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代谢性肥胖是什么(什么是代谢异常的肥胖的症状)

时间:2025-03-31 23:24:11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中医告诉你:肥胖其实是一种代谢病,代谢上来后,减重就像开了挂

在中医理论中,肥胖并不是单纯的“热量过剩”,它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一种代谢紊乱的疾病,主要特征是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导致体重超过正常范围。

肥胖症被归类为痰湿、气滞血瘀、脾虚湿盛等病理机制的表现。今天通过一个具体案例,为大家详细讲解肥胖的中医病理机制以及如何有效调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痰湿、气滞血瘀、脾虚湿盛,这些是中医理论中导致肥胖的主要病理机制。

1.痰湿内阻:脾主运化水湿,若脾失健运,水湿代谢障碍,就会凝聚成痰,痰湿停滞于体内,阻滞气机,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肥胖。

表现:身体沉重、疲倦乏力、大便不成型、口中黏腻。

2.气滞血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滞血瘀会导致体内代谢功能下降,脂肪堆积,形成肥胖。

表现:容易疲劳、四肢沉重、皮肤暗沉、月经不调(女性)

3. 脾虚湿盛:脾虚是肥胖的核心病机之一。脾主运化,若脾气虚弱,无法正常运化水谷精微,导致水湿内停,脂肪堆积。

表现: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稀溏、四肢乏力。

案例分享:

郝女士,48岁,身高156cm,体重160斤。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体内代谢率降低导致能量消耗减少,再加上遇到更年期,导致腰粗肚子大,早上起床后口干口苦,嘴里黏腻,爱出汗,大便不成型,经常感觉疲惫乏力,四肢沉重

辨证:这是典型的脾虚痰湿型肥胖,主要病机为脾失健运,痰湿内阻。

方案:中医调理 饮食运动相结合

组方:茯苓、陈皮、荷叶、白术、山楂。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荷叶:升清降浊,共促脂质代谢。

白术:健脾益气、恢复中焦运化。

山楂:消食化积、活行气散瘀。

整体思路:

以健脾养胃、燥湿化痰为主,恢复脾胃运化功能,提高代谢能力,从而达到减重的目的。

并告诉她中医强调“药食同源”,饮食调理在减肥过程中也很重要。少吃油腻、生冷食物,多吃健脾祛湿的食物,如山药、薏米、红豆等。同时,适当运动,像太极拳、八段锦等,有助于气血运行,促进代谢。

效果反馈:

第一个月:郝女士明显感觉腰围变小了,大便成型了,体重也减掉了3.6kg,每天的精神状态明显改善。

我鼓励她继续坚持下去,中药调理是需要一定时间的,郝女士又坚持了3个月,体型基本恢复正常,体重稳定在60kg。

肥胖:被误解的代谢风暴

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数据显示,全球肥胖人口首次突破10亿大关。当这些数据被反复提及,人们往往将其视为自律缺失的符号,却忽视了医学界早在2013年就已达成的共识:美国医学会正式将肥胖定义为慢性代谢性疾病。这场关于体重的认知革命,正在重塑人类对身体健康的深层理解。

一、脂肪组织的病理学真相

脂肪细胞并非惰性储能单元,而是活跃的内分泌器官。肥胖状态下,脂肪组织分泌的脂联素水平显著下降,而炎症因子IL-6、TNF-α浓度上升300%,形成系统性慢性炎症。这种生化风暴导致胰岛素受体磷酸化异常,诱发胰岛素抵抗的连锁反应。更令人警惕的是,内脏脂肪释放的游离脂肪酸直接涌入肝脏,引发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理进程。

脂肪组织的病理性扩张伴随着线粒体功能紊乱。研究显示,肥胖者脂肪细胞线粒体ATP生成效率降低40%,氧化应激指标升高2.3倍。这种能量代谢的崩溃形成恶性循环:代谢效率越低,脂肪堆积越快,而越多的脂肪又进一步加剧代谢障碍。

二、体重调节的神经生物学失控

下丘脑弓状核的瘦素抵抗是肥胖的核心机制。当循环瘦素水平超过临界值,血脑屏障转运效率下降60%,致使中枢神经无法感知真实的能量状态。这种信号断联使人体持续处于"虚假饥饿"状态,即便在能量过剩时仍驱动进食行为。

肠道菌群构成改变成为新的致病因素。肥胖者肠道中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值升高2.8倍,这种失衡通过肠脑轴影响多巴胺奖励系统。临床实验证实,移植肥胖者肠道菌群的小鼠,在标准饮食下体重增加21%,证实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神经调控作用。

三、代谢记忆的不可逆损伤

儿童期肥胖会在脂肪细胞留下永久性表观遗传印记。DNA甲基化分析显示,肥胖儿童PPARγ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程度降低35%,这种改变将持续至成年期。追踪研究证实,12岁时的肥胖将使中年期糖尿病风险增加4倍,即便期间体重恢复正常。

代谢代偿机制的崩溃具有临界点效应。当脂肪细胞数量超过增殖极限(约60×10^9个),细胞体积膨胀引发缺氧坏死,触发巨噬细胞浸润和纤维化。这种结构性改变使脂肪组织失去代谢弹性,即便通过极端减重手段,胰岛素敏感性也只能恢复至正常水平的70%。

站在代谢医学的视角,肥胖不再是简单的热量失衡,而是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表观遗传的复杂疾病系统。2021年《柳叶刀》发表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肥胖相关并发症导致的寿命损失年已超过吸烟。这种认知转变要求医学界建立新的诊疗范式:从道德批判转向病理分析,从体重管理升级为代谢修复。唯有如此,人类才能真正解开这个困住现代文明的代谢死结。

警惕隐形肥胖

隐形肥胖,又称“隐性肥胖”或“内脏型肥胖”,指外表看起来体重正常甚至偏瘦,但体内脂肪含量过高(尤其是内脏脂肪堆积)或肌肉量不足的情况。这类人群往往容易被忽视,但实际上面临着与肥胖相关的健康风险,如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以下从识别、危害和应对措施三个方面展开说明:

---一、如何识别隐形肥胖?

1. 看体脂率而非单纯体重

- BMI(体重指数)正常(18.5-24.9)但体脂率超标(男性≥20%,女性≥30%)可能是隐形肥胖。

- 可通过体脂秤、皮脂钳或专业仪器(如DEXA扫描)测量体脂率。

2. 腰围和腰臀比是关键指标

- 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中国标准)提示内脏脂肪超标。

- 腰臀比(腰围/臀围)男性≥0.9,女性≥0.85需警惕。

3. 肌肉量不足

- 肌肉比例低、脂肪比例高,即使体重正常,仍属于“瘦胖子”(Skinny Fat)。

4. 健康指标异常

- 体检发现血脂异常(如甘油三酯高、HDL胆固醇低)、空腹血糖升高或脂肪肝,可能提示隐形肥胖。

---

二、隐形肥胖的危害

1. 代谢紊乱

- 内脏脂肪分泌炎症因子,增加胰岛素抵抗风险,引发糖尿病。

2. 心血管疾病

- 内脏脂肪压迫内脏器官,导致血压升高、动脉硬化。

3. 脂肪肝

- 即使不饮酒,内脏脂肪过多也可能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

4. 免疫力下降

- 慢性炎症状态增加患病风险,如骨质疏松、某些癌症。

---

三、如何应对隐形肥胖?

1. 调整饮食结构

- 控制总热量,提高蛋白质比例**:增加瘦肉、鱼虾、豆类、蛋奶摄入,维持肌肉量。

-

减少精制碳水,选择低GI食物**:用全谷物、薯类替代白米白面,避免血糖剧烈波动。

- **增加膳食纤维**:蔬菜、水果、粗粮中的纤维能延缓脂肪吸收,增强饱腹感。

- **避免隐形高热量食物**:如沙拉酱、果汁、含糖饮料、油炸食品。

#### **2. 科学运动**

- **力量训练为主**:增肌可提高基础代谢,减少脂肪堆积,推荐每周3次抗阻训练(如深蹲、俯卧撑、哑铃)。

- **结合有氧运动**:慢跑、游泳、跳绳等每周150分钟,帮助消耗内脏脂肪。

- **HIIT高效燃脂**:高强度间歇训练适合时间紧张的人群,短时高效。

#### **3. 改善生活习惯**

- **保证睡眠**:睡眠不足会扰乱瘦素分泌,增加饥饿感,建议每晚7-8小时。

- **减压管理**:长期压力导致皮质醇升高,促进腹部脂肪堆积,可通过冥想、瑜伽缓解。

- **避免久坐**:每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减少脂肪在腹部囤积。

#### **4. 定期监测与体检**

- 每3个月测量一次腰围、体脂率,关注血脂、血糖、肝功等指标。

- 通过CT或MRI检测内脏脂肪面积(≥100cm²为超标)。

---

### **四、易被忽视的群体**

1. **体重正常的办公室久坐族**:缺乏运动,肌肉流失,脂肪堆积。

2. **快速减肥反弹者**:体重下降可能减掉肌肉而非脂肪,反弹后脂肪比例更高。

3. **更年期女性**:雌激素下降导致脂肪向腹部转移。

4. **儿童和青少年**:高糖饮食、缺乏运动导致“隐性肥胖儿童”。

---

### **总结**

隐形肥胖的本质是“代谢性肥胖”,危害不亚于显性肥胖。通过科学饮食、规律运动(尤其力量训练)和健康生活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内脏脂肪,提升肌肉比例。即使体重正常,也应定期关注体脂和代谢指标,避免陷入“健康体重”的认知误区。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