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肥胖獭

时间:2025-03-28 18:14:20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从《哪吒2》的最萌配角到实验室的科研明星——旱獭的双面传奇“獭”生

近日,《哪吒2》创造了电影票房神话,影片中那群憨态可掬、执着干饭的“土拨鼠”凭借其独特的形象赢得了大家的喜爱。

土拨鼠又称“旱獭”,属于啮齿目松鼠科,是生活在高原草甸上的小型哺乳动物,能长到50厘米左右,肥胖短腿,粗脖短耳,两脚直立,外形呆萌。这貌似呆萌的松鼠科动物,因其特有的生理特性和对多种疾病的易感性,成为了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实验动物,在人类健康和疾病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源:《哪吒之魔童闹海》官方剧照

旱獭作为实验动物在医学研究中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鼠疫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旱獭是鼠疫杆菌的自然宿主,从中世纪另人闻风丧胆的鼠疫大流行“黑死病”到现阶段的鼠疫零星疫情,旱獭与鼠疫的纠葛贯穿了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漫长历史。1910年东北鼠疫大流行中,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中国检疫事业创始人伍连德证实旱獭为鼠疫源头,其撰写的《旱獭(蒙古土拨鼠)与鼠疫关系的调查》发表在权威的医学期刊《柳叶刀》上。鼠疫杆菌在自然界的存活依赖于稳定的“鼠-蚤-人或动物”生态循环,而旱獭正是这一链条的核心环节。旱獭感染鼠疫后很少发病,因此,其是探究病原体在自然界存活机制的“活样本”,研究人员能够通过分析其体外寄生虫(如蚤类)的情况,解析鼠疫的传播链。

二、肝炎研究的“活体解码器”

感染旱獭的土拨鼠肝炎病毒与人类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同源性达70%,从慢性肝炎、肝硬化到肝癌,旱獭精准复刻了人类疾病的进程,科学家们基于旱獭模型推动了抗病毒药物(如拉米夫定)和疫苗的研发。更令人振奋的是,2023年,中国科学家在旱獭中实现了CRISPR基因编辑,成功敲除乙肝病毒受体,为根治乙肝带来曙光。

三、冬眠研究的“生命时钟”

旱獭有着令人称奇的冬眠能力。在冬眠期间,其体温会从37℃降至冰点附近,心跳从200次/分钟降至3-5次/分钟,呼吸间隔可长达90分钟,机体代谢率下降90%,这种"假死"状态将持续长达6至8个月,这种极端生理状态为研究缺血再灌注损伤、器官低温保存和代谢调控机制提供了天然模型。科学家们从中提炼出的抗寒蛋白和代谢通路,为延长移植器官活性、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带来了新思路。

图源网络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旱獭能够携带病原体的特性虽然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但旱獭对病原体的耐受性恰恰使其成为研究这些疾病的理想模型。如今作为实验动物的旱獭已在自然疫源性疾病、乙型肝炎、代谢性疾病、寄生虫病、高原医学和冬眠等多个研究领域大放异彩,为人类医学的进步带了新的希望。

图源网络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从动画片中的萌宠,到现实中的病原携带者,再到实验室里的科研明星,旱獭的角色转变展现了科学研究的魅力。这提醒我们: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要保持科学理性;现实生活中,不能随意去触碰它,在防范疾病风险的同时,也要善用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科研资源。旱獭的故事,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动写照。

这也会变肝癌?杭州51岁老板慌了:还有办法吗?钱不是问题

来源:钱江晚报

“医生,我就是有脂肪肝,怎么变成慢性肝病了?那会不会变肝癌?”郑先生拿着一叠检查报告,忧心忡忡。

接诊的是杭州市西溪医院中医科主任、肝纤维化亚专科学科带头人包剑锋,面对郑先生的疑问,他只能告知科学真相:“如果不好好控制,会的。”

听到这个答案后,郑先生当即说不出话了。

不痛不痒的脂肪肝竟悄悄进展到了肝硬化

郑先生今年51岁,明确查出脂肪肝已有10多年。他是个生意人,平日里应酬多,一日三餐只有早饭能在家好好吃,吃肉喝酒就是他的日常,运动在他生活里已基本消失。“我就吃吃喝喝多身体胖,平时会感觉有点疲劳,身体应该没啥问题。”一直以来,郑先生就抱着这样的想法。

虽然很忙,郑先生倒有每年坚持体检,当第一次看到检查报告里有脂肪肝时,他不以为然,之后看得多了更是觉得理所应当,觉得就是胖的缘故。而之后历年的体检报告里,问题逐年增加,先是血脂高,接着又是血糖偏高,反正是与肥胖相关的毛病一堆,可他还是没有引起重视。直到最近的一次体检,医生给打了一个“慢性肝病”的诊断结果,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我体检每年都有查肝功能,基本都是好的,虽然偶有几次指标有略微偏高,但吃了药之后就好了呀。”因为看到过不少相关新闻,郑先生知道慢性肝病之后很不好的结果就是肝硬化、肝癌,他既害怕又不敢相信。

包剑锋让郑先生再去做肝脏弹性测定、血清壳酶蛋白等肝纤维化指标检测,结果肝脏弹性测定S3-4,血清壳酶蛋白明显偏高,也就是说,他已经有早期肝硬化倾向。这让郑先生更无法淡定了:“我还有办法治吗?钱不是问题。”

包剑锋耐心劝慰郑先生:“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的中间环节,导致肝纤维化的病因有很多,比如:病毒性肝炎、酒精肝、脂肪肝、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肝纤维化早期如果能去除致病因素,或采取早期治疗,从早期肝纤维化、显著肝纤维化、早期肝硬化到晚期肝硬化转变的过程可以发生逆转。”

看到希望的郑先生总算能缓解一些内心的焦虑,他积极配合医生的中西医结合抗肝纤维化治疗,同时规律生活、减少应酬、控制饮食、适当运动来努力减肥。“纵使有家财万贯,首先还是得有命花,健康的身体比什么都重要。”到医院复诊时,他常会这样感叹与自嘲。

肝功能正常并不代表肝脏组织没有纤维化

而因忽视肝纤维化检查差点错失“最佳干预期”的肝病患者临床比比皆是。

62岁的老杨退休后总是闲不住,儿子买了新房,他特别高兴,便主动承担起了装修大任,成天跑材料、督工,忙得不亦乐乎。可毕竟年纪摆在那里,几个月下来,他累坏了。“我感觉很疲乏,身体没力气,麻烦帮我开点中药调理一下,我还有很多事情……”几天前的一个早上,他第一个冲进包剑锋诊室,要求速战速决把病看完。

但在问诊的过程中,得知老杨是位乙肝携带者,包剑锋凭着职业敏感觉得不能马虎。他详细问了老杨有没做相关肝脏检查,老杨表示每年体检时肝功能正常,别的检查没做。于是,他耐心说服老杨做了相关肝纤维化检查,结果也是早期肝硬化。老杨原本所诉求的中药调理也变成了中西医结合抗肝纤维化治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肝功能正常并不代表肝脏组织没有纤维化,还要评估肝脏的质地

即肝纤维化程度,才能综合来判断肝脏的健康状况。肝纤维化早期并无特殊症状,容易被忽视,在进展过程中可表现为疲劳、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巩膜和皮肤黄染、腹胀、严重可伴肝掌、蜘蛛痣、牙龈出血、皮肤和黏膜有紫斑或出血点。”包剑锋说。

特别提醒慢性肝病患者,如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慢性丙型肝炎感染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酒精性肝病患者、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等,有必要定期做肝纤维化检查,以免肝脏发生不可逆转性病变,最终导致晚期肝硬化或肝细胞癌的发生。

包剑锋说,尤其是像郑先生这样的脂肪肝患者,以为脂肪肝就是胖而已,是不痛不痒的小问题,殊不知,临床上已不再认定脂肪肝是良性病变,尤其是伴有肝损及代谢紊乱综合征的脂肪肝,其肝纤维化的发生率约高达25%,部分患者可进展为肝硬化。其中年龄 >50岁、BMI>30、高血压病、糖尿病、代谢紊乱综合征等是肝纤维化进展和肝硬化的可能危险因素。

旱獭的双面“獭”生:《哪吒2》的最萌配角到实验室的科研明星

《哪吒2》创造了电影票房神话,影片中那群憨态可掬、执着干饭的“土拨鼠”凭借其独特的形象赢得了大家的喜爱。

土拨鼠又称“旱獭”,属于啮齿目松鼠科,是生活在高原草甸上的小型哺乳动物,能长到50厘米左右,肥胖短腿,粗脖短耳,两脚直立,外形呆萌。这貌似呆萌的松鼠科动物,因其特有的生理特性和对多种疾病的易感性,成为了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实验动物,在人类健康和疾病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源:《哪吒之魔童闹海》官方剧照

旱獭作为实验动物在医学研究中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鼠疫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旱獭是鼠疫杆菌的自然宿主,从中世纪另人闻风丧胆的鼠疫大流行“黑死病”到现阶段的鼠疫零星疫情,旱獭与鼠疫的纠葛贯穿了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漫长历史。1910年东北鼠疫大流行中,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中国检疫事业创始人伍连德证实旱獭为鼠疫源头,其撰写的《旱獭(蒙古土拨鼠)与鼠疫关系的调查》发表在权威的医学期刊《柳叶刀》上。鼠疫杆菌在自然界的存活依赖于稳定的“鼠-蚤-人或动物”生态循环,而旱獭正是这一链条的核心环节。旱獭感染鼠疫后很少发病,因此,其是探究病原体在自然界存活机制的“活样本”,研究人员能够通过分析其体外寄生虫(如蚤类)的情况,解析鼠疫的传播链。

二、肝炎研究的“活体解码器”

感染旱獭的土拨鼠肝炎病毒与人类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同源性达70%,从慢性肝炎、肝硬化到肝癌,旱獭精准复刻了人类疾病的进程,科学家们基于旱獭模型推动了抗病毒药物(如拉米夫定)和疫苗的研发。更令人振奋的是,2023年,中国科学家在旱獭中实现了CRISPR基因编辑,成功敲除乙肝病毒受体,为根治乙肝带来曙光。

三、冬眠研究的“生命时钟”

旱獭有着令人称奇的冬眠能力。在冬眠期间,其体温会从37℃降至冰点附近,心跳从200次/分钟降至3-5次/分钟,呼吸间隔可长达90分钟,机体代谢率下降90%,这种"假死"状态将持续长达6至8个月,这种极端生理状态为研究缺血再灌注损伤、器官低温保存和代谢调控机制提供了天然模型。科学家们从中提炼出的抗寒蛋白和代谢通路,为延长移植器官活性、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带来了新思路。

图源网络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旱獭能够携带病原体的特性虽然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但旱獭对病原体的耐受性恰恰使其成为研究这些疾病的理想模型。如今作为实验动物的旱獭已在自然疫源性疾病、乙型肝炎、代谢性疾病、寄生虫病、高原医学和冬眠等多个研究领域大放异彩,为人类医学的进步带了新的希望。

图源网络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从动画片中的萌宠,到现实中的病原携带者,再到实验室里的科研明星,旱獭的角色转变展现了科学研究的魅力。这提醒我们: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要保持科学理性;现实生活中,不能随意去触碰它,在防范疾病风险的同时,也要善用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科研资源。旱獭的故事,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动写照。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