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朱皓雪、黎明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 高珊
编者按:
肥胖症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据统计,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高达50%,并且肥胖已呈快速低龄化趋势,中国6岁以下儿童的超重/肥胖率超过10%,6~17岁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已接近20%,近30年我国学龄儿童肥胖率增加13倍。肥胖不仅对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学习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还会对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肌肉骨骼系统和心理智力等都造成严重的危害,显著增加高血压、2型糖尿病及脂肪肝等成人慢性疾病的患病风险。因此,防控关口前移刻不容缓。
然而儿童肥胖具有其重要特殊性。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在控制儿童肥胖发展的同时,不能影响其身高和体重的正常增长。适用于成人的干预治疗手段在儿童中的应用更需慎重。因此,儿童青少年肥胖的管理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以往肥胖的诊断分型主要依据体重指数(BMI),近年来,随着对肥胖发病机制以及相关临床表型的全面认识,BMI也不再是判断肥胖的唯一标准,肥胖的管理逐渐从单纯“以体重为中心”向“以并发症为中心”演变,特别是基于肥胖的代谢异质性认知,提出了所谓“代谢健康型肥胖”和“代谢不健康型肥胖”的新概念,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讨论[1]。近年来,国际和国内医学界纷纷制定了专门针对儿童肥胖的管理指南(表1),以更好地应对这一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挑战。
基于以上背景, 在世界肥胖日之际,北京协和医院黎明教授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高珊教授全面回顾并梳理了儿童肥胖诊断、分型标准最新进展,深入剖析其潜在问题并提出思考,为解决儿童肥胖问题提供了宝贵思路。本刊特此报道。
一国内外儿童肥胖指南梳理
在国际层面,具有代表性的是2023年美国儿科学会发布其首版《儿童和青少年肥胖症评估和治疗临床实践指南》(图1)[2]。该指南全面概述了对超重和肥胖儿童及青少年的循证评估和治疗流程,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明确指导。2024年美国肥胖医学协会提出了儿童肥胖的特别注意事项,针对代谢、生理和心理等并发症,为临床医师提供治疗建议和路线图[3]。
2024年5月,在意大利举行的欧洲肥胖症大会(ECO 2024)针对当前包括美国、加拿大、瑞典和意大利等有关儿童肥胖的管理指南/共识进行专题交流,在强调重视儿童肥胖对心血管代谢健康影响的同时,详细研讨系统评价肥胖相关并发症及干预策略。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1月《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组织国际专家发布了“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重大报告[4](以下简称《报告》),首次从一种独立疾病的临床角度,提出了“临床肥胖症”的新定义。其中针对儿童青少年肥胖制订了更详尽、全面的共计13项临床鉴别诊断标准(图2)。《报告》强调在个体层面,BMI不能有效反映个体健康状况,须结合其他能反映脂肪分布或功能障碍的指标如腰围、腰高比或直接体脂测量来评估肥胖状态,进而基于多器官、全身性的临床指标,更全面评估个体的健康状况。
图1. 2023年美国儿科学会提出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筛查、诊断、评估和治疗流程[2](Pediatrics.2023,151(2):e2022060640.)
图2. 2025年《柳叶刀》子刊发布的《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共识报告中关于儿童和青少年临床肥胖症的13项临床评价标准[4]
在国内,在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指导下,笔者所在的妇女儿童肥胖与控制专委会早在2019年,基于儿童肥胖的代谢异质性,结合国内外研究证据,率先提出并发布了首版“中国儿童代谢健康型肥胖定义与筛查专家共识”[5]。强调儿童肥胖的管理不能单纯依据BMI的“一刀切”模式,更需关注具有心血管代谢疾病高风险的儿童开展针对性干预,以合理利用卫生资源,防止高风险儿童向成人重大慢病进展。央视等媒体以“儿童肥胖有了新标准”为话题报道,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
在2021年,又汇集营养、运动、心理、内分泌和儿科等多学科领域专家,组织发布首版《中国儿童肥胖的评估、治疗和预防指南》[6],对儿童的饮食、运动、睡眠以及心理评估、家庭教育、社会参与和学校活动等多方面进行详尽和系统的规范,强调儿童肥胖的管理需要医院、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2024年年底,团队结合共识和指南应用积累,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正式发布了《儿童肥胖精准分型、筛查及治疗管理指南》的团体标准(T/CI 638-2024)。
该标准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儿童青少年肥胖基于BMI和代谢的新分类系统。如图3所示,包括三种不同代谢类别的肥胖,即BMI超标的代谢健康型肥胖(metabolically healthy obesity,MHO)和代谢不健康型肥胖(metabolically unhealthy obesity,MUO)以及正常体重的“代谢性”肥胖(normal weight metabolically obesity,NWMO)。由于主要证据来自北京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BCAMS),因此称之为BCAMS定义。此定义也在2025年1月由《生物医学与环境科学杂志》在线发表[7]。我们期望通过精准分型,能够更早地识别出高风险儿童,制定个性化干预措施。同时,制定统一的筛查和管理标准,推动各级医疗机构实现规范化、同质化管理,并在医生、营养师、心理咨询师以及运动医学等专业人员之间形成合力,有效应对日益严峻的儿童肥胖问题。
图3. 基于代谢的儿童青少年肥胖新分类系统-BCAMS定义[7]
此外,2022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等也发布了《中国儿童肥胖诊断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8],着重强调肥胖以及肥胖相关疾病的一体化管理,规范诊断、评估、治疗以及预防与管控路径,指导基层医护人员日常工作实际应用。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专门制定了《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版)》[9],该指南以食养为基础,结合现代营养学理论和相关证据,以及我国传统中医理念和调养方案,提出了多学科优势互补的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基本原则和食谱示例,为我国儿童肥胖的营养管理提供了依据和实践指导。这些与时俱进的指南/共识为儿童肥胖症的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强调了肥胖作为一种慢性疾病需要多学科、个性化管理的新范式。
表1. 近年来国际和国内有代表性的儿童青少年肥胖管理相关指南/共识
二几点思考
01BCAMS代谢分类系统:基于代谢异质性的中国实践
我们基于BCAMS研究10余年的随访证据,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最早针对中国儿童青少年提出的基于代谢分型的儿童肥胖新标准即BCAMS定义已经推广实施多年。我们发现,儿童肥胖具有很高的代谢异质性,约有1/3的肥胖者虽然体重超标,但血压、血糖、血脂正常,即存在所谓代谢健康的MHO,其远期心血管疾病风险远低于具有胰岛素抵抗等代谢异常的MUO;而在出现肥胖常伴代谢紊乱的儿童中,大约1/3体重是正常的,即所谓体重正常的“代谢性”肥胖即NWMO。
BCAMS研究10年随访发现,MHO儿童中超过2/3在青年时期仍保持代谢健康,而MUO的儿童10年后约2/3持续存在心血管代谢异常,其成年期代谢疾病风险远高于MHO儿童,应分配更多卫生资源强化管理。而对于体重正常的NWMO,其高血脂和高血压的10年患病风险甚至显著高于BMI超标的MHO。因此儿童期肥胖的诊断分型不能单纯依据BMI,应根据心血管代谢风险进行分层干预。
我们在儿童领域提出的NWMO定义,是基于对脂肪组织功能状态和代谢健康之间关系的深入认识。相对于MUO,NWMO儿童可能存在更严重的脂肪组织功能障碍[15]。BCAMS研究还率先报道不同代谢类型肥胖存在独特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16-18],提示应该采用不同的干预手段。然而目前针对不同代谢类型肥胖实施分型干预的临床研究方兴未艾,即使在成人领域也比较欠缺[1]。有学者提问:MHO需不需要使用GLP-1类似物治疗?未来需要更多临床研究积累循证医学证据。
02基于“临床肥胖症”的新定义和诊断标准,尚需“本土化”的临床实践
《柳叶刀》子刊新发布的《报告》[4]基于全面的个体化水平的体征和症状,提出了两种新的肥胖诊断类别和新定义:“临床肥胖症(clinical obesity)”和“临床肥胖前期(pre-clinical obesity)”。前者强调是由脂肪过多导致的持续性的全身性组织器官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后者是指仅与健康风险相关,但尚未出现持续性疾病的一种脂肪过多状态。临床肥胖新定义通过强化对全身性的组织器官功能详细评价,提高了把肥胖症视作一种独立疾病的认同度,也有助于消除基于体重的偏见和污名化。
但笔者注意到,《报告》中对儿童青少年肥胖的鉴别诊断指标比以往指南更多更复杂,除代谢指标外,还包括多器官功能评估和日常活动受限等10余项多维度临床指标(图2),这不仅增加了诊断的复杂性和成本,还可能导致不同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的评估标准和阈值存在差异,进而增加诊断的难度和不确定性。此外,新定义主要依据相关领域专家基于Delphi问卷调查的主观认同度,如何进一步吸收消化形成“本土化”的操作指南,还有待开展大量的临床实践。
03“临床肥胖症”不等同于“代谢不健康型肥胖”,“临床肥胖前期”也不等同于“代谢健康型肥胖”
《报告》提出的临床肥胖新定义强调肥胖对全身性、多器官组织功能的影响,不仅仅针对代谢调节涉及的器官,因此即使糖脂代谢功能正常,如果肌肉骨骼或呼吸系统出现症状和体征,亦可判定为“临床肥胖症”,因此拓展了评价的广度,“临床肥胖症”不等同于“代谢不健康型肥胖”。但值得商榷的是,新定义在涉及代谢指标评估时,需要同时满足高血糖和脂代谢异常才能达标“临床肥胖症”的诊断(图2)。
这意味着这一类儿童实际上已经达到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对于防范糖脂代谢疾病风险而言,反而提高了诊断的门槛。同时,肥胖儿童如果出现单一脂代谢或糖代谢异常,在代谢分型中应属于高风险的MUO[15],但在新定义中则可能纳入相对“健康”的“临床肥胖前期”,反而降低了重视度。因此“临床肥胖前期”也不等同于“代谢健康型肥胖”。此外,《报告》主要关注肥胖患者,未充分考虑体重正常但代谢异常的个体,即NWMO。目前来看,相对于以往根据体重一刀切的模式,采用代谢分型进行评估和管理,侧重于心血管代谢重大慢病防控关口的前移,操作简便,易实施。我们将这两种新分型进行简单比较,如下表2所示。
表2. 儿童肥胖BCAMS分型与《柳叶刀》子刊《报告》中的临床肥胖诊断依据比较
综上,不断更新和细化的儿童肥胖指南/共识,不仅对改善儿童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助力慢病防治窗口前移,对整个社会的健康促进也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未来还将持续关注儿童肥胖的最新研究进展,特别是研发促进精准诊疗生物标志物,不断完善和优化相关指南和标准,以更好地应对儿童肥胖这一全球性公共卫生挑战。
作者介绍
黎明教授
医学博士,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BCAMS研究主要负责人。牵头儿童肥胖研究成果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高珊教授
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BCAMS研究主要负责人。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妇女儿童肥胖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牵头发布指南/共识6项,儿童肥胖研究成果多次获央视报道,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全国妇幼健康科技奖等多项奖。
朱皓雪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2023级直博士生
参考文献
[1] Schulze MB, Stefan N. Metabolically healthy obesity: from epidemiology and mechanisms to clinical implications. Nat Rev Endocrinol. 2024 Nov;20(11):633-646.
[2]Hampl SE, Hassink SG, Skinner AC,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Obesity. Pediatrics. 2023 Feb 1;151(2):e2022060640. doi: 10.1542/peds.2022-060640.
[3]Cuda S, Censani M, O'Hara V, et al. Special considerations for the child with obesity: An Obesity Medicine Association (OMA) clinical practice statement (CPS) 2024. Obes Pillars. 2024 May 23;11:100113. doi: 10.1016/j.obpill.2024.100113.
[4]Rubino F, Cummings DE, Eckel RH, et al. Defini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clinical obesity.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5 Jan 9:S2213-8587(24)00316-4. doi: 10.1016/S2213-8587(24)00316-4.
[5] 妇幼健康研究会妇女儿童肥胖控制专业委员会,等. 中国儿童代谢健康型肥胖定义与筛查专家共识[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9.30(12):1489-1490.
[6]《中国儿童肥胖的评估、治疗和预防指南》专家组.中国儿童肥胖的评估、治疗和预防指南[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21,32(12):1716-1722.
[7] Ming Li, Shan Gao. A New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Obesity: Definition of the BCAMS Classification[J].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doi: 10.3967/bes2025.006.
[8]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 等. 中国儿童肥胖诊断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 [J] . 中华儿科杂志, 2022, 60(6) : 507-515. DOI: 10.3760/cma.j.cn112140-20220112-00043.
[9]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等.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J].卫生研究,2024,53(3):363-367
[10] Kang E, Hong YH, Kim J, et al. Obesit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2022 Update of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Obesity by the Korean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Obesity. J Obes Metab Syndr. 2024 Mar 30;33(1):11-19. doi: 10.7570/jomes23060. Epub 2024 Jan 9.
[11] Maffeis C, Olivieri F, Valerio G, et al. The treatment of obesit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consensus position statement of the Italian society of pediatric endocrinology and diabetology, Italian Society of Pediatrics and Italian Society of Pediatric Surgery. Ital J Pediatr. 2023 Jun 8;49(1):69. doi: 10.1186/s13052-023-01458-z.
[12] Hassapidou M, Vlassopoulos A, Kalliostra M,et al.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Obesity Position Statement on Medical Nutrition Therapy for the Management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Adults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European Federation of the Associations of Dietitians. Obes Facts. 2023;16(1):11-28. doi: 10.1159/000528083. Epub 2022 Dec 15.
[13] Koletzko B, Fishbein M, Lee WS, Moreno L, Mouane N, Mouzaki M, Verduci E. Prevention of Childhood Obesity: A Position Paper of the Global Fed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Societies of Pa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 and Nutrition (FISPGHAN).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2020 May;70(5):702-710. doi: 10.1097/MPG.0000000000002708.
[14] 和婧伟, 裴舟, 钱甜,等. 中国儿童单纯性肥胖症临床诊治中西医结合专家共识[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3, 15(1): 1-7.
[15] Li G, Zhong L, Han L, Wang Y, Li B, Wang D, Zhao Y, Li Y, Zhang Q, Qi L, Speakman JR, Willi SM, Li M, Gao S. Genetic variations in adiponectin levels and dietary patterns on metabolic health among children with normal weight versus obesity: the BCAMS study. Int J Obes (Lond). 2022 Feb;46(2):325-332.
[16] Phillips CM. Metabolically healthy obesity across the life course: epidemiology, determinants, and implications. Ann N Y Acad Sci, 2017; 1391, 85?100.
[17] Li L, Yin J, Cheng H, Wang Y, Gao S, Li M, Grant SF, Li C, Mi J, Li M. Identification of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Predicting Metabolically Healthy Obesity in Children: Data From the BCAMS Study.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6 Apr;101(4):1816-25. doi: 10.1210/jc.2015-3760.
[18] Li G, Li Y, Han L, Wang D, Zhang Q, Xiao X, Qi L, Willi SM, Li M, Mi J, Gao S. Interaction between early environment and genetic predisposition instigates the metabolically obese, normal weight phenotype in children: findings from the BCAMS study. Eur J Endocrinol. 2020 Apr;182(4):393-403.
5月20日,是中国学生营养日,为了解德州小学生们饮食营养状况如何,19日,记者来到德州市湖滨北路小学三年级九班开展问卷调查,全班53名小学生参与其中。五分之一小学生表示自己每周至少有一天吃不上早餐,超七成小学生表示自己有挑食的习惯。
调查中,该班任课老师发现,“学霸”小学生在饮食上很相似,如早中晚餐荤素搭配不挑食、早餐在家吃、基本不喝饮料、极少吃快餐等,而几位热衷可乐、奶茶的小朋友在专注力上普遍较差。
超七成小学生有挑食习惯
“你今天吃早餐了吗?”这是本次调查问卷的第一个问题,全班53名学生全部举手表示“吃过”。继续询问“早餐是否在家吃?是否摄入牛奶、鸡蛋、肉类等蛋白质?”有两名学生表示,他们在早餐是在上学路上“急匆匆”完成的,四分之一学生表示早上没有摄入蛋白质。
对于“你是否每天都吃早餐”这个问题,有五分之一小学生表示,自己每周至少有一天吃不上早餐。而不吃早餐的原因,大部分学生称是自己或者爸爸妈妈起晚了,想吃也来不及;一名男生举手“吐槽”,最近几天他连着吃清汤面,实在没有什么胃口;另一位男生称他的爸爸做饭太咸,他吃着不舒服,所以有时会故意耗时间不吃早餐。
当问到小学生们的饮食偏好,五分之三小学生表示喜欢吃油炸食品,每周吃两次以上肯德基类快餐的学生两人,每月吃两次以上快餐的学生17人。
此外,全班53名学生中,有39人表示自己有挑食的习惯,占比超七成,香菜、菠菜、胡萝卜是大家最不喜欢吃的蔬菜前三名。
“学霸”的饮食很相似:少糖、少油炸、不挑食
当记者询问到“有多少人经常喝奶茶、碳酸饮料?”,有13名小学生举起手来。此时,站在一旁的任课老师说出了她观察后得出的结论——“早餐营养摄入比较丰富的几名小学生,都是班里的‘小学霸’,而喜欢喝饮料的几名学生在专注力上普遍较差”。
老师得出的观察结果,与此前《人民教育》的一篇文章有相似之处。这篇文章以苏州市全市中学生为样本做调查,在家吃早餐、营养摄入更加丰富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这一学生群体的平均成绩是513分,而基本不吃早餐的学生成绩为446分。
“我们家的早餐是我做的,大多数时间是吃三明治,生菜、火腿、鸡蛋、沙拉搭配,我们家三口人,一共吃两个三明治、三盒奶。”该班班长范雨昕说道,她很注重早餐营养搭配,认为一顿美好的早餐能够唤醒一天好心情。副班长郭展如说,她每天早餐一定会有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而且她从不挑食,也为家长做饭提供了更多发挥空间。
早餐多花一点小心思,帮孩子开启正能量一天
如何在“争分夺秒”的早上做出一顿色香味俱全的早餐,对家长们来说着实不容易。在很多家长的朋友圈、抖音关注人中,有这样一位德州小学生家长,她每天更新给女儿准备的早餐,其中有咖喱牛肉饭、芝士虾球、现烤麻薯、菠萝饭、红烧肉……图片诱人、文案精美,让人垂涎。
这位家长名叫初春雪,女儿黄橙紫是新湖南路小学六年级学生,是该校大队长,也是德州市“新时代好少年”获得者。
“从女儿上小学一年级第一天开始,我就决定每天早起给她做早餐,最初的想法就是小朋友看到好吃的会有起床动力,后来每天看到孩子大口大口吃到打饱嗝,对我也是一种动力,不知不觉就坚持了6年。”初春雪介绍,她认为好好吃一顿早餐,是一天正能量循环的起始点,“吃得好,才有好心情去工作、学习”。黄橙紫的成长也印证的妈妈的话,从小学生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爵士舞、小提琴等特长样样出色。
关于如何做出又营养又高颜值的早餐,初春雪传授秘诀,他每天花在做早餐的时间大约40分钟,合理分配时间很关键,食材炖煮期间,可以忙自己事情。此外,提前一晚想好要吃什么,准备好食材,做起饭来更高效;盛盘时多用一些可爱的模具,更能提高孩子食欲;平常注意孩子的口味偏好,吃饭时不催促,也能让孩子吃得更开心。
学生每天摄入食物种类不少于12种
今年5.20全国学生营养日的主题是“知营养 会运动 防肥胖 促健康”,如何给孩子安排好一日三餐的营养,国家高级公共营养师陈颖介绍,小学是孩子们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充足的营养是学生智力和体格发育的保障,也是一生健康的基石,建议学生每天需摄入不少于12种食物。
按照我国学生每日膳食营养素供给量基本要求,一般早餐食谱中的各种营养素含量应占全天供给量的30%左右,早餐安排在6:30-8:30, 营养早餐按比重由高到低应由蛋白质、果蔬、碳水三部分组成,早餐与午餐中间,可以加一份瓜果补充维生素。
学生午餐的营养素设计量,应占全天供给量的35~40%,午餐安排在11:30-13:30,应包括瓜果蔬菜类、大豆及其制品类、鱼肉禽蛋类等三类食物,并所占比重分别为65%、10%、25%左右较为适宜。
晚餐营养素的设计量应占全天供给量的35-40%,晚餐安排在17:30-19:30,餐饮结构基本与午餐相似,但应涉及尽可能多的食物种类,重视菜谱色、香、味、形、质的合理搭配。
【小学生健康饮食行为问卷调查】
1、你吃早餐吗?
A、每天吃(40人) B、偶尔不吃,每周有一次不吃(13人) C、不吃(0人)
2、不吃早餐的原因:
A、没胃口(2人) B、上学要迟到了,没时间(10人) C、认为早餐不好吃(1人)
3、你经常在哪里吃早餐?
A、在家吃(49人) B、在外面买东西吃(4)
4、你的早餐有哪些食物?(可多选)
A、果蔬维生素(21人) B、牛奶、鸡蛋、肉类蛋白质(40) C、 面食、粥类(13)
5、一周会吃几次肯德基类洋快餐?
A、经常吃,每周两次以上(5人) B、较多,每月两次以上(17人) C、偶尔吃(31)
6、你有挑食的习惯吗?
A有(39) B没有(14)
7、你是否经常喝饮料?(可多选)
A、极少(40) B、每周二次以上果汁(2) C、每周二次以上碳酸饮料(9) D、每周二次以上奶茶(2)
8、你吃饭的时候是否有看电视的习惯?
A有(1人) B没有(35) C偶尔有(17人)
传统观念中,“白白胖胖”一直是孩子养得好、可爱的象征。但是,近年来,“小胖墩”的数量越来越多,有点刹不住车。
根据2017年发布的《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显示,1985-2014年,我国7岁以上学龄儿童超重率由2.1%增至12.2%,肥胖率则由0.5%增至7.3%,相应超重、肥胖人数由615万人增至3496万人。如果不加以控制,十年后,我国超重、肥胖儿童数量将接近5000万。
“孩子白白胖胖的可爱外表下,其实隐藏着诸多健康隐患。”杭州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杨素红介绍,儿童肥胖会带来一系列并发症,不仅对儿童当前的身体发育造成影响,还会增加成年后肥胖相关慢性病的发病风险。
9岁女孩身高一米四 体重近百斤半年前,一对家长带着9岁的女儿小艾(化名),紧张地找到杨素红主任医师。
小艾身高一米四,体重却将近100斤,脸圆圆的,整个人胖乎乎,更令家长头痛的是,一年前,女儿的乳房逐渐增大。
父母带着小艾到杭州市儿童医院检查,杨素红主任医师发现,小艾的双乳发育处于第四期,阴毛发育处于第三期(乳房和阴毛发育过程均为五期),骨龄为11岁,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已经启动,被诊断为快速进展型性早熟。“如果不及时治疗,十周岁不到肯定要来月经。”杨主任说。
仔细一问,孩子平时爱吃荤菜,尤其是一些高热量的肉类,还喜欢喝饮料,几乎是当水喝。
“很多家长以前没有对孩子的肥胖引起重视,现在有了性早熟的症状,才着急地来到医院就诊。殊不知,孩子的性早熟,和肥胖息息相关。”杨素红主任医师说。
13岁女孩查出脂肪肝、高血糖、高血脂我们知道,肥胖是很多成人慢性疾病的致病因素。而儿童肥胖导致的并发症也不少。
前段时间,杨医生的门诊中来了一个13岁的女孩。女孩身高158cm,体重70kg,BMI指数高达28,是典型的肥胖症。
各项检查一做,结果更是把家长都吓坏了——胰岛素水平高,血脂高,尿酸高,谷丙转氨酶高,肝功能不好,B超显示有脂肪肝。
家长不想用药,希望通过减肥来控制指标。回去后,家长为孩子制订了减肥计划,每周安排至少五天户外锻炼。
坚持运动、控制饮食半年后,女孩复查指标,肝功能指标、胰岛素水平都恢复了正常。体重减了十多斤,气色也明显比第一次就诊时好多了。
儿童肥胖的并发症多,对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都会造成影响。还有甲状腺功能异常、黑棘皮、湿疹、维生素D缺乏导致易骨折……用杨医生的话说,儿童肥胖导致的并发症可谓是“从头到脚都有”。
睡眠不足肥胖发生概率增加58%去年年底,杭州市儿童医院曾对杭州的一所小学进行了儿童超重肥胖的问卷调查,参与问卷调查的共648人,收集有效问卷调查616份,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其中超重肥胖儿童占27%。
“儿童肥胖的发生与遗传、环境、行为因素都有关,遗传是导致儿童肥胖的重要因素。”杨医生举例说——如果母亲肥胖,孩子发生肥胖的几率比正常儿童高4.25倍;如果父亲肥胖,孩子发生肥胖的几率比正常儿童高2.54倍,如果父母亲双方都肥胖,那么孩子发生肥胖的几率将比正常儿童高10.44倍。因此,想要孩子不胖,父母首先要控制好体重。
“孕妇在怀孕期间就要控制体重和血糖,如果生下巨大儿,他们的脂肪细胞数量比一般儿童多,日后发生肥胖的风险高。”
此外,杨素红主任医师特别强调,睡眠不足也会导致肥胖。“5-10岁的儿童,要保证10小时睡眠时间;10岁以上儿童,要保证9小时。如果没到这个时间,肥胖发生概率增加58%。多睡一个小时,肥胖发生概率降低9%。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和成年人减肥一样,干预儿童肥胖也是两种方式:控制饮食、加强运动。
饮食习惯上,尽量蒸煮、凉拌,少油炸、炒菜。做到少油、少糖,不要吃酸辣刺激性食物。进食不能太快,细嚼慢咽更容易有饱腹感。少喝饮料,少吃零食也是必须的。
食材选择上,要选能量低、体积大、应季的食材。比如冬天吃柚子、苹果、芹菜、大白菜,夏天吃冬瓜、丝瓜、苦瓜、黄瓜等。
一边管住嘴,一边要迈开腿。“需要提醒的是,有些家长让孩子跳绳来减肥,其实跳绳并不适合肥胖儿童。因为肥胖的孩子下肢负担重,会影响膝关节,因此不推荐做纵向跳跃的运动。”
杨医生建议,儿童减肥,可以进行慢跑、快走、游泳、乒乓、跳舞等有氧运动。建议一周运动3-5次,每次持续时间在1小时左右,并且推荐多做户外运动,促进维生素D的吸收。
( 作者:首席记者 俞茜茜 施乐媛 编辑:申佩琦 )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