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往证实,肥胖是多种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心血管病、癌症、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等。《柳叶刀·糖尿病和内分泌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进一步表明,肥胖与21种重要疾病有关。那么,肥胖如何定义?近期,欧洲肥胖研究协会提出了成人肥胖诊断、分期和管理的新定义,指出腰围身高比>0.5,更具有心脏代谢风险预测的优越性。
1
肥胖是多种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柳叶刀》杂志发表的一项由非传染性疾病风险因素协作组织与世卫组织合作进行的全球性分析研究显示,全球儿童、青少年、成人的总肥胖人数已超过10亿。一项基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2019的分析提示,2019年,在各类代谢性疾病中,全球因肥胖死亡的人数最多,约500万人死于肥胖。《柳叶刀》杂志子刊指出,肥胖是一种慢性、终身疾病。
可见肥胖问题已经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上的一项系统综述分析表明,全身性和中心性肥胖均增加心衰风险。研究发现,体重指数每增加5,心衰风险增加42%;腰围每增加10厘米,心衰风险增加28%;腰臀比每增加0.1,心衰风险增加33%。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提到,我国儿童和成人超重与肥胖均呈快速增长趋势。2019年中国归因于高体重指数的心血管病死亡人数为54.95万,归因于高体重指数的心血管病年龄标化死亡率为38.64/10万,11.98%的心血管病死亡归因于高体重指数。
《高血压》杂志发表的文章中指出,七成原发性高血压,可归因于超重肥胖。肥胖对血压影响涉及多种机制,包括脂肪的物理性压迫、脂肪类型、脂肪分布、炎症性脂肪因子、胰岛素抵抗、遗传易感性等。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研究人员发表的一项基于英国生物样本库的研究表明,在大约70种与2型糖尿病有关的临床危险因素、新型生物标志物及遗传风险评分中,大多数对≤50岁人群的影响最大,其中肥胖的风险最高。
《柳叶刀》杂志子刊发表的一项新加坡研究发现,对于亚洲人群,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与认知功能下降存在因果关系。肥胖是认知功能降低的关键代谢危险因素。
02
腰围超身高一半属于肥胖
大量科学研究表明,肥胖不利于健康,尤其是腹型肥胖,可增加患心脑血管病的风险,从而缩短寿命。那么,如何判定一个人是否属于肥胖?此前,我们常用身体质量指数作为衡量肥胖的指标之一。但欧洲肥胖研究协会指出,肥胖的诊断与治疗基于体重质量指数是不足的,因为体重指数不能完全反映脂肪组织分布和对疾病的影响。而腹部脂肪与心脏代谢疾病的关系更密切,即使依据体重指数还不足以诊断肥胖。
基于此,新框架明确指出,腹部脂肪过多堆积提示是重要危险因素,即使是对于低体重指数也没有明显临床表现的人群。新的肥胖定义包括体重指数25~30但腹部脂肪增多以及存在身体功能或心理疾病的人群。
诊断肥胖的指标中引入腰围身高比,而非腰围,腰围身高比>0.5,也就是腰围超过身高一半,更具有心脏代谢风险预测的优越性。
之前,《英国医学杂志》在线发表的一项针对72项前瞻性队列研究252万人的Meta分析(用于比较和综合针对同一科学问题研究结果的统计学方法)就提到,腰围每增粗10厘米,死亡风险则增加11%;腰围身高比每增加0.1,死亡风险增加24%。
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卡斯商学院所进行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对30岁左右的男性来说, 如果腰围数字超过身高的一半以上,其寿命会缩短14%。研究人员建议人们尽量将腰围控制在身高的一半以下,就是公式“腰围÷身高≤0.5”,这样有助于延长寿命。
03
慎重选用减重药物和手术
如何远离肥胖?肥胖者往往饮食质量差(如吃较多的饱和脂肪、含糖食物和超加工食品、吃新鲜水果和蔬菜较少),以及身体活动减少或久坐,这些因素都独立增加心血管病风险,也均与不良的社会经济状况有关。因此,很多指南建议人们从饮食、运动、药物等方面控制肥胖。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等学术组织发布的《超重或肥胖人群体重管理流程的专家共识》认为,体重管理包括调整饮食、运动和心理行为,重塑生活方式,以达到改善健康状况的目的。建议减少体重≥5%~15%;少坐多动,作息规律,少吃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少下馆子,不暴饮暴食,多饮水,慢饮食,饮足水,寻求家里人和社交圈支持,必要时接受专业指导;控制每日总能量的摄入;有氧+阻抗运动;增加自信,缓解压力与抑郁、焦虑情绪,提高减重效果和生活质量等。
肥胖的治疗方面,欧洲肥胖研究协会指出,药物与减重手术应严格实施循证医学标准,减重药物或手术不宜直接用于有严重疾病负担但体重指数较低的患者。
欧洲肥胖研究协会建议,尤其对于身体质量指数≥25、腰围身高比>0.5、存在临床、功能或心理障碍或并发症的患者,应考虑使用减肥药物,而不应依赖于当前的体重指数。
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日前表示,我国正在推进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内分泌科医师祝英娜提醒,即便BMI在正常范围,肚子大也是一种“超标”。
BMI即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计算公式为: BMI=体重÷身高的平方(体重单位:千克;身高单位:米)。
慢性病全称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一类与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它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迁延性、无自愈和极少治愈、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
作为慢性病中的独立病种及多种慢性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肥胖症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的主要危险因素。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肥胖症”定义为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异常或者过度脂肪蓄积。
在临床上,肥胖症的诊断依据仍以体质指数(BMI)为标准。在我国成年人群中,BMI<18.5为低体重状态,18.5≤BMI<24为正常体重,24≤BMI<28为超重,BMI≥28为肥胖症。其中,对肥胖症的程度进一步作出分级:28≤BMI<32.5为轻度肥胖症、32.5≤BMI<37.5为中度肥胖症、37.5≤BMI<50为重度肥胖症、BMI≥50为极重度肥胖症。
需要提醒的是,肥胖不只是要看体重,还要看具体胖在哪儿。医生更关注中心性肥胖(又称腹型肥胖),指患者体内脂肪沉积是以心脏、腹部为中心发展的一种肥胖类型。临床上,判断内脏脂肪最简易的指标就是腰围。正常腰围定义为男性<85厘米、女性<80厘米,中心性肥胖定义为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另一个反映中心性肥胖的指标是腰围/臀围比(WHR),当男性WHR≥0.90和女性WHR≥0.85时,也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
在门诊中,一些受体重问题困扰的患者可能被医生提醒过要重点关注肚子,其实就是指要关注中心性肥胖。脂肪组织在人体内的分布存在差异,我国人群以腹腔内脏脂肪分布较多为主要特征,因此较易形成中心性肥胖,也就是常说的“大肚子”。内脏脂肪较皮下脂肪更加活跃,能够分泌大量促炎因子、游离脂肪酸、激素等,与代谢紊乱及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升高的相关性更强,与过早死亡也具有相关性。
肚子大通常预示着人体的内脏脂肪超标,因此,即便BMI在正常范围,肚子大、腰围超标的人也容易合并代谢相关疾病。在BMI相同的情况下,腰围越大,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越高。研究表明,男性腰围每增加14厘米,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分别增加36%、59%;女性腰围每增加14.9厘米,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分别增加40%、83%。
供图:视觉中国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汪丹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日前表示,我国正在推进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内分泌科医师祝英娜提醒,即便BMI在正常范围,肚子大也是一种“超标”。
BMI即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计算公式为: BMI=体重÷身高的平方(体重单位:千克;身高单位:米)。
慢性病全称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一类与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它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迁延性、无自愈和极少治愈、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
作为慢性病中的独立病种及多种慢性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肥胖症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的主要危险因素。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肥胖症”定义为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异常或者过度脂肪蓄积。
在临床上,肥胖症的诊断依据仍以体质指数(BMI)为标准。在我国成年人群中,BMI<18.5为低体重状态,18.5≤BMI<24为正常体重,24≤BMI<28为超重,BMI≥28为肥胖症。其中,对肥胖症的程度进一步作出分级:28≤BMI<32.5为轻度肥胖症、32.5≤BMI<37.5为中度肥胖症、37.5≤BMI<50为重度肥胖症、BMI≥50为极重度肥胖症。
需要提醒的是,肥胖不只是要看体重,还要看具体胖在哪儿。医生更关注中心性肥胖(又称腹型肥胖),指患者体内脂肪沉积是以心脏、腹部为中心发展的一种肥胖类型。临床上,判断内脏脂肪最简易的指标就是腰围。正常腰围定义为男性<85厘米、女性<80厘米,中心性肥胖定义为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另一个反映中心性肥胖的指标是腰围/臀围比(WHR),当男性WHR≥0.90和女性WHR≥0.85时,也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
在门诊中,一些受体重问题困扰的患者可能被医生提醒过要重点关注肚子,其实就是指要关注中心性肥胖。脂肪组织在人体内的分布存在差异,我国人群以腹腔内脏脂肪分布较多为主要特征,因此较易形成中心性肥胖,也就是常说的“大肚子”。内脏脂肪较皮下脂肪更加活跃,能够分泌大量促炎因子、游离脂肪酸、激素等,与代谢紊乱及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升高的相关性更强,与过早死亡也具有相关性。
肚子大通常预示着人体的内脏脂肪超标,因此,即便BMI在正常范围,肚子大、腰围超标的人也容易合并代谢相关疾病。在BMI相同的情况下,腰围越大,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越高。研究表明,男性腰围每增加14厘米,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分别增加36%、59%;女性腰围每增加14.9厘米,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分别增加40%、83%。
供图:视觉中国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