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雄的体重明显超标,被诊断为“肥胖”。医生在指导饮食、建议锻炼的同时,开具了一张中药处方。妈妈看着处方中的党参、白术、茯苓等药,提出了心中的困惑,这些都是健脾胃的药啊,孩子已经很胖了,为什么还需要健脾胃呢?健脾后不是更能吃了吗?医生解释道,肥胖的孩子也有可能是脾虚惹的祸!
95%~97%肥胖患儿均属于单纯性肥胖,常见的原因包括营养摄入过多、活动量过少、遗传、出生体重过大或小于胎龄等。中医认为肥胖症的发生主要与脾胃有关,痰湿是主要的病理产物。古人云“肥人形盛气衰”,“肥人气虚有痰”,均提示肥胖症的体质特点在于“虚”,是由于脾肾脏腑虚弱,津液失常,痰湿、膏脂内停,停于皮下则出现肥胖。由于脾虚导致肥胖的患儿常常表现为形体臃肿肥胖,自觉肢体困重,嗜睡多汗,乏力少动,腹满,挑食、偏食,尿少,便溏,或者大便黏腻粘马桶,舌淡胖。这部分孩子就是人们常说的饭量不大,但体重却居高不下,喝口凉水都长肉的体质。所以,脾虚除了传统意义上可导致形体消瘦、生长发育落后外,还能导致水湿停聚,体态肥胖的“虚胖”。这类患儿导致脾虚的原因往往是由于家长片面强调高营养,给孩子进食过多肥甘厚腻之品,超过了脾胃的运化功能,即古人所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脾虚所导致的肥胖除饮食调整、运动疗法、行为矫正外,中、重度肥胖儿可采用中医治疗。中医治疗主要以调理中焦脾胃,化湿祛痰为原则,达到减食而不厌食,减肥而不腹泻,减体重而不减力的目的。相比较药物治疗,更主要的是生活方式的干预,包括合理膳食、加强体力活动和锻炼、矫正引起过度进食或活动不足的行为和习惯等。肥胖治疗的关键重在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坚持体育锻炼,控制高热卡食物摄入量,持之以恒。
(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 副主任医师陈自佳 主任医师吴力群)
来源: 光明网
“还吃这么多,看看自己都胖成什么样子了”!小袁刚伸出去的筷子又被老妈打了回去。
因为家庭境况不是很好,所以小袁大学毕业后就立马工作了,如今过了好几年,小袁的工作也是做的风生水起,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无数的应酬,和逐渐懒散的心态,小袁觉得自己的体重每年都在增加。
但是又很疑惑,自从变胖后,也没有多吃,也定时的运动,但是体重却不见下降。除此之外,小袁还经常便秘,腹胀、纳差。
其实,像小袁这些症状,在中医看来可能是脾虚导致的肥胖,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脾虚泛指因为脾气虚损引发的一系列身体脏器失调的多种生理现象。包括运化失常造成的营养吸收出现异常,水液失于布散致使体湿痰多。
而脾的话在中医看来,又是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脾虚问题不能忽视。
因此中医认为:肥胖很可能是因为脾气亏虚、水湿不化引起的。
导致肥胖症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脾胃功能弱,而国人普遍脾胃功能偏弱,再加上后期饮食不当,长期吃一些高脂、油腻、高糖、高热量的食物,或暴饮暴食,又缺乏运动,进而导致脾胃运化失常,脾气损耗,这样就很容易导致肥胖。
此外,现代社会生活的节奏也是比较快的,所以很多人压力也比较大,而如果长期处于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状态下,也会伤及脾气,导致脾失健运、痰湿而生而聚为膏脂,存储于腹中,最终发为肥胖。
而当年龄上涨,各个脏器功能也会减弱,如脾气减弱、肝失疏泄,这些都会导致水谷之精不得属于四肢,进而生出痰湿,郁结与腹部,最终出现肥胖症。
如果是脾虚引起的肥胖,可表现为:
食量不大却经常感到腹胀、形体肥胖、四肢沉重、倦怠乏力、舌头颜色浅淡且有浑浊黏液。
大家可以自己测试一下:
用手指按压一下肥胖的部位,会发现它凹进去了,但是等一会,就会恢复原来的样子。
如果属于这种情况,多半是脾虚导致的肥胖,需要及时调理。
加上如今,冬季寒冷,此时,湿邪很容易找上门,这种环境对人体的脾胃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冬季要注意防湿、调脾、除虚胖。
中医推荐3个方法:
1、中药治疗——五苓散
组成:茯苓、猪苓、白术(炒)各10g,泽泻15g,桂枝7g(一人一方,不得照搬),熬煎成1剂药,煎2次后分2次服用。可以起到很好的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的作用。
2、艾灸——足三里
足三里可以说是保健脾胃第一穴,位于膝盖下方,小腿外侧,大概四指的位置,艾灸该穴位,可以把脾胃的寒湿祛除,强壮脾胃,使后天生化有源。
3、食疗——鸭肉芡实粥
鸭肉味甘性凉,入脾胃,有滋补、养胃、养肾、止咳化痰之功效;而芡实有补脾止泻、祛湿祛滞、益肾固精等功效,两者加一起煮,可以起到很好的补脾祛湿除虚胖的效果。
做法:将鸭子处理干净,放入水中煮熟,加点盐、葱姜等调理,加入适量水,放入芡实、大米煮粥,煮熟即可。
小袁照着上面的方法调理了一段时间,体重掉了二十多斤,身材匀称了很多,不适症状也没了。
脾对我们人体的意义重大,所以发现脾虚时,要及时调理,对于一些虚胖的人,也可以考虑下是不是因为脾虚引起,再去针对性的调理,对减肥是很有帮助的。
你有没有觉得自己嗜卧多睡,头脑不灵光,经常感觉头晕眼花,没有饥饿感,食欲减退,食后腹胀,大便不成形、溏稀,这些症状你都有吗?如果有,那么可能你脾虚了!
说到脾虚,首先我们应该先说说脾。今天我们就从中医的领域来了解一下脾。脾位于中焦,主要的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输至全身的作用。《素问•厥论》中提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并且脾对水液起着吸收、转输和布散的作用。脾胃好能够有效的防止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产生。也就说如果我们调理好自己的脾胃,很大程度上我们就可以改变自己的痰湿体质,成为易瘦人群。
那么接下来我们说一下,为什么身体健康的我们,会出现脾虚的症状呢?其实大家的先天因素都差不多,主要是后天长期没有保养好所致,我们反思一下自己反生活习惯是否有不合理之处,比如三餐是否规律,是否大吃大喝,会不会整日忧思过多,每日无辣不欢,喜爱生冷甜品?其实这些都有可能造成我们脾虚!
从开始到现在,脾虚始终是一个空旷的概念,可能你觉得离你很远,那么看看这些症状你有没有,自己来诊断一下是否脾虚?
1.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腹痛绵绵,喜温喜按,没有饥饿感,食欲不振,食后脘腹胀满,大便溏稀,不成形,黏腻不爽,便后冲不净。
2.整日肢体倦怠,头晕眼花,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嗜睡,头脑不清晰。
3.气色不佳,面色晦暗微黄,头发没有光泽,劳累后下肢肿胀。
4.女性出现白带量多,月经过多或淋沥不尽、崩漏。
5.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腻,入睡后口角流涎,虚胖。
当然也不是说有这些症状你就一定是脾虚,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辩证论治。如果你觉得你真的脾虚了,由衷的建议去医院看大夫,根据自身的情况,才事半功倍。
健脾是一个周期比较长的工作,首先我们要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配合饮食疗法,按摩,才能使身体达到一个比较好的状态。
1.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加强锻炼,增加消耗,使身体整个运转起来。生活中尽量少吃辛辣油腻刺激食物,最最重要是忌食生冷!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2.我们可以每天餐后或睡前,进行摩腹,也就是把手掌搓热,顺时针揉肚子,促进消化吸收。
3.配合食疗,首先推荐传统祛湿健脾老配方—薏苡赤小豆粥。如果有条件可以把薏苡仁炒后再煮粥。其次推荐健脾益气配方——山药薏米粥(薏米:山药:糯米=1:3:7)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食欲不振、脘腹胀满。
4.每日在家可以进行按摩,比如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太白、地机等穴位。用指腹按摩,最好感受到酸麻胀痛。坚持按摩,一定有效果。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缘一横指处。(虎口围住膝盖,四指并拢,食指放于胫骨前缘,中指指尖所指位置就是此穴。)
阴陵泉: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与足三里相对。
三阴交: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孕妇禁针。
地机:小腿内侧,内踝尖与阴陵泉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太白:足内侧缘,足大趾本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拥有一个脾健康的状态,告别脾虚。“脾主肌肉四肢,荣唇”,所以我们就定个小目标以肌肉温暖四肢有力,口唇红润有光泽,整个人生机蓬勃,对于生活中的每件事都拥有passion为我们的步入脾健康的第一阶段。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