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肥胖症的诊断标准(肥胖症的诊断标准为)

时间:2025-03-27 23:28:10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柳叶刀发布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 中国肥胖联盟中国专家开展深入讨论

来源:环球网

1月17日上午,由中国肥胖联盟和广东省二十一世纪教育基金会共同主办的关于《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重大报告“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中国专家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京召开。重大报告中提出了新的肥胖症诊断模型,创新性地提出了“临床肥胖症”、“临床肥胖前期”两种肥胖症的分类及诊断标准。此次研讨会则对这一定义及诊断标准进行深入探讨,邀请来自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代表及媒体代表共同参与,对”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给临床和政策完善等方面带来的深刻影响进行研判,对中国肥胖症防治开展深度讨论和思考。

会议现场(主办方供图)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重大报告“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于1月16日在全球范围内发布,该报告由临床肥胖诊断标准委员会主席、伦敦国王学院Francesco Rubino教授牵头,汇集58位国际顶尖专家共同制定和审议。报告明确指出,目前使用的肥胖症测量指标无法实现准确的疾病诊断,因而妨碍了该疾病的治疗和防控政策的实施;并提出了全新的基于证据的临床肥胖症定义,将其视为一种由过度脂肪直接引起的慢性疾病,解决了肥胖是否是一种疾病的持续争议,该定义和诊断标准得到了全球75个医学组织的支持。同时,报告呼吁,所有肥胖人士都应在不受污名化和指责的情况下,依据临床肥胖症和临床肥胖前期的分类,获得所需的干预及治疗建议和健康照护。

中国肥胖联盟作为肥胖症防治工作的重要学术平台,发布关于支持《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的立场声明,对这一国际重大报告表示支持,并呼吁医学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教授指出:“该报告基于肥胖以过度脂肪累积为主要特征,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证据的临床肥胖症以及临床肥胖前期的定义、诊断路径和治疗原则,明确了临床肥胖症是一种独立的慢性疾病,临床肥胖前期是一种肥胖状态的概念。基于此,二者有着不同的干预措施,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明确的治疗决策依据,为政策制定与完善提供重要依据。同时,新理念的提出,促使我们去审视和思考更多问题。希望中国肥胖联盟的专家们能基于国际前沿视角,引领肥胖领域深度思考,传递中国学术声音。”

作为慢性疾病中的独立病种及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肥胖症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2024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正式印发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指出,近年来,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成年人的肥胖症患病率达16.4%。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可能为418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1.5%。肥胖症防控已刻不容缓。

报告指出,目前在诊断肥胖症时,主要依赖体质指数(BMI)这一单一的身体测量学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了克服这一局限性,报告提出了基于证据的临床肥胖症定义,并建立了专家共识一致的疾病诊断框架,并首次将肥胖分为“临床肥胖症(clinical obesity)”和“临床肥胖前期(pre-clinical obesity)”两种状态。报告建议采用一种更精细、更全面的诊断方法,列出了18条成年人临床肥胖症诊断标准和13条儿童青少年临床肥胖症诊断标准,以更准确地诊断肥胖症并降低误分类的风险。该研究成果的发布,为中国肥胖症防治带来了新思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指出,以往以体重下降为终点的临床试验多在内分泌科开展,但未来,这种研究将拓展至与“临床肥胖症”相关的各个专业科室,如呼吸、心血管、骨科、神经内科等。这一转变意味着肥胖症的临床试验和治疗将不再局限于内分泌科,而是将更广泛地融入整个医疗体系。内分泌科和营养科在肥胖症治疗中的定位,将不仅关注肥胖症的治疗,还将致力于预防“临床肥胖前期”进展为“临床肥胖症”。这一转变有望推动肥胖症防治工作的全面开展,提高整体防治效果。

与会专家们表示:希望在未来的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一标准,并结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土的诊断标准。针对亚洲地区的人群,专家也在积极讨论是否应制定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诊断标准,并期待更多临床证据来支持这一决策。

此外,研讨会提出,应联合多方力量,共同促进中国肥胖症防治事业的规范发展。此外,还需要关注肥胖症研究的多学科融合趋势,鼓励多学科共同参与肥胖症的研究和治疗,以提高整体防治效果。针对亚洲地区的人群,也应考虑制定符合本土实际情况的诊断标准,以更好地满足我国肥胖症防治工作的需求。

临床肥胖症:新定义、新诊断、新标准

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²,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唯一标准,一直以来,人们都在根据体重指数(BMI)的高低决定着一个人是否肥胖。然而,近年来观察发现,有些腹型肥胖(苹果型身材)患者的BMI是正常的,但其内脏脂肪堆积却比较多,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风险依然很高,但是因其BMI正常而被排除“肥胖”行列。另有部分肌肉发达的人群(如运动员)体脂率并不高,但因其BMI超标达到肥胖的标准(≥28kg/m²)而被确诊为肥胖。前者导致漏诊,后者导致误诊。《柳叶刀》2025年报告警示:仅依赖BMI诊断肥胖,可能导致20%以上人群被误判。

鉴于此,2025年1月,《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发布了关于“临床肥胖”的全球新标准,重新定义了肥胖的诊断方法,并提出了更精细的分类和诊断路径,中国专家共识同步更新。这一标准旨在解决传统BMI诊断方法的局限性,提供更科学的肥胖评估和管理方案。以下是新标准的核心内容:

1.“临床肥胖” 的定义

临床肥胖是指因体脂过多直接导致器官功能减退的客观体征和/或症状,或进行标准日常活动(如洗澡、穿衣、进食和自主排便)的能力显著下降的一种肥胖状态。这类患者被视为患有持续性慢性疾病,需要接受适当的管理和治疗。

2.“亚临床肥胖”的定义

亚临床肥胖(临床前肥胖症)则是指在器官功能正常情况下的肥胖状态,虽然无持续性疾病,但未来发展为临床肥胖和其他非传染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的风险较高。

3. 肥胖的诊断标准

新标准强调结合多种指标进行综合评估,而不仅仅依赖BMI。具体诊断方法包括以下四种情况之。

1️⃣ BMI异常 至少一个体型测量指标异常(如腰围、腰臀比或腰高比)。

2️⃣ BMI正常(或不考虑) 至少两个体型测量指标异常。

3️⃣ BMI正常(或不考虑) 直接测量体脂异常(通过骨密度扫描或双能X射线吸收法检测)。

4️⃣ BMI严重超标(>40 kg/m²),无需其他指标即可诊断为肥胖。

4. 肥胖新增分类

1️⃣临床肥胖症:体脂超标且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异常,需药物或手术治疗。

2️⃣亚临床肥胖(临床前肥胖症):体脂超标但未出现并发症,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

5.儿童成人指标再细化

肥胖新标准为成年人和儿童/青少年分别制定了详细的诊断指标:

1️⃣成年人:包括18项诊断标准,如肥胖导致的呼吸困难、心力衰竭、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等。

2️⃣儿童和青少年:包括13项特定诊断标准,如骨骼和关节病变导致的运动受限等。

6. 个性化照护策略

1️⃣临床肥胖患者:应及时接受循证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目标是恢复或改善因体脂过多而受损的身体机能。

2️⃣亚临床肥胖患者:应以降低风险为目标,提供健康咨询和长期监测,必要时进行积极治疗。

7.如何科学应对肥胖?

1️⃣定期测量:在日常生活中,应定期测量腰围、腰臀比、体脂率,并结合BMI进行综合判断。

2️⃣亚临床肥胖的干预:

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热量、高糖食物的摄入。

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

3️⃣临床肥胖症的治疗:

在生活方式改变后效果不佳时,需尽早就医,接受药物或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包括胃旁路手术、袖状胃切除术等,适用于BMI严重超标且合并代谢疾病的患者。

总结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发布的“临床肥胖”新标准,标志着肥胖诊断和管理的重大进步。通过结合多种体脂测量指标和医学评估,新标准为肥胖患者提供了更科学、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同时推动了全球肥胖防治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这一标准的实施将有助于减少误判、优化治疗,并为肥胖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健康支持。

图片来自于网络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别让体重秤“欺骗”了你 是否肥胖要看这些指标→

说到肥胖,体重是大家首先想到的判断指标。然而,如何科学地判断一个人的体重是否正常?哪些指标又能真实地反映身体的健康状况呢?

如何定义肥胖和超重

首先,我们来谈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超重或肥胖。

一个常用的评估标准是体质量指数(BMI),可使用体重(单位为千克)除以身高(单位为米)的平方来计算。

根据BMI的数值,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划分:正常范围为18.5~23.9,24.0~27.9属于超重;大于等于28则被视为肥胖。

此外,腰围、腰臀比、腰高比、体脂率和内脏脂肪面积等,也是常见的健康评估指标。这些指标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身体脂肪的含量及其分布情况。以下表格展示了中国人群肥胖症的常用诊断标准。

不同标准,关注点不同

大家有没有想过,自己的体重和体形不只是穿衣服好看不好看的问题,还和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虽然BMI作为一种简单的评估工具,能够提供对体重状况的初步判断,但它有时候也会“不靠谱”。

BMI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无法准确反映身体的组成和脂肪的分布情况。比如,有些人肌肉较多,BMI值较高,但实际上并不是肥胖。而某些体脂肪比例较高的人,即便BMI显示在正常范围内,仍然可能面临较大的健康风险。

此外,腰围的增加通常意味着腹部脂肪的堆积。腰围、腰臀比和腰高比是评估腹部脂肪的重要指标。

例如,有的人并不觉得自己胖,但在体检中发现自己的腰围超标,这才意识到是肚子上的脂肪过多。过多的腹部脂肪,就像人体内的“定时炸弹”,会大大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

体脂率是指体内脂肪占总体重的比例,它是评估超重和肥胖更精确的指标。与BMI相比,体脂率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体内脂肪的水平。有人为了健身,专门去测量体脂率,结果发现尽管自己的体重并不重,但体脂率偏高。其实,这样的瘦属于“假瘦”。

内脏脂肪面积是指积聚在腹部器官周围的脂肪。若内脏脂肪面积超出正常范围,这些脂肪会释放炎症因子,导致身体出现慢性炎症反应。内脏脂肪过多,不仅可能引发脂肪肝、糖尿病和高脂血症,还会增加心脏病及某些癌症的发生风险。

(转自:健康中国)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