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贫血和肥胖有关系吗(肥胖加贫血)

时间:2025-03-28 00:26:22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别忽视!胖人也可能患上营养不良性贫血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欣宇
图/受访者提供

盲目减肥、长期素食者容易导致营养不良性贫血,殊不知,肥胖者也可能患上营养不良性贫血。

今天(8月18日)是中国贫血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血液内科为关爱贫血患者在天河院区举行了义诊活动。

该院血液内科主任刘加军教授在活动现场表示,贫血不仅影响个体体能,还影响多种疾病的治疗预后,应该引起重视。

8月18日中国贫血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血液科举行义诊活动

早期贫血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刘加军主任表示,早期贫血的症状可能不典型,往往容易被忽视,然而其危害却极大。据其介绍,对于一般人群而言,长期贫血会导致精神倦怠、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全身乏力、食欲下降等,会极大地降低工作效率及生活质量。

营养不良性贫血即造血原料(叶酸、维生素B12、铁元素等)缺乏所致贫血,与之相关的常见疾病为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其中,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约占65%-75%。

巨幼细胞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 MA)即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或某些影响核昔酸代谢的药物导致细胞核DNA合成障碍所致的贫血。维生素B12缺乏症的患病率老年人群尤高,并随年龄而增加。

肥胖人群也会发生营养不良性贫血

与大众印象不同,肥胖人群也会发生营养不良性贫血。我们常说的肥胖常指体内脂肪含量增高,临床上常用BMI来表示,BMI值24为中国成人超重的界限,BMI值大于28为肥胖。

刘加军表示,肥胖只能说明体内脂代谢异常,不能说明体内铁代谢及叶酸、维生素B12的水平。

在临床上肥胖合并营养不良性贫血的患者亦不少见,部分肥胖患者合并有慢性胃肠道疾病的可有慢性失血及铁吸收障碍导致贫血;妊娠期的肥胖女性,因其叶酸、维生素B12需求量增加而常有摄入不足也可以出现营养不良性贫血;还有肥胖患者行胃大部切除术治疗后因内因子合成减少,维生素B12吸收减少也可以出现营养不良性贫血。

营养不良性贫血喜盯五类人

营养不良性贫血主要的发病机制为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减少,又分为摄入减少和丢失过多。因此对应的容易发生营养不良性贫血的人群为婴幼儿、育龄期妇女、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老年人及手术后患者。

刘加军教授在贫血日义诊活动现场为患者答疑

刘加军强调,其中,一老一小尤其需要特别关注。尤其是3-4月大的婴幼儿,来自母体的铁已经用尽,而以乳类为主的食物中含铁较少,而婴幼儿生长发育较快,对铁的需求量较大,若不能及时补充铁,则容易发生营养不良性贫血。

而对老年人来说,一方面他们的饮食摄入量减少,饮食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是年龄增加使得消化功能的减退,都是造成贫血的病因,同时老年人常合并有慢性疾病,慢性疾病导致铁代谢紊乱也是营养不良性贫血的原因。

盲目减肥、长期素食易缺铁

刘加军提醒,一些盲目减肥者,过分节食,动物类食物(肉、蛋、奶)摄入过少,长期素食,因动物食品铁吸收率高(可达20%),植物食品铁吸收率低(1%-7%),缺铁从而导致营养不良性贫血。

同时膳食中的维生素B12主要来源于肉类、动物内脏、鱼、禽、贝壳类及蛋类,奶及奶制品中含量较少,植物性食品中基本不含维生素B12。所以长期素食,维生素B12的来源就很少。

刘加军建议,减肥和长期素食的人群尽可能改变饮食习惯。

预防:体检指标关注血红蛋白浓度(Hb)

常规体检都会检测血常规,这时需要关注血红蛋白浓度(Hb)。

我国血液病学家认为在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 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 g/L,孕妇Hb<100 g/L即为贫血。

若血常规结果同时提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即红细胞的体积缩小,血红蛋白量减少: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0fl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MCH<27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需怀疑缺铁性贫血;若提示大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mcv)>100fl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35%需怀疑巨幼细胞性贫血。如果怀疑有营养不良性贫血应及时就诊,进一步检查。

原文 「链接」

身体肥胖为啥会贫血 揭秘贫血和低血压这的饮食原则

2015年12月14日讯,出现头晕的现象,不管是蹲下或者是站起来头晕,都是让人以为是贫血惹的祸,真的是这样吗?有的人明明比较胖,还被诊断出贫血,又是因为什么呢?我们请专家解答读者关心的关于贫血、低血压的问题以及饮食上该注意些什么。

问:经常出现蹲在那里或躺在床上突然起来时眼前发黑的情况,但是检查了发现没什么病,是怎么回事?

蹲起时眼前发黑,通常是的缘故。突然站起的时候,由于重力的作用,血液滞留于身体下部的静脉,输送会心脏的血液减少,血压降低,头部的血液供应随之减少,就可能造成眼前发黑等症状。这时身体为了保证头部血液供应,会自动收缩下肢和腹腔的肌肉和血管,促进静脉回流,同时加快心率,把血液尽量向上输送,就能避免这种情况。然而,缺少运动和肌肉薄弱的人,不能在起身时做好这个全身调控,把血液更好地送回头部,就会造成暂时脑供血不足。日常低血压、血容量小和贫血的人,这种情况往往更严重。

问:稍微有点低血压,但是并不贫血。除了突然起身的时候头晕,日常也没觉得不舒服,还经常会做快走,但运动之后也没有明显改善,为什么?

低血压的人未必贫血,体位性低血压的人也未必在正常坐着立着的时候发生不适。此外,日常有运动不等于肌肉力量很好,而且只做快走慢跑,不做躯干部位的肌肉运动,对蹲起时头晕眼前发黑情况的改善效果也不一定很大。特别要注意的是,在营养不良和半饥饿情况下做有氧运动,往往强身健体的效果不佳,甚至可能消减身体的肌肉总量。运动要配合改善营养供应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问:身体明明已经超重,为什么还会贫血,也会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呢?

研究发现,肥胖者中的贫血比例高于体重正常者,可能是因为胖人饮食内容不合理,也可能是因为胖人经常节食,从而降低了包括蛋白质和铁在内的膳食营养素供应量。长期节食减肥的超重肥胖者更容易出现贫血、缺钙、缺B族维生素和其他营养不良问题。虽然超重肥胖的中年人往往高血压,但超重的年轻女士中有低血压问题的也并不罕见。 所以,不要以为肥胖属于“营养过剩”问题,其实只是淀粉、糖或脂肪吃多了,而很多微量营养素都没有吃够。同时,胖也不意味着肌肉充实有利。很多胖人属于肌肉松软脂肪过多的状态,虽然胖,并不壮,照样可能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状况。

提醒

贫血和低血压者的饮食原则

1燕麦小米等全谷杂粮并不会造成贫血,在有充足肉类的情况下,它们也并不影响血红素铁的吸收。实际上,小米、大黄米、燕麦、红小豆等全谷杂粮,铁的含量都远远高于大米饭。例如小米和大黄米的铁含量是精白大米的5倍左右。即便因为全谷杂粮中含有纤维、植酸和单宁,铁的吸收率略低一点,毕竟总含量足够高,所以吃这些杂粮作为主食,所得到铁元素的总量也显著高于大米饭。而且大量研究证明,只要同时有充足的维生素C供应,这些植物性食品中的铁利用率就会大幅度提高。

2大枣、桂圆、山楂等传统认为的“补血”食品都有一定益处,但它们的铁、维生素C和蛋白质含量不够高,利用率也不及血红素铁,不能作为补充铁的主要措施。但作为有利消化吸收的食材,它们和其他富含血红素铁和优质蛋白质的食物相配合,也能间接地为改善贫血做些贡献。

3牛奶和鸡蛋不会造成贫血。牛奶中铁含量非常低,鸡蛋中的铁吸收利用率低。它们本身不能补铁,但也并不是引起贫血的原因,贫血者的饮食中仍然可以正常食用它们。不过,牛奶中的钙含量很高,如果把它和富含铁的食物同时食用,有可能会降低铁的吸收率。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只要把奶类和富含铁的食物在食用时间上错开就行了。如果是饮用酸奶,那就更无需担心,因为酸奶往往是在两餐之间食用,而且其中的乳酸有利于包括铁在内的多种矿物质的吸收。(北京健康科普专家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范志红)

一边贫血一边肥胖,青春期的营养不良该如何解决

“在我国,一边有部分孩子的营养不良问题,另一边则有肥胖孩子增多的问题。此外,还有一些迅速发展起来的农村,经济条件改善了但是健康意识没有跟上,孩子们吃东西只追求口感、味道,不懂得营养搭配,出现的问题有很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学生营养室研究员张倩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一句话概括总结了目前我国青少年所面临的营养健康问题的复杂性。

5月28日,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亿滋共同主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指导的“亿滋希望厨房——营养健康活力计划”第二期地方营养工作者培训在湖北省秭归县举办。面向来自湖北、广西等地的100多名中小学总务主任、团委相关负责人、地方疾控中心的医生、地方教育部门后勤负责人等学生营养工作相关负责人,张倩和其他几位学生营养方面的专家,介绍了目前我国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关解决方案。

青春期孩子的体重与身高迅速增长,是人一生中的第二个生长高峰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胡小琪指出,青春期所需的营养不仅是维持孩子生命活动、生活与劳动的需要,还要满足其迅速生长发育的需要。在整个青春期发育期间,合成代谢大于分解代谢,所需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相对比成人高,尤其是能量和蛋白质、脂肪、钙、锌、铁等。

贫困地区初中女孩贫血率近20%

胡小琪指出,青春期女生要特别注意贫血问题,因为青春期女生开始来月经,每月会有生理性失血,如果不及时补充营养,就容易造成贫血。

除了身高、体重以外,贫血是反映居民营养健康水平的一个基础指标。张倩指出,长期贫血的学生身体会比别人消瘦,贫血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疾病的抵抗力,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智力发育。

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编撰的《营养课堂——学生读本》,作为教材发给了当天参加培训的人员。这本教材里指出,我国儿童日常膳食容易缺乏钙和铁,同时通常会摄入过多的钠。铁元素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格和智力发育的重要保障。瘦肉、动物肝脏、动物血等食物都含有丰富的铁元素,动物肝脏尤其是铁元素的良好来源。

张倩指出,贫困地区初中女生中近20%的人贫血,这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条件限制,这些学生吃肉、动物肝脏等机会少一些;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一般乡村都可以接收到网络信息资源,“以瘦为美”会对青春期女生的价值观和审美有影响,而她们的健康成长理念却没有同步培养起来,为了迎合“以瘦为美”的审美趋势,女孩子们会不合理地节食,从而加剧贫血的问题。

肥胖也是一种营养不良

另一方面,据张倩透露,北京某地区儿童肥胖率已经达到了20%左右。张倩表示,肥胖也是一种营养不良。肥胖本身就是一种慢性病,此外,它也是很多慢性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她表示,我国6个城市的抽查结果显示,10~13岁超重肥胖儿童中,22.3%的人血压偏高,10.8%的人患有高三酰甘油血症,3.6%的人血糖水平偏高,超重肥胖儿童罹患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体重儿童的3~4倍。

张倩指出:“各种原来我们认为只有老年人或者成年人才会得的慢性病,在儿童中,尤其是在超重肥胖儿童中也开始快速蔓延,比如儿童的高血压发生率在逐年增加。我们原来认为在大城市,儿童高血压可能是千分之几或者万分之几的发病率,但是像北京、青岛等一些城市,超重肥胖儿童的高血压患病率已经是百分之几这个量级了。”

张倩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近几年儿童肥胖率基本不再增长,甚至有下降的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农村的肥胖儿童虽然比城市少,但近些年的增长速度却超过了城市。

关于我国青少年肥胖问题的原因,张倩引用的一组数据或许可以给我们提供参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做的《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显示,我国大城市中6~17岁儿童青少年每天不吃早餐的比例是18.4%,大城市6~11岁儿童在外就餐的频率是65.9%、12~17岁的频率是70.2%。相比于2002年,2012年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每天睡眠时间少了0.6个小时,静坐时间从每天的2.5个小时增长到了3.2个小时。张倩特别强调,这里的“静坐时间”是指每天放学后在家里的静坐时间。

儿童时期形成的饮食行为可持续一生

“如果包装上有‘饮料’‘饮品’字样的,就不是真正的酸奶或者牛奶。”5月30日,胡小琪走进湖北省秭归县归州镇航天希望小学,告诉孩子们一个简单的识别酸奶或牛奶的方法。她告诫学生们,一定要喝真正的酸奶或牛奶,其他饮料尽量少喝。

《营养课堂》指出,长期喝含糖饮料易患肥胖,还会导致龋齿、身材矮小、记忆力下降等。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天添加糖的摄入量不超过50克。一瓶500毫升左右的普通含糖饮料中,添加糖的量已经达到50克左右,同学们应尽量不喝或者少喝含糖饮料,更不能以饮料代替水。

胡小琪指出,儿童时期形成的饮食行为可持续一生,一个人今后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形成于儿童期。此外,儿童时期的饮食行为具有可塑性。

“每天吃早餐,吃营养充足的早餐;坚持喝牛奶,终生不断;合理选择零食;每天足量饮水,少喝含糖饮料;吃清淡少盐食物;少吃油炸食品;合理在外就餐……”胡小琪认为,这些健康的饮食行为和习惯应该尽早地让孩子们知晓并践行,等到成人之后比较难改变。

在改善学生膳食营养方面,我国制定了非常多的政策措施。早在1997年发布的《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中就明确提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学生营养午餐。而近期发布的《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中也明确要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行动,要求开展学生营养健康教育;推动中小学加强营养健康教育;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内外营养健康教育活动。

一年之中,孩子们在学校的时间大概有200天。胡小琪说,学校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最为重要的场所,有了正确的营养健康知识,才可能采取积极主动的行为,坚持下去,最终获得健康。

“希望厨房营养健康活力计划”是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的公益项目。该计划旨在通过捐建“希望厨房”和“美味菜园”,开展“营养教育”和“积极运动”,改善学生的营养状况,提升健康素养,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归州镇航天希望小学是“希望厨房”项目的受助学校。副校长熊波表示,项目捐赠的电磁灶改变了传统用燃油做饭的方式,不仅环保节能,还每月给学校节约1200元的成本,师傅们做饭的时间也缩短了20分钟,节约出来的成本和时间可以为学生买更多的牛奶、做更丰富多样的饭菜。截至2018年,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共捐建了6000多个厨房,受益学生达300万名。(刘昶荣)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