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段子火了:当代年轻人最怕的三件事——老板的加班通知、体检报告单,以及体重秤上闪烁的数字。这可不是玩笑,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成年居民超重率已突破50%,6-17岁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达到19%。当“胖”从个人烦恼升级为全民议题,国家为何开始“管”起我们的体重?这场与肥肉的较量背后,藏着比减肥更硬核的国家战略。
一、体重管理:一场关乎国运的“隐形战场”
十年前,某北方工业城市曾做过一次特殊体检:当地钢铁厂30%的工人因肥胖引发高血压、糖尿病,导致生产线出现“用工荒”。这揭开了体重问题的另一面——劳动力质量危机。
在全球产业链竞争中,日本企业早已将腰围纳入员工健康考核,德国政府给健身企业发补贴。这不是“身材歧视”,而是因为:一个BMI(身体质量指数)超标的劳动者,医疗支出增加34%,工作效率下降18%。当我们的快递小哥因肥胖关节损伤提前退休,程序员因代谢综合征频繁请病假,损失的不仅是个人健康,更是整个社会的生产力。
二、肥胖背后的经济账:万亿级的生存博弈
你以为国家推广全民健身、中小学配营养师只是关心健康?看看这些数据:慢性病治疗支出占我国卫生总费用70%,其中超半数与肥胖相关。
世界肥胖联盟预测:到2035年,中国因肥胖导致的经济损失将达4180亿美元。
某外卖平台数据显示:夜间炸鸡订单量每增长10%,周边社区医院心内科接诊量上升7%。
这就像一场“蝴蝶效应”:外卖平台的满减促销、写字楼里的深夜加班文化、短视频里的吃播带货...每个环节都在给“肥胖经济”添柴加火。而国家要做的,是让全民意识到:管理体重=管理未来现金流。
三、反套路减肥法:有趣有料的科学躺瘦指南
别被“七天瘦十斤”的毒鸡汤忽悠了!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成人肥胖干预指南》藏着这些“冷知识”:
吃够蛋白质反而瘦更快:早餐加个鸡蛋,能减少午餐15%的热量摄入
熬夜才是隐形碳水:睡眠不足的人每天会多吃385大卡,相当于白捡一碗米饭
办公室微运动:每小时做2分钟靠墙蹲,代谢率提升16%(比咖啡管用)
更绝的是这些“国字号”妙招:
“五色餐盘”法:每餐凑齐红(番茄)、绿(青菜)、黄(南瓜)、白(豆腐)、黑(木耳)五色
地铁瘦身术:提前1站下车快走,每天多消耗=1块提拉米苏的热量
趣味工间操:国家体育总局推出的“办公室穴位拍打操”,专克久坐肥
四、未来已来:体重管理的科技突围
上海某科技园区里,智能食堂的餐盘能自动计算卡路里;深圳中小学的AI体育课,根据心率调整运动强度;连老年大学都开始用VR游戏教广场舞...这些国家试点项目揭示:体重管理正从“自律”走向“智律”。
最硬核的当属“代谢银行”概念:你的运动数据可以兑换医保优惠、个税减免甚至景区门票。杭州已试行“绿色能量积分”,每天走满8000步,能兑换地铁优惠券——这哪是减肥,分明是在赚“健康养老金”。
肥肉不是原罪,失控才是问题。
国家重拳出击体重管理,不是要制造身材焦虑,而是让我们看清:在工业化、数字化浪潮中,人类身体正在经历一场“适应性进化危机”。那些藏在政策文件里的健康密码,本质上是教我们夺回对身体的主控权——毕竟,能管理好体重的人,才更有底气应对这个不确定的世界。
下次点开外卖APP前,不妨想想:这单下去,你吃掉的不只是炸鸡,可能还有未来十年的某次旅行基金。毕竟,国家都帮你把账算明白了,这波“科学躺瘦”的福利车,不上就亏大了!
(数据来源:国家卫健委《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世界肥胖联盟《2023全球肥胖报告》)
电影《热辣滚烫》以27.2亿元票房拿下春节档冠军,“贾玲减重100斤”也冲上了热搜。
贾玲减重引起的热烈讨论,背后是减肥人群的巨大需求。资本市场上,减肥概念股似乎也有“卷土重来”之势。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月20日收盘,减肥药指数上涨2.61%。近5个交易日,减肥药指数累计上涨18.13%。
减肥药概念股势头强劲,持仓的基金公司也因此而沾光,已有基金经理提前布局。
减肥概念股火热
2月20日,医药股开盘冲高,减肥药概念股领涨。当日收盘,减肥药指数上涨2.61%。
个股来看,2月20日,博济医药、常山药业20%涨停,金凯生科、华森制药涨幅超过10%,翰宇药业、博瑞医药、圣诺生物等多只概念股涨幅超过5%。
事实上,自去年三季度因司美格鲁肽频登热搜,就曾引发一波A股的减肥概念股热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2023年9月8日至2023年10月16日,减肥药指数上涨超过20%。
自今年2月6日起,减肥概念股似乎也有“卷土重来”之势。2月6日至2月20日的5个交易日,减肥药指数累计上涨18.13%。
潜力巨大的减肥药市场,也吸引了国内药企角逐,国内GLP-1药物也进展不断。
2023年7月,华东医药发布公告称,由全资子公司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申报的利拉鲁肽注射液肥胖或超重适应症的上市许可申请已经获得批准,拿下首个国产GLP-1“减肥针”。
2月6日,恒瑞医药发布公告,口服小分子GLP-1激动剂HRS-7535用于减重的二期临床获批。同日,通化东宝公告称,全资子公司东宝紫星(杭州)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的THDBH120(GLP-1/GIP)减重适应症临床试验申请获受理。
2月7日,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信息显示,信达生物申报的玛仕度肽(GLP-1R/GCGR)首个减重适应症上市申请获受理。
谈及减肥概念股火爆的原因,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肥胖人群增加以及人们对肥胖带来的各种健康问题的认识不断加深,减肥药需求增长,《热辣滚烫》明显刺激了这种需求。春节过后消费者的体重焦虑也短期带动了减肥药的需求。医药板块整体估值偏低,具有一定投资安全边际。
广州圆石投资基金经理李益峰对记者表示,全球超重和肥胖人口数量不断上升,中国成年人的肥胖率也在增长,减肥药市场潜力巨大。随着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减肥药的需求不断增长,礼来、诺和诺德的销售业绩超预期,带动GLP-1行情,映射到国内,企业申报数量持续增加,多家企业布局GLP-1/GLP-1R(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争相研发,与时间赛跑。随着经济增速的转变及市场风格切换,减肥大品种商业模式确定性高、持续性强,后续海外不断获批新的适应症,进一步引爆了减肥药行情。
或将迎来千亿美元市场
目前的减肥药物主要是围绕抑制胃肠道吸收、抑制脂肪合成、增加能量消耗、抑制食欲等机制进行药物研发。其中,GLP-1R是减肥药物主流研发靶点。
作为一种潜在的减肥解决方案,GLP-1药物吸引着众多消费者和专业人士的关注,该类药物2023年的销售额取得了强劲的增长。
目前,减肥药市场形成诺和诺德和礼来两家独大的形势。
太平洋证券研报指出,司美格鲁肽作为诺和诺德的明星产品,2023年共取得了212.01亿美元的销售额,距离Keytruda的“药王宝座”仅一步之遥。其中,司美格鲁肽注射液Ozempic(2型糖尿病适应症)收入139.17亿美元,同比增长60%;司美格鲁肽片剂Rybelsus(2型糖尿病适应症)收入27.26亿美元,同比增长66%;司美格鲁肽注射液Wegovy(肥胖适应症)收入45.57亿美元,同比增长407%。可以看出减肥适应症的增长尤为强劲。
“替尔泊肽(tirzepatide)是礼来2023年最有看点的产品,2023年的总营收达到了53.39亿美元,超出了礼来最初40亿美元的预期。其中,Zepbound(tirzepatide减重版)在2023年11月获得美国食药监局(FDA)批准之后,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便贡献1.76亿美元的业绩。”太平洋证券研报进一步指出。
摩根士丹利预测,礼来有望凭借正在试验中的口服GLP-1药物Orforglipron,成为首家市值达到1万亿美元的生物制药公司。
高盛分析师预测,到2030年,全球抗肥胖症药物的市场规模可能会增长到约1000亿美元(2023年初的市场年销售额约为60亿美元)。
基金经理提前布局
减肥概念股受到热捧,股价节节攀升,已有基金经理提前布局。
圣诺生物2023年三季报显示,中信建投医改灵活配置、融通健康产业灵活配置分别为其第二、第八大流通股东。
2月20日,圣诺生物报收24.93元/股,当日股价上涨7.6%。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近5个交易日,圣诺生物股价累计上涨40.85%。
博瑞医药在2月19日披露的前十大股东显示,招商优势企业灵活配置为该公司第七大流通股东。博瑞医药在2023年四季度获得万家基金、华安基金等多家公募基金的加仓。
2月20日,博瑞医药报收28.23元/股,当日股价上涨7.95%。近5个交易日,博瑞医药股价累计上涨39.06%。
此外,众生药业、诺泰生物等多只减肥概念股均在2023年四季度获得了公募基金的加仓。
那么,减肥概念股的火爆是否可以持续?
排排网财富研究部副总监刘有华对记者表示,看好减肥药板块的市场前景。一是,肥胖人群数量在持续增长,为减肥药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二是,居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消费能力的提升,有望进一步增加减肥药市场需求。三是,新药的不断研发,可以激活减肥药市场更多的潜在需求。
减肥药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但也面临诸多挑战,投资者也需要注意控制风险。
财经评论员张雪峰对记者表示,减肥药的市场前景受到人们健康意识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监管政策和市场竞争的制约。一些减肥药可能存在安全性和效果不明确的问题,需要审慎评估。投资减肥药概念股需要注意风险。减肥药行业竞争激烈,市场环境变化快速,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和企业业绩,以及潜在的风险因素,如政策变化、产品安全性等。
“投资减肥药概念股也需要考虑行业的长期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减肥药市场可能会逐渐向健康减肥产品和服务转型,投资者需要关注行业的创新方向和趋势,选择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企业进行投资。投资者需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和风险评估,谨慎决策,同时注意控制好投资风险。”张雪峰坦言。
记者:魏来
编辑:陈偲
责任编辑:毕丹丹
金羊网讯 记者黄珏报道:3月9日是第12个世界肾脏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肥胖预防肾病"。昨日记者从中大五院了解到,珠海地区肥胖相关性肾小球疾病的发生率有增加趋势,该院曾为一名24岁年轻人减重100斤,让肾病得到有效控制。
“医生,我的朋友刚才吃饭吃到一半,晕倒了!”珠海中大五院肾内科主任李中和回忆,当时晕倒的中年男子体重有200多斤,高压达到210,低压120,检查之下,发现尿中蛋白质的含量为4个“ ”。李中和介绍,该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后,根据相关检查指标,先给出了控制血压,减轻体重的治疗方案,半年之后,他的体重减轻了60斤,尿中蛋白质的含量减为2个‘ ’,之后再根据肾脏病理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一年后尿蛋白消失,肾病得到良好的控制。
另有一患者小王24岁,身高约170cm,体重却有200多斤,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中大五院检查,发现尿中蛋白质的含量为3个‘ ’,身体出现了较严重的水肿。李中和介绍,仅半年时间该患者就减掉了近100斤,尿中蛋白质的含量降为1个“ ”。
国际肾脏病学会和国际肾脏病基金联盟于2006年联合倡议:每年3月的第二个星期四为“世界肾脏病日”(world kidney day)。有数据显示,全球18岁以上肥胖人数约为6个亿,其中男性占35%,女性占40.6%,未来10年肥胖的发生率将增加40%。李中和介绍,肥胖不单能引发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还可能导致慢性肾脏病。
“相对于一般人群,肥胖人群,尤其是腹型肥胖人群中,患上高血糖、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心血管疾病和肾结石等病的概率要高一些,”李中和说,这些病症都能导致肾脏损伤和纤维化,进而发展为慢性肾衰竭。李中和建议,要合理饮食,健康饮食,调整生活状态,改善不良生活习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减轻体重,保持体重指数(BMI)不超过30kg/㎡,已经患有慢性肾脏病的患者也不必惊慌失措,定期到正规医院复查尿常规,肾功能及其他相关检查,根据医生建议按时服药,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尿酸等各项指标,也可有效延缓肾脏病的进展,千万不要过于相信游医、偏方,以免耽误病情。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