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什么体质的人容易肥胖(什么体质的人容易上火)

时间:2025-04-01 20:43:06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这一体质,或易致肥胖!速来自查

秋末冬初,天气干燥,人体容易被燥邪侵扰,出现舌红少津、眼干鼻燥等症状;同时由于饮食不节等原因,一些人体内湿气较重,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摄入的水分难以被很好地吸收和利用,从而导致干燥的情况更加严重。因此,这一时期养生既要注意润燥,也不能忽视祛痰湿。

身体里的四种“水”

中医认为,津、液、痰、湿可以简单代表人体内水液的四种状态。津、液是我们体内正常的水,可称为“好水”,湿、痰是身体受到外邪侵袭或体内代谢障碍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可称为“坏水”。

津: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起滋润作用,例如口水、汗液。

液:质地稍浓稠,灌注于关节、脏腑等,起濡养作用,例如关节腔里的组织液。

湿:湿性黏滞,容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痰:具有黏腻、重浊的特点,可阻滞气机,影响经脉气血运行,如果在人体蓄积到一定程度而不能消除,会导致多种复杂疾病。

水液失常可导致多种病症

身体的津液太少,可导致湿疹、荨麻疹、呼吸道疾病、干燥综合征、关节炎、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痰湿体质容易导致肥胖,可引发“三高”、心梗、脑卒中、肿瘤等疾病。“好水”太少、“坏水”过多,都容易引发健康问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养治疗。

【津液少】

津液来源于饮食,通过脾、胃、小肠和大肠消化吸收饮食中的水分和营养而生成。脾主运化,可将津液转输至心肺;肺主通调水道,可将津液输布至全身。如果脾的运送功能出问题,会导致津液不能到达肺;同时如果肺气虚,则会影响津液输布全身。

●症状:发色枯黄、口腔溃疡、干咳、舌红少津、牙龈肿痛、眼干鼻燥、面色萎黄、容易感冒、健忘。

●调养方法

银耳百合雪梨羹:主要材料有银耳、百合、雪梨、马蹄,有养阴生津的作用。

日常锻炼:练习八段锦中“左右开弓似射雕”的动作,有宽胸理肺的作用。

【湿气重】

饮食不节、过度劳累等可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导致脾胃虚弱,水湿代谢失常,从而形成湿气重的情况。另外久居潮湿阴冷环境,也会使湿邪侵入体内,导致脾虚湿气重。

●症状:口干不欲饮、口唇干裂、皮肤干燥瘙痒、大便黏腻、关节僵直。

●调养方法

山药百合胡萝卜小米粥:有健脾养胃、清心润肺的作用。

日常需注意:饮食有节、保暖腹部、调节情绪、保证良好睡眠。

【痰湿多】

湿邪困于人体内,如不能及时排出,时间久了会化成“痰”,其致病种类繁多复杂,有“痰生百病”的说法。

●症状:口苦口臭、舌苔厚腻、唇红口疮、咽喉肿痛、困倦乏力、畏寒怕冷、夜尿增多、痛经宫寒、大便黏滞不爽。

●调养方法

陈皮薏米煮水代茶饮:有健脾益气、燥湿化痰的作用。

萝卜山药老鸭汤:有健脾、生津、化痰的作用。

按揉液门穴:有调节人体津液、润燥祛湿的作用。

秋冬祛湿润燥小方法

●桂花、生甘草泡水代茶饮:有祛痰湿、温脾阳、疏肝解郁的作用。

●石斛、麦冬煮水代茶饮:有滋阴润燥的作用。

●日常锻炼可根据身体情况,适当练习“金鸡独立”的动作,有疏通三焦、引火下行的作用。

小贴士

使用以上调养方法需注意:由于个人体质不同,还需辨证施治。

来源: 央视财经

这一体质,或易致肥胖!速来自查

来源:央视财经

秋末冬初,天气干燥,人体容易被燥邪侵扰,出现舌红少津、眼干鼻燥等症状;同时由于饮食不节等原因,一些人体内湿气较重,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摄入的水分难以被很好地吸收和利用,从而导致干燥的情况更加严重。因此,这一时期养生既要注意润燥,也不能忽视祛痰湿。

身体里的四种“水”

中医认为,津、液、痰、湿可以简单代表人体内水液的四种状态。津、液是我们体内正常的水,可称为“好水”,湿、痰是身体受到外邪侵袭或体内代谢障碍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可称为“坏水”。

津: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起滋润作用,例如口水、汗液。

液:质地稍浓稠,灌注于关节、脏腑等,起濡养作用,例如关节腔里的组织液。

湿:湿性黏滞,容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痰:具有黏腻、重浊的特点,可阻滞气机,影响经脉气血运行,如果在人体蓄积到一定程度而不能消除,会导致多种复杂疾病。

水液失常可导致多种病症

身体的津液太少,可导致湿疹、荨麻疹、呼吸道疾病、干燥综合征、关节炎、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痰湿体质容易导致肥胖,可引发“三高”、心梗、脑卒中、肿瘤等疾病。“好水”太少、“坏水”过多,都容易引发健康问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养治疗。

【津液少】

津液来源于饮食,通过脾、胃、小肠和大肠消化吸收饮食中的水分和营养而生成。脾主运化,可将津液转输至心肺;肺主通调水道,可将津液输布至全身。如果脾的运送功能出问题,会导致津液不能到达肺;同时如果肺气虚,则会影响津液输布全身。

●症状:发色枯黄、口腔溃疡、干咳、舌红少津、牙龈肿痛、眼干鼻燥、面色萎黄、容易感冒、健忘。

●调养方法

银耳百合雪梨羹:主要材料有银耳、百合、雪梨、马蹄,有养阴生津的作用。

日常锻炼:练习八段锦中“左右开弓似射雕”的动作,有宽胸理肺的作用。

【湿气重】

饮食不节、过度劳累等可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导致脾胃虚弱,水湿代谢失常,从而形成湿气重的情况。另外久居潮湿阴冷环境,也会使湿邪侵入体内,导致脾虚湿气重。

●症状:口干不欲饮、口唇干裂、皮肤干燥瘙痒、大便黏腻、关节僵直。

●调养方法

山药百合胡萝卜小米粥:有健脾养胃、清心润肺的作用。

日常需注意:饮食有节、保暖腹部、调节情绪、保证良好睡眠。

【痰湿多】

湿邪困于人体内,如不能及时排出,时间久了会化成“痰”,其致病种类繁多复杂,有“痰生百病”的说法。

●症状:口苦口臭、舌苔厚腻、唇红口疮、咽喉肿痛、困倦乏力、畏寒怕冷、夜尿增多、痛经宫寒、大便黏滞不爽。

●调养方法

陈皮薏米煮水代茶饮:有健脾益气、燥湿化痰的作用。

萝卜山药老鸭汤:有健脾、生津、化痰的作用。

按揉液门穴:有调节人体津液、润燥祛湿的作用。

秋冬祛湿润燥小方法

●桂花、生甘草泡水代茶饮:有祛痰湿、温脾阳、疏肝解郁的作用。

●石斛、麦冬煮水代茶饮:有滋阴润燥的作用。

●日常锻炼可根据身体情况,适当练习“金鸡独立”的动作,有疏通三焦、引火下行的作用。

小贴士

使用以上调养方法需注意:由于个人体质不同,还需辨证施治。

中医眼中的肥胖体质:你是“膏人”还是“脂人”?

在中医的智慧中,肥胖并非简单的“体重超标”,而是体质失衡的信号。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就精准划分了“膏人”“脂人”“肉人”三种类型,并揭示了肥胖与痰湿、脾虚、肝郁的深层关联。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中医的体质分类竟暗合内脏脂肪、代谢综合征等科学概念。

今天,让我们从中医视角重新认识肥胖,找到属于你的调理密码。

你是“膏人”还是“脂人”?
中医的肥胖体质分型

膏人

—— 代谢紊乱的“苹果型”肥胖

①腰腹松软如棉,脂肪集中在腹部,形成“游泳圈”

②皮肤按之凹陷,恢复缓慢

③常伴口黏、体味重、大便黏马桶

现代解读:

这类人内脏脂肪超标(CT显示腹腔脂肪面积≥100cm²),属于代谢高危人群。中医认为根源在“脾虚痰湿”——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导致水湿停聚成膏脂。

调料方法:

饮食:早餐玉米须粥,晚餐冬瓜汤,忌冷饮

运动:每天快走40分钟(最佳时段:上午7-9点脾经当令)

外治:艾灸中脘穴 丰隆穴,每周3次

脂人

—— 均匀分布的“梨型”肥胖

①全身脂肪均匀分布,肌肉松软,皮肤光滑如蜡

②体重缓慢增长,常有家族肥胖史

现代解读:

以皮下脂肪为主(B超显示腹部皮下脂肪厚度>2.5cm),代谢风险较低,但长期可能发展为“膏人”。中医认为与先天禀赋相关,过食肥甘则加重。调料方法:
饮食:三餐添加魔芋、海带等高纤维食物

运动:HIIT训练(每周3次) 八段锦(每日晨练)
茶饮:山楂10g 决明子6g煮水,促脂肪代谢

肉人≠肥胖

《黄帝内经》特别指出“肉人”是肌肉健壮者(如运动员),体脂率正常,并非病态,切忌盲目减肥。

痰湿、脾虚、肝郁
肥胖的三大体质密码

痰湿体质

—— 黏腻的代谢沼泽

表现:晨起头重如裹湿布,舌苔厚腻,下肢浮肿

科学验证:这类人群血清脂联素水平较常人低15%-20%(脂联素可促进脂肪燃烧)

调理关键:茯苓15g 荷叶6g煮水,每日饮用

脾虚体质

——生锈的能量工厂

表现:吃不多却易胖,饭后腹胀如鼓,肌肉无力

机制解读:脾虚导致胰脂肪酶活性降低30%,脂肪分解效率下降

调理关键:山药小米粥 餐后按揉足三里

肝郁体质

—— 压力型肥胖的推手

表现:压力大时暴饮暴食,女性多见腰腹“救生圈”

科学验证:长期焦虑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促使脂肪向腹部聚集

调理关键:玫瑰花5朵 陈皮3g泡茶,配合拍打腋下极泉穴或每晚9点前用柴胡6g 薄荷3g泡脚

按摩:睡前推肝经(从大腿根部推至膝盖)
食疗:黄花菜瘦肉汤(疏肝解郁)

中医减肥的核心逻辑

减肥不是对抗身体,而是读懂体质,中医减肥的精髓在于“因人制宜”:膏人要化湿,脂人要通滞,肝郁要疏泄。正如《医学入门》所言:“善治肥者,调其阴阳而已。”认清体质,才能让减肥事半功倍,重获健康之美。

一个小测试

晨起观察舌苔——

✓ 苔白厚腻:痰湿体质

✓ 舌边齿痕:脾虚体质

✓ 舌边发红:肝郁体质

从今天开始,用中医智慧开启你的健康蜕变!


审稿专家:广东药学会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魏理主任

作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主管中药师 杜婕莹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