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湿气重怎么办?今天崔医生教你一个名方,温阳利水。现在身体阳虚、湿气还重的人群非常多,如果你经常手脚冰凉、懒得说话、身体倦怠,大便还不成形、肢体浮肿、舌头伸出来一看舌淡胖,这多见就是阳虚湿气重了。也就是中医讲的阳虚水泛,
今天分享一个古方,温阳利水,中医上讲“水为阴邪,非温不化”很多时候我们想要祛湿,就要温阳,温哪的阳呢?脾阳和肾阳,体内湿气重,和脾肾阳虚有很大关系,脾肾阳虚怎么来的呢?和我们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而且脾阳虚和肾阳虚又是互为因果关系,有的人肾虚,不能温养脾阳,导致脾阳也虚。也有的人脾阳久虚,不能运化水谷精气以充养肾气,于是导致肾阳也虚。所以说脾肾阳虚非常容易出现。而脾肾阳虚,和湿气也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我们脾肾阳虚以后,动力缺失,就代谢不了水湿。反过来说痰湿本为阴邪。阴邪是伤阳气的。痰湿积存越来越多,对阳气的伤害就越来越大。这样的人,身体看起来虚胖,但是比较怕冷,四肢手脚不热乎,容易疲劳,容易冒汗,容易便溏。平时脸色比较白,脑袋昏重不清醒,严重的还会水肿。
这个时候怎么办?你得给他补阳气利水湿。阳气足了,可以把水湿之气给“蒸干”,水湿利出去了,阳气也能补进来。如何来补阳利水呢?伤寒论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方叫真武汤,很简单只有五味药,真武汤是如何做到温阳利水的呢?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解读一下真武汤,看看它都有哪些成分,你就会明白了。
第一梯队加了附子和生姜来温阳散寒。附子的最佳搭档就是生姜了,生姜一方面可以减轻附子的毒性,另一方面附子壮阳助生姜散水,生姜宣散助附子主水,这两味组合让我们体内的水液该排的排出去,该蒸腾的蒸腾起来,让水液重新循环起来。
第二梯队加了白术,白茯苓和白芍来健脾利水
其中白术、茯苓健脾益气,白术偏于燥湿,茯苓偏于利湿;芍药补血敛阴缓急,同时还能利小便,这三味协调发挥作用,将水湿从各个方面排出去。
总体来说附子温壮肾阳,使水有所主;白术健脾燥湿,使水有所制; 生姜宣散水气;茯苓淡渗利水;芍药既能敛阴和营,又能利水气,并能引阳药入阴,更能制约附子温燥之性。方药相互为用,可以说是温阳利水第一方。
真武汤就给大家解读到这里了,学会了吗?
大家好我是刘医生,有句古话叫祛湿一身轻,体湿百病生。体内湿气重,一直是我们很多人的心头病,湿气一直反反复复。引发我们身体很多疾病,今天刘医生就给大家总结4种祛湿的药物。
第一个:茵陈蒿汤,这个药的主要功效清热利湿退黄。你是不是经常发热,身上不出汗但是头经常满头大汗。还常常会感觉口渴,恶心呕吐。腹部有点微胀,小便短,大便排泄不畅。有些人还会一身发黄,也就是我们说的黄疸。这时我们再看舌象,会发现舌质比较红,舌苔比较黄腻。这是因为体内湿热过于旺盛导致的,在临床上我们一般采用清热利湿退黄的药物,可以参考使用茵陈蒿汤来清热利湿。
第二个:八正散,这个药物主要功效是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你有没有在排尿的时候感觉尿道有灼热的感觉,还滴滴拉拉地排泄不畅。尿色比较浑浊。还时常感觉口干咽燥。这是因为湿热都聚集在膀胱,膀胱的气化作用失常而导致的这一系列症状 。这时我们在看他的舌象舌苔偏黄,黏腻。这时我们可以使用清热利水的药物,可以参考一下八正散,他具有清热利水的功效。
第三个:二妙丸,这个是典型的清热燥湿的方剂,你在生活中有没有整日感觉腿疼,筋骨疼,成日感觉脚软,有时候连路都走不了。经常脚部红肿疼痛。尿道灼热,小便短。这就是典型的湿热下注所引起的。湿热都跑到人体的下半部分,造成的腿疼筋骨疼。这时我们可以参考使用二妙丸,它的主要功效就是清热燥湿。这针对湿热下注有很好的作用
第四个:五苓散,它主要针对湿热引起的蓄水证、痰饮。也就是说,小便排泄不畅,头痛还发热,经常烦躁口渴,身上水肿,还拉肚子,偶尔还感觉头晕目眩的这是因为水湿在体内停留聚集,阻碍了阳气的升发而导致的这一系列症状。这时我们再看舌象,会发现舌苔偏白。可以参考五苓散,它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的作用。
第五个:猪苓汤,你有没有整日感觉发热,口渴,小便不畅,整日心烦,失眠,还咳嗽,感到恶心。这时我们在伸出来舌头一看,舌质红,舌苔偏白或者有一点点偏黄。这是因为体内阴虚使导致热邪和水液共同异常产生的湿热证。这时我们可以参考使用猪苓汤,它的主要功效是利水渗湿,养阴清热。
对比一下自己的症状,看看自己适合哪个吧!如果自己拿不准的话,就不要擅自用药了,可以参考正规医生的建议,以免伤害身体。你学会了吗?关注我,了解更多健康知识!
补气健脾祛湿的中成药的问题备受关注,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因为气虚、脾胃虚弱、体湿的情形在日常生活中较为普遍和常见。而与西药、中药熬制汤剂相比,中成药治疗气虚脾虚体湿具有副作用小,方便等诸多的优点,所以通常被用作补气健脾祛湿的常见治疗手段。
多种中成药适宜补气健脾祛湿
补气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比较多,包含但不包括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丸、归脾丸、补中益气丸、补脾益肠丸、香砂六君子丸、理中丸、人参养容丸等。虽然补气健脾祛湿的中成药很多,但不同原因导致的气虚、脾胃虚弱、体湿通常表现为不同的症状特点,而不同药物在功效上也细微的不同,所以在具体的补气健脾祛湿的选择也有所差异,必须结合患者自身的症状。
根据身体筛选切记胡乱用药
由于中药具有一定的药性,特备是不同中成药在治疗补气健脾祛湿有着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所以补气健脾祛湿的中成药不能乱用,进而避免盲目或者不规范食用导致的系列危害,甚至是导致病情越来越严重,所以应特别注意。
与中成药相比较,食疗的方式在补气健脾祛湿也具有辅助的效果,而且与中成药相比,更加安全,但缺点是必须长期检查,所以有条件的朋友不妨多吃小豆、薏苡仁、茯苓、丝瓜、小米、燕麦、莴苣、胡萝卜、玉米、冬瓜、鲫鱼、牛蒡、山药等食物。
想知道如何预防疾病?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生病了吃什么好?生病了怎么护理吗?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马上知道!
39健康百科——最实用的健康公众号,十万人的共同选择。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