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河健康报】
供稿专家:河南省健康科普专家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余亚英
审核专家:河南省健康科普专家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付鹏钰
体重并非只是数字,它与健康紧密相连。
体重异常,尤其是超重和肥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部分癌症等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身体质量指数(BMI)
18~64岁成年人:BMI在18.5~23.9为正常,BMI在24~27.9为超重,BMI在28及以上为肥胖。
65岁以上人群:BMI在20~26.9较合适
大量研究证实,BMI大于24与多种慢性病风险成正相关,为保持身体健康,应将BMI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腰臀比
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或男性腰臀比超0.9,女性超0.85为向心性肥胖。
这种肥胖类型因内脏脂肪堆积,会增加慢性病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此指标不能精确区分脂肪分布。
体成分
体重、BMI、腰臀比正常人群中,可能存在肌肉少、脂肪多的情况。
尤其是内脏脂肪较多,仍可能存在潜在的健康问题。
因此建议前往医院进行体成分等指标的评估,了解肌肉脂肪比例和内脏脂肪面积,以便进行个性化体重控制。
推荐限能量平衡膳食减肥法,即在平衡膳食基础上,每天吃七八分饱,每天运动30 分钟。
饮食上,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少吃高热量、高脂肪食物。
运动可选快走、跑步、游泳等。能有效控制体重,保持健康。
来源 健康河南
本文来自【大河健康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很多女性明明看起来不胖,但小肚子却特别突出;而不少男性到了一定年龄,也会挺着啤酒肚。
为什么无论男女,一胖都会容易胖肚子?该如何避免肚子上长肉呢?
为什么肚子会变胖?
据科普中国报道,这种肚子变胖的情况,在营养学上称为腹部肥胖(腹型肥胖)。
腹部肥胖,又称腹型肥胖、向心性肥胖,俗称肚腩赘肉、啤酒肚,泛指囤积在腰间的脂肪组织,在腹部外斜肌附近尤其常见。
人体有两种脂肪。一种是皮下脂肪,我们平时用手能捏起来的“肚子一层层的游泳圈”就属于这类。还有一种是内脏脂肪,它们“隐藏”在内脏里,比如肝脏、胰脏、肠系膜等周围,外观看不出来,也摸不到。
当内脏脂肪过多时,就容易造成“四肢不胖、肚子胖”的现象,像“怀”了一颗大西瓜。
腹部肥胖的危害有多大?
内脏脂肪与皮下脂肪不同,它存在于腹腔内,包裹着人的脏器,如肝脏、胰腺和肾脏等。这部分脂肪起着支撑和保护内脏的作用。
但是内脏脂肪一样会囤积,人体的内脏脂肪囤积过多,危害远远大于皮下脂肪的过量囤积。过多的内脏脂肪会让腹部赘肉堆积,还会让代谢迟缓、内脏机能异常,肝功能衰退以及引发心脏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
大量的人群研究证据显示,腹部脂肪的增加——尤其是深藏于腹内和周围器官中的那类内脏脂肪,比如脂肪肝,就是因为腹部脂肪过多地储存在肝脏中了。腹部肥胖会增加患慢性病的风险,比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和癌症等。
这样做可以预防“长肚子”
1.关注体重和腰围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肥胖?体重指数(BMI)是世界卫生组织确认衡量成人肥胖的标准,BMI在18.5—24为正常;24≤BMI<28为超重;BMI≥28则为肥胖。
光看BMI还不够,还要关注自己的腰围。腹型肥胖,即体重正常,内脏脂肪过多,体脂率超标。判断腹型肥胖的重要方法是腰围,成年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就属于腹部肥胖。
2.减肥要从全身做起
关于减肚子,不少人也存在一些认识误区,比如采取束腰、裹保鲜膜运动、擦瘦身霜等方式。
其实,束腰是把脂肪挤压到两侧,视觉上腰确实变小了,但真的仅仅是“视觉误差”,而且戴久了还会挤压脂肪而让内脏移位,对身体的损坏极大。裹保鲜膜运动也许会让你有一点错觉,但它只是让人暂时脱水,只要一喝水体重迅速就回来了。瘦身霜是会让皮肤发热、出汗,这是对表层皮肤的刺激,影响不到内脏脂肪。
因此,想要瘦肚子,还是要从全身的减重、减肥开始。
减肥更应注意减脂
减脂并不是单纯的节食减肥,而是应该在适度减少能量摄入的基础上,尽量做好营养搭配,同时增加运动。
饮食方面,不要刻意节食或断食,可以适当少吃一些。以前很喜欢吃炸鸡、烤肉,不妨少吃点,以前每顿要吃两三个大馒头,可以少吃一个。
减少高能量的食物。比如炸鸡、五花肉、含糖饮料、糕点零食等,也要注意适当少吃。可以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比如:鸡蛋、鸡胸肉、鱼肉、牛奶等。
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不要每顿都吃白米饭白馒头,不妨多吃点粗粮、全谷物和薯类食物。
增加蔬菜和水果摄入。蔬菜和水果的膳食纤维也很丰富,还有人体需要的很多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元素,最好能每天吃一斤蔬菜、半斤水果。
做饭注意少油,油煎、油炸食物尽量少做少吃;吃菜也少放点辣椒酱;肉汤少喝。
其次要注意坚持运动。
有氧运动是减少内脏脂肪比较有效的运动。常见的有氧运动包括:快走、慢跑、游泳、自行车、健身操、跳绳等。建议一般人群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除了针对全身的常规运动外,可以每周安排1—2次腰腹训练,如平板支撑或臀桥,每个动作坚持20秒左右,5个为1组,每天做3—4组,有助于消除多余的脂肪。
岳阳晚报全媒体记者罗凯整理
初秋时节,气温逐渐降低,昼夜温差大,“三高”患者容易出现血压升高、血糖波动和血脂升高的情况。另外,天气转凉后,人们胃口变好,进食较多肥甘厚味,也会加剧血压、血糖、血脂异常。
“三高”的危害不能忽视
在我国,“三高”有高患病率、高危险性的特点,许多患者没有明显症状,所以放任不管,其实没有症状不代表对身体没有危害,长期“三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长期高血压会给身体带来哪些伤害?
长期高血压会损害心、脑、肾三大器官和全身血管,导致动脉硬化,动脉壁增厚变硬、弹性降低,可能引发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肾衰等并发症,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长期高血糖会给身体带来哪些伤害?
长期血糖过高,会使得全身血管发生病变,可能导致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还可能引起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异常,引发肾功能不全、失明、糖尿病足等多种严重并发症。
长期高血脂会给身体带来哪些伤害?
血液里的类脂质物质增加,堆积在血管内壁,久而久之会形成血管斑块,引起血管狭窄,不稳定的斑块破裂后会形成血栓,堵塞血管。
长期高血脂可能导致缺血性脑梗死、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肾动脉狭窄、脂肪肝、脉管炎等并发症。
“三高”互相影响,害处叠加
“三高”有共同的发病基础,比如机体出现胰岛素抵抗,可能同时导致高血糖、高血压和高血脂。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三高”之间还可能互相加重。比如糖尿病如果影响到肾脏,可能加重高血压。如果血脂增高,可能加重高血糖的病情。因此,发现患有“三高”,要针对病因进行及时控制。
减肥能逆转“三高”吗?
不一定。对于因肥胖问题引起的“三高”,可以用减肥的方法,并且减重量要达到一定程度,可能逆转“三高”。
研究显示,超重和肥胖的“三高”人群,减重10%~15%可以明显降低甚至逆转“三高”。
超重和肥胖的“三高”人群,即便是少量减重,也会对缓解“三高”有积极作用。
减重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长期坚持,结合合理的饮食和体育锻炼。
如果在减肥之后体重反弹,“三高”也往往会随之反弹。减肥后要注意体重的维持,避免反弹。
由于其他原因,比如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导致的“三高”,减肥没有明显效果,还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相应的药物治疗。
空腹运动,真的比饭后运动更燃脂吗?
一些研究发现,与进食后相比,空腹运动燃烧掉的脂肪更多一些,但这种方法不是人人都适合。比如糖尿病患者不宜空腹运动,糖尿病患者空腹运动易诱发低血糖,甚至引起低血糖昏迷。
对于“三高”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要注重运动的安全性,选择适合的项目和强度。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肥胖?
体重指数(BMI)是常用的判断肥胖的方法。我国健康成年人体重指数的正常范围为18.5~23.9kg/m2。体重指数在24~27.9kg/m2区间为超重,体重指数≥28kg/m2为肥胖。
体重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
测腰围:腰围是衡量腹部脂肪蓄积程度(即向心性肥胖)的常用指标。一般来说按照亚洲人的标准,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即为肥胖。
来源: 央视财经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