胖症状的人群也无需过分焦虑。现在,许多医院都开设了相关门诊,患者可以就近寻求医生的帮助,在医生的指导与监督下,科学减重。

另外,再次提醒正在减重的肥胖患者,减重不能太追求快,对于普通肥胖人群,一周内减掉1-2斤即可。如果现在已经降到目标体重,也不要掉以轻心,这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才是稳定体重的关键。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