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身体肥胖怎么回事(身体胖了)

时间:2025-03-30 20:22:36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肥胖并非全因湿气重,多与气虚有关!药膳可温补脾肾,助力减肥

很多人认为,胖是由于湿气重造成的,减肥第一要义是祛湿,于是各种减肥祛湿产品应运而生,比如红豆薏米茶、暴汗服、美人鱼姜蒸等。但其实并非所有的肥胖都与“湿气重”有关。

肥胖多与气虚有关

肥胖最早的记载可追溯至《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中便将人分为“有肥、有膏、有肉”三类,认为“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即肉坚实、皮肤完满健好的,属肥型;肉不坚实,皮肤松弛的,属膏型;皮肉紧连不相分离的,属肉型。而其中膏型的人皮肤宽缓,腹肌松弛,脂肪聚积于腹部,导致腹部肥大下垂,类似现代常见的腹型肥胖。

至于肥胖产生的原因,《丹溪心法》中提出:“凡肥白之人,沉困怠惰,是气虚。”《景岳全书》认为:“肥人者,柔胜于刚,阴胜于阳者也。且肉以血成,总皆阴类,故肥人多有气虚之证。”《石室秘录》记载:“肥人多痰,乃气虚也。虚则气不能营运,故痰生之。则治痰焉可仅治痰哉,必须补其气,而后带消其痰为得耳。”可见,肥胖其实为本虚标实之候,虽常有痰湿偏盛的表现,但其本质与气虚有关。若长期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气虚衰,则脾胃运化转输无力,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化为膏脂和水湿,留滞体内,出现体型肥胖、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腹大胀满、头沉胸闷等症状。或素体虚弱,肾气虚衰,则血液鼓动无力,水液失于蒸腾气化,致血行迟缓,水湿内停,导致体型肥胖、腰酸腿软、动则气喘、形寒肢冷、下肢浮肿等症状。

日常减肥有妙招

故而想要减肥,不应一味祛湿,而应重视补益脾肾之气。日常可以通过穴位按摩和药膳食补来温补脾肾,助力减肥。

穴位按摩

穴位推荐

按摩选穴主要以任脉及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为主。

任脉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按压任脉的中脘穴(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水分穴(在上腹部,脐中上1寸,前正中线上)、关元穴(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可促进全身气血流通,尤其是按压腹部的任脉穴位,可健脾益胃,助力减肥。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按压脾经的大横穴(在上腹部,脐中旁开4寸)、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阴陵泉穴(在小腿内侧,由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形成的凹陷中)及胃经的天枢穴(在上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丰隆穴(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的外缘)能有效促进脾的运化及胃的受纳功能,帮助健运脾胃功能,帮助减肥。

按摩方法

用拇指或食指和中指指腹按揉穴位,力度以局部产生酸胀感为宜。每个穴位按揉3~5分钟。

药膳食补

为预防和控制我国人群肥胖的发生发展,改善肥胖患者的体重状况,调整日常膳食结构,提高居民营养健康水平,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版)》。现摘录部分食谱如下。

黄芪橘皮饮

材料:黄芪10g,橘皮5g。

做法:将黄芪、橘皮洗净,一起放入炖盅中,加入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30分钟,代茶饮用,温热频服。

功效: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扁豆山药粥

材料:白扁豆30g,鲜山药100g,粳米30g。

做法:将鲜山药去皮、洗净,切片备用。将白扁豆洗净,清水浸泡2小时。将粳米洗净,加入鲜山药、 白扁豆,一同煮粥,煮至米、豆熟烂即可。

功效:补益脾胃。

山药黄芪炖鸭肉汤

材料:鲜山药100g,黄芪10g,生姜3~4片,鸭肉300g,板栗100g。

做法:鸭肉切成小块,放入沸水中焯水;板栗加适量清水煮熟凉后剥皮壳备用;将鲜山药去皮、洗净,切厚片备用。上述食材一同放入瓦煲内,加入清水,大火烧沸后,再用小火煲1小时,放入少许精盐调味后即可。

功效:健脾益肾,补益气血。

人参核桃汤

材料:核桃仁3个,人参3g,生姜5片。

做法:将核桃仁捣碎备用,将人参放入砂锅中,加水煮20分钟后,加入核桃仁、生姜,继续煮20分钟即可。

功效:补脾益肾。

最新研究:全身胖是种病,肚子胖更“要命”!男女发胖原因很不同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23年第25卷第3期,关于肥胖与代谢综合征的研究综述

2.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2年第38卷第6期,腹型肥胖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联分析


胖,真是个“要命”的事儿。全身胖吧,虽说看着“敦实”,但问题不小;肚子胖了,那可真是“催命符”!美国的一项研究直接点明了——腹部肥胖比全身肥胖更危险,甚至能影响寿命。

这可不是吓唬人,而是实打实的数据摆在眼前。

有人说,胖点有啥,能吃是福。

可现实是,“福”还没享够,病先上门了。特别是那些挺着大肚腩的,可能都没意识到,这“啤酒肚”比想象的更可怕。

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心血管病……一连串的麻烦,都是腹部肥胖的“好兄弟”。

可是,为什么有的人怎么吃都不胖,而有的人喝口凉水都长肉?为什么有的人胖在全身,而有的人专门胖肚子?更奇怪的是,男人和女人的胖法还不一样!这到底是体质问题,还是习惯使然?话不多说,今天咱们就掰扯清楚这事儿。

胖在哪儿,决定了病在哪儿

胖子千千万,胖法不一样。有的人肉均匀分布,虽然胖但不算太离谱;有的人偏偏把脂肪囤在肚子上,那肚腩像气球一样鼓起来,怎么看都危险。

医学上,这两种胖法可不一样,分别叫“全身性肥胖”和“腹型肥胖”。

全身胖的人,脂肪主要堆在皮下,比如大腿、手臂、屁股。这种胖,虽然影响形象,但相对来说,对代谢的影响没那么狠

可腹型肥胖就不一样了,脂肪直接堆在肚子里,包裹着肝脏、胰腺和心脏,这就要命了。

研究发现,腹部脂肪堆积的人,得糖尿病的风险比正常体重的人高出3倍,得心血管病的几率翻倍。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大量临床数据的总结。更恐怖的是,有些人虽然体重正常,但肚子大,这种“隐性肥胖”更危险,因为他们的内脏脂肪超标了!

为什么会这样?中医讲,肚子是“脾胃之宫”,是气血生化之源。如果这里堆满了脂肪,脾胃运化就出问题,气血生化无源,人体的代谢自然受损。

从西医的角度看,腹部脂肪会分泌大量的炎症因子,影响胰岛素的功能,最终导致糖尿病、高血压等一系列问题。

男人和女人,为啥胖得不一样?

你有没有发现,男人胖起来,十个有八个是肚子先长,而女人胖,多半是大腿、屁股先长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里头啊,荷尔蒙起了大作用。男人体内的睾酮高,脂肪容易往腹部堆,这就是为什么男人一旦发福,肚子最先挺起来。

而女人的雌激素让脂肪更容易堆在臀部和大腿,这也是为什么女性在生育期,即使胖了,腰腹相对不会太夸张。

可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些女人生完孩子后,肚子就收不回去了?这就涉及到雌激素的变化。

生育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脂肪的分布模式开始向男性靠拢,脂肪更容易囤积在腹部

“啤酒肚”只是酒喝多了?错!

很多人以为,男人的“啤酒肚”就是喝酒喝出来的。

其实,喝酒只是其中一个因素,真正的罪魁祸首是——久坐、吃得多、动得少

啤酒本身的热量其实不算太高,但问题是,喝酒的时候,人总是喜欢吃高热量的下酒菜,比如烧烤、炸鸡、花生米。

再加上,酒精会影响肝脏的代谢,让脂肪更容易堆积,这就导致了“啤酒肚”的形成。

中医怎么看胖?

在中医看来,肥胖不是简单的“吃多了长肉”,而是脾虚、湿盛、痰阻、气滞等问题的综合体现。

特别是腹型肥胖,多与脾胃虚弱、痰湿内盛有关

脾主运化,脾虚则水湿不运,湿聚成痰,痰湿互结,久而久之,就变成了脂肪

所以,中医治疗肥胖,讲究“健脾化湿、理气活血”。

怎么才能瘦下来?

说了这么多,关键是,怎么减掉这“要命”的小肚腩

1. 管住嘴,迈开腿——少吃高热量、高糖、高脂肪的食物,适当增加蛋白质和膳食纤维。

2. 每天运动30分钟以上,快走、游泳、瑜伽,都是不错的选择

3. 调理脾胃,祛湿化痰——可以喝点薏米红豆汤,健脾去湿,让体内的“垃圾”排出去。

4. 戒掉熬夜,减少压力——熬夜会影响激素分泌,让脂肪更容易囤积在腹部。

5. 压力大会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也会让肚子变大。

6. 按摩 艾灸——每天顺时针揉揉肚子,配合艾灸关元、神阙等穴位,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帮助减脂。

最后一句话,送给所有被肚子折磨的人: “管住嘴,迈开腿,少熬夜,少烦恼,肚腩自然会消!”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外媒:如何科学定义肥胖?

参考消息网3月29日报道西班牙《国家报》网站3月17日刊发题为《重新定义肥胖:一种不以体重为中心的分析方法》的文章,作者是阿扎哈拉·涅托。内容编译如下:

发表在英国《柳叶刀》周刊上的一项研究为定义肥胖这一健康风险因素确定了两个新的类别。

《柳叶刀》日前推出了一份指南,旨在以更道德、更科学的方式处理肥胖问题。事实上,这项研究谈到了社会公正和体重污名化的问题。

让我们先来说一说背景。世界卫生组织将肥胖定义为“可能对健康有害的异常或过度的脂肪堆积”。如果我们对世卫组织的这一定义加以分析,就会发现虽然它提到了肥胖导致罹患某些疾病的可能性,但并没有谈到疾病本身的症状和造成的损害。因此,与其说肥胖本身是一种疾病,不如说它是导致其他病症的风险因素。将肥胖划分为疾病的分类方式本身就受到了利益冲突的影响,尤其是与减肥相关行业——比如制药业——之间的利益冲突。

国际上对成年人肥胖的分类是由世卫组织提出的,以身体质量指数(BMI)为依据。根据这一标准,BMI等于或高于30的人被视为肥胖。BMI的计算方法是用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

但是,BMI是一个可以追溯到1839年的参数,由一位物理学家提出,并被美国的保险公司所采纳,其中的测量对象是白人男性,也就是说BMI没有考虑性别、年龄或种族等重要变量。首先,这是一种带有性别歧视和种族主义色彩的测量方法。它只考虑到体重和身高,仅凭这些数据来判断一个人是体重不足、体重正常、超重还是肥胖,却抛开了身体多样性这一因素。

临床实践中的科学证据表明,BMI不能作为诊断工具。一些研究也显示,根据BMI被归类为肥胖的人群中,约有50%的人新陈代谢健康,而被归类为正常体重的人群中,有30%的人存在严重的健康问题。此外,BMI也没有考虑到体重增加有可能是导致疾病的次要因素,如患有库欣综合征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同时也低估了个人的病史。

面对已经过时的BMI分类方法,《柳叶刀》提出了有关肥胖的两个新类别:一是亚临床肥胖症,即脂肪过多,无明显危害,但有潜在风险;二是临床肥胖症,由于过度肥胖而对器官和功能造成负面影响。亚临床肥胖意味着有罹患疾病的风险因素,但不一定会患病。

虽然新的定义已经在致力于解决体重歧视问题,但它仍然采取了以体重为核心的健康衡量标准。如果不采取“不同体形的健康”(HAES)这种衡量方法,有关肥胖污名化的问题就不会改变。我们需要针对所有人的营养学教育,需要营养学在公共卫生领域发挥根本性作用。此外,还需要一种预防性而非干预性的健康方式。如果把重点放在预防上,在很多情况下就可以避免药物介入治疗。

同时,在饮食失调问题上也需要展开更多的培训,因为世卫组织主要关注体重数字或以BMI为基础的衡量标准,但饮食失调问题仍在继续增加,而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小:12岁以下的儿童已经开始出现饮食失调问题。

当然,我们还需要努力改变每个人,尤其是公共卫生领域内专业人员的悲观态度。否则我们将继续根据BMI对疾病进行过度诊断或出现诊断不足,而忽视任何体重都不能确保健康这一事实。(编译/王萌)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