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对身体健康的9大危害。
肥胖对身体健康的9大危害,今天来聊聊肥胖这个健康杀手,它可不只是影响身材,还和这9大健康危机紧密相连。
·一、增加心脏负担。肥胖导致脂肪大量堆积,心脏要更费力的泵血,长期如此患心脏病风险飙升,每三个肥胖者中就有两个心脏功能受损。
·二、引发高血压。肥胖时血管壁承受更大压力,血管变窄,血压升高。数据显示肥胖人患高血压概率是正常体重者的3倍。
·三、易患糖尿病。肥胖引发胰岛素抵抗,胰岛不堪重负,糖尿病随之而来,超80%的2型糖尿病患者超重或肥胖。
·四、伤害肝脏。大量脂肪在肝脏堆积引起脂肪肝,严重可发展为肝硬化,威胁生命。
·五、影响关节。额外体重让关节磨损加剧,膝髋关节首当其冲,肥胖患者关节炎风险是常人的4-5倍。
·六、呼吸受影响。睡觉时易出现呼吸暂停综合征,睡眠质量差,白天还会困倦乏力。
·七、增加患癌风险。肥胖与乳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等多种癌症相关,肥胖人群患癌几率比常人高1.5至2倍。
·八、损害肾脏。加重肾脏排泄负担,可能引发慢性肾病,严重时发展为肾衰竭。
·九、心理压力增大。肥胖者常遭受歧视,易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
肥胖的危害不容小觑,别再放任体重不管了,从现在起合理饮食、坚持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澎湃新闻记者 李晶昀 AI创意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体重管理年”成为热议话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记者会上强调,将通过三年行动推进全民体重管理,普及健康生活方式,降低慢性病风险。
这一政策关乎国民整体健康,于女性而言,肥胖对于生殖系统更有深远的危害。
世界卫生组织将超重和肥胖定义为对健康构成风险的异常或过度的脂肪积累。根据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单位为千克/平方米)定量评估人体情况,成人BMI介于25-29.9为超重,BMI≥30为肥胖。我国根据实际情况和人群特点将成人BMI≥24定义为超重,BMI≥28定义为肥胖。数据显示,我国成年女性超重率和肥胖率已分别达到34.3%和16.4%,且呈逐年递增趋势。
肥胖对女性生殖健康的影响,关系到每个女性当妈妈的权利。举个例子,28岁的小美结婚3年怀不上宝宝。检查发现,身高160cm的她体重85公斤,血糖血脂偏高,月经非常不规律,3到6个月才来1次。医生告诉她:“减掉30斤,好孕自然来。”经过大半年的努力,小美成功减重后自然怀孕。这样的真实案例经常在医院上演。
国内外很多研究已经明确证实肥胖可以导致女性生殖内分泌紊乱,其对生育的影响不仅限于生理结构,更涉及分子层面的复杂调控,通过多重机制干扰女性的生殖系统,影响生殖能力。
月经异常和异常子宫出血
研究提示,肥胖可以导致性发育提前甚至性早熟。多数BMI较高的女孩的月经初潮时间早于同年龄BMI较低的女孩,这是因为脂肪细胞分泌的瘦素在青春期启动中发挥扳机作用,肥胖女孩的体内脂肪较多,分泌的瘦素水平较高,因此月经初潮时间也较早。
对于育龄期女性来说,肥胖会导致体内脂肪细胞过量分泌瘦素和雌激素,同时抑制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的合成,引发高雄激素血症。肥胖女性合并糖代谢、脂代谢的障碍,可能存在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瘦素抵抗和高瘦素血症等,都会干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轴)的正常功能,影响卵泡发育,造成排卵障碍或无排卵,表现为月经稀发或者闭经。
而在围绝经期,肥胖对于女性月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无排卵性的异常子宫出血。多项研究表明,肥胖可能是绝经过渡期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孕和流产
研究显示,BMI≥28的女性无排卵性不孕风险是正常体重女性的2.7倍。肥胖女性的卵子质量下降,其卵泡液中氧化应激标志物水平升高,线粒体功能受损,直接影响卵母细胞的成熟与受精能力,造成不孕。动物实验表明,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卵母细胞染色体异常率显著增加。同时脂肪细胞释放的炎症因子可损害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胚胎着床率,并且肥胖女性高胰岛素血症会影响胎盘血供,诱发血栓形成,因此,胚胎发育异常,流产等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也会增加。
肥胖也是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催化剂”。PCOS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月经稀发、多毛、痤疮及不孕等,肥胖女性的PCOS发病率较正常体重女性高3-5倍,而大约75%的PCOS患者合并肥胖。肥胖与胰岛素抵抗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激素分泌失衡,加重临床症状。
自然怀孕的肥胖女性流产的风险会增加。在反复流产的女性中,与肥胖的相关性更大。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俗称试管婴儿)治疗时,肥胖会影响盆腔超声检查和取卵的安全性。同时,促排卵药物需求量更大,但反应不良的周期取消率更高,获卵数可能会减少,胚胎发育潜能偏差,临床妊娠率降低。资料显示,即使IVF治疗成功妊娠后,流产风险也较正常体重女性增加1.5倍。
子宫内膜病变
肥胖女性体内脂肪组织丰富,产生大量的雌激素,刺激子宫内膜细胞过度增生,另外肥胖还与其他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已有大量的证据证明,肥胖或体重增加会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风险,并且肥胖程度越重,发生子宫内膜癌/癌前病变的风险也越高。与正常体重女性(BMI35)者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飙升至4.7倍。在子宫内膜癌人群中,肥胖与子宫内膜癌特异性死亡率增加2倍有关。
对于女性孕期的影响
肥胖女性在妊娠期面临多重健康威胁,形成“母体-胎儿”双向风险链。肥胖女性怀孕后患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更高,是正常体重者的3-4倍,并且风险随着BMI的增加而逐渐增加。高血糖环境同时增加巨大儿、肩难产及新生儿低血糖风险。
因为肥胖导致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慢性炎症,肥胖女性患妊娠高血压的风险更高,发生子痫前期的风险增加2-3倍,且这一风险随着肥胖的严重程度进一步增加。
肥胖女性产前抑郁和早产的风险同样增加,肥胖孕妇剖宫产率增加50%,术后感染、血栓形成风险升高。总之,BMI越高,产科风险越大。
肥胖女性的子代远期健康亦受波及,如儿童期肥胖、代谢综合征及神经发育障碍。母亲肥胖可能通过DNA甲基化等表观遗传机制影响子代代谢功能。研究发现,肥胖女性子代的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成年后肥胖风险增加40%。母亲妊娠前BMI对子代成年后体重、腰围和血脂水平等指标的影响远大于妊娠期体重增长的影响。母亲妊娠前肥胖的子代认知和行为异常的风险偏高,交叉运动和阅读能力均显著受到母亲妊娠前BMI的影响。
肥胖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危害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贯穿女性全生命周期。“体重管理年”行动的提出,不仅是对慢性病防控的顶层设计,更是对女性生育力保护的重要政策支持。值得欣慰的是,肥胖对女性生殖健康的影响具有可逆性。通过科学减重,如合理膳食、规律运动、代谢性疾病干预等,可显著改善内分泌环境,逐步恢复生殖健康。正如案例中的小美,减重后成功妊娠的经历印证了“体重管理是性价比最高的生育力保护方案”。
余敏/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生殖内分泌科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女性过度肥胖的危害及运动疗法(30+)。
女性过度肥胖的危害及运动:体质阶段。年龄-30岁-46岁。
·年龄:单身女性过度肥胖的危害及运动:女性绝经的情况。
早期:30岁后至绝经之前(卵巢功能下降),绝经期:最后一次月经结束(卵巢功能衰退),晚期:绝经后一年至更长时间。
·年龄:女性过度肥胖的危害及运动疗法(30+)。
卵巢:生理特性。
性腺:分泌雌激素,排出卵子。
卵巢逐渐衰退引发健康问题:头疼、头晕、失眠。
肌肉、骨关节疼痛、潮红、潮热、出汗。
身体感觉麻木、针刺及耳鸣。
尿失禁、尿频、尿痛、烦躁、容易疲劳或乏力。
慢性疾病和骨质疏松多发。
卵巢逐渐衰退引发健康问题。
·年龄:41%的人超重,11.6%左右有肥胖问题。
卵巢增加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等)。
·年龄:有肥胖问题。
·年龄:女性过度肥胖的危害及运动疗法(30+)。
→心理特性:生活压力大,上有老下有小。
→心理症状:情绪异常改变。
→抑郁、多虑、消沉、悲观。
→自我控制力下降,更年期情感障碍。
→生活压力大,上有老下有小。
·年龄:心理特性。女性过度肥胖的危害及运动疗法(30+)。
肥胖成因: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胰岛素抵抗,产生持续高血糖状态。雌激素水平下降,不仅会引起肥胖,还会加速心血管疾病。
·年龄: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胰岛素抵抗,产生持续高血糖状态。
肥胖成因:孕激素。
→雄激素:孕酮水平下降导致肥胖。
雄激素和雌激素按比例同时存在。雌激素和雄激素在脂肪中相互转化,雌雄激素比例的失调,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
雄激素和雄激素在脂肪中相互转化,血液中的低雄激素水平导致肥胖。雄激素是一种促进脂肪分解的激素。
·年龄:雌激素。肥胖成因:孕激素,雄激素。疗法(30+)。
→心理特性:运动疗法。中等训练强度配合抗阻训练,中等训练强度配合减缓骨质流失。
→时间和频率:持续时间不少于45分钟以上。有氧+无氧。
→每周3-4次,中等训练强度配合抗阻训练时间和频率。
→运动方式:以心肺功能有氧训练为主。骑行。
→运动方式:以心肺功能有氧训练为主,以功能性训练为辅。以抗阻训练为补充。
→以拉伸训练为常态。
→运动方式:以抗阻训练为补充。普拉提,以抗阻训练为补充。
→以拉伸训练为常态。
→运动疗法:中等训练强度配合抗阻训练时间和频率。
→心理特性:肥胖成因。顽固肥胖:持续肥胖--部、臀部及腿部。
→持续肥胖,顽固肥胖。
→新发肥胖,有不同程度淋。
→持续肥胖:顽固肥胖。
→过度肥胖的危害:骨质疏松。更年期提前,月经不调。
→高血压、高血脂。
→糖尿病、冠心病。
·顽固肥胖:持续肥胖的危害。
心理特性:肥胖成因:女性过度肥胖的危害及运动疗法(30+)。顽固肥胖。
Thank you!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