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腰围大于多少为肥胖(腰围大于多少为苹果型)

时间:2025-04-01 15:54:05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腰围超过这个数就是肥胖,离三高也更近!

参考文献

[1] 中国营养学会肥胖防控分会, 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行为健康分会, 等. 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22,23(5):19.

[2] 赵丽云, 丁钢强, 赵文华.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检测报告(2015-2017).

[3] 张翠改, 吴惠珍, 高海燕. 河北省753例公务员腹型肥胖与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1,19(3):2.

[4] Ren H, Guo Y, Wang D, Kang X, Yuan G. Association of normal-weight central obesity with hypertension: a cross-sectional study from the 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 BMC Cardiovasc Disord. 2023 Mar 8;23(1):120.

[5] 田颖, 江国虹, 常改, 等.天津市居民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及与慢性病的关系[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9,17(06):601-603.

[6]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要点解读[J].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1,26(3):10.

[7] WHO. WHO guidelines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ur: at a glance[EB/OL]. 2020,11,26.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0014886

(来源:湖北疾控 百度健康医典)

【编辑:姚昊】

【来源:湖北疾控】

腰围值多少是腹型肥胖?快来判断下自己是不是

中国肥胖人数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显示,目前我国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超过一半,6岁以下和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0.4%和19.0%;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预计到2030年,我国成年超重和肥胖人口将达到7.9亿,学龄期和青春期超重和肥胖人口将达到5892万,学龄前超重和肥胖人口也会高达1819万。

腹型肥胖危害大

肥胖是多种代谢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由腹内脂肪异常堆积导致的腹型肥胖危害更大。腹内脂肪含量与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血脂成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等显著相关,与血压值也有显而易见的关系。

同时,胰岛素抵抗患者的腹内脂肪面积显著大于非胰岛素抵抗者。腹内脂肪增加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如C反应蛋白、血清尿酸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等,均显著相关。

总之,随着腹内脂肪的增加,各种代谢紊乱和心血管靶器官损害依次出现。同时,腹型肥胖患者由于躯体中心重量大,肢端承受压力大,还会导致骨关节病变、腰椎疾病等一系列骨骼问题。

胖不胖 看腰围

与腹内脂肪含量关系最密切的是腹围,其次是体重指数,然后是腰臀比,即腰围是衡量腹型肥胖的首要指标。

筛查是否为腹型肥胖可先测量腰围。腰围值即肚脐上2厘米的水平线的长度,男性≥90厘米、女性≥85厘米,即大概率为腹型肥胖。

其次可以测量血压、血糖、血脂,看是否异常,目的就是要预防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生。

腹型肥胖人群要采取干预措施,首先是饮食控制,具体包括:

1.规律饮食,适当控制总饭量。膳食可用血糖生成指数较低的全麦、淀粉类食物,蔬菜,豆制品和水果进行搭配;避免或减少蔗糖摄入,包括饮料、甜点;每天摄入盐不超过6克。

2.戒酒或控制饮酒。过度饮酒会导致体重增加、高血压、血脂异常。

3.减少脂肪摄入。尤其是要减少动物脂肪、奶酪、黄油、酥油和奶油及动物内脏等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食品的摄入。尽量选用低脂食物,如脱脂牛奶。炒菜宜选择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橄榄油和亚麻子油等。每周吃两次鱼。

4.多吃新鲜食物,而不是加工食品。

其次是运动控制,具体包括:每天至少活动1次;每次活动30分钟,可选择快走、骑自行车、慢跑、跳舞、户外运动或做较重的家务;每周至少活动5天;活动后心率不宜过高,一般不超过170减去自身年龄。

轻断食 效果佳

腹型肥胖者需要控制饮食,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禁食。过度节食不利于均衡营养,反而容易使机体处于防御状态,不利于减重。相比节食,我们更推荐一日三餐或两餐,均衡营养配比。

腹型肥胖者可尝试以下模式的轻断食。

5 2轻断食:一周5天正常饮食,不连续的2天进食不超过500~600千卡。控制饮食期间,主要通过摄入水果、蔬菜来满足身体对能量的需求。

16∶8模式:一天的饮食在8小时内完成,剩下的16小时只喝水不吃饭,注意要喝白开水或者黑咖啡,不要喝饮料。

选择哪种模式的轻断食要因人而异,完全不耐受的人群不建议尝试。

想减腹 练HIIT

在减肥中,运动效果一般只占30%。但不能因为运动占比低,就不运动。运动可以增加人体的基础代谢率和肌肉含量。因为腹部在人体的中段,所以不管做什么类型的运动,基本都有益。网络上有很多运动爱好者介绍练出“马甲线”的经验,很多人跟练后也发现,原来结实的腹部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拥有。关键是无论做哪种运动,一定要坚持。

有氧运动是减重最有效的运动方式之一,可以持续、快速燃烧脂肪。快步走、慢跑、游泳、爬山、球类运动等消耗热量较多的运动方式,均被推荐为减重的运动疗法。但有氧运动往往比较单调,运动时间长、效率低,生活节奏非常快的“打工人”常常难以坚持。基于此,HIIT训练法渐渐进入人们的运动生活。

HIIT训练法的全称为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直译为高强度间歇性训练,是一项能很好地消除腹部脂肪的运动方式。因为短时间内效果好,并且对运动场地没有太多要求,所以受到很多人的青睐。

开合跳、同侧提膝、胯下击掌、高抬腿、深蹲等动作,甚至还有“躺着做”的高效虐腹训练,都是典型的HIIT动作。耐受能力强的人每天训练15分钟,就能达到减重效果。

特别提醒过度肥胖的患者,不要一上来就做高强度运动,特别是跳跃或爬楼梯等运动。因为这些动作对膝盖压力过大,容易导致损伤。

减肥这么难,所以有人想到了手术。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轻微肥胖的人群应采取控制饮食、保持运动为主的减肥方式,如果没有合并糖尿病等其他代谢性疾病,一般不建议做减重手术。

来源:《大众健康》杂志

文: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 朱建华 张敏

策划:吴卫红

编辑:栾兆琳 李诗尧 马杨

校对:于梦非

审核:徐秉楠 陈飞

欧洲提出肥胖诊断新指标:腰围超过身高一半也考虑肥胖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诊断是否肥胖,光看BMI(体重指数,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是不够的。7月5日,欧洲肥胖研究协会(EASO)在权威医学期刊《自然医学》发表了成人肥胖症的诊断、分期和管理的新框架研究,表示腹部(内脏)脂肪堆积与发生心脏代谢并发症的风险增加有关,明确提出了“腰高比”的测量标准,即对于BMI≥25、腰高比>0.5、存在医学、功能或心理障碍或并发症的患者,应考虑进行肥胖管理。

依照欧洲肥胖研究协会此前的诊断指标,BMI在25到30之间属于超重人群,尚未达到肥胖的诊断标准。

“腰高比>0.5意味着身高180厘米的人腰围超过90厘米,身高160厘米的人腰围超过80厘米,这个数据有助于普通人群进行腹部脂肪的自测。”7月9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肥胖与代谢病外科(减重中心)主任医师王存川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肥胖的诊断需要考虑多维度的复杂因素,这次纳入了腰高比、功能或心理障碍等诊断标准是为了让大众更加重视肥胖,实现早诊早治。

BMI也即体重指数,是目前普遍用于评价胖瘦程度的指标。7月9日,深圳大学总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主任李强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除了体重指数外,临床的肥胖诊断中,还会考虑理想体重(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5)、腰围(男性腰围超过85厘米,女性腰围超过80厘米,考虑为中性肥胖)、腰臀比(男性超过0.9,女性超过0.85,考虑为中性肥胖)等,更科学的诊断需要通过CT、核磁等手段辅助诊断。

“腰高比反映的是内脏脂肪的堆积,而心血管事件的增加很大程度是内脏脂肪的堆积带来的。”李强介绍,在减重时首先考虑减少内脏脂肪,而腰高比的概念可以让大众更加简便地进行自测,如果腰围超过了身高的一半,要警惕内脏脂肪可能带来的一系列身体负担。

事实上,国内外开展的许多研究也聚焦了腹部脂肪增加和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关联。巴西与英国的研究发现,腰高比在0.45-0.50区间时,已临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阈值。我国的研究也发现,腰高比每增加0.1,男性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8.6%,女性增幅也达6%。

王存川表示,部分人群的BMI值未达到肥胖级别,但四肢纤细、肚子很大,意味着腰高比可能超标了,这种人群有更大的代谢疾病风险。此次肥胖诊断还纳入了心理性问题、功能性问题,如对肥胖的过度担忧、因肥胖焦虑得睡不着觉等都可以纳入肥胖诊断的考虑范畴。

王存川介绍,腹型肥胖一直是临床肥胖诊断中重要的参考指标,此次腰高比的提出让指标有了明确的数据概念,对于后续国内的肥胖标准细化也有进一步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①Souza APA, Rodrigues PRM, Muraro AP, et al. Cut-off points of anthropometric markers associated with hypertension in the Brazilian population: National Health Survey, 2013. Public Health Nutr. 2019;22(12):2147-2154.Cancer Nanotechnology .2021,003

②Gibson S, Ashwell M. A simple cut-off for waist-to-height ratio (0·5) can act as an indicator for cardiometabolic risk: recent data from adults in the Health Survey for England. Br J Nutr. 2020;123(6):681-690.

③Zhang S, Fu X, Du Z, etal. Is waist-to-height ratio the best predictive indicator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cidence in hypertensive adults? A cohort study. BMC Cardiovasc Disord. 2022;22(1):214. Published 2022 May 11. doi:10.1186/s12872-022-02646-1

④Shen S, Lu Y, Qi H, etal. Waist-to-height ratio is an effective indicator for comprehensive cardiovascular health. SciRep. 2017;7:43046. Published 2017 Feb 21. doi:10.1038/srep43046

责编:王真

主编:杨小明

校对:谷雨微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