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国肥胖人群统计(中国肥胖人口统计报告)

时间:2025-03-29 21:18:46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我国超重和肥胖患病率达50.7%,减肥药并非“躺瘦”秘籍 | 世界肥胖日

今天是世界肥胖日。肥胖正影响着全球超10亿人口。在我国,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已达50.7%,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提升至70.5%。

肥胖的成因有哪些?中国人的肥胖特点与西方人有何不同?靠“减肥神药”是否真能躺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管理体重?沪上医学专家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回应大众关切。

中国人群体脂分布更趋向于腹腔内积聚

“肥胖的本质是体内脂肪的积累增加。脂肪是一种能量储存形式,能量的储存取决于能量摄入与能量消耗之间的平衡。换句话说,如果摄入的热量大于消耗的热量,脂肪就会在体内逐渐积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教授李小英表示,现代社会食物丰富,能量摄入过多,而能量消耗减少,导致肥胖问题日益突出。

肥胖的成因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还与生活方式、饮食结构、能量消耗减少、生活节奏紊乱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李小英同时提到,中国人的肥胖特点与西方人存在差异。按照BMI(身体质量指数)来看,当国人BMI≥28kg/m则可视为肥胖,而西方人则是BMI≥30kg/m;超重的BMI标准中国是≥24kg/m,西方是≥25kg/m,“这种差异是根据肥胖导致的危害和相关并发症来判断的。”

当然,还有一部分人虽然BMI达到肥胖标准,但各项指标并没有异常。这部分人群被称为“临床前期肥胖”,即他们虽然肥胖,但还没有出现明显的并发症。“当BMI≥28kg/m且伴有至少一项肥胖相关并发症或代谢异常时,则已经处于‘临床肥胖症’。”李小英说,目前,肥胖是否是疾病的定义正处于逐渐清晰、达成共识的阶段。

如果用腰围来判断,中国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85厘米,即可判断为中心性肥胖(腹型肥胖)。统计数据表明,中国人群体脂分布更趋向于腹腔内积聚,近三成中国成年人为腹型肥胖。腹型肥胖是一种危害更大的肥胖类型,腰围过大往往反映了内脏脂肪过多,更易引发代谢紊乱及心脑血管疾病。

用减肥药物后,生活方式管理依然是重要基础

目前,医学界已将肥胖定义为一种进展性、易复发、可治疗的慢性疾病,已知肥胖与200余种疾病的发生有关,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

如何有效减肥?在李小英看来,日常活动是能量消耗的一个重要部分,每个人日常活动量不同,这部分大约消耗总能量的30%。进食本身也会消耗一部分能量,大约占摄入能量的10%。而能量消耗的最大部分来自基础代谢,占60%。换句话说,一个人的体重主要由基础代谢决定。

那么,运动是否能增加能量消耗?李小英表示,答案是肯定的,但运动增加的能量消耗非常有限。即使进行剧烈运动,也只能在日常活动消耗的30%基础上增加10%到20%。可以说,单纯依靠运动来减重是非常困难的。

近年来,一些创新药物的出现,尤其是创新双靶点GIP/GLP-1类药物,为肥胖治疗带来了显著改变。

“这类药物可以使肥胖患者的体重下降比例达到20%,甚至更多。这从根本上改变了肥胖治疗的现状,使药物成为体重管理的有效工具。”李小英提醒,有了减重药物并不意味着可以“躺瘦”,生活方式的管理依然是重要基础,否则减重效果有限。

体重管理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

眼下,肥胖管理理念已从传统的以症状为中心转向以并发症、健康和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管理模式。越来越多肥胖患者开始有意识寻求医疗帮助,沪上医院也纷纷设立减重门诊,通过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全面评估患者多维度的健康指标,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当然,肥胖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部门联合印发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提倡在全社会范围建立体重管理的支持性环境,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形成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并改善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

李小英提醒,大众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BMI、体脂率和腰围等数据判断自己是否肥胖。如何进行长期体重管理,良好的生活方式仍是关键。在饮食方面,不推荐极端低碳水化合物或生酮饮食。建议保持饮食平衡,控制总热量摄入。如果做到每天进食七分饱,对体重管理会有很好的长期效果。

此外,生活作息要有规律,熬夜人群往往更容易发胖。另外,无论是工作压力还是生活压力都可能导致肥胖,要警惕“压力肥”。如果使用药物,需要在医疗机构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长期用药也需特别关注。

我国超重和肥胖患病率达50.7% 减肥药非“躺瘦”秘籍

■本报记者 李晨琰

今天是世界肥胖日。肥胖正影响着全球超10亿人口。在我国,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已达50.7%,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提升至70.5%。

肥胖的成因有哪些?中国人的肥胖特点与西方人有何不同?靠“减肥神药”是否真能“躺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管理体重?沪上医学专家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回应大众关切。

“肥胖的本质是体内脂肪的积累增加。如果摄入热量大于消耗热量,脂肪就会在体内逐渐积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教授李小英介绍,肥胖的成因不仅与遗传相关,还与生活方式、饮食结构、能量消耗减少、生活节奏紊乱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要注意的是,中国人的肥胖特点与西方人存在差异。李小英表示,按照BMI(身体质量指数)来看,当国人BMI≥28则可视为肥胖,而西方人的衡量标准则是BMI≥30,“这种差异是根据肥胖导致的危害和相关合并症来判断的。”

如果用腰围来判断,当中国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85厘米,即可判断为中心性肥胖(腹型肥胖)。统计数据表明,中国人群体脂分布更趋向于腹腔内积聚,近三成中国成年人为腹型肥胖。目前,医学界已将肥胖定义为一种进展性、易复发、可治疗的慢性疾病,已知肥胖与200余种疾病的发生有关,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而腹型肥胖是一种危害更大的肥胖类型,腰围过大往往反映了内脏脂肪过多,更易引发代谢紊乱及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如何有效减肥?在李小英看来,日常活动是能量消耗的重要部分,大约可消耗总能量的30%。进食本身也会消耗一部分能量,约占10%。而能量消耗的最大部分来自基础代谢,约占60%。换句话说,一个人的体重主要由基础代谢决定。

那么,运动能否增加能量消耗?李小英表示,答案是肯定的,但运动可消耗的能量非常有限。即使进行剧烈运动,也只能在日常消耗的基础上增加10%到20%。简言之,单纯靠运动减重是非常困难的。

减肥并非简单的“少吃多动”。近年来一些创新药物的出现,尤其是创新双靶点GIP/GLP-1类药物(如司美格鲁肽)为肥胖治疗带来了显著改变。“这类药物可以使肥胖患者的体重下降15%到20%,甚至更多。这从根本上改变了肥胖治疗的现状,使药物成为体重管理的有效工具。”李小英提醒,有了减重药物并不意味着可以“躺瘦”,生活方式的管理依然是重要基础,否则减重效果有限。

医生提醒,大众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BMI、体脂率和腰围等数据判断自己是否肥胖。对于长期体重管理,良好的生活方式是关键。在饮食方面,不推荐极端低碳水化合物或生酮饮食。如果做到每天进食七分饱,对体重管理会有很好的长期效果。

来源: 文汇报

国家出手管理体重,中国肥胖人群高达4亿,这三省最多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 《中国肥胖预防与控制指南》,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2021年

3.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2023年)》,中华预防医学会

4. 《肥胖与代谢综合征》,中华医学会代谢病学分会,2022年第5期

5. 《中国肥胖地图》,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统计数据

4亿,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相当于中国每3个人里,就有1个人超重或肥胖。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的肥胖问题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全国超重及肥胖人群总数超过4亿,其中肥胖率高达16.4%

换句话说,肥胖已经不再是某些人的“私人问题”,而是一个关乎国家健康发展的大事。

更值得注意的是,肥胖问题在我国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某些省份的肥胖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2023年《中国肥胖地图》的数据,黑龙江、内蒙古、山东成为超重和肥胖率最高的三个省份。北方比南方更容易胖,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

为什么这三省肥胖率最高?真相可能超乎想象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是不是因为天冷吃得多?”确实,北方地区的饮食结构、高热量食物的偏好、以及寒冷气候带来的运动减少,都是导致肥胖率高的重要因素。

但如果只把锅甩给“天气冷”,那就太片面了。

1. 饮食习惯:高油、高盐、高碳水
黑龙江、内蒙古、山东的饮食普遍偏重口味,以肉类、淀粉类食物为主,例如锅包肉、羊肉火锅、鲁菜糖醋排骨、煎饼卷大葱,这些食物的特点是油大、糖多、热量高。

长期食用这些高热量食物,身体自然容易囤积脂肪。

2. 生活方式:运动量少,久坐成常态
北方的冬天时间长,天气寒冷,很多人减少了户外活动,冬季的“猫冬”文化使得久坐不动成为日常。

再加上现代人工作压力大,许多人一天到晚坐在办公室,回家之后又窝在沙发上刷手机,久而久之,体重直线上升。

3. 遗传因素:你胖,可能不是你的错?
有研究表明,北方人的基因更容易囤积脂肪。从远古时代开始,北方气候寒冷,人体为了更好地储存能量,逐渐进化成更容易囤积脂肪的体质。

这种“节能模式”在过去是生存优势,但在今天,食物充足、运动不足的环境下,反而成了肥胖的隐患。

肥胖不只是“胖”这么简单,它是一种病!

很多人认为,胖只是“外形问题”,但事实上,肥胖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列为一种慢性疾病。它不仅影响外貌,更是“百病之源”:

· 糖尿病:80%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是胖子

· 高血压:肥胖者患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3倍

· 心脏病:肥胖会导致血脂异常,提高心肌梗死的风险

· 癌症:肥胖与至少13种癌症密切相关

· 脂肪肝:脂肪肝已经成为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肝病

· 睡眠呼吸暂停:肥胖者更容易出现睡眠窒息,影响寿命

更可怕的是,肥胖带来的健康风险是“隐形的杀手”,很多人直到出现严重疾病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减肥是门技术活,这些误区千万别踩!

想要科学减肥,首先要避开这些常见的坑:

误区一:不吃饭就能瘦?错!
很多人一减肥就选择节食,甚至一天只吃一顿饭。但这样做的结果是,身体进入“饥荒模式”,降低基础代谢率,反而更容易囤积脂肪

正确的做法是均衡饮食,控制总热量,同时保证蛋白质的摄入

误区二:运动减肥,光靠跑步?不够!
跑步是最常见的减肥运动,但单纯依靠有氧运动效果有限

最好的减肥方法是“力量训练 有氧运动”结合,这样不仅能消耗脂肪,还能提高基础代谢,让减肥效果更持久。

误区三:减肥药、代餐真的有效?小心伤身!
市面上的减肥药、代餐五花八门,但很多产品效果并不可靠,甚至可能损害肝肾功能、导致内分泌紊乱

真正健康的减肥方式,还是得靠科学饮食 运动

国家出手,控肥行动刻不容缓

面对日益严重的肥胖问题,国家已经开始采取行动。

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新版《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提出了从学校、企业、社区等多个层面加强体重管理。

· 中小学推广“健康体重教育”,让孩子从小养成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

· 鼓励企事业单位设置“健康角”,提供健身设施、推广健康饮食

· 推动“减糖行动”,减少食品中的隐形糖含量,降低国人对高糖食品的依赖

从个人到社会,减肥不再只是个人的事,而是全民健康的必修课!

你准备好迎接“轻盈人生”了吗?

肥胖不是一天形成的,减肥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健康管理方式,把控饮食、增加运动、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让自己从“重负人生”走向“轻盈人生”。

与其等到疾病找上门,不如现在就行动起来,掌控自己的体重,掌控自己的健康!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