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肥胖已经成为了一个高流量词汇。同事聚会聊天,无论胖瘦,控制体重都是永恒的话题;搜索减肥,网络上提供各种各样的方法可达数百种;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减肥之路。但是,你是真的胖吗?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减肥这件事。
肥胖有哪些原因?为什么需要减肥?
肥胖的主要原因是摄入的热量大于了消耗的热量。摄入的热量太多,简单来说就是吃得太多了,实际所摄取的热量需要远远大于了机体正常所需,于是就变成“多出来”的体重储存下来。另外,由于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现代职业和家务劳动量减轻,人类的活动量越来越少,消耗的少了,由此“省”下的能量也变成了“多出来”的体重。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比如遗传因素,身体成分,情绪性格,环境温度等都对机体的基础代谢有所影响,从而对体重产生影响。
减肥,用医学的说法是肥胖的营养治疗。而什么是肥胖呢?书本上的定义是,体内的脂肪堆积过多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是一种多因素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简单来说就是体重过重,体脂过多。调查发现,肥胖和死亡率会有着明显的关系,当同样身高下,人们的体重越重,死亡率就会越高,肥胖导致死亡率增加的原因就是肥胖会增加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的发病的危险性。所以,把体重控制在一个理想的范围,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本要素。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肥胖?
在临床上使用BMI指数来判断肥胖,BMI指数的计算方法是:BMI=体重(kg)÷身高2(m2),比如小明身高1.6m,体重52kg,那么小明的BMI就是52÷1.6÷1.6≈20.3kg/㎡。那么,小明的BMI是20.3,他胖吗?在中国,对于肥胖的分级如下:
由表格可见,小明属于“不胖”的范畴。
减肥的方法有哪些?什么情况需要到医院进行医学减重?
减肥的方法是因BMI而异的,当BMI(kg/㎡)在24-28之间,或者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可以通过一些基础治疗方法来减重,具体包括饮食、运动、心理治疗、行为干预和健康教育五个方面。而当BMI(kg/㎡)在28-35之间时,基础治疗无效,则需要前往医院的相关科室,完善相关检查后根据个体情况采用药物治疗,当BMI(kg/㎡)≥35,并存在危险因素时,更可以进一步采用手术的方式治疗肥胖。
BMI正常代表不需要减肥吗?
其实也未然。我们还需要测量一些会影响身体健康的危险因素,当然这需要前往医院或者医疗机构做一个全面健康体检。常见的包括腰围,身体成分分析,空腹血糖,血脂,血压,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然后会询问家里人的患病情况,有无遗传病以及自己平时的饮食,运动习惯,从而综合评估关于肥胖以及会不会得糖尿病及心血管病的风险。然后还要看看自己的意愿,对自己身体的要求,从而得出一个个体方案。
如何科学减重?
如果没达到前往医院减肥的标准,但还是觉得自己胖,应该怎么科学地控制自己的体重?
首先,先评估一下自己的生活习惯,规律的生活才能保证规律的进餐,规律的进餐才能保证一个健康的饮食习惯。改掉自己随心所欲进食的习惯,在每天固定时间进食,从而再固定地减少进食量。然后,养成一个定期体检的习惯,每年定期对身体做一个健康评估,看自己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减重计划。最后,加强锻炼配合科学的饮食计划,可以有效减重。
在完全不控制饮食的情况下,想要达到真正“减重”,还是需要很大运动量的。距相关研究提示,想达到减重,需要每天运动消耗500kcal(女性)或者700kcal(男性),3个月左右才可以减重5%-7%。可以理解为,在跑步机上以10km/h(6mph)的速度跑1小时,对于体重50kg的人可以消耗500kcal,对于体重70kg的人可以消耗700kcal。另外,运动不仅可以减肥(减低体重),而且减少了减肥过程中肌肉的流失,可以让身体成分更健康。
如果不爱运动,又想苗条,可以在保证不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前提下,短期内采取低能量平衡膳食或者轻断食模式。
在2017年中国的肥胖率已经高达12%,肥胖人口自然也是全世界首位,青少年肥胖问题也日益严峻,但是,由于不科学减重导致患上抑郁、厌食症的患者也比比皆是,希望借由此文,能让大家对自己的体重管理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2016
超重和肥胖不仅是一个人的个人身体问题,也是一个全球健康挑战。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超重和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2021年,相关人口达到4.02亿,预计到2050年将增加到6.27亿。了解超重和肥胖的科学标准是健康管理的第一步。以下是综合权威医学指南和研究总结的标准和管理建议:
胖1姐
一、BMI:但需要与其他指标相结合的基础
体质指数(BMI}是最常用的评估工具,计算公式如下:
BMI = 体重(kg)÷ 身高(m)²
1. 中西标准的差异
中国标准:
正常:18.5 ≤ BMI <24
超重:24 ≤ BMI <28
肥胖:BMI ≥28
西方标准:
超重:25 ≤ BMI <30
肥胖:BMI ≥30
差异源于人类体型特征和代谢风险的差异。例如,中国人更容易积累腹部脂肪,导致同一BMI下更高的健康风险。
2. BMI局限性
肌肉和脂肪无法区分:由于肌肉质量高,运动员可能会被误判为“超重”。
忽略脂肪分布:由于内脏脂肪过多,BMI正常但腰围过多的人仍可能面临健康风险。
二、腰腹肥胖:更准确的风险预警
中国人的肥胖特点是腹部肥胖(内脏脂肪堆积),其危害远高于均匀性肥胖,容易引起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等。
诊断标准
男性腰围 ≥90cm
女性腰围 ≥85cm
腰臀比**(腰围÷臀围)的临界值是:男性≥0.9,女性≥0.85。
近三成的中国成年人腹型肥胖,需要特别警惕。
胖2姐
三、调整体脂率和特殊人群
体脂率(脂肪占体重的比例)是一个更直接的指标:
男性>25% 女性>30% 也就是说,体脂过多。
对于运动员、孕妇、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应结合临床检查进行综合判断。例如,由于肌肉损失,老年人可能有正常的BMI,但体脂率超标。
四、肥胖分级及管理建议
根据《肥胖诊疗指南(2024年版)》,中国将肥胖分为:
轻度肥胖:28 ≤ BMI <32.5
中度肥胖:32.5 ≤ BMI <37.5
重度肥胖:BMI ≥37.5
胖3姐
管理策略
1. 干预生活方式:
饮食:控制总热量(男性1200-1500千卡/天,女性1000-1200千卡/天),增加全谷物、蔬菜和低脂蛋白,减少高糖和油炸食品。
运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周150-300分钟,配合抗阻训练。
睡眠与压力:保证7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和“压力肥”。
2. 药物治疗:
创新药物(如GIP/双靶点)GLP-1类药物)可使体重下降20%以上,但需要医生的指导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3. 手术干预:
重度肥胖(BMI≥37.5)或伴有严重并发症的人可以考虑代谢手术。
五、社会和个人责任
2024年,中国启动“体重管理年”行动,倡导全民参与健康管理,推广科学减肥计划。个人应定期监测BMI和腰围,早期干预可显著降低慢性病的风险。
结束语 :超重和肥胖的标准不仅是数字,也是健康风险的预警信号。科学的体重管理应与BMI相结合、腰围、体脂率等多维指标,并融入日常生活的变化。从今天开始,关注身体数据,走向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胖4姐
参考资料:
国家卫生委员会《肥胖诊疗指南》(2024年版)
全球肥胖趋势研究柳叶刀(2025)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专家解读(2025)
世界肥胖联盟报告(2025)
(如需进一步了解区域食谱或个性化减肥计划,请参考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成人肥胖饮食指南(2024年版)》。)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问题日益突出。作为一种慢性疾病,肥胖不仅影响美观,更危害健康。为了更好地了解肥胖,本文将简单介绍下西方医疗对肥胖的定义及程度分级。
一、肥胖的西医定义
肥胖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导致体重明显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状态。在医学上,肥胖是一个复杂的代谢性疾病,受到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肥胖的西医定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体重指数(BMI),二是脂肪百分比(�T)。
体重指数(BMI)
体重指数是评估体重与身高之间关系的一个常用指标,其计算公式为:BMI = 体重(kg)/ 身高(m)²。在国际上,BMI 值的分类标准为:低于 18.5 为体重过轻,18.5-23.9 为正常,24-27.9 为超重,28 以上为肥胖。
脂肪百分比(�T)
脂肪百分比是指人体内脂肪重量占总体重的百分比,可以通过生物电阻抗、双能 X 线吸收法、皮脂厚度测量等方法进行测定。正常成年人的脂肪百分比一般在 10%-20% 之间,超过 25% 可视为肥胖。
二、肥胖程度分级
为了更准确地评估肥胖程度,医学上常采用腰围、臀围等指标进行划分。
轻度肥胖:
轻度肥胖者的体重指数在 28-30 之间,脂肪百分比在 25%-30% 之间。此时,患者可能出现脂肪肝、高脂血症等并发症。
中度肥胖:
中度肥胖者的体重指数在 30-40 之间,脂肪百分比在 30%-50% 之间。此时,患者可能出现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严重并发症。
重度肥胖:
重度肥胖者的体重指数超过 40,脂肪百分比超过 50%。此时,患者面临更高的慢性疾病风险,如心肺功能不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三、总结
肥胖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对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了解肥胖的西医定义及程度分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肥胖、预防和治疗肥胖相关疾病。健康人群应关注自己的体重和脂肪百分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肥胖的发生。而对于肥胖者,更应及时就医,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减轻肥胖对健康的危害。
参考文献:
Expert Panel on the Identification and Treatment of Obesity. Executive summary of the IDF Consensus Statement on the Management of Obesity. Diabetologia. 2011;54(11):2411-2417.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Obesity: preventing and managing the global epidemic. Report of 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onsultation.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8.
Bouchard C, Tremblay A,Authier F, et al. The multifactorial nature of obesity. Proceedingsof the Nutrition Society. 2001;50(3):349-356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