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肥胖遗传因素(肥胖遗传因素有哪些)

时间:2025-03-28 22:10:28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脂肪如何形成肥肉及肥胖的多面性

在探讨超重与肥胖的问题时,脂肪这一关键因素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脂肪存在于每个哺乳动物体内,是一种重要的能量储存方式,还是内分泌代谢中重要的组织。值得注意的是,脂肪的分布不同,对健康的影响也不同。以内脏脂肪为例,相较于皮下脂肪,其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上更高。腹型肥胖人群往往意味着腹腔内有较多内脏脂肪,这为他们带来更高患病风险。

而肥胖,正是脂肪比例增加的状态,不仅影响外观,还带来如身体活动不便等不适,增加心脏病、糖尿病等风险。脂肪增多是多种因素的结果,其中遗传因素在肥胖中占重要地位,家族有肥胖史则个体易患肥胖。饮食方面,长期摄入高脂肪、高糖分、高热量食物,易导致脂肪堆积。生活方式也不容忽视,缺乏运动、久坐会降低能量消耗,增加肥胖风险。

脂肪在人体内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过量脂肪却是一把隐形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威胁着我们的健康。希望大家对肥胖有更全面认识,在生活中重视体重管理,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减重# #减肥# #医生科普#

世界肥胖日:专家提醒儿童肥胖也属于营养不良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专家表示,儿童肥胖属于营养不良,超重和肥胖会直接影响身心健康,需从观念、饮食、运动等方面介入。

“近年来肥胖发病率显著上升并呈现低龄化趋势,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一些人认为小孩肥胖没关系,长大自然会瘦下来,这是误区。”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疝与减重诊疗中心主任李晓峰介绍,儿童长期处于肥胖状态可能导致青春期性发育问题、易患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甚至出现脂肪肝、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症,这些影响可能一直延续到成年。

2025年3月3日,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疝与减重诊疗中心主任李晓峰为患者做检查。(受访者供图)

青海红十字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支永发说,儿童肥胖也是营养不良,孩子超重、肥胖是总能量摄入过多、饮食结构失衡导致的,影响儿童肥胖的因素还包括遗传、运动不足、压力与应激等多方面,“肥胖的孩子可能会因为身材问题感到自卑,继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专家表示,儿童肥胖的治疗主要有生活方式干预、心理行为干预、药物治疗等,饮食行为是生活方式干预的重点,儿童肥胖防控要把好“入口”关,选择相对低脂、低糖、适量纤维素的饮食策略;尽量减少加餐,参照“间隙性饮食”,保证夜间空腹时间;减少快餐食品,进食速度不宜过快,避免“屏幕时间”进食 。

“要构建科学的饮食观念,如果已经出现超重、肥胖并通过饮食运动仍难控制体重的儿童,应选择医疗手段介入,进行专业的医疗检测早诊早治。”李晓峰说。(记者张子琪、央秀达珍)

造成肥胖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呢?

最近身边的人都在说减肥,无论是新闻还是各个媒体平台都在推荐相关视频文件,但是在我们国内造成肥胖的原因是什么呢,该如何解决呢?

以下是主要成因的总结与分析:


1. 饮食结构变化与高热量摄入

加工食品与高糖饮料普及:现代饮食中高热量、高脂肪的加工食品及含糖饮料摄入增加,导致能量过剩。青少年尤其偏爱奶茶、油炸食品等,进一步加剧肥胖风险。

传统饮食习惯的改变:部分地区的饮食逐渐偏向高碳水、高油脂,例如外卖文化盛行,增加了隐形热量的摄入。

食品安全问题:食品添加剂过多、激素残留等问题可能间接影响代谢,促进脂肪积累。


2. 久坐不动与能量消耗不足

体力活动减少:现代工作以久坐为主,日常通勤依赖交通工具,运动量大幅下降。数据显示,日常活动仅占总能量消耗的30%,而基础代谢占60%。

缺乏锻炼:工作压力导致久坐时间长,活动受限,甚至从上班开始到下班都走不到100步,进一步降低运动频率。

运动效果有限:即使进行高强度运动,能量消耗仅增加10%-20%,单纯依赖运动减重效果有限。


3. 社会环境与生活节奏压力

工作压力与作息紊乱:996工作制、熬夜等不规律作息扰乱代谢节律,刺激皮质醇分泌,促进脂肪堆积(尤其是腹型肥胖)。

社会“内卷”与时间匮乏:高强度竞争挤压休闲时间,导致缺乏运动机会和健康饮食准备时间。

城市化与便利性依赖:便捷的外卖、电梯取代楼梯等生活方式,减少了日常活动的消耗。


4. 遗传与病理因素

基因易感性:部分人群存在肥胖相关基因,导致代谢效率较低或脂肪更易堆积。

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皮质醇增多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病理因素可能导致继发性肥胖,需通过医学诊断排除。


5. 文化认知与政策环境

对肥胖危害认知不足:许多人仅将肥胖视为美观问题,忽视其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200余种健康风险的关联45。

政策执行与公共健康资源:尽管国家推行“体重管理年”行动,但基层卫生服务对肥胖的针对性管理仍待加强,医保对肥胖相关干预的支持有限。


特殊人群与腹型肥胖的突出性

中国人群的肥胖特点:相较于西方人,中国人群更易出现腹型肥胖(内脏脂肪堆积),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即属高危,这与代谢紊乱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直接相关。

青少年与老年群体:青少年因学业压力肥胖率攀升,老年人则因代谢减缓及慢性病累积更易超重。



总结与建议

肥胖的成因复杂,需通过多维度干预:

个人层面:调整饮食结构(如七分饱、低GI食物)、增加日常活动(如步行、减少久坐);

社会层面: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落实劳动法保障休息时间、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教育;

医疗支持:完善肥胖筛查与慢性病管理,探索药物(如GLP-1类药物)与生活方式结合的治疗方案

肥胖不仅是个人健康问题,更是社会系统性挑战,需多方协同治理以实现长远改善。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