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提出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体重管理被明确地纳入各级学校。
近二三十年来,肥胖如洪水猛兽般在中国蔓延。本文着重同各位谈谈儿童肥胖的问题。
不知各位可否注意到这一现象:在很多城市小学校的教室里,坐在后排常有几位胖孩子,硕大的身躯可能为前排同龄孩子的2倍。上体育课时,胖孩子跑起来气喘吁吁。
据日前国家卫健委公布的资料,我国在 6-17 岁的青少年儿童中,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达到 11.1% 和 7.9% ,6 岁以下儿童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 6.8% 和 3.6% 。
我国超重与肥胖的青少年和幼儿分别已经接近了总数的20%和10%。
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必须引起家长们注意。你的孩子体重正常吗?
儿童健康关系民族兴旺,肥胖应该为全社会关注!
肥胖是一种疾病,医学上称肥胖的孩子是患了肥胖症。
研究表明,肥胖儿童免疫力低下,经常感冒。肥胖会导致少年儿童脂肪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容易患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以及哮喘等并发症。
少年儿童肥胖的患病危险多会延续到成年期。长大后继续肥胖,就疾病缠身,将缩短寿命。
肥胖对儿童心理会有很大影响。活动受限,凡事不如人,肥胖就会让孩子产生自卑感。一般说,孩子长到5岁,就会知道肥胖影响外观、运动能力,自尊心就要遭受伤害。女孩的自尊心较强,故肥胖女孩比非肥胖男孩更有尝试自杀的可能。
处在青春期的肥胖男孩容易发生男性乳腺发育症,报导称,随着我国青少年肥胖率的升高,合并男性发育症的10-17岁男孩明显增多。乳腺发育会给男孩心理造成极大伤害。
儿童和青少年肥胖一直受到国家的关注。
日前,即2025年2月28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儿童青少年科学健身20条”的公告,其第17条明确指出:“应将儿童青少年的体质指数控制在适宜区间,通过合理膳食和科学运动维持健康体重”。
笔者归纳,导致我国儿童肥胖的原因,除极少数孩子有遗传因素外,主要是以下几个。
1.一日三餐安排不当
高能量、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的食物的一日三餐,比如,猪肉和油炸食品,能天然满足儿童的味蕾需求,受孩子欢迎。但却会令孩子多吃贪吃。摄入了过多的能量,便会使儿童发胖。
2.食欲旺盛
孩子是不知道怎样吃对身体有益的。有些孩子食欲特好,不少家长就一味满足孩子过量进食的要求,就怕孩子“饿”。家长如此纵容,孩子必然要多吃贪吃。
3.喜吃零食和洋快餐
蛋糕、坚果、糖果、甜饮料等零食,放在家里,让孩子随意自取自拿,食无定时,家长不予控制,甚至鼓励。不少家长还常带孩子去快餐店吃洋快餐。
4.过度溺爱,偏食者多
现今独生子女家庭多,独生子女除受父母溺爱外,还受祖父母辈的过度溺爱。孩子想吃什么就给什么。在独生子女中,偏食的孩子多,喜荤厌素者多。
5.户外活动的时间少
中小学生写作业的时间普遍长,不少孩子还沉溺于长时间地看电视、看手机,或者忙着上课外的应考学习班,遂导致每天户外活动严重缺少。活动少,摄入的热量就不能被及时代谢,转化为脂肪储存,便必然引发肥胖。
面临青少年和幼儿的肥胖的快速增长,国人该怎么办?
1. 如何让胖孩子的体重恢复正常呢?
对待肥胖的孩子,即已经患有肥胖症的儿童,家长应该主动领其就医,请专业人士作饮食调节和心理疏导。如有并发症,就该积极治疗。切莫拖延!
孩子的肥胖是家长错误地喂出来的,如果拖延不管,便是错上加错。
2.如何预防儿童增肥长胖呢?
一定重视孩子的饮食营养,做到营养平衡。何为营养平衡?简而言之,就是为孩子提供的饭食中的各种营养素的量要适当,不能少也不能多,还需有恰当的比例。家长应特别注意培养孩子自小就养成规律进食的习惯。
喂养小儿应尊重客观规律,孩子不想吃了,就不要硬喂。切莫怀着盲目的爱心将孩子当填鸭喂,更不该无限制的满足他们吃零食的要求。
为此,年青的父母就该积极的多学些科学育儿的营养常识。
日本立法规定,幼儿园与中小学校要为孩子供给营养餐,重视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近日《柳叶刀》发布了一项研究报告,日本20岁以下的孩子超重与肥胖率为4.5%,比我国低得多。举世公认,日本之所以成为当今全球笫一长寿大国,学生营养餐功不可没。
除饮食外,还必须让孩子每天都有充分的户外活动时间。
可喜的是,国家对青少年校园体育锻炼越来越重视。 202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新春伊始,国家教委,还出台了 “中小学生每天上一节体育课的规定”。
媒体赞之曰:孩子如何锻练,有了新指南。
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孩子超重与肥胖就必将远离,我国儿童与青少年的超重与肥胖率就将降低。
少年强则中国强,这是120余年前我国著名学者梁启超的一句名言。
愿我们的孩子幸福而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国家卫健委等六部门.《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2020年10月23日
2.国家卫健委.《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2020年)》.2020年12月
3.刘政.中小学生营养指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6月
(图片取自网络;朝钢健)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3月25日电题:儿童肥胖危害多 专家为“小胖墩”减重支招
新华社记者顾天成、龚雯、黄筱
近日,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体重管理门诊”正式开诊。开诊现场,大量家长慕名而来,为家中“小胖墩”寻求专业减重建议。
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当前,我国6岁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约为19%。肥胖给孩子们带来哪些健康危害?如何掌握儿童减重“科学密码”?记者走访多地儿童医院。
肥胖导致的慢性病向儿童青少年蔓延危害大
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黄鸿眉为近期接诊的14岁患儿小明感到着急:“他身高170cm,体重89kg,因高血压在心脏内科住院治疗,还伴有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和糖耐量受损。”
黄鸿眉介绍,由于小明血压偏高,家长担心运动风险,并不鼓励其参加运动。门诊中类似情况不少,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体重超标,反而觉得孩子胖些可爱,直到出现肥胖并发症才开始重视。
在北京儿童医院“体重管理门诊”,医生为前来就诊的儿童做人体成分分析。(北京儿童医院供图)
“儿童肥胖容易诱发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这些慢性病向少年儿童蔓延会带来极大健康危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院长傅君芬表示,肥胖还会影响儿童的运动能力及骨骼发育,对行为、认知及智力产生不良影响。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医师裴舟指出,儿童超重和肥胖的诊断标准和成人有差别。成人主要依靠体重指数(BMI)来判断,但儿童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诊断标准不一致。
调查研究发现,儿童期肥胖的产生主要是脂肪细胞数量增多,而成人期主要是脂肪细胞体积增大。6至7岁肥胖儿童成年后肥胖率约为50%,10至19岁肥胖青少年中,超70%会发展为成年肥胖,并增加相关疾病风险。
“必须将肥胖扼杀在萌芽阶段。”裴舟呼吁。
掌握这些“科学密码”,帮助儿童科学减重
国家疾控局发布《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技术指南》、四部门联合制定《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公共卫生综合防控技术导则》……这些国家级儿童青少年体重管理文件中,不约而同提及“营养”“科学减重”等关键词。
专家指出,“吃、动、减”是儿童减重的“科学密码”。
“我为家长们推荐一个‘黄金餐盘法则’,即1/2非淀粉类蔬菜、1/4优质蛋白(鱼/豆/瘦肉)、1/4全谷物。”黄鸿眉强调,智慧饮食不是让儿童青少年节食,而是重塑饮食结构。建议每日精制糖摄入少于25克,减少加工食品及反式脂肪摄入,每口咀嚼20次、单餐用时超20分钟。
在运动方面,建议每周运动5天,每天60分钟,强度组合推荐“30分钟有氧 20分钟抗阻 10分钟柔韧”。运动方式上,可选择孩子感兴趣且能坚持的运动,如舞蹈、球类、障碍跑等。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院长傅君芬在该院内分泌科为儿童看诊。(受访者供图)
黄鸿眉说,减重需遵循渐进原则,家长应建立“营养—运动—监测”管理闭环,避免采取极端节食等损害健康的减重方式,用科学方法帮助孩子构建受益终生的健康生活方式。
何种情况可能需要寻求专业医疗帮助?裴舟表示,家长们要正视肥胖问题,避免拖延到出现严重并发症才来院就诊。需就诊的情况包括孩子BMI达到肥胖或超重标准;出现颈部、腋下等部位黑棘皮,腹部皮肤紫纹;出现多饮多尿、睡眠打鼾等症状。
专家指出,不能将体重管理门诊当做“减肥速成班”,体重控制是漫长过程,需长期坚持,生活方式干预是减重核心,需要严格自律,其他医疗手段都是辅助。
突破这些“瓶颈”“堵点”,有效防控“小胖墩”
“在临床上常遇到,部分家长误将‘多吃’等同于‘营养好’,忽视高糖零食、久坐行为对健康的长期影响。”傅君芬表示,提升家庭健康素养、推广科学喂养理念成当务之急。
也有家长在网上表达,部分减重措施落实起来“有心无力”。比如课业压力导致家中学龄儿童日均运动量不足1小时,睡眠不达标;电子屏幕使用时间超2小时,久坐与过量碳酸饮料摄入等。
对此,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专家团队建议,构建家庭、校园、医疗三方防护网,打破“致胖闭环”。家庭端推行“健康加油站”,开展亲子烹饪实践;校园端实施“五色营养餐盘”,创新课间运动模式;医疗端建立多学科联合门诊,开展人体成分分析、代谢指标监测。
裴舟表示,与部分欧美国家已批准多款儿童减肥药相比,我国尚未有药物获批。临床治疗依赖基础性干预,对中重度肥胖患儿缺乏有效医疗支持,本土化药物研发及治疗指南更新亟待加速。
专家呼吁,儿童肥胖防控需从“治病”转向“治未病”,构建家校医协同治理体系是打破儿童“胖循环”的核心路径。让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重塑健康轨迹,为下一代筑牢健康体重的防线。
新华社北京3月25日电 题:儿童肥胖危害多 专家为“小胖墩”减重支招
新华社记者顾天成、龚雯、黄筱
近日,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体重管理门诊”正式开诊。开诊现场,大量家长慕名而来,为家中“小胖墩”寻求专业减重建议。
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当前,我国6岁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约为19%。肥胖给孩子们带来哪些健康危害?如何掌握儿童减重“科学密码”?记者走访多地儿童医院。
肥胖导致的慢性病向儿童青少年蔓延危害大
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黄鸿眉为近期接诊的14岁患儿小明感到着急:“他身高170cm,体重89kg,因高血压在心脏内科住院治疗,还伴有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和糖耐量受损。”
黄鸿眉介绍,由于小明血压偏高,家长担心运动风险,并不鼓励其参加运动。门诊中类似情况不少,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体重超标,反而觉得孩子胖些可爱,直到出现肥胖并发症才开始重视。
在北京儿童医院“体重管理门诊”,医生为前来就诊的儿童做人体成分分析。(北京儿童医院供图)
“儿童肥胖容易诱发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这些慢性病向少年儿童蔓延会带来极大健康危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院长傅君芬表示,肥胖还会影响儿童的运动能力及骨骼发育,对行为、认知及智力产生不良影响。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医师裴舟指出,儿童超重和肥胖的诊断标准和成人有差别。成人主要依靠体重指数(BMI)来判断,但儿童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诊断标准不一致。
调查研究发现,儿童期肥胖的产生主要是脂肪细胞数量增多,而成人期主要是脂肪细胞体积增大。6至7岁肥胖儿童成年后肥胖率约为50%,10至19岁肥胖青少年中,超70%会发展为成年肥胖,并增加相关疾病风险。
“必须将肥胖扼杀在萌芽阶段。”裴舟呼吁。
掌握这些“科学密码”,帮助儿童科学减重
国家疾控局发布《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技术指南》、四部门联合制定《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公共卫生综合防控技术导则》……这些国家级儿童青少年体重管理文件中,不约而同提及“营养”“科学减重”等关键词。
专家指出,“吃、动、减”是儿童减重的“科学密码”。
“我为家长们推荐一个‘黄金餐盘法则’,即1/2非淀粉类蔬菜、1/4优质蛋白(鱼/豆/瘦肉)、1/4全谷物。”黄鸿眉强调,智慧饮食不是让儿童青少年节食,而是重塑饮食结构。建议每日精制糖摄入少于25克,减少加工食品及反式脂肪摄入,每口咀嚼20次、单餐用时超20分钟。
在运动方面,建议每周运动5天,每天60分钟,强度组合推荐“30分钟有氧 20分钟抗阻 10分钟柔韧”。运动方式上,可选择孩子感兴趣且能坚持的运动,如舞蹈、球类、障碍跑等。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院长傅君芬在该院内分泌科为儿童看诊。(受访者供图)
黄鸿眉说,减重需遵循渐进原则,家长应建立“营养—运动—监测”管理闭环,避免采取极端节食等损害健康的减重方式,用科学方法帮助孩子构建受益终生的健康生活方式。
何种情况可能需要寻求专业医疗帮助?裴舟表示,家长们要正视肥胖问题,避免拖延到出现严重并发症才来院就诊。需就诊的情况包括孩子BMI达到肥胖或超重标准;出现颈部、腋下等部位黑棘皮,腹部皮肤紫纹;出现多饮多尿、睡眠打鼾等症状。
专家指出,不能将体重管理门诊当做“减肥速成班”,体重控制是漫长过程,需长期坚持,生活方式干预是减重核心,需要严格自律,其他医疗手段都是辅助。
突破这些“瓶颈”“堵点”,有效防控“小胖墩”
“在临床上常遇到,部分家长误将‘多吃’等同于‘营养好’,忽视高糖零食、久坐行为对健康的长期影响。”傅君芬表示,提升家庭健康素养、推广科学喂养理念成当务之急。
也有家长在网上表达,部分减重措施落实起来“有心无力”。比如课业压力导致家中学龄儿童日均运动量不足1小时,睡眠不达标;电子屏幕使用时间超2小时,久坐与过量碳酸饮料摄入等。
对此,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专家团队建议,构建家庭、校园、医疗三方防护网,打破“致胖闭环”。家庭端推行“健康加油站”,开展亲子烹饪实践;校园端实施“五色营养餐盘”,创新课间运动模式;医疗端建立多学科联合门诊,开展人体成分分析、代谢指标监测。
裴舟表示,与部分欧美国家已批准多款儿童减肥药相比,我国尚未有药物获批。临床治疗依赖基础性干预,对中重度肥胖患儿缺乏有效医疗支持,本土化药物研发及治疗指南更新亟待加速。
专家呼吁,儿童肥胖防控需从“治病”转向“治未病”,构建家校医协同治理体系是打破儿童“胖循环”的核心路径。让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重塑健康轨迹,为下一代筑牢健康体重的防线。
来源: 新华网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